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产科工作常规及急救方案样本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在产科工作中,随时可能面临各种紧急情况,如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子痫等,这些情况往往危及母婴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产科突发事件,保障母婴安全,特制定本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一、应急组织与职责(一)成立产科急救领导小组组长:由医院分管领导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产科急救工作。
副组长:由产科主任担任,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急救方案。
成员:包括产科医生、护士、麻醉师、检验科医生、血库工作人员等相关科室人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急救工作。
(二)职责分工1、组长职责(1)全面负责产科急救工作的指挥和协调,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紧急情况下,有权调动医院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物资等。
(3)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急救工作的进展情况。
2、副组长职责(1)协助组长制定和实施产科急救方案,组织现场抢救工作。
(2)负责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各科室之间的密切配合。
(3)对急救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3、成员职责(1)产科医生负责对产妇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实施紧急手术和操作,如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
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护士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做好护理记录。
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如输液、输血、给药等。
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3)麻醉师负责产妇的麻醉工作,确保手术安全。
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麻醉并发症。
(4)检验科医生负责产妇的血液、尿液等检验工作,及时提供检验结果。
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5)血库工作人员负责保障急救用血的供应,及时调配血液。
做好血液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
二、急救流程(一)接诊1、产妇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护士应立即将产妇送至产科病房,并通知产科医生进行接诊。
2、产科医生应迅速对产妇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胎位、宫缩情况、阴道出血等,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诊断1、根据产妇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尽快明确诊断。
产科应急处理方案范文

产科应急处理方案范文简介产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分科之一。
在产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和紧急情况,因此应急处理方案对产科医生和护士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科应急处理方案的范文,旨在帮助产科工作者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应急处理方案范文一、胎儿窘迫的处理方案胎儿窘迫是指胎儿长时间处于严重缺氧状态,需要紧急处理和抢救。
下面是胎儿窘迫的应急处理方案范文:1.立即呼叫助产士和医生,报告胎儿窘迫情况。
2.给产妇提供充足的氧气,确保胎儿及时获得氧气供应。
3.进行胎儿监护,观察胎心率和胎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4.如果胎心率异常或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立即采取措施,如改变产妇体位、给予输液或快速制剂进行胎儿复苏。
5.如胎儿心率仍未恢复正常,应考虑采取紧急剖宫产手术。
6.抢救成功后,要对胎儿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确保其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二、产妇出血的处理方案产妇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急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产妇生命。
下面是产妇出血的应急处理方案范文:1.立即呼叫助产士和医生,报告产妇出血情况。
2.帮助产妇改变体位,如将她抬高腿部,以提高血液回流。
3.给产妇进行抑制子宫收缩的药物治疗,如给予催产素。
4.将产妇转移到手术室,准备可能需要的手术设备和药物。
5.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应迅速采取紧急手术措施,如刮宫或子宫动脉栓塞。
6.抢救成功后,要对产妇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确保其出血情况得到控制。
三、新生儿窒息的处理方案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呼吸的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和抢救。
下面是新生儿窒息的应急处理方案范文:1.立即呼叫儿科医生和护士,报告新生儿窒息情况。
2.确保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可用吸引器或吸痰器清除口鼻分泌物。
3.氧气给药:给予新生儿氧气面罩或氧气带管,确保其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
4.采取刺激措施:轻拍或拍击新生儿足底,以促使其呼吸。
5.实施心肺复苏措施:根据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产科常见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确保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产科急救水平,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产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常见紧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分娩意外;2. 产后出血;3. 脐带脱垂;4. 新生儿窒息;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 胎膜早破;7. 子宫破裂;8. 胎盘早剥;9. 胎盘植入;10. 胎盘滞留等。
三、应急原则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 统筹协调,分级负责;3.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4. 保障母婴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四、组织结构与职责1. 产科急救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挥产科急救工作,制定应急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紧急情况。
2. 产科急救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产科急救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负责产科急救体系日常管理。
3. 产科急救应急专业小组:负责处理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根据孕产妇死亡及急救中诊治、抢救的薄弱环节,及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指导落实。
五、应急预案流程1. 分娩意外(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产妇状况,给予相应处理;(2)如有必要,立即启动剖宫产手术;(3)术后,密切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状况,做好护理工作。
2. 产后出血(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出血原因,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2)必要时,启动剖宫产手术,处理子宫破裂等并发症;(3)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状况,做好护理工作。
3. 脐带脱垂(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胎儿状况,给予吸氧、剖宫产手术等处理;(2)术后,密切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状况,做好护理工作。
4. 新生儿窒息(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新生儿状况,给予吸氧、复苏等处理;(2)如有必要,启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5. 胎膜早破(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产妇状况,给予休息、观察等处理;(2)如有必要,启动剖宫产手术。
6. 子宫破裂、胎盘早剥、胎盘植入、胎盘滞留等(1)医护人员迅速评估产妇状况,给予止血、剖宫产手术等处理;(2)术后,密切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状况,做好护理工作。
妇产科各种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的突发事件,当班护士应及时向护士长、科护士及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护理部在接到重大急救报告后,除积极组织人力实施救护工作外,即将向分管院长报告,逐级上报卫生局。
(二)对重大急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
(三)启动护理急救小分队和护理急救梯队。
(四)重大意外伤害急救程序1、院内急救程序( 1 )伤病员来院后,首先由急诊科护士做好应急处理 .(2 )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 3 )急诊科人力不足时,由医务科、护理部或者总值班调集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急救工作。
【应急预案】(一)就诊病人一旦确诊为传染病,应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即将送相应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同时对诊疗用品进行消毒、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限报社会卫生科。
传染病暴发和流行时,即将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救治措施。
(二)病房办公室护士热情接待病人,根据病种安排床位(同一病种住同一房间) ,即将通知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有关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限制人员探视制度、活动范围规定等) ,并通知医生。
(三)病房应布局简单、便于消毒,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四)根据不同的病种执行不同的隔离措施,即将测量体温、脉博、呼吸、血压、体重,病情危重时积极参加抢救,必要时由专人进行监护.(五)遵医嘱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对用过的物品严格进行消毒、清洁、灭菌,必要时进行焚烧。
(六)急性期病人卧床歇息,谵妄及有精神症状者,加床档以防坠床。
(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时,即将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八)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
(九)对家属送来的食物经检查后方可食用。
(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与急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做好卫生宣教,按不同病种,向病人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
(十二)认真及时的做好各种记录,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交叉感染,防止病菌扩散。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在产科医疗工作中,随时可能面临各种紧急情况,如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等,这些情况往往危及母婴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产科突发事件,保障母婴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成立产科急救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产科医生、助产士、麻醉师、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产科急救工作的指挥和协调,制定应急方案,调配人员和物资。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工作,在组长不在时履行组长职责,负责具体的急救工作安排和实施。
医生职责:对产妇进行诊断和治疗,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手术等。
助产士职责:协助医生进行助产操作,观察产妇和胎儿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
麻醉师职责:负责产妇的麻醉工作,保障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安全。
护士职责:执行医嘱,做好护理工作,包括输液、输血、监测生命体征等。
二、急救设备和药品准备1、急救设备多功能监护仪:用于实时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吸引器: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输液泵和注射泵:精确控制输液和注射速度。
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心率和胎动情况。
除颤仪:用于心脏骤停时的急救。
2、急救药品缩宫素:用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麦角新碱:加强子宫收缩,治疗产后出血。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维生素 K1 等。
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
麻醉药品:如利多卡因、丙泊酚等。
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和库存,及时补充和更换。
三、常见产科急症的应急处理流程1、产后大出血立即启动产后大出血应急预案。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补充血容量。
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
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
如出血仍不能控制,应及时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切除术。
2、子痫立即将产妇置于安静、避光的房间,避免刺激。
产科各类应急处置方案

产科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在产科工作中,由于产妇和胎儿的情况复杂多变,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紧急状况。
为了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以下各类应急处置方案。
一、产后出血应急处置方案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
1、早期识别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
注意产妇的出血量、出血颜色和性状。
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通过按压子宫判断其硬度和轮廓。
2、应急处理措施(1)立即启动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可采用单手或双手按摩子宫的方法,持续按压直至子宫收缩良好。
(3)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进行缝合止血。
(5)若上述措施无效,应考虑进行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3、团队协作医生、护士和助产士应密切配合,分工明确。
护士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执行医嘱;医生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助产士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
4、后续观察出血控制后,仍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量,预防再次出血。
同时,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二、羊水栓塞应急处置方案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但极其凶险的产科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1、早期诊断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呛咳、寒战、昏迷等症状,同时伴有低血压、心率加快、出血不止等,应高度怀疑羊水栓塞。
2、应急处理措施(1)立即组织抢救,呼叫多学科团队,包括产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等。
(2)保持产妇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3)抗过敏治疗,迅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4)解除肺动脉高压,可应用罂粟碱、阿托品等药物。
(5)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6)抗凝血治疗,早期使用肝素,后期使用抗纤溶药物。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产科急救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目的产科急救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产科突发疾病或意外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急救救治,最大限度地保护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
通过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减少事故伤害,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医疗质量。
二、应急预案内容1.突发病情识别和应对流程(1)产妇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第一时间进行观察,并立即通知专业产科医生进行诊断。
(2)发现产妇有严重出血、高血压、心悸等情况时,应马上向领导汇报情况,并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3)胎儿窒息或羊水栓塞等情况发生时,应立即通知产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等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2.急救设备和物资准备(1)产科急救包必须放置在易于取用的地方,包括止血带、医用垫、气囊、氧气瓶、输液器等急救用具。
(2)急救车辆和通道需要保持畅通,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运到医疗点进行救治。
3.人员配备和分工(1)产科急救团队应包括产科医生、护士、呼吸科医生等专业人员,按照分工合作,快速处理急救病例。
(2)设立急救值班制度,保障24小时内有专业人员进行急救响应。
4.应急处置流程(2)到达患者现场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急救措施。
(3)在进行急救过程中,要保持通畅的沟通,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5.事故后续处理(1)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对急救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医护人员的表现,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不足的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应急处理的水平。
三、应急预案实施1.定期开展产科急救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
2.经常组织模拟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3.制定科学的急救演练计划,保证医护人员在平时就熟悉急救流程,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效率。
四、应急预案总结产科急救应急预案是医院产科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是保障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医院产科急救应急预案

医院产科急救应急预案一、背景与目的在医院产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急救情况,如孕妇突发疾病、胎儿窘迫等。
为确保产科急救的高效、准确和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以指导医院产科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响应,并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应急人员1. 急救组成员:产科主任、副主任,产科护士长,急诊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等。
2. 配备合适的急救设备和器材,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急救准备与培训1. 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包括产科人员和其他参与急救的科室人员,使其掌握正确的急救程序和技巧。
2. 急救设备和器材应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新,以确保其完好可用。
四、急救流程在采取急救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对病情进行评估并确定急救级别。
1. 生命威胁急救如果孕妇出现严重的生命威胁,例如呼吸停止、心跳骤停等情况,急救人员应立即执行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措施,并及时联系麻醉科医生和儿科医生。
2. 孕妇突发疾病急救例如,孕妇出现羊水栓塞、子痫前期重度子痫等疾病,急救人员应迅速与相关科室协调,给予适当治疗。
3. 胎儿窘迫急救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胎儿期或分娩期的任何时间出现危险迹象。
医务人员应迅速开始胎儿监护,并及时与新生儿科医生进行联络,以提供相关的急救措施。
五、急救记录与报告1. 每次急救事件都要详细记录,并反馈给相关负责人,以便后续分析及改进。
2. 每个急救事件发生后,相关负责人应评估急救效果,及时报告,并查找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定期演练与复盘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急救队员的应对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并根据模拟演练情况进行复盘,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七、风险预测与管理通过风险预测和管理,及时评估可能的急救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风险。
八、文化与倡导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增强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倡导医院产科急救的重要性。
九、总结医院产科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响应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训、演练和整体协同等措施的落实,将有效提升医务人员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保障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为医院产科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产科工作常规及急救方案
阴检及人工破膜记录
指征: 了解内骨盆及羊水情况。
过程: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
查外阴正常。
阴道通畅。
宫口开×cm( 未开, 可容×指, 消退××%) , 宫颈质地( 软, 韧, 硬) , 位置( 前, 中, 后位) 。
胎膜未破( 已破) , 羊水囊稍胀( 不胀) 。
先露头( 臀或其它) , S高低, 胎方位, 产瘤情况, 有无颅骨重叠。
未扪及海绵状及条索状组织。
骶岬未扪及, 骶尾骨弯曲度正常, 骶尾关节活动, 尾骨不翘。
坐骨棘平状, 坐骨切迹可容2指余。
耻骨弓角度大于85度。
骨盆无内聚感。
手指引导下避开宫缩, 皮钳( 或长针) 破膜, 流出羊水量, 颜色, 见胎脂。
宫缩后复查情况如前。
胎心150次/分。
印象: 内骨盆情况, 羊水情况, 宫颈Bishop评分
处理:
围产期保健工作各项常规
早孕建卡初查常规
1、妊娠13周内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详细询问停经情况, 进行全身检查, 测身高、体重及基础血压。
3、进行外阴、阴道检查, 了解外生殖器有无影响分娩的疾病, 并给予适当处理。
根据孕情, 必要时做B超检查( B超不宜作为常规) 。
4、了解以往健康情况, 重点了解心、肺、肝、肾、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 对有内科合并症的孕妇应请专科医生会诊, 以估计孕妇能否负担妊娠与分娩过程。
若不宜继续妊娠及早终止。
5、化验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白带常规检查及梅毒、淋病等筛查。
6、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对高危孕妇进行高危评分, 并进行管理。
7、进行妊娠早期的健康教育。
8、做好孕期卫生指导。
产前检查常规
( 一) 孕早期( 妊娠13周内) : 见”早孕建卡初查常规”
( 二) 孕中期( 妊娠13-27周)
1、每隔4周产前检查一次, 高危孕妇增加检查次数。
2、询问孕妇健康情况, 了解胎动出现时间。
3、测体重、量血压, 计算平均动脉压, 检查有无水肿, 孕20周时复测尿蛋白。
4、测量宫底高度、腹围、听胎心, 注意胎儿大小, 判断是否与孕周相符。
20周起绘制妊娠图, 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5、孕16-20周间行母血甲胎蛋白筛查, 孕18-24周超声波检查, 必要时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 发现异常提出医学指导意见。
6、提供营养及心理保健指导。
7、孕26周左右时对所有孕妇作50克糖筛查试验, 如血糖≥7.8mmol/L作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及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8、筛查高危产妇, 系统管理。
( 三) 孕晚期( 孕28周以后)
1、每隔4周产前检查一次, 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 有异常者增加检查次数, 必要时住院治疗。
2、询问孕妇情况, 有无头痛、眼花、水肿、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 了解胎动情况。
3、测量体重、血压, 计算平均动脉压。
检查有无水肿, 每次测尿蛋白, 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者, 积极预防。
4、发现异常胎位及时纠正。
5、指导孕妇自行监测胎儿, 记胎动卡。
6、听胎心。
如有异常行电子胎心监护。
7、测量宫底高度、腹围, 注意羊水量、胎儿大小, 绘制妊娠围, 积极防治胎儿生长受限。
8、复检血红蛋白, 纠正贫血。
9、孕28-30周行骨盆外测量。
10、孕36周左右复查B超进一步了解有无胎儿胎盘异常。
11、孕37周后注意胎先露入盆情况, 了解头盆关系, 并根据全面情况预测分娩方式, 决定分娩地点, 提出产时注意事项及做好产前准备工作。
12、帮助孕妇做好母乳喂养的身心准备, 介绍临产症状及去医院的时机。
高危妊娠管理常规
1、对筛选出来的高危孕妇进行专册登记, 并在”孕立妇保健手册”上作红色标记。
2、高危门诊, 按高危妊娠严重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3、对未按时来门诊者须采取不同方式追访( 信访、电话访) 。
4、凡属高危妊娠均应住院分娩, 部分患者应酌情提前住院。
5、高危孕妇住院后, 根据母婴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选择对母婴最有利的分娩时间及分娩方式。
6、高危妊娠者产后应有乡镇、街道卫生院保健人员进行访视。
产后42天到指定单位进行健康检查。
产科诊疗常规
1、坚持首科首诊负责制, 严格值班交接制度, 坚守岗位, 履行职责。
2、及时询问病史, 按规定书写病历, 及时审签病历, 按时归档。
3、执行查房制度, 住院医师每日不少于二次, 主治医师每日不少于一次, 科主任、主任医师每周1-2次, 并做好三级查房记录。
4、遇有疑难病例及时认真讨论, 尽早明确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
5、科主任、主治医师、床位医师对疑难病例及有关手术必须进行讨论, 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6、遇有疑难病例, 及时申请会诊( 按会诊制度执行) 。
7、经治医师( 或值班医师) 参加危重病人抢救, 重大抢救由科主任或院领导参加, 分工协作, 抢救及时, 做好有关记录。
8、严格操作规程, 执行查对制度, 以防差错事故发生。
9、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坚持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10、做好门急诊工作, 定期安排人员上门诊, 解决门诊疑难病例。
接产常规
1、产妇进入产房应有专人守护不得离开。
2、密切观察子宫收缩、胎心、血压情况, 每5-10分钟听胎心一次。
碘伏消毒并在臀下热上消毒巾。
3、用1%肥皂水擦洗上阴部, 然后用温开水冲掉肥皂水, 最后用0.5%碘伏消毒并在臀下热上消毒巾。
4、接产前应作好接产准备, 如: 宫缩剂、吸引器、复苏囊、气管插管。
接生人员按常规洗手、消毒,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正确指导产妇用力, 配合接生者分娩。
6、胎头拨露时, 接生者一手保护会阴, 另一手协助胎头俯屈, 注意保护母婴安全, 必要时做会阴侧切术。
7、胎头娩出后及时挤出口鼻的粘液, 然后, 按分娩机制娩出胎儿。
8、胎儿娩出后, 进一步清理呼吸道, 擦干身上的血迹、羊水, 注意保暖, 给予阿普加评分, 同时予产妇垫上聚血盆。
9、用脐圈结扎脐带后, 分别用20%高锰酸钾液消毒脐带断面, 待断面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 再用脐带布包扎, 并查体。
10、与产妇核对新生儿性别后, 盖手印、脚印、与手圈之后, 在产后半个时内协助正常新生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并早吸吮, 接触30分钟以上, 婴儿评分≤7分者送新生儿病房观察。
11、注意观察胎盘剥离征象, 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阴道有裂伤, 并采取相应措施, 肛查一次, 无特殊情况移至平车休息, 注意预防产后出血。
12、产后密切观察产妇子宫收缩、阴道流血、血压及膀胱充盈情况, 每20分钟一次, 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发生, 并做好治疗及护理工作, 无异常情况, 两小时后回母婴同室, 做好交班工作。
母婴同室工作常规
1、热情接待产妇和新生儿, 介绍产后注意事项, 按常规做好母婴的医疗及护理工作。
2、对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知识, 强化勤吸吮、早吸吮按需喂哺, 开奶前不喂食, 24小时母婴同室, 严禁使用人工奶头、奶瓶及代用品喂哺婴儿。
3、定时巡视, 观察产妇的宫缩、恶露、伤口、膀胱充盈等情况, 做好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4、强化责任护士职责, 正确指导产妇喂奶及新生儿正确含接姿势, 以便及时纠正。
5、对产妇进行乳房护理及宣教, 做好异常乳房的处理及护理。
6、对新生儿的一些常见现象, 如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假月经、溢奶与吐奶、产瘤等进行广泛宣传。
7、产后第二天指导产妇做产后操, 并解释每节体操的意义。
8、鼓励产妇进食富有营养足够热量和水分的食物, 多进蛋白和多吃汤汁食物,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有条件时医院可增加二餐点心。
9、出院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评价, 以便出院前及时补课, 并做好产褥保健、计划生育及育儿知识宣教, 指导怎样办理出院手续。
母乳喂养工作常规
一、从产前建卡起即加强健康教育, 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和重要性, 建立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
1、孕妇人手一册”母乳喂养指南”。
2、孕妇学校老师授课、放录像、问卷、教会孕妇具体母乳喂养的方法。
3、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指导和乳房护理, 教会如何注意乳房卫生, 为哺乳做好准备。
二、孕妇入院待产必须让其再次接受母乳喂养指导。
三、产后半小时内帮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大于30分钟, 并进行吸吮。
四、帮助剖宫产的婴儿在出生30分钟内和母亲进行部分皮肤接触, 手术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