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课题研究KETI YANJIU《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等,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加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课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急须解决的问题。
一、寻求传统文化与教材的切入点,厚植家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公民的民族自豪感。
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涉及“人文与社会”及“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不同地域的地理风貌和民族特色,作为地理教师可以有效挖掘地理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和深刻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一课时,教师可事先收集西北地区的文化素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坎儿井”有关资料:两千年之前,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的高山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依据山地的自然坡度,引入地下沟渠,送往农田或村庄,以供给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坎儿井的大规模修建和发展,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功不可没,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被贬新疆之后,为造福当地居民修建坎儿井,在修建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因缺少资金,自掏腰包也要造福百姓。
通过该工程的讲述,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的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树立人地协调的生态理念,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地域风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地域风情第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地域风情四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地域风情一、教学目标:1.通过第一单元礼俗篇中的“地域风情”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通过看文、品文、插入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3.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地域广博,萌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通过“白山黑水”、“江南情思”、“云贵边陲”、“大漠豪情”四个部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三、教学难点:了解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四、教学过程:导入:生活在不同地域空间的人们,受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独特的生活习慣和风土人情,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本单元我们将到东北感受白山黑水的壮美,到江南感受锦山秀水的情思,到西南感受云贵边睡山川的秀丽,还将去塞外体会大漠的豪情。
(一)学习《白山黑水》1.自读“经典导读”,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2.读“经典原文”,并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集体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阅读“拓展园地”,了解作长白山人参传说。
5.布置“思考实践”的内容,理解“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俗”。
6.读“诗词长廊”,并试着解释一下,背诵。
7.趣味学习:《汉字寻根》体会象形字“北”的由来。
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这样的象形字。
(二)学习《江南情思》1.提出要求:按照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节《江南情思》2.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对于不同的意见,互相补充。
4.在《思考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5.读“诗词长廊”,教师解释,背诵。
6.趣味学习:《汉字寻根》体会象形字“水”的由来。
(三)学习《云贵边陲》1.自己结合前面的自学方法自己学习《云贵边陲》的内容。
2.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汇报给大家听。
3.其他同学补充。
4.在《思考实践》中,鼓励学生和父母分享!5.趣味学习:《汉字寻根》体会象形字“边”的由来。
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作者:阳建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8期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也价值体系教育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内容都蕴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地理学科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是相分离的。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地理育人目标,本文研究了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地理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注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地理课程标准、专业化地理教师、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教学环境等。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过程,是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在地理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提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地理育人目标,养成地理核心素养。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实施的载体。
地理教材系统由地理课文、地理图像和地理活动部分组成。
地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内容和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恰当的地理知识点中引入相应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通过分析和整理地理课文、地理图表和地理活动,深入分析地理知识系统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活化和延伸地理教材,找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二、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或水平。
地理教学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地理教学目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地理教学过程,影响地理教学活动效果。
地理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行为变化的预期结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1.地理名词中的文化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名词的解释常常涉及到历史文化的方面。
例如,黄河、长江、长城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地理名词的解释,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地理现象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解释地理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阴阳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的气候和地质现象,传统的风水学可以用来解释地形地貌的形成等等。
在地理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技艺来介绍地理技能的应用。
例如,通过中国的古代航海技术了解地球是如何被发现和测量的,通过中国的古代农业技术了解耕作、灌溉和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等等。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通过中国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技艺对气候、地质、耕作、灌溉和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解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在地理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黄河流域时,通过讲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民间传说和艺术形象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传播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传播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传播,是我们实现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
为此,传播方式的研究及其实施,是保持其鲜活持久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大型多媒体设备中的地图、图标、照片等,可以用于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各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教授革命史走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饰品,分析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方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和系统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可以采取文化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使自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文化博物馆、参加文化节、学习传统文化语言、礼仪、舞蹈、乐器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不仅学习传统文化,而且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地理教学中,我们就必须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和途径,包括传统的多媒体工具、多学科知识的引入、文化体验等,努力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好中华。
初中地理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中学地理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包含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观点等,现就地理教学教材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讨论。地理教学内容中的自然景观、自然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等都是爱国主义素材上的体现,爱国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爱国不能停留在表面层面,要进行实践活动将爱国元素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带有人文风情的乡土地理作为爱国主义教学活动的素材,以小带面从热爱家乡过渡到热爱祖国。教育工作者应将地理教材中的爱国内容得以深入的挖掘,并利用课堂教育实现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具体可以与地理教材中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课相结合,实现了地理知识的深入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普及。仁爱思想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思想强调的是爱人,主要是针对交流以及分组等模式展开的讨论,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仁爱思想有利于实现学生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在地理的教学范畴内可以就人口的道德、民族问题以及国际争端等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渗透仁爱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一课中对于城市以及自然活动展开了研究,仁爱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合作交流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地理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我国要想实现国家的兴盛和发展,需要勇敢的进行创新和传承,结合古代国民的发展经验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事业建设新的发展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凝聚之学、兼容之学以及经世致用之学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并与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活动相适应,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现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教育活动的创新。
(二)完善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式
地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案
通过传统地图文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传统地图文化的特点:注重空间位置和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空间思维能力的定义:对空间物体形态、结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传统地图文化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利用传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培养其 空间思维能力
融合方法:将传统地图文化与现代地理教育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间思 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方式:教师可以 采用课堂讲解、实 地考察、互动讨论 等多种方式进行地 名教学,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了解地名 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内涵。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案例:例如,在 讲解中国地理时, 可以结合传统地名 文化,介绍各地的 历史渊源和文化特 色,让学生更加全 面地了解中国的地 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实地考察与教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其地理素养 和综合素质。
第六章
地理教育与传统 文化的案例分析
结合传统地名文化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介绍 传统地名文化的 起源和特点
案例实施:如何 将传统地名文化 融入地理教学中
案例效果:分析学 生对地名文化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利用地理知识,分析传统文化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合地理知识,探讨传统文化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利用传统地名文化进行地理教学
传统地名文化的 内涵:地名中蕴 含着丰富的历史、 地理、文化信息, 是地理教育的重 要资源。
传统地名文化的教 学价值:通过地名 教学,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地理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增 强对传统文化的认 同感和自豪感。
地理教案探索中国的文化与民俗
地理教案探索中国的文化与民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和民俗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通过地理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民俗,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识。
本教案将重点探索中国的文化与民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的理解与感知。
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地理的视角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教学了解到中国的古代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构建了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
2.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国的不同地理区域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的角度探索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文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南部地区的水乡文化等。
二、中国的民俗传统地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还能让他们了解到中国丰富的民俗传统。
通过学习中国的民俗,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1.春节与中国年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俗文化的绝佳时机。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教学了解春节的习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贴福字等,感受中国人传统的欢乐氛围。
2.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增加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
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
地理教育可以为学生展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1.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中国有许多独特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刺绣和剪纸等。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各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传统音乐与舞蹈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
文化传统与地理认知课程教案
文化传统与地理认知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仅关注地球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还与人文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文化传统在地理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从整体性、多元性的角度认识地球、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地理文化背景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现象时,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提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该课程还将利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其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课程内容:1. 地理文化背景与传统概述: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传统,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等。
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呈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地理的理解。
2. 地理与宗教:探讨地理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
特别关注宗教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地域分布的影响。
3. 地理与语言:介绍地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讨论语言对地理认知的作用及地理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4. 地理与风俗习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们的风俗习惯,如饮食、居住方式等。
5. 地理与历史遗产:介绍地理与历史遗产之间的关系,以古建筑、文物等为例,探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6. 地理与艺术:探讨地理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如地理环境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地理元素。
(二)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对地理文化背景的理解,并开展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历史古迹、文化遗址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理文化体验。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的融合与运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的融合与运用【摘要】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我们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地理育人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魅力和文化魅力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下文就浅谈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地理课堂融合与运用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的重要作用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坏境中很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含着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古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其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和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地理课堂中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适当地融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起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髓,而且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达到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文化素养。
二、地理课堂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经过长期教材的研究,我发现初中地理教材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八年级的中国地理更加丰富,包含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民居、服饰、饮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多领域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了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与地形(2)传统文化与天气和气候(3)传统文化与民居(4)传统文化与饮食(5)传统文化与水文等。
在备课时我挖掘相关的知识,精选内容,多领域多元化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讲述充满魅力的文化精神,净化自我心灵,焕发心中最美品质。
(一)传统文化与地形地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的多样性。
我在七年级上册讲到第二章的《世界地形》的时候,采用了看图对比判断五种地形,通过观察图片说出各种地形的基本特征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巩固这个知识点,我采用猜谜语抢答的形式进行:(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高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丘陵,“环滁皆山也”——盆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摘要:初中地理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定位感,促进整体地理知识结构的建立,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自然、社会、人文和文化知识。
特别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将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科知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度,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为有关方面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渗透;融合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教学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树立文化传承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初中地理涉及中国的地形、山川,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
教师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行为方式、艺术形式和道德风尚等精神文明的综合产物。
其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流传广等特点,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稳定的文化体系,并代代相传。
在悠久的中华历史发展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各种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实践与智慧的积累,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前进发展的最原始动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策略2.1 落实教学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扎实落实科学教育观是保证。
民俗文化地理课程设计
民俗文化地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如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等;3. 学生能够分析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地图、图片、文献等资料,对民俗文化进行查找、整理和分析的能力;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某一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介绍;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2.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3. 学生激发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关注,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民俗文化地理课程,旨在通过地理学科的视角,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文化素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表达。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民俗文化地理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参考教材章节: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章节2. 知识传授:a. 民俗文化概述: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参考教材章节: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章节中的“民俗文化”一节b. 地域民俗文化介绍:选取三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进行详细介绍,如东北二人转、江南水乡婚俗、四川变脸等。
参考教材章节:地理选修二“地域文化”章节3. 实践活动:a. 小组合作:分组对某一地域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整理相关资料,准备展示。
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教案(7篇)
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教案(7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几种民间小吃的名称以及制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尝试用团圆、捏、搓等制作技能制作民间小吃。
3、通过品尝,感受民间小吃的美味,体验与哥哥姐姐一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糖葫芦制作材料:山揸、蜂蜜。
2、汤团制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条制作材料:面粉、发酵粉。
4、芝麻球制作材料:面粉、芝麻。
5、其它:电磁炉、电饭煲、油、糖、一次性台布。
活动过程一、欣赏民间小吃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你吃过哪些民间小吃?”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并欣赏图片。
3、听哥哥姐姐介绍集中民间小吃的由来。
二、请爷爷奶奶介绍各种民间小吃的制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带领和帮助下参与民间小吃制作活动。
1、幼儿分区域进行制作。
2、教师各区域指导重点。
糖葫芦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串山揸的技能。
汤团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团圆的技能。
油条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搓长条的技能。
芝麻球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滚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尝民间小吃。
乡土教育:民间艺术、民间游戏、民间特产搬上了舞台。
有“印板糕”、“剪纸”“打年糕”“西瓜灯十八韵”等民间制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芦”、“爆米花”等民间物品的品尝,有“拔河”、“捏泥人”、“穿项链”、“搓稻草”、“印染”、“唱戏曲”等民间游戏的游玩,还有特产品尝店和名胜、名人介绍屋等观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家长们带着孩子重温了儿时的游戏,跳竹竿、走高跷、丢手绢,一起品尝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环保时装走走模特秀,欣赏爷爷奶奶们的戏曲表演。
笑容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回忆荡漾在家长的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2】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地理
知识和故事,如《山海经》、《水经注》等经典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各地的自然地
理和风土人情。
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地理形态、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面。
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涉及
地理要素的情节或剧情,如《红楼梦》中的蓄满水的诗情画意的小船、《西游记》中的五
座高山、《水浒传》中的世纪大河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从
中感受到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美学等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
意义。
通过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更好地
感悟和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之智慧,进一步增强学
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情感。
地理教学不仅仅
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和审美意境,如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与地理教学相结合,通过情
感表达与审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地理环境的美丽与奇特。
学生可以通
过欣赏古代诗词中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语句,学习和感受不同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情感表达
和意境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与探究的兴趣。
最新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
传统文化之地理知识教案传统文化之地理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常识对于古代人的作用。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积累、背诵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地理常识的相关知识,积累关于地理常识的诗词、名句,感受其文化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猜猜这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说是天文地理通晓的天才,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文,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古代地理常识,主要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
二、地区名【陇西】古地区名。
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古代以西为右﹐故名。
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
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汉书》有《西域传》。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泛指北方。
社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
《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多无君。
”【瀚海】也作“輸海”。
含义随时代而变。
①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
一说指今内的呼伦湖、贝尔湖。
《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術临瀚海而还。
”②泛指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指沙漠。
皇甫冉《送客》:“城下春山路,营中海沙。
”④唐都护府名。
贞观中置瀚海都护府,龙朔中以燕安都督府改号瀚海都。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如:洛阳、淮阴、衡阳、江阴。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
这五岭是南岭山脉的主体,位于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各省之间。
珍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地理教案
珍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地理教案地理教案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的学科,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里,地理教学更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条条框框的学术理论中,而应该把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地理资源丰富,地形和地貌也千姿百态。
从西北的祁连山起始,经过黄河和长江,到达南海和亚洲大陆极端,中国地理上形成了大气、水体、陆地生物及构造地貌,南北形成了多种气候,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地理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和学习,以便用以检验自己在地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
说起中国的自然风景,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些壮丽的山河、湖泊,还有美丽的草原和高原。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这些风景也是一篇文化历史与自然生态的绝美篇章。
比如说,香格里拉的雪山草甸,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文化,西南各地的独特傩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地理能带来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真实表现。
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另外,从文化艺术看,不少地理景观都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其中才有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呼声,文化与地理都暗含着禀性、道德和人伦观念,这也就构成了地理景观的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地理教育而言,只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不能产生教学魅力,只有掌握了现代地理学里的思维方式,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观念,进行主题与要素分析,发现地理学作为学科的特殊性等教学策略,才能够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该推动跨学科融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地理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打造一种全方位、系统化、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杰出人才,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根基。
初中地理传统教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地理文化占据重要地位。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包括:地理观念、地理知识、地理思想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绘制、地理考察、地理记载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地理学家解决的实际问题。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讲解练习题答案,并总结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4. 课后作业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地理文化的热爱。
美丽中国地理文化教案
美丽中国地理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培养对中国地理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图表、地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地理信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国独特地理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形成对美丽中国的整体认识。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并简要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灿烂人文历史的国家。
Step 2:认识中国地理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势分布、气候分区、河流和湖泊、土地利用情况等。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归纳地理数据,形成对中国地理特点的初步认识。
Step 3:探索中国的自然景观(15分钟)教师以大话西游、国家地理等相关视频为素材,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如长江、黄山、天池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对这些景点的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这些景观的形成和保护的重要性。
Step 4:领略中国的人文历史(15分钟)教师以故宫、长城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文化遗址向学生展示中国丰富的人文历史。
学生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Step 5:综合运用地理知识(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提供一张有关中国地理文化的综合资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运用和展望未来。
Step 6: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中国地理文化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进行评价和展望。
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光彩
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光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
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光彩,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并将其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丰富地理知识点。
地理课程涉及到中国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等内容,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举办文化节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不同地域的饮食、服饰、建筑等特色。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增加感性认识,同时也丰富了地理知识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传统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比如通过“考察周边古镇”、“品味地方美食”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等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文化传承等内容,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或户外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让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光彩,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
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
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①复习提问②导入新课③新课学习●图领全文培养能力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步骤(一)第一课时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
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
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
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
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
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
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
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
(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
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
(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
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
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
(大约2.5人/平方千米)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