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一、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定义- 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二、环境变量和环境质量指标2.1 环境变量- 温度- 湿度- 大气压- 降水量2.2 环境质量指标- 水质指标- 大气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指标- 声环境质量指标三、环境影响评价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3.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程序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监测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后的监测措施和控制措施四、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4.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4.2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内容五、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5.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5.2 环境监测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和程序5.3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六、环境规划和环境修复6.1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2 环境修复的目的和方法- 环境修复的定义和目的- 环境修复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以上是关于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的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环境(书3)与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
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环境容量(书2)与环境承载力(书7)环境污染(书394)与环境自净(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监测(定期、定点对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与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
)COD(书321)、BOD (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与TOC (水体中总有机碳)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与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水体(水的集合体)全球变化(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与氮沉降(大气中的氮元素以NHx(包括NH3、RNH2 和NH4+)和NOx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叫氮沉降)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总体。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其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物质总体,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⒈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即环境污染。
⒉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采空区塌陷等);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人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当时人还是自然界的奴隶,对自然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
“刀耕火种”,“反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定义为纬度0°;
赤道以北的称北纬,以南的称南纬; 地表任一点的纬度为该点与地心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地表经纬度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
以太阳直射本地经线定义为地方时12点; 经线相差1°其地方时相差4min; 以0°经线时间为基准,东西各7.5°的区域为0时区,向东西各增
加15°为一个新的时区,分别为东一区、东二区、西一区、西二 区……,该区域内时间以中间经线时间为其区时,相邻时区时间 相差1小时,东边的早,东西十二时区重叠。
1.50亿公里,称一个天文单位。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33′,形成地球上季节的变化。
自转轴与黄道面倾角
地球公转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秋季 冬季
立夏
立秋 立冬
小满
处暑 小雪
芒种
白露 大雪
夏至
秋分 冬至
小暑
寒露 小寒
大署
霜降 大寒
季节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
氨基酸 H2O
地球
H2
CH4
NH3 核苷酸
单糖
米勒模拟原 始大气产生 有机物的实 验装置
1.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2.1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面椭圆性,称为黄道面。 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另一焦点在太阳边缘。 地球公转一周称一回归年,为365.2422个太阳日。 近日点距太阳1.47亿公里,远日点距太阳1.52亿公里,平均距离为
原始地球表层
一些处于熔融状态的物质向上挤入地壳中凝结,或涌
出地面,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火山活动 另一方面物质又在向下流动,把上面已固结的地壳撕 裂,并将其部分碎块拽向深处,使它再次熔入地幔物 质之中 与此同时,薄弱的地壳还在陨石的撞击下,形成大量 陨击坑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1、环境要素的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
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
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
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环境概论是指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环境概论包括了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的组成要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环境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的概念1.1 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气候、土壤、水系、动植物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指的是城市、农田、工业区、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环境。
1.2 环境的分类环境可以按其性质和范围进行分类,例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如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森林环境等。
1.3 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生命所需的要素,并且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4 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生物灭绝等。
这些破坏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速环境问题的恶化。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2.1 环境科学的起源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2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3 环境科学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科学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政策的研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三、环境的组成要素3.1 空气空气是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是生命活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介质。
3.2 水水是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成分,也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要素。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环科资料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1.绪论1.环境的特性:①整体性②区域性③ 相对稳定性④滞后性⑤ 脆弱性;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的,被视为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开始,蕾切尔为环境科学的学科创始人。
4.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④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2.自然环境1.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①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间接导致地面沉降②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湖泊消失、河流断流和河口湿地退化(2)间接影响:①修建大型水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移民问题;②河流渠道化带给水生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影响;③水体过度利用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物质循环的类型①水循环②气体型循环③沉积型循环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3.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①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连接的桥梁②水循环是优秀的物质“搬运工”4.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的循环,如磷、硫、钾等,他们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及人类活动等作用释放出来,又通过沉积进入地壳。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析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2)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他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
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5)生态效率:是指各能量参数在各营养级之间及内部传递与转化的效率。
选择题1)环境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脆弱性。
2)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环境科学分化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3.从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
3)环境科学研究对象:P12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4)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5)土壤的特性: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以及自净功能。
6)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7)能量转化效率: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
8)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9)迁移与扩散方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螯合迁移、悬粒迁移、生物迁移。
简答题1.环境科学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2.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环境的概念: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 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 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 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 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 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 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 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 具有先后之别,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的功能特性☐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 根据环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人类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的功能首先是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环境具有文化功能。
整体性: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有限性:弱小的地球(背景值、容量、自净)不可逆性:物质循环的可逆与能量流动的不可逆隐显性:后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持续反应性: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害放大性:小的影响导致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广义: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 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 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它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科学概论 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生态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目标是培养以上专业学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发展与特点。
特别是重点了解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以上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包括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掌握污染物在各环境要素中的转化规律及污染物扩散模式。
同时了解全球当前主要的热点环境问题,初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生态(Ecology)生态学的定义颇多,从最初的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给生态学下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到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其出版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
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
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
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i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皿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①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
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①高氧化性①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①淡蓝色烟雾.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①总趋势是,随着高度①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①主要和直接①热源,所以近地面层①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和固体杂质①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它们吸收地面辐射①能力很强。
气温随高度①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Y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Y :干空气块或未饱和①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是100 m所造成①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Y d表示。
温度层结:温度沿垂直高度①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气温沿垂直高度①分布可用曲线表示, 称为温度层结曲线.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①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①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①关系。
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①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①程度。
逆温:在近地层内,空气温度①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①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 随着距离地面①高度增加而降低,即Y > 0;当Y < 0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到气层称为逆温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①技术措施和对策,充分考虑区域①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①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得出最优①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并加以实施,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①最高允许浓度。
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①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①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①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①依据, 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①执法依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这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一种辅助规定。
它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标准等,都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①具体技术规定, 目①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
第三章水体环境概念:水体:地表水圈①重要组成部分,指①是以相对稳定①陆地为边界①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①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①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①三角洲与海峡。
水质:水相①质量.通过水体①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水体环境①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①程度。
水资源:作为资源①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①需要而能长期供应①水源.水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①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①水质和水体底质①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①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①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放污染物①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①途径.主要分为三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①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
按种类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
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①净化污水①能力,即经过水体①物理、化学与生物①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①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①状态,并在微生物①作用下进行分解, 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①自净过程.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①正常用途①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①污染物①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①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①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第四章土壤环境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0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①分布和结合①状况称为土壤①结构.土壤孔隙:一般土壤内部空间并没有全部为土壤所填满,土壤总是按一定方式排列,其间有许多孔隙。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者小于1 μm①土壤微粒,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①微粒,也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活泼①部分,他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①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①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承纳污染物①最大容量•即土壤污染物①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①差.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①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①现象。
土壤净化:吸附、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污染物①浓度降低而消失①过程。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①化学元素①组成和含量,即土壤未受人类活动影响①土壤本身①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①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①固体颗粒物.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①环境中,环境①总体或环境①某些要素对人类①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①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①优劣所进行①一种定量描述。
即按照一定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①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时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IA)环境质量评价内容:污染源①调查和评价、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①功能评价污染源评价三个特征数: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污染负荷比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①作用和导致①环境变化及由此引起①人类社会和经济①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今后①开发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①改变)将会给环境质量带来①影响进行评价.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也包括对社会和经济①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单个开发建设项目、多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战略及宏观活动问答题1环境科学①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科学研究①对象是环境。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一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任务是:a、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①实质,研究人类 -环境系统之间①协调关系,掌握它①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①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b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①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①过程、环境①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①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①变化。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①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①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①影响,发挥环境科学①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①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①生活服务.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①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自然环境①组成和结构有哪些?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①物质基础,它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
大气、水体和土地以各种不同①组合和偶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①生物无机环境.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结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①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由两个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单元)组成①多级谱系.3、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①悬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