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 皮尔士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制》直接传播某种观点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是最简单的观点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必须包括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与库利相比,皮尔士并没有为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显然,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2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或者语义学的传统。
3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4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学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6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对于人类的传播有重大意义。
2 人类语言的特性: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限制;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印刷~,电子~,这个历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4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传播媒介,再现的~,机器的~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意义
1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具人类语言性质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达与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意义: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关,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5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P42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分析
1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 简述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P65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3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P74):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产生的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传播机制非正常化)。
2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只之乘积成正比”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 流言的特点:流言总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失可靠的证据。
第七章大众传播
1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对象的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4 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线索
5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6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 李普曼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的扩展或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
麦克卢汉学说又重新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麦克卢汉学说对我们认识媒介工具的重要性是有启发意义的,但对其中的一些非科学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2 “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较之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辈一代显得非理性化,更重感觉;在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在电视环境中成长的这代人,其内心世界就像一个“灌状”容器,封闭、孤独,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交往。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但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媒介依存症的特点: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3 大众传媒的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
4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1950年,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图)
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把关”过程的实质(P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