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1)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5bd3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0.png)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商港城市,开始展现出金融中心的潜力。
当时,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并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
1914年,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为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上海天成股票交易所、上海弘文股票交易所等相继成立。
1920年代,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29年成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实现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的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后,上海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恢复了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股票市场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
的创新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街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上海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入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得以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近代上海金融发展经历了从外资银行进入到建立股票交易所,再到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而当今,上海正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力争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05db3e0102de2bd96058870.png)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金永红奚玉芹何光辉【摘要】对世界各地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一些因素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和发展的积极因素,或曰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章通过对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了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启示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益日益明显。
从而导致各国金融中心竞争策略的转变。
交易市场之间的整合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纳斯达克自1998年开始与多个证券市场结盟,着手建立一个高成长企业的全球股票市场;纽约、东京、香港等全球主要交易所准备建立一个交易蓝筹股的全球股权市场。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欧洲市场也加速整合,伦敦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德国期货交易所与瑞士期货交易所等先后结盟或合并,欧洲17国证券监管机构更组成了“欧洲证券监管者论坛”.致力于制订共同的监管准则。
在新兴市场国家里,如埃及、科威特和黎巴嫩等也正在研究成立“阿拉伯国家地区交易中心” 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已呈现出洲际化、集中化、一体化特点。
二、伦敦与纽约的发展历程分析伦敦金融市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19世纪,大英帝国称霸世界,英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伦敦被视为世界的银行,英镑成了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
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
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有所削弱,但伦敦还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市场具有交易量大、做法灵活、方式多样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其形成和发展与纽约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是由于它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经济地理位置而逐渐形成的。
1810年纽约就已取代费城,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上海百年洋都的繁荣发展
![上海百年洋都的繁荣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cb1b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c.png)
上海百年洋都的繁荣发展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经历了百年的洋务运动、半殖民地与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等历次机遇,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上海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上海百年洋都的繁荣发展。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在国内外迅速崛起。
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上海修建了近代化的港口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者。
随着上海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各种先进的外国技术和制度也被引入到上海,为其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GDP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上海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涵盖了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制造等多个领域。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上海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今,上海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三、文化交流上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中心,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上海的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在上海琳琅满目。
同时,上海也是国内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科研机构。
上海的大学和研究所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城市建设上海的城市建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外国租界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
上海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现代化的居住区。
上海的城市建设不仅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结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通过百年的洋务运动、半殖民地与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等历次机遇,实现了繁荣的发展。
上海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城市。
随着未来的发展,相信上海会继续展现出其百年洋都的魅力,为全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3fa59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b.png)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枢纽,近年来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世界金融之都。
本文将探讨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上海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基础设施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
此外,上海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先进的通讯网络,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海一直秉持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
中国政府对外资的开放政策也给予了上海许多税收和市场准入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或总部,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人才储备上海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包括中国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聚集于此。
上海的金融人才储备庞大,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的影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随着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上海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要中心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此设立办事机构或参与投资,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国际化进程。
地区金融中心的崛起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金融中心的崛起。
例如,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设立,使其逐渐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的发展也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互补效应。
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的历史演讲稿
![上海的历史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21b7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6.png)
上海的历史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上海的历史。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本次演讲将从上海的起源、发展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方面,向大家全面介绍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起源。
上海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唐朝,当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渔村。
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紧邻长江和东海,并且便利的渔业资源,上海逐渐成为江南地区水运和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明朝时期,上海成为了军事要地,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上海开始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清朝时期,上海的繁荣进一步加剧,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上海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国际性港口城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海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上海逐渐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商人和移民涌入。
上海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航运和制造业等领域。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上海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
然而,上海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世纪中叶,中国爆发了国共内战,上海成为了战场和斗争的中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而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成为了国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和经济重心。
上海迅速恢复了冷静,成为国家的工业、科技、贸易和金融中心。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获得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中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
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成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bf3028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15.png)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许多外国资本进入上海,开设洋行和企业。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金融业。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金融中心。
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快速发展,外资和企业纷纷进入上海,推动了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上海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后,上海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加快了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e5be925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9.png)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上海外滩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业的重要标志和窗口,也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象征。
自开发建设以来,外滩金融中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垂青。
下面将从外滩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建筑风格和金融业集聚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外滩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
外滩金融中心地处上海黄浦江畔,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
当时,外滩成为上海最早的金融街,聚集了众多银行和保险公司,成为上海金融活动的中心。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上海的城市更新,外滩金融中心开始进行规划和重建,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商务、金融、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区域。
外滩金融中心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性的体现。
首先,外滩金融中心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如著名的外滩十八号和交通银行大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如西洋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和现代化的设计。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立面、雄伟的气势和精细的细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其次,外滩金融中心也有很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中金大厦和瑞金大厦等。
这些大楼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施完备,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办公地。
随后,我们来看一下外滩金融中心的金融业集聚。
外滩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金融机构的集聚地,还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入驻。
这里集聚了众多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机构等。
外滩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其集聚的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还涉足国际金融市场,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除了金融业,外滩金融中心还是商务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里拥有众多的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和购物中心等。
商务人士可以在这里找到全球知名企业的办公地,举办商务会议和洽谈业务。
同时,外滩金融中心还举办了众多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和喜剧演出等,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游客。
近现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近现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5acb8df3186bceb19e8bb77.png)
・
3 ・ 5
西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报
行 、 江兴业 银 行 、 浙 浙江 实业 银行 )北 四行 ( 业银 、 盐
宝
生
行、 金城 银 行 、 中南银 行 、 陆Βιβλιοθήκη 行 ) 大 的十 名 代 表人
物中, 留学 日本 的达七 人 之 多 , 留美一 人 , 教会 学校
74 6 亿元 , 占全 国各银行存款总额的 5 .%。全 国 88 7 家商业银行 中有 3 家总行设于上海 , 3 6 实收资本 总额达 6 1 万元 ,占全 国商业银行实收资本总额 20 的 7 .%。上海 3 家商业银行在各地共有 28 46 6 7 个 分 支机 构 , 占全 国商 业 银 行 分 支 机 构 总 数 的 6 . %。大量 金融 机 构人 驻上 海 , 动上 海 金 融业 81 带
其 内在 的机 理 和规律 , 要从 历 史 角度对 近代 上海 需
19 87年 在 上 海 诞 生 了 第 一 家 由 中 国人 自办 的银
行—— 中国通商银行 ;除 了中国通商银行之外 , 上 海又陆续有信成 、 四明、 裕商等华商银行设立 , 它们 般在外埠设有分支机构或代 理机构 。从整体上
专
题
近现代上海金 融中心 的发展 演变及其历史启 示
O刘 彩 艳
研
究
( 陕西省定边县定边中学
陕西 ・ 榆林
7 80 ) 16 0
摘 要 文 章 通 过 回顾 近现 代 上 海金 融 业 的发 展 , 析 了上 海 金 融 中心 兴 衰 的原 因 , 据 目前 上 海 国 际金 融 剖 根 中心 的 现状 。 以史 为鉴 , 今 后 上 海 国际金 融 中心 的建 设 提 出有 益 的 启 示 与 建议 。 对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0fb18fa7375a417876f8fa0.png)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作者:郭伟来源:《北方经济》 2009年第20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迫在眉睫。
又值世界经济危机之时,纽约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见和启示意义关键词:金融中心次贷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巾心建设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2004年2月,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要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中心。
2006年II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2009年,正值世界遭受经济危机的创痛之时.中央又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和我国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大背景,赋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就要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看齐,并向这些城市学习成功经验。
纽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功地从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城市转变为世界金融中心,但同时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
纽约金融中心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自美国建国以来,纽约金融中心虽然曾经出现过困难,但总的来说是平稳度过并不断发展。
但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
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
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a40a9325b52acfc789ebc9f7.png)
《作业本》P36-37!
历史背景:上海市中国开放较早的商埠,各国列强在上海设银 行办工厂,促进了经济发展; 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综合性工业基地;
政策支持: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我国的 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我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
上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上海的历史发展轨迹
早在200多年前;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
1978年,尤其是1990年以后;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表现及意义:
金融业; 高科技产业; 先进制造业;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889a0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5.png)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背景和建设情况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功能和设施四、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影响和地位正文(篇1)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于 2008 年 8 月 29 日竣工。
它是中国目前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 492 米,地上 101 层。
开发商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楼公司 (森) 主导兴建。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经历了一番波折。
它原本设计高度为 460 米,但因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而停工。
2003 年复工时,发现在中国台北、香港已有在建 480 米高的摩天大楼,加之日方希望兴建世界第一高楼的愿望,于是将设计高度提升至 492 米。
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大楼造型外观酷似日本国旗、军刀,引发了一些关于风水的争议,最终将原本设计在大楼顶部的圆形风洞改为倒梯形。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它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强调功能性和科技感。
大楼内部设有观光厅、会议中心、购物中心、餐厅等设施,为游客和办公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同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还沿线设置了四个独具特色的打卡拍照点,通过漫步计划,让楼内及周边游客可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建筑的魅力。
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地位不可忽视。
它的建成改变了陆家嘴地区的天际线,成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同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办公和投资的热门地点,吸引了众多世界 500 强企业入驻。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领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总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一座集建筑艺术、科技、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建筑,它的建设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目录(篇2)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背景和建设情况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功能和设施四、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影响和意义正文(篇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于 2008 年 8 月 29 日竣工。
上海 金融中心发展历程
![上海 金融中心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156fd0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4.png)
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19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所在地。
这个交易所被称为“中国股票交易所”,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雏形。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抗日战争等困难时期,但上海的金融业仍有所发展,保持了一定规模。
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共产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总部所在地,金融业开始逐渐恢复。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
1980年代初,中国的第一家外商独资商业银行——荷兰银行在上海成立。
1990年代,上海陆续引进了多家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1990年代后期,上海开始推进金融创新,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了多家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服务机构。
200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试验区。
2013年,中国政府决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推动上海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进驻上海。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并在亚洲乃至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关于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d61da920029bd64783e2ce6.png)
关于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启示[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
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
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
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
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设。
到1935年,全国银行164家,总行设立在上海的58家,占总数的35%。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bc4c6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3.png)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
在那个时候,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最繁华的港口,迅速崛起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在租界时期,上海金融业主要以外资银行为主导,比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
这些银行引入了西方的金融体系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上海的交易所、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萌芽。
20世纪20年代,上海进一步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这一时期,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资本进入市场。
此外,一些本土的金融机构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也开始崛起。
然而,上海的金融业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冲击。
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金融业的崩溃,上海的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崩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金融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
毛泽东时代,政府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金融业国有化,私人资本对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参与。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重振了金融业的发展。
1980年,中国第一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成立。
这标志着国家开始扶持金融业,逐步恢复和发展金融市场。
19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上海作为改革的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市场。
同时,上海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逐渐成为全国金融业的引领者。
21世纪以来,上海继续加大金融业的开放力度。
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为上海金融业创造了更加开放和便利的环境。
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上海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外资银行主导到国有化再到市场化的演变过程。
上海的金融业在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未来,上海将继续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94f9a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b.png)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顶级的金融机构和商业中心,坐落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地带,是上海市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它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中国金融强国崛起的故事,是中国金融业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证明。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从2008年开始。
当时中国金融业迅速崛起,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来展示中国的实力。
经过多方筹备,终于确定了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地带新建一座高度达到632米的摩天大楼。
这栋高楼被命名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象征着中国金融业的世界化和开放化。
2009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其高度和复杂的结构,建设进程一度受到了很多挑战,但是通过各方努力,终于于2015年竣工。
建成后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不仅仅是上海市最高的大楼,更是中国金融行业崛起的象征。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中,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设计理念。
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
金融中心以古典的尖塔造型为设计灵感,同时又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呈现出世界级大都会的现代感。
它巍然耸立在陆家嘴的高地,成为上海市的新地标,吸引着众多游客和金融从业者前来参观和工作。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成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入驻这座大楼,使得上海成为一个全球金融领域的重要城市。
环球金融中心内部设施齐全,各种金融交易与服务都得到完善。
不仅如此,许多国际会议和金融论坛也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金融从业者和专家前来参与。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金融中心所在的陆家嘴地区也成为了中国金融业的核心区域,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和资本,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金融业发展。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中,最为深刻的教训是一颗雄心和实干精神。
中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更离不开千千万万金融从业者的辛勤努力。
16306110_马德斌:上海,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与现实
![16306110_马德斌:上海,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与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76b9be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8.png)
马德斌:上海,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与现实“上海当时的金融建设很重要的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制度,今天也许没有直接的意义,但是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考虑的。
”洪静 上海报道随着1847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在沪设立,上海金融不断发展。
历经政府债券与纸币发行等一系列重大金融变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正式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
为什么这场革命会源于一个政治极具动荡的北洋时期?什么是上海形成金融中心的制度性根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4月13日,在上海法律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121期鸿儒论道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马德斌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强调当时游离于传统中央集权政府控制之外的上26WISE MAN 大方之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海公共租界与海关税收体系,赋予了中国的商业和银行精英团体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自治,从而促进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兴起。
货币制度变革围绕中国与世界经济史争论的一大问题是,中国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宋朝还很发达,到康熙时代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马德斌表示,细分来看,中国的货币发展,尤其是纸币发展是超前的。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之前中国就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纸币,中国很早就认识到货币的交换功能,货币的价值来自交换,而不是来自货币本身商品价值的功能。
回顾货币的演变过程有利于理解上海近代货币制度的转变。
马德斌介绍道,和商品货币相比,中国近代,法定货币相对早熟:北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交子与纸币。
后来纸币在元朝被延续下去,明初特别推行,最终都难以避免超发的命运,面临崩溃的结局。
这主要是由于纸币背后缺乏制约制度造成的。
明朝政府高度中央集权,在发行纸币时不受任何政府之外的制约。
因此一旦经济出现下行的状况,政府就会超发。
“乱发以后它自己(政府)也知道在市场上的价值维持不住了,所以收税也不收纸币了,政府发的纸币它自己不收回的话信誉很快就垮掉了。
上海发展历程
![上海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5852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d.png)
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
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中心之一。
然而,直到公元1297年,上海才开始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当时,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并把上海设为县城。
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上海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贸易中心。
19世纪中叶,上海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西方列强开始在这里建立租界。
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并带来了现代化的建设和商业氛围。
上海的发展成为难以忽视的现象,这里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世纪初,上海遭受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外国侵略、国内动乱和经济不稳定。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受到日本占领,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1949年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下,上海逐渐恢复了过去的荣光。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富有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发展,外国投资和技术的引进使上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成为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试验田。
大量的资金流入上海,建设项目蓬勃进行。
2005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为城市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更高的地位。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港口和金融中心之一。
它拥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总部,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上海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提升,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设施和绿化环境构成了上海的城市风貌。
然而,上海的发展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同时,上海也面临着其他国际大都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经济波动和社会不平等等。
总结而言,上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故事。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
上海银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城市发展
![上海银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城市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4b91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7.png)
上海银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城市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上海银行作为本地知名的金融机构,不仅在本地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服务国际金融中心,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拥有全球影响力,并在金融领域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地区,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
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备了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条件。
二、上海银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上海银行积极调整自身策略,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国际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的需求。
1. 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国际金融中心的多样化需求,上海银行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
例如,推出了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为跨国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金融支持;推出了外汇结算产品,方便国际金融机构进行跨境资金运作等。
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不仅推动了上海银行的业务发展,同时也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跨境金融服务的提供上海银行积极拓展国际金融市场,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例如,与国际知名银行合作推出了跨境支付服务,为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便捷的资金结算通道;与国际机构合作提供信贷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等。
这些跨境金融服务的提供,不仅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上海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领域。
3. 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建设作为本地金融机构,上海银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建设。
例如,积极参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先期推出金融创新政策的试点银行之一。
同时,上海银行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博览会等行业展会和交流活动,为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上海银行服务国际金融中心的成果上海银行通过积极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马德斌马老师开场(简单记录):我小时候在上海长大,在美国读书,后来到伦敦政经学院。
伦敦和上海有相似之处。
上海留下了很强的西方的痕迹,今天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看,背后是法律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它超越民族,超越国家。
今天我从货币讲起,我想说的是,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给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提纲:●领先世界的中国货币与欧洲的后来居上●公共租界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兴起●中国海关与中国公债●金融革命●革命的终结●领先世界的中国货币与欧洲的后来居上-来自东方的消息:货币1)货币来自于内在贵金属的价值,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法币,马可波罗在元朝实行大规模纸币,中国很早就认识到货币的交换功能。
2)中世纪欧洲的货币金属本位论3)货币的功能4)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展示了徐谨老师《白银帝国》书里的内容。
5)中国政府滥发,收税也不收纸币,信誉垮掉很快。
明早期,朱元璋严厉抑制商业。
6)后期一条鞭法,张居正,消极的抵抗,市场的力量,白银的来临。
西班牙银元在中国。
7)银铜比价反转,鸦片,白银外流,银稀缺,打鸦片战争,毛海介老师的《鸦片战争》?。
当时实际上还可以选择是去白银化,有个徽商的户部官员,王茂荫就是这样提议的,被训斥降职。
清朝吸取的教训是不碰纸币,马克思把王放到了资本论里了,他变得很有名。
2.欧洲的后来居上1)小找头,大问题2)重商主义与亚当斯密的思想实验。
财富不仅以金银衡量,川普还是重商主义代表3)货币理论诞生4)从双本位到金本位5)从光荣革命到金融革命。
●伦敦的金融城:一个有围墙的城中之城签署大宪章的法人代表,有特权,G A T E命名,因为伦敦有很多城门,高度自治,皇帝进去也要被同意。
英国的金融中心就在这个城中之城。
英国皇室招来女婿荷兰威廉三世。
现在的英国皇室是德裔。
英格兰银行对于政府的公债改革做了改革,国会中介,银行对于公债有保障作用,股份公司也少。
政府债券与金融中心的兴起。
--这段历史实际上徐谨老师的《印钞者》讲的非常清晰明了●私人银行券与货币1)哈耶克的自由货币论2)私人银行券的多重竞争和信誉3)被人遗忘的苏格兰银行体系4)亚洲的怡和,汇丰。
●英国租地,在杨浦区a)广州掘开河,隔离。
中国难民涌进去,有钱人去买房子,土地是外国居民的,但是中国人和外国人越来越多,成为公共租界。
b)公共租界并不听从英国政府命令,而是自主经营。
而法国是领事管理。
c)这是个纳税人负责的股东公司,工部局的法人地位,中国人的法官判中国的案子,公审会廨。
各个国家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各种商业利益。
低税,执照,小政府,有限的公债发行。
●中国现代银行的兴起北洋军阀,终止不能兑换。
张嘉璈抗命成功,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公开抵抗北洋政府,在外滩属于租界。
利用司法解释权,法人被股东告上法庭,不能撤换。
地名券,周末也开放,储备银储备,当时非常紧张,汇丰都来支持,1916年,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起点。
国有全部踢走了。
上海钱庄也都移到租界了。
●中国海关,公债和近代中国。
海关管邮局,赫德是北爱人,绿色邮筒。
黄封面,皇家。
1)清政府的洋人委托管理机构2)低税,高薪,清廉3)人员,多国,中国雇员4)第一个中立的全国性机构,列强保护下,北洋政府发现只有海关老老实实缴税上来。
5)海关与中国财政,关税担保与内外债信誉6)外债到汇丰,内债到上海银行,扣完的盈余到中国政府。
养老金制度,高薪,信息透明,每一笔都清楚,海关新疆西藏有海关。
属于清政府的。
1927年,中国第一任海关司长。
日本人是第二把手,表示我虽然是日本国民,但海关规则是最重要的。
7)安格联的作用8)海关还债剩下的盈余积累,用作担保内债,独立于政府之外,信誉大大提高。
中国政府在伦敦发债。
北洋政府在内战的时候,成立内债委员会,民国三年发债,以及到蒋介石的年代,江浙帮扎根很深。
资本家资助支持蒋介石。
汪精卫汉口放火租界,把资本家也都推到蒋介石这边。
宋子文把北洋政府的办法都用于南京政府。
后来跟战争等等有关,出现问题。
●公债价格,政府摊牌1)银元的价格:洋厘0.72量超过2%-4%,货币充足,套利成本大大降低,离上海越远套利成本越高。
而且逐渐套利成本和纽约越来越接近。
2)1933年废两改元,顺利。
3)公债,房子未来财富的现在兑现,可以储备。
证券基础也是公债。
公债和现代民族的诞生有重要关系。
蒋介石下台,孙科上台,搞垮公债也就是搞垮全国银行业。
4)国家权力扩张,战争导致膨胀5)历史和现实:6)上海是全球化的一个早期形态,重视的是商业信誉,上海的制度自下而上,租界自治7)信用超越意识形态甚至主权8)集权与分权●总结:1.民国工部局,市政委员会,是个公司,对股东负责。
美联储也是公司,私人银行家控制的,中国央行,资产和负债,没有股东。
中国央行,负债是自有资金,非银行联合体。
是公权力的派生机关。
2.工部局,治理结构特别关键,自治。
印尼,新加坡香港,干脆放弃货币定价权,给了美国。
中国用美元作为锚。
3.金融中心的信用,稳定。
4.制度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竞争的核心,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债券的发行能力。
邀请评议。
韦森老师点评:应该徐瑾老师先评论,她写了《白银帝国》《印钞者》。
我不太熟悉这段,但我想讲一点,上海的崛起,经济的崛起才有金融中心的崛起,鸦片战争以后,第一次战争后,上海处于江南最富裕的区域,这是结果。
第二是跟太平天国有关系,从广西打到江南,安徽都跑到上海,民族资本家崛起的原因。
还有徽商等等,带来了地契,是可以抵押的。
第三,还有租界的法律程序制度带到了中国。
法律公正性,到租界里面来解决。
中国金融市场缺的是法律制度,法制不健全,美国经济不好,股票上。
中国经济好,股票跌。
上海招商引资,如果能引来香港的金融法庭,那不得了。
最后一点,为什么政府怕赤字,经济高速增长,税收越高,现在经济下行,可以发债,减税啊。
梁老师点评:1.上海能够成为金融中心和天时地利有关系,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上海是孤岛,苏州杭州都沦陷,有外国人的保护,太平军没有进攻上海。
湖州是茶叶出口地,武昌汉口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但都是有地利没有发展成上海的金融中心,想造反的章太炎也躲在租界,1942,1943取消租界。
现在上海最重要的也是制度红利。
2.近代的金融发展,是和整个中国的货币制度联系到一起的。
中国有长期的银元和铜钱的二元结构,工部局发行上海也没有成功,有助于经济发展。
宋子文整理各地方的财政,竭尽全力统一货币。
而从自由市场的角度讨论,地方有发币权,军阀和蒋介石是发行法币的制约,后来遭受了战争,法币发行完全被破坏了。
3.海关和银行制度,赫德功绩是近代这块最重要的,田赋被天平天国破坏,唯一靠的是海关1/3和厘金。
军阀战争需要钱,以前有指责中国银行不贷款给工商业,而贷款给军阀打仗,但这也是当时公债的目的。
4.最后一点,上海金融发展过程,租界促进了租界内管理的统一和带来管理制度。
黄包车在法租界,到英租界换车,电车也,西方的市政管理,筹资,怎么建路灯,怎么建自来水,影响非常大。
徐瑾老师点评:1.马老师对公债谈的挺多,为什么中国不发公债,有看法认为这是中国无法建立宪政基础的原因。
但仅有公债不够。
我在《印钞者》里提出四角概念。
收税,不够发公债,银行管理国债发行,议会控制预算,这中间有漫长的制度演化,是一步步走来的。
2.恰恰发公债是银行最大的权力,一个国民政府,张先生建立了中国银行,蒋介石说让他走他就不得不离开,然后换孔祥熙,再换宋子文走,银行实际上是一步步走向没落,张是江浙人,报纸责怪这帮人在资助军阀,他们是有苦难言,哪里像日本财阀,他们是有首相决定权的。
银行一步步瓦解,实际从30年代就开始走下破路,真正好的时候还是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
3.租界的海关,制度都很重要。
但关键是自治,华资和日资联手赶走英资。
后来委派杜月笙和蒋介石谈租界能否自治。
中国乱世中的状况,现代性的诞生,分割犹如战国,但也增加了丰富性。
只要有机会,一句老话:两个魔鬼相争,好过一个天使。
马老师回应点评:上海今天和昨天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学究,考虑政治少。
英国的国家主权,国会越来越重要,国王来借债,国会掌握预算。
中国人李鸿章来租界也不能封马路,作为主权者心里什么感受。
英国国会是皇帝冲进去,门有被砸的地方,国会不修被国王砸坏的门,作为纪念。
●创业P H D问:上海工部局的架构的普适性?答:英国的殖民的方式,是多元的。
占了印度实际就管不过来,后来采取非正式的殖民,只要自由贸易就可以。
国会都是从地方来的,美国从T O WN H A L L,英国通过C O M M I T T E E,印度是东印度公司,这些英国人到这里来,用股份公司的概念来治理。
和美国独立的P R E S E N T A T I O N一样意思。
被评为伪帝国主义,S E L F-G O V E N I N G,就可以形成英联邦,爱尔兰最恨是没有委员会。
南非的调查报告,说中国租界没有中国代表不合法。
法国领事管理,很早就有中国代表,但没用。
英国特权,有殖民痕迹,当时真正得到好处是中国的企业家。
分权的情况下,银行家敢于和北洋政府叫板,以前企业家从来没有叫板的权力。
后来拿掉租界,企业家就没有了基础。
北美独立13州,都是公司过去的,不受英国领导,无代表不纳税,导致革命。
●问:第一个问题:权力的分配机制更有利,华尔街控制影响是否影响民众利益。
第二个,公债是否建立在信誉上面,信誉和权力的关系。
集中是否会影响信誉。
答:民粹主义在兴起,专家论述脱欧的坏处对于英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但大家都不相信主流媒体。
西方早期是精英民主,有限民主,苏格兰民主现在17岁就开始了。
美国设计的时候有精英成分,没有女性黑人当然是歧视。
但是全民民主有很大的问题,怎么样把公众的需求和精英的理性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找校长,要以资格为主。
川普是脱口秀经历,没有从政经历。
不能有利益冲突,债主不能决定款项,需要第三方。
比如中国皇帝,借债老百姓不相信啊。
当年蒋介石把荣家人从租界绑出来,融资。
政府公债没有监督,更有问题。
主持人:贷款是信息完全不透明,08年以后,债券信息半透明,披露报表。
荣家抓走是属于贷款。
股票是有价格的,经营,预期,治理结构,金融市场不健全。
我国宁愿收税,近几年,中国要建金融市场,半年滚动发行,对财政部形成很高要求,还本付息的考量。
总的来说发债券比收税好。
●问:母国的制度安排?答:合法性问题,划一块地,中国让你做贸易,隔离,目的简单,偶然因素,自治传统。
赶路离开,未再记录,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