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遗传信息》教案19 沪科版第二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遗传信息》教案19 沪科版第二册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遗传信息”一节,先联系学过的组成生命体的4种主要化合物,哪种是遗传物质?先通过米歇尔发现核质引出染色质,再根据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孚尔根染色法发现DNA在染色体中,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组织学生讨论遗传物质的特点,然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DNA的结构是一个重点,它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遗传规律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DNA的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可以用模型搭建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

(2)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知道DNA与基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实验证据,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

(2)经历DNA模型搭建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2)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

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基因的概念

<2>.难点

(1)DNA双螺旋结构

(2)DNA和基因的关系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掌握了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病毒的结构等生物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可以让他们初步实验设计模拟科学探究过程。

3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并配以多

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

5.探究活动

5.1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5.2 模拟、探究、剖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

◆结论: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

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教案2 浙科版必修2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推导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

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2、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3、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

的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四、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比如:在学习DNA复制的方式时,启发学生去思考复制的方式可能有哪些?如果是这种方式,复制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是那种方式,复制的结果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证明你的假设?再比如:在学习DNA复制的条件时,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科学家是怎么知道需要这些条件的?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条件外,还可能需要什么条件?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强化素质教育。对于DNA复制的过程,学生是没有办法去探究的,但这一部分又比较抽象,我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采用拉链作为模型,让学生对比拉链的拉上、拉开和课本上介绍的DNA复制过程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得理解和掌握。

(二)学法设计

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方式和复制的条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提出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媒体选择

1、多媒体课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