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对西域统治的辉煌与悲怆
汉武帝之开疆拓土辉煌的西域征服
汉武帝之开疆拓土辉煌的西域征服汉武帝,即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帝王之一。
他在位期间,以开疆拓土著称,尤其在西域地区的征服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系列的征服活动不仅对于汉朝的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世界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武帝西域征服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西域征服的背景西域,古代指的是中国北疆的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蒙古等地。
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来说,西域一直是边境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汉武帝的西域征服起源于他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视。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一条重要商路,通过此路可以进行商品交流、文化传播等活动。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贸易通道,并且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汉武帝决定进行西域的征服。
二、西域征服的过程1. 开始探险: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探索开辟道路的可能性。
张骞利用丝绸之路以南的南道,成功地到达了西域的大宛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这标志着汉朝开始正式的西域探险之旅。
2. 建立威信:为了巩固军事实力,汉武帝派遣大批官员和军队前往西域,加强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
这些官员和军队通过联姻等手段与当地的统治者建立起友好关系,巩固了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威信。
3. 征战胜利:汉武帝的征战大多都取得了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对于大月氏的征服。
大月氏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
汉武帝亲自组织军队,成功地将大月氏击败,并将其部落迁徙到中国内地的其他地区,实现了对西域的有效控制。
三、西域征服的意义与影响1. 扩大领土:汉武帝通过西域征服,使得中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西域地区的归属使得中国的领土更加完整,同时也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2. 经济贸易:西域征服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的输出。
这些商品不仅丰富了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也帮助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外汇。
3. 文化交流:西域征服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治理与开发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治理与开发在东汉时期,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于汉朝的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安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东汉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一系列机构,旨在维护当地的稳定与繁荣。
这些机构不仅负责军事防御,还涉及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
一、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职责西域都护府是东汉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西域的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
西域都护由朝廷直接任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肩负重任。
他不仅需要制定防御战略,训练军队以维护边境安全,还需与其他边疆官员协同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西域都护在地方政务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管理土地和人口,负责征收赋税,并处理民众纠纷,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戊己校尉的设置与作用为了增强对西域的治理,东汉政府还设立了戊己校尉这一职务,作为西域都护的重要助手。
戊己校尉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与行政事务,协助西域都护组织和指挥军队,维护边境安全。
除了军事职责,戊己校尉还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等工作。
这一官职的设立,进一步巩固了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能力,帮助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三、西域长史的设立与职责在西域,东汉政府还设立了西域长史这一官职,专注于民政事务的管理。
西域长史负责土地分配、人口管理和税收征收等工作。
他需深入了解西域的社会情况与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西域长史还需协助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处理重要的行政事务与司法案件,确保地方治理的高效和公正。
四、东汉时期西域的经济开发与文化交流在东汉时期,西域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东汉政府鼓励商人前往西域进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
这一政策不仅带动了西域经济的发展,也让中原地区的产品进入了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域,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西域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汉武帝扩张与西域史
汉武帝扩张与西域史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外扩张,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显著的扩张。
其中,他对西域的扩张功不可没,使西域开展交通和经济活动,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期。
一、汉朝与西域在汉朝之前,中国对于西域的观念相对模糊。
战国时期的楚国王春申君曾经听闻过西域,但是对于那个遥远的地方,他只能想象。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领土得到了巨大的扩张,汉朝成立后,西域已成为治理的地盘之一。
但是汉初时期对于西域的了解仍然很少,只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商人与西域建立了联系。
而汉武帝登上了皇位之后,他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汉武帝的对西域扩张的政策汉武帝在位期间,秉持着“开疆拓土,维护百姓”的宏大政策,对西域采取了积极进取的姿态。
他派遣多次大规模的西域战争,与当时西域的各个民族展开激烈的战争。
这些战争扫清了汉朝汉初时期对西域的重要威胁,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地位。
在扩张的过程中,武帝还注意到了西域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
他主动介入西域地区的商业活动,对于丝绸、玉石、铁器、草纸等商品进行大量的贸易。
这种商业活动使得汉朝的生产力和贸易往来非常活跃,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西域的种族和文化汉武帝的扩张战争,让中国人与西域各种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
西域的主要种族有胡、羌、月氏、匈奴、玉门关等。
这些人所说的语言与中文相距甚远,而关于西域的文化则更为神秘。
然而,西域的人民和文化风俗却深受汉武帝扩张政策的影响。
东汉张衡《西京杂记》记载了西域的情况,资料宝贵。
西域散文《说郑国养生著》中的“青稞佳酿,牛羊肥壮”、百里香、姜黄、豆类的种植、药材的采集与制药的方法以及当地民居的聚落之势也十分重要,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融合,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化潮流。
四、西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武帝对西域的扩张,不仅丰富了汉朝的领土和资源,而且对文化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域的种种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手工技艺、医药卫生、服饰美食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东汉的战争与征服对外扩张与边疆地区的统治
东汉的战争与征服对外扩张与边疆地区的统治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战争与征服对外扩张以及边疆地区的统治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在东汉朝廷的统治下,通过战争与征服,东汉政权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一、战争与征服的背景东汉王朝建立后,国力渐弱,势力范围逐渐缩小,而外部威胁不断加剧。
匈奴、南方少数民族等对汉朝的领土构成了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东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战争与征服的手段。
二、战争与征服的战略与战术1. 内外兼顾的扩张策略东汉朝廷采取了内外兼顾的扩张策略。
内地经济相对富饶,通过军事力量保护和发展内地,外部则通过战争与征服来扩大领土。
2. 配合外交手段的战争扩张东汉王朝在进行战争扩张的过程中,也善于运用外交手段。
与一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结盟,通过联姻等方式巩固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同时以外交手段确保内地的和平与稳定。
3. 持久战的战术应用东汉朝廷在对外战争中,普遍采取了持久战的战术。
作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手段,持久战能够以少胜多,耗竭对手的精力和资源,为东汉朝廷争取更多有利地位。
三、战争与征服的过程与成果1. 对北方的战争与征服东汉中后期,境内北方的匈奴入侵时有发生。
为了遏制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东汉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战争与征服的行动。
通过与匈奴的边界战争,东汉成功地将匈奴牢牢控制在国境之内,巩固了中国北方的边疆地区,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2. 对南方的战争与征服东汉时期,南方少数民族比如南越等地常常出现反抗与独立的倾向。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东汉朝廷多次出兵南下,通过战争与征服,将南方地区纳入对汉统治之下,加强了对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
3. 对西域的战争与征服东汉时期,充满战乱的西域地区也是东汉朝廷争夺的重要领域。
通过对西域地区的战争与征服,东汉成功地巩固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确保了中国西部的边疆安全。
四、战争与征服的意义与影响1. 统一国家的疆域东汉王朝通过战争与征服,成功扩大了国家的疆域,统一了边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东汉对西域统治的辉煌与悲怆(4)
东汉对西域统治的辉煌与悲怆(4)延光四年(125),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配合都善、疏勒、车师前部兵,进攻车师后部,俘获车师后部王军就与匈奴使节,带到索班战死的地方杀了,又派人杀了东且弥王,报了索班被杀之仇。
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在此基础上,班勇再接再厉,抓紧时机,召集各国人马数万,彻底捣毁匈奴老巢,呼衍王逃至枯梧河,其众二万余人皆降,北单于自将万余骑人后部营救,亦狼狈引退,自此车师再也见不到匈奴骑兵,这样西域诸国包括早就心向汉室的南道各地在内,复归于东汉朝廷统辖之下。
班勇在西域活动的时间不长,由于各城国的有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三通。
汉安帝之后,东汉统治集团日益腐朽,豪强地主兼并加剧,加上天灾不断,农民破产流亡,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之极,西域的形势自然也不能平静,西域“自阳嘉以后,朝威稍损,诸国骄放,转相陵伐”。
12东汉政府虽然最终击败了自己在西域的竞争对手——匈奴,但由于少了这个竞争对手对西域各国的压力,西域各国离心力加强,不再服从东汉政府,一些大国开始自相攻伐,不断兼并小国,同时反抗政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元嘉二年(151),西域长史王敬受拘弥王成国的欺骗,贪功杀死于阗王建,于阗将领输僰不服,杀死王敬,于阗国人又杀死输僰,立建子安国为王,敦煌太守马达闻讯欲出兵于阗问罪,汉桓帝不许,招回马达,另派宋亮为敦煌太守,宋亮到任后不能出兵,于阗把已死的输僰人头献上就不了了之。
建宁元年(168),疏勒王于猎中被自己的叔父和得杀害,和得自立,建宁三年,凉州刺史孟陀派任涉等率西域各国三万人马围攻疏勒桢中城四十余日不下,撤围,此后,疏勒王连相杀害,东汉朝廷已经不能禁止。
此后,河西羌人起义,中原黄巾起义,东汉朝廷与西域通道受阻,西域与中原联系断绝。
三、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与影响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是时断时续的,早期光武帝刘秀对西域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对于西域各国要求内属的迫切愿望报以“东西南北自在也”的回应,在莎车王贤的事件上更时举措失当,严重影响了莎车以及以莎车为首的西域抗击匈奴同盟对东汉王朝的态度。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作者:陈沛来源:《卷宗》2018年第14期摘要:汉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期间确立了中国现今版图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国力强盛,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
并在两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汉朝的行政管理中。
正是在汉朝剧烈的影响下,使得西域各地区发生极大的变化。
进而影响着西域地区的长期发展,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历史局面产生了深切影响。
关键词:汉代;西域;张骞;班超1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西域都护府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直入长安,严重威胁到汉朝安全。
然而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有了抗击匈奴的打算。
于是,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传说中曾被匈奴打败的大月氏,希望能结为联盟。
然而,当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月氏时,他们早已忘却复仇匈奴,只顾眼下安逸的生活。
虽然,张骞出使的目的没有达成,但使得西汉了解到西域的现状。
当时西域小国往往受到匈奴极大影响,不得不臣服匈奴。
所以,汉朝将结盟的目标选为较具规模的乌孙国。
通过输出大量财物,让乌孙了解到西汉国力的强大。
在这场重要的联盟活动后,严重打击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之后,西汉经过楼兰、姑师之战,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西汉进入西域提供了便利。
西汉开始替代匈奴,开始影响西域。
楼兰为了在匈奴和汉朝间讨好,楼兰王将他的一个儿子质于匈奴,一个儿子质于汉。
这种三心两意的作法,遭到汉朝的反感。
汉武帝因此逮捕楼兰王,严重打击了匈奴对于楼兰的影响。
其后,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因此被汉朝更名为“鄯善”。
并且,设置伊循都尉,将鄯善纳入西汉管辖范围。
随着西汉在西域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各个小国俨然呈现归附汉朝的趋势。
西汉在这种历史的趋势下,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府,来保障西域的秩序。
西域都护府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置,而其中最高行政长官为西域都护,秩比二千石。
大致相当于九卿的地位,拥有较高的序列。
后汉书 凡日月所照 江河所致皆为汉土 是何等的霸气雄壮
后汉书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汉土是何等的霸气雄壮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热血沸腾。
仔细一想又似乎无法反驳很多地方都在提到,汉朝是古代史上外患为零的朝代。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匈奴?!没错,有匈奴,可是朋友有没有看到最后匈奴的结尾呢?虽然强大如秦始皇
他也只能靠修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而曾经大败西楚霸王的刘邦也没能搞掉匈奴,反而差点被活捉。
但是经历了文景之治之后和汉武王朝以后得汉宣帝,却是把匈奴打残打垮,并且立下了定胡石碑。
并设立西域都护府。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汉武帝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修养之后,已经有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对匈奴的征伐。
当时双方猎人猎物的角色开始慢慢互换。
直到了汉宣帝登基的时候,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把屠刀挥向了西汉附属国:乌孙。
汉宣帝听到之后大为恼怒,力排众议,派出使者星夜前往乌孙,动员能够参战的人们,然后又一道圣旨着令十五万大军分五路出击。
几路大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打击。
远逃的匈奴却不料遇上了汉宣帝使者带领的乌孙精髓,被杀的七零八落。
实为大胜!?之后的汉宣帝高明的手段让匈奴开始互相残杀猜
忌直至已经无力反抗,归顺汉朝。
设立定胡碑和西域都护府。
所以这句话无法反驳只会觉得热血,你觉得呢?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哓中外。
汉武帝的西域征服中 国古代的扩张时期
汉武帝的西域征服中国古代的扩张时期汉武帝的西域征服——中国古代的扩张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时期的西域征服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
它不仅展现了汉朝的强大国力和军事力量,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即位之初,汉朝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北方的匈奴始终是汉朝的心腹大患。
匈奴时常侵扰边境,掠夺财物,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为了抵御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决定采取积极的战略,其中对西域的征服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西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在当时充满了各种未知和挑战。
它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
汉武帝深知,要想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必须控制西域,切断匈奴的右臂。
于是,一场伟大的征服之旅就此展开。
张骞,这位勇敢的使者,成为了汉武帝了解西域的眼睛和耳朵。
他两次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了关于西域各国的丰富情报。
他的出使,为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打开了大门,也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在准备充分之后,汉武帝派遣大军出征西域。
汉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在征服过程中,汉朝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人的特点,灵活运用战术,或正面强攻,或迂回包抄,或诱敌深入,一次次击败了西域各国的抵抗。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当属李广利远征大宛。
大宛是西域的一个强国,拥有优良的战马资源。
为了获取大宛的汗血宝马,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军出征。
这场远征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但汉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最终迫使大宛屈服。
随着一系列军事胜利,汉朝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经济方面,丝绸之路得以更加畅通。
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而西域的珠宝、香料、良马等也传入中原。
这种贸易往来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使汉朝的国力进一步增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东汉时期,西域是指中国古代与中原相隔遥远的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是为了确保边疆稳定,保护边疆安全,促进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军事防御、贸易开放和思想文化传播等方面。
在行政管理方面,东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立了都护府和郡县等行政区域,实行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军事防御是东汉对西域管理的重要方面。
为了保护边疆安全,东汉采取了加强边境防线、设立军队驻守等措施,维护了西域地区的边疆稳定。
贸易开放是东汉对西域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东汉政府积极开放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东汉政府还推广汉文化和思想,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推动了汉族文化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融。
尽管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维持了边境稳定,促进了对外交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西域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与中原地区相距较远,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难以实现对西域的完全掌控。
此外,应对各个西域国家的治理也是一项复杂且困难的任务。
总体来说,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域地区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安全和文化交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首先,我们将介绍东汉对西域的地理背景,包括西域地区的地理位置、盛产资源和交通状况等,为后文探讨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其次,我们将详细分析东汉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措施。
这一部分将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方面,我们将探讨东汉如何设立行台、郡县以及派遣大使等管理机构和官员,以实现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在经济方面,我们将介绍东汉对西域的税收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农业发展等措施,以促进经济繁荣和资源利用。
大漠孤烟直 东汉对西域统治的辉煌与悲怆
大漠孤烟直东汉对西域统治的辉煌与悲怆导语:一、东汉初期的闭门政策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无暇西顾,对西域早有企图的匈奴奴隶主贵族,见有机可乘,加紧扩大势力范围。
南道一、东汉初期的闭门政策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无暇西顾,对西域早有企图的匈奴奴隶主贵族,见有机可乘,加紧扩大势力范围。
南道莎车王延及其子康,挺身而出,率邻近各国,首举拥汉大旗。
“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
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1。
延死后,其子康即位,康关心中原战局,与东汉河西大将军窦融时有往来,窦融深知边情,建武五年(29)奏准以东汉朝廷的名义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西域五十五国皆听其号令,实际上莎车王已有着西域都护的声威。
康死,其弟贤即位,建武十四年贤与鄯善王安遣使要求东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恢复西汉以来正常的统辖关系,光武帝刘秀以内地初定,不遑外顾,未允所请。
三年后,贤又派人再次提出请求。
虽然从以后的事实看,贤再三要求派遣都护也别有打算,但当时此举,确能表达西域广大人士的迫切愿望。
时已人朝任大司空的窦融向刘秀建议,赐莎车王贤西域都护印缓及车旗锦绣。
莎车王室自西汉元帝以来,一贯忠于汉中央朝廷,慕乐中国,“父子兄弟相约事汉”,数世不渝,当中原与西域中断联系时,表现尤为突出。
东汉朝廷采纳窦融的建议,赐贤都护印缓,原打算依靠其团结争取西域诸城国,以稳定形势,恢复西汉时的正常统辖关系,孰知莎车使者持都护印缓及其它赏赐返至敦煌时,敦煌太守裴遵向朝廷提出,“夷狄不可以假以大权”。
反对将西域都护印缓赐与莎车王贤,由于西域事宜在朱设都护前敦煌太守最有发言权,刘秀乃下诏收还都护印缓改赐贤以大将军印。
其使不从,裴遵强行迫夺,致使莎车王贤和东汉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窦融推荐贤任西域都护,根据莎车王室的一贯表现来看,并没有错,但这时融已在洛阳任大司空,对贤之为人,知之不深,建武九年莎车王康逝世,贤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得王位后,马上动手,杀死拘弥王、西夜王,又不断杀略邻国人众,重求赋税,野心勃勃,暴虐骄横。
汉朝的辉煌与西域的开拓
汉朝的辉煌与西域的开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它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还在对外扩张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野心。
其中,西域的开拓成为了汉朝扩张势力范围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辉煌与西域的开拓之间的关系。
一、汉朝的辉煌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创立者是刘邦。
汉朝历经两位重要的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经历了两个时期的辉煌。
汉高祖刘邦巩固了地方的势力,击败诸侯国,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大汉帝国的基础。
而汉武帝刘彻则进一步扩张了汉朝的势力范围,使其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政治方面,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建设。
他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分为了数十个郡县,使地方政权得到了更好的管理。
他还设立了学校和科举制度,注重培养人才,进一步加强了帝国的稳定。
同时,他大力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使国力不断增长。
在经济方面,汉朝实行了“封禅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此外,汉武帝还致力于推行节俭政策,限制豪华奢侈,提倡勤俭节约。
二、西域的开拓同时,汉朝展现了对外扩张的雄心,西域成为了汉朝拓展势力范围的重要目标。
1. 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汉朝通过与西域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外交往来,逐渐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帝国与西域国家进行贸易,其中以丝绸之路的开辟最为著名。
丝绸之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 西域的开拓在西域开拓方面,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最为著名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北匈奴战争和西域征服战争。
汉朝通过与匈奴的战争,有效地稳定了边疆,并获得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在西域征服方面,汉武帝向西进军,击败了敢死部等西域各国,成功地将西域纳入了汉朝版图。
汉朝的辉煌和西域的开拓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汉朝繁荣的政治和经济为西域的开拓提供了有力支持,而西域的开拓则进一步扩展了汉朝的势力范围,增强了帝国的繁荣和稳定。
结语汉朝的辉煌和对西域的开拓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汉代的西域文化交流与发展
汉代的西域文化交流与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汉代时期,西域文化交流与发展达到了高峰。
西域地域辽阔,涵盖了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区域,是古代中华文明与西域文明最为接触的地方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代的西域文化交流与发展。
一、汉朝西域版图汉朝自西汉到东汉时期,对于西域的掌控是逐步确立的。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主张开拓西域,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并设立了安敦校尉、福禄校尉等地方行政机构。
如此的举措,为汉朝较为深入了解西域开辟了道路。
汉武帝还曾读到过珞季、蒯成等人向他送的漢譯西域地理書籍,可以证明汉朝已经开始涉足西域地区,并对西域文化产生了兴趣。
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开始推崇佛教,并向西域传播佛教,西域各国逐渐对汉朝产生了浓厚的文化兴趣,并向汉朝靠拢。
二、汉朝与西域文化交流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文字、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
汉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凉州府、燕然山城等行政机构,汉朝王朝随之向西域传递了中华文化的书籍、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力。
资料显示, 汉朝时期文物交流的主要形式则是中国用汉字、汉文书写的信札、尺牍。
而西域方面采用的则是草书文,或者直接采用汉字、汉文的写法。
2、佛教的传播佛教是汉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时期,佛教在印度已经传播甚广,汉明帝认为佛教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并出兵西域刺探消息。
陇西斗毗国王欢喜收下汉明帝亲自题写的佛经“200卷含大印”,据传说这是当时中国皇帝题写的第一卷佛经。
其实, 汉代时期佛教对于西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带动作用,并逐步扎根于西域的文化中。
三、汉代西域文化的发展西域地区境内种族众多,文化多元,文化交融使得汉代西域文化呈现出另一种鲜活的现象。
从历史上来看,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关口,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摇篮式文化交流中心。
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一时期,不仅佛教在汉朝与西域地域传播,还有许多像耶稣信仰、拜火教等其他宗教也在此地得以传播,中国闻名的紫禁城流行的“耳璜”梳式,在印度的高僧和西域古冈臣一样,也受到了广泛使用。
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
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而汉朝是这条丝绸之路开辟与繁荣的重要推动者。
本文将探讨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并以相应的内容格式进行展开。
开辟之路汉朝统一中国后,与匈奴的战争不断,为了保护边疆安全,汉朝开始积极开辟西域,发展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往来。
一方面,汉朝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各国,拓宽与之的政治、经济交流;另一方面,汉朝推行西域各国的“买断制”,以保证货物的顺利运输,提高丝织品在西域的竞争力。
汉朝开辟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是张骞的西域使者,他率领使团成功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并开辟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正式贸易通道。
张骞使团的成功开辟了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为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朝继续派遣使节前往西域,通过外交手段促进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合作,不断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繁荣随着汉朝与西域各国交流的加深,丝绸之路逐渐繁荣起来。
首先,汉朝自身的丝织技术逐渐成熟,丝绸制品的质量得到提升,成为世界闻名的奢侈品。
丝绸的独特质感和华丽外观吸引了许多来自西方世界的贵族和商人。
其次,随着贸易的活跃,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
这个网络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商品交换,通过陆路和海路的运输,使得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其他珍贵商品得以远销欧洲,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丝绸、香料、宝石等奢侈品。
这个互通有无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亚和中东地区文化、科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最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一系列的贸易城市和沿线的寺庙、驿站、烽火台等设施相继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发展。
例如,长安作为东方的起点城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不断巩固,为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结汉朝是西域丝绸之路开辟与繁荣的推动者。
通过派遣使节开展外交活动,以及推行买断制等贸易手段,汉朝成功开辟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随着贸易的推动,丝绸之路逐渐繁荣起来,推动了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武帝的西域战争与丝绸之路开辟
汉武帝的西域战争与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不仅成功地征服了西域地区,还开启了有重要地位的一条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汉武帝的西域战争与丝绸之路开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汉武帝的西域战争是开辟丝绸之路的基础。
在西汉初期,西域地区被匈奴和其它游牧民族所控制,对于中国来说,西域一直是威胁和隐患。
汉武帝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并决心将其纳入中国的版图。
他发起了一系列的西域战争,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匈奴和西域各个部落。
这些胜利给了汉朝打开走向西域的大门的机会。
其次,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中国通过这条路将丝绸、茶叶、铜器等特产输出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从外国引进了大量的帛织品、香料、宝石等物品。
通过贸易,汉朝与西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繁荣。
同时,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汉朝和西域地区在语言、宗教、哲学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通过交流,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
佛教的传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佛教带入了中国,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此外,丝绸之路还对于政治和外交有着重要意义。
开辟丝绸之路,使得汉朝能够有更多的对外联系,拓宽了国家的影响力。
通过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汉朝与其它大国的互动也愈发频繁。
丝绸之路为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
总之,汉武帝的西域战争与丝绸之路开辟不仅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进了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汉武帝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东汉统一西域意义深远
东汉统⼀西域意义深远东汉统⼀西域意义深远 王莽执政后,采取错误的民族政策,“由是西域怨叛”,⼀时中断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
在东汉王朝建⽴以后,西域诸国“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然⽽,东汉政府⽆⼒兼顾西域,所以谢绝了西域诸国的请求。
西域诸国⼜役属重新强盛起来的匈奴。
公元48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属于汉朝。
⾄公元1世纪60年代中期,北匈奴不断袭扰汉朝边境,致使“河西城门昼闭”。
此时,东汉王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统治业已巩固,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于是汉明帝决定“尊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遣四路⼤军出击匈奴。
奉车都尉窦固在天⼭东部⼀带打败匈奴呼衍主,遂留兵在伊吾屯⽥,并置宜⽲都尉以统之。
他⼜派班超、郭恂等出使都善、于阗、疏勒,使这些地⽅相继归属汉朝。
第⼆年,窦固在蒲类海附近再次打败匈奴,车师也⾂属于汉朝。
东汉政府遂以陈睦为都护,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75年,汉明帝死,匈奴乘机进攻车师。
由于这时中原地区遭受⾃然灾害,使东汉政府⽆⼒继续统治西域。
从89年起,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三次出兵伐北匈奴,特别是在91年,汉将耿夔率军⼀直打到北匈奴单于的驻地⾦微⼭,并取得巨⼤胜利,迫使北匈奴主⼒逐渐向欧洲⽅向迁徙。
同年,东汉以班超为都护,再次统⼀西域。
东汉统⼀西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使西域各族⼈民彻底摆脱了匈奴奴⾪制政权的统治,进⼀步促进了中外经济、⽂化的交流。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古丝绸之路“驰命⾛驿,不绝于时⽉;商胡贩客,⽇款于塞下”。
东汉以后,各封建政权也都把西域看做⾃⼰管辖区域的⼀部分。
东汉王朝四路出塞,北征匈奴,从此北匈奴退出漠北,西域遂归中原
东汉王朝四路出塞,北征匈奴,从此北匈奴退出漠北,西域遂归中原前言:南匈奴归附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南千秋亭称帝,改年建武,定都洛阳,中兴大汉政权(史称东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用十时间统一了全国,但当时的匈奴比较强盛,建国初期的光武帝主要采用守势防御策略,包括延续西汉年间的和亲政策。
建武二十四年冬十月,匈奴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于是分为南、北匈奴。
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南单于遣使诣阙贡献,奉蕃称臣;又遣其左贤王击破北匈奴,却地千余里。
建武二十六年正月,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将,将兵卫护之。
南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
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民归于本土。
《后汉书*光武帝纪》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贵族发生了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奉藩称臣'后,光武帝遣中郎将段郴监护南匈奴,立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后又内迁到云中。
南单于还遣子入待。
东汉王朝对南匈奴贵族的赏赐极为丰厚,并派将卒数千人护卫南单于。
光武帝刘秀汉明帝一改守势策略,主动出击,北征匈奴,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出高阙,奉车都尉窦固出酒泉,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骑都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奴。
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吾庐城。
耿秉、来苗、祭肜并无功而还。
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
初置西域都护,戊已校尉。
《后汉书*明帝纪》汉明帝继大统后,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朝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永平八年(公元65年)和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先后进攻河西诸郡,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
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
东汉对西域的经营
东汉对西域的经营
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混战之际控制了西域。
永平十六年(73年),大将窦固北击匈奴,恢复了对车师的宗主权。
西域与汉朝在断绝关系65年后又复沟通。
东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及戊己校尉,镇抚西域,抵御北匈奴。
后二年,北匈奴反击车师,西域通道再次断绝。
是时班超带随从吏士36人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地君长,脱离匈奴,使其归附东汉。
第一站是鄯善。
班超杀掉匈奴使者,使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
明帝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
班超在于阗击杀匈奴使者,使鄯善王归附东汉。
又先后降服了疏勒、莎车。
永元三年(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之后,班超又降服焉耆、尉犁和危须,最终再度将西域隶属于东汉的统治之下。
班超功封定远侯。
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
班超凭着个人的卓越才能以及坚强的意志,取得了出使西域的成功。
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在保留其原有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形式下实现的。
采取“宽小过,纵大纲”的政策,允许西域各族保持较大的自主权。
使得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以胜利交流,对西域开发和内地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与影响首先,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
西域地区是中国的西部边疆,对于东汉朝廷来说,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是当务之急。
通过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东汉朝廷能够提高边疆地区的安全性,保障对西域的有效统治,防止边地的内乱和外侵。
另一方面,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还包括经济和贸易因素。
西域地区是东汉时期中国与西方各个国家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通过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东汉朝廷能够促进对西方贵重商品的贸易,增强国家的财富和经济实力。
此外,随着东汉时期统治者的延续,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得以加强和深化。
其次,东汉西域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东汉朝廷通过筹建西域都护府等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东汉朝廷通过派遣将领和军队进驻西域地区,控制了西域地区的军事力量,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同时,东汉朝廷还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形成联合对外抵抗外部侵略的力量。
在经济方面,东汉朝廷通过开展对西域的贸易和促进经济交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逐渐发展起来,连接了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东汉朝廷对西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输出。
东汉时期的佛教经过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东汉朝廷还积极传播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加强了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体来说,东汉西域政策的原因包括了政治、经济和贸易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影响不仅在当时对东汉朝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在后来对中国的统一、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个朝代,汉朝的文化不仅在中原地区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也通过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传播到了今天的丝绸之路沿线。
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对当时的西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原地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变革。
一、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1. 交通路线的打通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打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交通与贸易。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了汉朝西域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通过这条通道,汉朝的文化艺术、科技理念、制度等被传入西域地区,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交流与发展。
2. 婚姻制度的影响汉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外交婚姻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汉朝皇室与西域各国的王室进行婚姻联姻的做法,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使得汉文化在西域地区得以传播。
通过婚姻制度,西域地区的贵族子弟来到中原地区学习,同时也带回了汉朝的文化带给本地区。
3. 翻译文献的传播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也有赖于文献的翻译与传递。
当时中原地区的文献文化通过传教士等途径传到西域,也有一些西域地区的文献被翻译成汉文并传回中原地区。
这种文献的传播使得两个地区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交流和了解,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汉朝西域文化的影响1. 艺术与手工业的交流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对艺术与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的技术与艺术传入西域,丰富了当地的工艺品制作与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西域地区的艺术与手工业也影响了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使得中原地区的艺术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
2. 经济贸易的发展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能够远销西域地区,而西域地区的石榴、马匹、稀土等特色商品也得以进入中原地区。
这种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汉朝与西域地区的繁荣和变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宗教与哲学的传播汉朝西域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宗教与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便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贵霜帝国和东汉帝国争霸西域:我们只知道班超赢了后来贵霜人胜利
贵霜帝国和东汉帝国争霸西域:我们只知道班超赢了后来贵霜人胜利贵霜帝国最强统治者迦腻色迦统治时代正值班超经略西域的时代。
公元84年在班超的外交努力下迦腻色迦曾说服与之联姻的康居王不要支持疏勒王忠据鸟即城之叛;公元88年又因助班超伐车师及每年向汉廷贡奉珍宝、狮子等方物而请尚中国公主;公元90年因班超拒其请求发还其使便遣副王谢率7万大军东越帕米尔高原进攻西域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只有在强有力的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在位时期才有可能。
当其国力臻于极盛,才有力量派遣大军越过帕米尔,介入中国西北境内之事务。
据《后汉书》记载,“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形似麒麟而无角的动物)、师子,因求汉公主。
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
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
超众少,皆大恐。
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耶?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
谢遂前攻超,不下,又钞掠无所得。
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来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
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
超伏兵遮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
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
超纵遣之。
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
贵霜军队远师劳顿,因绝粮而败在足智多谋的班超手下,不得不“遣使请罪”、“岁奉贡献”。
因此有人认为,班超已使东汉的宗主权延伸至里海。
其实,两国修好是指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所谓“贡献”仅指朝贡贸易。
这样,班超又把丝绸之路由中国境内拓展至贵霜帝国所能达到的地区。
班超之后,东汉与贵霜帝国的关系在势力对比上发生了逆转。
国外学者都认为,迦腻色迦曾将其势力伸向帕米尔以东,占领过塔里木盆地一些地区。
史料依据是500多年后到达中亚及印度的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一段记载。
当玄奘游历到今喀布尔北的迦毕试国(今喀布尔北80公里处的贝格拉姆)时,至城东三四里北山下的大伽蓝称“质子伽蓝”,“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汉初期的闭门政策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无暇西顾,对西域早有企图的匈奴奴隶主贵族,见有机可乘,加紧扩大势力范围。
南道莎车王延及其子康,挺身而出,率邻近各国,首举拥汉大旗。
“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
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1。
延死后,其子康即位,康关心中原战局,与东汉河西大将军窦融时有往来,窦融深知边情,建武五年(29)奏准以东汉朝廷的名义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西域五十五国皆听其号令,实际上莎车王已有着西域都护的声威。
康死,其弟贤即位,建武十四年贤与鄯善王安遣使要求东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恢复西汉以来正常的统辖关系,光武帝刘秀以内地初定,不遑外顾,未允所请。
三年后,贤又派人再次提出请求。
虽然从以后的事实看,贤再三要求派遣都护也别有打算,但当时此举,确能表达西域广大人士的迫切愿望。
时已人朝任大司空的窦融向刘秀建议,赐莎车王贤西域都护印缓及车旗锦绣。
莎车王室自西汉元帝以来,一贯忠于汉中央朝廷,慕乐中国,“父子兄弟相约事汉”,数世不渝,当中原与西域中断联系时,表现尤为突出。
东汉朝廷采纳窦融的建议,赐贤都护印缓,原打算依靠其团结争取西域诸城国,以稳定形势,恢复西汉时的正常统辖关系,孰知莎车使者持都护印缓及其它赏赐返至敦煌时,敦煌太守裴遵向朝廷提出,“夷狄不可以假以大权”。
反对将西域都护印缓赐与莎车王贤,由于西域事宜在朱设都护前敦煌太守最有发言权,刘秀乃下诏收还都护印缓改赐贤以大将军印。
其使不从,裴遵强行迫夺,致使莎车王贤和东汉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窦融推荐贤任西域都护,根据莎车王室的一贯表现来看,并没有错,但这时融已在洛阳任大司空,对贤之为人,知之不深,建武九年莎车王康逝世,贤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得王位后,马上动手,杀死拘弥王、西夜王,又不断杀略邻国人众,重求赋税,野心勃勃,暴虐骄横。
所以裴遵持反对态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当然是错误的,事实上自西汉通西域以来,西域各城国的上层人物积极靠拢中央朝廷,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贡献的屡见不鲜,莎车王康如此,前拘弥王太子赖丹表现更为突出。
裴遵对西域各个民族一概采取歧视、排斥的态度是绝对错误的。
当然就具体人来说,莎车王贤是否适宜担任西域都护要职,那是另一回事。
就贤的一贯表现来看,攻掠邻邦,对抗中央朝廷,确实不宜重任,授予大权。
东汉朝廷开始不了解情况,苟且求安,承认既成事实,先授贤以西域都护印缓,后又推翻前议,轻举妄为,特别是在中途裴遵强行迫使莎车使者换印,侮慢而近于戏弄,莎车王贤心怀怨愤,浸以骄横,态意兼并,一时西域各地自相攻伐,干戈不息,东汉朝廷处置不当,亦难辞其咎。
建武廿一年平素与匈奴关系最为密切的焉看也和部善、车师前王等十八国派使觑见光武帝刘秀,诉说莎车王贤横暴,恳求朝廷派遣都护,不料刘秀仍以“中原初城国的安危和屡次请派都护的迫切愿望,毫不在乎地答复:“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2迫使都善王安等投靠匈奴。
但由于匈奴奴主贵族对西域敛税重课,索求无度,所以西域各国虽属匈奴,不相亲附,更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而且由于匈奴自身南北分裂,特别是北匈奴,在汉王朝与南匈奴的压力与分化下日益衰弱,单靠武力,已不足控制西域。
除通过龟兹为首的亲匈势力为其效劳外,也竭力玩弄政治手段想使东汉朝廷承认其对西域的统治,从而利用中央朝廷的威望,维持其对西域各国的奴役。
所以北匈奴一面不停出兵侵扰边境,向汉朝施加压力;一面又不断派人和朝廷往来,玩弄花招。
正如曾出使匈奴的郑众分析的那样:“北单于所以要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之众,坚三十六国之心也。
又当扬汉和亲,夸邻敌,令西域欲归化者局足狐疑,怀土之人绝望中国耳”。
3建武廿十八年,北匈奴请求率领西域诸国来洛阳朝贡,俨然欲以西域诸国首领身份正式出现在东汉朝廷上。
光武时期经过剧烈兼并,夷灭群越实现中原统一,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为维护豪强利益,这个政权有着先天的弱点。
自称以“柔道”治理天下的光武帝,在处理西域问题上,一开始就缺乏坚强有力的政策,软弱摇摆,以致后来出现了史称“三绝三通”的曲折过程。
二、三通与三绝东汉明帝时,南匈奴早已经归降于汉,西域莎车势力也已经衰落,西域各国更加混乱,北匈奴则乘机在西域扩张势力,并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与东汉抗衡并袭扰汉边。
但此时中原地区日渐安定,东汉政权已经完全巩固,势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汉明帝改变东汉初期对西域和北匈奴采取的消极政策,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和打击北匈奴的势力。
七十二年,(永平五年)谒者仆射耿秉上书建议出兵打击匈奴,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并建议“先击白山,得伊吾,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复为折其左角,然后匈奴可击也”。
4明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七十三年,派大兵四路出击。
一路由骑都尉来苗率领北部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塞(大同北);一路由度辽将军吴棠率领河东、河西羌、胡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塞;一路由驸马都尉耿秉等统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一路由奉车都尉窦固等统率河西甲率及卢水羌、胡一万二千骑出酒泉塞。
前三路军队都是北出蒙古地区,战绩一般。
窦固率领的一路军队到达东部天山,击破驻守伊吾的匈奴南呼衍王,将其追赶至蒲类海,在伊吾地区设立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城,打开了东汉与西域的进一步联系。
次年,明帝又命窦固与耿秉率军一万四千骑出击车师各部。
耿秉率部深入车师后部,后部王安德降,前部王为安德的儿子,亦随其父归降,整个车师地区属于东汉。
与此同时,班超在西域南道诸国积极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率领三十六人,来往于诸国之间,轻易的诛杀匈奴使者和于阗巫师,使西域各国归属东汉。
之所以能如此,班超个人的因素固然起了不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西域各国早就希望与汉朝恢复联系,希望汉政府赶走匈奴,所以班超所到之处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配合,得到西域各国的拥护和支持。
这是一通。
这次西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只维持了两年多,永平十八年一月,窦固率大军返回后,在北道,匈奴北单于遣左鹿蠢王率二万骑兵反攻车师,在南道,焉耆王勾结疏勒国王,乘乱杀害了西域都护陈睦。
在这场众寡悬殊的争夺战中,汉屯兵仅数百人,坚守不屈,“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当耿恭率军在西域兄弟民族的支援下,浴血奋战时,东汉朝廷由于明帝之死,放弃西域的论调再次提出,朝臣杨终等人认为:“北征匈奴,西开卅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城”。
对关宠等人的求援,置若罔闻,只有司徒鲍显力主援救。
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二万之众,被誉为“节过苏武”的耿恭在援军救护下,幸免于难。
自此朝廷“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5当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无意顾及边事,之后章帝恐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下令班超撤回洛阳。
与班超并肩作战的西域人士激烈反对,班超一行返至于闻,当地兄弟民族群情激愤,坚决阻止班超东归,“互抱超马脚不行”。
班超为这种诚恳的挽留所感动,同时也认识到,他一撤退,匈奴势力将立即统治整个西域,东汉政府几年来经营西域的成就将付诸东流。
于是他不顾汉章帝的旨意,决定重返疏勒。
但疏勒部分城池已经降于匈奴支持的龟兹。
班超平定疏勒后,又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攻取故墨。
同时为了获得朝廷的谅解和支持,上书汉章帝,报告在于阗、鄯善等地支持下,争取统一的有利形势,反映西域诸国“倚汉与倚天等”,渴望统一,要求摆脱匈奴羁绊的迫切心情。
并陈述自己“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6的不可动摇之志。
当时北匈奴“党众离叛,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四面为敌”,东汉窦宪的大军,屡次出击,给予匈奴重创,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汉章帝见其功可成,也改变初衷,采取积丰支持的态度,不仅派徐干等前来增援,而且对李邑之流的破坏活动也给予严厉斥责,使班超无后顾之优,积极组织联系各城国进行统一的活动。
西域西南南部大部分地区复听命于班超。
自七十六年汉章帝下令撤回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到九十一年(和帝永元三年),班超率领少数官兵,以疏勒为基地,坚守西域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平定了疏勒少数首领的叛乱,击败了莎车、康居、月氏的侵袭,也挫败了其他东汉官员的诬陷,逐步扩大了东汉政府在西域的势力,迎来了东汉政府第二次对西域统治的恢复。
这是二通。
东汉政府之所以能第二次设立西域都护,主要是由于有了以下几个条件:一、九十—九十一年,窦宪、耿秉、耿夔等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西遁,势力大衰,无力与东汉在西域抗衡。
二、九十年,窦宪在打击北匈奴时,又派兵袭击北匈奴防守伊吾的部落,夺取了伊吾,车师等地震恐,又倒向东汉。
三、九十年,大月氏派兵七万越葱岭,攻打班超,班超坚守疏勒,大月氏粮草断绝,被击败,西域震恐,龟兹、故墨、温宿等表示听命于班超,于是南北西域两道均归附东汉。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92年,东汉政府正式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
当时西域都护驻龟兹,长史徐干驻疏勒,以任尚为戊己校尉,驻守高昌壁,领兵五百人。
班超任西域都护十年,从七十三年随窦固出征算,他在西域驻守三十年之久,其间他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续张骞之后的另一个西域传奇,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极大的成功,最根本的一点,是他充分认识当地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提出正确的统一方针,依靠当地兄弟民族的丈量,击败依附匈奴的政治势力。
而与建立反匈统一战线相辅以行的是有力的军事行动,使他多次战胜强大的对手,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而终于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
在他的活动中西域各族的奋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班超的活动和西域广大人民要求归向汉廷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迹。
在西域期间,班超巩固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维护了西域安定,加强了中国同中亚各地的联系。
97年,他派甘英出使大秦(东罗马)、条支,到达西海而还。
汉和帝下诏书表彰他说:“逾葱岭,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7并封他为定远侯。
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病重,请求回到洛阳,书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书上三年得不到批准。
其妹班昭亲自上书和帝,要求其调回,得到和帝应允。
和帝永元十四年(92年),班超回到洛阳,当年去世。
永元十四年(102)班超回洛阳,接替班超任西域都护的乃一贯从事征伐的任尚。
交接前,任尚曾求教班超,班超说他:“性严急”,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少数民族地区,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己”但任尚颇不以为然,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8骄横的任尚,根本听不进班超离任时对他的恳切劝告,严酷暴虐,施政不当,西域人民反对任尚的暴政,从而酿成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