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粗浅认识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二)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二)六经气化派和脏腑经络派两大阵营,学术观点存在大量冲突,各自著书立说,弘扬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我们细读伤寒论,就会发现,上述提法都有其合理之处。
笔者拟根据自己理解,提出新的六病辨证(六经辨证)观点:太阳病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
人体阳气,源于命门(这个无所谓,命门学说成立以前,就不这样说了),气化于膀胱(把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精微深加工,变成卫气,循三焦而出于体表。
),卫护于全身体表,故称“卫出下焦”。
而营气则是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上奉心变赤而为营血,营则与血共行于血液中,故称“营出中焦。
”人体之表范围最大,阳气卫护最广,故称太阳。
但同样由于人体表范围最大,阳气分布最广,战线拖的过长则消耗兵力也多,单位体表面积的阳气反而薄弱了,易于为寒所侵,故有“太阳为寒水之经”的说法(这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阳气之广为太阳,而反而为寒水之经)。
体表受寒,卫阳能成功抵抗之则不发病。
若正邪相争于体表而不能速去,就会出现以恶寒为主的太阳病。
故此恶寒,必然是全身性的,而非仅头项。
但强痛的是头项,这里体现的是太阳经脉。
脉浮,正好说明邪在体表。
但这里需要注意,既然卫出下焦,那正邪交争,若邪气一路入侵进入卫气的出发地(下焦)膀胱,则膀胱气化必然失常,则成为太阳腑病,小便利者在血,小便不利者在水。
由此发挥之,只要与机体阳气运行失常或不足有关的水液运行障碍,均属于太阳腑病的范畴。
而膀胱,实际上也是一个主持机体下焦气化的功能性范畴,而非指西医膀胱这个器官。
西医的膀胱,在中医叫脬,只认为是一个储尿的器官,而无气化并产生元气的功能,二者不可混淆。
这也就是为什么五苓散很少用来治疗真正的膀胱炎(治疗膀胱炎用的最多的是猪苓汤)。
凡属太阳病,均可用汗法治疗,无汗者麻黄汤,有汗者桂枝汤,二者兼有而轻者麻桂各半汤,表寒里热者大青龙汤,表寒里饮者小青龙汤,大致如此。
但太阳病篇却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虽有表证,有太阳病的症状,却不可用麻桂剂发汗,患者存在体内阳气,营血的严重不足。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六)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六)厥阴病:《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唯“厥阴病”争议最多。
因其条文中含“厥阴”二字者,仅仅四条。
故近人陆渊雷先生称“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有症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
”又云:“即以全身虚寒证为少阴,胃肠虚寒证为太阴,更无他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不出于凑合,此拘牵六经名数,削趾适履之过也”。
陆氏所言或许有所偏激,但有关《伤寒论》厥阴篇的争论确实一直存在,目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针对厥阴病的争议有:1、厥阴提纲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六经病其他提纲均很简略,唯厥阴病提纲内容最多,纷繁复杂,这样的提纲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2、乌梅丸究竟是治疗蛔厥的还是厥阴病主方?还是二者兼有?3、厥阴病篇中,含有厥阴二字的仅四条,有症候的仅厥阴病提纲一条。
后面的其他条文究竟是不是厥阴病?经考证《金匮玉函经》版和目前通行的所谓宋刻版不同,在前四条之后其他条文之前有“厥利呕哕附”五字,似乎支持厥阴病仅此四条的观点。
但这一考证学的结果,却只能带来更大的疑惑,因为厥阴病仅此四条,将更难理解、把握和应用。
此外,属于厥利呕哕的条文到底和厥阴病是什么关系,是包含于厥阴病、部分包含于厥阴病还是全部不属于厥阴病,仍不得而知?此外,对“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理解以及与厥阴病的关系,理解上也存在许多混乱。
4、对厥阴病的根本病机不明。
其余五经的根本病机,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如太阳病的病机特征为表证,阳明病的病机特征为胃家实证,少阳病的病机特征为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病机特征为脾虚湿盛证,少阴病的病机特征为心肾虚弱证。
唯独厥阴病,有主张伤热下寒者,有主张胃热肠寒者,有主张虚热者,有主张虚寒者。
还有主张阴阳气不相顺结者。
到底哪一条是根本病机,根本没有一个结论。
5、厥阴病用药全无特征。
乌梅丸辛、苦、甘合用,寒、热、表、里俱全。
吴茱萸汤则纯为温里剂,白头翁汤则纯为清热解毒剂,当归四逆汤则由为养血散寒剂。
《伤寒论》中张仲景用药的辩证法思想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指出:“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 阳”,为后世的药材蜜炙提供了依据,但目前未见有文献对其 本意作出解释,现将对其理解及应用体会浅述如下。 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cerana Fabricicus或意大 利蜂A.melliferal在蜂窠中酿成的糖类物质,其味甘性平,归 脾肺大肠经,具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效。《神 农本草经》云:“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 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名 医别录》日:“除心烦,养脾气。”《本草纲目》云:“和营卫润脏 腑,通三焦调脾胃”,“其人药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 燥也,止痛也”,“调和诸药而与甘草同功”。可见历代医著早 已把蜂蜜作为重要药品用于防治疾病。而现代药学研究结果 表明蜂蜜含有葡萄糖、果糖、氨基酸、无机盐、有机酸、维生素 等多种营养物质,药材的蜜制不仅仅是药物和炮制的作用,更 具配伍方面的意义,实质上蜜炙的过程就是各种药物和蜂蜜 配伍应用的过程,亦即各种化学成分互相作用的过程。 通过对有关炮制文献的考证和目前常用蜜炙药物的分 析,炮制的目的各有不同:①取其补益之性增强其他药物疗
阿胶、麻仁、人参、桂枝、清酒等可恢复心主血脉、藏神等功能。 张仲景在治疗风湿病证的变化发展观对临床有很大的启发意 义;风湿证或可化热,或可累及心肾等脏器功能,fl缶证时不仅 要预见到这样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以防 止风湿化热,或侵犯内脏。 综上所述,张仲景辨证用药的思想贯穿了《伤寒论》的始 终。在此之前,在《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中,虽亦有理法 方药的记载,但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张仲景在《内经》、《难 经》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 己的临床经验,刨导并完善了中医理法方药,从而奠定了辨证 论治的基础。如寒热并用、开合互用、攻补兼施、动静合用之 药物配伍组方,体现出既统一又对立原则的辨证运用;辨其主 要矛盾,在组方用药不变的基础上,增损药量;随着疾病证候 的发展、变化,方证相对,灵活辨证加减;方随证变,抓住病症 变化规律,辨证选方等,均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伤寒论》提出 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书中 所载的方药,因为行之有效至今还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之, 仲景用药的辩证法思想对临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不 断挖掘继承,探索研究。
对仲景方证的一点认识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的辩证论治被视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辩证论治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疾病的发展,分析病因病机,并根据中医理论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的辩证论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辨证: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脉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机。
张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即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病症的具体类型,进而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辩病:辩病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机和疾病特点来判断疾病的具体类型。
张仲景强调要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以便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3. 辩证:辩证是指根据辨证和辩病的结果,进行疾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
4. 论治:论治是指根据辩证的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张仲景注重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按摩等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
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辩证论治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辨别病情、分析疾病类型,并根据中医理论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通过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这是凭脉用药的具体运用。
中医特别是经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平脉辨证,通过脉诊判断患者的病机,然后通过病机推导出患者的症候群,再根据症候群来选择处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临床疗效显著,下面我就谈一下我个人对脉诊的一点体会。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属切诊范畴,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仲景十分重视脉诊的地位及作用,几乎在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的诊断原则,而且也在《伤寒论》自序中即责怪了那些“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出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等忽视脉诊的医生。
现在有不少人对中医的脉诊“云里雾里”,我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是脉诊部位的对应关系不清,二是复合脉诊的综合分析不明,一、脉诊部位《伤寒论》中的脉法与《中医诊断学》以及《脉经》是有差别的,左右手的寸关尺对应部位是不一样的,《中医诊断学》中寸关尺对应的是“右侧肺脾命,左侧心肝肾”,而《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焦、下焦、中焦,”并没有出现具体脏腑对应的关系。
根据《伤寒论》的精神,我体会到寸口这个脉往往对应胸隔以上部位的疾病,包括心、肺、气管以及五官官窍等。
凡感冒,热性的咳嗽,肺热喘促,多见右寸弦滑或浮大滑数;肺痈胸痛发烧,常见右脉滑数;阴虚阳亢高血压头痛,寸脉常盛于尺部,这表明了上盛下虚的症候。
如果肺癌的患者,寸口脉特别沉,沉主里、主水,所以肺癌患者往往有胸水,而导致憋闷、气短、心慌等胸水压迫症状;如果肺癌患者寸口脉特别洪大,洪大之脉多为热与气上冲于肺,所以患者往往没有胸水,而只有单纯的暴咳、干咳等症状。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展开全文导读:经方,为张仲景方剂之代名词。
经方之名,虽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但作为张仲景方剂之专有名词,则起于宋代,这可能与第一位注解、研究《伤寒论》的成无己有关。
而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辑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是时方之代表作。
自此才有了“经方”与“时方”两大壁垒。
所以说,在宋代以后,“经方”这个名称就成为张仲景方剂的专有名词了。
经方具有精简不杂、立意明确、配伍恰当、疗效突出、易于使用、惠济于民等特点,被奉为方剂之鼻祖。
本讲内容,主要叙述经方之特点与应用思路,并对最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的方义与应用方法,展开叙述。
文末还记述有夹议夹叙的医案,均为我临证之实录,以供同道参考。
怎样应用经方,这是个旧题新作。
所谓“旧日题”,就是对经方的研究已有千余年了;所谓“新作”,就是对个人来说,还要从头做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经方,特别是到了老年,更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传承后人,可使年轻人免走更多的弯路。
下面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也会涉及《金匮要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经方的特点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经方的结构非常简捷,它的组成少则一味(如甘草汤),多则十几味。
在《伤寒杂病论》中,1味药的有15方,2味药的有40方,3味药的有45方,4味药的有30方,5味药的有28方,共计158方,约占全方(281首)的半数以上。
例如六经的代表方剂,太阳病的桂枝汤仅有5味,麻黄汤仅有4味。
阳明病的白虎汤仅有4味,承气汤也不超过4味。
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仅有7味。
太阴病的理中汤仅有4味。
少阴病的四逆汤仅有3味,炙甘草汤也只有9味。
而厥阴病的乌梅丸算是比较多的,也只有10味。
其他如大柴胡汤、小建中汤、五苓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茵陈蒿汤等著名经方,都不超过7味。
可见仲景方药之精纯。
谈谈你对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谈谈你对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一、引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医学领域,张仲景被誉为“医圣”,他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而在治疗方法上,张仲景提出了辩证论治的理念。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二、辩证论治的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辨证施治”。
所谓“辨证”,即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病情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疾病发生的根源和本质;而“施治”则是根据所得到的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辩证论治强调了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三、张仲景辩证论治理念1. 张仲景对辨证施治的重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了“审因察病,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2. 张仲景对辩证施治方法的创新张仲景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
他不仅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三因辨证”等诊断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张仲景对个性化治疗的追求张仲景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医学上也需要注重个性化。
他强调了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性,并且提供了许多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的方法。
四、张仲景辩证论治理念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辩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在于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这在现代医学中仍然非常重要。
在癌症治疗中,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趋势。
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基因、肿瘤类型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分析和综合治疗辨证施治强调了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根据所得到的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中。
在心脏病治疗中,医生们会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心脏功能、血液循环等方面来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张仲景辨证方法
张仲景辨证方法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是东汉末年的时候,创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在这本书中,张仲景提出了许多辨证方法,帮助医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病情,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仲景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法、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等,帮助读者了解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临床实践。
首先,我们来介绍张仲景最著名的辨证方法之一——四诊法。
四诊法是通过观察、问诊、听诊和切诊来辨别病情。
首先,医生需要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人的气血、阴阳盛衰等情况。
随后,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详细的问诊,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以深入了解病情。
在进行听诊时,医生会仔细倾听病人的声音,包括咳嗽声、呼吸声等,以判断病因和病情。
最后,医生会通过切诊,即按压病人的关键穴位,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病因。
通过四诊法,张仲景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们来介绍张仲景的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张仲景用来判断病情性质的一种方法。
这八纲分为寒热、表里、虚实和阴阳四对。
其中,寒热是用来描述病情的冷热属性;表里是用来描述病情表现在体表还是内部;虚实是用来描述病情的虚实程度;阴阳是描述病情的阴阳盛衰状态。
通过用8个概念来判断病情,张仲景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来介绍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用来根据病人的症状与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相关联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腹痛等,医生能够判断病人所患的疾病是由六经中的哪一经引起的。
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张仲景能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恢复病人的健康。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法、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等。
通过观察、问诊、听诊和切诊等方式,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通过寒热、表里、虚实和阴阳等标准,医生能够判断病情的性质。
通过将病情与六经进行联系,医生能够判断病人患有何种疾病。
谈谈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谈谈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和农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他的辨证论治是中华医学宝库中重要的一环。
辨证论治是指在医治疾病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质、环境、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深入探讨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辨证论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病因、病程、症状。
张仲景注重全面
掌握疾病的整体情况,对疾病的病因、病程、症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法。
2.辩证思维,不拘形式。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主张强调辩证思维,即主张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病症,不拘一格。
他认为治病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才能更加有效。
3.以治本为主,因人而异。
张仲景提倡以治本为主,也就是通
过改变病人体质,增强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长远治疗的目的。
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才能更加有效。
总之,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学在辨证方法、脉象学、药物疗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且也是人类医学史上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之一。
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医内涵浅析
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医内涵浅析六经源流《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中分别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即三阴三阳指代外感伤寒人体可能出现的六种疾病状态,并分而述之。
我们从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伤寒论》中不以经脉统摄全篇,并无“六经”一词,每病之首并无“经”字。
“六经”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五谷为海。
” 这里的六经其实是指人体经络。
直到宋金时期,“六经”一词方被用于指代《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后来历代医家广泛沿用“六经”这个称谓,作为“三阴三阳”的代称。
但“六经”概念的提出其实与“六经经络学说”的产生发展有关。
比如,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指人体经络,“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
成无己注解“伤寒例”就将原文的“三阴三阳,六脏六腑皆受病”直接改为“三日六经俱病”。
“经络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致后世医家也多沿用了“六经”这个称谓作为“三阴三阳的”代称。
但许多医家在研读《伤寒论》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其产生了质疑,至少基于以下两个非常充分的理由:其一,《伤寒论》从未在“三阴三阳”之前冠以“经”字;其二,“六经经络学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三阴三阳病证治,也不能完全概括《伤寒论》辨证论治方法。
于是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解释“六经”的理论。
历代医家对“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的认识六经经络说:认为“六经”即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六经病”即外邪侵犯十二经脉而引起的六种病症,其病机、症状特点、传变等都与经络有关,治疗也用经络理论解释。
六经脏腑说:六经所指代的脏腑,即三阳三阴各经脉以及所属的脏腑。
如认为太阳即“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李时珍甚至认为太阳即“肺系”(“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
又如认为阳明即“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
现代很多学者尝试用脏腑理论来解释六经病、症、治法等内容。
对张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粗浅认识
对张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粗浅认识山东夏津经方中医研究室李冠杰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是一部书,即《伤寒杂病论》。
这是一部中医史上关于辩证施治最为经典的著作,因此,该书所载的方剂被后世称作“经方”。
书中方剂,以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而流传于世。
因张仲景之后此书经历了失散和后人的重新编撰,加之该书语言古奥难懂,所以给后人对此书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后世医家曾通过各种角度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
但是同时也出现在了许多观点相左的解释。
然而,《伤寒杂病论》毕竟是一部医学著作而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她是一部论述辩证施治的专著。
成为中医经典,即不是因为她的文学风格也不是因为她的语言艺术,而是她的辩证施治理论与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效如桴鼓”。
所以,解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最贴切的就是《伤寒杂病论》本身及其临床实践。
对于一个经典医学理论体系的解释,不但要从逻辑上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能够被临床实践所验证。
《伤寒杂病论》中的每一个方剂都有一个适用范围,且用之得当都能取得非凡的疗效,所以《伤寒杂病论》的生命在于临床实效,理解她的理论;学习她的方法;使用她的方剂都不能离开临床应用。
下面就以书中的常用方剂小柴胡汤为例,依据小柴胡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一下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小柴胡汤适应证之间的关系、疾病与方剂之间的关系等,进而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为便于讨论,仅列小柴胡汤适应证的四大主证,并将其余所有的小柴胡汤适应证作为一个整体与四大主证一并称作“小柴胡汤证”。
其他方剂类此。
小柴胡汤临床有治验的现代病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气管炎、哮喘、心肌炎、高血压、心律不齐、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绞痛、尿毒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综合征、神经性休克、糖尿病、甲亢、睾丸炎、性机能减弱、附睾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耳前庭神经元炎、中耳炎、结膜炎、巩膜炎、鼻炎、淋巴结炎等。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四)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四)太阴篇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一条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中,脾虚是肯定的。
脾虚运化无力,才可能腹满,除此之外,脾虚必然导致水湿不化,故“腹满、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脾虚,下后脾更虚,则胸下硬。
但此说也有问题,脾虚腹满,下后脾更虚当更满,“结硬”二字如何解释?说明还是有水湿的因素,脾更虚后,水湿结聚的更多,更结实,故结硬。
毕竟,痰饮水湿赖阳气温化,温化之力越不足,则水硬结聚越多,越牢,这才是“结硬”。
但有一点不解,“自利益甚”既然有个“益”字,当做“更甚”讲,那就有个比较的问题,什么情况下自利更甚了?如果和前面的“食不下”连起来,那就是说,如果这个病人不吃东西,就会拉的更厉害。
言下之意是病人原来也拉,但如果不吃东西的情况下,拉的会更厉害。
但还存在另一种断句,就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样也能讲的通,太阴病嘛,肚子胀,同时吐食物,即使不用泻下药,也是拉肚子的。
拉的更厉害的时候,肚子就会疼(虚寒下利肚子可以不疼)。
那么,看见肚子疼,估计是想通因通用一下,用点泻药。
想不到,泄完之后,胸下都结硬了。
太阴病有脾虚和湿胜的因素不假,但历代注家认为太阴病还一定有虚寒的因素,本来根据中医基本理论,气主温煦,气虚则寒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关键是若认为太阴病只能是虚寒而不能有实证、热证的兼夹就会给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造成困惑。
也导致在涉及同在太阴篇的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理解时,都感到很难处理,因为这些条文显然描述的不是纯虚寒证,而是有实证的因素存在。
太阴病纯属虚寒的理解,在临床上也形成许多困惑,首先是湿热发黄证,“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一条,就没有明显寒的症状,仲景也明言“系在太阴”。
所以说,太阴病,脾虚是前提,但完全可以有派生的湿热,甚至实热,也就是说太阴病完全可以合并湿热证,甚至实热证、腑实证。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 系在临床实践中 的应用
现代医学对仲景 辨证论治体系的 验证与拓展
仲景辨证论治体 系在中医药学研 究中的地位和价 值
仲景辨证论治体 系在国内外的影 响和传播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对妇科疾 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妇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妇科疾 病治疗中的优势与特色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在妇科疾 病治疗中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内科疾病:仲景辨证 论治体系在内科疾病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感冒、咳嗽、哮喘 等。
妇科疾病:仲景辨证 论治体系在妇科疾病 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对于儿 科疾病,仲景辨证 论治体系同样适用, 如小儿感冒、咳嗽 等。
疑难杂症:对于一些 难以诊断和治疗的疑 难杂症,仲景辨证论 治体系也可以提供一 些治疗思路和方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该体系以六经辨证为核心, 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形成 了独特的诊疗方法。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医圣张仲景创立。
仲景辨证论治体系注重个体 化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重要性:在仲景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应用其他辨证方法 的基础。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经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认为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医圣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我们知道经方组方是有其独特理论的,那么经方的经典、独特之处在哪里?本文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1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众所周知,经方的加减变化严谨,加减一药即另成新方。
其中最典型的是桂枝汤演化出许多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又如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芍药甘草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以及白通汤等四逆汤类方。
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及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等苓桂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白虎汤及其类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
这种方药加减的严谨性,在经方之间普遍出现。
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思想,反映方药功效与所针对的病机紧密联系,药随机变,表示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仍需以新方名作强调。
比较后世的时方,实际上亦有类似思想,但是相对而言较少出现。
如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白虎汤与白虎加苍术汤,理中汤与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与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等。
时方对于药物加减即成新方的思想,虽与经方相近,但相对较少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情况,多为加减数药才成新方。
再者,后世方书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方剂为数不多,相较经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则有大量且密集的例证,这一点亦反映了时方对于病机的要求相对宽松。
2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除了上述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特点外,医圣张仲景在加减一药时,亦考虑到加减药物,对原方本身药物剂量的影响。
例如在葛根汤中,生姜用三两,这是桂枝汤中生姜的用量,但在葛根加半夏汤中,生姜的用量则减少为二两,正常情况下,在《伤寒论》34条见“呕吐”应加大生姜的用量,为什么反而减少?这是因为增加了半夏,其辛散之性强,因此生姜作为佐助药则可减少用量。
谈谈对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理解1. 张仲景的背景和贡献张仲景(150-219年),字仲景,人称“仲景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出生在医药世家,家中传有医术秘籍。
张仲景潜心研究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他独特的辩证论治方法,被后世称为“张仲景辩证论治”。
张仲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著作《伤寒杂病论》:该书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分为四编,首次将“伤寒热病”明确为一类疾病,提出了辨别病因、辨别证型、辨别治法的方法。
2. 提出辩证治法:张仲景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针对不同病机,提出对症辩证并施治。
2.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2.1 阴阳学说张仲景的辩证论治方法基于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基本力量构成的。
在医学中,阴阳代表了人体内外的各种对立因素。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2.2 特殊辨证法张仲景强调特殊辨证法,即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指出疾病的症状和病机可以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归纳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案。
他归纳了疾病的一般规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归纳法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张仲景辩证论治的实践方法3.1 辨别病因张仲景辩证治疗的第一步是辨别病因,即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他提出了疾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类。
外感主要指由外界寒热、风邪等引起的疾病;内伤主要指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引起的疾病;情志则指由情绪波动导致的疾病。
3.2 辨别证型在辨别病因的基础上,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别出具体的证型。
他提出了多种辨证方法,如望诊、问诊、切诊等。
通过辨别证型,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五)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五)少阴篇厥阴机转证:少阴病厥阴机转证,是本人的一个新提法。
因为本类证候中的大部分条文,历代注家均感到一定程度的费解,解读起来也总有牵强之感。
本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少阴病的本质为心肾精气亏虚,在此基础上,复感于邪而形成寒化证或热化证。
无论是寒化还是热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引起厥阴肝木的变化。
而厥阴肝木的变化,包括肾虚水不函木,肾寒迫肝导致肝气抑郁,或肝气循冲脉上逆,或引动肝脏所藏龙雷之火循冲脉上冲胃心胸,甚至彻底弥散于外(面色赤,身反不恶寒,而里寒下利清谷)。
总之,少阴病存在厥阴的机转是自然衔接的,阴极化阳是宇宙的客观规律,肝所藏相火来源于命门,为全身阳气的根本,若为寒邪所迫过甚,则非常容易突然暴发而变为热证(如黄连阿胶汤证)或寒热错杂症(肾寒而肝热,如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若化热不甚,则表现为肾虚肝气郁结证或肝气上逆证(四逆散证),也有肝肾同时受寒而变为肝寒上逆心胃证(吴茱萸汤证)。
但由于少阴病厥阴机转证肝气冲逆的共同途径是冲脉,故其表现往往以胃心胸的冲逆表现为主(正中线),而不同于少阴病的胸胁部(侧胸部)。
从化热的程度来说,少阳病为嫩阳,故热轻,少阴厥阴机转证,为命门真火所化,为龙雷之火,其热暴烈,常需苦寒直折。
少阳病之热,尚未完全入里,而少阴厥阴机转证之热,则完全为里热勃发,故是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从本虚来说,少阳病多兼脾虚,故常用参、姜、草、枣,而少阴病厥阴机转证则多兼肾虚,肾阳虚则用姜、附,阴虚则用阿胶、鸡子黄滋养肾阴。
无论是少阳还是厥阴,均为肝火不宁于本宫,故芍药养肝敛肝之品,则二者多共用。
吴茱萸汤证:“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条是在少阴病的基础上,出现了吐利(少阴病本身就可下利,本证的特质主要是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手足厥冷,显然并非单纯少阴的原因,还有肝气冲逆的因素。
本条的特点是,脾肾阳虚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肝气上逆,而非肝火上逆。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理解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强调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通过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辨证论治的首要任务是辨证,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张仲景强调要综合分析病人的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情志因素,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在辨证时,要注意察看病人的面色、舌质、脉象等指标,并结合病程、病史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势。
辨证论治的第二个环节是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上,张仲景强调了药物的配伍与使用方法。
他认为药物的配伍应遵循相互增效、相互制约的原则,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治疗原则,如病情轻重应适度施治,虚实寒热要因情况而定,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饮食、起居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以促进病人康复。
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张仲景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他提出了治疗个体化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同时,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整,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以辨证为基础,通过论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念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面对各种疾病时,医生们可以借鉴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准确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强调从整体角度观察疾病,注重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医圣张仲景经方流传百世,其经方思路妙不可言,需细细品读与掌握
医圣张仲景经方流传百世,其经方思路妙不可言,需细细品读与掌握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
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
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的辨治用方思维;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应用基础方。
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时。
常用的基础方我进行了总结,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如四逆散作为一个理气解郁基础方,所有的气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虑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基础方,换一句话说所有瘀血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首选方。
赤丸,有四味药,包括乌头、半夏、茯苓、细辛,就是温化寒痰。
在临床中辨证就两个痰,一个痰是寒痰,一个痰是热痰。
热痰用小陷胸汤,是清热化痰基础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个人有湿热,选一个方治疗湿热,叫作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有栀子、黄柏、甘草,在临床实际中,只要见到一个人是湿热,首先选用栀子柏皮汤。
一个病人来看病,下焦湿热,还有瘀血,我们选两个基础方就是栀子柏皮汤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疗寒湿的基础方是甘姜苓术汤,这个方有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说带下量多色白,从我们中医来说应该是寒湿,接着她又说她的病证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一不顺心,盆腔炎就复发了,心情一好,病证没有好,但是相对来说轻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两个方,一个是甘姜苓术汤,一个是四逆散。
在门诊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带下色白,经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针刺一样,开甘姜苓术汤与桂枝茯苓丸,这是我们学习基础方的重要性。
益气补血基础方,张仲景有一个方叫芍药甘草汤,芍药是补血的,甘草是补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张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粗浅认识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为便于讨论,仅列小柴胡汤适应证的四大主证,并将其余所有的小柴胡汤适应证作为一个整体与四大主证一并称作“小柴胡汤证”。
其他方剂类此。
小柴胡汤临床有治验的现代病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气管炎、哮喘、心肌炎、高血压、心律不齐、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绞痛、尿毒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综合征、神经性休克、糖尿病、甲亢、睾丸炎、性机能减弱、附睾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耳前庭神经元炎、中耳炎、结膜炎、巩膜炎、鼻炎、淋巴结炎等。
(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病名而非全部)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把以上现代病名中的胆囊炎一病单列出来,并把对胆囊炎有临床治验记载的经方方剂做一个简单的统计。
对胆囊炎有治愈案例的经方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人参汤、乌头桂枝汤、麦门冬汤、橘枳姜汤、滑石代赭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大黄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黄连汤、半夏干姜散、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陷胸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当归芍药散、大黄附子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温经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明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小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证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对应关系。
临床上,假设患者的症状仅现小柴胡汤证,那么对其的治疗方剂只有小柴胡汤为最佳施治方剂。
第二.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有条件的。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小柴胡汤有临床治验的疾病名目繁多,几乎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系统的诸多器官。
但是不管人体患了什么疾病,只要是现小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就能取得捷效。
第三.某一个具体的疾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如现小柴胡汤证可与小柴胡汤,不现小柴胡汤证,则应该使用与其所现方证相适应的方剂,如上面的胆囊炎,同是一个疾病,因所现的方证不同使用的方剂也不同。
第四.同是一个小柴胡汤证,但病变所在的部位与性质并不一定相同。
如上述小柴胡汤有治验的各种疾病,共同的特点是人体的症状反应都表现为小柴胡汤证,但是病变的部位和病名相差甚远。
第五.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体上的症状反应不一定相同。
如上述,同是胆囊炎,但是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大不相同,有的患者表现为小柴胡汤证,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半夏泻心汤证、四逆散证等等。
不言而喻,经方体系中的每一个方剂在临床应用中都有着与上述小柴胡汤相同的特性,这正是我们理解经方体系的一个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在《伤寒杂病论》中,每一个方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适用范围,(即某某方证)这个适应范围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症状,而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症状组成的一个特定的症状群。
仅凭一个孤立的症状很难作为确定方证的依据。
比如“发热”一症,小柴胡汤证可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很多的方证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
临床上仅凭一个症状或脉象根本就无法确定适用的方剂。
只有一个症状(包括脉象)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才能互为佐证。
比如,当“发热”与“呕”同时出现时就有可能是小柴胡汤证(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当发热与“脉浮紧”、“身疼痛”、“恶寒”等症状同时出现时则有可能是麻黄汤证。
《伤寒杂病论》中所谓方证的实质,就是在总结方剂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之上,归纳出来的方剂与特定症状群之间规律性的对应关系。
而每一个方证所对应的都是患病人体的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
人体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在外界致病因素和自身体质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人体内部的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或者说是人体自身出现了某种偏差的反应。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具体是人体的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中医认为患病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正是人体内部所出现偏差的直接反映。
或者说患病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正是人体患病后的病理反应。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此做了很多的论述,如“胃家实”、“虚故也”等等。
后世医家也对此进行了诸多归纳与“发挥”,下面仅以其中的“八纲辩证”、“六经辩证”与“辩方证”为线索。
围绕经方辩证体系做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八纲辩证”。
所谓的“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关于“八纲辩证”历代医家做过大量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中医在掌握了患病人体症状反应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体所发生的某种偏差的一种定性的方法。
例如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中医认为此时的人体处在一种“里、实、热”的阳性状态。
这正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之一。
(现代医学对此类病只能认识到某某炎症之类的疾病现象,但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实热”却丝毫没有认识。
)具体的分析,“八纲”中“阴阳”有赖于其他“六纲”,当其他“六纲”的性质确定之后,阴阳自然也就明确了。
凡言“阴阳”必有其他“六纲”为内容。
“寒热”则是确定阴阳的关键,也是在临床辩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寒者必为阴证,热者必为阳证。
但是“虚实”却有在某些情况下随“寒热”而改变其属性的特点,比如,单独论“虚实”时,虚则为阴性,实即为阳性。
但当虚与热同时出现时,虚则随热而同属为阳性,而当实与寒同时出现时实亦随寒而属阴性。
八纲中的表里是言病位所在,但概括不够全面,尚有一个“半表半里”不在其中。
严格的说,八纲是后人在总结经方辩证内容时,加上了浓重的教条色彩。
为了凑一个“八”而舍弃了许多重要因素,比如瘀血、水气等等辩证内容,已很难从“八纲”中表现出来。
概括的说,“八纲辩证”的重点侧重于病性方面,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其次是“六经辩证”。
这是《伤寒杂病论》中被后世医家炒的最热的一个内容,也是理解经方辩证体系的一个关键。
如果说“八纲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那么“六经辩证”则是从病位入手结合病性分析而确定治疗原则的一种辩证方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张仲景的“六经”本意。
根据上述对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分析,张仲景之“六经病”应该是由特定的症状群组成的六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理状态。
人体患病实际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子之间发生作用时(即正邪交争)的一种反应,但是由于体质的差异,症状反应的状态也不相同。
当人体的抵抗机能表现为一种亢进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比如“发热恶寒”或“蒸蒸而汗”或“脉浮、脉弦”等等。
张仲景就把此类反映人体亢进状态的症状定性为三类阳性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
当人体的机能表现为一种陈衰状态时,比如“但欲寐”、“下利清谷”、“脉细微”等等,则定性为三类阴性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
在三阳病中,凡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为主要反应特征时,就定义为三阳病里的表证,统称之为太阳病,或者叫做表阳证。
而发生少阳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即称之为少阳病,或称半表半里阳证。
发生阳明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就称之为阳明病,或称为里阳证。
当症状反应表现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特征的阴性状态时就定义为少阴病,或称作表阴证。
而症状表现为太阴病典型特征时就称为太阴病,或称里阴证。
当出现即非太阴症也非少阴病的阴性症状反应时,就统称为厥阴病,或称半表半里阴证。
(详见六经病提纲,因厥阴病提纲有些特殊,本文暂不做详细讨论)辨别阳性证与阴性证主要还是以“八纲辩证”中的“寒热、虚实”为依据。
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虚实”同样有随“寒热”而变的属性。
这样,“六经辩证”实际已经涵盖了“八纲辩证”的内容。
这里面已概括了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阴阳。
于是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辩证体系。
但是依然无法涵盖经方辩证体系的全部内容。
(比如:停水、瘀血等)尽管《伤寒杂病论》以三阴三阳六病分类,但是张仲景并无意将其作为统领所有辩证因素的一个“万能大纲”,不然就不会再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杂病部分了。
尽管“三阴三阳”的分类方法确实概括了大多数常见病的症状反应规律。
但是,还有很多“杂病”难以恰如其分的归属于某“经”之列。
其实“六经辩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它揭示了大部分常见病的症状反应规律。
比如,凡是症状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疾病,不管是什么脏腑发生了病变,都应归属于太阳病,而在治疗中也都必须遵循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
它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证实了中医整体观的正确性,即:人体的所有疾病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病变,而只是整体疾病的一个局部反应。
另一方面是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了病理基础。
比如:凡是太阳病都以发汗为基本治疗原则;阳明病都以“下之”或清热为治疗原则;太阴病则以温里为治疗原则等等。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临床实践中用“六经辩证”的方法进行辩证施治时对于某些杂病并不能十分吻合,即使是本经病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适用。
例如:太阳病原则上当发汗,但是有许多特殊情况,即使是完全表现为太阳病的症状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如体液代谢不正常(小便不利或频数);严重失血(衄家、疮家)等等,所以张仲景还特别注明了诸多不可发汗的条件。
尽管如此,假设《伤寒杂病论》不用这种六类病型的分类方法的话,那么整个《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就会变的异常的复杂和繁琐。
所以张仲景在本意上并没有把所谓的“六经”概念化、绝对化的意图。
仅用一个“六经辩证”来概括极其复杂的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还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理解经方辩证体系也不应该人为的使本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应象临床上的“有是证用是方”一样,有什么辩证内容就研究什么内容。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辩方证”。
它是《伤寒杂病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临床上,所有的辩证施治都是以搜集症状开始,最终以确定治疗方剂结束。
它的一端是辩证的启始点(搜集症状)另一端则是施治的落脚点(遣方用药)。
虽然每个方剂都有一个特定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对应着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
(如麻黄汤证就是人体欲以出汗的方式排病于体外,但又不得汗出的一种状态)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方证之间却存在着大量的症状交错现象,这就使中医的辩证变的非常复杂。
例如小柴胡汤证中的“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在很多其他方证中都可能见到,而且小柴胡汤又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特点,所以临床上极易出现把其他方证当作小柴胡汤证而投以小柴胡汤,或是把小柴胡汤证当作其他方证而误投其他方剂的情况。
因此,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众多症状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归类。
也就是用前面提到的“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等辩证方法进行分析定性。
在对疾病做准确的定位、定性的分析之后,最终还必须具体的落实到某一个方剂上,也就是要有一个确定方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