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乌梅丸
乌梅丸(张仲景)
乌梅丸(张仲景)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
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
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
方中用乌梅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而为使药。
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
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
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
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
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
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
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克,细辛3~5克,桂枝9克,人参3~6克,制附片6~9克,黄柏9克,黄连9~12克,干姜10克,川椒6克,当归6克,醋10~20毫升(兑入)。
乌梅丸功效主治药物组成配伍副作用用法用量
乌梅丸功效主治药物组成配伍副作用用法用量乌梅丸医药数据库中心 药学论坛 别名 汉语拼音 wu mei wan英文名 Wu mei pills标准号 WS3-B-0049-89药物组成 乌梅肉 120g ,青椒(去目 )12g ,细辛 18g ,黄连 48g ,黄柏 18g ,干姜 30g ,附子(炙 )18g ,桂枝 18g ,人参 18g ,当归 12g 。
处方来源 药品标准 -中药成方制剂标准 1989 年剂型治疗蛔厥, 久痢,厥阴头痛。
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 肢体瘦弱。
蛔厥证、厥阴头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 则吐,甚至 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时作。
用于治疗胆道蛔 虫症、肠道蛔虫、血吸虫及钩虫病、腹泻、肠炎、肠道易激 综合征、胆囊炎及胆石症、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病态窦房综 合征、带下、崩漏、痛经等。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服 1 丸,日 3 次,空腹温开水送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酸。
功效 温脏安蛔。
主治服。
7 岁以上小孩服成人 1/2 量; 3-7 岁服 1/3 量。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
泻痢初起忌用。
备方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 100g 粉 末加炼蜜 125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方解 本方由 10 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 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马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 既可安蛔, 又能止痛, 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 故以干姜、 附子、细辛、 蜀椒、 桂枝温肾暖脾, 以除脏寒; 且五药皆辛, 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 蛔止痛; 素病蛔疾, 必损气血, 故又以人参益气, 当归养血, 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 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 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表皮细胞淡黄棕色, 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表皮布有单细胞非腺毛或毛 茸脱落后的痕迹。
经方77:乌梅丸|腹痛、呕吐、慢性肠炎、腹泻、胃酸、消化溃疡
经方77:乌梅丸|腹痛、呕吐、慢性肠炎、腹泻、胃酸、消化溃疡乌梅此方出自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为治疗蛔虫之专方,为经典的寒热错杂方。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此方用药量特殊者:乌梅——用量为300枚。
根据实测称重,10枚乌梅约重20克,则300枚大概重600克,按一两等于15克计算,相当于四十两。
此方现有成药可以买到,服用非常方便。
现提供汤剂参考量如下:乌梅15,细辛15,附子15,桂枝15,黄柏15,人参15,当归10,蜀椒10,干姜25,黄连35。
酸梅汤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方证:此方方证条文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均有,且其文字多有相同之处:伤寒论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
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之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篇:七、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八、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分析此条方证条文:三病之鉴别——藏厥、蛔厥、藏寒:藏厥: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蛔厥: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藏寒:病者静而复时烦。
寒热错杂证的鉴别:寒症——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
热症——心中烦躁、目赤、口苦、小便黄。
缓解风湿痛乌梅丸
缓解风湿痛乌梅丸风湿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缓解风湿痛的药物,但其中一种备受推崇的中药——乌梅丸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乌梅丸的相关信息,包括其药材组成、作用原理以及临床应用等。
一、乌梅丸的药材组成乌梅丸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主要由乌梅、丁香、葛根等多味中药材组成。
其中,乌梅是该丸剂的主要成分,它具有散寒止痛、滋润肠道、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
丁香则有祛风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可以加强乌梅的作用。
葛根则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作用,有效缓解风湿痛症状。
二、乌梅丸的作用原理乌梅丸的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中药成分的相互作用,达到缓解风湿痛的效果。
乌梅可以暖肾散寒、活血化瘀,改善身体的微循环。
丁香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痛引起的关节疼痛。
葛根则可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减轻病痛。
三、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缓解风湿痛症状。
它可以减轻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乌梅丸的用法和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3-6克,一日2-3次。
儿童剂量需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
乌梅丸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仍需注意避免过量使用。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乌梅丸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四、乌梅丸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虽然乌梅丸在缓解风湿痛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使用中仍需注意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乌梅丸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适或其他不正常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乌梅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缓解风湿痛的作用。
它通过提高血液循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多种途径,减轻疼痛和不适症状。
在使用乌梅丸时,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地缓解风湿痛。
然而,乌梅丸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乌梅丸【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用量】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速记歌诀】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人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加减】无热者,去黄连、黄柏;无寒证者,去十姜、附子;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吐蛔者,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脾胃气虚者,加山药、芡实、莲米、谷芽;肝胃阴虚者,加生地、白芍、麦冬、牡蛎。
【方论】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蛔虫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亦即所谓上热下寒而致扰动不安,故见烦闷,呕吐,甚则食人吐蛔。
腹痛与烦呕时发时止,是因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多起伏不定。
腹痛加剧时,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
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方中重用乌梅酸收,养肝敛阳,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川椒、干姜、附子、细辛止痛驱蛔;人参甘温补脾益胃;当归甘辛温,养血柔肝止痛;桂枝辛甘温,走窜十二经,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方中酸收,苦泄,辛开,甘补,大温大寒各味溶于一炉,为酸苦辛热并施,既有调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又有补气和血,酸涩固脱之功。
是故,既可治蝈杀虫,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痢是也。
【医论】《医宗金鉴》吴谦曰:“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
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躁无暂安之时者,均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
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曳复止也。
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阐臭而出,故又烦也。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乌梅丸主要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不相同,其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也因此而有所差异。
下面将详细阐述乌梅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乌梅丸方剂的组成。
乌梅丸的君药是乌梅,它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乌梅的酸涩性能够收敛肠道,起到止泻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凝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丸的臣药是黄连,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连寒凉性能,可以清热燥湿,对于一些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佐药是薄荷和大黄,薄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的作用,而大黄则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乌梅丸方剂在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方面有所不同。
乌梅的涩肠止泻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时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清热燥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湿热病症如痢疾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薄荷的疏风解表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便秘等病症时有显著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的重要性在于其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配伍。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君药乌梅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而臣药黄连则能够清热燥湿,佐药薄荷和大黄则能够辅助乌梅和黄连的功效。
这种配伍方式使得乌梅丸方剂在治疗相关病症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得其具有涩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能作用。
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湿热病症、风寒感冒、便秘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对于中药方剂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因此,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梅丸方剂组成
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丸方剂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乌梅、白芍、山楂、甘草等药材组成。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乌梅丸方剂的组成和功效。
乌梅是指经过处理的乌梅果实,它具有酸甜可口、滋补养颜的作用。
乌梅富含有机酸、维生素C、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开胃、润肠通便的功效。
乌梅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对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有一定的帮助。
白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血养颜、调经止痛等功效。
白芍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具有活血化瘀、舒肝解郁的作用。
在乌梅丸方剂中加入白芍,可以增强方剂的益气补血功效,对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有一定的帮助。
山楂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具有消食健胃、降脂减肥的作用。
山楂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
乌梅丸方剂中加入山楂,可以增强方剂的消食化滞功效,对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一定的疗效。
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脾益气、解毒止痛的作用。
甘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于调节肠胃功能、缓解疼痛有一定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中加入甘草,可以增强方剂的舒肝理气功效,对于治疗脾胃虚弱、胃痛腹胀有一定的帮助。
乌梅丸方剂是将乌梅、白芍、山楂、甘草等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方剂。
它具有健脾开胃、增食助消化、舒肝理气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乌梅丸方剂通常以丸剂的形式出现,方便携带和服用。
服用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酌情调整剂量。
乌梅丸方剂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乌梅、白芍、山楂、甘草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健脾开胃、增食助消化、舒肝理气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于脾胃功能失调的人群来说,乌梅丸方剂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选择。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乌梅丸
医案
(十)症犯厥阴案
大市桥孙妇,亦脘痛,气冲胸膈,则肢厥神昏, 呕吐额汗。余以乌梅丸煎化服之,气冲厥逆渐平, 后服仲景黄连汤加吴萸,三剂即痊。 此二症皆春天少阳风热之邪,误服破气消导寒 凉等品而入厥阴者,所以病入于里,徒事发表消 导无益也。 按:有报道应用乌梅丸(加棕桐炭、阿胶、仙鹤 草)治疗崩漏(呈现寒热错杂之证者)35例,每能收 到满意效果。
医案
(八)痛经案
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 味。处方:乌梅10克,花椒6克,干姜6克, 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 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 为引,水煎服。 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 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 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蒲辅周医案)
医案
(四)消渴案
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 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按语:乌梅丸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 之能。用之,体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 得温,阳气乃复,使津液蒸腾以上润。且 方中乌梅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配人参 则益气津生,故治厥阴消渴能迅速奏效。
医案
(一)蛔厥(胆道蛔虫)案
位,尿淀粉酶384单位,B型超声肝胆未见异常图象,故 胆石、胰腺炎之诊断可除外。痛发剧时诊脉乍大乍小,手 足冷,冷汗出,舌质淡,黄薄润苔,诊为“蛔厥”(胆道 蛔虫病)。拟温脏安蛔法,方用乌梅汤: 乌梅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炒川椒5克,黄连10 克,黄柏10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制附 片12克(先煎一小时),川楝12克,槟榔片12克,使君 肉9克,急煎,日2剂,分4次温服。 服药后第二日疼痛已缓,仍日2剂,服依前法。第三日 上午,大便解出死虫一条,疼痛完全缓解。投以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之剂善后。
乌梅丸标准配方
乌梅丸标准配方
乌梅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开胃、涩肠止泻的功效。
以下是乌梅丸的标准配方及其制作方法。
一、材料准备:
1. 乌梅,500克。
2. 甘草,100克。
3. 炙甘草,100克。
4. 蜂蜜,适量。
二、制作方法:
1. 将乌梅洗净晒干,研细为细末;
2. 将甘草和炙甘草研细为细末;
3. 将乌梅末、甘草末和炙甘草末混合均匀;
4. 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成丸。
三、注意事项:
1. 制作乌梅丸时,应选择质量上乘的乌梅,并确保干燥无虫;
2. 甘草和炙甘草应研细为细末,以便与乌梅充分混合;
3. 加入蜂蜜时,应适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药效。
四、药效功效:
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等症状,具有健脾开胃、涩肠
止泻的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泄泻等症状,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有一定的疗效。
五、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10-15克,分2-3次温开水送服。
六、保存方法:
制作好的乌梅丸应放置通风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潮湿,以免影响药效。
七、注意事项:
1. 乌梅丸不宜与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食物同食;
2. 孕妇、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上就是乌梅丸的标准配方及其制作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乌梅丸配方
乌梅丸配方导语:乌梅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它以乌梅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的炮制和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了乌梅丸。
乌梅丸凭借其独特的药效和口感,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乌梅丸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一、原料准备制作乌梅丸需要准备以下原料:1. 乌梅:乌梅是乌梅丸的核心原料,一般采用新鲜的乌梅子。
2. 冰糖:冰糖是乌梅丸的糖分来源,能够提高其口感。
3. 盐:盐能够增加乌梅丸的口味和保持其质量。
4. 草木樨:草木樨是一种中药辅料,能够增加乌梅丸的香味。
二、制作方法1. 乌梅的炮制:将新鲜乌梅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晾干。
接下来,将乌梅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盐,翻炒均匀,使乌梅变软。
然后将炮制好的乌梅晾干备用。
2. 制作草木樨糖:先将草木樨置于火上烘烤,释放出香味。
然后将草木樨和适量的冰糖放入锅中,小火煮化。
待冰糖完全熔化后,取出草木樨,将制作好的草木樨糖略微晾凉备用。
3. 乌梅丸的制作:将炮制好的乌梅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粉。
然后将乌梅粉和草木樨糖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
最后,将混合好的乌梅和草木樨糖搓成小丸子,即可得到乌梅丸。
三、注意事项1. 乌梅丸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以免造成污染。
2. 制作乌梅丸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适量的香料,如陈皮粉、甘草粉等,增加其口感特点。
3. 在保存乌梅丸时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免影响乌梅丸的质量和口感。
四、功效与禁忌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要原料,具有消食、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常食用乌梅丸可以帮助消化、改善便秘,并且对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是对于肠胃虚弱、胃酸过多的人群,以及孕妇和婴儿,应禁止食用乌梅丸。
结语:乌梅丸是一种具有独特药效和口感的中药制剂,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搭配配方,使乌梅具有更好的药效。
制作乌梅丸需要准备乌梅、冰糖、盐和草木樨等原料,并且需要注意卫生和保存条件。
乌梅丸具有消食、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但对于特定人群需要禁忌食用。
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应用
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传统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应用乌梅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其配方和制作方法在中医界有着悠久的历史。
乌梅丸的主要成分是乌梅,辅以其他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等功效。
本文将对乌梅丸的配方进行揭秘,探讨其研究与应用。
一、乌梅丸的配方揭秘乌梅丸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药材:乌梅:乌梅是乌梅丸的主要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乌梅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陈皮:陈皮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陈皮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橙皮素、柠檬酸等成分,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甘草:甘草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甘草中含有丰富的甘草酸、甘草苷、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山楂:山楂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降脂减肥等功效。
山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C等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薄荷:薄荷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清热解表、疏风散热、止痛消肿等功效。
薄荷中含有丰富的薄荷脑、薄荷酮、薄荷醇等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蜂蜜:蜂蜜是乌梅丸的辅助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滋阴养血、解毒养颜等功效。
蜂蜜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二、乌梅丸的研究与应用1.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乌梅丸的药理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发现,乌梅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理作用:(1)抗氧化作用:乌梅丸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
(2)抗炎作用:乌梅丸中的多种成分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3)调节肠道功能:乌梅丸中的乌梅和蜂蜜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
(4)降血脂作用:乌梅丸中的山楂和陈皮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中医《方剂学》驱虫剂——乌梅丸(《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驱虫剂——乌梅丸(《伤寒论》)一、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20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炒香,四两(120克)、桂枝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檗六两(180克)。
二、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三、歌括1.乌梅丸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泻热又安蛔。
2.理中安蛔汤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3.连梅安蛔丸连梅安蜀椒柏,更有槟榔雷丸协;蛔扰烦躁兼厥逆,总因肝胃蕴实热。
四、功用温脏安蛔。
五、主治蛔厥证。
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六、方解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于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蛔虫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亦即所谓上热下寒而致扰动不安,故见烦闷、呕吐,甚则食入吐蛔。
腹痛与烦呕时发时止,是因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多起伏不定。
腹痛加剧时,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
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
方中重用乌梅,是用其味酸能制蛔,先安其动扰;蜀椒、细辛味辛能驱蛔,性温可以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寒能清上热。
柯琴曾对上药的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能下”,其释义可谓简明扼要。
此外,方中姜、桂、附共具温脏以祛下寒之功;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与温中药相配,具有益气温中以温补下焦虚寒,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治四肢厥冷的作用。
全方诸药配伍,共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乌梅丸的制法
乌梅丸的制法
乌梅丸剂型:蜜丸
【历史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卷六。
【方剂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
【处方】
乌梅肉二两细辛六钱干姜一两黄连一两六钱当归四钱桂枝六钱人参六钱附子(制)六钱黄柏六钱蜀椒(去目)四钱以上十味,共重八两四钱。
【制法】
1.配料:按处方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乌梅肉单放。
2.粉碎与混合:将细辛等九味轧为粗末。
另取米醋十两浸渍乌梅肉24小时,加热蒸之,至醋被吸尽取出,同粗末碾碎,晒干或低温干燥,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
损耗率约5%。
3.制丸:取炼蜜[每药粉十两,约用炼蜜(110℃)十两,和药时蜜温100C]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丸。
上药一料,约制一钱重蜜丸160丸,公差率±2%。
【规格】每丸重一钱(含药量约五分)。
【包装】用蜡纸包严,或装蜡纸筒封固,装盒密封。
【贮藏】置室内阴凉干燥处。
【功能】温中驱蛔。
【主治】胃痛吐蛔,脾虚久痢,胆道蛔虫,慢性胆囊炎等症。
【用法用量】每服丸,日服一至三次,温开水送服。
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方剂歌诀详解——乌梅丸
方剂歌诀详解——乌梅丸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歌诀总括】乌梅丸具有温脏安蛔、补益气血的功效,可以治疗蛔虫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逆冷的蛔厥证。
全方药物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炮)、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当归组成。
【歌诀详解】蛔厥证病机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
蛔虫“遇寒则动,得温则安”,本性喜温而恶寒。
蛔虫寄生于肠中,性喜窜动上扰。
若肠道虚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
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体现了“蛔得酸则静”,以安蛔为主;蜀椒、细辛都是辛温的,辛辣之品有驱蛔、杀蛔的作用,体现柯琴所说蛔虫“得辛则伏”;黄连、黄柏苦寒而降,蛔虫得苦则降,体现柯琴所说蛔虫“得苦则下”,二药性寒还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产生之热。
肠道虚寒,蛔虫不安居肠中而上逆,所以需要温脏安蛔,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也有辛可制蛔之力;考虑蛔虫长久易消耗人体气血,会有气血不足,故益气养血以扶正,用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总之,本方既能安蛔,又考虑到人体的阳气和气血不足,标本兼顾,考虑全面。
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乌梅丸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虚寒痢疾、泄泻等。
【应用点睛】现在常用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名言名句】《伤寒来苏集》:“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
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乌梅丸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
乌梅丸⽅歌趣记歌诀与⽅解乌梅丸蛔厥乌梅丸⽤细⾟桂⼈参附⼦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药物组成:乌梅30g细⾟5g桂枝10g⼈参10g附⼦15g蜀椒10g⼲姜10g黄连10g黄柏10g当归15g。
趣味速记⽅歌歌诀:乌梅细椒黄柏连,姜桂附⼦参归全。
⽤法:乌梅⽤醋浸⼀宿,去核,和余药打匀,烘⼲或晒⼲,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1~3次,空腹服或⽔煎服,也可⽔煎服。
功效: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
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得⾷即吐,常⾃吐蛔,⼿⾜厥逆,腹痛时作。
⼜主久利。
⽅解:蛔得酸则静,得⾟则伏,得苦则下。
君——乌梅味酸,安蛔⽌痛。
⾂———花椒、细⾟驱蛔温脏⽌痛。
佐——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姜、桂枝、附⼦温脏祛寒;⼈参、当归补⽓养⾎。
诸药合⽤,则成温脏安蛔之剂。
本⽅寒热并⽤,补敛俱备,故可兼治寒热错杂⽽正⽓亏虚之久利。
运⽤要点:临床应⽤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吐蛔,⼿⾜厥冷为辨证要点。
本⽅原为胃热肠寒所致之蛔厥证⽽设。
临证若⽆上热者,可去黄连、黄柏;若⽆寒证者,可去⼲姜、附⼦;若体不虚者,可去党参、当归。
临床案例:编者曾治郑某,⼥,35岁。
慢性泄泻2年,便泄稀溏,甚则如⽔,⽇⼗多次,晨起必泄三四次。
每因⾷凉加重,时发腹痛,多⽅治疗罔效。
伴畏寒,纳少,⽩带多。
⾆淡,苔⽩润,脉缓滑⽆⼒。
便检有少许脓球。
辨为脾肾阳虚,寒湿过盛。
治拟温补脾肾,渗湿⽌泻,⽅⽤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减。
守⽅治疗⽉余,便次减少,仍⽇三四次,且时有反复。
因思明是⼀派寒湿之象,温补何以少效?复细询得知尚有⼼烦⼝渴,尿少⾊黄之证。
此寒湿郁久化热之象,仲景之乌梅丸寒温并⽤,“⼜主久利”,正合⼀⽤。
遂处⽅:乌梅、⼲姜各10g,细⾟、⾁桂各5g,黄柏、黄连各10g,太⼦参30g,附⼦、⾁⾖蔻、苍术各15g,车前⼦30g。
4剂后,仅晨泻⼀⼆次,⽩带显减,纳增。
药已中的,续服4剂,便已成形,便次正常,余证若失。
以参苓⽩术散善后,随访⾄今未复发。
乌梅丸方剂组成
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制成。
其主要成分是乌梅、干姜、山药、甘草等。
乌梅丸的功效广泛,可以清热润肺、健脾益胃、化痰止咳、调理肠胃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乌梅丸的组成及其功效。
乌梅是乌梅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清热润肺的作用。
乌梅味酸、性平,有止咳化痰、益气养血的功效。
它可以调理肺气,改善肺部不适,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干姜也是乌梅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干姜味辣、性温,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它可以活血散寒,改善寒性疼痛,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山药是乌梅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山药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它可以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甘草也是乌梅丸的成分之一,它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解毒润肠的功效。
它可以调节肠胃功能,改善胃肠道问题,对于腹泻、便秘、胃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成分外,乌梅丸中还含有其他一些草药,如黄芩、黄连、陈皮等。
黄芩和黄连是中药中常用的清热燥湿药物,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肠胃不适。
陈皮有理气消食、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和缓解胃痛。
综上所述,乌梅丸是一种由乌梅、干姜、山药、甘草等多种草药制成的中药方剂。
它具有清热润肺、健脾益胃、化痰止咳、调理肠胃等功效。
其组成精选草药,每味药物的功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因此,乌梅丸在中药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中药医生,都可以选择乌梅丸来改善肠胃问题、减轻咳嗽症状、促进消化功能等。
乌梅丸的组成及其功效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中药选择。
乌梅丸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其组成精选了多种草药,每味药物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乌梅丸的其他成分及其功效。
乌梅丸中的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
乌梅丸方解
乌梅丸方解乌梅丸方解肝为肾水之子,心火之母,肝木病则心肾不交,火性本热,水性本寒,水火不交则上热下寒。
乌梅丸用来治吐蛔虫,但吐蛔虫本质为脏寒,蛔虫因为怕冷不停向上爬,直至吐蛔虫,它的症状有恶热、泻利、厥逆《素问·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这里的辛补肝,指肝气而言,即体阴而用阳的阳,如果对肝体而言,应该是“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临床需要灵活看待。
1、乌梅:乌梅丸用到了大量辛热药,说明肝气不足,升发无力,配以味酸的乌梅,避免辛伤肝体,这是从药味角度的解析,这样说来,把乌梅换成五味子、山茱萸,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以,之所以用乌梅,我想,或许乌梅对蛔虫有其独特的效用,现在有蛔虫的人很少,吐蛔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无法验证,只能作为一个猜想。
《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生川谷。
”由此可知,乌梅主要针对“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的气而言,这个气就是肝气,肝气不能透土而出,反从胁下逆升,至心包之火不能下降,这就是心中疼和热的原因,不能透土而出有肝气不足、木不疏土的因素,也有脾土寒,土气不足的因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可见乌梅丸症病人可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它可能有肝气虚的症状即容易紧张、抑郁之类的,又可能出现肝气实的症状如容易发怒动火,关键是要看究竟是肝气自身不足还是脾太寒。
肝气无法升发,一个是肝气自郁,一个是肝被脾郁。
2、人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补脾肺之气,木从土出的道理大家都清楚,用人参的目的就是补脾土之气,使“土质”松软,适宜“草木”生长。
(东北林下参,参龄10年以上,可见浓密的参纹)3、桂枝、干姜、蜀椒、细辛、附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为水。
(桂枝温肝、蜀椒温心、干姜暖脾、细辛温肺、附子暖肾)”乌梅丸用了如此多的辛味药,目的是升补肝气,弥补自身不足的问题,促进“草木”生长,可知乌梅丸所谓的脏寒为五脏皆不温(以脾寒为主,因为干姜的用量最大)五脏不温,则脏内气血流动缓慢,出现气血寒凝的情况,阳气由腑流入脏(如肝的动力来自于胆,脾的动力来自于胃)之力减弱,导致阳经之阳气有余而发热,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的道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食的是脏的阴气,从而导致腑的阳气内郁。
乌梅丸详细解析
乌梅丸详细解析3355 阅读一、条文字眼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方之。
又主久利。
二、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三、方解乌梅丸是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1、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
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
2、本方用细辛,当归,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这些大辛大热之药温太阴,针对腹胀,腹泻,久咳,纳差,久泻滑脱,大便不禁,等太阴证。
3、黄柏、黄连,苦寒之药,苦寒燥湿清热,针对口苦,舌红,苔黄,小便赤等阳明证。
4、人参,消痞,益气生津。
5、人参,附子,当归补益。
四、病机辨证:厥阴病证,寒热错杂,虚实错杂。
五:辨证要点1、望诊:①望型:体型细瘦者多。
②望色:面色暗黄者多(也有虚阳上浮者,面部痤疮。
),③望舌:舌苔白,舌质红,④望神:精神萎靡、抑郁。
2、问诊:①上部:失眠,口舌生疮,耳鸣耳聋。
②中部:胃脘胀满,疼痛。
③下部:少腹冷痛,便秘(冷秘),痛经,泄泻,阴部凉。
四末凉。
3、切诊:脉象沉细。
4、关于时辰,常在夜间12点-2点发病,失眠也如此。
5、四肢厥逆,烦躁,气上冲。
6、乌梅丸运用要点“杨皮桃(青黄少光泽),冰棍手,气球脉(弦脉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黄柏
炮制: 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本品形 如黄柏丝,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或棕 黑色。体轻,质脆,易折断。味苦涩。
药典中药材:黄柏
性味: 苦,寒。归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黄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 热泻痢,黄疽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 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 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 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药典中药材:干姜
性状:
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 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 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 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 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 气香、特异,味辛辣。
药典中药材:干姜
炮制: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 厚片或块,干燥。姜炭:取干姜块,照炒 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 褐色。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 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 辣。
药典中药材:干姜
性味: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药典中药材:干姜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 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药典中药材:干姜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干姜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附子详解>>>
附子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 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 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 附片”。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状: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 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印陷 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 空_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 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 5cm,宽0.9~
药典中药材:细辛
性味: 辛,温。归心、肺、肾经。
药典中药材:细辛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 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药典中药材:细辛
用法: 1~3g。散剂每次服0.5~lg。外用适量。
药典中药材:细辛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细辛
药典中药材:细辛
性状:
,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 辛辣、麻舌。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 0.5cm,节间长0.1~lcm。华细辛:根莲 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 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 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 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 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朿。质硬,断面角质 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炮附片: 取附片,照烫法(通则0213)用砂烫至鼓 起并微变色。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 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味: 辛、甘,大有毒。归心、肾、脾经。
性味: 辛,温。归脾、胃、肾经。
药典中药材:花椒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 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
药典中药材:花椒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细辛详解>>>
细辛
药典中药材:细辛
来源:
本品为马觉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 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莲。前二种习称“辽 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 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状:
3cm,厚0.2~0.5cm0外皮黑褐色,切面暗 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 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 味淡。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厚约0.3cm。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 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 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 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苦感时,取 出,除去甘萆,黑豆,切薄片,晒干。每 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本 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 0.9~3
乌梅丸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乌梅丸配方详解>>>
乌梅丸 WumeiWan
药典中成药:乌梅丸配方详解>>>
配方: 乌梅肉120g、花椒12g、细辛18g、黄连 48g、黄柏18g、干姜30g、附子(制)18g、 桂枝18g、人参18g、当归12g。
药典中药材:乌梅肉详解>>>
乌梅肉
药典中药材:乌梅肉
药典中药材:黄连
性味: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药典中药材:黄连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 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 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 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 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 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 吞酸。
药典中药材:黄连
用法: 2~5g。外用适量。
药典中药材:黄连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黄柏详解>>>
黄柏
药典中药材:黄柏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 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 晒干。
药典中药材:黄柏
性状: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 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 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 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 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 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 之有黏性。
药典中药材:附子
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 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 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典中药材:桂枝详解>>>
桂枝
药典中药材:桂枝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 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桂枝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 粗端直径0.3~l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 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 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 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 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 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 药典暂未收录乌梅肉。
药典中药材:花椒详解>>>
花椒
药典中药材:花椒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 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 子和杂质。
药典中药材:花椒
性状:
青椒: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蓇葖果, 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 开裂,直径3~4m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 色,散有多数油点和细密的网状蔭起皱纹; 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由基部与 外果皮分离。残存种子呈卵形,长3~4mm, 直径2~3m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 味微甜而辛
药典中药材: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 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 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療宫 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药典中药材:附子
用法: 3~15g,先煎,久煎。
药典中药材:附子
存储: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 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细辛
性状:
北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 圆柱状,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 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 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 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 20cm,直径0.l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 具纵皱纹;有须根和须根痕;质脆,易折 断
来源:
习称“盐附子”。(2)取泥附子,按大 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 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 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 使附片染成浓荼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 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习称“黑顺片”。(3)选择大小均匀的 泥附子,洗净,浸人胆巴
药典中药材:黄柏
用法: 3~12g。外用适量。
药典中药材:黄柏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干姜详解>>>
干姜
药典中药材:干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 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 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药典中药材:干姜
性状: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 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 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 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 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 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 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本品呈不 规则纵切片或斜切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 格。(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 净,浸人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 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 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 (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药典中药材:附子
药典中药材:黄柏
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