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中的有色物质
白砂糖理化指标所反映的白砂糖质量状况
白砂糖理化和卫生指标所反映的白砂糖质量状况一、理化指标:(一)蔗糖分/总糖分:优级糖≥99.7%,一级糖标准值≥99.6%,二级糖标准值≥99.5%。
蔗糖分是衡量食糖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蔗糖分越高说明糖越纯,其它物质含量越少。
由于白砂糖纯度很高,往往百分之零点一二就决定糖品的级别。
(二)还原糖分:优级糖≤0.04%,一级糖标准值≤0.1%,二级糖标准值≤0.15%。
还原糖过高会使食糖易吸潮,容易滋生微生物,使食糖容易变质,不利于食糖的保存。
故还原糖糖分应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三)电导灰分:优级糖≤0.04%,一级糖标准值≤0.1%,二级糖标准值≤0.13%。
标准值≤0.04%。
可反映食糖中的离子型非糖物的含量,非糖物中的无机成分对制糖过程影响较大,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四)干燥失重:优级糖≤0.06%,一级糖标准值≤0.07%,二级糖标准值≤0.10%。
潮湿的食糖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和满虫,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五)色值:优级糖≤60IU, 一级糖标准值≤150IU,二级糖标准值≤240IU。
色值主要影响糖品外观,是杂质多寡的一种反映,也是生产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这是困拢我国制糖业的痼疾。
(六)混浊度:优级糖≤80MAU, 一级糖标准值≤160MAU,二级糖标准值≤220MAU。
混浊度是用糖液的清澈或混浊程度来反映细微的悬浮物量的多少,进而反映食糖中存在的细微不溶性物质的量,是衡量纯度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制糖工艺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混浊度越高,细微的悬浮物量越多。
(七)不溶于水杂质:优级糖≤20mg/kg,一级糖标准值≤40mg/kg,二级糖标准值≤60mg/kg。
顾名思义,该指标及来衡量糖品中不溶水的杂质,数值越高,表明糖品中杂质越多,糖品纯度就越低。
(八)粒度:优级糖≥80,一级糖标准值≥80,二级糖标准值≥80。
二、卫生指标:(一)二氧化硫含量:优级糖≤15mg/kg,一级糖标准值≤30mg/kg,二级糖标准值≤30mg/kg。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和结块问题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和结块问题白糖存放时的变色和结块问题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1、白糖存放时的变色白糖长期存放时色泽会逐渐变黄变深,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糖厂贮存白糖的时间延长及用糖户对白糖质量的要求提高,一些糖厂因白糖变色而造成经济损失。
这已成为糖厂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英国专家Shore对糖产品的有色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说明,不论是那一种糖,甚至是精炼糖,在长期存放时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使色泽逐渐变深,只是速度和程度不同而已。
亚硫酸法生产的白糖会变黄是人所共知的。
国内糖业界有一种说法:白糖存放时色泽加深,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加入的二氧化硫对色素的漂白作用是暂时的,以后色素复原就使白糖变黄;白糖含二氧化硫多者,变色较快。
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而且部分是误解。
碳酸法生产的白糖也会变黄,有些碳酸法白糖的变色还较快。
国外也有这种情况,印度专家曾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进行研究,都说明该国碳酸法生产的白糖存放时的变色相当快。
因此,问题不在于亚硫酸法还是碳酸法。
广东不少用亚硫酸法生产的质量良好的白糖,特别是炼糖生产的优级糖,存放几年也很少变色。
碳酸法生产的白糖的质量一般较好,但也有些产品在存放时变色。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是它所含的各种微量杂质受空气氧化而产生的。
变色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杂质越多,变色越快、越明显。
机制红糖在放置几个月后甚至变成深黑色。
白糖变色的速度与温度有极大关系:温度越高变色越快。
广东江门甘化厂曾对白糖变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将碳酸法白糖样本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存放,经过数天后测定其色值,算出白糖的增色率%,它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广西贵糖集团也曾进行过详细研究。
一种碳酸法优级白糖原来的色值为59IU,在40℃下放11天无增色,但在60℃下放一天即增色6.6%,在73℃放一天增色15.8%;在这两个温度下放11天,糖的色值分别增加到90和275IU。
白糖
ICE原糖期货周一收低,因上周五耶稣受难日假期后,软商品期货交投清淡,而且欧洲农产品市场周一仍 因复活节假期而休市。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及期权交易所(LIFFE)计划于周二恢复交易。 ICE 5月原糖合约跌0.41美分,报每磅25.07美分;基准7月原糖期货合约下滑0.40美分,或1.7%,至每磅 23.40美分。 随着美元反转上涨,商品下跌。欧元/美元跌至平盘下方,一度触及纽约汇市低位。 佛罗里达州经纪公司的James Cordier称:“我认为今日市场下滑是因美元走高。” James Cordier称:“如果交易商避险,将推升美元,而避险的方式是抛售商品。这通常以相反的形式发 挥作用,可能我们正处于转折点上。” 油价在美国原油期货价格触及2008年9月以来最高水准下跌,同时投资者在银价从接近纪录高位下跌后 获利了结。 原糖期货亦下跌,其仍处于长期下滑趋势中,上涨空间有限,因预计巴西糖产量丰富,且糖主要出口国 泰国供应充足。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糖出口国,本年度甘蔗产量可能下降,为11年来首次,因用于田地更新的投资降低且 2010年的干燥天气令甘蔗生长放缓。 中国2010/2011年度糖产量预期将下降至1050万吨,低于去年的1074万吨的,但政府储存的进口糖足以 弥补任何缺口。 初步数据显示,原糖期货总成交量为36,590手, 较去年复活节周一低44%。
国内消费量4月25日,一年一度的2011年食糖形势分析会(简称“云南糖会”)召 开,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会上表示,我国已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储备 糖,调控资源充足。由于进口糖的成本低于国内糖,白糖行业分析师表示,预计 国内糖价将缓慢回落。 农业部种植业司处长王戈在会议上表示,上个榨季是15年来食糖缺口最大的 一年,受供求紧张等因素影响,糖价一路上涨,并创历史最高。并且,我国将采 取综合措施来促进糖料稳定发展,主要立足自给自足,力争国内食糖自给率在 85%以上,同时适当增加进口,维持目前200万的进口量。 据悉,目前泰国进口糖的折合成本已经低于国内现货价格,通过进口来平抑 国内市场价格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大。云南糖网资料显示,来自古巴的今年第2船、 第3船进口糖也于近日分别抵达湛江港和天津港。 根据刘小南介绍,目前已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食糖资源来充实储备,弥补国 内产区缺口已绰绰有余,足以保障好本榨季的市场供应。他表示,有关方面密切 关注市场动向,保持调控力度,如果有必要,随时可以投放市场以保障价格稳定。 同时,近期进口原糖到岸价格确实大幅走低,随着进口量增大,预计国内糖价将 缓慢回落。
白糖新国标:被“冤枉”的二氧化硫
白糖新国标:被“冤枉”的二氧化硫近日,一则关于白糖和二氧化硫的帖子又火了朋友圈。
文章称:食用白糖原标准分级中,级别越高则二氧化硫残留量越少,但2018年生效的新国标不再列出此项;新标准中,白糖二氧化硫含量的限量为100mg/kg(不再是以前的30mg/kg);外国白糖无硫残留等。
文章暗指白糖中的二氧化硫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并认定国内的白糖标准制订者无良。
那么二氧化硫究竟是什么东西?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接触到?对健康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科学猫头鹰请王晨光博士就以上问题做一解读。
猫头鹰:王博士,请问二氧化硫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请您就二氧化硫先做个简单介绍。
王晨光:含硫化合物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包括二氧化硫在内的硫化物,如硫酸氢钠、硫酸氢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钾和硫酸钠,都是加工食品的成分。
二氧化硫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和饮料加工业,其作用为防腐和保鲜。
这些物质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在不同食品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限量标准。
各个国家的最大限量标准也不尽一致,通常不高于200mg/kg。
比如美国食药局只是要求,如果含硫化合物用于食品添加或者加工,只有当折算为二氧化硫的量大于或等于10ppm(10mg/kg)时,这些食品才需要在标签中给予标识。
这点对酒类也不例外,尽管酒类产品并不要求标注其他成分。
美国对红酒中二氧化硫的最高限量是350ppm(mg/L),澳洲为250ppm,欧洲红酒和白葡萄酒的限量标准分别为160ppm和210ppm。
食品中对硫的限制有几种情况:适合生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禁止使用含硫的化合物处理。
使用含硫杀虫剂喷洒过的果树,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不能超过10ppm。
富含维生素B1的肉食禁止使用含硫物质防腐保鲜,因为硫会破坏肉食中的B族维生素。
猫头鹰:请问二氧化硫如何影响人的健康?王晨光: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高浓度且吸入时,可刺激皮肤、眼睛、鼻腔、咽喉和肺黏膜。
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还可造成呼吸系统炎症反应,症状包括深呼吸时疼痛、咳嗽、咽喉发痒、呼吸困难等,在身体高强度活动时还会加重。
【初中化学】白糖变“黑雪”
【初中化学】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
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
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
在一个200毫
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
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
白糖
顿时变成了‘黑雪”,真有意思,谁知道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答案
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出现了一种叫作“水解”的化学反应。
浓硫酸有个特别怪异的嗜好,就是它与水融合的性欲特别猛烈,它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就是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它也
不放过,只要一碰面,它就非得把水据为己有不容。
白糖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
(c12h22o11),当它碰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水,立刻被其夺去,心疼的白糖就剩
炭了,变为了黑色。
浓硫酸夺下过水为己存有之后,并不满足用户,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
领一水解,它又把白糖中剩去的炭的一部分水解了,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走出。
c+2h2so4=2h2o+2so2+co2
由于反应后所分解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跑出,所以体积越来越小,最后变
为柔软的“黑雪”。
在浓硫酸夺水的“战斗”中,就是个吸热过程,所以收到嗤嗤的响声,并为浓硫酸稳步氧化碳的过程提供更多热量。
白砂糖中为什么会有二氧化硫
白砂糖中为什么会有二氧化硫作者:来源:《食品与生活》2016年第10期二氧化硫是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是国内外允许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通常情况下以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等亚硫酸盐的形式添加于食品中,或采用硫磺熏蒸的方式来处理食品,主要起护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作用。
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二氧化硫可以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水果干类、蜜饯凉果、干制蔬菜、腌渍的蔬菜、蔬菜罐头(仅限竹笋、酸菜)、干制的食用菌和藻类、食用菌和藻类罐头(仅限蘑菇罐头)、腐竹类(包括腐竹、油皮等)、坚果与籽类罐头、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生湿面制品(如面条、饺子皮、馄饨皮、烧麦皮)、食用淀粉、冷冻米面制品(仅限风味派)、饼干、食糖、淀粉糖(果糖、葡萄糖、饴糖、部分转化糖等)、调味糖浆、半固体复合调味料、果蔬(浆)、果蔬汁(浆)类饮料、甜型葡萄酒及果酒、啤酒和麦芽饮料,同时规定了以上各类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限量。
为了保证二氧化硫的使用安全,我国原卫生部2011年第6号公告指定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的质量规格要求。
另外,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识通则》中规定,只要在食品中使用了二氧化硫,就必须在标签上进行标识。
合理使用二氧化硫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之前,均需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制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7毫克/千克体重。
以食糖加工为例,食糖中的二氧化硫残留主要是由于制糖过程中使用硫磺作为加工助剂,产生的二氧化硫用于澄清和脱色,制糖原料及其他加工助剂可能含硫也是导致食糖中存在二氧化硫残留的原因之一。
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最终生成硫酸盐,可通过正常解毒后由尿液排出体外,不会产生毒性,但是如果摄入过量,容易产生过敏,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对脑及其他组织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白糖的制作 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白糖的制作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概况制造白糖的原料主要有甘蔗和甜菜两种。
地球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有种植甘蔗,生产甘蔗糖;而北部地区包括欧洲、日本、美国北部、加拿大和我国北部等地种植甜菜,生产甜菜糖。
甘蔗糖的产量较大,占全部产糖量的60%~70%。
甜菜制糖都是用渗出法提糖和用碳酸法澄清直接生产白糖(甜菜提糖不能用压榨法,甜菜汁澄清不能用石灰法或亚硫酸法),没有生产原糖。
由于甜菜糖厂所在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平高,对白糖的质量要求也较高。
甘蔗制糖有两种模式,一是用亚硫酸法或碳酸法直接生产白糖,另一是先用石灰法制造原糖,然后在精炼糖厂再回溶、提净,再次结晶成为精炼糖。
欧美、日等国因为糖的消费量大,本国生产的甜菜糖不能满足需要,历来都从热带国家大量进口原糖,加工成精炼糖。
由甘蔗直接制造的白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质量通常比欧美等国用甜菜制造的白糖有较大的差距。
国际规定的白糖质量标准(Codex Standards for Sugars),前一版是1981年的,新版是1999年的。
在前一版中,白糖分为A、B两个等级,新版取消了这种分级,而分为“白糖”(White sugar)和“耕地白糖或压榨法白糖”(Plantation or mill white sugar)两类。
前者基本上相当于原来的A级糖,而后者基本上相当于原来的B级糖。
新版本的白糖质量指标是:旋光度不低于99.7%,还原糖含量不高于0.04%,电导灰分不高于0.04%,干燥失重不大于0.1%,色值低于60IU,二氧化硫低于15mg/kg。
前几项都和原来的A级标准相同,只是最后一项二氧化硫略有降低(原A级标准为20mg/kg)。
欧美等国的甜菜糖厂主要实行这个质量标准。
新标准中的耕地白糖和旧标准中的B级白糖的指标相同,即旋光度不低于99.5%,还原糖含量不高于0.1%,电导灰分不高于0.1%,干燥失重不大于0.1%,色值低于150IU,二氧化硫低于70mg/kg。
化学白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白糖的化学性质。
2. 掌握白糖的溶解、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白糖(蔗糖)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2H22O11。
白糖在水中溶解时,形成蔗糖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蔗糖溶液可以析出晶体。
本实验主要探究白糖的溶解、结晶等性质。
三、实验材料1. 白糖2. 蒸馏水3. 烧杯4. 玻璃棒5. 温度计6. 铁架台7. 砂浴8. 酒精灯9. 滤纸10. 烘箱四、实验步骤1. 称取5g白糖,放入烧杯中。
2. 向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白糖完全溶解。
3. 观察溶液颜色,记录溶解前后的变化。
4. 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记录数据。
5. 将烧杯放入砂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溶液变化。
6. 当溶液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
7. 观察溶液冷却过程中晶体析出的情况,记录晶体形状、大小等特征。
8. 将析出的晶体用滤纸过滤,烘干后称量,记录晶体质量。
9. 重复实验步骤,探究不同条件下白糖的溶解、结晶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糖在水中溶解后,溶液呈无色透明。
2. 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白糖溶解需要吸收热量。
3. 溶液冷却过程中,晶体逐渐析出,晶体呈白色,为六方晶系。
4. 不同条件下,白糖的溶解度、晶体形状、大小等特征存在差异。
六、实验结论1. 白糖在水中溶解时,形成无色透明的蔗糖溶液。
2. 白糖溶解需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
3. 白糖溶液冷却后,可以析出晶体,晶体呈白色,为六方晶系。
4. 不同条件下,白糖的溶解度、晶体形状、大小等特征存在差异。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白糖的溶解度受温度、溶液浓度等因素影响。
2. 白糖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白糖溶解需要吸收热量。
3. 白糖晶体形状、大小等特征受溶液浓度、冷却速度等因素影响。
4. 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白糖的化学性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和结块问题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和结块问题1、白糖存放时的变色白糖长期存放时色泽会逐渐变黄变深,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糖厂贮存白糖的时间延长及用糖户对白糖质量的要求提高,一些糖厂因白糖变色而造成经济损失。
这已成为糖厂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英国专家Shore对糖产品的有色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说明,不论是那一种糖,甚至是精炼糖,在长期存放时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使色泽逐渐变深,只是速度和程度不同而已。
亚硫酸法生产的白糖会变黄是人所共知的。
国内糖业界有一种说法:白糖存放时色泽加深,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加入的二氧化硫对色素的漂白作用是暂时的,以后色素复原就使白糖变黄;白糖含二氧化硫多者,变色较快。
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而且部分是误解。
碳酸法生产的白糖也会变黄,有些碳酸法白糖的变色还较快。
国外也有这种情况,印度专家曾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进行研究,都说明该国碳酸法生产的白糖存放时的变色相当快。
因此,问题不在于亚硫酸法还是碳酸法。
广东不少用亚硫酸法生产的质量良好的白糖,特别是炼糖生产的优级糖,存放几年也很少变色。
碳酸法生产的白糖的质量一般较好,但也有些产品在存放时变色。
白糖存放时的变色是它所含的各种微量杂质受空气氧化而产生的。
变色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杂质的种类和数量,杂质越多,变色越快、越明显。
机制红糖在放置几个月后甚至变成深黑色。
白糖变色的速度与温度有极大关系:温度越高变色越快。
广东江门甘化厂曾对白糖变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将碳酸法白糖样本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存放,经过数天后测定其色值,算出白糖的增色率%,它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广西贵糖集团也曾进行过详细研究。
一种碳酸法优级白糖原来的色值为59IU,在40℃下放11天无增色,但在60℃下放一天即增色6.6%,在73℃放一天增色15.8%;在这两个温度下放11天,糖的色值分别增加到90和275IU。
高温对白糖变色的加速效应是和多数化学反应一致的,如蔗糖转化和还原糖分解等许多常见的化学反应,都随温度升高而大大加快。
白糖(白砂糖、绵白糖)、红糖(黑砂糖)、黄糖、方糖、冰糖有什么区别?
白糖(白砂糖、绵白糖)、红糖(黑砂糖)、黄糖、方糖、冰糖有什么区别?要学会区别,首先了解制糖工艺。
从制糖工艺来说: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去杂质,再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含的酸(因为在酸性条件下蔗糖容易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再过滤,除去沉淀,将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使石灰水沉淀成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到的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放在真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粘性的结晶析出,这就是红糖.想制造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的骨炭或活性炭,将红糖水中的有色物质吸附,再过滤、加热、浓缩、冷却滤液,一种白色晶体——白糖就出现了.白糖比红糖纯得多,但仍含有一些水分,再把白糖加热至适当温度除去水分,就得到无色透明的块状大晶体——冰糖.可见,冰糖的纯度最高,也最甜,理所当然的,价格也最贵.故此蔗糖的种类从不同角度可以这样区分从颜色上分为:白、红、黄、黑从来源分为:甘蔗、甜菜从形状分为:砂状、粒状、块状例如:方糖:白糖的一种块状产品,可定量,方便在饮料中添加。
砂糖:白糖的一种砂状产品,一般为蔗糖,原料甘蔗。
南方制绵糖:白糖的一种砂状产品,原料甜菜。
北方制红糖:白糖的一种砂状产品、白糖提纯前的产品。
冰糖:白糖再结晶后的颗粒状产品。
具体解析:1.白糖从名称上来说:白糖包括白砂糖和绵白糖,不过习惯的说法,白糖就是指白砂糖。
从成份上来说:白砂糖的主要成份是蔗糖(99%以上);绵白糖的主要成份也是蔗糖,同时含有少量糖蜜成份或果糖成份;从工艺上来说:白砂糖是甘蔗汁经提纯、结晶、分蜜、脱色后而成;绵白糖是由白砂糖经过溶解、再结晶、添加糖蜜和水而成;白砂糖颜色洁白、颗粒如砂。
绵白糖是细小的蔗糖晶粒被一层转化糖浆包裹而成的。
从功效上来说:白砂糖和绵白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之功效。
红糖味甘,性温。
能补中缓急,和血行瘀。
冰糖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
绵白糖颜色洁白、粒细而软,入口易化,其转化糖在这里起着变软、增香、助甜的作用。
甜菜精炼白糖中的铁_铜和锌_宋敏
甜菜精炼白糖中的铁、铜和锌宋敏,何俊杰(介评) 张瑞娟(审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精炼白糖中少量的铁、铜和锌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决定了各种工业制糖的使用。
对4个甜菜精炼糖厂的166个白糖样本作了铁、铜和锌的含量的评估。
所选白糖精炼工厂的产量约占该国白糖产量的70%,选取的样本也代表了这4个厂的产品。
应用湿法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来测定被研究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铁、铜和锌的平均含量比较低,但是和欧洲白糖精炼厂的样本中含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区别。
白糖中的铁含量明显高于欧洲的白糖样本,而铜和锌的含量明显低于欧洲甜菜白糖样本。
就目前已知的领域对这些混杂物的来源进行讨论。
关键词:白糖;铁;铜;锌;原子吸收光谱 中图分类号:Q 581;R1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883(2007)01-0028-03 现今人类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大多数食品中主要影响微量元素含量的通常是保存方法和食品加工方法。
国家和国际食品质量法规规定了最高允许水平,规范食品质量,而FAO /WH O JECFA 推荐了从各方面(食品、空气和水)摄入的微量元素,如砷(As )、汞(H g )、铅(Pb )、镉(Cd )、铁(Fe )、铜(Cu )、锌(Zn )的临时每日最大容许量。
由于微量元素在人类饮食中的基本营养作用,所以控制各种食品微量元素是很重要的。
例如,白糖是公认的一种最纯净的食品,其生产的工业标准中也含有一些甜菜质量引起的金属杂质问题,即甜菜种植的土壤污染程度和加工技术的类型。
白糖中存在的有毒元素如As 、H g 、Cd 和Pb 通常很低,不会产生任何安全上的顾虑。
白糖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如Fe 、Cu 、Zn 在技术角度上对工艺流程的评价和白糖质量上是同样重要的。
这些元素的含量可作为甜菜汁的净化和过滤过程以及甜菜结晶过程的附加标准。
目前,塞尔维亚的法规中规定在精炼糖中Cu 的容许含量是1mg /kg (欧洲法规中Cu 和Zn 的分别含量是1m g /kg 和2mg /kg ),但据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降低。
白砂糖色值检测影响因素探究
白砂糖色值检测影响因素探究作者:杨金伟杨斌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1期摘要:本文对白砂糖色值检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波长、缓冲溶液的pH值、温度、滤膜等对测定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以改进和完善现在检测方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白砂糖;检测;影响因素色值的定义是表示糖品颜色深浅的数值。
白砂糖色值既反映制糖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又是全面评定白砂糖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白砂糖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色值会增加企业负担,过于宽松又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且购买者对白砂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所以白砂糖在社会流通时,买卖双方都特别重视色值这项质量指标。
一般认为,影响白砂糖色值检测准确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波长、缓冲溶液的pH值、温度、滤膜等因素是引起误差的重要原因。
一、影响色值检测的因素(一)分光光度计波长的影响分光光度计的波长会直接影响到吸光值的大小。
白砂糖溶液强烈吸收420nm 波长的可见光,所以国家标准中测定时采用的波长为420nm±1nm,这样产生的误差较小,而半成品糖则用560nm波长。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国产721型分光光度计, 5cm 的比色皿能使白砂糖溶液的透光度在20%-80%之间,调整波长一般为人工手动调节,容易产生人为误差。
建议使用国外进口分光光度计,或者固定使用一台仪器,将其波长校准至420±1nm之后专门用于检测白砂糖的色值。
(二)缓冲溶液pH值对色值检测的影响现在普遍采用的缓冲溶液为三乙醇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对白砂糖起到溶解和调整白砂糖溶液pH值的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白砂糖中的有色物质主要为氨基氮、酚类物、铁等,其中酚类物的颜色受pH影响较大, pH升高则颜色变深。
通过研究表明,缓冲溶液的pH值严重影响白砂糖色值的检测,pH 偏低,色值的测定也偏低,反之则偏高。
缓冲溶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化学体系,湿度、温度、光照均对其产生影响。
白糖加热至焦黑产生的物质
白糖加热至焦黑产生的物质白糖加热至焦黑所产生的物质被称为焦糖。
它是由糖分子在高温下分解形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包括糖类、醛类、酮类、羧酸、氨基酸、烷基物质、芳香烃类化合物、环氧化物、多环化合物等。
焦糖具有浓郁的香味和颜色,可以增强食品的口感和色泽。
但是,焦糖和焦糖化合物的产生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臭味、致癌物质的产生和损害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首先,焦糖化合物具有很浓的香味,这是因为糖类分解后生成了醛类、酮类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低沸点和挥发性,能够在食品表面散发出香味。
因此,在一些烹饪中,加入少量的焦糖可以增强菜肴的香味。
其次,焦糖化合物的颜色深浅和原材料的种类、热度和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糖类物质在高温下分解后会逐渐变成棕色、红色、紫色等色调。
这些颜色可以让一些高温烘焙的食品更好看,例如玛德琳蛋糕、面包等。
但是也要注意,过度烘焙会使食品表面形成的焦糖物质过量,容易引起烦臭和苦味等不良口感,甚至有可能产生致癌物质。
焦糖化合物的产生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例如糖类分解成酸类和多元醇类物质,会降低食品的甜度和糖分含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这种分解还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例如会破坏维生素C和B1,降低人体对这些营养素的吸收能力。
最后,焦糖化合物还会产生致癌物质。
在高温下,一些轻质分子会反应形成多环芳香族化合物,这些物质被证实具有致癌的风险。
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应该尽量控制焦糖化合物的产生,避免过度加热和过烤,减少致癌物质的摄入量。
综上所述,焦糖化合物是烹饪中常见的一种化合物,具有浓郁的香味和丰富的颜色,它的产生与原材料、温度、烤的时间等因素有关。
正常使用可以带来美食的享受,但是过度产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需要控制使用的量和加热的温度。
白糖发黄了还能吃吧
白糖发黄了还能吃吧关于《白糖发黄了还能吃吧》,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砂糖是我们经常吃的一种糖,平常能够用于烧菜,有非常好的提味的功效,平常买白砂糖之后一定要留意储存,由于白砂糖有吸水能力,如果不留意会造成白糖结块儿,乃至造成白砂糖变黄的状况,一般来说白砂糖变黄了也是可以吃的,不容易影响糖度,可是一定要留意密封性好,假如密封性不太好,糖的储存时间较为短的。
白砂糖变黄了还能吃否可以吃。
白砂糖是由甘庶或球甘蓝榨取而做成的。
这种制糖业原材料中带有叶绿素、叶黄素、胡罗卜素等有色板块物质,仅仅在制糖业全过程中历经褪色解决而变为乳白色。
但不可以把有色板块物质所有去除。
当糖置放時间较长或置放在高溫、环境湿度大的自然环境里,白砂糖能够消化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而潮解,有色板块成份便慢慢渗入绵白糖结晶表层,使白砂糖慢慢变为淡黄色,再回干时就结为硬块。
掉色后的糖依然特甜,不影响服用,对身体没害。
以便避免白砂糖变黄结团,白砂糖储放時间不必太长,要少买、吃了再买。
买来的糖要放到夹层玻璃等器皿内,要盖上,外边也要遮住一些防潮纸、塑料薄膜等,避免糖消化吸收空气中水份。
尤其是在多雨湿冷时节,更要留意这一点。
糖应储放在溫度不必太高的地区,最好是不必放在厨房里。
食用糖一旦返潮掉色应提早服用。
白砂糖功效1、具备增甜功效在制做汤羹、菜肴、饮品时,添加适量的食用糖,能使食品提升清甜味。
如各式各样甜汤、甜羹、球甘蓝、甜品、饮品等。
普遍的种类有:冰糖银耳、冰糖燕窝、蜜汁叉烧、生日蛋糕、吐司面包、中秋月饼、牛乳、绿茶、可口可乐、米酒这些。
2、具备缓解怪味的功效在制做怪味的菜式汤羹时,添加小量食用糖,能够减轻怪味,并使口感和睦爽口。
如醋熘菜式、酸辣汤、水煮鱼等,添加小量白砂糖,制成品则分外味美爽口。
不然,制成品则寡酸不好口。
3、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制做糖酷菜式,关键的调味品便是糖和醋,及其食盐、糖和醋混和,可造成一种相近新鲜水果的酸清甜味,十分健脾开胃爽口,如糖醋鱼、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糖醋茄子这些。
制糖原料中的有色物质
制糖原料中的有色物质1、甘蔗汁中的天然色素甘蔗中的天然色素,主要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
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和汽油等;主要有叶绿素(叶绿素a:c55h72o5n4mg和叶绿素b: c55h70o6n4mg)、叶黄素(c40h56o2)和胡萝卜素(c40h56)等。
它们在蔗汁中通常与各种蔗脂混合存在,被蛋白质覆盖保护,分散成悬浮微粒。
在蔗汁受热和蛋白质凝结时,它们就和各种悬浮物一起凝结。
在制糖生产中,如果澄清处理良好,它们绝大部分被除去而排入滤泥中;但如果澄清不良,清汁混浊,则它们有部分和其它类脂物一起分散在糖汁中,产生不良影响。
水溶性色素主要是各种酚类物质,它们的种类多,变化复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常变成更深色的物质,对制糖过程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有机化合物的苯环上结合的-oh基称为酚基,含有这种基团的化合物就属于酚类。
如果有机物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酚基,就是多酚(polyphenols,亦称多元酚)。
甘蔗汁中含有多种酚类物,包括多种多元酚以及高分子的多酚类。
不少的酚类物还含有羧基-cooh基,亦是有机酸。
克拉克等对甘蔗中原来存在的色素和酚类物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三十多种成份,都是环状结构的含酚基的或并含其它基团(羧基、甲氧基等)的物质。
这些物质按其化学结构主要有几种类型:1、在一个苯环上结合各种基团,包括有苯甲酸(c6h5-cooh)的衍生物,如奎尼酸(quinic acid)和莽草酸(shikimic acid) 等7种;苯甲醛(c6h5-cho)的衍生物如香草醛(vanillin)等;以及肉桂酸(cinnamic acid即苯丙烯酸c6h5-ch:ch-cooh)的衍生物,如香豆酸(coumaric acid)、阿魏酸(felulic acid)等。
2、主体为一个苯并吡喃环结构,是香豆素(coumarin)的衍生物,如熏草素等。
3、含两个苯环的化合物,如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加热白砂糖产生的新物质
加热白砂糖产生的新物质当白砂糖被加热时,其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物质。
这些新物质的形成是由于糖分子的热分解和反应。
本文将探讨加热白砂糖产生的新物质及其可能的影响。
当白砂糖被加热时,它开始融化并逐渐变为液体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糖分子受到热能的激发,开始发生分解反应。
一部分糖分子分解成碳和水,这是一个燃烧反应产生的产物。
另一部分糖分子则发生缩合反应,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
这些新物质中最主要的是焦糖,它是白砂糖加热过程中最常见的产物之一。
焦糖具有深褐色的外观和独特的香味,广泛应用于食品和糕点的制作中。
焦糖的形成是由于糖分子发生缩合反应,产生了一系列多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焦糖特殊的色泽和风味。
除了焦糖外,加热白砂糖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物质,如醇类、酮类和酸类。
这些化合物的形成与糖分子的热分解和反应有关。
醇类是由于糖分子部分还原而形成的,它们具有甜味和溶解性。
酮类是由于糖分子发生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它们具有特殊的香味和色泽。
酸类是由于糖分子发生氧化反应而形成的,它们具有酸性和抗菌作用。
这些新物质的形成不仅改变了白砂糖的外观和味道,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糖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健康有益。
醇类和酮类则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调味和增加风味。
酸类则可以用于食品保鲜和防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加热白砂糖产生的新物质并不都是有益的。
在高温下,部分糖分子可能会发生糖化反应,产生一些不良物质,如亚硝胺和多酚类物质。
这些物质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有害,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产生这些不良物质。
总的来说,加热白砂糖会产生一系列新物质,如焦糖、醇类、酮类和酸类。
这些物质赋予了白砂糖独特的色泽、风味和功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加热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因此,在使用加热白砂糖时,需要掌握适当的加热方法和条件,以确保产生的新物质对人体无害。
白糖分析报告
白糖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白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白糖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之一。
本报告通过对白糖的成分、生产工艺以及营养价值进行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白糖并正确合理地使用。
2. 成分分析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化学名称为蔗糖)。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由葡萄糖和果糖两个分子组成)组成的,化学式为C12H22O11。
在白糖中,蔗糖的含量通常在90%以上。
除了蔗糖,白糖中还含有微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然而,这些成分的含量非常低,对人体的营养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3. 生产工艺白糖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提取蔗汁首先,将甘蔗进行洗净并去皮,然后将甘蔗压榨,提取蔗汁。
蔗汁是制糖的原料。
3.2. 过滤蔗汁蔗汁提取后会含有杂质和悬浮物,需要通过过滤来去除这些杂质,得到较为纯净的蔗汁。
3.3. 杀菌和脱色蔗汁中的微生物会对糖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杀菌处理。
同时,蔗汁也会进行脱色处理,使之变成无色或减少颜色。
3.4. 浓缩和晶化蔗汁经过煮沸、浓缩和冷却等工艺,使之逐渐浓缩并结晶。
晶化后的糖晶会被分离出来。
3.5. 干燥和粉碎糖晶经过干燥和粉碎等工艺,使之变成粉末状,即所谓的白糖。
4. 营养价值白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但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白糖中几乎不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过量摄入白糖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引发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尽管如此,适量食用白糖也是可以的,但应注意控制摄入量以及安排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因过量摄入白糖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5. 健康影响过量摄入白糖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期摄入过多的白糖会增加患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白糖还可能影响牙齿健康,易导致龋齿的产生。
因此,我们应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摄入白糖,并注意口腔卫生。
6. 结论综上所述,白糖是一种主要由蔗糖组成的食品添加剂,其营养价值较低。
适量食用白糖对身体并无太大害处,但过量摄入白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注意合理摄入。
白糖检测项目
白糖检测项目白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调味品,广泛应用于烹饪、烘焙和饮品制作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白糖的质量和纯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白糖检测项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白糖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纯度检测、糖分含量检测、重金属残留检测和添加剂检测。
首先,纯度检测是指检测白糖中是否掺杂了其他杂质,如杂质颗粒、色素、食品添加剂等。
这需要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如显微镜观察、色谱分析等,来判断白糖的纯度。
糖分含量检测是指检测白糖中的蔗糖含量。
蔗糖是白糖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白糖的甜度和质量。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密度测定法、屈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白糖中蔗糖的含量,从而评估白糖的质量。
第三,重金属残留检测是指检测白糖中是否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对白糖中的重金属残留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添加剂检测是指检测白糖中是否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这些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白糖检测项目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通过对白糖的纯度、糖分含量、重金属残留和添加剂等方面的检测,可以评估白糖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不仅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也对食品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白糖检测项目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白糖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糖中得有色物质白糖得色值与外观白度就是白糖质量指标中最重要得项目,技术上得难度也较大。
按我国国家标准(gb317-1998),精制糖得色值不超过30iu,优级白砂糖不超过80iu,一级白砂糖不超过170iu。
多年以来,国内外制糖工作者为生产更洁白得白糖,进行了非常大量得研究工作,并在生产上采取了很多措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白糖为什么会有色,以及有色物得成分、性质与除去得方法。
1、白糖显色得机理纯粹得蔗糖就是无色得洁白得晶体。
各种糖产品带色就是由于它们含有蔗糖以外得成分。
物质显现某种色泽就是由于它吸收了某些波长得光波。
不吸收光波得物质就是无色或白色得。
光波就是一定波长范围内得电磁波。
人眼可见得光线得波长得范围为400~800nm。
在此范围以外,波长200~400nm得为紫外线,波长800~25000nm得为红外线,以及波长更小或更大得其它电磁波,人眼都瞧不见。
各种有色得物质,由于它得分子结构得特点,对某一波长或某几种波长得电磁波有比较强得吸收。
吸收400~435nm波长得物质显黄绿色,吸收435~480nm波长得显黄色,吸收480~500nm波长得显橙色至红色,吸收500~560nm波长得显紫红色。
吸收更高波长得显紫色、蓝色、青色与青绿色。
所有得白糖,不论就是质量很好得或质量较差甚至变色得,它们都主要吸收短波光线,对高波长段光线得吸收较小;波长越大,光密度越低。
下表就是广东一个亚硫酸法糖厂生产得两种白糖得吸光性质,其中第一种得糖浆经过常规得二次硫熏,第二种得糖浆经磷浮法清净。
后者得白糖比前者洁白,它对整个波长范围得光线得吸收均明显低于前一种。
另一方面,各种糖品(包括成品与半制品)对紫外线得吸收都远大于对可见光得吸收。
绝大多数糖品在可见光与波长大于300nm得紫外线范围内得吸收光谱都就是一条连续得逐渐下降(先急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得曲线。
一种典型得白糖得分光吸收曲线如下图。
它对紫外线得吸收很强,对可见光得吸收很弱。
许多实测资料都说明,白糖、原糖与赤砂糖,以及各种蔗汁与糖浆,还有焦糖与还原糖分解物等有色物质,对可见光得吸收光谱都就是连续地逐渐下降得曲线,没有吸收峰。
它们更多地吸收紫外线:对300nm以下得吸收很强,在波长300nm以上直至可见光得吸收,实际上就是前者向高波长方向延伸得下降段。
纯粹得蔗糖得这个延伸段下降得很陡,到可见光区域,吸收就极少,故颜色很白。
但各种不纯糖液中得杂质使这个延伸段升高与延长,在可见光区域也有相当得吸收,故色泽较深。
各种糖品对可见光得吸收,都就是对短波光线较强,对中波长光线略有吸收,故它们主要显黄色、橙色或带红色;如果对高波长光线得吸收也较强,则带褐色以至灰黑色。
通常,糖品对短波长光线得吸收远大于对中波长光线,如420nm得光密度一般为560nm得三倍多。
虽然如此,由于人眼对短波光得敏感度低,多数糖品得黄色并不深。
而如果它吸收560nm光波得光密度稍大一些,即使只就是对420nm得光密度得1/3左右,也会显现明显得红色。
又如果对600nm以上波长得光线也有稍大得吸收,它就带灰褐色。
白糖得色值分析,国际机构icumsa(糖品分析统一方法国际委员会)规定使用420nm得波长进行测定。
因为白糖较强地吸收该波长得可见光,测定时仪器得读数较大,分析误差较小。
对于高纯度得白糖如精制糖,这一测定值得高低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糖得外观色泽得深浅。
但对于纯度不很高得白糖,它对其它波长得光线也有相当得吸收,虽然其绝对值比较低,也会使白糖带不同得外观色泽,如“带黄”、“带红”、“带青”、“带灰”等。
通常,如果白糖对中波长得吸收稍强,就会带红色,如果对高波长得光线也有稍强得吸收,就会带灰色。
测定糖品样本对不同波长λ单色光得光密度dλ,算出比值(dλ/d420),就可以瞧出问题。
此外,含还原糖较多得白糖,外观会较白,这可能就是由于还原糖与蔗糖得折光率不同所致。
用不同得原料(甘蔗或原糖)、以及用不同得生产方法(亚硫酸法、碳酸法与磷浮法)制出得白糖,其色素得成份会有些不同,使外观得观感有差异。
有些白糖得分析色值不高,但外观颜色较深,带暗红色;有些白糖得分析色值稍高,但外观颜色不差,带青白色。
例如,榨蔗生产得白糖得外观一般较白,而炼糖加工生产得白糖,如以同一分析色值对比,外观会带暗红色。
榨蔗生产得白糖,色值130iu左右还比较白,但在炼糖生产得这个色值得白糖,会显得相当难瞧。
事实上,对于不很洁白得白糖,人眼感觉得色泽深浅主要还就是决定于糖对中波长光线得吸收,而不就是对分析白糖色值所用得420nm光线。
这就是分析色值与感观色泽深浅有时不一致得原因。
在原料不同或生产方法不同时,这种差异较为明显。
糖厂得中间制品得色值,icumsa规定用560nm波长测定。
由于人眼对中波长光线最敏感,用这一波长测出得数值得高低,与人眼感觉得颜色深浅比较一致。
关于成品糖与中间制品得色值分析,历史上在国内外都曾用过不同得方法与不同得波长,至今仍未完全统一。
因此,对有关得色值数据必须留意其测定得方法与波长,必要时加以注明,如iu(420nm)或iu420,iu(560nm)或iu560等。
国内糖品分析过去使用得单位为司丹默(stammer,简写为ºst),以后白糖分析转用国际单位iu。
初时曾根据一些白糖样本用两种方法得分析结果,推算出1ºst近似地相当于80~90iu。
必须说明,这两种分析方法得前提条件就是不同得(就是否用微孔膜过滤与就是否调ph至中性),故这种“换算”就是很粗得,而且完全不能使用在其她得场合。
糖品中有色物得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因此需要对有机物显色得机理有所了解。
有机物得吸光性质决定于它得化学结构。
有机化合物如果分子中不含双键,其吸收光谱都在150nm以下,即在远紫外区。
当有机物分子含有各种有双键得基团,如醛基、酮基、氨基等,以及不饱与得>c=c< 双键及苯环时,吸收峰得波长增大,而且吸收得强度也大幅度升高,从而使这些有机物对光波得吸收向可见光得方向延伸与增大,变成由浅色到深色-由浅黄色、红色、褐色、蓝绿色以至黑色得物质。
如果这些有机物离解成为带电得离子及与铁离子结合,其色泽就更深。
同类有机物吸收光线有一共通规律,即随分子中含双键数量得增加即不饱与度得提高与共轭程度得增加,以及分子量得增大,吸收光波得波长迅速增大,吸收强度显著升高。
糖品中得有色物,分别测定它对紫外线(例如280nm波长)与可见光(例如420nm波长)得吸收得光密度,算出两者得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得分子量。
也可以分别测定它对两种波长光波(例如455与520nm)得吸收,两者得比例亦可反映出有色物得相对分子量。
英国tate & lyle公司得研究所就用这种表示方法。
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原来无色或浅色得酚类物质被氧化缩合成高分子物质,糖类分解、焦化时伴随得脱水缩合反应生成多种含双键得大分子物质,特别就是与氨基酸反应生成各种含氨基得化合物等,都使糖品得吸光波长增大,由无色或淡黄色转变为深黄色至红褐色。
如果蔗糖焦化与还原糖分解(及与氨基酸反应)作用很强烈,产物得吸光波长向更高延伸,呈现褐色、灰色以至黑色。
它们吸收长波光得相对比例都比浅色有机物大很多。
<上表中得最右栏表示,正常煮制甲糖膏时非糖分被排出到糖蜜中得百分率。
它就是根据nsc值、按糖浆中蔗糖生成结晶体得比例为65%算出得。
此时煮糖原料中某种非糖分进入砂糖中得百分比即为0、65×nsc,非糖分被排出到糖蜜中得百分率即为(100-0、65×nsc)。
不同非糖分得nsc值相差很大,就是由于它们以不同得方式进入白糖之中。
这方面有三种基本方式:母液包裹作用、吸附作用、与不溶物得混杂。
钾得nsc值很低,因为它只就是以母液被晶体包裹得型式进入。
高分子有机物,包括各种多糖与高分子有色物得nsc值很高,因为它们易被吸附在晶体表面上(包括晶体内部包裹体得分界面上),钙与硫酸根得nsc值也较高,因为硫酸钙在高浓度糖液中析出成为微粒,混杂到白糖晶体之间(筛分出来得糖粉得灰分远高于大得晶体)。
在各种有色物质中,蔗汁中原有色素得nsc值就是较低得,因此它得糖浆煮成得白糖得色值也较低,(白糖色值/糖浆色值)只约0、02~0、03,而回溶糖浆中得色素得nsc值较高,(白糖色值/糖浆色值)约0、08~0、1。
这就是由于它们得成分与性质不同。
实验说明,经过焦化得糖浆煮出得糖得色泽就是较深得。
因此,虽然重结晶法能够将物质提纯,大量排除非糖份,如钾可排除99%以上,但对某些非糖份得提纯效果并不很高,如高分子量得多糖、有色物与无机沉淀物得排除率约为85%~95%。
有些糖厂曾将低质量得白糖回溶后直接煮糖,所得白糖得部分质量指标提高很多,但也有些指标得改进并不很好。
在蔗糖结晶过程中,非糖分主要通过包裹作用与吸附作用进入白糖晶体中。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白糖晶体,可以发现有色物在晶体内部并不就是均匀分布得,通常不规则地积聚在晶体内得某些位置上,形成色斑或条纹。
这就是由于蔗糖晶体生长时因某些不良因素而将一些母液包裹(inclusion)在晶体内部,这些母液就使晶体带色。
意大利mantovani教授得研究发现,白糖晶体中得有色物通常较多地出现在生长最快得晶面上。
这对甜菜糖晶体首先就是b轴,其次就是c轴;甘蔗糖晶体则首先就是c轴,其次就是b轴。
她还发现,色素包裹体就是在结晶速度超过一定临界值、即母液过饱与度超过一定值时才形成,在低过饱与度下生长得晶体很少形成包裹体。
她指出,在蔗糖结晶生长得速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晶体得表面会有很多微小得空穴,晶体长大时会将这些空穴与其中得母液包裹在内,形成“包裹体”,从而将母液得各种成份带入晶体内。
这种作用随结晶生长速度增加而迅速增强。
如果母液过饱与度低于1、05,结晶生长较慢,就很少形成包裹体。
糖液浓度高、粘度大或还原糖含量高会增强这种作用。
晶体大小也有重要影响,粗晶粒常因包裹较多得母液而质量较差,煮糖时间长与煮糖后期得浓缩不适当都会增强这种作用。
郭汜远教授研究了蔗糖晶体中包裹体得含量,多数在0、3~1%之间。
它随结晶速度增大而显著增加,并随晶体尺寸增大而增加。
同时,蔗糖结晶所用得晶种得状况很重要。
如果晶种有破损或表面粗糙,开始养晶时会形成较多包裹体。
养晶操作也很重要,如果母液浓度波动大,在出现不饱与状态时发生溶晶,损伤了晶体得部分棱角或表面,浓度升高时该处易形成包裹体。
晶体中包裹体含量与前述得nsc值有直接得数学关系。
若包裹体含量为0、4%,母液含糖75%,则包裹体中母液得蔗糖量为晶体重得0、4×0、75=0、3%。
如果包裹体中母液非糖份对蔗糖得比例与外界母液得这一比例相同,则该非糖物得nsc值即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