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阻抗匹配的研究
阻抗匹配反射系数

阻抗匹配反射系数一、引言在电子通信、电力系统等领域,阻抗匹配与反射系数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
阻抗匹配技术旨在使传输线上的能量损耗最小,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阻抗匹配的概念、原理,以及反射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探讨。
二、阻抗匹配的概念与原理1.阻抗的定义阻抗是表示电路中对交流信号阻碍程度的物理量,它包括电阻和电感两部分。
在复数形式下,阻抗表示为Z=R+jX,其中R为电阻,X为电感。
2.阻抗匹配的含义阻抗匹配指的是传输线上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等于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比值,即实现电压匹配和电流匹配。
在实际应用中,阻抗匹配可以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3.阻抗匹配的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和阻抗之间的关系为V=IZ。
当传输线上的电压V与电流I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时,即可实现阻抗匹配。
这个比例关系可以通过调整负载阻抗或传输线特性阻抗来实现。
三、反射系数的计算与分析1.反射系数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反射系数γ表示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γ=V反射/V入射。
在阻抗匹配的情况下,反射系数接近于0,表示入射波几乎无反射。
2.不同阻抗下的反射系数当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相等时,即ZL=Z0,反射系数γ=0。
当负载阻抗大于传输线特性阻抗时,即ZL>Z0,反射系数γ为负,表示入射波被反射。
当负载阻抗小于传输线特性阻抗时,即ZL<Z0,反射系数γ为正,表示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增加了传输线的有效阻抗。
3.反射系数与阻抗匹配的关系反射系数γ与阻抗匹配程度密切相关。
当反射系数接近于0时,阻抗匹配程度高,能量损耗小;当反射系数较大时,阻抗匹配程度低,能量损耗大。
四、阻抗匹配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通信系统中的阻抗匹配在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线与负载之间的阻抗匹配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设计传输线和负载的阻抗,可以降低信号反射,提高信号传输效率。
2.电力系统中的阻抗匹配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的阻抗匹配技术可以减少线路损耗,提高输电能力。
基于信号完整性分析的阻抗匹配问题研究

电压 和 电流 才是连续 的 , 个系统 才是平 衡 的 。 整
控 制传输 线一 端或两 端 的阻抗从 而减 小反 射 的
置放置 一个或 多个 电阻 。一个驱 动器 驱动 一个 接收
交界 面两侧 的 电压 和 电流 才 可 以相 等 , 界 面 处 的 方法称 为传输 线 的端接 。典型 的方法 是在 重要 的位 交
计 研发人员 的一项 迫在 眉睫 的问题 。
比为 :
n c e td
i t d
从广义 上讲 , 号 完整 性 指 的是 在 高 速 电 子 产 信
品 中 由互连线 引起 的所 有 问题 , 阻抗 设 计 是解 决 而
z2 一 zl
Z 2+Zl
信号完整性问题所使用方法的核心。为了得到最优
关键词 阻抗 匹配 中图法分类号
信号完整性
仿真 A
T 9 16 N 1 .
文献标志码
信 号在 传输线 传 播 时 , 路径 上 的每 一 步 都有 其
1 信号完整性与阻抗关系
相应 的瞬态 阻抗 。如 果 互 连线 的阻 抗 是 可控 的 , 那
么瞬态 阻抗 就等于线 的特性 阻抗 。无 论什 么原 因使
小信 号在阻抗 变化 的地 方 ( 如信 号 线 宽变 化 、 层 ) 换
发生 的反射 。阻抗控 制与 匹配问题 是高 速信 号完 整 而 在交 界 面 两 侧 的 电压 和 电流 都 是 相 同 的。 边 界
否 性分 析 中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阻抗 控 制 是 保证 高速 信 面处 不可 能 出现 电压 不 连续 , 则 此处 会 有一 个 无
高速电路设计中的阻抗匹配技术研究

高速电路设计中的阻抗匹配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高速电路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阻抗匹配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阻抗匹配能够在电路中提供最优的信号传输,减少信号的反射和损耗,从而增加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高速电路设计中的阻抗匹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阻抗匹配技术的基础原理阻抗是指电流和电压之间的比值,用于描述电路对信号的响应。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阻抗匹配技术可以通过调整传输线和装配件的阻抗来使其与信号源和负载的阻抗匹配,以减少信号的反射和损耗。
阻抗匹配技术的基础原理包括特性阻抗、传输线理论和阻抗转换。
特性阻抗是指传输线上单位长度的电阻和电抗的比值,用来描述传输线的特性。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特性阻抗的选择对信号传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输线理论是指通过传输线的波动传播现象,例如电压波和电流波在传输线上的行为。
通过合理地选择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可以使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射和损耗。
阻抗转换是指在不同特性阻抗之间进行阻抗匹配的过程,例如通过使用阻抗匹配装配件或变压器。
二、阻抗匹配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高速电路设计的要求日益严格,阻抗匹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几个阻抗匹配技术的研究进展:1.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选择在高速电路设计中,选择适当的传输线特性阻抗尤为重要。
一种常用的特性阻抗是50欧姆,适用于许多应用场景。
然而,在一些特殊应用中,如射频(RF)电路设计,特性阻抗可以选择为其他值,例如75欧姆或100欧姆。
选择适当的特性阻抗可以优化信号的传输效果。
2. 差分传输线技术差分传输线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阻抗匹配技术,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
差分传输线技术通过使用两条相互平行的传输线,将信号和其互补(反相)信号一起传输。
差分信号传输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减少信号的互相干扰。
3. 阻抗匹配装配件阻抗匹配装配件是用于在不同特性阻抗之间实现阻抗匹配的器件,例如阻抗匹配器。
微波自动阻抗匹配系统的研究

电
子
测
量
技
术
第 3 O卷 第 6 期
2 0 年 6月 07
ELECTR0NI C M EASURE _NT TECHN0LOGY ME
微 波 自动 阻抗 匹配 系统 的研 究
刘 华 王利 斌
成都 60 5 ) 10 4 ( 电子科技 大学 自动化 工程 学院
Ch o igsmuain meh d,e t ft ep n tain p st n o h o l n q iae ti e a c ft es ra eo o sn i lto to d p h o h e erto ii ft ed wesa d e uv ln o o mp d n eo h u fc f
Li a W a g L b n u Hu n ii
( nv riy o e tineS in ea d Te h lgyo n , U iest fElcro i ce c n c noo fChia Che g u 6 O 5 ) n d 1 O 4
Ab ta t M a c i g i i n f a ta p c n t e mir wa e s s e . t s d f c l o r d to a c s e ti h c o v y t ms I i if u tf r ta iin l i i i m r wa e i e a c
摘
要 :匹配问题是微波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 微波阻抗 匹配技术很难对动态负载做到实时 、 快速 、 稳定 的匹
配, 限制了微波 系统在很 多领域 的应用 。本文构建 了一个能为 大功率微 波系统的动态 负载提供匹 配的 自动 阻抗匹 配 系统 。此系统 可以为负载尤其是 动态负载提供 快速 、 稳定 、 可重复的匹配 , 自动将反射系数稳定在工程理想值 , 从而 实 现微波功率的最佳传输 。在构建了 自动阻抗匹配系统 的基础上 , 本文提 出了一种快 速匹配方 法。通 过仿真 将销钉插 入位置的深度与端 口面上的等效 阻抗联 系起来 , 使得不同销钉插 入深度值 与端 口阻抗值 形成对应 关系 。在微 波系统 中, 利用该对应关系可 以快速实现阻抗匹配 。
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开发和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开发和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是一种用于在射频系统中自动调整负载阻抗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的关键设备。
在射频传输中,负载阻抗与源的内部阻抗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信号的传输效率和质量。
传统上,这种匹配通常需要手动调整,耗时且容易出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应运而生。
它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算法和技术,能够智能地监测并调整负载阻抗,实现最佳的匹配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射频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原理、开发过程和实验研究设计,探讨其在射频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展望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总结其在射频技术领域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背景和重要性;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安排;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原理、开发过程和实验研究设计三个小节。
在原理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在开发过程部分,我们将介绍开发该匹配器的步骤和方法;在实验研究设计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进行实验研究的具体设计和方法。
结论部分包括实验结果分析、应用前景展望和总结三个小节。
在实验结果分析部分,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在应用前景展望部分,我们将探讨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在总结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射频电源自动阻抗匹配器的开发和实验研究过程,通过对其原理、开发过程和实验设计的详细阐述,旨在促进对该技术的更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前景展望,将有助于读者了解自动阻抗匹配器在射频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阻抗匹配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阻抗匹配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PCB上传输线的电子模型示意图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是微波电子学里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传输线上,来达至所有高频的微波信号皆能传至负载点的目的,几乎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源点,从而提升能源效益。
阻抗匹配有两种,一种是透过改变阻抗力(lumped-circuit matching),另一种则是调整传输线的波长(transmission line matching)。
要匹配一组线路,首先把负载点的阻抗值,除以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值来归一化,然后把数值划在史密斯图上。
改变阻抗力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减少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着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
如果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
重复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
阻抗匹配:简单的说就是“特性阻抗”等于“负载阻抗”。
调整传输线由负载点至来源点加长传输线,在图表上的圆点会沿着图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走动,直至走到电阻值为1的圆圈上,即可加电容或电感把阻抗力调整为零,完成匹配。
阻抗匹配则传输功率大,对于一个电源来讲,单它的内阻等于负载时,输出功率最大,此时阻抗匹配。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如果是高频的话,就是无反射波。
对于普通的宽频放大器,输出阻抗50Ω,功率传输电路中需要考虑阻抗匹配,可是如果信号波长远远大于电缆长度,即缆长可以忽略的话,就无须考虑阻抗匹配了。
阻抗匹配是指在能量传输时,要求负载阻抗要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此时的传输不会产生反射,这表明所有能量都被负载吸收了.反之则在传输中有能量损失。
高速PCB布线时,为了防止信号的反射,要求是线路的阻抗为50欧姆。
这是个大约的数字,一般规定基带50欧姆,频带75欧姆,对绞线则为100欧姆,只是取个整而已,为了匹配方便。
阻抗从字面上看就与电阻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阻字是相同的,而另一个抗字呢?简单地说,阻抗就是电阻加电抗,所以才叫阻抗;周延一点地说,阻抗就是电阻、电容抗及电感抗在向量上的和。
阻抗匹配原理

阻抗匹配原理
阻抗匹配是一种用于电路设计中的技术,旨在实现电路之间的最大功率传输。
阻抗匹配原理通过调整电路内部阻抗的数值,使其与外部电路的阻抗相等,以达到能量传输的最佳效果。
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电路的特性和Ohm定律,电路的功率传输最大化是在源电阻和负载电阻的阻抗相等时实现的。
换句话说,当源电阻和负载电阻的阻抗相匹配时,电流和电压可以被完全传递,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阻抗匹配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实现。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使用一种称为“返阻”的器件,它可以在电路中引入附加的阻抗来调整总体阻抗值。
返阻器件通常是电阻或电容器,在电路中起到帮助调整阻抗的作用。
另一种常见的阻抗匹配方法是使用变压器。
变压器可以通过改变输入和输出电压之间的比例来实现阻抗匹配。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感的性质,通过将电流传递到较高或较低的电压绕组,从而调整阻抗值。
阻抗匹配在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
如果在电路中没有正确的阻抗匹配,将导致不完全的能量传输和信号失真。
因此,在设计电路时,阻抗匹配要被认真考虑,以确保最佳功率传输和系统效率。
总之,阻抗匹配原理通过调整电路内部阻抗值,使其与外部电路的阻抗相等,以最大化功率传输。
这可以通过使用返阻器件
或变压器来实现。
阻抗匹配在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可以确保能量传输的最佳效果和系统的高效性。
声学阻抗匹配原理及其在声学系统中的应用

声学阻抗匹配原理及其在声学系统中的应用声学是研究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和变化的科学领域。
声学阻抗匹配是声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调整两个不同介质之间的阻抗来最大程度地传递声能,从而实现声学系统的有效工作。
本文将探讨声学阻抗匹配的原理以及它在声学系统中的应用。
声学阻抗匹配的原理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Z = ρc,其中Z是声学阻抗,ρ是介质的密度,c是声速。
在两个不同的介质之间,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阻抗不匹配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若两个介质的声学阻抗相差较大,会导致较大的反射,从而导致声波能量的损失。
而通过调整介质的密度和声速以实现阻抗的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声波的反射,使得声能能够更好地传递。
声学阻抗匹配在声学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音频设备中的扬声器和音频放大器之间的匹配。
在扬声器工作过程中,电信号经过放大器转换为声波信号,然后由扬声器输出。
扬声器和放大器之间的阻抗匹配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传递声波能量,从而提高音频系统的音质和效果。
另外一个应用领域是声波传感器。
声波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
在声波传感器中,声波通过传感器表面的压电材料引起电荷的积累,然后通过电路输出电信号。
为了提高声波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需要进行阻抗匹配,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传递声波能量到传感器表面。
此外,声学阻抗匹配还在声学隔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隔声是指通过隔离和减少声波传播的方法来降低声音的传递和传播。
在隔声材料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优化材料的阻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声波的传递。
利用声学阻抗匹配原理,可以选择能够减少声波反射和折射的隔声材料,从而实现更好的隔声效果。
总之,声学阻抗匹配是声学系统中的重要概念,通过调整介质的阻抗,可以最大程度地传递声能,从而实现声学系统的有效工作。
它在音频设备中的扬声器和音频放大器之间的匹配、声波传感器和隔声材料中的应用都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抗匹配的研究在高速的设计中,阻抗的匹配与否关系到信号的质量优劣。
阻抗匹配的技术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但是在具体的系统中怎样才能比较合理的应用,需要衡量多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我们在系统中设计中,很多采用的都是源段的串连匹配。
对于什么情况下需要匹配,采用什么方式的匹配,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
例如:差分的匹配多数采用终端的匹配;时钟采用源段匹配;1、串联终端匹配串联终端匹配的理论出发点是在信号源端阻抗低于传输线特征阻抗的条件下,在信号的源端和传输线之间串接一个电阻R,使源端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抑制从负载端反射回来的信号发生再次反射.串联终端匹配后的信号传输具有以下特点:A 由于串联匹配电阻的作用,驱动信号传播时以其幅度的50%向负载端传播;B 信号在负载端的反射系数接近+1,因此反射信号的幅度接近原始信号幅度的50%。
C 反射信号与源端传播的信号叠加,使负载端接受到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幅度近似相同;D 负载端反射信号向源端传播,到达源端后被匹配电阻吸收;?E 反射信号到达源端后,源端驱动电流降为0,直到下一次信号传输。
相对并联匹配来说,串联匹配不要求信号驱动器具有很大的电流驱动能力。
选择串联终端匹配电阻值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要求匹配电阻值与驱动器的输出阻抗之和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
理想的信号驱动器的输出阻抗为零,实际的驱动器总是有比较小的输出阻抗,而且在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化时,输出阻抗可能不同。
比如电源电压为+4.5V的CMOS驱动器,在低电平时典型的输出阻抗为37?,在高电平时典型的输出阻抗为45?[4];TTL驱动器和CMOS驱动一样,其输出阻抗会随信号的电平大小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TTL或CMOS电路来说,不可能有十分正确的匹配电阻,只能折中考虑。
链状拓扑结构的信号网路不适合使用串联终端匹配,所有的负载必须接到传输线的末端。
否则,接到传输线中间的负载接受到的波形就会象图3.2.5中C点的电压波形一样。
可以看出,有一段时间负载端信号幅度为原始信号幅度的一半。
显然这时候信号处在不定逻辑状态,信号的噪声容限很低。
串联匹配是最常用的终端匹配方法。
它的优点是功耗小,不会给驱动器带来额外的直流负载,也不会在信号和地之间引入额外的阻抗;而且只需要一个电阻元件。
2、并联终端匹配并联终端匹配的理论出发点是在信号源端阻抗很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并联电阻使负载端输入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达到消除负载端反射的目的。
实现形式分为单电阻和双电阻两种形式。
并联终端匹配后的信号传输具有以下特点:A 驱动信号近似以满幅度沿传输线传播;B 所有的反射都被匹配电阻吸收;C 负载端接受到的信号幅度与源端发送的信号幅度近似相同。
在实际的电路系统中,芯片的输入阻抗很高,因此对单电阻形式来说,负载端的并联电阻值必须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近或相等。
假定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为50?,则R值为50?。
如果信号的高电平为5V,则信号的静态电流将达到100mA。
由于典型的TTL或CMOS电路的驱动能力很小,这种单电阻的并联匹配方式很少出现在这些电路中。
双电阻形式的并联匹配,也被称作戴维南终端匹配,要求的电流驱动能力比单电阻形式小。
这是因为两电阻的并联值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每个电阻都比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大。
考虑到芯片的驱动能力,两个电阻值的选择必须遵循三个原则:⑴.两电阻的并联值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⑵.与电源连接的电阻值不能太小,以免信号为低电平时驱动电流过大;⑶.与地连接的电阻值不能太小,以免信号为高电平时驱动电流过大。
并联终端匹配优点是简单易行;显而易见的缺点是会带来直流功耗:单电阻方式的直流功耗与信号的占空比紧密相关?;双电阻方式则无论信号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都有直流功耗。
因而不适用于电池供电系统等对功耗要求高的系统。
另外,单电阻方式由于驱动能力问题在一般的TTL、CMOS系统中没有应用,而双电阻方式需要两个元件,这就对PCB的板面积提出了要求,因此不适合用于高密度印刷电路板。
当然还有:AC终端匹配;基于二极管的电压钳位等匹配方式3、信号发射与端接技术3.1、信号反射的形成传输线上的阻抗不连续会导致信号反射,我们以理想传输线模型来分析与信号反射有关的重要参数。
理想传输线L被内阻为R0的数字信号驱动源VS驱动,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Z0,负载阻抗为RL。
理想的情况是当R0=Z0=RL时,传输线的阻抗是连续的,不会发生任何反射,能量一半消耗在源内阻R0上,另一半消耗在负载电阻RL上(传输线无直流损耗)。
如果负载阻抗大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那么负载端多余的能量就会反射回源端,由于负载端没有吸收全部能量,故称这种情况为欠阻尼。
如果负载阻抗小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负载试图消耗比当前源端提供的能量更多的能量,故通过反射来通知源端输送更多的能量,这种情况称为过阻尼。
欠阻尼和过阻尼都会引起反向传播的波形,某些情况下在传输线上会形成驻波。
当Z0=RL时,负载完全吸收到达的能量,没有任何信号反射回源端,这种情况称为临界阻尼。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临界阻尼情况很难满足,所以最可靠适用的方式轻微的过阻尼,因为这种情况没有能量反射回源端。
只要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进行终端匹配,就能消除反射。
从原理上说,反射波的幅度可以大到入射电压的幅度,极性可正可负。
当RL<<z0时,ρl Z0时,ρL>0,处于欠阻尼状态,反射波极性为正。
当从负载端反射回的电压到达源端时,又将再次反射回负载端,形成二次反射波3.2、阻抗匹配与端接方案4.2.1、典型的传输线端接策略由以上分析可知,在高速数字系统中,传输线上阻抗不匹配会引起信号反射,减小和消除反射的方法是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在其发送端或接收端进行终端阻抗匹配,从而使源反射系数或负载反射系数为零。
传输线的端接通常采用两种策略:(1)使负载阻抗与传输线阻抗匹配,即并行端接(2)使源阻抗与传输线阻抗匹配,即串行端接。
即如果负载反射系数或源反射系数二者任一为零,反射将被消除。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应首选策略1,因其是在信号能量反射回源端之前在负载端消除反射,即使ρL=0,因而消除一次反射,这样可以减小噪声、电磁干扰(EMI)及射频干扰(RFI),而策略2则是在源端消除由负载端反射回来的信号,即使ρS=0和ρL=1(负载端不加任何匹配),只是消除二次反射,在发生电平转移时,源端会出现持续时间为2TD的半波波形,不过由于策略2实现简单方便,在许多应用中也被广泛采用。
两种端接策略各有其优缺点。
(1)并行端接并行端接主要是在尽量靠近负载端的位置加上拉和/或下拉阻抗以实现终端的阻抗匹配。
(2)串行端接串行端接是通过在尽量靠近源端的位置串行插入一个电阻RS(典型10Ω到75Ω)到传输线中来实现的,如图8所示。
串行端接是匹配信号源的阻抗,所插入的串行电阻阻值加上驱动源的输出阻抗应大于等于传输线阻抗(轻微过阻尼)。
这种策略通过使源端反射系数为零从而抑制从负载反射回来的信号(负载端输入高阻,不吸收能量)再从源端反射回负载端。
串行端接的优点在于:每条线只需要一个端接电阻,无需与电源相连接,消耗功率小。
当驱动高容性负载时可提供限流作用,这种限流作用可以帮助减小地弹噪声。
串行端接的缺点在于:当信号逻辑转换时,由于RS的分压作用,在源端会出现半波幅度的信号,这种半波幅度的信号沿传输线传播至负载端,又从负载端反射回源端,持续时间为2TD(TD为信号源端到终端的传输延迟),这意味着沿传输线不能加入其它的信号输入端,因为在上述2TD时间内会出现不正确的逻辑态。
并且由于在信号通路上加接了元件,增加了RC时间常数从而减缓了负载端信号的上升时间,因而不适合用于高频信号通路(如高速时钟等)。
4.2.2、多负载的端接在实际电路中常常会遇到单一驱动源驱动多个负载的情况,这时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及电路的布线拓扑结构来确定端接方式和使用端接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案。
如果多个负载之间的距离较近,可通过一条传输线与驱动端连接,负载都位于这条传输线的终端,这时只需要一个端接电路。
如采用串行端接,则在传输线源端加入一串行电阻即可,如图9a所示。
如采用并行端接(以简单并行端接为例),则端接应置于离源端距离最远的负载处,同时,线网的拓扑结构应优先采用菊花链的连接方式。
如果多个负载之间的距离较远,需要通过多条传输线与驱动端连接,这时每个负载都需要一个端接电路。
如采用串行端接,则在传输线源端每条传输线上均加入一串行电阻。
如采用并行端接(以简单并行端接为例),则应在每一负载处都进行端接。
3.2.3、不同工艺器件的端接策略阻抗匹配与端接技术方案随着互联长度和电路中逻辑器件的家族在不同也会有所不同,只有针对具体情况,使用正确适当的端接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小信号反射。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CMOS工艺的驱动源,其输出阻抗值较稳定且接近传输线的阻抗值,因此对于CMOS 器件使用串行端接技术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而TTL工艺的驱动源在输出逻辑高电平和低电平时其输出阻抗有所不同,这时,使用并行戴维宁端接方案则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ECL器件一般都具有很低的输出阻抗,因此,在ECL电路的接收端使用一下拉端接电阻(下拉电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来吸收能量则是ECL 电路的通用端接技术。
当然,上述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具体电路上的差别、网络拓扑结构的选取、接收端的负载数等都是可以影响端接策略的因素,因此在高速电路中实施电路的端接方案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分析仿真来选取合适的端接方案以获得最佳的端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