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讲解学习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一、目的:建立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得到优质、合理、高效的康复服务。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的设立及职责: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组长,就是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策人与领导人,决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计划与实施方案,持续改进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设以下管理小组:临床诊疗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病案管理小组、合理用药小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各小组的设立及职责如下:1、临床诊疗组(1)小组职责:①完成本诊疗小组的医疗工作。
认真负责地评估本组每一例病员的病情及疗效;查瞧各种辅助检查的结果并分析;查瞧诊断就是否正确、治疗方案就是否妥当。
②完成每日查房。
③完成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诊疗组长亲自参加、指导高难度的诊疗技术操作。
④对本组疑难或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科主任,提出会诊申请或组织科内讨论,安排人员做好记录。
⑤做好医患沟通,发现医疗缺陷、医疗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立即报告科主任,并积极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⑥完成病历的质量控制。
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准确地完成病历书写,及时审签,按时归档,确保甲级病历达100%,杜绝乙、丙级病历。
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书写规范,确保处方合格率达100%。
⑦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按时参加“三基”及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合格率达90%以上;诊疗组内的上级医师做好对下级医师的“帮、带、教”工作,不断提高本诊疗小组的医疗技术水平;制定小组的业务学习计划、科研工作,承担相应的专题讲座。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相关工作。
②小组成员: 针灸医师,负责完成相关工作。
2、医院感染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考核本科各类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以提升针灸科的临床实践水平,保障临床实践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针灸科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
2. 目的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质量控制要求3.1 诊疗规范在临床实践中,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针灸临床实践规范,确保按照规范进行诊断和治疗。
3.2 安全措施在针灸治疗前,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和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同时,针灸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3 设备管理医务人员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针灸治疗所使用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并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
3.4 记录和报告针灸科临床实践必须建立完整的患者病历记录系统,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
医务人员必须及时提交相关的统计报告,并对患者的隐私信息保密。
3.5 持续教育与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针灸科的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掌握最新的临床实践技能和知识。
4. 质量监控措施4.1 定期质量评估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定期接受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临床操作、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等。
4.2 随访和回访医务人员应定期对已完成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回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4.3 不良事件管理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记录和处理因治疗过程引起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实施措施5.1 领导落实相关领导必须充分重视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推行。
5.2 培训和教育相关医务人员应接受针灸科临床实践质量控制制度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了解和掌握制度要求和操作指南。
针灸理疗科质量控制标准
针灸理疗科管理质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标准
2011年8月
内容 标准要求 分值 评价结果
科室管理
1、有规章制度,有工作流程。 2、各种治疗登记册登记真实、准确、详细。 3、上班不迟到、早退,不在上班期间打闹、嬉戏、玩手 机,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不在上班期间看与专业无关的书籍。 28分 5、办公室、操作室内卫生清洁,各类物品摆放整齐。 6、保护病人隐私,治疗屏风遮挡。 7、各种理疗设备按要求保养,以备良好运行,并有保养记 录。 1、工作态度认真,严密观察病人,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并报告医生。 2、正确使用各种理疗设备,并有操作规程。 3、艾灸病人严密观察,防止烫伤、烧伤。 4、牵引、熏蒸等病人要严密观察治疗指标,以防意外发生 5、服务态度和蔼,不能以任何理由与病人发生争吵。 32分 6、工作细心,选穴准确,操行规范。 7、熏蒸药品标签清楚,摆放有序,使用时严格查对,以防 差错。 8、有皮肤破损等禁忌症患者不能进行熏蒸、离子导入,拔 罐等治疗。
工作态度
消毒隔离
1、消毒隔离制度健全,有传染病人诊疗消毒隔离流程,无 交叉感染发生。 2、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锐器分类收集和放置。 3、一次性针灸针严禁重复使用。 4、酒精、碘伏容器每周消毒二次,并记录。 5、办公室每周紫外线消毒,操作室每日紫外线消毒,并记 录。 40分 6、罐子一人一用一消毒(500ng/l含氯消毒液浸泡)。 7、牵引床、熏蒸床等每日用500ng/l含氯消毒液擦拭,并记 录。 8、熏蒸用床单一人一用一洗一消毒。 9、针灸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前洗手、消毒, 针刺部位由内向外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 10、消毒液每日更换,定时进行浓度监测,并记录。 总分100分,酌情扣分
针灸科研究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研究质量控制制度1. 引言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为了保证针灸科研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和执行一套科研质量控制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规范针灸科研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质量控制步骤2.1. 课题筛选在进行针灸科研之前,需要进行科研课题的筛选。
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针对课题的筛选,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课题的科学性和新颖性- 利用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有足够的样本量和统计学分析能力-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2.2. 研究设计和方法规范在确定研究课题后,需要制定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标准:- 确定明确的研究目的和假设- 设计符合伦理要求的研究方案- 选择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法和疗程- 制定合理的对照组和随机分组方法- 保证研究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编制详细的操作程序和流程2.3. 样本选择和筛选标准针灸科研中的样本选择和筛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选择和筛选标准:-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合适的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与排除标准要明确并具备可操作性- 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样本筛选- 样本量要足够满足统计学要求2.4. 数据采集和管理在进行针灸科研时,需要正确、准确地采集和管理数据。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方法:- 使用标准化的数据采集表格和量表- 严密的数据收集过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和统计分析2.5. 质量控制和结果分析为了确保针灸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结果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结果分析步骤:- 检查和纠正数据错误和缺失- 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和评价- 制定结果的解释和结论3. 结论针灸科研的质量控制制度对于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一、目的:建立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得到优质、合理、高效的康复服务。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的设立及职责: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组长,是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策人和领导人,决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持续改进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设以下管理小组:临床诊疗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病案管理小组、合理用药小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各小组的设立及职责如下:1.临床诊疗组(1)小组职责:①完成本诊疗小组的医疗工作。
认真负责地评估本组每一例病员的病情及疗效;查看各种辅助检查的结果并分析;查看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案是否妥当。
②完成每日查房。
③完成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诊疗组长亲自参加、指导高难度的诊疗技术操作。
④对本组疑难或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科主任,提出会诊申请或组织科内讨论,安排人员做好记录。
⑤做好医患沟通,发现医疗缺陷、医疗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立即报告科主任,并积极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⑥完成病历的质量控制。
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准确地完成病历书写,及时审签,按时归档,确保甲级病历达100%,杜绝乙、丙级病历。
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书写规范,确保处方合格率达100%。
⑦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按时参加“三基”及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合格率达90%以上;诊疗组内的上级医师做好对下级医师的“帮、带、教”工作,不断提高本诊疗小组的医疗技术水平;制定小组的业务学习计划、科研工作,承担相应的专题讲座。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相关工作。
②小组成员: 针灸医师,负责完成相关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考核本科各类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1. 引言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确保针灸科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是必要的。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明确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的原则和措施,确保针灸治疗过程中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实现高质量的针灸治疗。
3. 安全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针灸科应采取以下措施:3.1 检查和评估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以确定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案。
3.2 患者知情同意在治疗开始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治疗信息,包括治疗目的、方案、风险等,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3 医务人员技能和资质针灸治疗应由具备相关技能和资质的医务人员负责,他们应具备相关的针灸知识和技术,并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和研究。
3.4 治疗设备和环境针灸科的治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
治疗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安全设施,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3.5 针灸器具和材料针灸器具和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其安全、无菌和有效性。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针灸器具和材料,并遵循消毒和储存的规定。
4. 质量控制措施为了提高针灸治疗的质量,针灸科应采取以下措施:4.1 治疗记录和评估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包括治疗方法、用药、反应等,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2 继续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保持与针灸科最新发展的接轨。
4.3 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针灸治疗的评价和建议,以改进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4.4 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针灸科应建立健全的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针灸治疗中的安全事故,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 质量保证为了确保针灸科治疗的质量,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上述安全保障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和审查。
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1. 引言针灸科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针灸科诊断的准确性,确保针灸疗效的有效性,制定并执行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一套全面的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
2. 目的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保证针灸科诊断的准确性,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确保针灸治疗的效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3. 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3.1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和规范,制定针灸科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应涵盖以下方面:- 病史询问:详尽地询问患者的病史及相关症状,包括体征、疼痛程度、起病时间等。
- 脉诊:通过听、问、问、切四诊法,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 面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 穴位判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标准,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3.2 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针灸科医师的诊断准确性,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应包括:- 针灸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诊断准确性的要求和标准- 针灸科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讨论- 诊断准确性评估的方法和流程3.3 质量评估和监控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控的机制,对针灸科诊断的准确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随机抽查病例进行质量评估,检查医师的诊断准确性。
- 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对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医师,并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
3.4 诊疗记录和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诊疗记录和档案管理系统,确保诊断过程的记录完整和准确。
记录内容应包括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同时需要建立保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
3.5 监测和反馈机制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对诊断的准确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讨论,对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改进措施和建议。
4. 实施与监督为了有效实施和监督针灸科诊断准确性质量控制制度,需要以下步骤:- 制定详细的制度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一、总则为提高我医院针灸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针灸科质量控制小组,由针灸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针灸科质量控制工作。
2. 针灸科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包括针灸科医生、护士、技师等,负责具体实施针灸科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控制内容1. 人员管理(1)针灸科医生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取得针灸科执业范围。
(2)针灸科护士应具备护士资格,并取得针灸科护理资格。
(3)针灸科技师应具备相关技术资格,并取得针灸科技术资格。
(4)定期对针灸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针灸科人员业务水平。
2. 设备管理(1)针灸科应配备必要的针灸设备和仪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定期对针灸科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安全有效。
(3)对针灸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保证设备精度。
3. 诊疗管理(1)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诊疗安全。
(2)实行首诊负责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3)加强针灸科病历管理,规范病历书写,保证病历质量。
(4)加强针灸科药品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4. 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针灸科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2)加强针灸科消防、急救设施设备管理,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有效。
(3)定期对针灸科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5. 环境管理(1)保持针灸科环境整洁、舒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疗环境。
(2)加强针灸科消毒、灭菌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3)加强针灸科垃圾分类处理,保护环境。
四、质量控制方法1. 定期检查:针灸科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针灸科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满意度调查: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针灸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内部审核:针灸科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对针灸科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自查自纠。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针灸科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针灸科工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针灸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工作。
科室负责人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障患者利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三条针灸科应制定科室管理手册,明确科室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卫生消毒等规范操作程序。
第四条针灸科应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五条针灸科应保持医疗设备的完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安全可靠。
第六条针灸科应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患者资料归档、保密及备份工作。
第七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第八条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用药。
第九条医护人员应做好职业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
第十条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因个人利益损害患者利益,不得索取患者财物。
第二章针灸治疗操作规范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仔细查阅患者病历,了解病情及病史,明确治疗目的和方法。
第十二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消毒规范,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针具。
第十四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准确选择穴位和插针深度,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和脏器。
第十五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六条医护人员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应准确把握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患者不适或伤害。
第十七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嘱咐患者注意事项,并定期复诊复查。
第十八条医护人员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保持专注、严谨,不得擅离职守或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制定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以确保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质量。
2. 待遇保障
- 针灸科医师应受到正式的针灸培训,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 医疗机构应提供适宜的诊疗环境和设备。
- 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应严格保密。
3. 治疗程序
- 针灸治疗前,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相关医学检查结果。
- 患者应事先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医师应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卫生标准进行针灸治疗。
4. 风险管理
-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识别和应对治疗
过程中的风险。
- 医师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
高治疗质量。
5. 质量评估
-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针灸科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并采
取改进措施。
- 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应得到重视和及时处理。
6. 总结
针灸科患者安全保障质量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质量
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严格落实该制度,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
针灸科病历记录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病历记录质量控制制度1.引言病历记录是医院中病患情况的重要文字描述,也是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依据,对于针灸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针灸科病历记录的质量,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2.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针灸科病历记录的操作流程,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医生可以根据病历记录做出正确的针灸治疗决策。
本制度适用于针灸科所有医务人员。
3.职责和义务针灸科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填写病历记录,保证记录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针灸科医务人员应保护病历记录的隐私性,并确保记录的完整性不被篡改。
针灸科领导应定期对医务人员的病历记录进行质量检查,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4.内容要求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和效果评估等内容,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
病历记录中的治疗方案应详细描述针灸的操作方法、用药和疗程,确保医生可以根据记录进行正确的治疗操作。
病历记录应及时更新,确保医生了解患者的最新状况。
5.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评估医生的病历记录质量,并给予奖励或惩罚。
针灸科领导应组织针灸科医务人员进行病历记录质量的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记录技能。
引入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模板和规范的病历记录格式,减少错误和遗漏。
6.监督与整改针灸科领导应定期对病历记录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对于病历记录存在问题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指导并整改,确保记录质量达到要求。
7.结束语本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针灸科病历记录的质量和准确性,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科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要求操作,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1. 引言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旨在规范和提高针灸科教育的质量,确保针灸科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原则、要求和实施步骤,以便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全面理解和遵守。
2. 目标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如下:- 提供高质量的针灸科教育,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针灸师;- 确保针灸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国家标准和推荐指南;- 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不断改进和创新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 原则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依法合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教育管理,确保教育质量合规合法;- 全面质量: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和监控针灸科教育的各项指标和要求,确保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持续改进:建立并持续改进针灸科教育的质量控制制度,积极反馈和采纳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公正公平:确保针灸科教育的评估和监控结果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地处理和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国际化视野: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针灸科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水平。
4. 要求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教育机构:针灸科教育机构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批准和认证要求。
2. 教学内容:针灸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推荐指南,并随时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进行更新。
3. 教学方法:针灸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临床实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4.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 学生评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理论考试、技能操作、临床实等方面,确保学生获得合格的教育培训。
6. 质量监测: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针灸科工作制度
针灸科工作制度针灸科是中医学的一种技术,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标准。
针灸科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针灸治疗需要特别的工作制度和管理程序来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针灸科工作制度。
一、工作规范1.1严格执行诊疗流程针灸治疗需要先了解病人的症状和病因,然后进行身体检查,最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情况,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2严格按照诊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针灸治疗需要按照诊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包括针具选择、针刺技术、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等。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针灸康复用具的消毒和材料的储存,保证治疗的安全和卫生。
1.3严格执行医疗规范针灸治疗需要遵守针灸医学的规范,按照针灸医学的诊断标准,仔细选择针灸治疗方法和方案,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治疗流程2.1接待病人针灸治疗需要先接待病人,了解病人的情况和症状,确定病因和病情。
2.2进行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象、舌象等,确定病因和病情。
2.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症状,制定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的穴位、针灸时间和针刺的深度等。
2.4进行针灸治疗进行针灸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操作,观察病人的情况,注意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2.5结束治疗治疗结束后,给病人相应的医疗建议,包括饮食调节、运动锻炼等,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三、治疗安全3.1针灸用具的消毒和材料的储存针灸治疗需要使用针具和其他的用具,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针灸康复用具和材料需要妥善储存,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3.2治疗环境的卫生和通风针灸治疗需要在卫生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3.3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况,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针刺操作,减少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
3.4敏锐的观察病情变化,当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该停止针灸治疗,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四、总结针灸科的治疗需要执行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针灸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中医针灸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中医针灸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中医针灸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中医针灸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中医针灸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依据《中医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质量管理机构为了有效推进中医针灸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
该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三、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1. 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国家有关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深入理解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医德医风规范。
2. 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 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制定针对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质量管理计划,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行。
4. 质量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保证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四、医疗质量管理标准1. 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1)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执行。
(2)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标准的原则,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3)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建立详细的诊疗规范,加强对中医针灸医疗服务的全面管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4)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进行不断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2. 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1)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确保医疗机构达到行业标准并持续改进。
(2)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应当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
(3)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4)医疗机构的质量标准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
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该文档旨在建立和规范针灸科教育的质量控制制度,以确保针灸科教育的高质量和一致性。
目标- 提高针灸科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效果。
- 保障针灸科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建立学生评估和反馈机制,促进针灸科教育的持续改进。
质量控制措施1.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设计全面且紧密结合实践的课程。
-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时分配。
- 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准确,并更新最新的针灸科研究成果。
2. 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要求教师具备相关针灸科专业资质和教育背景。
- 建立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 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确保教学质量。
3. 学生评估和反馈机制:- 设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估体系。
- 鼓励学生提供课程和教学的反馈意见。
- 对学生反馈进行定期整理和分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4. 设备和资源保障:- 提供必要的研究和实践场所。
- 配备先进的针灸科教学设备和工具。
- 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其他资源进行研究和研究。
质量控制评估和监督1. 内部评估:- 定期进行内部评估,检查教学质量和实施情况。
-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
2. 外部评估和认证:- 邀请外部专家对针灸科教育进行评估和认证。
- 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改善和提升质量控制制度。
结论通过建立和执行针灸科教育质量控制制度,我们能够确保针灸科教育的高质量和一致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同时,持续改进和监督将使得质量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红星医院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第二条本标准旨在指导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红星医院针灸科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红星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五条红星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第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2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第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第十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制定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及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包括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等,拔罐法包括火罐法、水罐法等,其中主要包括火罐法中的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关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皮内针、芒针、火针、舌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一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医师中中医针灸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9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二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医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一年以上的针灸科专门训练,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针法及灸法,耳针,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留罐、闪罐、走罐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特色疗法,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针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针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针灸常见病、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特色针刺技术的操作;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针灸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针灸操作特长或在某一疾病针灸治疗方面有专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危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国内外针灸学新进展;第十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主任应有从事相关针灸临床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第十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针灸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灸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培训;第十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针灸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二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针灸特色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三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具备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能开展如痛证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痛经、产后身痛、胃脘痛等证、中风偏瘫、面瘫、耳鸣、耳聋、不寐、郁症、哮证、喘证、月经病、产后小便不通、小儿遗尿、瘾疹、粉刺、蛇串疮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当在二级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四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开展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第二十五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第二十六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第二十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技术方法、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二十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针灸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第二十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理疗室等区域;第三十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针灸防治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针灸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介绍针灸防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针灸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地域特点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一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针灸人体模型,悬挂针灸挂图、中医针灸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设立养生保健常识及针灸历史渊源等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质控项目第三十二条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辨证论治优良率、急危重疑难病中医参与治理率、治愈好转率、入院三日确诊率、正副主任医师指导作用、主任学术带头人指导作用、质量质控标准等项目七、附则第三十三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本指南由红星医院中医分院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针灸科质量控制制度一、目的:建立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得到优质、合理、高效的康复服务。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的设立及职责: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组长,是针灸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策人和领导人,决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持续改进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设以下管理小组:临床诊疗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病案管理小组、合理用药小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各小组的设立及职责如下:1.临床诊疗组(1)小组职责:①完成本诊疗小组的医疗工作。
认真负责地评估本组每一例病员的病情及疗效;查看各种辅助检查的结果并分析;查看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案是否妥当。
②完成每日查房。
③完成急、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诊疗组长亲自参加、指导高难度的诊疗技术操作。
④对本组疑难或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科主任,提出会诊申请或组织科内讨论,安排人员做好记录。
⑤做好医患沟通,发现医疗缺陷、医疗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立即报告科主任,并积极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⑥完成病历的质量控制。
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时、准确地完成病历书写,及时审签,按时归档,确保甲级病历达100%,杜绝乙、丙级病历。
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书写规范,确保处方合格率达100%。
⑦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按时参加“三基”及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合格率达90%以上;诊疗组内的上级医师做好对下级医师的“帮、带、教”工作,不断提高本诊疗小组的医疗技术水平;制定小组的业务学习计划、科研工作,承担相应的专题讲座。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相关工作。
②小组成员: 针灸医师,负责完成相关工作。
2. 医院感染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考核本科各类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医生担任副组长,在科主任指导下,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负责培训、考核全科各类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记录相关资料。
③小组成员: 选取医师组、护理组部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与组长、副组长共同制定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协助副组长培训、考核全科各类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参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
小组成员中还包括院感监控医生和院感监控护士,负责履行主管部门对其制定的职责。
3.病案质量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的病案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科室病案质量监控管理流程和方案,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病历检查,针对从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的病案质量。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每月主持召开科室病案质量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病案质量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高年资医生、护士长担任副组长,高年资医生负责科室医生书写的电子病历、纸质病历的病案质量管理,护士长负责护理病案质量的管理。
③小组成员:设立医生组其他人员和一名护理组高年资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病案质量管理活动。
各医疗组上级医生负责检查、修改下级医生病历,对本组出院病历进行质控。
在医生组中再选取一名医生担任科室病历质控员,负责自查科室所有环节病历、终末病历,针对自查存在的问题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问题通知责任医生及时整改,记录相关资料,每月对病案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小组的病案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开展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每月主持召开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活动,组织落实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一名医生担任副组长,负责培训、考核科室医生抗菌药物应用相关知识,自查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记录相关资料,针对科室自查及医院主管部门反馈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③小组成员:设立医生组其他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活动;各医疗组上级医生负责检查本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监督、自查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并对科室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总结、分析,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的改进措施,促进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持续改进。
(2)小组人员设立及职责:①组长:组长为科主任,负责主持召开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活动,组织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副组长:选取医师组、治疗师组、护理组各一名人员担任副组长。
担任副组长的医师组人员负责监督医师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登记;担任副组长的治疗师组人员负责治疗师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登记;担任副组长的护理组人员负责护理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登记;③小组成员: 选取医师组、治疗师组、护理组部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协助副组长监督各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登记并参与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活动。
6.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1)小组职责:负责科室各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与安全。
(2)小组人员设立和职责:①组长:组长为护士长,在护理部及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组织落实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及相关任务。
②成员:选取护理组部分人员担任成员。
负责协助组长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记录相关资料。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方法遵循PDCA循环原理,P即计划(Plan),D即实施(Do),C即检查(Check),A即改进(Action)。
P-计划:在医院领导下,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确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及目标。
D-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按计划要求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并落实到具体的人员。
C-检查:根据计划对监测项目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发现缺陷、提出改进措施、重新设计流程,纳入新的内容,并试执行。
A-改进:根据检查结果,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缺陷程度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并对遗留的问题转下一循环解决。
四、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监测项目平均住院日、平均病床周转次数、病案质量、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住院超过30天患者管理、传染病报告、输血管理、康复治疗有效率、住院患者康复功能评定率、技术差错率、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五、针灸科保障医疗安全十大原则1.严格掌握入院指征不属于针灸科诊治对象门诊患者,特别是恶病质患者不能收入住院,应介绍到相关科室。
诊断依据不足者,不能草率诊断,应待入院后经进一步检查再下诊断。
2.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时护士应向患方讲解住院须知,主管医师让患方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
3.医患沟通患者入院后,医患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主管医师应耐心给患方讲解治疗或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如患方仍然拒绝医师建议的治疗或检查,主管医师应在病历上记录并要求患方签字。
4.保护患者隐私医师、治疗师、护士、进修生、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护工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应严密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病情和隐私。
5.先评定后治疗医师、治疗师和护士共同确立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针灸康复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先进行评定再确定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师对主治患者实施初(入院)、中(住院时间大于2周)、末(出院)3次定期评定并由主管医师在病历中记录评定结果。
6.疑难病例讨论对疑难病、诊断不清和疗效差的患者,各治疗组医师必须和相关治疗师一起,在组内、科内讨论,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安全第一治疗师、护士、医师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对瘫痪、骨折、儿童、骨质疏松、老年等感觉运动障碍患者到治疗室必须要求患方专人接送,以防跌倒、骨折、再卒中等意外发生,患方陪护不在时,必须由治疗师亲自接送。
8.岗前培训对新进员工、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和住院医师,各组组长应先进行病历书写、康复治疗技术规范操作等与本组工作相关的部门规范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9.医疗文书质控医师、治疗师、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记录各类医疗文书,各组组长负责质控,科室病历质控员负责审核全科病历并通知责任医师整改。
10.医疗应急成立科室医疗应急小组。
职责:处理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差错、事故、急重症抢救和各种医疗应急;原则:风险共担、集思广益、沉着冷静、团结协作、及时正确应急。
六、针灸医师医疗与质量安全管理规定1. 接诊制度门诊医师负责接待门诊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开处方和治疗单,介绍患者到相关治疗室治疗。
住院部医师负责接待住院患者,与患者主管治疗师及主管护士确定患者康复方案,开医嘱,送交治疗单和安排患者到相关治疗室治疗并请治疗师在治疗单上签字,协调患者每日治疗时间,并告之注意事项;主管医师因上课、门诊和休假不在病房时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负责。
2. 医疗安全制度医师必须向患者说明病情、诊疗计划及医保报销情况,签署自费协议书、授权委托书、治疗知情同意书;对瘫痪、骨折、骨质疏松、老年、儿童等运动感觉障碍患者必须在病历中强调专人陪护,以防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再卒中等意外情况发生;遵循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查房,各组医师应与患者主管治疗师、护士共同制定新入院和疗效差患者的功能诊断、出院目标)、治疗计划。
3. 交班制度住院总医师、各医师和值班医师必须参加每日晨交班;值班医师必须在交班本上记录本班特殊情况并亲手移交给下一班值班医师。
每日交班内容如下:(1)新入院患者。
(2)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变动交班。
(3)因故临时停止治疗患者交班。
(4)上述(2)、(3)项交班对象是主管治疗师。
4.修订医嘱制度各组医师完成每日查房后,根据病情需要修订医嘱,并及时通知护士和相关治疗师实施。
5. 病情反馈制度熟悉主管患者的病情,及时了解治疗后反应,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及时将各种检查报告向患者和上级医师反馈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疗效差者,组织当天评定,并修订治疗方案,于次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