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名词解释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
微生物学题目汇总及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题目汇总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32c61efad6195f312ba6c2.png)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的最大贡献不在商界,而是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2.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法国的巴斯德,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___、__免疫学——预防接种__和__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___;而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德__国的___柯赫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__和__提出了柯赫法则___。
3.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期,其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__奠基期___、__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人民在史前期期曾有过重大贡献,其为制曲酿酒技术。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二、问答题:1.“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从四个方面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1) 物质和能量循环(2)人体生理屏障(3)提供必需物质(4)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
2.简述科赫原则。
(如何判定某种微生物是病原菌?)(1)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2)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3)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
(4)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4.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eb2fb2e0b4c2e3f572763c0.png)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属革兰氏阳性菌)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8a30a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7.png)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一、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短,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某ybutyricacid,PHB):某些细菌形成的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3.异染粒(metachromaticgranule):又称迂回体或换转菌素,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的功能。
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
4.羧酶体(carbo某y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一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5.芽孢(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一个较新的学说。
它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导致皮层的充分膨胀,而作为芽孢的生命部分—芽孢核心的细胞质却发生高度失水,并由此变得高度耐热了。
7.伴孢晶体(paraporalcrytal):少数芽孢杆菌,如Bacilluthuringieni(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
它的干重可达芽孢囊的约30%,由18种氨基酸组成,大小约0.6*2.0μm。
伴胞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此可以用做生物农药。
8.荚膜: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荚膜有数种:①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
②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
③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粘液层。
④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1a5f9fa01f69e3142329428.png)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6ac8d784254b35eefd346f.png)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菌落形成单位:形成菌落的最小活菌单位(个)。
菌苔:由两个以上菌落相连在一起的群体。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真菌无性繁殖: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9c13d6dafe4733687e21aaa4.png)
绪论微生物:(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模式微生物: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比面值:把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成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odiversity):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普通微生物学: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为普通微生物学,分学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应用微生物学: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是应用微生物学,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和食品微生物学。
第一章原核生物(prokaryote):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较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到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微生物题库(含答案)
![微生物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b233f85ef7ba0d4a733b3c.png)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分章节试题库(命题人:黄晓敏)绪论(3分)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5分)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7分)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模式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古生菌: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L细菌: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行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行车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菌落:菌落(colony)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静息孢子:一种长在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的孢子。
病毒:是一类核酸合蛋白质等少数集中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培养基。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巴氏消毒法: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细菌质粒:游离于细菌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
温和噬菌体: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前噬菌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侵入的宿主细胞病毒包涵体: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阮病毒:一种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周质空间:界于外膜和细胞质膜之间的透明空间。
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侵入的宿主细胞。
噬菌斑生成单位(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ae64710b4c2e3f572763fc.png)
绪论一、填空题1、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显微镜开始的,其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2、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
二、判断是非1、巴斯德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他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因为显微镜稀少,列文虎克逝世后微生物学未能迅速发展。
( )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
( )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选择题1、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以哪两位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A、巴斯德、列文虎克B、柯赫、列文虎克C、巴斯德、柯赫D、巴斯德、弗莱明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是。
A、列文虎克B、柯赫C、巴斯德D、斯坦利3、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的发明者是。
A、巴斯德B、柯赫C、吕文虎克D、别依林克4、自然发生说的理论认为。
A、微生物来自无生命的物质B、大动物中发现有系统发育C、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的D、病毒是从细菌退化的。
5、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A、驳斥自然发生说B、证明微生物致病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五、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2、微生物的一般特性是什么3、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名词解释l、细菌 2、中介体 3、质粒 4、异染颗粒 5、荚膜 6、鞭毛 7、芽胞 8、L型细菌二、填空题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作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和——三种。
3.菌体有一个弯曲的叫——、有多个弯曲叫——。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12fcb3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c.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是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是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是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是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5411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b.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课后题答案
![微生物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0538f328ea81c758f578a2.png)
微生物课后题答案【篇一: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课后习题
![微生物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dff8b869dc5022aaea0028.png)
微生物课后习题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采用上述同样方法,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
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capsule 或macrocapsule ,大荚膜)、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layer)和菌胶团(zoogloea)。
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
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
有的性毛还是RNA 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endospore 或spore ,偶译“内生孢子”)。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是指将单一微生物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
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微生物学成教习题答案
![微生物学成教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c41b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e.png)
微生物学成教习题答案微生物学成教习题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科学,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将根据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学习习题,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知识。
1. 什么是微生物?答案: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学功能。
2. 请简要介绍一下细菌的分类特征。
答案: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分类特征包括形态、代谢方式和生存环境等。
形态上,细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不同形状;代谢方式上,细菌可分为厌氧菌和好氧菌;生存环境上,细菌可分为水生细菌、土壤细菌和人体细菌等。
3. 真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答案:真菌是一类以吸收有机物为营养方式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分泌酶,将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通过菌丝吸收这些小分子物质来获取营养。
4. 病毒是生物吗?为什么?答案:病毒不被认为是生物,因为它们缺乏自主的代谢和生长能力。
病毒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完成自身生命周期。
因此,病毒被认为是一种寄生体。
5. 请简要介绍一下原生动物的特点。
答案: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其主要特点包括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可动性和异养等。
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伪足、纤毛或鞭毛等结构来实现运动,并通过摄食或吸收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生物学科学,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微生物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微生物学的研究还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和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微生物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6f93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c.png)
绪论一、填空题1、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显微镜开始的,其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2、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二、判断是非1、巴斯德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他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2、因为显微镜稀少,列文虎克逝世后微生物学未能迅速发展;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四、选择题1、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以哪两位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A、巴斯德、列文虎克B、柯赫、列文虎克C、巴斯德、柯赫D、巴斯德、弗莱明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是 ;A、列文虎克B、柯赫C、巴斯德D、斯坦利3、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的发明者是 ;A、巴斯德B、柯赫C、吕文虎克D、别依林克4、自然发生说的理论认为 ;A、微生物来自无生命的物质B、大动物中发现有系统发育C、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的D、病毒是从细菌退化的;5、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A、驳斥自然发生说B、证明微生物致病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五、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2、微生物的一般特性是什么3、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名词解释l、细菌2、中介体3、质粒4、异染颗粒5、荚膜6、鞭毛7、芽胞8、L型细菌二、填空题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作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和——三种;3.菌体有一个弯曲的叫——、有多个弯曲叫——;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和——;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5.细菌细胞壁共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和——多层结构组成,其——是G—菌的内毒素的毒性基团;6.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和——;7.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和——;8.细胞质含有——、——和——等有形成分;9.mRNA与核糖体结合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合成场所;10.异染颗粒可用来进行——;11.革兰氏染色的意义有——、——和——;12.荚膜是构成——的重要因素,鞭毛是细菌的——器官;13.菌毛有——和——两种,与致病有关的是——,可传递遗传物质的菌毛是———;14.临床上常以杀灭——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15.细胞壁的功能有——、——、——和——;16.G+菌肽聚糖的结构由——、——和——组成三维网状结构;17.革兰染色的步骤分——、——、——、——四步;18.革兰染色阳性菌呈——色,阴性菌呈——色;19.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位于胞浆内的——,某些细菌胞浆内的——可用于鉴别细菌;20.细菌荚膜最重要的功能为——,此外还有——、——、——等作用;三、最佳选择题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什么为测量单位A.μm B.nm C.cm D.pm E.mm2.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芽胞E.核质3.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脂蛋白D.外膜E.脂多糖4.内毒素的毒性基团是A.类脂A 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磷壁酸E.粘肽5.维持细菌故有外形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浆D.核质E.芽胞6.溶菌酶的杀菌机制是A.竞争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B.与核糖体的小亚基结合C.裂解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E.破坏细胞膜7.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杀菌的机制是A.破坏磷壁酸B.裂解肽聚糖骨架C.损伤细胞膜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E.抑制短肽侧链与五肽交连桥的联接8.对细菌细胞核描述错误的是A.由裸露的双股DNA堆积而成B.无核膜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D.无核仁E.具有完整的核结构9.抵御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结构是A.细胞壁B.荚膜C.芽胞D.鞭毛E.菌毛10.与细菌粘附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细胞壁B.荚膜C.芽胞D.鞭毛E.菌毛11.对细胞壁的功能描述错误的是A.维持细菌故有形态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C.具有抗吞噬作用D.有抗原性E.与细胞膜一起维持细胞内外物质交换12.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A.荚膜B.芽胞C.鞭毛D.菌毛E.核质13.缺乏哪一种结构,细菌仍可生长繁殖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核质E.核糖体14.对鞭毛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B.是细菌的运动器官C.某些鞭毛与细菌致病有关D.根据鞭毛的位置、多少,可进行细菌鉴别E.以上均是15.对细菌芽胞描述错误的是A.均为G+菌产生B.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C.不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物质D.对外界抵抗力强E.一个芽胞发芽只生成一个菌体16.G—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是因为A.细胞壁含粘肽少,其外侧有外膜覆盖B.细胞壁含有类脂AC.细胞壁缺乏磷壁酸D.细胞壁含脂多糖E.以上均可17.对荚膜叙述正确的是A.菌体分泌到体外的一层粘液状物质B.化学成分是多糖或多肽C.可抗吞噬D.具有抗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E.以上均是18.对菌毛叙述错误的是A.菌毛比鞭毛细短而直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C.是细菌的运动器官D.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E.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性菌毛传递19.细菌芽胞与高度耐热性有关的特有化学组分是A.核酸B.肽聚糖C.磷脂D.多糖E.吡啶二羧酸20.关于脂多糖错误的是A.类脂A是内毒素毒性基团B.核心多糖具有属和组的特异性C.特异多糖构成重要菌体抗原D.特异多糖决定细菌种和型的特异性E.类脂A有种属特异性21.革兰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用于A.解释发病机理B.鉴别细菌菌型C选择用药D.确定诊断E.以上都不是22.革兰氏染色使用染液的顺序是A.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B.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C.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一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E.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乙醇四、问答题1.简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青霉素、溶菌酶对其抑制的作用机制;2.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有那些3.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4.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5.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6.细菌芽胞的强抵抗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2.中介体:是指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反复折叠并内陷于细胞质内,形成的囊状小体,一个细胞内可有一个或数个;中介体类似于线粒体,参与细菌的呼吸、生物合成及细菌的分裂;3.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4.异染颗粒:是细菌胞质颗粒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具有嗜碱性,所以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可用于细菌的鉴定;5.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6.鞭毛:是指菌体上附着的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所有弧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少数的球菌附有鞭毛;7.芽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菌体内的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由多层膜包裹着的、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8.L型细菌:是指细胞壁受损或其合成受到抑制,仍可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细菌;二、填空题1.微米μm 2.球菌,杆菌,螺菌3.弧菌,螺菌4.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芽胞,菌毛5.肽聚糖,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脂多糖中的类脂A 6.物质转运交换,分泌胞外酶,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形成中介体7.染色体,质粒8.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9.蛋白质10.细菌鉴别11.鉴别细菌,指导选择药物,了解细菌的致病性12.细菌致病性,运动13.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14.芽胞15.维持细菌外形,支持保护细菌,物质交换,具有抗原性16.聚糖骨架,短肽侧链,五肽交联桥17.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18.紫色,红色19.核糖体上,异染颗粒20.抗原性,抗吞噬,抗补体,使细菌具有毒力三、选择题1.A 2.D 3.B 4.A 5.A 6.C 7.E 8.E 9.B 10.E 11.C 12.E 13.A 14.E 15.C 16.A 17.E 18.C 19.E 20.E 21.C 22.C四、问答题1.肽聚糖的结构和青霉素与溶菌酶的作用机制:肽聚糖又称粘肽,是原核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组成:1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籍β一1,4糖苷键连接组成;2四肽侧链连接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3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链如五肽交链桥或肽键交连构成交连桥,由此构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结构;青霉素可抑制交连桥的连接,溶菌酶能水解聚糖骨架中的β—l,4糖苷键,均能破坏胞内的抗高渗屏障,导致菌体膨胀、崩解;2.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如下表:+—3.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1细胞壁:是紧贴膜外的一层坚韧富有弹性的结构,具有维持细菌故有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G+菌细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G—菌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肽、脂蛋白、外膜、脂多糖等多种成分组成;2细胞膜:有物质交换、分泌胞外酶、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3细胞质:为原生质,无色透明胶状物;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和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4核质:由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⑴荚膜:是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或多肽;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同时它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分型;⑵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胞外的细长而弯曲的蛋白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有鞭毛的细菌又可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⑶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蛋白丝状物;它又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数量多,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的粘附性、致病性有关;后者比前者数量少1—4根、稍长而粗,为中空管状物,可传递细菌遗传物质;⑷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它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它的结构复杂,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很强的抵抗力;临床以消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可用于细菌的鉴别;芽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一个新菌体繁殖体;5.革兰氏染色、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如下: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是:①涂片制备:涂片、干燥、固定;②染色:a.初染:结晶紫初染1分钟;b.媒染:卢戈碘液媒染1分钟;c.脱色:95%酒精脱色半分钟;d.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半分钟;该过程可简述为紫、碘、酒、红,一一半半;2染色结果是:G+菌呈紫色,G—菌呈红色;3革兰染色的意义: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用药、研究和了解细菌的染色性、致病性等;6.与芽胞抵抗力强的有关因素如下:1芽胞内由多层致密膜状结构构成,化学药物和紫外线不易渗入;2芽胞含水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3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热性的酶类;4芽胞核心和皮质中含独有的吡啶二羧酸,与耐热性密切相关;芽胞发芽时,该物质从芽胞内渗出,耐热性随之丧失;第二节细菌的生理一、名词解释1.热原质2.细菌素3.菌落4.培养基5.专性厌氧菌6.纯培养7.外毒素二、填空题1.G+菌的等电点为PH——,G—菌的等电点为PH——;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是——;3.按细菌对氧气环境的需求可分为——、——、——和——;4.细菌以——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一般细菌繁殖一代只需——min,结核杆菌繁殖一代需——小时;5.细菌生长繁殖的曲线可分为——、——、——、——;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最好选用——;6.根据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五种;7.根据物理形状,可将培养基分为——、——、——三大类;8.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呈——、——、——生长现象;9.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和——两类,病原微生物多属于——菌中的——菌;10.细菌摄人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和——;11.细菌合成的色素分为——、——两种;12.抗生素用于——和——的治疗;13.细菌素的产生受——控制,其控制机理主要是——,具有——和——的特异性,临床上主要用于——;14.细菌的核酸包括——和——两种;DNA碱基配对中的——和——在四种碱基的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大,故——的测定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三、最佳选择题1.下列那种代谢产物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A.内毒素B.硫化氢C.热原质D.透明质酸酶E.外毒素2.下列那些代谢产物可用于细菌的鉴别A.热原质B.毒素C.维生素D.抗生素E.吲哚3.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A.硫化氢B.色素C.细菌素D.维生素E.热原质4.对人类致病的细菌大多数是A.自养菌B.专性厌氧菌C.异养菌D.专性需氧菌E.微需氧菌5.细菌繁殖的方式一般为A.有性二分裂B.无性二分裂C.复制方式D.菌丝分枝E.菌丝断裂6.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是A.氧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B.缺乏细胞色素,使细菌不能合成色素C.缺乏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D.氧能阻碍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半渗透作用E.有氧环境中专性厌氧菌糖酵解不完全7.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A.营养物质B.酸碱度C.温度D.气体E.以上都不是8.研究细菌性状的最好时期为A.迟缓期B.稳定期C.衰退期D.对数增殖期E.A+C9.人工培养细菌可用于A.细菌性疾病的诊断B.细菌性疾病的治疗C.细菌的制备D.基因工程E.都对10.下列错误的是A.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B.平板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C.斜面培养基主要用于纯培养D.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动力E.以上都不对11.关于热原质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由G一菌产生B.是G一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和G+菌的多糖C.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D.可被高压蒸气灭菌破坏E.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12.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A.色素B.毒素C.热原质D.抗毒素E.维生素13.不符合菌落的描述是A.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B.是一个细菌细胞C.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D.肉眼可见E.可分为S、R菌落14.具有抗原性、毒性、特异性强等特点的物质为A.内毒素B.外毒素C.热原质D.侵袭性酶E.以上都对四、问答题1.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2.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3.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条件;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那些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的生长,故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3.菌落:单个细菌经分离培养约18—24h后,在平皿上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称菌台;4.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的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5.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呼吸酶系统,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存,故称其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中99.9%为专性厌氧菌;6.纯培养:多用于菌种的传代和细菌的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如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可获得大量的纯种细菌;7.外毒素:一些细菌大多为G+菌,少数为G—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二、填空题1.2—3,4—5 2.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3.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4.二分裂,20—30,18—20 5.迟缓期,对数增殖期,稳定期,衰退期,对数增殖期6.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7.液体,固体,半固体8.均匀浑浊,沉淀,菌膜9.自养菌,异养菌,异养菌,寄生菌10.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基团转位11.水溶性,脂溶性12.感染性疾病,肿瘤13.质粒,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种,型,细菌的分型14.DNA,RNA,鸟嘌呤G,胞嘧啶C,G+Cmol%三、最佳选择题1.B 2.E 3.A 4.C 5.B 6.C 7.E 8.D 9.E 10.E 11.D 12.D 13.B 14.B四、问答题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生长因子、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⑵适宜的酸碱度,大多数致病菌所需的最适PH为7.2一7.6;⑶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致病菌的最适温度为37℃;⑷必要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气体主要是O2和CO2;根据对O2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1专性需氧菌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2微需氧菌一在较低的氧气分压下才能生长繁殖;3专性厌氧菌一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4兼性厌氧菌一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有:细菌在合成菌体成分的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产物;1热原质:细菌菌体中的脂多糖,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故称其为热原质;脂多糖大多由G —菌产生;热原质耐高温,可通过一般滤菌器,没有挥发性,因此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制备生物斜品和注射用水必须用无热原质的水;2内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毒性成分为类脂A,在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②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③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可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抗生素;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作用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生素类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3.细菌的培养方法及条件:1细菌培养:可分为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多用于从临床标本混杂细菌中分离某种特定的细菌致病菌;一般利用固体培养基如选择培养基通过划线法接种,使标本中的细菌分散为单个生长,形成菌落而获得纯种细菌;纯培养多用于菌种传代和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纯种细菌;2培养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供必需的气体环境;一般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空气中培养即可;专性厌氧菌则必须在严格无氧条件下培养;温度一般为37℃;培养时间一般为18—24h,应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酌情处理;为获得大量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可采用连续培养法,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人适当气体、更换培养液并校正PH值,可维持细菌较长的对数生长状态;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1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成菌落,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分为三型光滑型s型菌落,其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如此;粗糙型R型菌落,表面粗糙、干燥、有皱纹,有时呈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粘液型M 型菌落,菌落表现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有肥厚荚膜或粘液层的细菌;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可由穿刺线向四周运动,培养后刺线模糊不清,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穿刺线以外的培养基仍透明澄清;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和保存菌种;3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呈三种状态;浑浊生长,菌液呈均匀浑浊状态,可见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沉淀生长,细菌在试管低部形成沉淀,上部形成上清液,如链球菌的培养;菌膜生长,即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菌膜生长多为专性需氧菌的培养,如霍乱弧菌;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有:1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分离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用药;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要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3生物制品的制备和基因工程;4做细菌的毒力分析和卫生检测;第三节细菌的致病性一、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2、条件致病菌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毒力5、感染6、侵袭力7、菌血症8、败血症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二、填空题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23、感染的来源有——和——;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三、最佳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
微生物习题一参考答案
![微生物习题一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9d059f01dc281e53af06c.png)
微生物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①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直径<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②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真细菌(通常简称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③始体:指衣原体经过原体生活阶段后,原体经空气传播,一旦遇合适的新宿主,就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化成无感染能力的细胞,称为始体。
④原体:指衣原体在整个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的细胞具有感染能力且细胞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将此细胞称为原体。
⑤种:一群表型特性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群菌株。
⑥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或在极端环境中,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⑦L-型细菌: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自发缺壁突变型,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形菌落,细胞膨大,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⑧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20%~30%)和蛋白质(50%~70%)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⑨细胞质: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⑩核区: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二、填空1.磷壁酸是G+细菌所特有的成分,根据其主链组成不同,可分为甘油磷酸型和核糖醇磷酸型两种。
2.细菌细胞大小的量度单位μm,而病毒要用nm来作为量度单位。
3.G-细胞壁脂多糖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性侧链三部分构成。
4.放线菌菌丝体分为基生菌丝和气生菌丝,在无性繁殖中分化为孢子丝。
5.微生物保藏技术包括:传代保藏法、干燥保藏法、冷冻法、冷冻真空干燥法等。
6.根据微生物的进化水平和性状差别,微生物可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023928453610661ed9f422.png)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10. 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 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
多见于G+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fd69ee009581b6ad9eb38.png)
羂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莁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袈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芄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肄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葿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芇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羅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膅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袂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羀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螅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袂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羀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蒀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蒆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2020-2021《微生物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A1(含答案)
![2020-2021《微生物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A1(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1641f08a1284ac950431b.png)
2020-2021《微生物学》课程考试试卷A1适用专业 试卷所需时间 120分钟 试卷总分 100分 考试日期开卷/闭卷闭卷成 绩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菌核(sclerotium )2. 假根(rhizoid )3. 气生菌丝体(aerial mycelium )4. 核衣壳(nucleocapsid )5. 空斑(plaque )6.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7.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8. 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 )9. 化疗(chemotherapy ) 10. 生物量(biomass )二、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被誉为“细菌学奠基人”的微生物学家是( )。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 伊凡诺夫斯基;D.科赫。
2. 下列哪类细菌形成的菌落十分光滑、并呈透明蛋清状、形态较大。
A.产芽孢;B.球状;C.具鞭毛;D.具荚膜。
答:( )3. .诺卡氏菌的菌丝体一般能产生横隔膜,但多数是:A.无气生菌丝;B.有气生菌丝;C.无基内菌丝;D.有繁殖菌丝。
答:( )4. 气生菌丝特化成多种形态的子实体,如青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子实体是( )。
A.分生孢子头B.孢子囊C.节孢子D.分生孢子盘 5. 霉菌菌丝直径一般为3~10m ,比放线菌菌丝约粗( )。
A.5倍;B.10倍;C.1倍;D.20倍。
6. 病毒粒子中的一种结构是来自寄主细胞膜的,它是:A. 刺突;B.包膜;C.衣壳;D.核心。
答:( ) 7. 朊病毒的主要特征是:A. 只有ssRNA ,没有蛋白质外壳;B.只有dsRNA ,没有蛋白质外壳;C. 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D.只有DNA ,没有蛋白质外壳。
答:( ) 8. 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粉红色;C.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D.无色。
微生物学周德庆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微生物学周德庆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de13b0d0d233d4b14e6986.png)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个体微小(<10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3.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4.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5.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
6.缺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 型细菌和支原体。
7.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G+形成。
8.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9.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10.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1.革兰氏染色法:各种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能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最终染成紫色,称革兰氏阳性细菌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12.(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13.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1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16.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主要成分为多糖。
17.菌毛:菌毛又称纤毛、繖毛等。
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见于 G-菌。
18.假根:是根霉属(Rhizopus)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19.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20.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21.同宗结合:同一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异宗结合:来源于不同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22.间体mesosome: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23.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状体、菌质体。
是最小的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形态不规则。
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24.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 -原核生物。
25.噬菌斑: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26.病毒:一类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7.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
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寄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能够完成增殖周期,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8.溶源菌: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29.溶源转变: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的改变。
30.类病毒: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
31.拟病毒:又称为类类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的环状RNA 分子。
32.朊病毒prion:是一类能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33.溶源性: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溶源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如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复愈等称为溶源性。
34.包涵体: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体。
35.溶源菌复愈: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源性细菌。
36.溶源菌免疫性: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具抵制能力。
37.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38.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39.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40.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41.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42.水活度值: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43.碳氮比: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44.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45.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46.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47.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48.富集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49.化能自养:以CO2物。
50.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51.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或称光能自养型。
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52.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或称光能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53.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54.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55.发酵 (fermentation):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56.呼吸作用: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57.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成的NADH和FADH2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58.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59.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60.Stickland反应: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61.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成气态氮的过程。
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62.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63.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64.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65.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66.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batch culture)或者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而言的。
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67.二次生长现象: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68.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69.化疗(Chemotherapy):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70.消毒剂: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71.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72.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73.十倍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热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74.致死温度:能在10分钟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在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致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