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何碧玉为什么被终身禁止回国
何碧玉为什么被终身禁止回国何碧玉被禁止回国是因为做出了对不起祖国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1985年12月2日那一天,何碧玉出生在了我国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
因祖上的缘故,也算是书香世家,所以自其出生开始,家人便颇重视她的教育问题。
好在何碧玉天赋异禀,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外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的她甚至还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当地的“超常实验少年班”。
2000年,年仅14岁半的何碧玉参加高考,以标准分7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高考历史上的奇迹与神话。
何碧玉高考750分不是原始分,而是标准分。
相当于高考分数超过99.38的考生。
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
考生在接受测验后,按照评分标准对其作答反应直接评出来的分数,叫原始分。
介绍到这里以后,想必不少人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因为在正常人看来,上述内容的出现便意味着我国将有一位新的人才诞生。
然而实际上,何碧玉之后的表现却并没有令人感到多么喜悦。
因为要知道,在从清华大学毕业并顺利飞到美国深造后,何碧玉早就被美国的一切都迷住了,忘记了报效祖国。
在她看来,那时的美国才是最为完美的国家,也才是最值得让她继续待下去的国家。
于是,在从美国深造结束后,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美国。
要知道,她所做出的这一决定看似只跟她自己有关,但实际上,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毕竟再怎么说,祖国都培养了她一番,她若坚持留在美国,又怎么还能竭尽所能为国出力呢?可能此时会有不少人会感到奇怪,觉得即便她人身在国外,若有报效祖国之心的话,也完全可以做到为国出力啊!话虽如此,可关键是她的所作所为早就已经明确表现出不能为国出力了的意思了。
因为要知道,在美国深造完后,她就径直跑到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去参加工作了。
如此一来,她就相当于下定决心要为美国效力了。
目击枪毙巫炳源、王永增
目击枪毙巫炳源、王永增图.文/李振盛1968年4月5日,清明节。
这一天我拍摄了一组枪毙七男一女的照片。
这个女人与其情夫合谋杀害了她的丈夫,包括这两人在内的六人是普通“刑事犯”。
另有两个人是重要的“政治犯”——“反革命集团主犯”巫炳源、王永增。
巫炳源、王永增当时是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技术员(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1968年1月1日他们在街头散发张贴一张传单,这是一种用腊纸刻钢版油印的16开小报,报名为《向北方》,这被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解释为"一心向着北方的苏修"。
当年的党报一律在报眼位置上印“毛主席语录”,他们俩油印的小报也照此办理,在这张《向北方》小报的报眼上印了“毛主席语录”,是一段文革中人人都能熟背下来的“最高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但是,他们在这段语录下边又加上了两句话:“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和代替。
”这被解释为是“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
此事件被定为全省重大的“6811反革命案件”,发动群众限期破案。
很快便破获。
当时就有人私下议论,千错万错就错在这两个人因有文化而太有思想了,太忧国忧民了,否则也想不出后边那两句话。
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召开的数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上,军管会负责人对他们当场宣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这两个人的罪名是“反革命集团主犯”。
其实,这张小报从刻钢版到油印,再到街头散发张贴,只有他们两个人,不存在任何从犯,而这两个人就被定为“反革命集团”,都是“主犯”,全判死刑。
在宣判大会上,当巫炳源听到“判决死刑,立即执行”时,他仰天长叹,大喊一声:"这个世道太黑暗了!"随之便紧紧地闭上了眼睛,在宣判大会后的游街示众,直到押解到刑场枪毙时,他至死都没有再睁开眼睛。
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采用闭眼赴死的方式作最后的抗争,以此表示不管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这个世道”都是黑暗的。
白卷英雄张铁生简历背景资料介绍
白卷英雄张铁生简历背景资料介绍2012年05月22日 10:33来源:中华文摘字号:T|T1449人参与48条评论打印转发张铁生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
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
曾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
1973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因解答不了试题而在空白试卷的背面写了一封“信”,被树为“反潮流”的“英雄”。
同年入辽宁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任中共铁岭农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院党委副书记。
同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976年10月后被撤销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1991年10月刑满获释,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
张铁生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外,还兼任监事会主席。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
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
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
2010年中国十大法治事件
2010年中国十大法治事件1. 段义和案2010年,山东临沂市的一起命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案中主犯段义和被诉为故意杀人罪。
案件审理过程中,律师们的辩护工作被政府严格限制,引发了司法公正、辩护自由等方面的争议。
最终,段义和被判死刑。
2. 毛新宇案2010年,北京清华大学、北大两校大学生毛新宇在网上爆出被旁人恶意攻击,这引发了大量网友的愤怒和关注。
随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最终嫌疑人被依法惩处,为互联网安全立下了典范案例。
3. 张海涛案2010年,一位22岁的小伙子因毒贩罪被判死刑,引发大量舆论抨击。
随后,他的案件被部分人士点名支持,声称其只是一位普通年轻人被构陷而已。
然而,事实是他确实犯有危害社会的罪行,并依法被判处极刑。
4. “股神”朱啸虎涉嫌内幕交易案2010年初,知名的“股神”朱啸虎涉嫌内幕交易被抓,案中涉及多个知名企业人士和前高管。
此事引发很多猜测和舆论讨论,也对相关企业及市场产生了影响。
5. 刘杨杰案2010年,广州恶性抢劫案中,主犯刘杨杰被判死刑。
此案具备明显的罪证,但在媒体和律师的关注下,相关责任人依法受到了严肃的问责和惩处。
6. 马汉超案2010年,江苏省扬州市某驾校教练因车祸而被判死刑,引起社会多方面关注。
在此之前,该驾校曾多次被检查发现存在违规营业等行为,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对驾校混乱的关注和批评。
7. 许志永案2010年,法律学者许志永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引起了很多知名人士和人权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许志永在审判过程中提出了有力的辩护,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
8. 阳新户籍案2010年,湖北省阳新县一起户籍违法案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该县居民因缺乏有效证件被拒绝招生、找工作等,涉案人员依法受到了严厉的打击和惩处。
2010年,山东济南市涉及教师考试舞弊案中,当事人张红因违法行为被处理,相关部门严厉打击了违规作弊和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维护了教育公正和正常秩序。
10. 茼蒿姐妹案2010年,河南安阳涉毒案中,两位年轻女子因违法犯罪被捕,案件因其采访时萌发了文学家的创作灵感而引起广泛关注,但最终两人因犯罪行为被依法惩处。
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新农村2022.7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初三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
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字、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
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岁次甲辰,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特地加了一科殿试,称之为“甲辰恩科”。
此年,刘春霖32岁,参加殿试,考中进土,经殿选点为状元。
次年,慈禧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即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其实当年殿试第一名并非刘春霖,为何最后点选刘春霖?这其中有故事。
当时,甲辰科主考官阅卷后,将考中的273名中的前10名试卷呈送慈禧太后。
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朱擅长楷书,用粗笔,而慈禧对书法喜疏淡、恶乌方,她看后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一震,因她害死珍妃,心中有鬼,看到朱汝珍的“珍”字更是厌恶;又见藉贯广东,她想到太平天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春华48国洪秀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等人都是广东人,搅得大清江山不稳,她决心不点广东状元。
于是看第二份试卷,这份试卷是细笔,慈禧见其字疏淡清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并自言自语道:“这字眼熟哇!”身后女官说:“这不是为老佛爷抄写经文的举子刘春霖的字吗?”刘春霖之前是大清驻法国钦差大臣陶世筠的家庭教师,经陶推荐为西太后抄经文。
慈禧听后连连点头,嘴里念叨着:“刘春霖,春霖,春霖”。
由于当年正逢大旱,举国焦急,“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加之其籍在肃宁,“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
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
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一甲第二名一跃成为一甲头名状元。
后来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中国21世纪被判死刑纪实】零口供照判极刑
零口供照判极刑核心提示:2001年12月18日上午,寒风瑟瑟,一声正义的枪声在济宁市北郊响起。
故意杀人犯詹国平被执行枪决。
此案作为济宁市首例“零口供”罪犯被判死刑的案件,向社会上各色犯罪分子发出了斩钉截铁的警告:你有权对所犯罪行保持沉默,但是在天衣无缝的证据面前,等待你的依然是法律公正的判决。
踢球发现焚尸命案1999年10月13日下午2时许,济宁市第三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在秋日的阳光下兴致勃勃地踢着足球,这时,不知谁用力过大把球踢到了学校南墙外面,刘兵、王峰等几个同学急忙翻过院墙到墙外寻找。
突然,他们发现脚下的草丛里仰卧着一具被烧焦的尸体,尸体附近有一只白色塑料桶和一双黑色皮鞋。
几人见状大骇,顾不得踢球,迅速报了案。
经查,死者名叫廉伟,52岁,济宁市某铸造厂厂长。
刑侦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勘查和尸体检验之后,确认为他杀,死亡时间大约在10月12日晚10时许。
案情就是命令,公安机关随即展开了缜密调查。
死者钱财不翼而飞专案组干警多方走访了解到,死者廉伟虽然是一厂之长,但为人谦和,和厂里工人的关系都很好。
但是,廉伟的家庭却有不幸福的一面,妻子一直身体不好,赋闲在家,儿子在外面工作,平时廉伟一般都在厂里。
而且厂里发了工资和奖金,老廉也一般随意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很少往家拿。
据厂里的工人张栋、李伟介绍,廉厂长曾于1999年10月10日上午与张栋一道在银行兑换了面额为100元的1999年新版人民币100张,总额10000元,其中有98张编号相连。
回厂后,廉将钱锁在其办公室抽屉里。
当日下午,张栋还与廉兑换了12张新版人民币;11日上午,张栋和李伟又分别与廉兑换了一张新版人民币。
这样,廉伟抽屉里还应有86张新版人民币。
应受害者家人的要求,公安机关在证人陪同下,对廉伟办公室进行了搜查,结果没有发现证人所说的新版人民币,且抽屉、铁柜等在搜查前锁具完好无损,没有任何被撬盗迹象。
嫌犯归案缄口不言经排查,该厂职工詹国平于案发当晚应在厂内值班,但其在晚7时至12时不知去向,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历年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多少
历年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多少面对高考,虽然一路荆棘丛生,但我们不应畏艰险,勇往直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向它宣战。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中国高考最高分数是多少分,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历年来全国高考最高分第一名:张镇风(裸分748分)张镇风同学是1998年的全国高考状元,那时候的高考是3+2高考模式,全国采用的是同一套试题,而那时候的张镇风同学竟然裸分考到了748分,仅仅因为数学出现了小失误被扣了2分,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超越。
相比之下,现在所说的省市高考状元简直弱爆了!据悉,张镇风毕业之后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当ceo,后续发展情况也难以追踪了。
盘点历年来全国高考最高分:第一名裸分748分!至今无人超越!第二名:黎雨佳(理科总分750分)2017年高考中,来自四川省的黎雨佳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高考满分的学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裸分,据悉,黎雨佳的高考卷面分是720分,也属于非常拔尖的分数了,不过,在高考之前,人家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30分。
是十足的女中豪杰,而且,她学的是理科。
盘点历年来全国高考最高分:第一名裸分748分!至今无人超越!第三名:王端鹏(理科总分749分)在2014年的高考中,来自山东省的王端鹏同学同样是以距离总分一分之差成为当年全国状元中的最高分,同样的这也不是纯卷面分,当年他考试的分数是729分,因为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奥赛一等奖,根据加分政策加了20分,这样算下来就跟总分只有一分之遥了。
他高中期间还先后获得过数学生物化学奥赛全国一二等奖,如此优秀的成绩也真的是难得一见!盘点历年来全国高考最高分:第一名裸分748分!至今无人超越!历史上高考满分750状元黎雨佳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来自树德中学的黎雨佳,高考成绩:语136,数150,外144,综合290,裸分成绩720分,但是!重点来了,人家早在之前就拿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30分,意味着这位学霸拥有750分总分的成绩,什么概念?高考总分也就750分而已啊!黎雨佳属于典型性学霸,她说特别享受“刷题”的过程,“有时候很无聊,就拿两套题出来做呗。
新中国首例“官二代”被判死刑案
新中国⾸例“官⼆代”被判死刑案2019-07-15“你去告好了,我们是⾼⼲⼦弟,不怕的!”说这句话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说这句话的⼈是⾼⼲⼦弟、“官⼆代”、强奸犯陈⼩蒙。
1986年2⽉19⽇下午,上海市中级⼈民法院在静安体育馆宣布了陈⼩蒙、胡晓阳、葛志⽂等六⼈的强奸、流氓罪⾏,以及上海市⾼级⼈民法院下达的对陈⼩蒙、胡晓阳、葛志⽂执⾏死刑的命令。
据1986年2⽉22⽇的《参考消息》报道:“他们被绑着胳膊、低着头,在三千名旁听者⾯前⽰众,然后被拉去枪决。
”其余三名同案犯陈冰郎、陈丹⼴、康也⾮分别被判处20年、5年、3年不等有期徒刑,其中陈冰郎系陈⼩蒙的弟弟,后来在狱中⾃尽⾝亡。
再怎么⽓势汹汹、得意洋洋,陈⼩蒙等“官⼆代”仍被依法枪决了。
据当时的⼀位西⽅外交官所说:“这还是第⼀次。
”⽽深究其意义,还有“他们是以任何⼈都⽆法反对的罪名惩办的。
”“都是⼲部⼦弟”此前的2⽉1⽇,上海市中级⼈民法院已做出这样的审判结果,除判处三年轻刑的康也⾮之外,其余⼈均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被上海市⾼级⼈民法院驳回上诉。
据当时的⼀位西⽅外交官所说:“他们是以任何⼈都⽆法反对的罪名惩办的”。
这六名当年横⾏上海的罪犯都是什么⾝份呢?陈⼩蒙系《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胡晓阳系深圳⼤学《世界建筑导报》记者,葛志⽂系上海新华⾹料⼚⼯⼈,陈冰郎系中国民航⼀零⼆⼚⼯⼈,陈丹⼴系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上海分公司船员,康也⾮系深圳华仪利能电脑⼯业公司职员。
六个流氓,其中两名记者,四名⼯⼈或职员。
今天看来,这些⼈的职业似乎并不显赫,但在当年却并不⼀般,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背景”不⼀般。
这并不是⼀个普通的流氓团伙,他们六⼈“都是⼲部⼦弟,有的还是⾼级⼲部的⼦弟”。
陈⼩蒙、陈冰郎兄弟系原中共上海市委思想⼯作⼩组副组长陈其五之公⼦;同案犯胡晓阳是时任上海市委第⼆书记胡⽴教的⼉⼦,胡当时是上海市的第三号⼈物,可谓是位⾼权重。
胡⽴教亲⽣⼉⼦夭折,胡晓阳系胡妻姐姐的⼆⼉⼦,由胡⽴教夫妇领养。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三反五反”选拔优秀人才,到大规模实行高考录取的全国统一选拔制度,再到现在逐步推行多元化考试录取体系,中国的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漫长的历程。
回顾这个历程,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故事。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高考改革故事。
故事一:林樵清封存试卷1977年,新中国第一次恢复高考。
这也是中国高考改革的起点。
但当时的高考制度还很不完善,具体操作也不太规范。
就拿最早的一年来说,那时候不仅试卷泄题,甚至有人将答案写在桌子上。
这对当时激情满满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平。
当时深圳市南山中学的林樵清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他当时是一名英语老师,准备给学生设计一套高考复习题,但他想到了一些事情。
他知道,很多地方的学校都不会规范地管理试卷,这样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影响一些有诚信的学生。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很特别的做法来保存这些试卷。
他用一些密封袋将试卷封存了起来,然后再用一些铁皮箱将封存起来的试卷全部密封起来,摆放在学校的地下室里。
这样一来,试卷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
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经典故事。
故事二:彭宇行创造“高考移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少数人可以参加高考,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稀缺的推荐信和各种社会关系来寻找机会。
而其中的一个人,彭宇行,用他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高考移民”的奇迹。
彭宇行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读书。
当时他梦想着参加高考,但他却成为了高考制度下的“弃儿”——即使是有能力的学生,只要没有高中文凭,就不能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彭宇行在职业学校稳居第一的位置,在教师的推荐下走上了职业道路。
但他并没有放弃高考的梦想。
他先是拼凑出自己的高中毕业文凭,然后开始揣摩高中教材。
数月后,他在全国范围内以65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大学。
江姐的儿子:彭云
精心整理江姐的儿子:彭云江姐的儿子:彭云夫妻。
1947年101948年2月,谭正伦还是冒险到重庆,接过1岁10个月的彭云。
而后历经危难,直至重庆解放。
此后悉心扶养彭云长大成人。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被捕,关进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守秘密。
1949年11月14日国民党军统杀害了江姐,并用浓硫酸浸泡损毁遗体。
年8月26刚解放的时候,江姐之子小彭云大概3岁多,谭正伦还不知道彭咏梧和江姐都已经牺牲,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彭云到处寻找他们的下落。
据彭云回忆,“当时重庆成立了几个‘脱险同志登记处’,谭妈妈背着我一个挨一个找都没有找到。
后来得知母亲被杀害的噩耗,谭妈妈又背着我到埋有被杀害的烈士的地方去找。
”据彭云的中学同学卢晓蓉文章说,她小学5年级时,话剧《江姐》演出,谭据悉,1965年,革命烈士江竹筠19岁的儿子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
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
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
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吴新明《人民文摘》关于自己的家庭和双亲,彭云轻易不肯言及,大概是小的时候受到了较大的刺激的缘故吧。
记得那是在1965年8月,彭云刚入伍,来到哈军工学院。
经过短暂的入伍训练后,10月初他就被送到当时驻防在齐齐哈尔市榆树屯村原陆军第23军69师当说,没有一点做作。
彭云两岁时,父母就双双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据大妈对他说,他的父亲彭咏梧先去了华蓥山游击队,随后母亲江姐又被派去。
临行,为把彭云托付给谁,江姐很是费了一番脑筋。
最后,江姐还是想起了彭咏梧在家里的原配妻子谭正伦——彭云的大妈。
谭正伦又名谭政烈,人称幺姐,是彭咏梧在读大学时由家里包办成婚的,的确,我感到非常的愉快!幺姐成了我不能忘记的人物……”1948年6月,江姐在万县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
敌人知道,负责川东游击武装的彭咏梧牺牲后,唯有江姐清楚共产党游击队的情况,于是对江姐施用各种酷刑,但得不到任何口供。
树斌法律误判事件案例(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05年1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发生了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赵志红被控杀害了两名妇女。
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误判,导致无辜者赵树斌被判处死刑,于2007年2月被执行死刑。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赵树斌无罪,并撤销了原判。
这起树斌法律误判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司法史上的一起典型案例。
二、案件审理过程1. 案件初步侦查2005年1月,鹿泉区发生一起命案,两名妇女被杀害。
经过初步侦查,警方怀疑犯罪嫌疑人赵志红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在审讯过程中,赵志红坚称自己无罪。
2. 一审审判一审法院认为,赵志红有作案动机,且有作案手段,故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赵志红不服,提起上诉。
3. 二审审判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故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4.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对树斌案进行再审。
经过全面审查,发现原审认定的事实存在错误,赵树斌被认定为凶手并无充分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赵树斌无罪,并撤销了原判。
三、误判原因分析1. 侦查取证存在瑕疵在树斌案中,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取证瑕疵,如对犯罪嫌疑人赵志红的审讯笔录存在矛盾之处,未能排除合理怀疑。
2. 证据不足一审、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审查证据,对部分证据的证明力未给予充分评估,导致对赵树斌的判决存在错误。
3. 司法人员主观因素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部分司法人员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对犯罪嫌疑人存在偏见,导致在审理过程中出现误判。
4. 司法程序不完善我国司法程序在树斌案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如辩护律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行使辩护权,导致赵树斌未能得到公正审判。
四、事件影响及启示1. 事件影响树斌法律误判事件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事件暴露出我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侦查取证不规范、证据不足、司法人员主观因素等。
被枪决的1955年高考状元还有谁记得他 ?
被枪决的1955年高考状元,还有谁记得他?每年高考放日时,便是状元“群星闪耀”时。
自大陆设立高考招生制度,除文革曾中断过招生,数十年来输出估计上千名状元。
他们学成后多数步入学界、政界、商界,成为社会中坚。
但并不是所有状元都前程可期,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名命运极度悲凉的状元。
他叫沈元,系1955年全国文科状元。
如果他还活着,今年该有78岁,但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沈元这个名字。
他是旧时学霸,以治学成名。
还在北大读书时,沈元就被誉为天才学者,可惜反右运动中被打成极右派。
摘帽归来24岁的他,在《历史研究》发表《急就篇研究》,同题研究的论文质量被指高过王国维。
25岁,他又在该杂志发表《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后被《人民日报》整版摘录,在《人民日报》的出版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沈元最终因治学命丧黄泉。
文革中的1970年“一打三反”,年仅32岁的他被以所谓的投敌叛国“反革命罪”错误枪决,文革后才平反。
这期间,和沈元同被枪决的北大同窗还有:中文系林昭,外语系顾文选,哲学系黄中奇,化学系张锡琨。
本是“人中龙凤”的他们,可惜生错时代。
林昭的名字想必很多人已听闻,但留下著述文字最多的沈元,却鲜见公开出版物披露详情。
那么你可能想问:被枪决的沈元,是一个什么水准的文科状元?被执行“枪决”:行刑时曾想保命前北京大学教授、毛泽东与江青之女李讷的老师郭罗基,曾撰写过《一个人才,生逢毁灭人才的时代:哀沈元》一文。
他以同窗的身份,回忆了1955年全国文科状元沈元最后的生命时光:1970年4月的一天,北京工人体育场在召开“公审大会”,宣判“反革命分子”。
一声吆喝,押上二十多人,在主席台前站了一排。
名曰公审,没有公诉,不准辩护,只有判决。
一两个是“从宽”的典型,其余皆“从严”。
宣判某人死刑,某人立刻瘫倒在地,后面两个解放军战士把他递了起来。
二十来个都瘫倒了,只有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依然站立。
宣判大会结束,所有被判了死刑的人,也只有这个人是自己走出会场,其他的人都是被架着拖出去的。
名牌大学尖子生杀人案分析总结2013年05月18日 02
名牌大学尖子生杀人案分析总结2013年05月18日02:43:05先让我们为逝去的生命默哀一分钟。
~~~~~~~~~~~~~~~~~~~~~~~~~~~~~~下面刘秋实同学开始给你慢慢分析枪击案1. 北大物理系卢刚,不用多说了,一个变态杀手,被他的校友在颠倒黑白的<万圣悲魂>里描绘成了英雄。
连续枪击六人,导致五死一残废(一枪干脊椎上导致瘫痪了),二傻子硬汉刘烨还主演了以这个故事为原型的电影《暗物质》。
2. 北大物理系刘颖,警方初步研判为女方开枪杀了男方杨斌 (北大物理系)后再举枪自杀。
3. 复旦大学生物系黄谷阳,当地时间2月27日晚上8点45分在加州枪杀了曾通知解雇他的公司基因组副总裁霍兹马耶尔女士,两小时后他在寓所附近自杀。
投毒/药物案1. 清华化学系朱令的同学。
凶手在朱令杯子中投入有毒元素,据悉凶手乃朱令的同宿舍最好的好姐妹,因为嫉妒其各方面都比自己强而痛下杀手。
(目前这个案子还没终结,孙维只是嫌疑人)2. 北大化学系一男生,在两位同宿舍同学杯子中投入有毒元素。
3. 北大生物系一男生,来美国后,在女友食物中投毒。
4. 北大化学系一男生,在肯塔基将变心女友杀死,在伊利诺弃尸。
虽然初步尸检是窒息而死,但是该北大男生被警方怀疑是因为事后有药店告发他曾购买大量安眠药,估计是先用药物麻醉受害者,使其丧失反抗能力,然后进行勒杀。
5.复旦大学汕头籍杀手林森浩,身高1米85,高颧骨,高考780多分,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成绩很强,科研狂男,发表论文8篇,远超同龄人,保研至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得很多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学习成绩比死者黄洋牛逼,黄洋只是专业三等奖的水平,至于博士初试第一系超常发挥。
林森浩跟异性处理不好关系,不会追女孩导致内心一直很压抑,而黄洋虽然外表丑陋但嘴甜会追女孩,号称妇女之友,遂被林某投毒杀之。
(目前林森浩被批捕,只是犯罪嫌疑人,还没定罪,以上只是推测是他投的毒)。
钝器/利刃1. 北大管理系的博士生,用哑铃将同学砸死。
两弹元勋姚桐斌:46岁被活活打死,周总理大怒,妻子追凶11年,将凶手绳之以法
两弹元勋姚桐斌:46岁被活活打死,周总理大怒,妻子追凶11年,将凶手绳之以法虽然抗战胜利了,但这段耻辱的历史,永远不会被每一位中华儿女所遗忘。
建国后,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军事战力提升而做出努力的科研人员,今天要讲的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就是这样一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伟大人物。
姚桐斌的妻子悲痛与愤恨交加,誓要将这些凶手绳之以法。
由于他的存在,中国的航天材料跃进了世界第一阵营,他打下的基础让神舟飞船和嫦娥四号顺利上天。
在他豪情壮志为国奉献的时候,却遭到歹徒毒打致死,年仅46岁,科研人员都说:如果他能活下去,中国的航天事业进步的速度会更快。
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他,他叫姚桐斌,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火箭材料及工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冶金火箭材料工艺技术专家,英雄可以战死却不该被遗忘。
1922年,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家中生活拮据,姚桐斌靠着优异的成绩先后考上了唐山交通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
在英国期间,姚桐斌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万分,引起了英国保守势力的敌视,被勒令离境。
在旁人的引荐下,姚桐斌受聘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担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专注金属黏性及流动性研究,成为学校的知名专家。
姚桐斌回国之后,被任命为导弹研究员一分院第七室主任,他的家当只有12个大学生和一台显微镜,再也没有其它的了。
火箭是综合性非常强的现代技术工程,一是需要相关顶级人才,二是制造火箭的材料和工艺,这些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没有的。
苏联曾经说:可以卖给中国用于研制火箭的相关材料”钎焊合金“,但是1960年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之后再无指望。
国家给姚桐斌下的任务是1960年底必须研制出这种“钎焊合金”,否则会影响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姚桐斌并无火箭研究基础,只能从头学习,经过无数次学习和研究实验,终于确定了钎焊合金的成分。
但是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在将这种新型材料装备的火箭上,发现火箭的燃料燃烧后会产生高温,烧坏很多零部件,所以必须精确的计算出在不损坏零部件的前提下,适合火箭燃烧的温度,材料和工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宝林枪决最后一句话
张宝林枪决最后一句话张宝林,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然而,在1947年,张宝林因被指控通敌叛变罪名被捕,并最终被枪决处决。
他在枪决前最后一句话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引发了对他的一生、信仰和历史所产生的一系列思考。
张宝林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
他在年轻时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社会不公和压迫的问题,并迅速投身于反对这种不公的活动中。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了国共内战期间的战斗。
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深信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然而,张宝林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个争议人物。
有人认为他在内部斗争中站错了队,帮助了敌对势力。
这些指控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捕和审判。
尽管他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但他被判处了死刑。
在被枪决前的最后一刻,张宝林站在行刑队面前。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坚强的决心。
他看着面前的行刑队员,深吸了一口气,最后缓缓开口说道:“我的信仰和理想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尽管他在最后一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
他用这句话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力量,一种对改变社会、推动正义的信任和奉献。
这句话也反映出了张宝林个人意志的坚强和胸怀的宽广。
他并没有陷入个人恩怨或无谓的争斗中,而是把自己的信仰放在了更高的层次上。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死亡面前,他保持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
然而,张宝林面临的困境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相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他被冤枉和迫害,他的枪决并不公正。
然而,还有另一些人坚信他的叛变行为是事实,他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无论如何,张宝林的一生和他面临死亡前的最后一句话都震撼了中国和世界。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信念和追求。
无论他是否冤枉,无论他的判断是否正确,他的故事和他的话语都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唯一被枪决的正国级人物,79岁时被直接处决,他是谁
唯一被枪决的正国级人物,79岁时被直接处决,他是谁
能够被国家提拔为正国级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贡献很大的精英,因此正国级干部退休之后,都会被国家妥善安置,一有问题国家这边就会出面帮忙解决。
但是有一个正国级的干部,却没有享受这个待遇,他不仅没有善终,反而还遭到了国家的枪决,这个人名叫卢福坦,他的一生比较坎坷,是我国近代唯一一个被枪决的正国级人物,曾经被国家关押了近30年的时间,79岁的时候被直接枪决,可以说是身败名裂。
卢福坦原本是一个普通工人,因为参与革命活动,成了一个优秀
的干部,他积极带领同胞进行反抗,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山东暴动。
革命初期,卢福坦给国家确实做出了一些贡献,他得到了领导的提拔和重用,成了令人尊敬的正国级干部。
不过这个人的革命意志却不是特别坚定,当上正国级干部之后,因为一些原因被敌人抓捕,期间他没有扛住敌人的严刑拷打,选择了背叛。
因为身份的缘故,他掌握了我军大量的核心机密,敌人利用他的情报,抓捕了很多热血爱国的革命工作者,对革命组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卢福坦自己因为这种背叛,得到了敌人的拉拢,成了一个干部,过上了潇洒而又富足的生活。
那时候,卢福坦就是别人眼中的叛徒,经常被人指责和怒骂,但是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反倒是觉得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样的错误想法很快就被客观事实狠狠打脸,卢福坦投靠的敌人被革命组织彻底打败,而他自己也被抓起来,送到监狱中秘密关押。
后来,领导对他进行审问,问出了他当年背叛的来龙去脉,最后国家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他依法判处了死刑。
被关押28年,年近80岁被秘密枪决,他是第一个被枪毙的正国级人物
被关押28年,年近80岁被秘密枪决,他是第一个被枪毙的正
国级人物
这个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渐渐地成了正国级的人物,后来叛变,被关押了28年,却在年近80岁的时候被秘密枪决,这么传奇的人物到底是谁呢?
了解近代史的人,应该对这个人不陌生,他就是卢福坦。
卢福坦,生于山东,起初是一名小小的煤矿工人,慢慢地在煤矿做的越来越好,于是在36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共产党,然后在多处担任书记,再后来就是正国级干部了。
后来,卢福坦成为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没多久受到领导的重视,于是成了一名正式委员。
一个煤矿工能够混到正国级,说明还是有一些能力的。
但是没高兴多久,他就被英国巡捕抓住,卢福坦为了保住性命,立马选择了叛变。
不但如此,他还说出了康生被捕叛变的事,实际上康生是通过另一要员的帮助才出狱的,但他不知道卢福坦竟然会知道这个秘密。
当康生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表示了强烈的愤怒,说如果自己被捕的话,现在就是一名烈士。
后来,康生同意了处决卢福坦,而这个时候,卢福坦已经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
被关押了28年之后,终于要执行枪决了,面对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众人却下不了手,于是就把他灌醉,执行了枪决,这是共产党成立后,唯一一个被枪决的正国级人物。
1968年,暴徒冲进研究所,打死46岁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下场如何
1968年,暴徒冲进研究所,打死46岁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下场如何1968年的一天,中国航天材料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往常一样,沉浸在繁忙的工作里,但突然,门口骚乱起来,一群手持棍棒的人不顾保安的阻拦冲了进来。
科研人员还没有反应过来,这群人忽然对着科研人员二话不说便进行殴打,桌上的仪器材料也被他们砸碎,场面十分混乱。
施暴之举科学家们一边躲避这群人的殴打,一边还要保护桌上珍贵的实验材料,正在这时,一个中年男人头部被暴徒击中,倒在了地上,这一下大家都慌了,因为这个倒下的男人是材料研究所的所长姚桐斌。
姚桐斌遭到暴徒的殴打,身受重伤,血流不止,大家把他送到医院之后,医生非常沉痛地告诉大家,已经来不及了,姚桐斌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这一年姚桐斌不过46岁。
所有人一听这个消息都觉得天塌下来了,要知道,姚桐斌所攻克的技术方向和两弹一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现在姚桐斌去世了,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掌舵人没有了,那将来,谁还能挑起姚桐斌的担子?这无异于是对国家科学事业的重大破坏,案子很快就报给了公安机关,但令人失望的是,事情最后却不了了之,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本来就晦暗不明,像姚桐斌这样,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科学家更是受到了不少无端猜测。
那群施暴者本是街上一群无业游民,他们闯入航天材料研究所进行攻击,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因为材料所里是一群他们看不上的知识分子。
何况,他们还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无辜的姚桐斌就这样死在了一场毫无理由的暴行之中,这让无数人感到愤怒。
姚桐斌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天才科学家,他生于1922年,家境其实谈不上太富裕,但是姚桐斌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也正是因为他自幼聪明机智,所以父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因此砸锅卖铁送他去上了学堂。
姚桐斌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17岁便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学,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当时的国家研究所成为了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材料研究专家。
留学海外研究所内的几个教授认为,姚桐斌这个新来的研究员不仅聪明,而且年轻,前途无量,只是当时中国教育条件还有限,所以教授们建议姚桐斌去争取一下店铺的机会,学更先进的知识,将来也好报效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被枪毙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每年高考都会涌出一大批“高考状元”,他们先后步入政界、商界、学界,成为社会精英,民族栋梁。
他也曾是高考状元,以全国文科第一名考入北大,一个妥妥的学霸,青年史学权威,在全中国的研究领域曾掀起过不小的风浪。
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学者,都对他不吝赞叹之词。
他所发表的论文被称赞过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人民日报》上创下整版被摘录的记录。
倘若他还活着,日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大师级人物。
遗憾的是,他生错了时代,年仅32岁时,就陨落于政治运动中,不幸地被错误地枪决。
他就是:沈元1938年,他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沈昌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镇江县县长,后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因“涉历巨险,忧劳至疾”而病逝。
母亲何天予,毕业于早期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汉语言学家,书法家。
姑母是协和医院医学博士,姑父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父亲沈昌
从小他的功课就好,刚上初中时,他是班上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加入了少年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的前身)。
进入高中后,他文理各科,均为全班第一,
近乎满分。
毕业后参加高考,以当年全国文史类,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历史系,致力于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学习期间,他像饿牛进入水草地一般,每日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就是自修,终日埋头于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
他不仅学习勤奋,还心系天下,关心时政要闻,常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许,曾志向远大地对同窗说:“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
在当时提倡做“螺丝钉”的社会背景下,谁出头,谁遭殃,一切壮志凌云,都被视为“狂妄”、“无知”、“自大”,他出众的才华,高调的言论,招来了不少异样的目光。
1956年,国际形势动荡,赫鲁晓夫发表长篇“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问题,国际上也对斯大林议论纷纷,引起强烈反响。
年仅20岁的他十分关心政治形势,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一份英国《工人报纸》,上面全文刊载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他读后大为吃惊。
当时大学生的外语都是选择地学习俄语,不能阅读英语报纸,因为他在中学学过英语,便借助字典摘译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私下供同学们传阅,其中特别惊人的是,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
那时候,宿舍每晚都在议论斯大林问题,他政治敏锐、颇有胆识,发表了很多独特见解,让人叹为观止。
而当时意识形态尚存,信息的管制比今天更加严格,很多资料
国内绝对保密,只供高级干部查看。
醉心于学术和世界形势的他,只要看到类似的报纸,便会翻译出来供人传阅,这无疑犯了当时的大忌。
1957年,凡是翻译过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都被打成右派,他也自然被定义为“极右”,被开除学籍发配到了北京西郊劳动改造,那一年,他才19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三年后,他返回北京开始在街道上劳动。
因为才华横溢,领导爱才,加上三年困难的特殊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相对宽松,这位三年级就被北大开除的历史系学生,被破格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职。
一入社科院,满腹诗书的他如鱼得水,先是在《历是研究》上发表《研究》,以当代人的眼光研究汉代的社会性质,凭借在史学、文学,和音韵学上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在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连郭沫若和范文澜读后,也不由得拍手叫好,郭沫若甚至还称赞他为“神童”。
25岁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的长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整版刊载。
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一时间,他的文彩博得满堂喝彩,祖国各地的学者,都在争相谈论他。
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中国,知识分子相继被打倒,专注学术但治学惹祸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也会有这么一天。
年仅28岁的他,被列入,要打倒的“历史学界十大权威之
一”,除他以外,其余九人,都是历史届大师级人物。
他和家人走到哪里,红卫兵就追到哪里。
曾经接纳过他的研究所,也将他扫地出门。
他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姐姐也早已自顾不暇,哪里还敢收留他?一年多来,不仅被摘去学术研究的权利,还要承受连续的批斗和陪斗,他亲身体验了人格的侮辱,和肉体的折磨。
他看到心爱的学术研究戛然而止,传统文化被批判、破坏,扭曲。
他想争取多停留一天,一小时,哪怕一分钟,在别人已经绝望之时,他还在苦苦死里求生。
因为他脑海中所储存的历史学研究课题,一次次在绝望中鼓舞着他求生的信念。
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批斗和躲藏了,走投无路的他选择用竟鞋油涂满皮肤,乔装成黑人闯入,非洲国家马里驻华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结果大使不敢收留,通报中国政府逮捕了他。
一位清高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何等痛苦的内心挣扎,竟会破釜沉舟地选择这一条路!他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道:我们祖国艺术的伟大特点,不仅在于其通体之雄浑壮丽,而且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常人视为无关紧要的地方,都是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的。
我就是这样体念:我们今天所要继承的,正是这一种精神。
在狱中,即使他身患重病,还会将自己有限的口粮分给别人,昔日的狱友们透露:
“他很安详,有修养有学问,很受尊敬。
”
他多想有人喊一声“刀下留人”,却没有等到。
1970年4月
18日,他在北京被枪决。
和他同被枪决的北大同窗还有:中文系林昭,外语系顾文选,哲学系黄中奇,化学系张锡琨。
本是“人中龙凤”的他们,就这样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
签发了一份布告,行文如下:
现行反革命叛国犯沈元,男,三十二岁,浙江省人。
伪官吏出身,系右派分子,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其母系右派分子,其兄因反革命罪被判过刑(备注:关于其兄的内容后来在第二次布告中被删除)。
沈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大造反革命舆论,并企图叛国投敌,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化妆成黑人,闯入了外国驻华使馆,散布大量反动言论,恶毒攻击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诬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执行枪决的两年后,家人才收到“枪决通知”,竟是因为执行枪决的人,来家中索要5分钱的子弹费!文革结束后,许多人获得平反,姐姐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奔赴北京,多次为他上访洗冤,1980年春天,他们终于收到一张平反通知书:
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于一九六八年九月
一日被逮捕……一九七O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
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
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坚强的母
亲再也无法承受,在儿子死后第一次放声大哭:“我要人,我不要纸,不要纸啊!我送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儿子,为什么现在还给我一张纸?”可是,她却再也要不来儿子了。
他曾留下过一部读过的《汉书》,满篇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用以补充前人的注解,这部书因无人识宝,才得以在那场文化浩劫中幸存。
后来家人奔波数年,出资数十万元,将其出版。
一,为文化遗产得以幸存,二,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他的学术生涯和思想生涯才刚刚开始,便画上了句号,如今距他被枪决已经过去了47年。
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每年高考放榜,举国欢庆,受万众瞩目的状元们,未名湖畔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们,还有谁知道,记得,这位一心关注国际形势,潜心治学,不为功名利禄,却因才华而被处决的无辜学长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处于众,谗必随之。
一位远去的北大学长,一位试图改变历史书写方法的陨落者,他纵身一跃跳进历史的长河,惨痛的灭顶之灾,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泪湿衣襟,今日中国,我们该用什么来缅怀你?以防失联这是嘴哥的备用号各位大胸跌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