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素质(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的一贯方针。
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也愈演愈烈,阻碍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其原因何在?如何正确对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社会方面的,也有思想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思想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把教育事业完全从属于市场竞争,而忘记了它的神圣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能够概括我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及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意义的科学概念。
下面试阐释一下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就教于教育理论界的同仁。
一、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精神,传统教育中也包含这种因素。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家,他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启迪意义。
古希腊思想家也很重视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则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方针的根本精神,而且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
素质教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正是继承了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提出来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主体条件,促进社会的发展。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一、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
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
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国际性——教育无国界、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二、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形成全民参与的公平教育——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种类更多;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让大家有条件活到老学到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论述)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含义: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1>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2>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3> 教育现代化的根基是教育传统<4> 教育现代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四、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
从国民政治素质角度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
的。首先 ,民主政治制度为 国民政治素质提供制度保证 。民主 而对政 治的热情 明显降低 。据 中国人 民大学 在北京做的抽样
政治的实现与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致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 调查 ,发现被访者中表 示关心政治的人较 1多年前大幅下降了 O 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作规则,它具有公平、正义的4 J 寺陛。这一制 2 .%,关 心度 仅 为6 . 。 农 民对政 治 的淡 漠尤 为突 出 。农 民 14 51
得 到 明显 的 改 进 、提 升 ,更具 有 合 理性 、规 范 性 和 能 动性 。其 治运作方式。更有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官贵 民贱、民不与官斗 中 ,政 治 民 主 化是 政 治 现 代化 的 灵魂 和 主旋 律 。政 治现 代 化 在 的传统政治心理 ,明知 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出于 “ 多一事
一
定意义上就是政治 民主化 ,因为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最基 不 如少 一事 ”的心 理 默认 了 。更多 的人 明知 有人 在以 权谋私 搞腐
本的 目标 ,也是政治现代化 最集 中的体现 ,是一个国家实现政 败 ,但碍于权势不予揭发 ,使得违法腐败分子屡屡得手。正是由
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标志。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就是政治民 于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不强,对监督权行使的不够,使得在法律 主化的过程。那么 ,什么叫做现代化的国民政治素质呢?所谓政 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原则无法落实,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 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 化 的进程 。 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 3 、政治参与渴求有所高涨 ,政治冷漠依然存在 。就总体而 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在我国,政治素质集中地体现 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逐步走 向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成 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 倍提高 ,公 民的政治情 感、政治态度有 了大的改进 ,民主和法 形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政治过程的认识 、态度 制意识稳定提高 ,人们 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高涨 。然而, 和参与l 青况。国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 随着市场 经济的成长 ,人们把更 多的 目光 投到经济利益上 ,
论提升国民素质
范文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2008年,在万众期待中,中国人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
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国民文明素质去的巨大飞跃的展现。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行为,这是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普遍较低的缩影,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加快、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全面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当务之急。
面对国民素质偏低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那么,当前国民文明素质偏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是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文明素质普遍很低,尽管经过三十年的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文明素质偏低的状况。
其次是政策原因。
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倾向忽视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尽管经济建设为提高文明素质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对于国民文明素质的忽视。
最后是体制原因。
文明素质建设没有与法制接轨,提高文明素质的行动无法落到实处。
为此,有效减少不文明行为离不开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提高国民素质的强大合力。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要制定提高国民素质的行动计划,形成提升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
要将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制全面推动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人们期待,在政府的领航下,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指日可待。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必须依靠民间组织的参与。
要积极鼓励民间组织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长期的思想宣传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要支持民间组织大力兴办全面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重文明的风尚。
民间力量的参与,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将使国民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
政府要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转变观念,逐步改进自身行为。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
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这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1.人口众多,绝对增长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08年末我国人口已达到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公布,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50﹪,城市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54167人。
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生产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69年已达到80671万人。
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3年,已下降至12.41‰。
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平均年龄是70岁,25岁结婚生子后也会是三代同堂,因此,人数是在增加的,一般要先进入老龄化后,人数才会慢慢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城乡结构倒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7人。
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科学发展观辩证
科学发展观中的关键——科学张泱泱理学院摘要: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那么究竟是科学重要还是发展重要呢?我的答案是科学。
本文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求证:环境资源方面;民生问题方面;教育体系方面。
希望通过我的论证能够支撑我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更加重要!关键词:科学;环境资源;民生;教育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开展我的三方面分析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这并不是无用之功。
讨论这个可以使我们更明确: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带来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通过讨论从而更加清晰的使我们明白科学重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
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2 环境资源分析每年中国都会出现一些大灾大难。
这些灾难看上去是天灾,人无法避免。
抗灾救灾的同时,核心凝聚力也得到了空前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民众对“自然灾难”有了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对灾难的态度也毫不抗拒。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第2课)、发展的观点(第2课,第4课)、全面的观点,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第3课)。
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审清问题,看问的是哲学知识,还是辩证唯物论,还是唯物辩证法。
大方向一定要正确,千万不能把范围搞错了。
一、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必考点。
只要材料中谈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一般都要回答这一知识点。
联系观点主要包括三层: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比如环境问题里面的经济、人口、资源、生态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和世界、整个世界是联系的;三大产业、农业和国家经济发展是联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联系的等等。
)2、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这一点不是常考点,多以选择形式出现。
比如我国兴建的四大工程、网络参政议政等,过去没有关系,现在有了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
)3、联系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必考点。
一定要知道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1)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趋利避害。
(关键词:引起、因此、导致、预见等。
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势造英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关键词:全局大局、整体、局部、整个行业、国家集体个人、系统工程、各个要素、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等。
俗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家昌等)(强调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离不开整体。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_概述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两种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旨在概括描述这两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目标、结构以及写作意图。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与基本原理,并讨论其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情况。
然后,我们将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并分析其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演进与转化。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它们共同点和相互补充之处,并讨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表现,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上的建议。
1.3 目的通过本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情况的综述,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理论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希望能为当前及未来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鼓励更多学者深入研究、运用并丰富这些理论,推动其发展与应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2.1 起源与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社会革命引领社会变革等。
民富与国强辩证关系的思考
民富与国强辩证关系的思考
我们应该从各个层面认识和思考民富与国强的辩证关系,一条明确的理论就是,只有民富,才有可能使国家强大。
民众实现自身的成功是站立在国家民族大绪上的基础性原动力,这让国家受益于自下而上的发展。
民众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个体劳动能力,这些变化都将使国家在经济发展上见到长足的进步。
另外,一个国家也应该促进民众之间的公平竞争,阻止家族集团祖辈传承和财富不公平分配。
国家财政也应该投资于物质设施建设,以及开展有效的技术培训来提高民众的素质,加强国民的义务教育,以此更好的帮助民众实现财富的平等分配和提高全国经济水平。
总之,民富与国家强大之间是存在着辩证关系的,国家为了促进民众实现财富自由,必须让国家自身足够强大,因为只有强大起来的国家才能有力的抵御外来的侵害,才能把资源集中在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上,有效地促进民富国强。
发展经济学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型民主独立国家。
由于他们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势力的压迫和掠夺,现在都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共同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统称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1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2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3人口出生率高,人均寿命低4科学教育,卫生水平低,识字率低5失业率高,劳动力就业不充分6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7对农业的严重依赖8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9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其人均值或增长率来表示。
它是经济增长量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乃至观念、习俗的变革的经济增长,是质的变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发展=增长+变革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何在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传统经济学不同2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暗含的假定和前提条件并不完全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3发展经济学并不排斥其他学科。
发展经济学是具有适用性、综合性、整体性、边缘性特征的科学。
第二章1罗斯托的线性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及评价罗斯托将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各阶段中,起飞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实现起飞的条件包括:较高的积累比例,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要建立主导部门,要有制度上的变革,建立保证起飞的制度。
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趋于合理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
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
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
(2)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
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总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
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
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
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
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试论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另一方面,国民的素质,这一国家软实力相对薄弱,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个过程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其实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本文通过对国民素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国民素质两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利用两者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国民素质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国家群体德、智、体、美等素质的总称,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国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职业素质等。
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决定了国民素质。
另一方面,国民素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所以国家应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民素质水平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从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到现阶段人类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生产力发展,为人类超越本性,创造本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所以说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2.经济发展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比如重视自我教育,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大幅的提升。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目录: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57.人造单细胞生物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48.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8.谈谈科技应用中的“两重性”及如何消除其负面作用10.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1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1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32.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6.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17.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20.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21.简要论述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2.论述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论思想23.阐述近代科学传统的主要内容25.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31.阐述科学的本质属性34.论述近代科学革命对于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35.比较近代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特征56.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如何化解?36.论述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8.论述与比较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价值41.你认为如何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2.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45.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46.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58.结合默顿科学规范思想和当前中国科研活动的突出问题阐释如何加强学术规范建设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正确理解发展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关系
是提 高 人 的素 质 的 主要 方 式 和 途
、
人的素 质高低 决 定社会 主 径 。 中应特别 重视科 技 和教 育 的 素 质 的提高 统一 于 中国先 进文 化 。 其 作用 。只有 提高 人 的素 质 , 能弥 通过 先进文 化 提高人 的素 质 , 过 才 通
补 和 纠 正 现 代 市 场 经 济 中 的 不 足 和缺 陷。
二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质 量 人 是 一 切 社 会 活 动 的主 体 。 在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提 高 人 的 素 质 促 进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发展 , 就很 好地把 社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与 人 的素 质 的提 高
质 的竞 争 。为 了使 国家 的经 济 健 素质 的提高 统一于先 进生产 力 。 从
康、 协调 、 可持续 发展 , 国民必须 具 中 国 2 0年 改 革 开 放 特 别 是 近 1 续 教 育 学 院 ) 0
备与时代发 展要求相 适应 的素质 。
年 来 的 实 际 情 况 分 析 , 场 经 济 有 市
在 社会 主 义条件 下 , 发展 现代
市 场 经 济 与 提 高 人 的 素 质 是 统 一 的 , 种 统 一 就 是 要 极 大 地 发 挥 现 这
如上所 述 , 我们 不仅要 把提 高
人 的 素 质 , 挥 人 的 主 动 性 、 极 发 积
性 和创造性 真 正列人 工作 的重 心 ,
会 环境 中生存 和发 展 , 守信 就成 为 下 , 力提 高 人 的 素质 , 能 有效 努 就
主要 因素 。 而具 备守信 这种素 质又 地 促 进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政治
高考命题设计与考核能力要求—政治一、命题原则1.选择考查内容和考查重点的指导思想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
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必须反映这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高考政治命题要以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考查内容和考查重点的指导思想,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高考的内容不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要注重和强调学什么考什么。
学生掌握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着重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查。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教育也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高考要着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强调能力培养和考查知识运用这一中介形式,把知识和觉悟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
3.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目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死记硬背一些词句或原理,应该对所学知识识记;强调考查能力,也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
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这与高考政治命题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要求相一致。
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条理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另一方面,国民的素质,这一国家软实力相对薄弱,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个过程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其实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本文通过对国民素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国民素质两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利用两者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统一,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国民素质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国家群体德、智、体、美等素质的总称,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国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职业素质等。
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决定了国民素质。
另一方面,国民素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所以国家应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民素质水平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从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到现阶段人类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生产力发展,为人类超越本性,创造本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所以说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2.经济发展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比如重视自我教育,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大幅的提升。
经济发展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比如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提倡绿色消费。
如果经济没有得到发展,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观念就得不到显著提高,那么很难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国民素质是生产力,反作用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是生产力,它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有效利用,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
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达到了前人
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国民素质高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素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大幅提高生产力。
国民素质提高还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素质高低影响生产率水平。
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使用同一劳动工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产力的高低。
他们对于生产工具的熟悉情况,使用特点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最终会在生产结果上体现出来。
通过过国民素质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素质提高,这样就形成的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
从国际大环境看,现阶段国家的经济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掌握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就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所以见得国民素质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保持我国经济现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就必须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综合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是人民科学素质的较量。
这取决于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全民族的智力因素,只有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有效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降低人们接受教育的门槛。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支持鼓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每年需要接受相应教育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经过国家三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每年仍有百万新生文盲涌入劳动者行列。
这些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也未经相应的技术培训,这导致他们只是不熟练的低端的劳动力。
国家要花大力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差异。
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能够吸引大量的优质劳动力,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比如一些偏远农村,即使有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只能看着他们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近几年高中生毕业填报志愿来看,一些热门的专业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填报,但是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却缺口很大,在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总体上来上,高级人才较少,中级人才缺口大,无学历者过多。
这导致劳动人才的结构不合理,形成人才断层,最终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重全民族在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在提高人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纠正一些人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加大思想道德宣传力度,树立道德模范,鼓励和支持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民族素质的大提升,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高低;另一方面,国民素质高低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国民素质偏低,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充分重视,并有责任有义务去提高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切实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只有国民素质上去了,经济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1-01.
[2]夏金财.浅谈国民素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14).
[3]高安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国民素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