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案例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舞弊案例及其启示
【摘要】财务舞弊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2001年发生的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导致的银广夏神话破灭,将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是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建设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的根本所在。因此,“银广夏事件”的典型意义在于人们认识到上市公司种种问题,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关键字】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结构银广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为遏制这种行为,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四道防线: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1]。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较为严重,为此,新的《会计法》特别制定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针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不论是美国的四道防线还是我国的三位一体,从理论上说还是较完整的,逻辑也比较严谨。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的阻力,效果并不理想,财务舞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一、我国银广夏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综述
2001年8月,曾一度被捧为中国股市绩优典范的银广夏以其造假事件震惊股市。[1]
(一)银广夏公司概况
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公司(即银广夏),创建于1992年。1993年5月进行股份制改组,以原公司及其他8家发起人之净资产与投资折为4400万股发起人股,于1993年12月21日至12月26日发行职工股300万股,社会公众股2700万股。1994年1月28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年6月17日,“银广夏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1994年6月17日上市的“银广夏”,开盘价仅1.64元,上市后的5年间,该股一直在低价股的行列中徘徊。直到1999年9月24日,它的股价才上升到9.24元。而“神话”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银广夏”的股价竟上升到37.89元,涨幅高达440%(2000年4月)。2000年4月18日,该股在36元附近以10送10大比例除权,除权后股价跌至18元附近,此后又开始一路填权,“银广夏”又成为填权板块的领头羊。到2001年1月15日,该股以填满权,股价再次高达37.99元。若复一下权,该股的价位已高达76元,累计涨幅高达880%。公司上市6年来,股本从7400万涨至50526万,资产总额从1.97亿元增至24.3亿元。上涨了1200%!
到停盘时,“银广夏”仍站在高价股行列,市场价格为30.79元,流通市值86.21亿元,总市值155.57亿元。其流通市值仅排在深发展(192亿元)、宝钢股份(90.66亿元)之后,名列两市第三。
(二)造假情况的揭露
在中国财经界素有口碑的《财经》杂志2001年第8期推出长篇封面文章《银
广夏陷阱》,该文记者通过对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夏)历时一年的追踪调查,终于揭开了一个由高深的“萃取技术”和陌生的“德国客户”组成的造价故事。
《财经》杂志第8期撰文指出:“银广夏”年报中的利润增长,主要是来自该公司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该设备由德国引进,产品亦供向德国。1998年年报显示,公司子公司天津广夏与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有供货协议,从而生成销售收入和利润。
据《财经》杂志披露,公司1999年出口额仅480万美元(“银广夏”自己声称2.3971亿元),2000年度出口额由3万美元(“银广夏”自己声称为1.8亿马克,约7.2亿人民币)。经调查获知,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在市场上散布的“利润神话”子虚乌有。
就在《财经》杂志推出该文的第二天即8月3日,市场掀起轩然大波,银广夏股票于当日停牌。当晚11时,该公司召开董事局和监事会临时会议,决定成立核查小组,立即赶赴天津。核查小组于8月4日进驻天津广夏公司,分别对媒体披露的有关问题进行检查取证。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调查组了解到大量事实,揭开了银广夏瞒天过海、大肆造假的黑幕。调查表明,不仅天津广夏造假,银广夏分布在各地的主要控股公司几乎都在利润上做过手脚:
上海广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虚假确认电视片广告收入、拍摄费用等虚增利润;武汉世贸大厦(银广夏控股子公司)通过虚构售房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芜湖广夏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是多计资本化利息费用、少计经营费用、多提折旧等;在深圳,被银广夏称为发展战略支撑点的广夏投资公司,实际却是一家“空壳”公司;在银川,银广夏用募集资金投资时大作手脚,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等方式“做大”利润。
这一个个利润泡沫穿成一条耀眼的“锁链”,为银广夏的业绩“神话”不断“增光添彩”。
这是一份银广夏造假大账:
1998至2001年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构利润1776.1万元;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分别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56704.74万元、894万元,当期实际亏损分别为5003.2万元、14940.1万元、2557.1万元。
在对银广夏利润造假进行调查的同时,调查组发现:银广夏隐瞒重大事项、虚假披露信息的恶劣做法“轻车熟路”,众多投资者被蒙在鼓里长达7年之久。骗局竟如此轻易的就能揭穿,骗局的漏洞竟如此的明显
二、银广夏事件所反映的一般问题
(一)从银广夏事件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绩优蓝筹股的典型——银广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2001年8月3日,这枚炸弹在中国证券市场爆炸,当量巨大,形成一个强烈的冲击波。市场的反应是最直观的。“银广夏事件”客观上对弱势运行的故事造成巨大的打击。
1、银广夏事件的典型意义
银广夏破坏的是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因为就投资者而言,投资的基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当投资者从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是虚假的,他们就基本失去了对上市公司判断的标准。[2]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投资损失对投资者信心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