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姑苏怀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姜夔词(十四首)鉴赏

姜夔词(十四首)鉴赏

姜夔词(十四首)鉴赏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此首过吴松作,通首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亦可概见。

起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

“数峰”两句,体会深山幽静之境,亦极微妙。

“清苦”二字,写山容欲活,盖山中沈阴不开,万籁俱寂,故觉群峰都似呈清苦之色也。

“商略”二字,亦生动,盖当山雨欲来未来之际,谛视峰与峰之状态,似商略如何降雨也。

换头,申怀古之意。

“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两句落应,哀感殊深。

但捉住残柳一点言之,己见古今沧桑之异。

用笔轻灵,而令人吊古伤今,不能自止。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此首元夕感梦之作。

起句沈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

“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

“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

“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

换头,伤羁旅之久。

“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

“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首亦元夕感梦之作。

起言梦中见人,次言春夜思深。

换头言别后之难忘,情亦深厚。

书辞针线,皆伊人之情也。

天涯飘荡,睹物如睹人,故曰“离魂暗逐郎行远”。

“准南”两句,以景结,境既凄黯,语亦挺拔。

昔晁叔用谓东坡词“如王嫱、西施,净洗却面,与天下妇人斗好”,白石亦犹是也。

刘融齐谓白石“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在仙则藐姑冰雪”,更可知白石之淡雅在东坡之上。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姜夔词意境解读姜夔(约公元1155年-约1221年),字景仁,号梅花村人,是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才子。

他以词艺闻名于世,尤其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作著称。

姜夔的词作在认知诗学视角下展现着独特的意境,在对其诗意境进行解读的也可以深入探讨其认知诗学的特点。

姜夔的词作以婉约清丽、意境超脱、意蕴深邃而著称。

他的诗意境总是让人感到清新、深邃,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意境的沉浸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当年岳飞被害后其妻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夜行黄沙道为背景,表现了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理解与反思,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悲壮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联想历史事件并表达个人感悟的手法,使诗意境达到了一种深刻的超脱状态。

除了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诗作外,姜夔还有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词作。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并以怀古启示出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纯洁美好的追求,使诗意境达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超脱境界。

在认知诗学的视角下,姜夔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意境。

认知诗学认为诗的意境是诗人对世界认知和思维表达的产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生活体验的抽象化。

姜夔的词作正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维的抽象化。

诗中的意蕴深邃,意境超脱,正是诗人对世界认知和思维的抽象化的产物。

姜夔在词作中还运用了大量意象和隐喻手法,使其词作更具意境。

他多以自然景物、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意象和隐喻塑造词作的深邃意境。

通过对意象和隐喻的运用,姜夔使词作呈现出深邃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思考,产生一种超脱的审美感受。

姜夔在词作中还运用了音乐性手法,使其词作更具韵律美和意境。

《宋词鉴赏辞典姜夔》(姜夔)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姜夔》(姜夔)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姜夔》(姜夔)全文翻译注释赏析宋词鉴赏辞典姜夔姜夔系列: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姜夔点绛唇姜夔丁未冬,过吴淞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1。

第四桥边2,拟共天随住3。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1商略:商量。

2第四桥边:指唐诗人陆龟蒙隐居之处。

3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词意】北国的鸿雁毫无心机,从太湖西畔飞去,随着浮云征逐。

几座寂静的山峰清冷、凄苦,仿佛在商量著黄昏时骤雨飞临。

唐朝陆龟蒙曾隐居在甘泉桥畔,我打算追随他亦在这里居住。

而今如何?我倚栏高瞻,浩然怀古,残柳垂条参差随风舞。

【赏析】本篇为淳熙十四年(1187),自浙江湖州前往苏州访问范成大,途经吴淞所作。

吴淞江边,太湖之滨,一路明山秀水,自然引起词人的几多感慨。

起句写北国的鸿雁毫无心机,从太湖西畔飞过,随着浮云而去,时序已入深秋。

次写山峦气象,几座寂静的山峰清冷、凄苦,仿佛在商量著黄昏时骤雨飞临,天气阴沉不开,似愁客情怀,再即景怀古,无限惆怅。

下片写道唐朝陆龟蒙曾隐居在甘泉桥边,词人也打算追随他在甘泉桥边住。

「共天随住」只是欲共未共,欲住难住的「拟」而已,一字之中深寄了多少现实的凝重感。

末尾以近景残柳垂条参差随风舞收煞,含古今沧桑之感。

踏莎行姜夔自沔东1来,丁朱元日2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3,分明又向华胥见4。

夜长争得薄情知5,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6。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1沔东:唐、宋时州名,即今湖北武汉市。

2元日:大年初一。

3燕燕、莺莺:即指所思的女子。

4华胥:传说中的国名,此代指梦境。

5争得:怎得。

6郎行(hanɡ):郎那边。

【词意】像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分明又在白日梦境中跟你相见。

你说长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辗转难眠?我说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

离别后你寄给我的信笺,离别时你缝制衣裳的针线,我想你定然像离魂的倩女,暗中追逐我远行的踪迹。

姜夔的诗词赏析

姜夔的诗词赏析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 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 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 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 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 横幅。

❖ 月明千里,指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阕,隔 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之句,此借指友人原作。此词之佳处,不仅在于心 旷神怡之游乐翻出执著缠绵之相思,尤在于从相思 之中,又翻出对方之情,对方之境。鹊南飞、有人 应喜,是想象对方之现境。画阑桂子,留香小待, 提携影底,则想象团圆之未来。幻中生幻,奇之又 奇,乃全词神光聚照之处。白石情词妙处在于设身 处地为对方着想,创造一种清馨幽逸的境界,对方 之情即是自己之情。于是彼我之情,有如水乳交融, 融融泄泄。双方之境,亦如双镜互照,交相辉映。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 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 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暗香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
《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 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 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先生的研究,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
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
其费解,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可事实
上,白石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差堪比拟。

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姜夔五首经典词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姜夔五首经典词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姜夔五首经典词赏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这里分享音乐大师姜夔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市民阶级兴起,由此带来了市民阶级文化需要增高,使得市民音乐迅速发展。

伴随着多种民间音乐体裁的兴盛,推动了音乐承载主体由宫廷向民间的下移,从音乐形式而言即由“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向“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的转变。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

关于姜夔词作鉴赏生平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

姜夔早岁孤贫。

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

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

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

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同归湖州,卜居苕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

杨万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绍熙四年(1193)起,姜夔出入贵胄张鉴(中兴名将张浚之后)之门,依之十年。

庆元二年(1196)后迁移杭州。

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因与太常议不合而罢。

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四首,诏免解,与试礼部;不第,遂以布衣终身。

嘉泰三、四年间(1203—1204),以《汉宫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蓬莱阁、北固亭之作唱酬。

二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

姜夔六十以后,旅食金陵、扬州等地,晚境益牢落困苦。

卒年约在嘉定十三四年之际。

卒后由吴潜等助殡,葬于杭州钱塘门外之西马塍。

姜夔一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若不胜衣。

家无立锥,而富于翰墨图书之藏。

精赏鉴,工书法,品评法帖有“书家申韩”之称。

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

姜夔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

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

自谓作词“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与拘谱盲填者不同。

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出自宋代姜夔的《姑苏怀古》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1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赏析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
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
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

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

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

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
情纡徐委折。

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之美。

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

”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

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

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韵。

”。

姜夔最有名的十首词

姜夔最有名的十首词

姜夔最有名的十首词他是继苏轼之后的一位全才,音乐、诗词、书法,无一不精,他一生未仕,漂泊江湖,直到终老,他的词超凡脱俗,飘然不群,犹如孤云野鹤。

他是“白石道人”姜夔。

《宋词三百首》中共收录了姜夔的17首词,比苏轼、李清照等词人还多,其文学成就可见一斑。

姜夔是南宋词人,他的词清空高洁,语言灵动自然,在世人眼中,姜夔的《疏影》、《暗香》是咏梅的绝唱,至今传为名篇,事实上,他的佳作不可胜数。

诗词君今天分享姜夔最经典的十首诗词,一起体会姜夔词中的清空之境吧!1、最凄凉低婉的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世人眼中,扬州是江南繁盛之地,杜牧尤其钟爱扬州,在此留下许多佳作。

可是,越美好的东西,越容易被摧毁。

宋室南渡后,金兵多次南下攻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扬州城成为战场,被大肆破坏。

当年仅二十岁的姜夔来到扬州时,看到废弃了的园林、荒凉的城市,凄凉不已。

他回想起几百年前,杜牧曾在扬州,写下许多美丽的诗作,可如果,他再次来到扬州,怕是任他才华再高妙,也写不出深情的诗句了。

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水依然清冷,寂静无声,桥边的红芍药,又是在为谁开放呢?昔日的扬州有多繁华,如今就有多荒凉,今昔对比,总是让人格外伤怀。

今非昔比,时代落幕,总让人意难平。

2、最沉痛深情的词:《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姑苏怀古》诗词鉴赏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姜夔《姑苏怀古》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姑苏怀古
宋代: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译文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

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

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
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柁(duò)牙:船柁。

柁,同“舵”。

牙,牙樯。

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

”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

”樯即桅竿。

诸本并作“鹭眠”。

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
“雁团”。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台:姑苏台,即吴宫。

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

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又《苏台览古》:“归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姜夔翻为新意。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

亦特指吴王夫差。

鉴赏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

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

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

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

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
之美。

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

”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

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

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韵。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

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

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

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

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

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

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起
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

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

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