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毛岩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265期) 2005年1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 esearch on Financ i al and E cono m ic Issues

Numb er12(General Seri alN o1265)

Dece mber,2005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¹

毛岩亮,刘俊甲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政府,辽宁大连11603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化问题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边缘区城市化存在的六大问题,并立足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发展理念、城市规划、经济结构、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城市化;核心区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5)12-0053-05

西方地理学界对城市边缘区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从城市形态角度进行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时,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U r ban fri n ge)。[1]R#E#迪肯森(D i k i n son)根据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于1947年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带理论,将城市地域结构区由核心到外围分为中央地带、城乡边缘中间地带和城市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2],开创了城市边缘区(即所谓中间地带)研究的先河。L#H#洛斯乌姆(L#H#Russ w ur m)提出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对城市边缘区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

我国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于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95年顾朝林编著5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6的出版,标志着研究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1]综观整个研究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地域界定以及特征等探讨、研究得比较多;在应用研究方面,从单一问题入手研究得也比较深入,比如空间结构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但是,根据多年的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问题是一个复杂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行政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协调推进城市化,这也是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边缘区的特殊性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特殊地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1二元性。城市边缘区在经济、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经济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经济,又有乡村经济、城乡混合经济和外来经济;既有从城市延伸或新兴的现代工业、服务业体系,也有乡镇工业、传统农业等生产体系。人口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城市人口,也有农村人口;既有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也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土地的二元性表现为既有国有土地,又有集体土地;既有城市建设用地,又有农业用地。

21中介性。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域,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混杂了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社会形态和环境景观,而且两种形态之间的

¹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毛岩亮(1956-),男,辽宁大连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界线比较模糊,可以说是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中介状态,是介于城市和乡村间的连续统一体。就一般而言,在城市边缘区的内侧(内缘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相对倾向于城市形态;而外侧(外缘区)则以乡村为主,相对倾向于乡村形态。

31变动性。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城市边缘区是其中最富变化的地区,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市化两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又不断地向外扩展,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土地、环境景观以及管理体制等,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

二、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的特殊性

从城市边缘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其本质是城市集聚和扩散发展效应的结果,可以说既是城市化的产物,又是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特殊形态。

11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过程重叠。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既是城市核心区高度集中城市化后,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相关产业向其转移的离心扩散过程,也是城市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城市的吸引而产生的向心集聚过程,可以说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两种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在同一区域同步推进。

21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城市边缘区紧邻城市核心区,往往被作为核心区扩散发展的预留空间,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资源的配置和功能确定等都要受到核心区发展取向的约束。而且城市边缘区大多是市辖区,不具备农村县级政府相对完整的行政事权,在发展政策、工作决策等方面,受上级政府的调控影响较大。

31发展具有周期性。随着城市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发展也呈周期性阶段特点,可以概括为/集聚)分裂)扩散)再集聚0[3]。在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和影响下,内边缘区的城市化程度达到城区标准,率先完成向核心区的过渡,与外边缘区分裂;外边缘区随着自身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成为内缘区的同时,向外继续扩散,形成新的外缘区,再向核心区集聚,从而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41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一是边缘区城市化水平低于核心区,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滞后,从核心区吸引和接收的优质资源少。二是内边缘区与外边缘区的城市化程度不同,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同步。一般是内边缘区要高于外边缘区。三是城市化构成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往往是人口城市化率较高,而城市空间、土地利用、产业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高。四是城市景观不协调。既有城市景观,又有农村景观,而且比较混杂、无序。

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城市化的过程是城乡之间资源、利益重新进行配置和调整的过程,必然要触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问题。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过渡带,是城市化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城市化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

11规划问题。城市边缘区虽然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之内,但是往往处于核心区的从属地位,受核心区发展的调控和制约比较大;加之城乡两种不同规划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使边缘区的规划长期存在着不统一和不确定的问题,缺少相对完整、具体的规划指导。这也直接导致了边缘区的发展定位、空间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难以进行长期而稳定的规划实施,其建设和发展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和短期行为,现实表现为产业混杂、景观混杂、布局散乱等。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有序推进,而且不利于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21土地问题。一是土地资源锐减,失地、失业农民激增。城市核心区企业、人口和部分功能的转移,占用了边缘区大量的土地资源,形成了新一轮圈地运动。根据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统计,1987)2001年,全国用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达339416万亩。同时还有部分乡镇企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被征占,直接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地、失业。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已超过4000万人[4]。二是土地征用补偿偏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命令色彩,按5土地管理法6规定计算的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土地的实际价值,而且是永久性的一次补偿,根本未考虑升值效益。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虽然降低了政府的征地成本,却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据国家有关部门估算,改革开放以来,低价征用农民土地

54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总第26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