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0609d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9.png)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ef4f5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4.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940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b.png)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一」《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马金龙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 2.4.1《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4.1《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03d971b9b6648d7c0c74668.png)
《氓》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29c91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7.png)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淇水这个意象理顺诗歌故事发展的脉络,理解女主人公各个阶段的情感表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淇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淇水这个意象鉴赏诗歌。
三、教学难点1、淇水在诗歌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五、课时: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
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从另一种方式来鉴赏《氓》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细心的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对了,都与“水”相关。
远古人逐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水边往往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间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诗经》中的水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无论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辗转思念,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亦或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尽惆怅,都足以让人反复吟咏,感慨唏嘘。
其实《氓》中,也有这样一条河流,请找出这条河流。
淇水。
二、配乐朗诵诗歌。
边读边思考:思考:诗歌中,几次提到淇水?请从诗中找出来。
说说每次提到淇水,女主人公与氓正处于什么阶段?她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淇水有颜色,你觉得每一次应该是什么颜色?提示: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体会女主公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女主人公第一次渡过淇水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氓》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氓》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6149717b90d6c85ec3ac629.png)
《氓》教案教学目标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1. 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2.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1.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 讨论法:从故事情节,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
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二鉴赏: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蚩—→媸无—→毋于—→吁说—→脱泮—→畔匪—→非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熟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特殊句式: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ccc39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5.png)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氓》教案4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氓》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10ed3d03b90d6c85ed3ac62a.png)
《诗经·卫风·氓》教案教学设想:“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
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
(板书)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2分钟)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
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
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
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
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
高中语文《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d7d930bf90f76c660371aa5.png)
高中语文《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03747a76e58fafbb00324.png)
4、《氓》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特殊的文学文化价值,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语言。
2、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3、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4、了解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把握在本课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诗经六义及其运用;诗歌诵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
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项》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在家庙中祭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初讲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叙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三、学习《氓》1、学生“音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梳理内容粗知《氓》叙述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明了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af5af82af90242a995e572.png)
四、课后作业
最近,华渔杯全国赛如火如荼进行中,微课参赛作品超越两万,专家评委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为了公平公正审核优秀作品,他们夙兴夜寐,加班加点,可谓是:
土养百草而不言,雨润万物而不喧,
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高二学生诗词知识的储备还是比较有限的,《诗经》语言精炼而且含蓄,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可况是对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定义义、举例等学生熟悉的学习方法去讲解知识点。
2.引导法:举例说明知识点,用现代流行歌曲来加深理解知识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劝诫女子不要痴情的诗歌。可诗歌里为何又说到,桑叶,斑鸠呢?原来,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同学们,今天你们遇到了哪些感人的瞬间,试试用比兴对手法抒发感受吧!
小结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我们在解读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时也梳理分析了人物婚姻生活、情感体验、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了淇水女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魅力,同时也在这一故事中欣赏诗歌本身之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什么叫做比兴?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叫做比兴。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通俗来讲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起兴。“比”与“兴”常常连用。
接下来同学们花三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兴的地方。
二、《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4cb4e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4.png)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
3.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渗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爱情观。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整合赋、比、兴相关知识,领会文中赋、比、兴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分析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忠贞可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
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哀叹不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回顾复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诗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朱熹《诗经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81d9c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b.png)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高三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三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eaf79a6b9d528ea80c77902.png)
《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教师备课系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高中语文 2.4氓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2.4氓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d1000604a1b0717ed5dd33.png)
氓【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知识梳理】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b4e51d27284b73f24250f8.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检查预习情况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agrave;i 于:xū说:tuō徂:cuacute; 汤:shāng 裳:chaacute;ng 靡:mǐ隰:xiacute; 角:jiǎo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四.提问教读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刚强五.深化探讨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
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
(板书)
二、解题。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
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
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
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
(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
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
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
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
(板书)(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
(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
(板书)
(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
(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
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
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
“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