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
新课改的反思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
新课改作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探讨新课改的同时也会反思,思考如何让新课改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改应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更新与拓展,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例如,大量引进新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生物技术等。
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速度,同时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标准。
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来高品质的教育。
因此,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和实施初期,教师们需要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育方式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以确保能够把新课改按照既定项目落地实施到课堂中。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体现教育的多元化。
新课改的设计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即:要将学习过程放入生活,并与生活相结合。
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建立学习动力,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将学习变成兴趣所在。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充满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新课改的课程评价不应仅是分数或者成绩的简单累加,而是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把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讨论,从而更好地奉行了学籍教育的宗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反思
教师 的工作都是在一定 的教育信念 、 理念 和教育哲 学 的影 响、 指导 、 支配下进行 的。在新课程实施 过程 中, 教 师必须不断学 习 , 掌握最新 的教育 教学理念 , 在教 并 学实践 中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对照反思 , 以消除在 教学实 践 中的困惑。
师必 须 对 此 反 思 。
3课 堂教 学 的反 思 .
新课 程背景下 , 课堂教 学追求 的理想 目标是 “ 活而 不乱 ” 。而事实上 , 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 常活跃 , 有 实则是教师盲 目追求提 出问题 的数量 , 一定程 度上忽视 了对学生课堂参与 的分析 , 没有 区分学生 的参 与是主动 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 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 与。
一
种 面对 问题 的主人翁方式 , 是一种有益 的思维活动和
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 出来 , 并对此进行分 析 、 探讨 。 进 行案例研 究 , 实是一种教 学反思 , 其 有助于我 们在新课
再学 习活动 。作为教学一线 的教 师要反 思的 内容很多 , 但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方 面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自身素质 的反思
一
教师应经常反思 自己的教学是否注意联系 实际 , 是 否充分利用 当地各种条件 , 是否能运用所学学科及其 他 学科 知识 来认识 、 析 、 分 解决 生产生 活 中与相 关学科 有 关 的问题。 三、 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教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 和学科 专业 基础上 , 教师还要 在 新课标指导下以课堂为中心进行 以下教学反思 , 缩短适 应新课改的周期 。 1 . 案例研 究, 思教 学的可行性 反
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教育教学理论概述1. 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2)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走向生活教育的理论走向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其主要观点包括:(1)教育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2)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教学实践反思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反思如下:(1)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教学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限制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
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反思如下:(1)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对新型教学方式掌握不足,未能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师生互动不足: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 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而为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旨在改变过去单纯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探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 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方面,实行新课程标准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机构纷纷推出新版教材。
同时,也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浅析和概括能力。
2. 数学课程改革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应该强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实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一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被提出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问题解决过程的演示与引导。
让学生产生逐步解决问题的思想,不仅可以理清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还有益于创造力的发展。
3. 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外还要增加一些诸如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能力的考核。
教师应该将自己变成学生的学习和咨询师,替学生定位助学资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听取英文广播、视听资料等,获取知识和信息。
机器辅助学习系统也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
个性化的学习体系不仅可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获得不同年龄水平的知识和对外语的各种认识。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1. 教育目的改革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目前,只针对考试,导致学生的思维和人文向往发展不足。
在小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同时也是通过让学生表达和推理让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活力,从而为中学做好应付具体问题思考的准备。
新教育实践教育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的核心。
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教育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我对新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反思。
二、新教育实践概述新教育实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新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课程体系:新教育实践倡导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教学方法:新教育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 改革评价方式:新教育实践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家校合作:新教育实践强调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三、新教育实践教育教学反思1. 课程设置与实施在新教育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掌握技能。
反思:在课程设置上,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与创新新教育实践倡导创新教学方法,我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课堂上,我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应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评价方式的改革新教育实践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 联系. 联系.
思维导图的制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思维导图的制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 养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 养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的构 建过程也不是完全自由,随心所欲的.课堂上, 建过程也不是完全自由,随心所欲的.课堂上,教 师引导, 师引导,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 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无效的活动.同时, 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无效的活动.同时,教师的 引导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发, 引导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 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 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
一,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以科学探究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主动 性的发展. 性的发展.
我们选择《物理探究课的模式初探》 我们选择《物理探究课的模式初探》,《物理 新课程教学中设计探究问题的有效方式》 新课程教学中设计探究问题的有效方式》为我们的 科研课题,在教学中积极引入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科研课题,在教学中积极引入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合理地,有效地设计科学探究问题, 合理地,有效地设计科学探究问题,让学生经历科 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 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思
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 联系. 联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在新课教学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呈现知识点之间的 关系及科学探究的思路; 关系及科学探究的思路;在习题课教学中可以呈现 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步骤;在复习课教学中, 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步骤;在复习课教学中,可以用 思维导图软件动态呈现每单元或每章的知识网络图, 思维导图软件动态呈现每单元或每章的知识网络图, 并能根据需要与新课中的情景进行超链接, 并能根据需要与新课中的情景进行超链接,能有效 地激活学生的记忆. 地激活学生的记忆.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反思学生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1/ 6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
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
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
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反思
、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被 教 师 所 关 注 。但 应 该 如 何 关
注 、 何求 得 实效 , 需合 理 把 握 。 如 还
状 况 , 于 更 及 时 地 调 控 教 学 进 程 , 意 义 就 在 于 能 将 问 便 其 题 及 时解 决 在课 堂 之 中。 很 多 时 候 。 种 信息 交 流 仅仅 但 这
教 的 过 程 , 教 师 是 如 何 启 发 、 导 的 , 是 看 学 生 学 的 即 引 二
过 程 , 学 生 是如 何 获 取 知 识 的 。就 拿 数 学 公 式来 说 . 即 一
问题 反 思 般 要 求 两 个 方 面 : 是 推 导 , 是 运 用 。 有 的 老 师 特 别 强 一 二 调 公 式 的推 导 过程 , 如 果 学生 掌 握 了公 式 的 推导 过 程 , 可 却 不 知 道怎 么 运 用 . 就 是 没有 什 么 效果 的 。 有 老师 先 那 更 告 诉 公式 , 后让 学 生 通 过 大量 的习 题来 巩 固 。 样 学 生 然 这
局 限在 题 目的正 确 与 否 上 面 .很少 能 够 关 注 学 生 的 思维 和想 法 , 这才 正 是 学 习情 况 反 馈 的 目的所 在 。 而 三 、 多 教师 重 视 课 堂 评价 , 对 课堂 评 价 还 应 有更 许 但 清楚 的认 识 。 评 价 的 主要 目的是 为 了 全 面 了 解 学 生 的学 习历 程 .
关键词 : 课程改革 新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实 施 使 教 师 的 教 学 观 念 进 一 步 发 生 了 转 变 。 时 , 念 的 转 变 还 带 动 了 教 学 方 式 和 学 习 方 式 的 同 观 转 变 。 不 少 教 师 的 课 上 , 民 主 性 ” 步 取 代 了 “ 威 性 ” 在 “ 逐 权 , 教 学 氛 围更 加 愉悦 、 谐 了 , 生 关 系 更 加 融 洽 、 主 了。 和 师 民 教 师 注 意 到 把 读 书 、 考 、 究 的 时 间 尽 可 能 多 地 还 给 学 思 探
新课程教学改革之问题反思
案例1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 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 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 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 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 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 么?”教师又问道。
生4: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 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28
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 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 而这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在老师的宽纵 中被群起而攻,批了个体无完肤,使大 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 原意。
25
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1.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 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 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 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 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 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 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 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19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 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 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如某教师在讲 “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 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 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 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
新课标教学实践反思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实践,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我近期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实践回顾1.课程设置与实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重新审视了课程设置,力求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与方法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评价方式改革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我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从传统的笔试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反思与总结1.课程设置与实施(1)优点: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不足:部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2.教学方式与方法(1)优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评价方式改革(1)优点: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不足:评价方式改革过程中,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评价标准存在误解,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公正。
评价过程中,我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偏差。
四、改进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小学新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中加入了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亲
身参与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发现学生在此类活动中表
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然而,我也发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上,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教师需
要更多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更好地掌控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另外,我还要积极借助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这些新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也需要
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小学新课程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教学反思15篇
新课改教学反思15篇新课改教学反思11、反思:(1)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
(2)加强训练: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
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
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
(3)转变观念: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
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主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改进措施:(1)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加强学法指导:①指导笔记。
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
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创的方法。
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
②指导记忆。
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
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1、审材料,抓中心;2、审题题,抓关键;3、牢设问,抓角度;4、找课本,采点子;5、找背景、寻主语;6、找联系,列题纲。
新课改教学反思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
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6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6篇篇1近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各地区、各学校纷纷投入课改浪潮,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
我校作为一所重点中学,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课改号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改革,旨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1. 更新教学理念在课改过程中,我们首先更新了教学理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我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减少了必修课程的课时。
同时,我们还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3. 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 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工作,我们加强了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工作,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尽管我们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部分教师仍然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引导;其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制约了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最后是评价机制仍需完善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
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
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
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
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
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
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对历史新课改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对历史新课改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历史新课改实践里的一些事儿。
你们说,这新课改是不是有时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就比如说吧,老师在课堂上讲历史,以前可能就是照本宣科,现在呢,搞了好多新花样。
我觉得吧,有些新的教学方法可能是挺好的。
像那种小组讨论,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热火朝天的,可能能让咱们对历史事件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说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会子的事儿,有人说秦始皇厉害,有人说他残暴,争来争去,咱们自己就琢磨出不少东西来。
但是呢,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有时候老师让咱们演历史小短剧,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起来,哎呀妈呀!准备道具、排练,花了好多时间,也许最后学到的东西还没有好好看书来得多。
还有啊,现在特别强调用多媒体教学,放一堆图片、视频啥的。
这是好,能让历史变得更直观,可我就想问了,光看这些就能真懂历史了?也许能有个印象,可深入的思考呢?再说说作业,以前就是做题、背书,现在搞什么实践作业,去调查个家乡的历史啥的。
这是能锻炼咱们的能力,可有时候咱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呀?我就想,这新课改是不是有点心急了,想一下子让咱们啥都会?你们想想,要是一味地追求新方法,把老的有用的都丢了,那能行吗?比如说背书,这虽然枯燥,但是基础的知识不背下来,怎么去分析那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呢?还有啊,有时候老师为了让课堂有趣,讲了好多历史故事,故事是好听,可重点是不是偏了?咱们到底是来学知识还是听故事的?我也不是说新课改不好,可能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需要调整。
就像走路一样,得一步一步来,走稳了才能跑得快,对吧?你们说,咱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历史课呢?是热热闹闹但是学不到太多东西,还是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能打牢基础?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啊!也许,新课改就像是一场冒险,有惊喜也有惊吓。
但不管怎么样,咱们都得努力去适应,毕竟学好历史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而新课改则提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我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创作、课外阅读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中,学生被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导学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活动。
我常常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常常安排一些与生活经验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从传统的考试导向转变为实践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中毕业生。
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自从进入2010年,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了全面彻底的教学改革,学习山东先进的素质教育模式。
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心理上也经受了一场洗礼,从怀疑、本能的抗拒到逐渐的摸索,主动的接受,并喜欢上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逐渐学习山东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困惑和矛盾,然后一起探讨找出解决的办法,在此,我们记录下当时遇到过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学习督促方式的转变学生不再是按照传统的座位(即全班同学都面朝黑板,按照个子高低的顺序固定坐好)上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一般为六人,分组的标准是在每个小组中都保证有一名同学在某一门功课上占有优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有老师全程监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改为组内同学督促其他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当然,这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组内评价方式,具体到每个学生,根据该学生的各种表现于以打分,然后算出组内的总分,在各个组内展开合理的竞争。
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所感受的学习内驱力不再是老师,而是周边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同学的督促,偷懒的机会明显减少。
老师的工作量少了,学生的效率反而提高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还缓和了有些老师和同学间的矛盾。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总是老师传授新的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这些知识,即我们熟悉的题海战术。
这个战术也曾经取得过很大的成功,并且仍然在全国的很多地方使用,它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即可以考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副作用:老师和学生都在这种反复的习题训练中筋疲力尽,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认为学习就是做题目,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解题机器,而老师也在这种教学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每天总是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多,学生见识的习题类型还不够全面,常常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日子久了,也会产生厌教情绪。
新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7篇
新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7篇篇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对我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新课程教学的优势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新课程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教学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他人、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新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时又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虽然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应用性,但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性还有待提高。
有时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忽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教育教学进行的一次全面革新。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的回顾1. 特点和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为基础,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以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公平和人类发展。
2. 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针对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以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
在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方面,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编写完成,并于同年开始实施。
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方面,多个省市成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试点,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指导方案。
3. 改革的成效和问题通过新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推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评价为导向的改革。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科间的“小交叉”、“大交叉”、“超大交叉”得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育公平方面,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倾斜,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新课程改革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的繁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三、新课程改革的反思1. 扎实基础、减轻负担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膨胀”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一声春雷惊醒梦中人对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历史文学院 2006 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正象 2007 冬的严寒和大雪,以汹涌澎湃之势,再一次冲向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觉醒,它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或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大多数的历史教师虽已明确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并且已经在自觉地朝着新课改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受陈旧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在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显得比较艰难,出现了对新课程理念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由此产生了一些非驴非马的怪课,产生了诸多与新课程标准貌合神离的做法,这些现象不由得让人深思。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当前历史课改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并提出自己粗陋的见解。
一、由授受关系变为平等探讨它以不平等为前提,教师是主动教、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传递信息。
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施行保姆式的教学,把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详细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抄、写、听,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余地,没有反馈与矫正,久而久之,还是培1 / 8养出一批思维懒汉,心甘情愿地等候老师来灌输,教学效果极差。
而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地进行对话,让彼此的思想通过碰撞、达成互补,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心态中接受知识。
但是,在这种新理念的推动下,有些老师就把讨论作为由单向传递向多向互动转变的一个法宝,只要上公开课,必定有前后左右互相讨论这一环节。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而是想与同仁探讨:哪些问题才具有讨论的价值?一堂课有没有必要反复安排多次讨论?讨法论是否总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佳途径,能否起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声音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可接下来学生代表的发言常常并不理想,老师不断启发、搭桥、费尽心机才把学生引导到要点上来。
况且,发言时总是小组当中的优等生最有优先权,至于学习困难者、预习不充分者只不过是搭搭便车、凑凑热闹而已。
这种讨论其实是扼杀了学生熟悉理解内容、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这种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实则是浮于表面的纸老虎,经不起教学效果的检验。
但是,由于有些评课标准把上课气氛是否热烈活跃作为一个重---------------------------------------------------------------最新资料推荐------------------------------------------------------ 要依据,因而合作学习就被一部分人肤浅地理解成了讨论时声音的大小,次数的多少以及热闹的程度。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老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完全可以通过静思、互补、碰撞等多种方式来展开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有些学生把林则徐禁烟列为原因之一,因为教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战争。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及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静静地思考:⑴19 世纪中期,我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⑵19 世纪中期,世界形势有什么特点?⑶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怎样?⑷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应该说,前三个问题都比较简单,但在理解了这三个简单的问题之后,第四个问题的结论也就得出来了。
最让学生自豪与兴奋的是,他们终于自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
通过多年的尝试,笔者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 8二、由教教科书转为用教科书小威廉姆 E.多尔指出: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需要以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无限地受情境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来处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将课程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历史教学应该是由教科书、其他教辅材料、教师与学生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意味着历史的课程将是永远变化着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泉流,有多少个班级就该有多少种课程。
而事实上,有多少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历史教学脱离纯粹的应试走向开放?又有多少老师在历史教学时真正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学校要对外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时怎么办?很简单,一年一度的对外开课,让对新理论体系一知半解的老师们仓促上马,把旧的思想内容改头换面包装后又重新闪亮登场,老师们有苦难言,只能敷衍了事。
或者由少数老师组成课题攻关小组,争取在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造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本校蔚然成风之势,而把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撇在了一边。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结构必然是一种通过对话、沟通、合作,针对不同的个体而形成的多边共建体。
这就提供给我们老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学途径,通---------------------------------------------------------------最新资料推荐------------------------------------------------------ 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结构的开放性。
譬如,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指导性学习结合起来。
平时积累主要注重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出学生寻找资料的途径,即学习本段历史有哪些资料可以查阅、可以借鉴,有哪些资料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或查找,剩下的查找和整理的工作全部由学生去完成。
然后再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总结归纳,甚至撰写学习报告。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下面的几种形式:⑴辩论会。
即围绕某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和实施。
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等等。
⑵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
即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等活动,广泛搜集材料,并将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通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等等。
5 / 8⑶试教法。
即采用角色置换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为了学,教学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学生。
当然,在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热闹也不是为了好看,关键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由一家之言变为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容许有不同观点争鸣时,历史教学仍是长期由一种声音把持着课堂,这种声音来源于教学参考书,代表着社会传统思想。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对人物、事件或历史影响等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
史学界就是通过这种各持一端的争议推动着学术的发展。
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
相关的学术观点的渗透,是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关于雅各宾专政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几种意见:---------------------------------------------------------------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恐怖政策造成悲剧;第二,失败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策;第三,实行限制政策导致失败;第四,内部矛盾导致失败;第五,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部分老师的种种做法,着实让人深思。
在一些老师眼里,不管青红皂白,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不能说你错了,似乎这样才是尊重,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有位老师上《戊戌变法》一课,让学生讨论梁启超应不应该逃跑,有些同学回答:梁启超应该逃跑。
老师当即予以肯定,这就导致后面分析谭嗣同慷慨赴死时,学生转不过弯儿来,仍固执地认为他的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老师引导得颇为艰难。
其实对谭嗣同的自愿赴死历来就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怎能在一颗树上吊死呢?一味地听凭学生信口开河、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却易使学生是非不分,思维混乱,步入歧途,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性格品行的培养也没有好处。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见解,并不等于7 / 8不能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并不等于非要深挖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才肯罢休,并不等于要丢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审美观。
非要鸡蛋里孵出鸭子来,那只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误解。
对于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要想舍弃已成为经验而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的内容,无疑是痛苦的,这不仅意味着淘汰和刷新,更重要的是昭示着重组、创造。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深信,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会体会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快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总之,我们应该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改革,永不停歇地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