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研究内容和应用

合集下载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经济学范围内,对人类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分析、阐述经济规律、解释经济现象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指对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总体分析、研究和预测。

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下原理:一、经济增长原理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的过程。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资本积累。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实现。

资本积累是指企业和个人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增加生产规模和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

二、货币原理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存器。

货币在经济中的发挥效用是在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要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匹配,因为货币的增长速度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的增长速度过慢则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控制以及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经济原则。

三、失业原理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涉及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还需要解决人民就业的问题。

失业原理是针对宏观经济中劳动力的失业现象的解释。

它分为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对应的是经济结构变化的改变,原职业岗位的消失、替代或改变,而没有相应的新的工种可以提供让失业的劳动力重新就业的机会;摩擦性失业则是就业空缺和求职工人之间信息沟通的问题,导致就业岗位需要的人员和找到工作的人员的时间、地域等方面上的错配。

减轻失业需要政府有针对性推出减税、扩大公共支出以及资本市场政策等多种措施。

四、通货膨胀原理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涨的过程。

通货膨胀来源主要是货币过量发行而货币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供需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标题:宏观经济学入门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

3. 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4. 宏观经济学的测量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

5. 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乘数等。

6. 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应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或经济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经济事件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

3. 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4. 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6. 学生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或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讨论参与度和质量: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曼昆的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N.Gregory Mankiw)是美国经济学家,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宏观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和《微观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是世界各地大学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材。

《宏观经济学原理》主要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货币和货币市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

该教材的特点是注重概念的清晰度和实践的应用性,结合大量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微观经济学原理》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价格和效率等内容。

该教材同样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和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

曼昆的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以其简明扼要、易读易懂的风格而闻名,被广泛认可为经济学入门的经典教材,并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曼昆《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解 读方法
在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需要关注 各个账户的余额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例如,经常账户余额可以 反映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资本和金融 账户余额可以反映一国的对外投资和 国际融资情况;净误差与遗漏则可以 反映国际收支统计的质量和准确性。
06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及其监管
金融市场结构和功能介绍
行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的 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和结果。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消费、储蓄、投资、就业、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行为宏观经济学强调心理因素、社 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宏观经济行为的影响,试图揭示这些 非经济因素如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宏观经济 结果。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信贷能力和市场利率。 • 再贴现政策: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和市场利率。 •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 实施效果: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调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总需求和物价水平,达到宏观经济
05
国际贸易与汇率制度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比较优势原理
要点一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
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 种产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 的相对成本,因此具有比较优势,应 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产品。
要点二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的区别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绝 对成本。比较优势则考虑了相对成本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 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专 业化生产和贸易获得利益。
生产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总和来计算GDP,包括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 得到增加值。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是指为宏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材和学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理,关注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以及宏观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需求与供给、投资与消费等。

2. 宏观经济学模型:介绍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经济模型,如凯恩斯总量模型、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等,以及这些模型的假设、结构和应用。

3. 宏观经济政策: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4.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介绍宏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和决策中的应用,如经济周期研究、区域经济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等。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教材通常由经济学专家或学者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些经济学经典著作,如《宏观经济学》(作者: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曼昆)、《宏观经济学分析》(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被广泛采用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教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点__概述及说明

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点__概述及说明

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概述及说明引言1.1 概述宏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个体决策行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研究各种因素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影响,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等。

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行为与市场交互作用,从供求关系、价格理论、企业竞争等角度研究个体决策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引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知识点:详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作用;第三部分,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介绍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市场供求关系、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等重要知识点;第四部分,宏观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应用:探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在政府角色与政策调控、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五部分,结论: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回顾和展望宏观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宏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展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整体经济现象以及个体决策行为的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梳理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相关应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实践层面来看,对宏微观经济学知识点的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预测经济趋势、评估政府政策效果以及进行有效决策等各方面的应用。

2.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2.1 定义与作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现象,如总产出、就业水平、通货膨胀等,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 提供决策者制定经济政策和管理国家经济的依据。

- 评估和预测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宏观经济学全部

宏观经济学全部

下一讲预习提示:
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核算 索洛模型:资本、人口、技术与经济
增长
第二讲 长期经济增长
真实GDP水平是判断经济繁荣与否的 良好标准;
真实GDP增长是判断经济进步与否的 良好标准。
2007,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
经济增长的一般原理 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 经济增长模型 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
6、依通胀率调整经济数据 关注货币价值的变化 经济中的指数化:社保、工资、 实际和名义利率
三、失业的概念及其衡量
1、失业的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就是一定年龄
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 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就是就业 的对称,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 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失业的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 望、正在寻找工作
的增长、劳动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相互作用, 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资本、储蓄与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资本、储蓄与经济增长
基本结论: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 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 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 产出水平也越高。
分析过程:从基本模型开始
一些数据: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核算
∆Y/Y =α ∆K/K+(1- α) )∆L/L+ ∆A/A
1950-1999 3.6
1.2

1950-1960
3.3
1.0

1960-1970
4.4
1.4
1970-1980 3.6
1.4
1980-1990 3.4
1.2
1990-1999 3.7
1.2

2024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课件讲义

2024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课件讲义

目录•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及其政策应用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任务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国民经济收入决定的基本规律,并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变化、发展和结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总量性、长期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等阶段。

主要流派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新古典主义则主张恢复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原则,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现代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来计算GDP,即各生产单位的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计算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四部分。

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计算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模型与扩展模型简单模型基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因此,国民收入由消费和储蓄决定,而储蓄又受到利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一、前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系统宏观层面的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市场、货币金融、财政政策等。

本篇文章旨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经济运行提供帮助。

二、宏观经济学理论1.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体整体、国家、地区等宏观经济层面的运行、变化和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关注大量的经济学基础概念,例如总需求、总供给、产出、价格水平、劳动力市场、货币金融、财政政策等。

另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考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法则,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论等。

2.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理论。

(1)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总需求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内所有部门的累计需求;总供给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内该国所有部门的累计生产。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表明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经济体将出现正常的发展趋势。

(2)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认为,经济体必须达到一定的产出量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持就业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果产出不足够,将导致失业问题。

(3)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理论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贷款利率、股票和债券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或720运动。

三、宏观经济学应用1.实际经济政策政府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制定实际的经济政策。

例如,当经济体出现通胀时,政府可以使用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当经济体陷入衰退时,政府可以采用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2.企业决策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和商业决策时,需要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

了解宏观经济情况有助于企业了解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和销售策略。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计量方法。

3. 熟悉宏观经济学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失业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 结汇和汇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影响1. 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2. 财政政策和税收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3. 国际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周期的起因和特征。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指标、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指标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内容的深入程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变动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1. 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利率等。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决定总供给,而总供给又决定总产出和物价水平。

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总供给则由生产能力所决定。

•涉及周期性波动的短期经济波动:宏观经济学研究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包括扩张期和收缩期。

这种周期性波动通常是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发生的扰动引起的。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GDP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组成。

•失业率:用于衡量就业人口中未能找到工作的比例,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率: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动速度,通常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计算。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成本,在宏观经济中与投资和消费有密切关系。

•货币供应量:衡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参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或狭义货币供应量(M1)。

4.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

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胀过快时,政府则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通胀。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经济。

通过降低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过提高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抑制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

宏观经济学基础

宏观经济学基础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方法论。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要旨在于遇到宏观经济问题时,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将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思想、方式、视野去观察和认识世界,面对现实。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产生于200多年前。

18世纪,被世人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伟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样一个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又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出版了又一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面对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问题,认为仅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的,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也不可能达到均衡,必须依靠“看得见的手”,即借助国家干预,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使经济摆脱衰退。

国家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即运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始。

正是由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

美国从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宏观调控理论,由国家调控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潭,步入快车道。

美国经济的繁荣代表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开始,这种宏观干预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学派,但归根到底上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大派。

两大学派一直在争论,面对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该用这只手还是那只手,前者构成了“微观经济学”,后者构成了“宏观经济学”。

这两派的理论虽然对立,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前提,即它们都坚持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都坚持宏观经济学必须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都强调经济学原理只有一套,只是分析角度不同,才产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经济现象,掌握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探讨国民收入的来源、构成及其决定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

2. 通货膨胀与失业: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了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

2. 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掌握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方法。

1. 提高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合理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影响因素。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及其运用。

(二)难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及其政策调控。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

宏观经济学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四)本课程的体系安排及研究内容
如何衡量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度量
基础
如何认识宏观经济
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
(核心内容)
决定 如何发展宏观经济
第4章 IS-LM模型
第5章 AS-AD模型 宏观经济问题 的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问题
第6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7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8章 经济周期 第9章 经济增长
解决问题
分析方法
资源配置
个量分析
资源利用
总量分析
(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宏 观经济目标
【引例】
• 2013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2012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 增长7.8%。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 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 末国家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1304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855 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25%。等等。 • 问题:这段公报描述了中国经济怎样的运行情况? 如何对经济运行进行评价呢?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
• 1.国民产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 有物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 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衡量指标 有国内生产总值等。 • 2.就业与失业 • 劳动力人数是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 • 就业人数指全日制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 • 失业人数指没有工作但却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成 年人的数量。
4.四类市场
•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国际市场。 • 在产品市场上,发生着对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 需求和供给; • 所有的货币资产都在货币市场上交换,储蓄在这 里转化为投资,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调节着资 金的供给(储蓄)和资金的需求(投资); • 生产要素市场是作为生产要素供给方的家庭和作 为生产要素需求方的企业和政府进行交易的地方; • 国际市场是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交易的地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Y=C+S
I=S
2.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C + I + G = Y = C + S + (TA-TR)
I+G=S+T
I = S + (T-G)
( T=TA-TR)
T:为净税收, TA:为总税收,TR:为转移支付.
两部门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生产要素市场
Y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1) 名义的GDP(Nominal GDP) 以一定时期市场价格表示的国内生产 总值,称作该时期的名义的GDP。 2) 实际的GDP(Real GDP) 以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表示的国内 生产总值,称作该时期的实际的GDP。
2001年A国的GDP是1000亿美元。 2001年A国的GDP是995亿美元(按1990年价
1)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2)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9、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
10、人均GDP和潜在的GDP (Potential GDP)
11、流量(flow)和存量(stock) 1)流量指变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
的数值。 2)存量指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数值。
2. CPI与GDP平减指数
3. 衡量失业:失业率
劳动力=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劳动力
100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 成年人口
100
奥肯定理: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
下降1个百分点。
第3章 国民收入: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
第一节 货币在经济中的循环流程
1.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一节 衡量经济活动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
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 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总和,或附加价值总和。 1. 收入,支出和循环流程
收入(GDP)
家庭
生产要素 物品与劳务
企业
支出(GDP)
总收入
总支出
2) 货币市场
3) 劳动力市场 4) 国际市场
P
第二节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
P1
1. 理论是建立模型
1) 内生变量
P0
S E0 E1
2) 外生变量
Qd= D(P,Y)
D
QS= S(P,Pm)
0
Q
Q0 Q1
2. 模型的多样性
3. 价格: 伸缩性与粘性 市场出清 伸缩性
粘性
4. 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家 庭 储蓄 金融机构 投资 企 业
S
I
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
C 商品市场
总收入
C+S =Y= C+I
总支出
第四节 衡量生活费用: 消费物价指数
1. 一蓝子物品的价格
消费物价指数(CPI) (ConsumerPrice Index)
CPI=(∑Pit•Qit/∑Pio•Qit)x100 i:某种产品或劳务, n:若干种产品或劳务,
t:当期, o:基期,P:价格,Q:产量。
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2.收入法( Income Approach) 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 +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折旧
部门法
一块面包的GDP的部门法核算
生产部门
市场价值(元) 附加价值(元)
农资公司(种子化肥)
0.10
0.10
农场(种小麦)
0.20
0.10
面粉厂(磨面粉)
格计)。
4.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 实际GDP
பைடு நூலகம்
5. 实际GDP的环比 加权衡量
6.支出的组成部分
Y = C + I + G +NX 1) 消费C
2) 投资I 3) 政府购买G 4) 净出口NX
7.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1)最终产品(Final goods) 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说是本期产品中
宏观经济学原理、研究内容和 应用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第一 节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Y = F(L,N,K,H)
总产出=总投入
总支出=总收入
总需求=总供给
1. 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1) 稳定物价 2) 充分就业 3) 平衡国际收支 4) 持续经济增长
2. 宏观经济学要平衡的四个市场
1) 产品市场
不在同期内由其他企业进一步加工的产品。 2)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 目前尚不能用作消费,投资或出口的产品,
或指本期产品中已被其他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 产品。 3) 劳务(Services) 向社会提供的非物质产品的服务,如金融、 保险、娱乐、咨询等。
8.国民生产总值 和国内生产 总值
2.计算GDP的一些规则
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 价值。 3)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 售卖掉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A)二手货 B)存货 C)住房服务与其他估算
4)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市场价值。
5) 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0.35
0.15
面包厂(烤面包)
0.55
0.20
批发商(批发)
0.75
0.20
零售商(销售)
1.00
0.25
合计
2.95
1.00
3.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又称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加总各生产部门
的增加值来计算GDP的。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2. 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 = GDP - 资本折旧
3. 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 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4.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
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 = PI - 个人所得税
流量来自于存量,又归入于存量之中。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1.最终产品法(支出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 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
GDP=C+I+G+(EX-IM)
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