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高中化学:3.2《氮的循环(1)》教案(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3.2《氮的循环(1)》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 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氮雾、富营养化)(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案设计

《氨铵盐》——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氨铵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氨铵盐》安排在这章讲述,是因为它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做指导,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基础,可起到复习、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学好氨的性质为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及有机化学的知识又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本节课又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为氨分子的性质更能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本节知识和能力的层次要求结构:理解物理性质:了解化学性质:综合应用用途:常识性介绍3、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素质,为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启迪,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在认识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能力目标:培养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是普通联系的,以及内外因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创新目标: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是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依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确立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难点:氨和水的反应二、分析学生情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已初步掌握,这对氨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复习,学生能归纳总结氨和铵盐的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通过知识梳理,学生能归纳总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思路。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展示汇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氨与铵盐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道综合实验题既能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又能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不灵活、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得分率,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其次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3重点难点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自主学习
要求:a. 课前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复习教材P76-79内容;
b. 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填空;
1.氨
①物理性质: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水溶性。

3.2.3氮的循环学案(鲁科版必修1).doc

3.2.3氮的循环学案(鲁科版必修1).doc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氮的循环(第三课时)一一硝酸的性质【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和酸性。

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2、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前预习区】1、怎样运输浓硝酸?2、二氧化氮的色、态?NO的检验方法?3、什么叫钝化?4、硝酸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石蕊试液显___________ 色;与碱性氧化物,如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碱,如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与某些盐,如与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课堂互动区】思考1:硝酸泄漏事故处理1、为什么在离现场100米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2、抢险人员为何不断地向水沟中倾倒纯碱?3、为什么在现场看到升腾起桔红色的烟雾?4、为什么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浓硝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通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约为,质量分数95%以上的硝酸叫做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和等.思考:以上的浓硝酸称“发烟硝酸”,“发烟硝酸”是烟还是雾?二、化学性质回顾思考2:1.具有酸的通性:①②③④⑤。

2.浓硝酸的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储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瓶中,避光保存放置于处。

思考:为什么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步练习】1、在实验室中,储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药品是A.浓硫酸B.浓硝酸.C浓盐酸 D.硝酸银 E.氯水 F.稀硝酸3.强氧化性: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主要是指硝酸分子中氮显价(N的最高价态),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可以和很多还原性物质(如金属单质)反应,(1)硝酸和金属的反应------见课本P80页有关实验【实验】Cu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o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u与稀硝酸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性和性,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注意: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学案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学案

氮的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学习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学习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知识框架【学习过程】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的存在形态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___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和_____化合生成NO ,NO 和O 2迅速生成_____并随水进(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_____,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____色,_____溶于水的_____。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D.N4的摩尔质量是56g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一种_____色_____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_____毒。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 省一等奖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  省一等奖教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硝酸的性质)(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学案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学案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学案鲁科版必修1一、课标研读: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考纲解读: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本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重点: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难点:1、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2、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的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生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氨的还原性,如氨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

5、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无机氮2、人类的活动对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影响①人类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参与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2 氮的循环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教案:3.2 氮的循环教案1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性质,知道NH4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高中化(鲁科)必修一教案:3.2 氮的循环 教案2[ 高考]

高中化(鲁科)必修一教案:3.2 氮的循环 教案2[ 高考]

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氮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识重点:1、氮的固定方式;2、N2、NO2、NO、NH3、NH4+、HNO3的性质及应用;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方法重点:应用氮循环中的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硝酸及其氧化性。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与氮的固定【讲解】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引导分析】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教案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教案

氮的循环【教学方法】分组实验、直观演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2)掌握硝酸的强酸性、热不稳定性及强氧化性;(3)掌握硝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等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的循环及环境的影响,提高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巩固】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氨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样一句谚语“雷雨发庄稼”,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雷”与“发”过程的相关反应方程式,并推荐一位同学上黑板板书,再由师生共同评价。

【新课导入】在上述的“雷”与“发”的变化过程有一种含氮元素的酸——硝酸生成,硝酸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我们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本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和讨论它的性质与应用。

在练习本上书写相关方程式,并由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师生共同评价。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通过复习巩固,为将来学习硝酸的制法做铺垫,同时引发新课的导入。

5分钟【板书】硝酸及其应用【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浓硝酸、引导学生观察色、态,接着打开瓶盖,由学生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

【导出、板书】一、物理性质【投影】结合幻灯片,小结浓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 0C,沸点为83 0C, 密度(1.5g/cm3 )比水大,能以任意比溶解于水,质量分数为68%—70%的硝酸为浓硝酸;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结合硝酸的物理性质,分析实验室保存硝酸的方法并为硝酸的化学性质做铺垫。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设计、教学设计无答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设计、教学设计无答案

氮的循环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重点】N2、NO 、NO2的性质。

【难点】N2、NO 、NO2的性质。

<自主预习>(知识回顾)1. 氮元素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体中。

2. 氮家族的构成:(1)按组成和性质分类单质:氮家族化合物:(2)按化合价分类3.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单、双、多)分子,原子间共用对电子,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结构需要,因此氮气很。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 O2和H2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与O2 ;与H2 。

4. 氮的固定定义: 。

氮的固定分类5. 氮的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有哪些,并标出N 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 NO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 2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NO 非常容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NO 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合作探究>一、分组讨论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并画出各物质间的转化[交流研讨]: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奇怪的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 氮气【分组讨论】:氮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不活泼?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氮气的用途有哪些?【学习交流】:什么是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方式?你知道的有关氮的固定的方程式有哪些?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NO与NO的比较2【分组讨论】: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足够长的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进一步探究】: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达标测评>【巩固练习】1.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B.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NOC.雷雨时空气中的 N2转化为NO 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2. 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是()A.N2 B. NO C. NO2 D. NH33. 在体积V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O、bmolO2 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A.a/b B. a/2b C. a/(a+2b) D. a/2(a+b)【当堂达标】1.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和工业固氮。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docx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一、课标研读: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考纲解读: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本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重点: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难点:1、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2、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的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生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氨的还原性,如氨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

5、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2、人类的活动对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影响①人类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参与氮的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
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
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
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
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
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
一氮地循环
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
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
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
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
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
二氮地性质
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
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
闻得到吗?
(1)氮气地物理性质
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
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
2)
3)
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
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
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
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
三氮地固定
阅读材料:粮食危机
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
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
氮地方式有几种:
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
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地特点:
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
本节小结:
分析当堂测试
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
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
氮地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
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
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
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
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
1)
2)
3)
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
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
体积为多少?
课后自我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