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跳楼坠楼死亡背后的心里分析
莆田市长跳楼 中国坠楼官员们为何死得躲猫猫
莆田市长跳楼中国坠楼官员们为何死得躲猫猫福建省莆田市市长张国胜于4月8日上午跳楼身亡。
据了解,张国胜是从市政府办公楼跳楼的,目前跳楼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截至发稿时,尚无法确定张国胜此前是否受到纪检部门调查。
时下,官员坠楼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隔不了多长时间,就有一起官员坠楼事件发生,而官员坠楼的悲壮与凄凉与之生前的风光相比较,无不让世人感慨人生命运的多舛和变幻莫测。
自杀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据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就高达25万,自杀未遂者更是飚升至200万的惊人数字。
而全球人口的自杀比例也是居高不下,于是世界卫生组织不得不在2003年将9月10日定为“预防自杀日”。
希望以死来摆脱活着的痛苦,是自杀者常见的心态,生不如死是人们选择自杀的原始动力。
据一个自杀未遂者口述,当人濒临死亡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五彩缤纷,仿佛就要进入一个梦幻中的极乐世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大凡坠楼自杀的官员从新闻报道里看不出一丝一毫生前有强烈的自杀倾向,突然间生命之花就枯萎了、凋谢了。
以人民网报道的9月23日坠楼身亡的安徽安庆市商务局局长为例,虽然经公安、检察机关初步侦察排除他杀,可他的生前同事对此事均表示震惊和痛心,因为死者生前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而且他所领导的商务局连续3年在安庆市政府综合考核中名列前五名。
更充满神秘色彩的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女副市长也是坠楼而亡,最后警方定性为自杀,而她自杀的动机更是难以令人置信,自杀的当晚她和丈夫吵架了,一时想不开就跳楼了。
大凡跳楼自杀的官员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管楼层有多高都是从高处跳下来的,除此之外,就是每一个自杀的官员在生前表现得极为优秀,在同事和朋友们口中极具口碑。
一言一蔽之,自杀者活得清白,死得令人扼腕痛惜。
对于一起又一起官员自杀事件,有人喻之为官场生态的恶化,如果这种评论是真的话,为何多让好人为这种恶化的政治生态卖单。
普通老百姓怎么想也想不通,权高位重的官员们平日里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什么事就这样想不开呢?前不久,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了,他是从自家门前的山崖上跳下来的。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1. 物质诱惑:许多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会接触到各种资源和权力,这让他们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
一些官员可能会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以满足经济上的渴望。
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自我辩护,认为这样做并没有违法或者道德上的错误。
2. 自我权力感:一些官员可能会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大量的权力而感到满足。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追求掌控和掌权,导致出现一种“度越用越高”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常常会造成官员的专断和孤立,他们不愿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3. 社会压力:社会舆论和公众对官员的期望是巨大而复杂的。
官员可能会感到被迫符合观念的道德水准,感到压力和不安,试图通过腐败减少这些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目标转向一些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来表现自己的成就和力量。
4. 道德沉淀:官员长期以来在体制中工作,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些官员可能会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视其为“自然”和“合情合理”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心理,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惩罚。
综上,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诱惑、自我权力感、社会压力和道德沉淀等方面的因素。
理性认识这些原
因,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减少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试论官员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的构建
的执政能力建设 。 党政机关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健 康 问题 , 强 心 理危 机 干 预机 制建 设 , 官 员 实施 常 加 对 态化 、 系统 化 、 度 化 的心 理健 康 教 育 和心 理 危机 干 制
( 中国人 民公 安 大学研 究生部 , 北京 103 ) oo8
摘要: 不断 出现 的官 员 自 现象 , 杀 暴露 出党 政机关 在 官员心 理危 机 干预机 制方 面 的缺失 , 文试 图通 过对 本 官员 心理危 机 的成 因进行 分析 , 提 出 了官 员心理 危机 干预机 制的整 体构想 , 尝试 并详 细探讨 了构建危 机干
时陷 人 能力 和 心理 的双 重危 机 ; 外 , 此 随着 我 国民主 进程 的加快 ,官员 在正 常工 作状 态下 的一 言一行 , 被
因涉及腐败而畏罪 自杀外 , 大多数以 自杀来结束生命
的官员 都是 心理健康 出了问题 , 中很 多是 得 了抑郁 其
症。
近年 来 , 虽然有 关部 门越 来越 重视 官员 的心 理健
后 是 否 隐藏 腐败 , 事 后 的调 查 表 明 , 但 除个 别 官 员确
害、 流行疾病 、 群众上访 、 拆迁维稳等多方面的因素往 往 同时袭 来 , 多 官员常 常处 于应 急状 态 。有 的官员 许 超负荷运转 , 身心疲惫 , 精神恍惚 , 身体和心理健康受 到严重影响 , 致使个别官员选择了一“ 了之 ; 跳” 同时 , 随着我国“ 领导责任问责制”“ 、一票否决制” 等制度的 不 断健 全和完 善 ,以及对 客观 上存 在 的诸如 火灾 、 洪 水和生产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 , 使官 员的心理压力剧增 。有些突发事件发生后 , 官员对危 机 处理 缺乏应 对经 验 , 但要 手忙脚 乱 地处理 善 后事 不 宜, 还要承受来 自上级 和舆论媒体的压力 , 自身 同 使
反腐败视角下官员自杀现象研究_谢棋君
反腐败视角下官员自杀现象研究谢棋君,莫佩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官员自杀往往与腐败问题密切相连,从侧面也反映出反腐败建设的有效性。
以反腐败为视角,提出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监控为主的事中控制,查处和公布真相为主的事后控制与反馈,从全过程探析官员自杀问题的消解,促进廉政。
【关键词】官员自杀;反腐败;控制【中图分类号】D691.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4)05-0046-02一、研究的缘起近年来,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强化法律和制度等方式去约束官员行为,使其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此种“高压”下,使得问题官员的腐败空间逐步受到压缩,进而无处遁形,致使其走投无路“以死谢罪”。
问题官员的自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如按照社会学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可以算得上一种现象,因而值得人们关注。
这一系列自杀事件的发生都与官员自身的不廉洁,触及贪污腐败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特别是在腐败成为一种默认值时,官员一旦出事,对官员的道德怀疑几乎成为公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自杀官员中,一些还未有被证明与贪腐案件存在联系,一些是在组织或司法调查过程中自杀,还有一些则是被拘押到监所后自杀,手段主要包括服毒、跳楼、开枪、卧轨、撞墙、割腕、上吊等。
[1]虽然这其中凸显了廉政建设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意识到,因主要强调发生行为后的事后监督,往往会陷入被动,致使这种极端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研究以反腐败为切入,针对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思考,以期对贪污腐败的全过程有所把握,促进廉政。
二、官员自杀原因剖析因信息供给程度不同,致使民众都对官员自杀的原因产生各种猜测。
经过系统梳理,其原因可归纳为:(一)以自杀结束腐败“质问”问题官员自知无法逃脱法律的惩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
对于位高权重的官员自杀,不能等同于普通人自杀,要将他们的自杀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联系起来。
揭秘百余官员自杀原因
揭秘百余官员自杀原因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31期有司法官员指出,贪官们之所以选择自杀,无非有两种原因。
一是从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到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的现实,会让他们无法生存下去;另一个原因就是贪腐的良心受到谴责,以死谢罪,“死了比活着更有‘好处’”。
十年百余名官员自杀7月28日晚,60岁的合肥市政协副主席满铭安自缢身亡,此前他曾担任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近十年。
据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市检察院、法院在全国司法系统颇有影响,曾办理过一些全国瞩目的大案要案。
其中,在2012年,满铭安担任合肥市检察院检察长的任期内,该检察院公诉了薄谷开来杀人案,并被最高检记集体一等功。
仕途前景一片大好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官方并未透露任何消息。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不足11年的时间,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达112人,涉及26个省份,其中湖南12人、浙江9人、四川8人,名列官员自杀榜前三名。
据媒体消息称,官员工作压力大、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贪污腐败等各种原因驱使他们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官方认定为自杀的112名官员中,省部级官员有8人,厅级官员22人,处级官员30人,处级以下官员52人;绝大多数都在一些重要部门任职,如党委政府、公检法、国土、纪委和信访等部门,没有一人是在团委、妇联等相对权轻的部门工作的。
其中,30岁以下的仅1人,31至40岁的11人,41至50歲的44人,51-60岁的32人,60岁以上5人。
官员们自杀的地点,多选在办公场所。
其中,39%的自杀官员选择在党政机关的办公场所自杀,在住所自杀的官员占33%,在宾馆饭店、医院、野外、铁路等场所自杀的约有21%。
东窗事发,自绝于民在这批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有选择跳楼、自缢、溺水、割脉、卧轨等各种非常态形式,而官方回应普遍滞后,案发期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或称意外,或并不知情。
而在其中,因抑郁症自杀成为家属或者官方所“偏好”的一大诱因。
干部压力透析:官欲贪欲太重官员心理最难健康
干部压力透析:官欲贪欲太重官员心理最难健康作者:孟宪平等来源: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干部压力解码最近,关于干部自杀的新闻令人揪心。
2008年12月31日,上海市黄浦区国资委主任沈正娟坠楼身亡,遗书称自己工作压力很大。
此前的12月15日,中共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凌光辉自杀身亡。
11月19日,四川绵阳市政府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跳楼自杀,成为10月3日以来发生在绵阳的第二起干部自杀个案。
这些官员自杀大多有一个共同的诱因,就是不堪承受压力。
本刊及有关机构对党政干部的调查显示,压力大已成为这一群体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吐露心声:“工作不好干,压力大哪!”有的经常早出晚归,一年到头几乎没休过假;有的疾病缠身还不得不坚持工作。
然而,人民论坛推出的近期网上调查结果显示,78.61%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的主要社会群体中,领导干部没什么压力,比企业家、白领、农民工等群体压力小得多”。
为什么对同一问题的认知有这么大的反差?这种认知的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怎么缓解干部压力?为此,人民论坛杂志社围绕如何看待干部压力、怎么缓解干部压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专家分析指出,很多普通民众和网友认为干部压力不大,关键是因为这些群体,大多对干部群体当前的工作状况不十分了解。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领导干部的压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更需要辩证分析,理性、客观看待。
许多因素影响着干部的压力,比如发展转型的压力、“官场潜规则”、“迎来送往、接待上访”等。
应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多管齐下,辩证增压减压,增加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压力,破除官场潜规则,卸下领导干部不该有的压力,“还权于民为官员制度性减压”。
只有这样,官员群体的压力也才能得到制度性的减轻。
因为时间关系,本期策划可能还不够全面,但只要能对干部缓解压力有所启示和帮助,我们的愿望就基本实现了。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官员心理病症深层透析官欲太重的官员,心理很难健康;贪欲太重的官员,心理最难健康孟宪平当代社会中,官员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有很大关系,包括环境变化对工作能力提出的挑战、知识社会对学习能力提出的挑战、形势发展对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利益牵挂对个人公仆意识提出的考验、以人为本对科学执政能力提出的考验等。
官员自杀的贪腐因素
表 面 上 看 盘 根锚 节
灭
倒 就全 盘
党 委 副 书记
、
局 长李 建 荣 在 县政 府 六 楼 高
。
愧 对 社 会 而 自杀 的 比 例 非 常小 杨敏 表 示
,
。
坠 致 颅 脑 损 伤 和胸腹 脏 器 损 伤 死 亡
官 员 自杀 更 多是 官 场 关 系
,
针 对 越 来 越 多的 贪 官 为 了 家 族 利 益
,
情况
表示
了
。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教 授 邵 道 生 曾经
“
官 员 自杀 如 今 已 成 为
一
种不 再 陌生
不 会 给 其他 的 贪 官带 来 多少 觉 醒
,
按 照现 行法律
,
自杀 了 就 不 能 查
,
的社会 现 象
态
、
,
从 而 不 断 引 发 公 众对 官 场 生
、
们 的 自杀 更 会 增 加 官场 的腐 败安 全
这 些 自杀 官 员 中
,
有 些似 乎
,
贪 宦 在 法 院 宣 笋l 前 自杀 成功
进 入 法 律程 序
,
,
案件 就 无 法
,
自杀 原 因 扑 朔 迷 离
“
还 没 有被 证 明 与 贪 腐 案 件 有 多大 的 关 系
诉讼 就 要 终 止
致使 许 多
有 些 是 在 组 织 或 司 法 调 查 过 程 中 自杀
’
”
,
二
是死
…
应 有尽 有
。
“
,
既 有 突然 的举动
也有
心 理 危 机 的应 对 方 式
官员坠亡为何总有“死的是贪官”流言
官员坠亡为何总有“死的是贪官”流言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6期在反腐败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每有官员坠亡事件发生,政府公开的消息越少,网上的各种猜测就越多。
应对官员坠亡,不能采用“冷处理”,因为官方越“冷”,民间就越“热”。
官员屡现坠楼身亡事件4月10日,安徽蚌埠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官方微博@蚌埠发布通报称,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超前一天从办公楼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
通报还提到,“据了解,肖超失眠已达半年”。
就在蚌埠发布通报的同一天,湖南娄底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邹利民在湖南省检察院东来苑家属区坠楼身亡。
有娄底市政法干警称,邹利民生前有抑郁症。
上述两起官员坠亡事件,给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新添了案例。
并非偶然的是,这两位坠亡官员都被怀疑有抑郁症或抑郁倾向。
在近期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抑郁倾向”等描述,屡屡见诸媒体报道。
近年来,官员非自然死亡数字呈比较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介绍,通过统计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自杀案例,2009年至2016年8年间,共有248名官员自杀、失踪或疑似自杀,历年非自然死亡官员的数字分别是22人、25人、23人、17人、11人、60人、51人、39人。
统计数据显示,自杀官员的年龄集中在45岁到55岁之间。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这种现象又加入了反腐的因素。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和2015年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数量明显增多。
有些非正常死亡的官员自杀前会有征兆,但非专业人士很难觉察到。
从心理学分析,为了保证自杀成功,他们自杀前要做很多掩饰性行为。
在跟官员上课或咨询时,有一些案例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印象深刻。
曾经有一位官员在课堂上对她说:“许老师,你看见这扇窗户没有?我现在看见这扇窗户,就有往下跳的心思。
”公安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赵国秋现在每周僅有半天时间坐诊,大约接诊10多位病人,很多都是公务员。
重视和加强官员心理疏导——从官员非正常死亡谈起
官叙 J10 圜 9 场 事 2 .O 0 01 3
之 责 , 同 时 也肩 负 着 用 人 权 , 人 权 与教 育权 交 织 , 属 因担 心 但 用 下
任用 受 影 响而 在上 级 面前 难 以袒 露 心扉 。 对 下级 , 员 总要 保 持 面 官
一
种 良好 的正 面形 象 ,而难 以在 下 属面 前 宣 泄 自己的 情 绪 。在 家
化解 心 理 危 机 的能 力 , 定 有 助 于 提升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效果 , 思 一 使 想政 治 工 作 更体 现 以人 为本 。 另 一 方 面 , 机制 建 设 上 看 , 从 因利 益 关 联使 得 官 员 的心 结 得 不
到合 理 的“ 导 ” 上 下 级 之 间 , 级 领 导 者承 担 对 下 级 的思 想 工 作 疏 。 上
身 在 其 中 , 以应 付 , 难 等等 。据 媒 体公 开报 道 的领 导 干 部 非 正 常 死 亡 案 件 .如 河 北蔚 县教 育 局 长 葛 祥 自杀 与 当 时河 北 暴 雪 导 致 该 县 学 生 取 暖 用煤 紧张 所造 成 的压 力 有 关 ;湖 南 武 冈副 市 长 杨 宽 生 自
重视 和加强官 员心理疏 导
— —
从 官员 非 正 常死 亡谈 起
口筱 陈
据 有 关 媒 体 报 道 , 年 以来 , 今 已经 发 生 了 l O余起 官员 非 正 常 死亡 现 象 。 每一 次死 亡 事件 发 生之 后 , 在相 当大 的范 围 内引 起震 均 动和 网 民的热议 , 尤其 是 从 腐败 的角 度加 以猜 测 。但 是 。 过 纪检 经 监察 机 关 的调查 核实 ,除 了一部 分 确 因 腐败 问题 暴露 畏 罪 走 上不 归路 , 当一部 分则 是 因为 心 理 方面 的原 因而引 发 非正 常 死 亡 。 相 官
最新-中纪委特约研究员官员自杀是反腐新动向 精品
中纪委特约研究员:官员自杀是反腐新动向从今年的8月底,到10月下旬,已经有3名领导干部自杀。
相当级别官员的自杀,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面爆发了3起。
在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针对官员自杀的现象,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邵道生。
记者作为中纪委的特约研究员,从事研究中国反腐败多年的学者,您一定很关注近期官员自杀的现象,想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邵道生我已经关注到,你说指的3个自杀者都是位高权重的一把手一个是某地市委书记,一个是被人戏称为肥差的地税局局长,还有一个则是被人们视为财神爷的银行行长。
他们从事职业的工作范畴,都可被称为当今腐败的高发区、易发区。
但是,由于在没有查处之前他们就自行了断,就自杀死了,没有定案,就不好直接定性为腐败分子。
有人称他们为腐败嫌疑者,似乎也不太准确。
事实究竟如何,或许从他们身后的葬仪的模样上能看出个大概。
这些人自杀死后如有人来悼念,只能以个人或亲朋好友的名义悼念。
我的看法,对位高权重的官员自杀,不能混同于普通人的自杀,恐怕他们的自杀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有关。
您想一想,如果不是当今社会反腐败动真格,力度越来越大,中央一再强调,坚决要将党内反腐败的斗争进行到底,而还是像过去有的时候有的地区,只是做做样子,或是只反小的不反大的,只反没后台的不反有后台的,贪官污吏的日子好过得很,他们会自杀吗?过去有这样的时候,他自己被有关反贪部门请了进去,但是没有多久就被他的关系网捞了出来,对他们来说,大不了只是受点惊吓而已,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是不会自杀的。
必须看到,一些人官当到地市级、厅级,已经不算小了。
他们官场经验丰富,人生阅历雄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相当强的。
就以那个死去的地市领导来说,当地人的评价是口才好,能几个小时不用讲稿;逻辑思维强,讲话无废话;对数字熟稔于心,如数家珍;精明能干,点子多,作风硬朗,对下属颇为严厉,人人惧之。
有人认为,他是该市历任‘一把手’里最强的。
官员跳楼是“谢罪”还是“逃罪”?
官员跳楼是“谢罪”还是“逃罪”?湖北又出现了一位跳楼官员,孝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海华。
看到其简历后,才明白死得其所,罪有应得,因为其所在位置又是一个容易出现贪污官员的巢穴,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接下来的不用我多嘴,你也懂得。
对于跳楼死去的官员,据媒体公开报道,2003年有4名官员自杀身亡,此后除2007年外几乎呈逐年增长态势,2011年为19人,2012年有21人,2013年有48人。
2014年还在统计中,估计会更多。
从范围看,自杀身亡的官员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均有涉及,涵盖省部级到普通科员等各阶层,人大、政协、政府机构、法院等各部门均有。
从方式看,很多官员以跳楼、跳湖、自缢、烧炭等方式结束生命,部分官员甚至采用割腕、撞火车等血腥方式自杀。
对于官员跳楼,谢罪与逃罪博弈之间,基本上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已,根据我国法律,当事人一旦死亡,其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即终止。
这对一些涉嫌腐败的官员来说,是一种“制度机会”,不仅可避免被调查,还可保住贪污受贿所得;另一种情况则是“牺牲小我”,以避免全军覆灭,而利益链条上的其他成员通常会照顾“牺牲者的妻小”。
由于潜规则和集体腐败的存在,当前官员自杀后往往不再追责,以往的问题一笔勾销,家人和腐败群体得到保全,而且还可能被奉为因公牺牲的模范。
比如处理一起国企破产案时,人家请吃饭、送购物卡,在场的人都收了,自己不收不合情理,但收了算不算受贿、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还有个案件,双方都托关系,且该案涉及的法律本身也有模糊地带,想秉公办案也没机会,怎么判都会得罪人。
我国对官员抑郁症群体的调查研究及早期干预还鲜有涉及,“这就像是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外面和内在的禁忌,阻碍着这个隐秘而又被公众关注的群体出现在阳光下”。
官员面对的心理压力很多,如官场潜规则的压力;激烈的职业竞争和职位晋升的压力;强力推进的作风建设、政绩考核、一票否决、官员问责等压力;不断加强的网络监督和社会舆论压力;官员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处理不善引发的生活压力;在众多诱惑和高压反腐之间的心态矛盾等。
坠楼死亡的剖析
坠楼死亡的剖析一、坠楼原因与类型坠楼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意外事故、故意行为等。
从类型上看,坠楼事件可分为意外坠楼和自杀性坠楼两种。
意外坠楼通常发生在无意图或疏忽大意的情况下,如失足、建筑设施故障等;而自杀性坠楼则是有意为之,通常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二、死亡瞬间感受关于坠楼死亡瞬间的感受,由于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很难进行准确的描述。
一般来说,个体在意识到危险并尝试采取保护措施时,会经历极度的恐惧和绝望。
随着坠落速度的加快,身体的感知和意识可能逐渐模糊,直至最终失去知觉。
三、身体反应与变化在坠楼过程中,个体会经历一系列身体反应和变化。
首先,由于重力的影响,身体各部位会迅速加速下落。
同时,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症状。
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身体可能因撞击地面而受到严重损伤,包括骨折、内脏破裂等。
四、楼层高度与伤害楼层高度是影响坠楼伤害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楼层越高,坠落时的速度和冲击力越大,对身体的伤害也越严重。
在较高楼层坠落的个体,很可能因受到致命性损伤而当场死亡。
而在较低楼层坠落的个体,虽然也可能受伤严重,但仍有存活的可能性。
五、地面撞击与损伤地面撞击是坠楼事件中导致身体损伤的直接原因。
撞击时的速度和角度不同,产生的损伤程度和类型也会有所不同。
常见的损伤包括头部外伤、骨折、内脏破裂等。
其中,头部外伤往往是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六、情感与心理影响坠楼事件不仅对个体本身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同时也会对个体的情感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幸存者和目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经历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需要长时间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坠楼事件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需要共同面对和处理。
七、社会与家庭后果坠楼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无法言喻的痛苦和创伤,也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公务员抑郁症,期待内心的阳光
公务员抑郁症,期待内心的阳光作者:启程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1期2011年4月28日下午,洛阳市公安局纪委书记张广生,从该市公务员小区一栋高楼楼顶坠楼,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第一财经日报》以“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为题,对此案做了比较细致的报道。
报道中基本采信了洛阳市公安局发布的《关于张广生同志坠楼死亡事件的情况说明》,认为张广生的死因是精神抑郁。
而国家行政学院的竹立家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则说,他不相信官员自杀的原因都是“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困扰”,他认为,一些官员表面风光,内心却有着无人知晓的秘密和苦恼。
网络上,针对张广生的死因,热议还在继续。
张广生的死亡并非孤例。
仅以2011年为限,4月29日,江苏省常州市编办主任许明新跳楼身亡;4月20日,山东聊城市阳谷县维稳办副主任陈国庆自缢身亡;4月12日,江西省遂川县委保密机要局副局长关可平跳楼身亡……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街谈巷议关注的焦点。
官员们脆弱压抑的心理已不容忽视,他们内心的秘密与苦恼也必须放在阳光下,透透气,去去霉,接受一下X 光。
张广生内心的秘密与苦恼何在?斯人已矣,无从论断。
根据洛阳市公安局的《情况说明》,张广生夜间经常失眠,近期情况加重并呈现抑郁症状。
加之长期超负荷工作,自感工作压力过大。
近日,张广生感觉身体不适,提出请假,市局领导批准其休息,并劝其休养一段时间,但张广生坚持每天工作半天、针灸治疗半天。
这是张广生近期的身心状态。
他是疲惫的,甚至是有一点勉强的。
另据《新京报》,张广生在生前留给警队同事的印象是“为官清白,不收礼”。
熟悉张广生的警队同事讲,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原则性强,公事公办,张的亲戚托他办事,他曾拒绝,家人因此还责怪他不通人情。
“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不乐意陪吃陪喝,也不参加工作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回家吃饭。
”这是张广生一贯的性格状态。
他是执拗的,甚至是有一点孤僻的。
官员自杀频现,“官不聊生”为哪般
官员自杀频现,“官不聊生”为哪般新京报记者今天上午获悉,南京市六合区原区委书记娄学全在家中上吊,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据信来自当地警方的消息称,9月18日5时许,110接到明基医院报警:一男子经抢救无效死亡,建邺公安分局到场处置。
(搜狐新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失去生命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南京市六合区原区委书记娄学全在家中上吊,用自杀结束生命不仅给自己留下不了的遗憾,也为至亲好友带去了不尽的悲情。
我们不仅要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领导干部的频频自杀?“蝼蚁尚且偷生”,想不出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渴望的东西。
一个正常人都渴望生命长远,何况乎那些一呼百应、权柄炙热的官员,想不出他们有何理由值得自杀轻生?对此,有人举出“陪领导视察,时刻拿着笔记本关注领导话语”来证明压力过大,且问,怕什么?恐怕是担心乌纱帽不稳吧!哪里想到过自己到底该干些什么?从最近自杀官员的问题来看,“以死辞罪”的缘由更浓些。
近期官员“自杀潮”一浪高过一浪,“潮水”漫涌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协原主席张彭慧心头后,其毅然果敢地在办公室自杀身亡。
6天后,山西省运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董学刚在其住处跳楼自杀。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达112人,而从今年4月到今,已有28名官员选择以勇敢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也五分八门,异常勇敢:自缢、自溺、卧轨、撞车、割腕、跳楼、喝敌敌畏,其中跳楼为首选。
笔者不禁要问,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何不敢面对自己的过错?生命的价值,无关清官还是贪官。
褪去官员的身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自杀时间的频频出现,或许我们该反思的还有更多。
(作者:张梦楠)。
坠楼事件的反思报告
坠楼事件的反思报告
坠楼事件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事件,不仅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和相关部门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对于坠楼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从建筑安全的角度来看,坠楼事件往往与建筑结构或者安全设施有关。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固,安全设施完善。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老旧建筑的改造和维护工作,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从心理健康和社会关怀的角度来看,坠楼事件往往与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治疗,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帮助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从根本上减少坠楼事件的发生。
此外,从社会治安和法律层面来看,坠楼事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监管和维护,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法治意识,从而减少类似事
件的发生。
最后,从媒体和舆论的角度来看,对于坠楼事件的报道和宣传也需要慎重对待。
媒体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报道,避免过度渲染和炒作,以免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对于坠楼事件,我们需要从建筑安全、心理健康、社会治安和媒体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共同努力,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官员自杀潮解读
官员自杀潮解读作者:郁风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4年第11期今年以来,官员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9月22日媒体报道,海南临高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一李姓副局长21日疑因抑郁症自杀,在住宅楼坠楼身亡。
这是9月有公开报道的第5例官员自杀事件。
据《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已至少有31名官员被官方认定为自杀或排除他杀可能。
随着2012年十八大后掀起的反腐风暴强力推进,官员自杀事件正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一些官员在被调查前后自杀。
在反腐之外,身患重病或感压力巨大、有抑郁等心理问题,也被认为是一大诱因。
而还有相当部分案例无法明确具体自杀原因。
有分析表示,面对官员“自杀潮”,官方不能讳莫如深或是语焉不详,应向公众及时详细披露原因真相,以减少质疑和传言。
同时,涉贪官员自杀身亡后,其刑责不再追究,但相关案件调查和非法所得追缴还应继续,避免让自杀成为贪腐最后的“安全港”。
真相有待公开在《中国经贸聚焦》统计的今年至少31例官员自杀事件中,涉及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政法、税务、金融、国企等多个系统,其中,省部级官员有3人,厅级官员10人,处级官员7人,处级以下官员11人;年龄41-50岁的13人,51-60岁的13人,60岁以上的仅有1人,还有4人未有确切年龄信息。
这些官员中有25人采取跳楼、自缢的自杀方式,占总数的81%,其他则采取开枪、割腕、卧轨、撞车等血腥方式结束生命。
明确是在被调查前后自杀的只有6例,占比19%,包括南京六合区原区委书记娄学全等。
其他除病重、欠债等之外,官方大多以抑郁、压力大等说法概括,或者无法明确具体自杀原因。
另有媒体此前亦曾梳理相关公开报道发现,自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达112人。
其中,2011年19人,2012年21人,2013年48人,呈现逐年快速上升态势。
这些自杀官员中,省部级官员有8人;年龄也以41-60岁的居多,有76人;自杀方式同样以跳楼、自缢为多。
坠楼死亡的剖析观后感
坠楼死亡的剖析观后感《坠楼死亡的剖析观后感》观看《坠楼死亡的剖析》这部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复杂纠缠的人性与社会现实迷宫之中。
刚看开头的时候,我感觉这部片子的氛围就很压抑。
它没有那种很夸张的开场来博人眼球,而是以一种很平实的方式开始讲述这个沉重的故事,这就像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悲剧,往往毫无预警。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坠楼案调查过程的展现。
从警察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揭开真相的关键。
调查时他们询问每一个可能的证人,查看每一处可能的证据。
看到这里我就想,这是多么琐碎又艰巨的工作啊。
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回答或者物品,都需要被重新审视。
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有时候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我曾经找丢了的钥匙,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发现就在一个平时从不注意的角落。
而警察在这个案件中面对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找钥匙,他们要拼凑出一个人的最后时刻,试图从支离破碎的线索中找到原因。
而对于死者家庭的描述部分也非常触动我。
死者的家属有各自的态度和反应,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在这个悲剧的大背景下被无限放大。
那种悲痛、迷茫还有互相之间可能存在的不理解都交织在一起。
那个场景让我感受到家庭关系的复杂,即使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哀伤时,依然有着矛盾和隔阂刻在他们之间的某些角落。
这就使我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难以说明的缝隙,只是在常态下被悄悄掩盖,没有被激化而已。
再讲讲对死因剖析这个部分吧。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但影片并没有让这些知识显得很枯燥,而是通过主角等人物的推理和探讨,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就像把我们拉到了那群试图探寻真相的人身边,让我们自己去和他们一起思考。
我一开始其实是不确定一些专业判断如何得出的,但随着影片的深入解释,我也慢慢地开始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这让我明白,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无论是对一个坠楼事件,还是对生活中的其他难题。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觉到它并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坠楼死亡的案件。
基层公务员心理压力的产生与缓解
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5.学会放松——生理调节 音乐疗法
聆听、轻唱或演奏音乐以促进心灵放松和改善 体内身体状况。 选择具有舒缓、低慢、轻柔、婉转、幽雅等特 点的乐曲。 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月夜》 、高胡独奏《南渡江》以及《病中吟》、《催 眠曲》、《渔光曲》等。
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5.学会放松——生理调节 歇出好心情
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5.学会放松——生理调节 吃出好心情
伤心时——多吃流质食物 愤怒时——多吃坚硬而清脆的食物(坚果类) 疲倦时——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豆类) 兴奋时——多吃甜食 信心不足时——多吃辛辣的食物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压力大未必不是好事, 合理的利用压力、疏导压力,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变压力为动力”。
如果在我们的视觉成像的过程中首先成像的是一个丝毫不带攻击性很可爱的小白兔的样子那就说明我们本身跟环境的接触的比较友好的我们自身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松弛的状态中本身的压力比较小三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压力发展压力职业压力责任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压抑烦躁情绪失控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要直面压力
心理压力的产生与缓解
打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打盹, 只需10分钟,就会感到精神振奋。 想象——想象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田 野、大海、高山等等)想象自己最喜欢的人( 亲人、恋人、朋友等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 己喜欢的人或事上,很快就会感到心情平静。
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5.学会放松——生理调节 穿出好心情
不穿容易褶皱的衣服——避免感觉一团 糟,产生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觉 不穿硬质衣料的衣服——避免产生僵硬 和不快活的感觉 不穿过分紧身的衣服——避免带来压迫 感
四、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4.释放压力——适度宣泄
新闻时评—心理不健康才是陈刚跳楼自杀的最大幕后杀手
心理不健康才是陈刚跳楼自杀的最大幕后杀手据报道,2011年3月23日午时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因在学校处级干部竞聘中失败,带着对社会的无限抱怨和对现实的些许不满跳楼自杀,年仅34岁。
从报道的内容看陈刚的工作生涯可以用“短暂”和“绚烂”来形容:1977年生,1998年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8年元月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因为出色工作,获首个省级奖励的学生支部,安徽省首届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并成为安徽省首届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申报材料的编写者并最终申报成功;2010年上半年东南大学挂职学工部副部长;2011年3月上旬所有校领导参加的竞选团委书记答辩部分排名第一,2011年3月23日午时终因最终竞聘失败怆然离世,享年34岁,党龄14年。
笔者曾经深入的研读过网上流传的陈刚的遗书——《为了理想中的合肥工业大学而献身》一文,他对“潜规则”无法接受充斥其中,他对“猫腻”的无限厌恶显露无疑,他对“不公平”的个中抱怨逸于纸面,我们不去讨论在此次竞聘中是否真的存在“潜规则”、“猫腻”、“不公平”,姑且真的存在这些情况,陈刚就真的值得去跳楼吗?这其中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在高校做学生工作,我们天天在讲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要通过各种措施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然而高校的老师就不需要心理疏导吗?发生在陈刚身上的无非是这样几种心理:一是难以适应残酷现实环境的焦虑心理,在一向工作业绩突出的境况下竞选失败让他把失败原因推托于学校的复杂关系和“潜规则”,一下子他变得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二是理想现实的落差形成失落心理,他与梦想中的“校团委书记”岗位失之交臂,致使他一时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三是人际关系难适应产生抑郁心理,在他的遗书中我明显可以读懂陈刚平时就对高校出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产生抱怨,存在不满,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四是自我评价失调导致自卑心理,种种迹象让陈刚觉得他是“校团委书记”位置上的不二人选,而等待他的却是“竞选失败”,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强烈的自尊逐渐转为自卑;五是失去奋斗目标的迷惘心理,当竞选失败后,他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不知何去何从,以至于陷入迷惘,“抛妻弃子”选择了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员跳楼坠楼死亡背后的心里分析
官员自杀,接二连三的被媒体曝光。
最近一周媒体曝光了三起官员死亡的报道。
一起法院院长撞火车,二起官员跳楼事件。
官员“跳楼”频发,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视死如归”、纵身一跳,都是社会和当事人及其家庭的悲剧,是党和国家的损失,更是执政党在新时期加强廉政建设和对干部监管及选拔任用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同时,官员“跳楼”频发,也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信任。
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探究预防与减少官员“跳楼”的方法及措施,积极有效的应对官员频频自杀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提升党和政府执政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关注“跳楼”官员背后的原因和心里,以有效的防止官员一跳再跳。
笔者在此进行粗略的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一、跳楼和坠楼的主观心里分析。
从“跳”的字面分析,跳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
是一种故意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的表现。
那么,跳楼更是一种在主观上故意的心理状态。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死亡危害后果,而且也是自己希望发生的结果。
我们再分析“坠”字。
坠的含义一般表示为,落下来,掉下来的意思。
平时我们看到的相关信息,是坠马、坠车、坠楼等现象的发生。
都是当事者在生活中乘车,清洗楼面而不小心坠下来。
所以这个“坠”的行为,应当是过失导致的。
而过失来讲,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当事者的心里状态并不是希望发生的后果。
通过对“坠落坠下”客观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坠楼并不是当事者主观本意的心理活动,也不是自主性产生的后果。
二、跳楼、坠楼官员是否涉嫌相关犯罪?
通过查看以往跳楼坠楼的官员现象分析和相关报道,“跳楼”的官员中,有相当一些人直接涉及腐败、贪污、职务犯罪、违法乱纪等案件或与其有重大牵连。
其中,坠楼身亡更是引发社会的关注和震动,坠楼已推演至官员自杀的一道必死不疑的“风景”。
我们曾看到某某官员坠楼死亡的报道。
有人认为,用“跳楼”比坠楼更为恰当。
因为,这一“跳”足见官员对死所持有的勇气、决心和态度。
无论是跳还是坠,但是这些官员确有相关一部分涉嫌犯罪而畏罪自杀。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详细看到过,那位官员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完不成正常的工作任务,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而坠楼死亡的。
只看到过人民的公仆为工作累或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三、为了昔日高高在上的“尊严”而跳?
多数官员在工作岗位时,出门都是前呼后拥,逢年过节,门庭若市。
在人前满面风光,呼风唤雨。
可是一旦东窗事发,不是被情人举报就是被下属揭发,最终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
尤其是一些官员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进入调查程序后,被羁押在看守所,失去人身自由,要交代犯罪过程,要指证昔日行贿的利益人,要交代犯罪行为的财物去向,要面对司法人员的询问,庭审过程中有众多亲友在旁听整个犯罪过程,往往心理压力相当的大。
曾经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感觉荡然无存,尊严尽失。
所以,纵身一跳,保住了自己的尊严?
三、掩盖犯罪事实,保护相关利益人和家庭,一跳了之?
十八大以来国家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使官场内部矛盾进一步演化为腐败的团伙化,形成了“腐败利益的共同体”或“腐败生死同盟”。
一些利益链上的官员出于自救目的,让被害者做永久的腐败集团的替罪羊,使一批人和相关腐败问题死无对证,变相保护了单位的其他一大批人。
而出于利益的考虑,在这类“利益共同体”中甚至类似于“黑道”一样,订下了一条“君子同盟”,谁出了事,就由出了事的人顶着,不许“出卖”其他人。
一旦这个人死了,其家里的事,则由其他人包下来,也就是“以个人生命为代价保住家族的或某个利益团体”。
更大的层面上是为了让家人享受自己腐败得来的财产,以“牺牲”自己保全家人和他人,以自己的
自杀来对抗社会的反腐败。
这两类官员“跳楼”也就是“死得其所”而又干干净净,也就没有留下遗言或遗书的必要了。
所以,这类官员“跳楼”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法查出究竟。
四、家庭生活与身体健康原因?
一些研究人员和专家认为,“在日益激烈的官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官员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方面,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夫妻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官员在内心里产生一种愧疚,有的导致家庭不和谐,出现感情危机或生活灾难”,其长此以往的恶性“积累”给官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发展、稳定等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官员常常处于“应急状态”,有的官员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精神恍惚,性格烦躁,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个别“心胸狭窄”“杂念丛生”的官员,选择了一“跳”了之。
如果是这样的官员,我们应当去缅怀他,去同情。
但是此类官员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并不多见,这样官员“跳楼”也是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至少是诱发官员心理危机而跳楼的原因之一。
无论官员是何种原因“跳楼”,但是跳的影响太大,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对党的事业构成了直接威胁。
探究官员自杀原因和心里,复杂而又沉重,深刻而又多变。
在加强反腐力度的同时,无论是哪一类官员,需要更加有效的制度监督、监管,又要体谅、呵护、关爱官员的心理健康等均应逐一到位,让官员不再“登”高而跳楼。
来源:北京贪污贿赂罪刑事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