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课件(全)

传播学课件(全)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的概念

传播学的概念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方式、效果和影响。

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并借助于各种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网络挖掘等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从而探究人类交流和社会互动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研究范围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代,传播学的范围较广,包括大众传播、口头传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数字传播等等。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同样需要研究传播方式、媒介、信息编码以及接收者的理解能力等。

2.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后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

研究传播效果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以及改变人们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看法。

3. 传播影响。

传播影响是指传播后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研究传播影响可以了解信息如何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传播学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已经成为媒体、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相关行业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在数字时代,传播学对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同时,传播学还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和媒体传播理论已经全球传播,成为学生进修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课程。

同时,中国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领域也出现了世界级的企业,为世界的媒体传播贡献了无数量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律和社会互动的机制,同时也为信息传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传播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5、媒介融合狭义上就是指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上的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6、大众传播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7、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8、集权主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绝对支配与服从9、媒介生态一切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及其外部关系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

二、简答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是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

2、描述马莱茨克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传播学定义

传播学定义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传媒、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

传播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

传播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传播的定义和意义传播是信息在人际间或群体间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而传播学研究的就是这一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传播的过程和模型传播学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常用的传播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步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播的路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传播的媒介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媒介和技术也在不断变化。

从印刷媒体到电视、互联网再到社交媒体,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学研究这些媒介和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

四、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了解信息传播对公众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同时,也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控制和引导信息传播的效果。

五、传播的伦理和法律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关注信息传播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研究传播伦理和法律可以帮助我们规范传播行为,确保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道德性。

六、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技巧。

这包括广告、公关、新闻等领域的传播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来进行传播。

总结起来,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传媒、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传播的过程、媒介、效果、伦理和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诞生于美国。

当时的传播学具备了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基本含义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精神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交叉学科,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专业认识

传播学专业认识

传播学专业认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传播工具和传播效果的学科,旨在研究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过程。

传播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传媒与传播理论,具备搜集、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传媒环境。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体与社会:研究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媒体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和态度的塑造,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等。

2.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的效果,包括宣传效果、公共舆论效应、信息传播的认知变化等。

3. 传播媒介: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使用情况,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以及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和发展趋势。

4. 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同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

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播理论与知识:培养学生对传播学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包括传播模型、传播效果评估、传播媒介等。

2. 传播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传播工具和技术,如调查研究、媒体写作、媒体制作等,以及分析和解读传播数据的能力。

3. 传播伦理与责任:培养学生具备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了解媒体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4. 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中快速适应和反应。

传播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体与新闻行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广告、公关等相关职业,也可在电视台、广播台、报社等媒体机构工作。

2. 传播研究与咨询机构:毕业生可以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从事传播效果评估、市场调研等工作。

3. 公共关系与公关部门:毕业生可以在企业、政府机构的公共关系和公关部门工作,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和管理。

4. 数字传媒与社交媒体:毕业生可以在互联网公司、社交媒体平台等从事内容运营、社群管理等职业。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概念传播学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社交媒体、传媒、传媒技术、计算等领域,以及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报道、编辑、出版和广告的行为。

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既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传播规律以及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等。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奥古斯都大帝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时,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行为。

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随着语言、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传播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意义。

意义是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传播中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给信息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取决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主观意识。

因此,意义的产生和传播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机构。

机构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中介。

机构可以是实体机构,也可以是虚拟机构。

实体机构包括新闻机构、广告机构、公共关系机构等。

虚拟机构包括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

机构通过发布和传播信息来实现自身目标,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

此外,传播学还研究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机构。

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机构。

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受到彼此的影响。

传播学还研究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途径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传播、广告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效果是相互作用的,途径决定效果,效果又反过来影响途径的选择。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又称传媒学、媒介传达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各种媒介中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学科。

传播学不仅关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更注重新媒体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互动。

传播学研究的是媒介的操作、媒介本身以及
媒介对人类社会学、文化学的影响。

传播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媒介历史、媒介技术、媒介政治、媒介经济、媒介
娱乐、媒介教育等等。

传播学关注的内容涉及到的人群也非常广泛,包括全球范围内的政
治领袖、商业精英、普通人群等等。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报纸在国家和社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0世纪中期,传播学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领域,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

之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拓展,涉及到了数字化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广泛,包括调查、实验、观察、文献研究、样本研究等等,这
些方法被用于分析不同媒介及其对人们的影响,进而预测和指导不同媒介的发展趋势。

同时,传播学也在研究和发掘人们在媒介交流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
理解和合作,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传播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在媒介中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
研究方法多样,涉及到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实际作用也十分广泛。

传播学课件

传播学课件

定性研究方法
包括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用于深入 了解受众和传播效果。
混合研究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分析传播效果。
05
传播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
01
新闻报道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向公众传递国内外时事、社会生 活等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02
03
媒体监督
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分 析和评论,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真 相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用
整合传播模式适用于现代数字化媒体环境下 的品牌营销、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等领域的 传播活动。
04
传播理论与研究
传统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描述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包括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施拉姆循环模式
强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者和受 众相互转换角色。
01
新闻报道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大 众传递新闻和信息。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娱 乐和文化信息。
03
02
广告
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 服务。
公共关系
通过公关活动和传播策略来塑造组 织形象和声誉。
04
组织传播
内部沟通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会议、通知、邮件等 。
对外宣传
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高公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06
传播学的前沿与展望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
研究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包括 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社交网络等方
面。
移动传播
研究移动终端的传播特点,如手机、 平板等,以及移动传播对人们信息获

传播学简介

传播学简介

传播学简介
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传媒现象、沟通过程和媒体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

二、学科范围:传播学跨足多个领域,涵盖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传媒形式。

研究内容包括媒介效应、公共关系、广告、政治传播、社交媒体分析等。

三、研究方法:传播学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本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

研究者关注于揭示信息传播的规律、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四、主要理论:传播学涌现了多个重要理论,如媒介依赖理论、集体沟通理论、新闻值理论、媒介效应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解释信息传播的模式、媒体对人群的塑造力以及媒体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五、重要分支:传播学包含多个重要分支,如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数字传播等。

每个分支关注特定领域内的传播现象和问题。

六、应用领域: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企业和组织借助传播学原理制定广告和宣传策略,政府通过传播渠道实现信息传递,社交媒体分析师运用传播学方法研究用户行为。

七、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不断演变,传播学也在不断发展。

数字化、全球化对传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使其成为理解当代社会与文化变革的关键学科之一。

总之,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致力于揭示信息在社会中
的传播规律、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传播。

传播学概论(简版)

传播学概论(简版)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受众商品化等。
3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探究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
01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02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传播对社会系统的维系、整合和适应功能。
03
播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了传播理论,并开始了系统
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01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02
它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深入 分析和解释。
03
传播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旨在提高传播效果和改 善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 间和机会。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对传播学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也在不断变化,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合发展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理论 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和规律。
05
CATALOGUE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内容海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对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机遇
新媒体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探究 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传播学

传播学

3.大众传播的功能 P100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监视环境,调适 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赖特的补充:娱乐功能 施拉姆: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论
作业
请思考:网络传播是一种什么性质 的传播?具有哪些特征? 提示:可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大众 传播比较。
第三节 传播学
一、传播学简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 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涵盖人类传播活 动的方方面面,但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 播为主,尤其是大众传播构成了传播学 理论研究的主干部分。所以,不严格地 说,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的社会科学。
经验学派紧扣传播实践,注重研究传 播活动自身的规律,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都带有十分突出的经验色彩,对传播实 践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批判学派则 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 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批判而闻名, 致力于对传播现象深层背景的考察,注 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批判学派并不探讨具体的传播规律,而 且只破不立,对具体的传播活动指导意 义不大。
(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 的贡献 P250 1.信息论 1948 申农(香农) Shannon 1949 申农、韦弗 《通信的数学理论》 信息概念,传播模式和四要素 2.控制论 1948 维纳 Wiener 《控制论》 反馈概念
控制论的基点,是把控制系统视为一 个信息系统,控制的关键就是信息反 馈。——李彬 《传播学引论》 3.系统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系统的观点 很多传播研究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的, 包括很多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Communication
一、信息与传播 信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 象,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体现。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是传播 的对象,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传递。 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 信息。其中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信息 叫做社会信息。传播学中所研究的传播, 是社会信息的传播(传递)。

传播学

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3、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

这一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欧洲的学者影响很大。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该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和“霸权主义”本质。

∙4、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5、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因素。

∙6、把关人∙指在大众媒介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勒温提出的。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够进入传播的渠道。

∙7、枪弹论∙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们所传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肌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它能直接改变人们的观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的基础。

∙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映论”,是盛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播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被逐渐抛弃了,“被代之以更多地考虑到人类的传播特征性而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8、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传播学

传播学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含义和特点一、对于传播含义的分析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植物信息动物信息人类信息非人类信息(其他动物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史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即信息拥有者向信息接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传输信息内容的过程。

传播和信息的关系表述:(1)信息是物质基本存在方式的表述,传播是这种表述实现的具体形式。

(2)传播是信息的载体和运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目的。

(3)信息和传播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世界上没有无信息之处,也没有无传播之处二、对于传播特点的分析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特性:(一)阶级性和社会性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构成社会的最主要方式,没有传播就形不成社会。

传播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传播史生产力标志的一部分。

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形成教育、道德、法律、国家制度、宗教、家庭关系、组织原则、社会价值观念等。

(二)客观性和主观性传播的客观性是指传播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具有实际意义。

传播的主观性是指传播内容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多种信息。

传播的双重性是坚持传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他们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客观性决定主观性,主观性反作用于客观性(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受本能驱使,而且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有动机的和有对象的活动。

人类的传播计划性和目的性更强,特别是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而发展。

(四)符号性和间接性传播符号性是指传播的信息载体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一种客观的替代物,信息内容是指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这种意图作为精神状态的东西无法进入人质世界,因此他必须依托物质形式来负载传播符号的必要性决定了传播的间接性共同的意义空间“场理论”传播双方愈是具有共同的经验,愈是相互了解,则二者的传播环境愈大,反之则愈小,传播环境愈大,愈可能产生和谐的传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默契(五)协同互动性和共享性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符号全聚的过程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尊重,协同操作,共同完成沟通,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题型分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传播学的定义(从西方学者的定义)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霍夫兰1953年指出:“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2、我们对传播所作的定义: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1)传播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过程(2)传播是与信息相关的行为(3)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换、沟通(4)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3、传播的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就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 皮尔士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制》直接传播某种观点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是最简单的观点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必须包括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与库利相比,皮尔士并没有为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显然,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2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或者语义学的传统。

3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4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学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6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对于人类的传播有重大意义。

2 人类语言的特性: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限制;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印刷~,电子~,这个历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4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传播媒介,再现的~,机器的~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意义1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具人类语言性质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达与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3 意义: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关,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5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P42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分析1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 简述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P65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3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P74):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产生的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传播机制非正常化)。

2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只之乘积成正比”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3 流言的特点:流言总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失可靠的证据。

第七章大众传播1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对象的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4 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线索5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6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 李普曼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的扩展或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

麦克卢汉学说又重新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麦克卢汉学说对我们认识媒介工具的重要性是有启发意义的,但对其中的一些非科学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2 “电视人”和“容器人”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较之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辈一代显得非理性化,更重感觉;在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在电视环境中成长的这代人,其内心世界就像一个“灌状”容器,封闭、孤独,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交往。

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但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3 大众传媒的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

4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1950年,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图)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把关”过程的实质(P134)第九章传播的制度与媒介规范1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度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度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曾经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含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者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它的六种主要类型,即:(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3 社会责任理论(P142-143)提出的背景涉及的主要观点原理原则目的4 民主参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5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P144)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 大众社会理论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著名的有密尔斯、李斯曼、孔豪瑟等人。

2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

另一方面“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这是因为在“拷贝”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两条“抽象原理”:第一条原理是利润原理,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3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4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过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 什么是传播效果:(1)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