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42页PPT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金融
当票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活动
1、中外贸易的发展是外商新式银行进入中国 的市场条件。
2、英法两国商人率先将新式银行业植入中国。 (1)英商率先在华设立新式银行的两个原因 。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促使英国产
业资本要求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
◆英国改革垄断海外贸易金融的管理体制为英 商在华设立银行提供了制度便利。
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
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3、铜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36年。
李 鸿 章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铜元首次 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这是最 初的铜元。
三、清朝中后期(1840年后)的货币流 通问题:
1、咸丰时期货币的财政性发行引发了严重的 通货膨胀。
(1)限制商业发展。
(2)为官商勾结,上下其手, 敲诈盘剥百姓商人提供了制度 条件。
(3)为货币兑换业的发达提供 了制度环境。
3、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始在广东 自铸银元。
(1) 1889年清政府准许两广总督 张之洞设厂铸造中国首批银元“光 绪元宝”,1890年开始在市场流 通
张之洞(左)与光绪皇帝(右)
【乾隆通宝】
正面图案:乾隆通 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5mm 发行时间:公元 1736年
【嘉庆通宝】
正面图案:嘉庆通 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5mm 发行时间:公元 1796-1820年
【道光通宝】
正面图案:道光 通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8mm 发行时间:公元 1821-1850年
【咸丰重宝】
洪武天下太平背午人存日月明圣旨, 浙江金钱会铸,1861年铸造
第二节 清后期的信用
一、钱庄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第三节 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
一、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 最先入侵中国的是英国的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 的外国银行。 19世纪60年代之前,都是英国银行入侵中 国;但之后,各国银行开始入侵中国。
18
(三)自铸铜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李鸿章开始铸造铜元, “光绪元宝”。由机器造,花纹精美、式样美观, 成色划一。 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得,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于 是,导致滥铸。 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将铜元的铸造 权收归中央。并企图将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 第二年,清政俯被推翻,铜元陷入混乱。
21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变化
一、典当业由盛而衰 清朝,典当行业兴盛。并且成为政府一项财政来 源。 清政俯利用当铺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典当业已经 成为同政府合作的金融机关,而不仅是高利贷信 用机构了。 官当:直接以库款投资开办的当铺。 当铺接当,有时不付现钱,而是开给可随时兑现 的银票、钱票,信用好的当铺所发的银钱票,成 为信用货币。 当铺是贫民百姓融通小额资金的重要渠道。
27
票号还为清政俯办理捐输的汇解。 票号汇兑款项没有固定的汇率。0.4%-1.4 % 票号不贷给一般工商业户;而是贷给官僚、 钱庄。重信用轻抵押。 票号在19世纪5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资金调拨的频繁和数量的增加; 为清政府办理捐款汇兑、建立联系。
14
二、自铸银元 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道 光年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自铸银元”。 1887年,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清廷第一批银元,“光绪元宝”。 此后,各地开始铸造银元,严重区域性,难以通行 全国。 1910年,清政俯颁布《币制则例》,将铸造权收 归中央,铸造“大清银币”。
《清朝货币制度》课件
货币的信誉与质量
货币的信誉和质量对于维护货币的流通和稳定至关重要,必须重视对货币制造和流通环节 的监管,确保货币的质量和信誉。
06
结论
研究总结
清朝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银两制度到制钱制度的演变,以及两者的 并行使用情况。
纸币的泛滥
由于财政困难和战争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急剧 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货币制度的崩溃
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清朝的货币 制度逐渐崩溃,无法维持稳定。
04
清朝货币制度的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货币制度推动了白银作为主要流 通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 的发展。
中期阶段
银两和铜钱并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两和铜钱继 续并行流通,但银两的使用更为
普遍。
纸币的推广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推 动,纸币的使用逐渐增多。
钱庄和票号的兴起
随着货币交易的频繁,钱庄和票 号等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并发展。
晚期阶段
银元和铜元的出现
为了方便交易和提高货币的便携性,清朝晚期出 现了银元和铜元。
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主要依靠商人和 政府的交易活动,以及民 众的日常消费。
货币流通的局限性
由于技术限制和政府管理 问题,货币流通存在一些 局限性,如制钱短缺、假 币泛滥等。
货币管理制度
货币管理机构
清朝设立户部、工部等部 门管理货币事务,各省设 立钱法道负责辖区内的货 币事务。
货币法规
清朝制定了一系列货币法 规,如《大清律例·钱法》 、《大清会典·工部钱法》 等。
清朝采用的货币制度
清朝采用的货币制度1. 背景介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共持续268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实行了多种货币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铜钱和纸币。
2. 铜钱制度铜钱是清朝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
在清朝的早期,铜钱大多由私人铸造,形状和大小不一。
然而,在康熙年间(1661-1722),康熙皇帝开始统一铸造铜钱,并规定了标准的重量和大小。
2.1 铸造方法清朝的铜钱采用青铜材料,并通过熔化、浇注、冷却等工艺制成。
首先,将青铜材料加热至熔化点,然后将熔化的青铜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
待青铜冷却固化后,取出模具并进行修整。
最后,在硬币上打印文字和图案。
2.2 链式交易由于当时没有现代金融体系和通用纸币,在商业交易中,铜钱被广泛使用。
人们常常用铜钱串成一串,形成链式交易。
这种链式交易的方式方便了大额交易的进行。
2.3 铜钱的价值清朝时期,铜钱的价值是根据其重量来计算的。
一般来说,铜钱越重就越值钱。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铜钱重量有所不同。
3. 纸币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增加,清朝逐渐引入了纸币作为货币工具,并逐步取代了部分铜钱流通。
3.1 开始发行纸币清朝开始发行纸币是在19世纪80年代。
最早的纸币是由私人商业机构发行的,后来由清政府接管并开始正式发行。
这些纸币通常以黄、蓝、绿等颜色为主,并印有清朝皇帝或官方标志。
3.2 纸币面额和流通范围清朝纸币面额丰富多样,包括1两、5两、10两等不同面额。
在当时,纸币主要在城市流通,用于大额交易和支付官员工资等。
3.3 纸币的保真措施为了防止伪造和滥发纸币,清朝采取了一些保真措施。
例如,纸币上印有细密的纹理、特殊的水印、隐形墨等。
此外,每张纸币都有唯一的编号和签名,以确保其真实性。
3.4 纸币的问题与变迁尽管清朝纸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流通问题,但也存在着通胀、伪造和贬值等问题。
在后期清朝时期,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和金融体系腐败,纸币逐渐失去信用,并导致经济崩溃。
第六讲 清代(鸦片战争之后)的货币制度
锡 马来亚 铜和锡有时镕为合金,二者都用于低价铸币。
银元流通和中国自铸银元
• 由此可见,白银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者 是西属美洲和日本;黄金的主要生产者是非 洲、西属美洲和东南亚。实际上,世界经济 当时是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当然黄金和 铜至锡和贝壳也可互相兑换。奥斯曼帝国、 明代中国和日本、印度都用大量白银来支撑 他们各自的通货体系,但是说到底,这些通 货体系是由美洲以及日本矿山的巨大而低廉 的产出来维系的。
银元流通和中国自铸银元
• (Ibn.Khaldun 1969:303)。通过哥伦布及 其追随者的航海活动,西班牙人又在加勒比 海地区的黄金加入到这个市场中。1545年和 1548年在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 斯先后发现银矿,由此每周白银开始涌入这 个市场,从1600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对世界 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1621年, 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 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到流到中国。 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转 引自von Glaha 1996a:433)。
第六讲 清代(鸦片战争之后) 的货币制度(近代)
一、银两制钱并用的制度
• 清代银两、制钱并用,由于白银到清代已成为主要货币,大 数用银,小数用钱,因此因钱之间就有一个比价问题。 清代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没有广泛流通的银铸币,一直停 留在秤量货币阶段,对于银两的使用,还要区别是实银还是 虚银。实银是确有其物,而虚银则是实银的价值符号,是一 种计算单位和记账单位。 实银的种类很多,成色、重量等等不一而足。重量的标 准是“平”。问题是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
清朝虽然是银钱双本位制,但是从政府来看, 清廷还是更加看重白银,官俸也是以银计算和支付。
白银在清朝已经成为主要货币,不同时间和 地区的银两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所以银两一直停 留在称量货币的阶段。
银两的重量标准叫做“平” 官定的“平(17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库平:全国纳税的标准银 漕平:征收漕粮用的银 广平:对外贸易 关平:为海关所用 标准平:进出口征税 公砝平:主要城市汇兑价格计算。 市平:是民间市场授受银两所用的衡量 标准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落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1、票号组织形式。 “身股制”“银股” 2、票号基本特点就是:本小、利厚、快速 高效。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道光以后) (三)票号的大发展(咸丰以后)
票号的利润来源
汇水:汇兑款的1-2%; 利差:各庄存款多的有7-8百万两,少的 也有2-300万两,私款的存款利率只有2 -3厘,贷款利率可到8厘(月利率);而 大票号主要存款是官府的无息存款,其利 差更大了; 银两平色差价:收入银块时,借口成色不 足,压低价格,汇款人损失较小不予计较, 对于票号而言是积少成多。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外商银行是1948年 在上海设立分行的丽如银行(英文行名为 Oriential Banking Corporation)
钱庄与票号的区别
①钱庄的性质是兑换,票号是汇兑 ②钱庄的营业范围仅仅限于本地,外埠不设分店; 票号在全国甚至国外广设分号。钱庄发达之后, 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以南,票号分号虽然遍及全 国,但其大本营主要在黄河流域。 ③钱庄票号分类营业。票号代理国库、省库,钱庄 包揽道库县库;票号的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 只给钱庄,钱庄存放款以一般商人为主。 ④票号在其后期交结官吏,发行纸币;钱庄注重社 会信用,拒绝发行纸币。
清朝货币
-流通
在正常交流方面通过陆路与邻国的经济往来,而使货币流出国外;一是西北边货币流出到伊朗和阿富汗。撒 马尔汗和布哈拉是清朝与中亚各国贸易的中心。二是西南边,货币流出到克什米尔、不丹、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这些国家出产的披巾、棉花、皮革、烟草、染料、珍珠、珊瑚、剪刀、眼镜,换走了中国的一批又一批钱币。三 是南边,货币流出到越南、暹罗、缅甸,这些国家的棉花、食盐、羽毛、黑漆、铜砂、象牙、兽角,也换走了中 国一批又一批钱币。四是东北边,货币流出到朝鲜,两国之间一向“往来相善”,“或东或西,听民所往”,清 朝的钱币也随着商人流出国外。再就是通过海上贸易,货币流出到日本、朝鲜、琉球。公元1684年至1688年,清 圣祖康熙年间,中国赴日商船迅速上升到194艘;清政府规定“内地商民船至朝鲜者,除原禁货物外,听其发卖 回籍”;琉球到中国的船只,最多到过5艘,运送来的多为海产。在南边,货币流出到印度、缅甸。从中国港口出 发的大商船队,每年都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沿岸,货币流出到马来半岛;从马来半岛, 北走可以到达暹罗、越南,南走可以到达苏门答腊、爪哇,东走可以到达婆罗洲、菲律宾群岛,中国帆船开往新 加坡的,最多一年达到250只,“中国帆船来临的季节,新加坡的市场便大大活跃起来”。除此之外,清朝货币 还流出到其他亚洲各国。
光绪年间,各省大设官银钱号。开设官银钱号的目的为通圜法,裕财政。由于官银钱号纸币多和当地硬币挂 钩,因而纸币种类和面额极为复杂。
-特点
清代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 地特色,且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又有不同。清代前期京师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顺治元年,两个中央直属的铸币局 设在京师,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这是终清一代,一直沿续的格局。中央政府调控货币的部分措施,主 要通过设在京师的两个铸币局,以及众多的钱庄、银号、当铺来完成,因此,透过京师货币供需的变化,也可以 看到政府货币政策推行的全过程。
清朝货币制度
清朝货币制度[关键词]货币制度;银;铜钱;比价清朝的货币制度清朝因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各项制度上可以借鉴、继承以前各朝代的各种制度,如货币制度。
清朝的货币制度与明朝的币制非常相像,一些名称、机构和具体措施略有改动,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晚清与外国的贸易、金融往来增多,使中国的各种制度——包括货币制度——发生巨大变化,金融机构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情形。
相对于现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清朝的币制显得很复杂,其币材以银、铜为主,流通中的货币有银两、铜钱、外国银元,且形制、名称各异,清后期洋务运动时曾有机制制钱,发行过铜元、银元,直到民国时仍在使用。
铸钱通常以合金铸成,如铜、铅、锡,银两有重量和成色之分,金可以使用,但不常见,市场上广泛存在着银钱比价和银两的成色换算关系,也有金银的比价。
银的单位主要是两,后来铸造的银元以元为主;铜钱的单位为“文、串、卯”,通常1串为1000文,1卯为12280串,各地还有些不同换算方式,实际流通中白银和铜钱大体分别承担了主币和辅币的作用。
清时期货币种类较多,满人“入关后,实行银钱并用的政策,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叶世昌,潘连贵,2001),即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制钱),顺治时曾规定银1两值铜钱1000文,但实际流通中比价常有波动。
银两以其重量和成色在市面流通,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主币的作用,但银两的种类很多,清初时也没有转换成法定铸币,表1是清代宝银的重量和成色,通常使用的纹银成色为935.374‰,与之不同的需资料来源:戴建兵,中国货币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第171页。
白银是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清朝廷曾铸银钱,“乾隆五十八年开铸新银币,分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三种”(叶世昌,潘连贵,2001),银币的名称有“乾隆宝藏”、“漳州军饷”、“军饷”等。
清初时对外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人称外国的银元为“洋钱”,沿海地区流通的洋钱有马钱、花边钱、十字钱,同时十进制的钱币单位圆、角、分也传入中国。
清朝货币制度
• (一)实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实银两
• 1.实银的种类 ·名称·重量 • 2.实银的成色 • 3.实银的称量
种类
• 由于清朝时全国各地衡至不统一,因此同是所谓两,种类却很多。总 起来说,可分位官平和市平两大类。
名称
• 清朝作为货币流通的银锭,形式不一。大体有以下四种:一是元宝,也 称宝银,因形似马蹄,故亦称马蹄银,大元宝约重五十两。二是中锭, 约重十两,多形似秤锤,也有马蹄形的称小元宝。三是镙子,亦称小 锭、小镙,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一般作馒头形,也有别种形式的。 四是福珠,又称滴珠、粒银,形如珠粒,重量不等多在一两以下
• 1887(光绪十三年)清廷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 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
三 从制钱到铜元
• (一)制钱的落后性
•
1 统治者对制钱贬值(轻重,减色)。由此对人民实行超经济剥
削
•
2 分散铸造的政策,各地各自为政。私铸的现象无法杜绝,导致
制钱纷繁杂乱
•
3 各省各地划地为界,导致制钱流通有很大局限性
学习内容
• 一·银两制度 • 二·自铸银元 • 三·从制钱到铜元 • 四·影响
一 银两制度
• 银两是清朝的主要货币,在当时大到国家的财政经济各项开支,小到 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至于腐败的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各种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无不以银两来计价
外国银元
• 外国银元流入始于明代,清朝开海禁后外贸迅速发展。 • 主要有两种: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
清朝货币制度学习内容?一银两制度?二自铸银元?三从制钱到铜元?四影响一银两制度?银两是清朝的主要货币在当时大到国家的财政经济各项开支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以至于腐败的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无不以银两来计价外国银元?外国银元流入始于明代清朝开海禁后外贸迅速发展
第九章清朝前期的金融
◆与前朝一样,清朝政府也对典当业有管理: P247
☆清政府对收当的当铺因为失火、被盗、被劫 的赔偿作了规定,还针对当铺经营中的陋习 颁布了禁令。
☆清政府也规定经营典当业要领帖纳税。
☆清朝历代政府曾依法规定典当的资本、当 期(数月至一年)、利率高限(月息三分) 和利息总量(一本一利)。
☆官府适时下令取缔旗债、营债、印子钱等 利息苛重的高利贷,或向银号等金融机构 借款并用于放款以压迫典当商降低利率 (P244)。
☆钱庄组织化程度提高。随着钱庄家数 的增多,各地钱庄建立了同业行会组 织。绥远城的钱业行会大约在乾隆年 间出现,名曰宝丰社,承担着当地转 账结算、银行清算、确定利率、组织 货币市场、管理金融市场等职责。
☆钱庄扩展金融业务,发行流通银钱票, 演化为信用机构,活跃了市场,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P245)。
◇进入清朝以后,印局的开设很普遍,印局几乎遍及 所有的工商业城镇,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信用机构。 对此,晚清内阁大学士祁隽藻于1853年(清咸丰三 年)的一份奏折中禀奏说:“窃闻京城内外,现有 山西等省民人开设铺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铺户 及军民人等,俱向其借用钱文。”又说:“京师地 方,五方杂处,商贾云集,各铺户籍资余利,买卖 可以流通,军民偶有匮乏之意日用以资接济,是全 赖印局的周转,实为不可少之事。”
二、清朝前期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概况
★清朝前期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 行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化, 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仍是银铜并行 的币制,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 银本位制。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 的铜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 方政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 是由国家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 工部宝源局、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 钱是犯罪的行为(P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