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

合集下载

追忆恩师张一弓

追忆恩师张一弓

追忆恩师张一弓作者:郭进拴来源:《时代报告》2018年第03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已故著名作家张一弓更是以描写改革开放而闻名的作家。

.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题词中所写的那样:“一弓老师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永载史册。

”作为张一弓的南阳老乡,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以“一张强劲文学之弓射出的闪亮鸣镝飞到了尽头,灿烂的文学豫军之星陨落了,他的轨迹深深锲刻为一个时代的年轮”表示哀悼。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用“社会意义人性意识文学意蕴熔铸铜钟警世界,乡村情感英雄情结浪漫情怀充盈驿站栖精魂”的挽联将张一弓的著作与文学品格概括其中。

著名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则提笔写下“八十年风雨兼程,铁弓铮铮,肝胆照人秦时月;四百万锦绣文章,碧血斑斑,柔情润物陌上云”的挽联,以表达心中悲痛。

张一弓是我的恩师,我当年在临汝县工作时,多次陪同张一弓老师在临汝城乡深入生活,他对我的文学创作也给予了很多指点。

我曾在自己主编的《乡音》报1985年总第3期发表的《作家笔下的新时期临汝农民形象》一文中这样写道:“临汝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特别是这几年,她以崭新的面貌吸引了许多作家的目光,临汝人民中的一些典型代表,已做为文学形象活跃在他们的作品中。

张一弓以寄料农民郭明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火神》,现已改为电影,在我县开拍;他还以寄料农民苏东海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山村理发店纪事》;以寄料女司机雷俊情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他还以我县人民的生活状况为背景创作了小说《挂匾》,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以临汝人为原型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厚的历史感,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当代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之一斑。

”张一弓老师的《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这部中篇力作,从发现线索到深入采访,我自始至终陪同。

在我的故乡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寄料山区,为了完成资料采集,我们深入生活10余天。

同济医院老教授讲述“烽火青春” 一张图见证白衣战士抗 …

同济医院老教授讲述“烽火青春” 一张图见证白衣战士抗 …
“骨头的事情要用骨头去解决。 ”同济师 生与同时西迁的中央研究院一起,在李庄的 田埂上搞了个医学科普展, 把人体内脏、骨 骼等一一展示说明。 在宜宾,同济师生创办 了“医学科学陈列馆”,陈列馆后厅放置人体 器官标本、张挂各种医学图片和同医资料陈
列馆,供病员和市民参观。 一扇带来科学新 风的窗户打开,在偏僻的川南古镇播下医学 文化的种子。
林竟成193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 抗 战8年, 他率领中国红十字会的一支医疗救 护队,在保卫大武汉的战斗中活跃在兵站医 院、难民收容所。 武汉沦陷后,这支医疗队随 军撤离,转战长沙、衡阳、桂林。
面对如麻的虱子,林竟成首创了一种酒 灶式蒸汽灭虱器。 用这种机器,可以快速简 便地灭虱。 医疗队用这一方法,跑遍湖南40 多个县先后为军民灭虱。
1941年春的一场“解密”,为川南百姓们 解除了一个“心病”。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 宜宾中学学生们 “打牙祭”后,37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身体 软弱无力的症状。 在急邀同济大学医学院唐 哲、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就诊后,他们 立即判定与食物中毒有关,或为钡中毒。
一边抢救学生,一边化验,但凡喝汤多 者情况越重,顺藤摸瓜后他们发现食盐中含 有大量氯化钡。 经反复动物实验,确认了在 四川危害多年并被称为Pa(音)病的这种地 方病。
1955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同济大学医学 院南迁武汉, 林竟成是迁汉后的第一任院 长, 随后筹建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于 1987年在汉去世。
防空洞内学习争相报名上前线
“对日本鬼子我们真是恨极了! ”冯克燕 教授回忆当年往事,仍恨得牙痒痒。 上海的 路上走路时一定是小心翼翼的,看见日本人 一定要鞠躬,否则“鬼子”会用枪来抵着你。
“白 色 的 棉 被 被‘染 ’ 成 黑 色 , 棉 背 心 上 布 满 的 黑 色‘粉 末 ’ 直 掉 …… 大 片 大 片 的 虱 子像千军万马一样‘攻占’了病员……”

黄家驷-卡戳网名家

黄家驷-卡戳网名家

黄家驷做手术示范
红尘心语寄情深
“黄家驷有一种对待事业的韧性,认准了的工作, 他是敢于坚持到底的。” ——中国医学教育家吴阶平 “师道垂世,永志不忘。” ——中国医学家石美鑫 “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 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 招研以及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 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不知默默做 了多少工作,言行轻描淡写,从不张扬,办的都是 实事,毫无虚荣。 ——科学出版社特聘编审黄文昆
廉颇老矣还策马
黄家驷在农舍中完成了胸壁结核切除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对中国医学事业的强烈冲击让黄家驷心如刀割,但这并没 有动摇他开创中国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的决心。 住牛棚、下乡教改……无论怎样的打击,黄家驷始终恪守一个人民医生的义务和职责。在 在农舍暗淡的灯光下,没有麻醉师和护理条件,他亲手操持一切,于生死一线间挽救病 人生命。在一场车祸中,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再一次拿起手术刀,熟练如前,成功完成了 生平所做的最后一例手术。 5月14日他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饶市玉山县 1919年,进入南昌小学堂学习 1921年,考入南开中学初中二年级 1928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本科学习 1930年,获得燕京大学理科学士学位 1932年,参加协和医疗队,奔赴热河前线 19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5年,来沪执教于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年,担任上海医学院主治医师 1940年,考取清华大学官费留美 1943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科 1945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 1955年,应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 1957年,组建上海市胸科医院 1976年,在武汉主持了《外科学》的编审会议 1979年,荣获世界杰出医学教育家荣誉奖 1983年,组织编写《黄家驷外科学》

同济大学王季卿教授八秩寿庆声学学术报告会

同济大学王季卿教授八秩寿庆声学学术报告会
宏 亮教 授 “ 预制 装 配 式 住 宅 建 筑 体 系 设 汁研 究 ” 等 。 以学 术报 告 会 形 式 庆 贺 寿 辰 是工 教 授 七十 华 诞 时 开 始 的 , 得 提 倡 。 等 值
( 浞 贤) 王
, + ” + “+
”+
”+ “+



“+ .+ .
÷

哥的 WE N Z音乐厅 (0 F 60座) 等共 1 0多个专业 音乐厅 和剧 院建筑 其中林肯中心和肯尼迪 巾心建 于 2 0世纪 的 6 0—7 O年 代,
卡 内基厅 虽 建 于 l9 年 , 8 1 但在 18 重 新 作 r改 建 , 戴 维 斯厅 、 斯 尼 厅 和 橙 县厅 均 建 于 8 9 9 6年 而 迪 0— 0年 代 。 这 些 音 乐 厅 和 剧 院
上 海 现 代 建 筑设 计 集 团 章 奎 生
我们在 洛杉矶还会见 r曾合作没计 上海大剧 院和现合作设计 文化广场 音乐剧场 的美 国 T A 7公 司的建筑与室 内设计 师 E M
J C A 先 生 和从 事 舞 台T 岂设 计 的 A A 先 生 , 了聚 谈 交 流 , 奎 生 还 幸 会 了 在 美 国西 方 环 境 科 学 院 任 职 院 长 的北 京 留 A KT M D M 作 章 美 学 者 方丹 群 教 授 , 他在 环 境 保 护 和 心 脏 量 子谱 检测 技 术 领 域 均 作 卓越 的 成就 , 人 印 象深 刻 。 令
学 会 副 秘 书 长 ) 位 在 2月 l E 2 日问 应 邀 赴 美 团 参 观 考察 剧 院 和 音 乐 厅 类 文 化 演 艺 建 筑 工 程 , 周 1 两 l l一 5 两 4天 n f 到 访 了 匕 CH J

缅怀恩师冯纪忠教授

缅怀恩师冯纪忠教授
失 都 是 法 挽 目 . 应 该 更 早 的 认 识 到 他 的 价
些结 构支点 ,做好 7恰恰是建筑 中是最具表 现
力 的 花港观鱼 茶室设计 最后对着 完成的手制模 型反复 揣摩 , 终他才 露出了满意 的神色。遗憾 最 的 .由于历史粗 暴的介^ 和干预 , I完成后 的 施 花港观 鱼萘室实 际上 B 被迫改 的 目全非 7, 经 面 原设计 留下的仅 仅是我 保存的几张模 型的 由于创 作的理念 相目, 筑对 之下处处 才留T 7花港的影子 。 , 师在方塔 目中完成的 建

教导记忆 犹新,他在 目内外建 筑界,在建 筑教育 和建筑刨作 挂理论 的成就 B 公认 ,但由于历 被 史 目,数十年来 ,每在他 事业发展 的关键时 刻.却经 常会遭 本 不该有的 干扰和阻力 。凭借 他的睿智和 深厚的 中 贯通 文化和专业 上的深 厚底蕴 .以及他的敬 业精神和 对事业 的 意追求 执 和创新精神 ,本应该 取得 多 更太的成就 ,对社 会会敞 出 多的贡献 ,但正如他 在和我 的一次谈 更 话中, 不 自我解嘲 地说 我是 一首未完 成的交 响乐” 。1 6 年 的 设计 革命 “和 后来的 “ 94 十 年劫雎’到又 后来的 莫名的压力 使他远渡 重洋 , 目期间 ,谈到他去 美目的心情 ,是 “ 自我海外 放遵 白 八年 ,那是 多 令^感 慨.特别 是那段 勺 计二十亲 年的时光 对他的一生 来说应该是 硕果 累累丰 收的 黄金 岁月 ,但却 是在 一种 特殊 白 勺 史境况 T被 流失 ,这 对于社 会 ,对于 事业 的损

给我们 启迪 . 参加工作 的人都深 受感染多往事
还 历在 目。谆谆
带进他 身心所 处在的一 种状态,他 不但注意空 间 和形 的整合 .目时他又 十分理性地 重视建筑 的 节、构 造、材料 之间的 交接关系 ,一 重要节 点 的处理 、做法 ,比如熟 悉地把握传 统磨砖的I 艺 和运 月.特别应 该提出 的.他不 断 地告 诫我们 建 筑本 身要注意表 选力的 合理传递 , 筑 既要 想 建 得 出更要做得 出,懂得 结构中力 的关 ,并指 出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纲要[1]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纲要[1]

2、华佗 (公元108年~208年) 中国古代麻醉学家,研制的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应 用全身麻醉的记载。据传口 服麻沸散后便失去知觉,刮 骨疗毒并无疼痛,1800多年 前华佗就曾施行过全身麻醉。
二、现代麻醉史
1、西方麻醉进中国

1846年10月16日 William Morton首次在 美国麻省总医院向大家 演示了成功的乙醚麻醉 下完成了外科手术,标 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始。
出版了麻醉学专著(麻醉学和临床麻 醉学),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年)
以上海为基地,仿制生产
了麻醉机、硬膜外及腰麻 穿刺针、导管、喉镜、气 管导管、心电图机、体外 循环机等一大批麻醉专用 设备、器材。 同时生产了各种麻醉药品 包括乙醚、普鲁卡因、琥 珀胆碱、箭毒等基本满足 了国内麻醉学科发展的需 要。


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要学科
谢谢!
三、新中国的麻醉史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麻醉学的发展,可
以按几个重大历史性事件,将中国麻醉学科的 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1949~1966年)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段(1966~1979年) (三)正式成为独立学科阶段(1979~1989年)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
103型循环紧闭麻醉机 1956年,上海制造
(一)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 (1949~1966年)
1964年在南京召开文化大革命”及其恢复阶 段(1966~1979年)
“文化大革命”阶段,科研工作被
迫停止或转向,全国广泛开展了对 针麻和中麻的研究,有限的科研经 费也投向了针麻和中麻的研究。 待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下, 麻醉学科也在酝酿着崛起。

王应睐把奖励和荣誉看得很淡

王应睐把奖励和荣誉看得很淡

38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编辑|任红雨|立国之基|大学毕业后王应睐在金陵大学任助教。

可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生病,他被迫几次休养,停止工作。

1938年,王应睐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L·J·海里斯博士(Harris)指导下从事维生素研究,由于王应睐的成绩卓然,他在研究生毕业时,获得了免试的待遇,并于1941年得到生化博士学位。

1941年王应睐受聘于剑桥大学Dunn 营养实验室,继续从事维生素研究。

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化研究能力与视野,1943年王应睐到剑桥大学Mokteno 研究所,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 ·凯林教授(Keikin)领导下工作,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王应睐谢绝了凯林教授的再三挽留,决定立即回国。

凯林教授十分赞赏王应睐的爱国精神。

当为生物化学家,王应睐在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重大研究成果中,担任首席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应睐1907年底出生在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

他2岁丧父,6岁丧母,由兄嫂抚养成人,童年的辛酸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养成坚强、发奋的秉性。

由于他的聪颖与努力,6年半就读完了9年的课程,于1925年提前毕业。

接着先后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

作时交通尚未完全正常,王应睐乘船取道印度回国,被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聘请为生化教授。

1950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应睐担任该所的研究员兼副所长。

王应睐基础理论研究的造诣很深,但他也很重视联系实际的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南下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只吃大白菜、豆腐与大米,普遍发生舌头糜烂,下身奇痒与溃烂等症状。

上海警备区特请临床营养学家侯祥川教授与王应睐前去会诊,很快就被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

同济大学变迁史

同济大学变迁史

同济大学变迁史一、历史回顾1891年,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医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萌发开办医院的设想1893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开办诊所1900年,在上海建立同济医院1907年10月同济德文医学堂(上海)1912年4月同济医工学堂(上海)1917年4月同济医工学校(上海)1923年3月同济大学(上海)1927年8月国立同济大学(上海第1所)1937年9月迁浙江金华1937年11月迁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迁广西贺县八步镇1938年冬经由越南河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10月迁四川宜宾李庄1946年4月迁回上海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1949年10月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1951年~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同济成为土木单科大学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2000年4月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二、建国初1950年代全国院校调整中的同济:1、同济医学院——>1000余人连同当时在校的11位一级教授和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好的同济医院(宝隆医院、中美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武大医学院(尚未培养出1位毕业生)的几十人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一部——>留在上海参加组建第二军医大学(在同济宝隆医院基础上建立长征医院,在同济新生院校舍建立长海医院,二军大副校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为同济医学毕业)——>今第二军医大学。

毕生精华 落叶归根

毕生精华   落叶归根

毕生精华落叶归根作者:祁斌斌来源:《人民音乐》2018年第10期海外,有三位中国艺术家被称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们是: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

在音乐界,周文中先生就像一座丰碑一般,他博学深邃,低调泰然,远在美国,却为中美音乐的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的“中美艺术交流中心”促成了一大批赴美留学的青年作曲家。

一直以为周先生身在海外,鲜少与外人接触,我们只能从他的著述和音乐作品中与其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

然而,一封邮件,却成就了一次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会面,也让周先生的身心与国内音乐界的距离更近了。

一、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2016年盛夏的一天,时任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蔡乔中教授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邮件中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周文中先生家中有一批丰富的藏书,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批藏书捐赠给国内的一所高校,并希望以此影响国内的青年学子,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艺术创作之路。

邮件中最后询问,星海音乐学院是否有意接受这批藏书?寄信人:梁雷。

梁雷,旅美作曲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教授。

他1998年被聘为哈佛大学“青年院士”,2006年获哈佛大学作曲博士学位。

自2007年起,他获得多种奖项和荣誉,如“科普兰奖”(2008)、美国“罗马奖”(2011)、“普利策作曲最终提名奖”(2015)等,是我国中青年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虽不是周文中先生的学生,但却是周先生格外欣赏的一位作曲家。

他们思想接近,彼此信任,用忘年交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封邮件让蔡院长格外惊喜,他深知周先生的學术地位和这批藏书的学术价值,如果接收这批藏书,将无疑对星海音乐学院的人文底蕴与学术内涵都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他立刻向院长唐永葆教授、书记王秀明博士汇报此事,而唐院长对周先生更是敬重有加。

早在十年前,唐院长的博士论文《周文中晚期音乐创作研究》就是我国首篇全面系统地研究周先生创作的学术论文,他本人也与周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曾三次与其相聚同游。

终末期肾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

终末期肾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

主笪堕塑造丝垫!!生!旦笙!!鲞蔓!塑盟堕!堡型墅墨!塑坚塑兰Q!三!塑!:!!:堕殳:!终末期肾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李英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ss n.1671—4091.2012.01.001心血管疾病(cardi ovas cul ar di se as e,CV 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性并发症。

CV D导致的死亡率约占终末期肾病总病死率的50%。

血管,心瓣膜和心肌的钙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中80%的血管损伤和90%的冠状动脉疾病中均存在血管钙化。

有学者通过电子束cT检查发现,54%~100%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脉动钙化,发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普通人…。

2009年1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钙化使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3--一4倍[2】。

因此,终末期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的早期防治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血管钙化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I血管钙化的分类血管钙化是指发生于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内不适当的生物矿化。

根据血管壁钙化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内膜钙化、中膜钙化、心脏瓣膜钙化和钙化防御4种类型。

终末期肾病患者动脉钙化主要发生在血管壁的内膜和中膜两个部位[3】。

这两种钙化在病理生理上有多少重叠尚不清楚,但两者均与终末期肾病死亡率增高关系密切。

内膜钙化较为局限,与炎症、斑块形成及闭合损伤有关。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期可以见到这种形式的钙化,主要发生于大动脉及冠状动脉。

中膜钙化又称M onckeberg’S硬化,主要特点是动脉中膜的内弹力层出现线性沉积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钙。

因此,中膜钙化增加血管硬度,降低血管顺应性。

结果导致收缩压增加,脉压差增大,脉搏波速率(pul se w a v e ve l oci t y,PW V)增加。

可独立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同时发生。

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合唱套曲《泽雅集》评析

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合唱套曲《泽雅集》评析

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合唱套曲《泽雅集》评析作者:赵雪吟来源:《歌海》2018年第01期一曲成名天下知2016年,一首《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引爆网络,其工整严肃的多声部演唱形式配以荒诞的歌词,《射雕英雄传》《牛仔很忙》《西部大镖客》以及各种游戏音乐的音乐主题都或多或少的杂糅在这首合唱作品中。

大众纷纷惊呼:“原来合唱可以这样唱!”一曲成名天下知,在“张士超的钥匙”之后,金承志的更多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等“神曲”相继问世,延续了以往怪诞风格的同时,立足于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触动了大众心中的共鸣点。

在当今社会,似乎出奇出怪往往比出精品更容易流行。

“神曲”效应使得这一团员全是非科班出身的业余合唱团瞬间跻身为民间业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上。

除了正常的音乐演出以外,影视、广告等通告不计其数,这些对于一个做小众音乐的合唱团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彩虹合唱团的指挥兼“神曲”的作曲家金承志却不这么认为。

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团长和同龄人相比有着一种自觉的清醒,他推掉了过多的宣传与商业演出,他所享受的是音乐带来的快乐,而不是把它当做任务去完成,也更不是把音乐当做谋生的工具。

对于金承志来说,十年的蛰伏与合唱团五年的磨练换来的成功显得更加不易,他像一个巧匠用心雕琢着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首音乐。

他形容自己的音乐是在用全身的力气表达生活中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忧伤和小事,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去表达巨大的沉痛,而“神曲”的本身还是严肃音乐,不是不正经的嬉笑玩闹。

当然他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只创作背离原始合唱形式哗众取宠的作曲家,他无数次申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风格基本上是九分严肃,一分活泼和幽默。

”而更多的听众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后的一分上,忽视了他作品本身高雅的严肃感。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专业毕业的金承志创作了很多严肃的音乐作品,皆极静极雅极柔极美,与他创作的《张士超》《感身空》等作品有着强烈的反差。

从最早的《净光山晨景》《三十幅》到新发行的“表白神器”《我喜欢》,以及合唱套曲《泽雅集》《落霞集》都无不透露着浓浓的诗意,恰到好处的旋律行进和和声编排,配以雅致的歌词给人以无言的情景感。

院士王士雯的生命之歌

院士王士雯的生命之歌

院士王士雯的生命之歌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9期文/王继荣罗国金王佳斌作为医者,她用自己的医术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其中不乏开国的元帅、将军。

作为学者,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老年多器官衰竭这一老年医学和老年急救学的新的临床综合征;她创办的英文版《老年心脏病杂志》成功入选SCI;她研究的多项成果都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作为师者,她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成为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她所创办的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更是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医学专家。

这一生,她秉承一个理念: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病人。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原所长王士雯。

从医6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爱完全倾注于所钟爱的医学事业。

60多年来,她把对医疗事业的执着,对患者的热爱化成一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如今,院士已经远去,但她的生命之歌却永远留在人世间。

为练胆儿主动去食堂杀鸡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二个秋天,王士雯从南京市私立第三女子中学毕业,跨进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当时的南大医学院是全国重点院校,其前身为“中央大学”。

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81名院士中,有31名院士或在这里就读或执教。

刚步入大学,王士雯就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上解剖课。

这个平时连蚂蚁都不敢碰的小女孩走进解剖室,扑面而来的尸体凝固液的气息,让她霎时肠胃翻卷开来,随着老师的手术刀,一件件的人体脏器显露出来,早已紧张不已的王士雯剧烈的头晕、恶心,踉踉跄跄地冲出解剖室。

如果说这次解剖课给王士雯泼了一瓢冷水的话,随后的妇产科见习,则让她彻底败下阵来。

第一次看到孕妇身上流出的鲜血,听到从手术台上传来的呻吟和嘶喊,王士雯猛然间眼前发黑昏倒在地,原来她患有晕血症。

苏醒之后,主治医师杨天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医生之所以被称为生命的天使,最重要是不但有爱心,而且能够积极地为一切受难的生命寻找救治的办法。

医生对于病人所做的手术,就是寻找这种救治办法的重要手段……听着老师的话,王士雯明白了医生崇高的责任,也坚定了要走下去的信心。

李庄散记(上)(《从川西到川南》之五)

李庄散记(上)(《从川西到川南》之五)

李庄散记(上)(《从川西到川南》之五)李庄一瞥李庄散记(上)一如果我问:李庄在哪里?十之八九,估计没几人晓得。

如果再告诉你: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之时,即使是国际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无误收到。

对此,你会否有一种久违的孤陋寡闻的感觉?我也属于孤陋寡闻者之一。

虽然李庄听起来如此有名,有名到邮件不用从大地名写到小地名,有名到庄名前可冠以“中国”二字,可是此前我对“李庄”,确实一无所知。

我是因为想去宜宾走走,无意中听说她的名字的。

宜宾在川南,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合后统称长江,是故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又刚好在我进出四川的高铁之路上,自然想顺道一游。

我知道,宜宾是酒都,可惜我对酒不感兴趣,还有竹海,只是湖湘也多,自然缺少吸引力,那么去看点啥好呢?借助网络,诧异中,我发现了神奇的李庄。

李庄古镇她是千年古镇,且在宜宾以东19公里的长江边,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

嗯,单凭这个名头,就值得去看看。

最不可思议的,她还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另外三个,是成都、重庆、昆明,都是大城市。

而李庄却以一个村庄、3千余人的瘦小之躯,接纳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人类所)、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大地测量所等10多所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共1.2万余人迁入,从而为战难中的一大群读书人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

慧光寺:同济大学本部旧址正是在李庄的怀抱中,一批如雷贯耳、令人景仰的学术大师成长起来,为我国诸多现代学科的建构,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贡献: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李济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李霖灿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凌纯声是中国民族学的开拓者,吴定良是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奠基人……李庄6年,同济大学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不少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如吴孟超、王守武、唐有祺、吴式枢、王守觉、卢佩章等院士……真没想到宜宾还有如此英雄的所在,真没想到李庄还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我不禁怦然心动了。

1943,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1943,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1943,李约瑟的李庄之行1941 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美中等国对日宣战,旨在加强英国与其盟国间文化联系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拟派代表来华……生化学家李约瑟受命为中国学术和教育界提供帮助。

1943年2月,他经印度抵达昆明,盘桓一月参观了各主要教育科研机构,3月底飞抵战时陪都重庆。

……李约瑟到重庆不到一个月,便规划了中英科技合作的发展途径,提出创办一所为帮助中国科学界采购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的服务机构……4月下旬,他离开重庆,前往成都、乐山、李庄、泸州一带考察,历时50天。

而就对李约瑟从学术上的影响而言,在李庄度过的9天也许是最深刻的。

让我们随李约瑟留下的照片一起,回到那个战时后方的宁静小镇,以及他“非常盼望能访问”的“中央研究院和同济大学”。

江阔云低4月27日,李约瑟与澳大利亚大使弗雷德里克·埃格尔斯顿爵士(Sir Frederick Eggleston)同车抵达成都……在成都和乐山,李约瑟遇到两位与他共赴李庄的人。

其一是后来成为重要助手的黄兴宗,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是香港大学毕业的年轻有机化学家。

经人推荐,他于5月2日在成都华西大学附近何文俊教授家见到了李约瑟。

李约瑟告知其正努力创建一个组织,专为帮助中国从海外取得书籍、期刊、仪器设备和材料等物资。

黄兴宗对李约瑟的计划和抱负表示接受和理解。

过了两个星期,英国大使馆批示同意,17日黄兴宗正式作为属员向李约瑟报到……5月26日,李约瑟和黄兴宗乘坐武汉大学开来迎接的汽车前往乐山。

在那里,李约瑟访问了武汉大学、工业专科学校、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等。

李约瑟用小卡片记下遇见的每个人的姓名和特点,黄兴宗则记录他们所需要的仪器物资项目。

图1是李约瑟在李家祠拍摄的武汉大学几位学者,病毒学家高尚荫是负责接待的东道主,曾于193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短期访问。

而物理学家胡乾善和植物生理学家石声汉均为伦敦大学博士。

特别是石声汉,他与曾任同济大学化学系主任的王葆仁都是1934年考取首届中英庚款留学并共同前往伦敦大学攻读博士,1938~1941年担任同济大学(昆明)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改任武汉大学教授后,还在1942年初应邀到迁往李庄的同济大学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人物与历史·从李庄到同济,从音乐到学术——金士翱教授绚丽的麻醉人生张成伟金士翱,男,192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

幼年在芜湖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

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逼近,随家迁居重庆。

1938年入四川省江津县国立第九中学就读。

抗日战争期间,涌人后方的青金士翱教授少年学生很多,政府临时建立起来的大型国立中学收容大批逃难学生,每一学年均有冬、秋季毕业的班次。

1943年1 月中学毕业后,由于受到舅父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的影响,他立志也要进德语大学学医,但是同济大学要等到暑假后才招生,于是他联系当时已迁入四川南溪县李庄古镇的同济大学去旁听德语。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镇是中国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另外三个是重庆、成都和昆明)。

当时迁人李庄的文化教育机构除同济大学外尚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

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莫宗江、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刘敦祯、董作宾、夏鼐、周均时、童第周、牛满江、王之卓、斯图伯(Stübel)、伯恩哈德(Bern-DOI:10.3969/j.issn.1672-9633.2011.03.028作者单位:43003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张成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由金士朝教授指导、1993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hard)、叶雪安、夏坚白、谢苍离等,云集李庄,使李庄名声大噪,受到李庄镇地方人士和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

他深知学好德语的重要性,在这半年旁听德语期间,他加倍努力,掌握了一般要在一年内学好的基本德语内容,当年夏天于李庄用德语考人同济大学医学院。

由于时逢抗日战争,学校只能利用庙宇、祠堂作为教学用地,且当时小镇没有电灯,晚间每个学生只可借助一盏桐油灯复习功课,可见教学条件之差、生活之艰苦。

尽管如此,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并未改变,中外教授完全用德语讲课及指导实习,所用教材也是德文原版,考试也极为严格,特别是医学院前期两年半结业时的医前期考试(physikum, 英文即 preliminary medical examina- tion)完全用口试。

因此,平时学生学习异常努力。

这给学生进入医后期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后继续自学提高和研究以及日后与德语国家进行医学交流在语言上提供了极大方便。

经过六年的艰苦学习和临床实习,1949年7月他毕业于解放后的上海同济大学(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华1943年1月摄于四川江津县,国立第九中学毕业,时年20岁1949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年26岁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 233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至四川李庄古镇(1940~1946)。

金教授于1943~1945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李庄祖师殿)学习。

左图为祖师殿大门,里面即上课的教室。

右图为当时的教材,这些德文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等是医学院前期的主要课程,现捐存在同济医学院院史馆1949~1950年南京中央医院外科部分医师,前排左起第2人为金士翱,第5人为主任许殿乙234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同济大学由四川迁回上海,1949年4月25日上海解放)。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他申请去南京中央医院(解放前是国民党政府最高级医院,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前身)外科工作。

由于当时中央医院住院医师培养训练按照美国的标准进行,虽然艰苦,但是收获很大。

因此,他受到良好的临床医学基本功训练,同时也在医学英语方面有了提高。

1950 年8月他回到上海同济医院外科后,根据外科主任裘法祖教授的安排从事临床麻醉学工作,同时也参加外科住院医师训练,一直做完外科总住院医师。

1951~1952年,他参加上海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大队,工作地点在长春军医大学外科学院,该院过去是伪满洲国大学医院,当时尚有为数不多的日本医生、教授留在那里,仍沿袭德日派老的医学传统,没有专门的麻醉科和医生。

后来经领导决定,由医疗队金士翱医师和当时在该院胸外科工作的郑方医师(后来转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共同建立麻醉小组,在缺少人员和麻醉设备的条件下抢救了很多伤员。

由于工作出色,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评定给金士翱立一小功。

此后,1952~1953年,他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师承甫从美国回来的吴珏教授学习麻醉。

根据吴教授的要求,麻醉科医师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特别要熟练掌握药理学、生理学和生化学;临床医学方面要能处理外科创伤及因此发生的任何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同时还要掌握内科诊疗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学好麻醉学,当一个有水平的麻醉学专科医师。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他不仅加深了对麻醉学的认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临床麻醉学基础。

1953年,进修结束后,他回到上海同济医院后正式建立麻醉学组,将中山医院麻醉科的麻醉学理念、管理工作和临床经验带到同济医院,使同济医院麻醉学科于开创时期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为日后医院迁往武汉做了准备(注:1950年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南同济医学院,汉口协和医院也作为其附属医院)。

1954年底,金士翱随医院迁往武汉,当时麻醉学小组班底仅5个人,但由于领导重视、外科的大力支持以及吴珏老师传给他的麻醉学理念,为武汉同济医院麻醉学科的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麻醉学小组有了明显发展,1956年6 月正式成立麻醉科(同济医院麻醉科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麻醉科),面向全院各手术科室,参与全院乃至全省的抢救任务和麻醉业务,接受各地送来培养的麻醉科医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于工作中的突出成就,1960年3月,中共武汉医学院(即同济医学院)党委特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于1962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51年8月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六大队全体队员出发前于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合影。

第2排右2为金士翱教授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 2351964年5月,全国第一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此时距他和全科同道迁来武汉近10年。

他在大会上作“主动脉移植手术的麻醉经验”报告,内容是采用降低患者体温和人工控制低血压措施以应对手术中阻断主动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取得良好效果。

这一报告引起全体出席代表对同济医院的注意。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科研工作几乎停滞,对他而言,最为惋惜的是丢掉了最能干事年龄(43~53岁)的十年宝贵时光。

1979年5月及1982年4月,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和湖北分会先后在武汉、宜昌召开麻醉学术会议,并成立武汉分会麻醉学会委员会和湖北分会麻醉学会委员会。

经全体代表的一致推选,金士翱担任市、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并一直连任至1996 年和1997年。

其后,他受聘为省、市麻醉学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79年8月,时隔15年,全国第二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市举行,此间成立了全国麻醉学会委员会,金士翱是初创成员之一,被选为常委。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金士翱在大会上作了“原位肝移植麻醉的经验”报告,他应用羟丁酸钠(γ-OH)、地西泮、氯胺酮和肌松药加拉碘铵组成的复合安定镇痛麻醉方法,以麻醉诱导顺利、对肝功能损害少、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及苏醒迅速的特点,取得满意效果。

这篇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原位肝移植麻醉,极其复杂和困难,能够顺利进行,体现了麻醉学的质量和水平。

这篇论文《7例原位肝移植的麻醉体会》成为于1981年《中华麻醉学杂志》创刊后刊登的首篇论文。

1984年9月在江西省德安召开第三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和麻醉学会换届改选,金士翱当时已去德国访问,但仍被选为副主任委员;而后于1987年和1990年第三、四届全国麻醉学会换届改选中继续担任副主任委员。

1994年和1997年第五、六届全国麻醉学会换届改选中被聘为该两届委员会的名誉顾问。

1978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8月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截至1996 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11名,如今,其中一些研究生已经成为各地医院麻醉学科的带头人和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苗宁医师,女,1981~1984年经金教授指导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继续在金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5月进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麻醉期间粉防己碱 (tetrandrine) 用作控制性降压的可能性——与三种常用降压药硝普钠、恩氟烷和异氟烷在器官血流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比较性实验研究》。

由于这篇课题研究在麻醉学专业内是首创的,同时苗宁又是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培养的麻醉学博士。

1987年5月进行课题论文答辩,学校甚为重视,请来以吴珏教授为首和江明性教授(药理学)、蒋先惠教授(神经外科学)、刘俊杰教授、应诗达教授、余金甫教授(麻醉学)等组成的1987年5月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金士翱教授(指导老师)、苗宁(研究生)与答辩委员会委员合影。

图中左起:苗宁、余金甫教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学教研室)、金士翱教授、刘俊杰教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吴珏教授(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学教研室)、蒋先惠教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应诗达教授(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右图为苗宁与吴珏教授(中)、指导老师金士翱教授合影236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1年6月第7卷第3期Pain ClinJ,June 2011,Vol.7,NO.3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经过答辩,苗宁顺利通过, 获得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97年,金士翱历任《中华麻醉学 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的常务编委和副总编 辑,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百科全 书》麻醉学分册、《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中国现代医学》和《武汉医学杂志》的编委、常 务编委。

他还是《外科学》教材和《黄家驷外科 学》中“麻醉”内容的主要撰写人之一。

几十年来 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他热心麻醉学教学事业。

1987年初,他向当 时国家教委反映我国高级麻醉学人才的奇缺情况, 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受邀于当年3月和5月参加国 家教委在南京、杭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医药本科 专业目录预审会和审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