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孔子作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众人心中的“圣人”,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孔子形象,所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史书文献,还是影视作品,对孔子的阐释多有不同。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传记——《史记·孔子世家》,人们历来对其褒贬不一,赞之者曰:“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胆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贬之者则斥道:“司马迁诬圣,罪在难宽。”而电影《孔子》作为一部传记历史片,亦是毁誉半掺。但是虽然同样作为向孔子深表敬意的作品,二者在描写孔子个人形象和描写方式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的同的。

一、胸怀伟大抱负、积极入世的孔子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几年内,孔子由一介布衣,升任至代相,《史记》描述此时的孔子是“有喜色”,而电影中的孔子在受封的时候则是依旧遵循旧礼。究其原因,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是为了把春秋公羊学家心目中宗教化、神秘化的教主孔子还原成一个“至圣”,升迁后面有喜色是常人之理,使孔子更加具有人性化色彩;而电影则是为了突出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念。孔子执政时间虽短,但是已经足以看出他的文韬武略与政治才能。“夹谷会盟”、“堕三都”、平定公孙不狃等人的叛乱,无一不证明了孔子的执政才能。

被驱逐出鲁国的孔子为了受到重用,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时,便上演了一场被人们诟病千百年的“子见南子”。该事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司马迁在此篇的基础上将孔子与南子见面的情形作了生动的描写:“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电影中孔子与南子更是“暧昧至极”,但最终却是南子道出“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俨然一位红颜知己,这让孔子的三千弟子情何以堪。但是不论是从史书还是电影,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入世的渴望,

二、亦师亦友、为夫为父的孔子

无论是《史记》还是电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传道授业、周游列国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大亮点,然而不同的是,《史记》突出的是孔子为师的一面,电影突出的是为友的一面。《史记》中孔子经常性地与弟子们起“小冲突”,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当子路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虽然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但却是僵硬了些。而电影就把孔子的形象柔和了许多,片中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喝酒、说笑,在穷困的时候共享一碗汤,对弟子的教诲也是在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娓娓道来,这样的孔子形象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此外,《孔子世家》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孔子的妻子儿女,只是在最后简单地

交代了孔子的后代,“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电影中则在孔子与妻子亓官氏,儿子孔鲤,女儿孔姣的平常生活中,亓官氏与女儿为孔子洗手作羹汤、为孔子穿衣、调制墨汁,孔子被逐出鲁国时与妻儿的依依不舍,无一不体现孔子不仅是个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亦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这使孔子整个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郁郁不得志,宛如“丧家之狗”的孔子

无论是《孔子世家》中,还是电影中,有一段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被逐出鲁国,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然而却无人重用他,与一班弟子在各国之间颠沛流离,“丧家之狗”这词也确是贴切,只是没想到子贡会将郑人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孔子,更没想到的是孔子还欣然同意,可见孔子的胸怀之大,也可见司马迁写《孔子世家》志在让孔子“接地气”,而“丧家之狗”一词也是对孔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傲骨的一种褒扬。一路上,即使是身处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为绝境,始终坦然面对,将积极乐观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落脚在具体的人生行为当中。

可以说电影《孔子》就是以《史记·孔子世家》为模板拍摄的,全篇其实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新意,全片故事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只是使存在于历史中的高高在上的孔子在大屏幕上活了出来,《史记》中司马迁写孔子是为了使孔子脱离神化色彩,将其由神变成“圣人”,而电影则是将其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两者都表现了孔子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个人性的、鲜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

近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读是由于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因此,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今这股文化热,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孙鑫: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科技》,2012年第3期第25卷

[2] 陈曦:孔子神韵的独特演绎——《史记·孔子世家》探微,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

[3] 李剑清:司马迁心目中的孔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19卷第6期

[4] 魏红梅:论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魅力,电影文学,2013年1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