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登记、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和良好生活环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对公众健康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第二章登记、报告的义务和范围第四条所有单位和个人在发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履行相应的登记、报告义务,并按照相关规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第五条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范围包括:1. 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诊单位,应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2. 接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

第三章责任和义务第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建立健全卫生监测系统,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第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发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指南,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第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第四章执行和处罚第十条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纠正。

具体处罚范围和方式由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二)1. 制度背景1.1 目的和意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为了及时控制和应对这些事件,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和报告程序,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爆发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爆发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爆发报告制度及流程1.引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爆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报告制度和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爆发报告制度的要点及相关流程。

2.报告制度要点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并在人群中传播的重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2.2 报告对象和责任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对象一般包括卫生部门、国家疾控中心、地方疾控中心等。

不同级别的报告对象根据责任划分,协调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2.3 报告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发现和确认:各级卫生部门通过监测和调查等手段及时发现疫情,并确认是否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和通知:一旦发现和确认,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调查和评估:相关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和评估,包括病例追踪、病源溯源等,以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

信息发布: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提醒和引导大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4 报告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要求如下:及时:发现和确认后立即报告,以确保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准确:报告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包括病例数量、严重程度、传播途径等。

完整:报告必须包括疫情的基本情况、相关调查和评估结果等详细信息。

统一:报告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进行,以便上级和相关部门进行汇总和分析。

3.相关流程3.1 疫情发现和确认流程定期开展疾病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对异常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判断是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密切关注各界反馈的信息和线索,以便及时发现疫情。

3.2 报告和通知流程紧急报告:发现和确认后立即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

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应对疫情。

3.3 调查和评估流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分析,确定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国家卫生部门建立的一种系统,用以监测、报告和处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下面将从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以及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报告是指医疗机构和各级疾控部门向卫生部门主动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情况。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以便卫生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监测和控制。

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遏制疾病传播,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公众健康。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是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主动报告事件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指的是那些突发的、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如传染病暴发、化学品中毒等。

及时准确的报告可以帮助卫生部门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三、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首先,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传播,减少疫情的蔓延。

其次,有利于快速捕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蛛丝马迹,提前预警和应对。

再者,强化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之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有效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通过报告制度的运行,还可以完善疫情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综上所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对这一制度的执行,及时准确地报告有关信息,共同努力,防控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蔓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健康。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5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5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引言:公共卫生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是对公众健康构成最直接且严重的威胁之一。

为了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能通过传染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病、飞沫传播病、接触传播病、食物传播病和水源传播病等。

2.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等。

3.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发病情况、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4.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监测和筛查: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和筛查,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

(2)诊断和报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3)登记和调查:相关部门对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登记,并根据需要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4)防控和隔离:根据登记和调查的结果,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等。

(5)疫情通报和发布:相关部门将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通报给上级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影响面广、危害大且危及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突发传染病事件、突发环境事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1. 目的为确保对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准确报告和有效处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牧、渔)村等,以及与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处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3. 报告责任(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单位。

(2)上述单位的从业人员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人。

(3)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

4.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

(2)病例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诊断等。

(3)病例相关接触者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等。

(4)其他可能有助于疾病防控的信息。

5. 报告时限(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小时内报告。

(2)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报告。

6. 报告方式(1)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无法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时,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报告。

7. 调查与处理(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发病情况、接触者健康状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必要的消毒、灭菌措施。

(3)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8. 培训与宣传(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防控能力。

(完整版)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完整版)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设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防保组、值班医生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防保组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3、门诊、住院、门诊观察要分别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等登记。

4、在执行诊疗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防保组统一收集录入.
5、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若因网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责任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若因网络问题无法无法及时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做好自检记录。

对发现传染病不报、漏报的医生或者报告好的医生,按相关规定给予惩罚和奖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性、广泛性、严重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人群健康、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爆发、化学物质泄漏、自然灾害等。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指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及时报告的制度。

它是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传染病报告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报告对象:一般是所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实验室等,以及人民群众。

2.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传染病名称、发病时间、就诊医疗机构等。

3. 报告方式:可以是电话报告、传真报告、邮件报告、在线填报等多种方式,一般由医疗机构或病例报告单位将报告发送给相关的公共卫生部门。

4. 报告时限:一般要求在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以便公共卫生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5.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有义务履行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同时个人也应自觉履行报告义务。

通过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报告和控制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同时
也可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信息共享,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6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6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一、对辖区内服务人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监测二、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镇卫生院、村内卫生室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____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病人后,按要求填写《____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按照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四、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五、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____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报告。

六、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七、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八、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一套针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规定,旨在及时、准确地报告、监测、控制和处理这些事件,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一般流程:
1. 报告: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在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确保及时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监测:卫生主管部门会加强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并提供及时的预警和警报。

3. 控制: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卫生主管部门会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关闭公共场所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风险。

4. 处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主管部门将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应急处置,调拨资源、制定应对计划、开展疫苗研发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

5. 宣传:卫生主管部门将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应急能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节会因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随着全球交通和人员流动的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报告制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影响面广、危害大、防控任务艰巨的突发性、非经典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三级:1.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级别,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特别重大威胁。

2.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级别,对当地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3.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级别,对当地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指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报告的制度。

它的建立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提供实时的疫情数据,为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做好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传染病的威胁。

三、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以下是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的主要要点: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地应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并建立应急机制,启动应急预案。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程序分为四个层级: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内容包括事件基本信息、事件影响情况、现场应对情况、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估等。

2.传染病报告制度(1)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包括报告对象、报告方式、报告时间、报告内容等。

(2)传染病报告的层级体系我国的传染病报告分为三级体系:县级、地市级和省级。

(3)传染病的报告内容传染病的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基本信息、临床病例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护人员应尽义务和职责,《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性病防治法》、《艾滋病监管规定》、《非典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都作了明文规定,鉴于本院医务人员在这方面还有缓报、漏报、不报等现象。

特此作如下规定:一、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一)门、急诊和病房,经治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医务科,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限内报告,报告卡必须项目齐全,字迹清楚,15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外地在温人员要填写暂住地详细地址,门诊急诊医师必须在门诊日志上填明传染病人的详细信息资料。

(二)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1、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淋病、梅毒、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二、根据结核病管理文件精神(一)对门诊肺结核病人必须一律转诊至县疾控中心结防所,住院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待出院后转诊到疾控中心结防所继续治疗。

(二)我院医生治疗肺外结核必须在处方上注明疾病名称,违规者药房由权拒绝配药。

(三)对肺结核病人要填写①肺结核报告卡②转诊卡(上下三联,转诊单交病人)。

三、其它(一)肠道传染病在流行季节要做到有泻必采,做好详细登记。

(二)对≤15岁儿童初步诊断为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时,经治医师要立即报告。

四、奖惩(一)在做好传染病、肿瘤、性病登记工作的同时,填写“肺结核”病合格报告单的医师及痰找抗酸杆菌检查人员每人每次各奖2元,发现抗酸杆菌阳性每例奖检验人员5元。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一、制度背景本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流程与要求,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及时、准确地监测和响应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二、报告流程1.报告对象1.1 传染病疫情报告对象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对象2.报告责任主体2.1 卫生监测机构2.2 医疗机构2.3 检验检测机构2.4 其他相关单位3.报告流程3.1 确诊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3.2 立即向上级卫生监测机构报告3.3 上级卫生监测机构下达报告要求3.4 相关单位按要求向上级卫生监测机构报告3.5 上级卫生监测机构及时收集、统计、分析报告信息 3.6 上级卫生监测机构根据需要制定防控措施3.7 上级卫生监测机构向有关单位及时下达防控措施三、报告要求1.报告时间要求1.1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立即报告1.2 编制报告并提交上级卫生监测机构的时间要求2.报告内容要求2.1 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要求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要求3.报告形式要求3.1 传染病疫情报告形式要求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形式要求四、管理措施1.信息收集与统计1.1 定期收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1.2 统计、分析报告信息2.风险评估与预警2.1 根据报告信息进行风险评估2.2 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3.防控措施3.1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防控措施3.2 下发防控措施,指导相关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4.监督与评估4.1 监督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4.2 定期评估制度的有效性4.3 进行报告制度的修订附件:1.传染病疫情报告表格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国家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管理措施、报告制度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法规,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监测报告要求等。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3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3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登记、报告制度是指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用于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

这一制度对于保障公众健康、防控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登记、报告制度的目的登记、报告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障公众健康。

具体目的包括:1. 及时掌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实施早期预警和监测;2. 分析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趋势和特点,提供科学依据;3. 设立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依据;4. 了解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5. 及时通报和发布疫情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6. 提高疾病防治能力,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登记、报告制度的内容登记、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范围;2. 登记、报告对象的确定;3. 登记、报告的内容和形式;4. 登记、报告的时间要求;5. 登记、报告的责任主体;6. 登记、报告的方式和渠道。

三、登记、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1.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当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学校等单位发现可疑的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进行登记、报告。

2. 确定报告对象:根据规定,确定报告对象是哪个单位或个人,以便及时通报和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 填写登记、报告表格:根据要求,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详细的登记和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发展、疫情防控措施等。

4. 登记、报告的时间要求:在发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及时完成登记和报告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登记、报告的责任主体: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登记和报告工作,如医院、疾控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事件的相关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一、报告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均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

这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报告的范围(一)传染病疫情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如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核和辐射事故等。

三、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一)报告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2、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审核、登记和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查重、订正,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和反馈。

(二)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3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3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和报告程序,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相关信息,有效地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传播。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控制和管理的机构、部门(以下简称“相关单位”)。

三、主要内容1. 登记制度(1)所有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需进行登记。

相关单位在发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并详细记录以下信息:- 发现时间和地点;- 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受影响人数和区域范围;- 相关病例的病情和治疗情况等。

(2)登记信息应及时上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保留相关证据和材料。

2. 报告制度(1)相关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按要求进行报告。

具体报告要求包括:- 日报:每日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传播趋势、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等;- 周报:每周报告上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传播情况、防控措施及效果等;- 月报:每月报告上月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防控情况、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2)报告内容应准确、完整,避免歧义和模糊表述。

四、责任分工1. 相关单位应明确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和报告的责任人,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2. 登记责任人负责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登记工作,确保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报告责任人负责按要求进行相关报告,并及时上报到上级部门,确保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五、监督和评估1.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相关单位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和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2. 相关单位应积极配合监督和评估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和信息。

六、处罚措施对违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一经查实将依法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8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8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及时准确收集, 登记、报告疫情。

2.报告病种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病人, 病源携带者和疑似病人。

3.报告时限为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非典、禽流感、城镇于____小时内, 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

乙类城镇____小时内, 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 丙类____小时报告。

4.健全传染病登记, 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不得漏登、错登、漏报、缓报、谎报。

5.遇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要迅速启动直报网络和灾害报告系统, 立即作出报告。

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制度1.掌握0—____岁儿童及当月出生数。

2.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 做到人、卡、证、册对口。

3.严格免疫制品的运送、保存与使用, 用过物品要严格销毁。

4.接种时要严格查对, 并做到无菌操作, 发现异常反应立即上报。

5.掌握妇女、孕产妇、0—____岁儿童和____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____组织开展保健知识宣传。

7.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 搞好登记报告。

8.协助上级做好妇女、儿童体检及疾病筛查。

村卫生室工作制度1.认真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规范执业行为。

2.全面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宣教等综合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3.强化卫生室达标建设, 整体环境达到洁、齐、美。

4.坚持____小时应诊, 出诊随叫随到, 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上墙。

5.严格医疗文书和药品管理, 确保医疗和用药安全。

6.认真执行有关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门诊登记及处方书写管理制度1.接诊病人要按门诊登记表所列项目认真填写, 漏项、漏登。

2.认真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规范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处方。

3.处方由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或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开具。

4.处方书写要做到字迹工整, 项目齐全, 格式规范。

5.处方用药一般不得超过____日量, 急诊不超过____日量, 延长须注明理由。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2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2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本院情况,特此作如下规定:一、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其他法定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庖疹、水痘、恙虫病、肝吸虫病、森林脑病、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三、报告时限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

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严格按照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在传染病报告卡背面)进行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

五、诊断报告严格按照《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手册》诊断报告。

六、自查工作防保科对传染病报告卡做好收入登记、核对、录入、及传染病漏报的自查工作。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人,应当在____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办,通知医务科、院感科、防保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缘故原由的群体性疾病的;(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防保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体式格局向下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系、职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一)基本准绳: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二)按照法令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设置幼儿园疫情报告人
幼儿园园长为幼儿园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第一责任人,卫生保健医师是幼儿园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

幼儿园其他教职员工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园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幼儿园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每天要对全园幼儿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査;
3、负责指导全园幼儿的晨检L作和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及各类且生消毒、食品监督等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即幼儿园教职工如发现有传染病疫情或其他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第一时间向园长报告,随后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根据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2、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3名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时,疫情发现人和疫情报告人应当第一时间报告园长并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并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幼儿病因排查结果登记表。

3、在幼儿园同一班级中,如果一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3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幼儿病
因排査结果登记表。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

5、幼儿园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慌报。

四、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幼儿园疫情发现人应当及时以最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向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报告。

园长和疫情报告人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若发生食物中毒还要报区食品药品监督所)
五、幼儿园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幼儿园要建立“来园晨检”、 "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幼儿园老师
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査情况。

1、晨检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对早晨到园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
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晨检结果记录在晨检记录上。

如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园长,并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

2、班级教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幼儿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应当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

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査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及时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