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配图)

合集下载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06 化历史核心素养
新教材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突出历史主线与多元视角
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兼顾世界历史的 多元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 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 。
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 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 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未来挑战
注重实践与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
面对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有限的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针对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建 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奥秘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和魅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发 展历程和多元文化,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
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5
目录
Contents
•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 总体框架与结构特点 • 知识与技能要求变化 • 过程与方法改革举措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 实施建议与挑战应对 • 总结: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育改革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现代史部分更新完善
及时更新史实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更新 现代史部分的内容,确保 史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注社会热点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引入 相关历史内容,增强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强调历史反思
引导学生对现代史进行反 思,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 响和启示。
世界史视野拓展延伸
拓展世界史范围
引入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帮 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
多元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重视过程 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全 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发展情况。
实践性原则
强调历史学习的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 究学习。
02
课程目标与原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 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开阔国际视野,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 时空观念。
近代史部分重点突
01
02
03
明确历史主题
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 程为主题,突出近代史的 核心内容。
强化历史思辨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 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拓展历史视野
引入多元的历史资料,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史的 背景和内涵。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提高历史学习的现实 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思维导图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和巩固一、成立1949.10.1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1)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①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1、和平解放(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全(2)时间:1950.10——1953.7(3)司令员和军队: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4)意义: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气焰,极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3、土地改革(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意义(祥见课本13页)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②巩固人民政权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成功的探索1、“一五计划”(1953——1957)(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

(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3)成就①工业方面:A、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第一机床厂B、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②交通运输业方面: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

初中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2.《历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稿) (以下简称“旧课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3.大纲-课标对比研究
■《历史教学大纲 》基本结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 (2000年试用修订版删除,增加 “教学评估”) 教材的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教学内容
初一、二(上):中国历史 高一(上):中国近现代史 初二(下)世界历史 高一(下)、高二:世界历史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 版)
(1)进程-----课标

教科书
实验
1999年启动 2001年颁布课标 (实验稿) 2001年编写出版教材 开始实验
(2)教学-----存困惑
孩子与家长热情不高,担心课改影响孩 子的考试,不很配合和支持 校长在应试与素质之间徘徊 课堂教学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5.课标的修订 进程
历史学科的课标修订,情况比较特殊,它是初高中联 动的。可以用以下这几个年代来说明相关的进程: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思路 变化 立意和取向
二、七年级课标内容及其解读
1.七年级概述解读 2.阶段“课程内容”与 “教学活动建议”解读

(1)史前时期
●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 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 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 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 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 会变化。 ● 通过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 国逐渐强大起来。 ●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 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新课标)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PPT课件 图文
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 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 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 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 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 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 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 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 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 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 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 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 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 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 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 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 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 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 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 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 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 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 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世界史
总结词
世界史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历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以 及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全球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培养全球视野。
04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既要关注学习过程,也要注重学习结果,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评价中,既要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评价他们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 力。
教材编写建议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夏、商 、周等朝代的更替,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 、人物和文化成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近现代史
总结词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 和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重要事件。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
神。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简述张差事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知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的史实。

2.简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类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

4.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道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政府对西藏、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管理。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为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方法,能够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应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

其中中国历史部分应该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世界历史部分也应该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基础性和可读性,同时也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史: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新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标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活动建议】(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

(2)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内容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内容标准】(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内容标准】(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2)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3)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八)科学技术【内容标准】(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活动建议】(1)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2)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筑。

(九)思想文化【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