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word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word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

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素质教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还没有能够构建一套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现行课程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

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毫无疑问,必须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已经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等等。

地理学研究也呈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拓展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等趋势。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注明)。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背景。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须从地理学价值的拓展、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在我们强调了高中地理新教材的重要性和地理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我们讨论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讨、地理实践活动的推广、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动机与能动性的培养。

在我们展望了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应用前景,并呼吁持续关注地理教育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重视,促进高中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教法建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角色、学生学习动机、能动性培养、应用前景、地理教育发展。

1. 引言1.1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重要性新教材能够更好地融入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吸收知识。

在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新教材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重要性还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新教材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和地球资源的利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发展的促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1.2 地理知识结构的更新地理知识结构的更新是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对于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却较少关注。

而在新教材中,地理知识结构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和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教材中地理知识结构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强调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注重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科技的发展趋势。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建议:一、加强地理实地考察地理学科是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学科,要求学生亲自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地理现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如参观地理景点、调查当地的地理环境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二、引入地理科技手段地理科技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等在地理学科中应用广泛。

教师可以引入这些科技手段,通过展示相关的地理数据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地理科技手段进行地理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注重实践性,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地理模型制作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地理思维地理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推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关注地理热点问题地理学科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关注一些地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地理学科内容广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或地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神奇的地理景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七、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学习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与历史、地理与经济等学科的关系。

八、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关注地理实用性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应该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建构地理是一门涉及人类和地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一、知识结构的建构知识结构是指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地理学科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应以地理基础知识为核心,构建地理知识的基础框架。

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起点,也是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理其他知识的基础。

其次,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积累。

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物候现象和气候变化、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

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这些联系,促使他们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最后,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深度。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地理教育,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建构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体系是指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组织方式形成的整体结构。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构建区域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地理知识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应注重知识的分层与分级。

地理知识的分层和分级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大致框架,然后逐渐深入学习相关的细节和深度知识。

这样的分层和分级安排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其次,要注意地理知识的区域性组织。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问题。

教师应将地理知识按照地域划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汇总2019新版高中地理教材

汇总2019新版高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

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

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

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

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9年文档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9年文档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有好几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收获也有困惑。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通过观摩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就“地理课到底该怎么上”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了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

10%,另外40%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

例如:我在讲到《城市和城市化》时,把课本上案例“伦敦城市的发展”.只作为教学的引子。

而将我县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因105国道复线从县城以东通过,使得我县的城区总体向东发展,而原105国道西门段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国道的衰退而萧条等一系列内容。

另外,我及时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正好前几天我县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分别和最近这几天的天气一一对应,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

给高中地理学科新教师的一些建议-精品文档资料

给高中地理学科新教师的一些建议-精品文档资料

给高中地理学科新教师的一些建议开学伊始,很多年轻的地理教师走向高中教学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工作充满期待和憧憬,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紧张和不安。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迅速缩短自己的成长、成熟周期呢?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给广大的年轻同行们提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一、充分重视听课学习环节“学校是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教学工作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课堂教学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这就要求广大的年轻教师抓住主阵地,发挥主导性。

课堂既是我们传授知识、教会学法的主阵地,又是我们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实现师生生命一次次激情共鸣的绝佳场所。

需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基础》),不要浪费每一次宝贵的课堂时间,它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新教师备好课是进课堂前必须做到的,大部分师范毕业的学生都清楚备课的一般环节和具体要求,都清楚教案的书写和开展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

而我这里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强调:备课要充分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学生的了解,无论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能力的分步培养,无论是对习题的取舍还是对课堂的驾驭,都是值得年轻老师学习的。

因此,我们强调年轻教师要能多向老教师听课,听他们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取舍,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关注学生活动,如何驾驭课堂。

地理专业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厘清听课的目标和重点,在听课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及达成状况外,还要关注地理学科体系的建立、地图取舍和讲解的技巧,地理媒体运用及地理语言的专业应用技巧。

现在的高中教材有多个版本,我们还要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处理、糅合不同版本教材的能力,看他们如何驾驭广泛的学习素材,另外有很多高中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清晰地说明,还必须我们通过“传、帮、带”的结对子形式而获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教学的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教学的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教学的建议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档旨在阐述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情感。

具体目标如下:- 理解并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地理观察、调查、实验和论证等技能;- 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实践性原则:注重地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启发性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地理研究兴趣;- 案例教学法: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研究状况。

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地理研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地理研究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学期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地理研究成绩,为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高中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核心观点和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逐渐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了解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下面将通过总结地理学科的主要主题和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理清高中地理知识结构。

首先,地理学科的主要主题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包括地理形势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与地球构造、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等内容。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人口与城市、社会与经济等内容。

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水圈、地球的固体圈和地球内部构造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气候分带和气候类型、地球的海洋循环和水资源等知识点。

在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经济与交通、国际关系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功能、农业和农业发展模式、工业化和工业布局、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交通运输和物流网络、国际关系与全球化等知识点。

此外,地理学科还涉及到地理方法和地理技术两个方面。

地理方法包括地图阅读和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和地理模拟、地理调查和地理统计等内容。

地理技术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地理工具和测量仪器等内容。

总结来说,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展开,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水圈、地球的固体圈和内部构造、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经济与交通等知识点。

同时,地理学科还包括地理方法和地理技术两个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地理方法和地理技术来解决和分析地理问题。

通过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教材特点与教学建议 课件(共217张PPT)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教材特点与教学建议  课件(共217张PPT)
• 影响:两个方面-环境和人类、正反影响
• 太阳辐射 • 地球的光照和热量(生物节律、生长周期) • 化石能源、太阳能等
• 太阳活动(平静、高峰或扰动)
• 粒子流-磁场-极光、磁暴 • 太空-宇航员安全 • 射电-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 • 电磁脉冲-电厂断电 • 地震、洪水等遥相关(统计规律)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和传递 • 太阳结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太阳活动类型和成因
• 肃然一幅三纪图,古今冬景同萧疏。 三纪山川生巨变,造化洪炉恣鼓扇。 ……
• 冈达弯拿与华夏,二陆通连成一片。 海枯风阻陆渐乾,积雪冱寒今乃见。 ……
• 仅馀川鄂千方里,遗孑残留弹丸地。 刼灰初认始三木,胡郑揅几继前轨。
• 194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10植被
• 自然灾害与避灾防灾1:1.11-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联系起来认识 • 地理信息技术1:1.12-在探究自然地理问题中的使用
三、章节内容解读
一、宇宙中地球 四、地貌 二、大气 三、水 五、植被土壤 六、自然灾害
教材的章节 结构
• PEP
• 观察地貌P76-78 • 土壤功能P92-95
关注空间天气预报
中国气象局 http://www.weathe
/space/ http://www.nsmc.o
/nsmc/chann els/spaceweather. html
• 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 气总站
美国
NOAA https:///
地层-地质年代
• 地层露头 • 综合地层柱状图 • 国际年代地层表
区域地层简表
•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 • 祁连山地质公园 • 共和龙羊峡地质公园

高中地理部分教学内容的归类研究及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部分教学内容的归类研究及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部分教学内容的归类研究及教学建议引言: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以地球表面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分布及人类等自然、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研究了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归类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地形研究地形研究是地理学的基础,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起伏和轮廓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地图的制作、地形的描绘和地貌的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形研究,比如使用卫星影像和数字地形模型进行地形分析。

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地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气候研究气候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气候的形成机制、气候要素的测定和气候变化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气象观测、气候图的绘制和气候案例的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天气预报和气候观测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居民区研究居民区研究是地理学中的社会地理研究,包括城市化过程、居民区结构和居民区规划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居民区调查、居民区规划的制定和居民区变迁的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居民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让他们参与居民区规划和改造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环境保护研究环境保护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成因、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调查、环境评估和环境规划的制定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结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归类研究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地形研究、气候研究、水文研究、居民区研究、环境保护研究和旅游研究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教材特点与教学建议--课件(共217张PPT)全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教材特点与教学建议--课件(共217张PPT)全
1.1 宇宙环境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在宇宙中的位置 行星地球 10图2表
1.1 宇宙环境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语言 形象 在宇宙中的位置 什么样的环境 行星地球 普通性或一般性 特殊性 10图2表(6图2表)
表格 运动特征 体积 质量?
可观测宇宙
二、模块的任务定位
在自然之中 自然的一员
陈尔寿(1916-2012):以地为生 地球家园、地球村、地球公民 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国际地球科学教育组织(IGEO) 地质、地球物理、气象、海洋、天文、环境
模块的价值:意义重大
必修一模块的内容结构
12条内容标准 4组 地球知识3:1.1宇宙环境、1.2圈层结构、1.3演化过程-地球自然状态整体认识 自然地理要素7(5大要素):1.4地貌、1.5和1.6大气、1.7和1.8水、1.9土壤、1.10植被 自然灾害与避灾防灾1:1.11-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联系起来认识 地理信息技术1:1.12-在探究自然地理问题中的使用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太阳辐射物理性质
短波 高频 高能量
结构 构造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大气三维结构
-太阳大气三维结构:耀斑和黑子
太阳磁暴:中子和电子云 1946 磁重联学说:太阳内部磁活动的窗口“黑子” 磁力线重联或磁场重联 等离子体 1958 太阳风 地球磁场:极光
太阳活动 宁静太阳(年) 扰动太阳(年) 渐变型 黑子:光球层 谱斑:色球层 冕洞:日冕
太阳活动:流脑
流脑 疟疾
太阳活动:霍乱
霍乱
太阳活动:中风
中风
太阳活动:回归热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概念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概念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结构与概念建构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繁杂。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和建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知识结构和概念建构两个方面探讨高三地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1. 整体与细节的关系在高三地理教学中,需要将知识整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分类,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注意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明确,避免在划分过程中造成过于割裂的局面。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时,可以将地核、地幔和地壳作为三个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同时要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在高三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深度,还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拓展。

纵向拓展即在某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扩展内容;横向拓展即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问题时,除了重点讲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和问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知识的层次性在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时,要注意将知识点进行层次划分。

大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小的子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先介绍地球的自转原理和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二、概念建构的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概念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运用概念。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河流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直观印象。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来感知和理解概念。

高中地理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地理[2]

高中地理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地理[2]

高中地理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_地理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意识",确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的培养。

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适度不合理地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改变;一类是由于人类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对**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对策让学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学生摒弃“人地对立”(如“人主宰自然"、“人定胜天"等)的传统“人地观”,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地观”。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当地环保工作,展示地理之价值,教育学生讲究“环境道德”,让他们从自身作起,从小事作起,从现在作起,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

本单元共11节,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生产活动.但无论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还是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

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注意把握具有递进关系的四个问题:①影响农(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②影响农(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③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教学中,努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作法,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技能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并[1][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综
合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评价。
二、编写原则
1 关注自然地理基本过程 2 反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 3 重视典型案例剖析 4 注意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5 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 6 注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全球气候 变化
第二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基 本
大气热力是环怎流 么运动大的气的—受—热过程原
地 球 上 的 大 气
地 球
过 程
因、(案过例程分析、) 结果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 气 的 运 动
不 同 尺
全球性的大 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 分布
度 的 大 气
大气运动的影响—— 基本 态势常见、的天对气天气锋气和候锋面的影响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自然界的 水循环
大规模的 海水运动
水资源的 合理利用
第三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地球上的水
水的运动(自然过程)
人—水关系
水循环
洋流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理意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 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的物 质循环。
1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
各2学分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旅 游 地 理
城 乡 规 划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地地理理1教1教材材分分析析

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规范标准(2019年度版)

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规范标准(2019年度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都已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

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

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

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

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础知识加以叙述。

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

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

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

新编高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

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

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

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

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

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

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

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

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

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

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来组织材料的。

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只有搞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

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

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

四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随着科学发展,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

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

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的培养。

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适度不合理地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改变;一类是由于人类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对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对策让学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学生摒弃“人地对立”(如“人主宰自然”、“人定胜天”等)的传统“人地观”,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地观”。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当地环保工作,展示地理之价值,教育学生讲究“环境道德”,让他们从自身作起,从小事作起,从现在作起,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工业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

本单元共11节,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工业生产活动。

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

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还是工业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

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注意把握具有递进关系的四个问题:①影响农(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②影响农(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③ 农(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区位因素对农 (工)业区位影响在不断变化着;④农(工)业区位选择,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与之相应,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联系实际搞社会调查,对当地(或某一地区)农(工)业区位因素或区位选择作出分析与评价;②根据不同农(工)业部门不同特点和区位因素对生产的影响,选择主导区位因素;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兼顾的原则进行农(工)业区位的选择实践。

第二层次:类型与区域。

农(工)业类型划分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以不同生产要素(含投入与产出)在整个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例划分的。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农(工)业地域。

类型在区域的表现往往是交叉的,一个农(工)业地域常常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分类。

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域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的方法去掌握每个农(工)业区域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我国或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所借鉴。

结束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刚刚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教学中,努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作法,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技能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将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