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文言文阅读复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已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分析、解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强化学生的文言文词汇、语法和句式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2. 文言文词汇、语法、句式的复习与运用。

3. 分析、解读经典文言文篇目。

4.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与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分析、解读。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文言文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文言文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任务驱动环节中所完成的文言文写作作品。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5 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每课时完成1-2 个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实践。

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

2. 经典文言文篇目及其注释。

3. 教学PPT、多媒体课件等。

4. 网络资源:文言文阅读网站、论坛、博客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入新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分析和解读。

3. 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和句式。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岳阳楼记》分析与解读。

2. 案例二:《出师表》重点词汇、语法和句式讲解。

3. 案例三:《孟子·告子下》中的哲学思想探讨。

九、课后作业1. 阅读课后指定的文言文篇目,并做好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本语言特点;(2)能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3)能够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本语言特点;(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3)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3)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巩固已学知识。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子,归纳总结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方法。

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进行阅读,分析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下周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1《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复杂性,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文化良渊。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规律。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用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技巧: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字义理解、翻译技巧等。

2.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材料:《史记》、《左传》、《论语》等。

3.文言文的鉴赏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三、教学方法:1.针对文言文阅读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

2.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将文言文阅读融入到生活练习中,如阅读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扩展文化视野。

四、教学反馈:1.采用实时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

2.针对学生不同成绩水平,量身定制习题,加强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提高自学和合作能力。

总结:文言文阅读虽然难度较大,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真正把语文课教好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思考能力。

文言文专题复习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文言文专题复习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方法总 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布置
• 《中考复习方略》p101巴中中考题
•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方法总 结。
作业布置
• 完成《中考复习方略》p99《出师表》节 选13到15题。
投放目标(第六课时)
• 1、复习巩固九年级下册课本注释中常用 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 2、能够翻译课文中重要的句子,关键字 词,特殊句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感情。
• 3、通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推测文章 意思方法的讲解、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 显文言文的能力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 感。
知识梳理
• 学生自主复习九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 • 1、学生朗读勾画课下注解。 • 2、引导学生逐课读(齐读)注释,教师点
拨易错的词语含义; • 3、学生自由读注释,记忆重点字词注释; • 4、听写重点实词虚词。(可参照课后的练
习题)
练习检测
• 完成《中考复习方略》p100中的《愚公移 山》12到15题。
文言文专题复习 (第四课时复习目标)
1、了解考点,复习巩固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字词 注释。 2、正确理解记忆常见的古汉语字词意思。 3、总结答题的方法和规律。 4、通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推测文章意思方 法的讲解、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 力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考点解说
•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文言文学 习方面的要求。
知识梳理
• 学生自主复习九年级上册所有的文言文。 • 1、学生朗读勾画课下注解。 • 2、引导学生逐课勾画重点注释,教师点拨
易错的词语含义; • 3、学生自由读注释,记忆重点字词注释; • 4、听写重点实词虚词。(可参照每课课后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技法指导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技法指导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 意较多。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 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
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知识点二 文言虚词
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 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虽然考查范围基本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但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会涉及其他的虚词,因此 在复习时掌握必要的补充知识,才能有备无患。 “虚词的用法”指的是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关联关系(词法、句法)。但是,这 里需要明确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阅读材料中,要能根据上 下文的语境判断或具体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不是凭着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历数其 所具有的意义和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套用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应在 具体的语境中去辨识和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和解释词句中的某个文言虚词的特定意义 和用法。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 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 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1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复习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复习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学生讨论:(略)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

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习重点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

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通用9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的:1、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2、复习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3、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回归教材,复习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习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二、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饱含深情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

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顾)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

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习)小结: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词汇的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点:词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阅读技巧:抓住文章主旨、理解句子结构、推断词义等。

1.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举例分析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

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阅读文言文,并解释生词和句子。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复习2.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复习重点文言文词汇: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解释词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2.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文言文词汇。

词汇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运用文言文词汇造句。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解释词汇并练习使用。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不同句式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3.2 教学内容复习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分析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和分析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句式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判断和翻译文言文句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分析和练习句式。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理解和技巧。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能力。

4.2 教学内容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讲解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翻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阅读和赏析文言文。

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5.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如何阅读和赏析文言文。

文言文赏析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分析和欣赏文言文。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分享和讨论对文言文的欣赏。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回顾和巩固所学的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的复习与运用重点词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练习:填空、选择、翻译2. 文言文语法的复习与运用重点语法: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练习:改写句子、翻译3. 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复习与运用重点修辞: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练习:仿写、分析4.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复习与提高重点阅读技巧:快速抓住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含义、推断词义练习:阅读理解题、讨论5.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复习与提高重点翻译技巧:直译、意译、文化背景的了解练习:翻译练习、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的知识点。

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任务型教学:设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和辅导书:提供学生复习和参考的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质量和速度。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翻译展示:让学生进行翻译展示,评估学生的翻译技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资源,设计好教学活动和练习题目。

2.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文言文经典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点。

4. 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1、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2、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2) 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 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 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 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 俞伯牙是 钟子期旳知音
从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 旳水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据说孔雀是先生您家旳鸟
3、杨氏子旳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旳方式,说“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体现了应有 旳礼貌,又体现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旳 鸟,杨梅岂是我家旳果”这个意思,使孔 君平无言以对。
2.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旳剑掉落下去旳地方
3.这则预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 理 事物总是在不断旳发展变化,人们想问
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 适合于这种变化旳需要
课堂作业: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
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能够看出。
2、高山流水比喻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们
把知音比作
真正了解旳自己人旳。人
3、你是怎样了解伯牙绝弦旳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 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1.3 学会推断文言文中的词义和句意1.4 练习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言文文章第二章:文言文断句和节奏2.1 了解文言文的断句规则和标志2.2 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和停顿2.3 练习断句和朗读文言文句子2.4 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第三章:文言文翻译技巧3.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2 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3 学会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段落3.4 练习翻译文言文文章并进行交流讨论第四章:文言文作文写作技巧4.1 学习文言文的作文结构和格式4.2 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4.3 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作文创作4.4 练习写作文言文作文并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五章:文言文复习策略5.1 制定合理的文言文复习计划和目标5.2 利用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进行复习5.3 参与文言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5.4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练习第六章: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6.1 分析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和结构6.2 掌握阅读人物传记的技巧和方法6.3 深入学习人物传记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6.4 练习阅读和分析文言文人物传记第七章:文言文文学作品鉴赏7.1 了解文言文文学作品的类型和特点7.2 掌握鉴赏文言文文学作品的技巧和方法7.3 深入学习文言文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7.4 练习鉴赏和评价文言文文学作品第八章:文言文历史事件与文化常识8.1 了解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8.2 学习文言文中常用的历史和文化常识8.3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常识的学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8.4 练习运用历史和文化常识解读文言文文章第九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9.1 学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的基本方法9.2 掌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9.3 通过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赏析,提升文言文素养9.4 练习阅读与赏析文言文文章,并进行交流讨论第十章:文言文复习与考试策略10.1 分析文言文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10.2 学习文言文复习的方法和策略10.3 制定文言文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10.4 进行文言文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针对性地进行提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通过写作、翻译等实践练习,将所学知识 应用到实际中,提高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学习资源推荐
教材资料
如《古文观止》、《史记》等经 典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文言
文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解析。
网络资源
如古诗文网、文言文在线阅读 等网站,提供大量的文言文原 文和注释,方便自主学习。
参考书籍
如《王力古汉语字典》、《古代 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于疑难 字词的解释和用法非常有帮助。
学习方法分享
总结归纳法
语境理解法
将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句式、语法等知 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 系,方便记忆和应用。
通过阅读文言文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理 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培养对文言文的语 感和理解能力。
对比学习法
实践应用法
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06
详细描述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文章的 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观点,有助于深 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思想情感把握
总结词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总结词
体会文言文的美感
详细描述
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包 括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对社会、人 生的感慨和思考等,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 含义。
总结词
分析段落内部结构
详细描述
除了整体结构,还需要对每个段落内部的句子和词语进行 细致的分析,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词语的搭 配和用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总结词
识别常见句式和修辞
详细描述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句、对偶、排比等,识别这些句式和修辞有助于理解文 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

文言文复习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复习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3. 内容理解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思路是先通 读全文,把握整体文意,再重点理解关键句子和段落,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4. 观点评价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评价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分析某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题思路是深入挖掘文言文的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和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同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评价。
”表示“严重”。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与使用
之、其、而、以、乃、于、乎 、者、也、矣、焉、哉等是文 言文中最常用的虚词。
“之”可以作代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他/她/它”;也 可以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而”可以作连词,表示并列 、递进、转折等关系;也可以 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你”。
文言文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2019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回顾
高考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与方法
01
02
03
04
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与方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含义梳理
文言实词、句式和翻译技巧总 结
高考文言文试题模拟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模拟练习
文言文试题答案解析 及技巧分享
2021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模拟练习
注重音韵
文言文的音韵非常丰富,因此在写作时要注重音韵的搭配和协调。例如,“风萧萧兮易水 寒”这句话就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文章更加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感。
06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解析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回顾
2016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回顾
2018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回顾
2015年高考文言文 试题回顾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一、学“字”
一词多义字
一、学“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介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年长

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与“为” 连用,动词。
大 大惊曰
非常
当涂掌事。 掌管,动词 当
但当涉猎。 应当,动词
见往事耳。
了解,动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动词
尝射于家圃 射箭 射
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艺
一词多义字
1.思考
三、品“理”
(1)当我们回顾《卖油翁》的时候,你会想起谁?对哪个情节最感兴趣?你从这篇文
章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回顾《孙权劝学》时,你又将想到什么?
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载道”
——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 ——北宋·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
3.试品“理趣”
三、品“理”
让我们再次品味古文的魅力吧,请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塞翁失马》,并进行
2.特殊字词
(1)解释下列标红字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语气词
②但当涉猎
古义:( 只,只是 )
今义:( 转折连词,但是 )
见往事耳( 了解 )
③见
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 )
④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 轻视
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
一词多义字 。 词类活用
2.特殊字词
特殊字词
一、学“字”
睨之
代陈尧咨射箭
但微颔之 代词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之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 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 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 指卖油翁
一词多义字
一、学“字”
公亦以此自衿

课内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课内文言文复习公开课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口 口口口”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因物而喜 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 (每空4字)(4分)
因己而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例如:翻译“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 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它(溪水)的源头。
(2)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 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或因原句因使用比喻、借代、引申等,直译不易理解),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句中的年号“庆历四年”、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等就不必译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Ⅰ 课标Ⅱ 课标Ⅲ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节选自《后汉书· 赵憙传》) (节选自《宋史· 许将传》)
2016年
2016年 2016年 2015年 2015年
课标Ⅰ
课标Ⅱ 课标Ⅲ 新课标Ⅰ 新课标Ⅱ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节选自《明史· 傅珪传》)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
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
“何以„„为”、“对”(回答)等; ,(2)句中应注意“为”(做)、
“同肆”(一同大肆)、“罗织”(网罗编造)、“发”(挖掘)等词语。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
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
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三、选题统计
一、复习回顾
1、实词的含义 2、虚词的含义 3、文言文句式
通假字
一词多义
4、文言文断句
5、句子翻译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6、文化常识
二、真题再现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同学们,我们已经过多次考试了,那么请问:你们知道文言文考题是从
哪里选的文章吗?
纵观近十年的文言文选材来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
而这些选文又多从《宋史》《明史》中选材,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
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他
次之,请看看统计数据。
2017年 2017年 2017年
2014年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新课标卷II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2013年
2013年
新课标Ⅰ
新课标II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2012年 2012年 2011年 2011年 2010年 2010年 2010年
新课标Ⅰ 全国大纲卷 全国新课标卷 全国大纲卷)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新课标卷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参考答案: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有关,然后用排除法来做。“初”,时间词,单独断开, “选者”与首句“选人拟调”呼应,作后句的评语,在前面断开。
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 职位并不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 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得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
A
)(3分)
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五、命题尝试
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
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
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吴育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亿厚礼之 (以……礼节) B、门下少年多易之(轻视) D、百王之要道也(方法) C、第嫉恶太过耳 (第一)
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由表可知:
《宋史》7次
《明史》7次
《宋书》4次
《北史》2次
《旧唐书》2次
《后汉书》1次。
2009年 2009年
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
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
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
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参考答案:A项“使得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
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 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 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 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 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
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
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 他每次拜访杨亿,杨亿都以很高的礼节优待他并且对他评价很高。 B、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在襄城主持工作时,不让使者胡乱索要财物,来 这里的宦官记恨他。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 但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不敢胡作非为. C. 吴育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向绶主持永 静军队事务,违法乱纪,设计冤案陷害大臣,向绶是宰相的儿子,但他建议必须 杀掉向绶。 D、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
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
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礼部:管官吏任免升降等事。
B
)(3分)
C、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
2008年 2008年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四、牛刀小试
选题传主均为忠孝节义,名臣良将,《宋史》《明史》中传记人物被选
的几率最高。根据高考选题的不可重复性,从概率的角度考虑,已经考过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
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
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
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
1.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考查了固定句式“无以……”,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用来……的”1分,关键词 “卒”“流”各1分,通顺2分。)
2.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
不会有疑惑.。
(关键词“妄”“发”“挠”“疑”各1分,通顺1分)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
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
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