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获奖作品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2.借鉴回忆性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榕树》。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榕树),但这榕树不是植物园中的,而是“故乡”的榕树。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黄河浪先生很可能是一位远在异乡的游子,这样的角色身份就影响了他在写作时不可能仅仅就榕树写榕树,而要借榕树写到故乡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乡愁。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先来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研习新课(一)快读课文,思考:1.引起作者思乡之情的触发点是什么?(用榕树叶制成的哨笛)2.作者写了榕树下的哪些事?事:划船烧纸钱治癣折树枝乘凉度夏夜(二)朗读课文,思考:1.作者借写榕树下的事写到了哪些人?人:伙伴女人母亲农人2.作者回忆这些人,抒发了什么情?这些情感具有什么特点?情: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女人、母亲——细腻深厚的亲情农人——淳朴、悠闲的乡情作者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寄情于物。
(三)分析“寄情于物”的作用教师朗读,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片写榕树的文章。
从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考虑。
榕树泰戈尔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曾忘记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象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理解本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及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2、过程与方法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教学重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体现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教学难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语感教学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酷爱文艺,擅长丹青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1975年9月黄河浪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二、认识榕树:榕树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榕树是一种的树种,其主干一般难以存活200年以上,但其身上不断萌生的气根入地后会长成新的枝干,以取代老朽的主干,因而在历经沧桑后仍能显出勃勃生机榕树属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生命力旺盛,高2025米,生气根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生长于村边或山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福建早在唐代就有大量榕树自然繁衍,“榕城”雅号由此而来宋代时,福州开始大规模人工植榕,著名书法家蔡襄曾组织在福州至漳泉的驿道旁种植榕树,开创了官府植榕的先河,而紧随其后到福州任太守的张伯玉又进一步推行了“编户植榕”,3年间共植榕上万株,使城区呈现出“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观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本作文的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三、整体感知,思绪轻扬分组,四人一组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香港住所榕树……眼前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香港住所榕树……眼前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四、布置作业进一步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课文层次梳理二、质疑思考,互动合作1、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的“水手”梦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以及用榕树汁治病祖母对作者的疼爱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3、这些事件和传说本身并无多少关联,那么是什么使这些事件和传说能融到一起来,而且让人觉得融合得很自然?(参考)“一切景语皆情语”,成为这些事件和传说联结点的是榕树,而作者是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谊都寄托在了榕树上,通过榕树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榕树既是作者感情的依托、也是作者思乡的线索,正是榕树把现实和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穿了起来因此可以说贯穿这些事件和传说使始终的是一“情”字,即浓浓的思乡之情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4、本文由现在写到过去,又由过去写到现在,其间是怎样巧妙过渡的?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5、在文章的第11自然段,作者将写作重心放在对现实的叙述,分别写了哪些事情?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三、拓展探究,讨论分享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么?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为题,你觉得怎样?如果你认为不可以换,请说说你认为不可换的原因:(1)寄情于物(2)榕树是本文的线索(3)榕树下的回忆(4)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四、深层感悟,体味语言1、同样事吹着用榕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着不同的心里感受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参考)差别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悠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连绵不断的思乡之情而儿子尚年幼,只是觉得哨笛很好玩。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范文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故乡的榕树》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内容。
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故乡的一棵榕树,以及榕树对作者的影响。
通过此文,可以引发学生对故乡、童年回忆以及植物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对故乡和自然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并朗读流利准确的文本,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乡和植物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体会作者对故乡和榕树的深情之情,表达和分享自己对故乡和植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情感教育法、导读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情感体验法。
采用情感教育法和导读法可以引发学生对故乡和植物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在情感的引领下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体验,可以更全面地体会和表达对故乡和榕树的情感。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故事的图片、榕树的图片、故乡的图片等多媒体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1. 环节一、情感导入,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我将展示一张故乡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照片,想起自己的故乡,然后跟他们分享我的故乡回忆。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分享,让他们在情感中准备进入文章阅读。
2. 环节二、导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情感。
首先,我会给学生展示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并请学生朗读标题。
然后,我会介绍故乡的榕树的背景,并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篇文章叫做《故乡的榕树》。
接着,我会导读文章,重点讲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3. 环节三、深入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我会进行深入的阅读讨论。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榕树有如此深的感情?榕树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讨论,激发对文章情感的进一步体会。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材。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榕树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悟。
(2)学生尝试写一篇以故乡榕树为主题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的榕树》,总结课文内容。
2. 完成练习题: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收集有关故乡榕树的材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榕树的深情描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情感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3. 通过分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故乡的榕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欣赏作者对榕树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榕树这一载体表达的故乡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汇报讨论成果。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美语句。
4. 实践法:布置课后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榕树的知识、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榕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榕树。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3)提问:同学们对故乡有什么眷恋之情?故乡有哪些令你们难忘的景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勾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榕树的描绘和赞美。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故乡情感,分组讨论。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布置课后作业:以“故乡的某一景物”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描写故乡的散文、诗歌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故乡的榕树》ppt说课稿
2013粤教版必修二《故乡的榕树》ppt说课稿br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说课《故乡的榕树》说课提纲课题:故乡的榕树中山市坦洲中学梁瑜一.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工具性。
2.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1: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目标2:体味、借鉴散文“借物抒情”的写法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难点:体味、借鉴散文“借物抒情”的写法二.教法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分析1.激情引入,感触乡情. 1:回忆已学过的有关思乡的诗文《故乡的榕树》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获奖后,被海外十多家报刊转载3.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2)朗读课文,思考:1: 1——2段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
亲切、幸福的感情。
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2:引起作者思乡之情。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2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故乡的榕树》,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课后作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写作表达。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
小组讨论:积极投入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和观点。
课后作业:能够准确理解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课文《故乡的榕树》文本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白板: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要点和总结教学PPT:用于展示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及分析图表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乡的联想和兴趣。
6.2 主体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故乡的榕树》,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
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
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__线索,理清__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__语言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__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色》《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__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__的难点是品味__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
四、说教法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乡的榕树》,该课文描绘了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通过对榕树特征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故乡的美丽风光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情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作者的情感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知识点。
2. 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知识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榕树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榕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榕树的外形特征,如树干、树叶、树根等。
(2)讨论榕树的生长环境,如气候、土壤、水分等。
(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故乡风光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情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故乡榕树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热爱家乡。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故乡的榕树榕树特点: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作者情感:喜爱、怀念七、作业设计1. 题目: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同时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
(3)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修辞分析: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引入课题,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第三课时: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第五课时: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创意写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了解并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榕树的独特描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悟《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分析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物让你对故乡难以忘怀?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故乡的榕树》。
2.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习课文1.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有何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绘榕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榕树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榕树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存在?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棵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树,写一篇关于它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故乡的榕树代表了什么意义?二、综合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得榕树黄河浪教学目标:1、体会游子对故乡与亲人们得真挚、浓烈而怅惘得思念、眷恋之情(乡思、乡恋、乡情、乡愁)2、注意眼前景与故乡情得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咏物抒怀得间接抒情得写法3、品味文章语言得诗意(情韵悠长、描写细腻)教学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得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得故乡生活得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得思乡之愁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诗意得语言创造出诗般得意境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乡愁》邓方乡愁起时就是远方农舍升起得一缕炊烟小桥底下流水潺潺得低洄夜深风平雨打天窗得ﻫ倾诉……乡愁浓时就是杯中香茗得热腾ﻫ乡音话家常得甘畅ﻫ魂牵梦萦得深情乡愁深时就是ﻫ炊烟散尽得空无ﻫ雨停更深得寂寞ﻫ流水长行得孤独ﻫﻫ如果您就是一叶小舟,故乡就就是您永远牵挂得岸;如果您就是一只风筝,乡情就就是您无法挣脱得线,乡愁就是人类最古老、也就是最朴素得情感之一,无论就是羁旅漂泊得苦楚、官宦失意得彷徨、还就是亲人阻隔得悲怆,都可以从乡愁得苦痛中寻到一脉深深得根乡愁,就是漂泊者不朽得灵魂之歌它丰富了文学艺术得蕴涵,成了文学创作得母题之一。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乡得榕树,去体味在异乡漂泊得游子得心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作者简介(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教师补充总结)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丹青,她得许多画在国外举办得国际少年儿童画展上获奖。
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与法文1975 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得与内地得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与散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得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得短篇小说,如《失落得珍珠》《香港式得烦恼》等《故乡得榕树》于1979 年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黄河浪先生既就是一位诗人,又就是一个画家,因而她得散文常具有诗一样得语言与情致,画一般得色彩与意境、2、解决生字词(在检查学生得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注音:鬈()曲兀( )立汩汩()镌( )刻苍虬() 凹( )槽皮癣( ) 饭甑()温馨( )荫( )庇( ) 蓊( )郁粗犷( ) 摇曳( ) 泯( )灭袅袅( )虔( )诚淳( )朴脸颊( )黝() 黑笼( )罩安然无恙( )战战兢兢()凉飕飕( )释义:1、蓊郁:形容草木茂盛2、摇曳:摇摆得样子3、庇荫:①(树木)遮住阳光、②比喻包庇或袒护、4、汲水:到河里打水5、兀立:高耸突出6、镌刻:雕刻7、虔诚:恭敬诚恳8、皮癣:因感染霉菌而引起得皮肤病9、赏心悦目:指瞧到美好得景色而心情舒畅赏心,使心情舒畅。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对故乡和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中的故乡和榕树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深入理解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巩固学习成果。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自我反馈:教师自我评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故乡的榕树》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评论。
3. 多媒体教学: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解读:提供详细的课文解读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思考题:提供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
2. 教学进度:每个课时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5.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和讨论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内容和作业布置。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作业和反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案:故乡的榕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故乡的榕树》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3.分析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情感的认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2.学生能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材《故乡的榕树》。
3.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短视频或者图片,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和情感。
2.通过提问导入:“你们家乡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或者植物吗?你们对家乡的哪个地方最有感情?”步骤二:导读(10分钟)1.让学生先读一遍《故乡的榕树》,并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人物有哪些?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归纳榕树在这个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步骤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阿庆和修女,并找出一些支持材料。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如:修女是怎样的人?她对阿庆有何影响?步骤四:分析人物关系(15分钟)2.让学生讨论故事中修女“对阿庆说不出话是因为她不会说汉语吗?”的原因是什么?步骤五: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2.请学生在小说中找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作用。
步骤六:总结归纳(10分钟)1.请学生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并就这个故事表达他们的感受。
2.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故乡的榕树》的主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并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活动的设计,学生也能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
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获奖作品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获奖作品《故乡的榕树》说课稿各位评委⽼师:⼤家好!今天我要进⾏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
下⾯,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7个⽅⾯展开。
⼀、教学理念基于新课程的核⼼理念⼀切为了每⼀位学⽣的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切以学⽣为本,让学⽣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每⼀位学⽣,让每⼀位学⽣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说教材《故乡的榕树》是⼈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运动学校专⽤教材第⼀册第⼀单元第⼀课。
这是⼀篇精读课⽂。
作者是有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与榕树相关的种种往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章主旨。
⼆、掌握获取和选择材料的⽅法。
《故乡的榕树》是⼀篇触景⽣情、寄情于物的思乡怀旧的散⽂,不脱离散⽂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是指散⽂选材⾃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
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句、关键句⼊⼿,⽐如课⽂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说教学⽬标根据散⽂“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及⼤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根据本课的⽂体特征及⼤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标:1 知识与能⼒:学会抓住⽂章线索,理清⽂章思路的阅读⽅法。
2 过程与⽅法:学习⽂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1、知识与能⼒:学会抓住⽂章线索,理清⽂章思路的阅读⽅法。
2、过程与⽅法:了解散⽂“形散⽽神不散”的⽂体特征及本⽂寄情于物的写作⼿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章表现出来的⼈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本⽂的教学重点有⼆:⼀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与事,体会作者的真挚⽽悠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家乡的榕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家乡的榕树》教学设计一等奖1、《家乡的榕树》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故乡的榕树》教案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分析: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
(读一遍需近20分钟)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1.点拨、诵读教法2.投影胶片等3.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明确A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基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二、说教材《故乡的榕树》是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运动学校专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是有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与榕树相关的种种往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二、掌握获取和选择材料的方法。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思乡怀旧的散文,不脱离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
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及本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真挚而悠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绘声绘色、饱含感情的诗化语言。
四、说教法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愉快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讲本课设计为五个步骤,两个课时完成。
1、导入新课:我打算由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打算这样导入:我们知道,“思乡怀旧”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主题了,自古及今,不知道有多少赤子抒发过。
李白曾经留下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可见无论东西南北,只要有游子,就有乡愁。
今天,我们的新课也是跟乡愁有关,作者黄河浪虽然写的是一个老题材,但是今天读它,仍然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优美的感觉。
作者是如何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我们引进了美的王国,让我们获得了醇厚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取领略一番吧。
2、知识积累:记一记3、整体感知阶段:想一想这部分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1、根据课文的标题,可以推测出作者写作的重点是什么?2、根据作者的生平,可以推测出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写?3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怎么过渡的?4、讨论探究阶段:理一理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大问题。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人和事情?第二,第二,作者思念故乡,为什么不直接写故乡的人和事,而着笔写榕树?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总结本文两个重要的写作特色,一是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穿起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榕树是情感的载体,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5、真挚悠长:品一品6、拓展延伸阶段:赏一赏配乐、展示课外阅读文本余光中的《乡愁》,并从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不同方面与课文作比较,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对本文借物抒情写法的认识。
另外展示阅读《虞美人》、《天净沙.秋思》席慕容的《乡愁》等体味浓浓思乡情。
7、课堂小结对这两课时所讲的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文章以榕树为中心贯穿全文,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都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8、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故乡的榕树》说课稿一、教材情况分析: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读一遍需近20分钟)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1.点拨、诵读教法2.投影胶片等3.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
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
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
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
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
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启下文回忆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
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
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
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
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六、板书设计:故乡的榕树胶片一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株一般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两特殊劳人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胶片二胶片三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别具深意,富有特色忆中树组材(插叙方式)容量很大,开合自如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语言(类于顶针)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细腻描写)真切动人如在目前不丰不杀恰到好处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两地交通,彼此相思)七、教学后记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
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
我以为十分不妥。
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
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
我也觉得不妥。
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
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
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
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
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
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
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
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
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