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沿着中国沿海地区的黄海、渤海和东海海域的一片地区,包括了中国的三个沿海省份——山东省、辽宁省和河北省,以及北海地区、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区。
这片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荣之地。
保持和发展沿海地区的繁荣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了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地区的物流和交通运输能力。
这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建立了一批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和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优化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了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加强了地区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了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三个沿海省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相对先进,而北海地区、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环保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地区内的经济结构仍然依赖于重工业和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地区的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
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地区之间的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政府之间的合作层面,缺乏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有着广阔的展望。
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实现地区发展的协同效应。
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地方政府要制定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要加强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现代化经济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概况:环勃海湾经济圈狭义上指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勃海滨海经济带,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整个大的范围占据我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工业配套能力强,市场与经济腹地广阔。
199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进而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腾飞。
一、中国古代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和管理1、春秋时期,齐国、鲁国、燕国位于环渤海地区,尤其是齐鲁文明突出。
2、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秦朝设辽东郡,对辽东半岛实行有效管辖;万里长城东起辽东。
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
3、唐朝时,粟末靺鞨生活在渤海北岸,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忽汗州都督;登州是海上航线的出发地。
4、契丹的封建化和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
5、金朝控制环渤海地区。
6、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实行行省制度,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归中书省直辖,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直沽是海运线和漕运线的交汇点。
7、明朝定都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满洲迁都沈阳,后又迁都北京。
8、清前期在环渤海地区设盛京、直隶、山东省,实行有效管辖。
二、近代前期。
1、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口,这是外国侵略势力第一次进入渤海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略京津地区,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营口、天津、烟台等为通商口岸。
2、太平军北伐,打到直隶,逼近北京。
3、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建成旅顺、大连、威海卫海军基地,设立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及民族资本企业贻来牟机器磨坊;出现了近代工业及民族资产阶级。
4、甲午中日战争中爆发一系列重大战役如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威海战役和旅顺大屠杀;聂士成血战辽东,丁汝昌在威海战役中自杀殉国。
清政府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
环渤海经济圈
在世纪之交,国内外普遍看好环渤海地区。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环渤海地区更多地吸引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海域770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佳对外通道,是欧亚大陆桥主要起点。
这种特殊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区)二市,陆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2.4亿人口。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
据1995年统计,环渤海地区有城市151个,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环渤海地区有1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全国40%;其中还有一批在世界很有名气,在中国占有一定影响的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构成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城市群体,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的东北部地区之间的合作发展。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煤炭、油气、粮食和其他矿产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地区的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思想。
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渤海经济合作区计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样,俄罗斯东北部地区也开始开展与中国地区的经济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2004年,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的合作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渤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贸易往来和人员往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如今,这一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内陆地区与俄罗斯欧洲地区之间的重要经济走廊。
对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展望,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重点。
应加强与俄罗斯东北部地区的合作,提升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的水平。
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拓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规模和质量。
应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
应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合作。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还应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各地应加强合作,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可以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地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各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环渤海经济圈
LOGO
天津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重回并站稳中国北方经 济中心的位置。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京冀、辐射“三北”、面 向东北亚。能否吸引环渤海范围内其他省市参与滨海新区的建设, 能否将滨 海新区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拓展到整个区域, 成为实现滨海新区和天津规划目 标的关键。因此, 天津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变现出来的姿态比北京更加 积极主动, 要在交通港口、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环境、旅游和文化八 个方面推进区域合作或协作。
LOGO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除北京市外, 环渤海的其他省市都是以第二 产业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的拉动。2003 年以后,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在第二产 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从2005 年开始, 河北、辽宁、山东的第三产业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1980 年以来, 环渤海五省市在全国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以上,而广东省 和长三角三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 的比重则呈现出明显的由稳步上升转为缓慢下的趋势。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3. 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环渤海区域内缺乏合作的突出表现是各个地方对资源尤其是投资的恶性争 夺, 这种争夺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方面的转移、中央 与地方分权以及财政分灶吃饭而表现得更为激烈。20 世纪90 年代, 当时的国 家计委曾经计划在京津地区投建30 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 乙烯生产规模在60 万吨以上才有效益,而京津两市各不相让, 最终各建一个15 万吨的项目, 这使得双方都没有收益。港口建设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 调的突出事例。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环渤海地区港口存在着低水平 重复建设的现象。新建中小港口货源紧张, 港口企业效益不高, 而主要港口的 专用码头和大型码头运力紧张。1989 年, 在天津港还“吃不饱”的情况下, 北 京开始在与天津港相距100 多公里的唐山市南新建与天津港功能相似的京唐 港; 辽宁的绥中港与河北的秦皇岛港只相距20多公里; 山东省临海的县市有30 个, 港口有26个, 几乎是“一市( 县) 一港”。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抢使区 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 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O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泛黄海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为了促进该区域的合作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简称“环渤海合作”)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其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分析环渤海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环渤海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沿革:环渤海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4年7月,中国沿海五省市与韩国、日本举行“中国杭州湾五省市与韩国、日本经济交流会议”磋商,讨论经济、科技、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随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提议,在中国东北、沈阳、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设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和合作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合作。
1992年,天津市和日本横滨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成为中国与日本在地方层面上的首个友好城市。
1994年,沿海五省市、天津市等地积极开展环渤海经济区合作。
1995年,中国政府宣布建国门经济开发区,拉开了环渤海合作的序幕。
2002年,环渤海经济区研究会在天津成立,为有关省市建立了合作机制。
2006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该区域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环渤海合作正式成为中国推进经济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前景宽阔。
一方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造船等,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环渤海合作将迎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要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合作: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建设。
加快环渤海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推动沿岸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
二、加强工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合作,集聚企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环渤海经济圈.
• 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在河北省冶金行业协 会副会长宋继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北京 兰格钢铁信息网在推动。在2005年 11月15 日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多家钢铁企 业初步表示了合作意向。环渤海钢铁经济 圈不是空想,因为在国内钢材市场上,环 渤海钢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06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 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五省二市 (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 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四、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 通,也已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
• 2006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 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 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 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 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 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任务。
3、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 环渤海地区,且走势渐强。目前全球80多 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 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 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 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
环渤海经济圈面临的机遇
• 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 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 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 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 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 会。
1、可承担邻国产业结构调整扩散的 产业
• 在环渤海地区将形成曹妃甸、任丘、沧州、 石家庄、天津、燕山、齐鲁、青岛等石化 企业群与石化基地。
• “八五”期间,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最 大的工业密集区,还因为可能承接日本、 韩国钢铁产业的转移而被广泛看好。不过, 由于种种原因,预期中的腾飞并没实现。 在珠三角率先崛起、长三角紧随其后的梯 次发展波浪中,只有环渤海经济圈显得一 时沉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经济区之一,覆盖京津冀、山东、辽宁等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极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1.现状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 的15%左右,区域内含有15 个省、市,面积约94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 亿。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度、逐步完善的产业基础、发展速度等成为各地倍受买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2.发展在2017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个新概念,其中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被列为五大重要战略之一。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主要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但当前在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和传统行业在占据比例较高。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需要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交通网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包括高速铁路、大型公路、港口、机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促进环渤海贯通发展。
3.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创新基地,需要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展望xx年xx月xx日•环渤海经济圈概述•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的未来展望目•环渤海经济圈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录01环渤海经济圈概述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五个省份涵盖了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中南三大城市群具有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地理范围历史发展2004年,“环渤海经济圈规划”正式启动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2016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2014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获批20世纪80年代,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初步形成现状背景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最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体系02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23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总量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效益较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效益03农业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圈的农业比重相对较小,但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产业结构特点01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和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02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与全国经济的比较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阶段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初期水平,具有后发优势。
发展阶段环渤海经济圈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和物流条件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交通和物流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圈给予了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03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北方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重要通道。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
2001年10月,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组织100多名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涉及环渤海部分地区一体化的规划设想;2004年2月12至13日,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发改委在廊坊达成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2004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环渤海七省市区领导同志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二是召开五省二市副省级会议,正式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三是鉴于河北廊坊的区位优势,将合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坊。
作为落实“5·21”北京共识的一项重要举措,召开了这次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担任主席,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负责人、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政府副省级领导及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商务厅、研究室负责人等参加的环渤海七省市区会议。
重点围绕建立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合作机制计划在200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磋商,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沿海地区的京津冀、辽宁、山东、河南和河北五个省份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的北部和韩国的西部地区共同构成的区域。
这一地区扼守着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通往大海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潜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为了推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打造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随着政策的出台和改革的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逐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产业布局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吸引,环渤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并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行业。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还提高了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再次是人文交流的深化。
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得到了加强,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所增加,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环渤海地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合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了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提高政策的适配性和协调性;加强产业对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度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稳定的环渤海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不仅包括国有资本, 也包括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
贸易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出口贸易
环渤海经济圈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较高 的增长速度,2014年,环渤海经济圈的进 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42亿美元,占全国进 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为24.5%。
贸易对象多元化
环渤海经济圈的贸易对象逐渐多元化,不 仅包括传统的贸易伙伴,也包括越来越多 的新兴市场国家。
04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
战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趋同
各城市之间产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缺乏差异化发展。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
环渤海经济圈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 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产业协同
各城市之间产业缺乏有机联系和协作,难以形成 产业集群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环渤海经济圈的主导产业包括能源、原材料、装 备制造、化工等重工业领域。
主导产业特点
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传统重工业特征,同时存在 技术落后、资源依赖度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主导产业升级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构成
环渤海经济圈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 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 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
产业结构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多元化,既有传统产业 ,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3
经济增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 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进展。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备受关注。
环渤海地区由环渤海经济圈和廊坊保定雄安新区组成,是我国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
环渤海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聚集。
本文将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沿革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沿革1. 1992年,环渤海经济圈概念首次提出。
1992年,中国国务院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
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为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2. 2006年,环渤海合作协议签署。
2006年,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环渤海周边省市签署了《环渤海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在交通、环保、产业、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的范围和方式,推动了环渤海地区的合作进程。
3.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
2017年,我国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新区位于河北省境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展望1.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交通便利对于合作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应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输效率。
2. 促进产业互动合作。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化工等。
未来,应加强产业互动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种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3. 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环渤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合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未来,应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环境。
4.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北部,紧邻渤海和黄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未来,环渤海地区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到地区投资兴业,促进区域发展与国际接轨。
环渤海经济区
相关
议题
合作
1通过市长(专员)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确定市长(专员)联席会是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 的一个区域性、开放型、松散式、推动经济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实际出 发,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 城乡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陆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有变幻莫测的海洋景观,汇集成海光 山色独具风格的旅游景观。
发展状况
经济
交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 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 “引 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4通过了新的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关于以市长(专员)联席会的名义牵头开展对外环保合作的议案。
5围绕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总结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
从青岛港获悉,近日,青岛港和滨州港签订合资合同,共同出资设立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进行滨 州港的建设和运营。
此次合资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由青港国际和滨州港集团在滨州市共同投资的滨州港青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进 入实质阶段。双方还将在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方向包括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大宗商品 交易、期货交割、保税等现代物流业务。
谢谢观看
其铁路是中国铁路的中心,大量主要干线经由本区,如煤运通道的大秦线、石太—石德—胶济线、邯邯长— 邯济—邯邢黄—邢和线、侯月—新月—新菏—菏兖日线,南北通道的京山—沈山—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京 九线、南北同蒲线,以及京通线、集通线、京承—锦承线,丰沙大线、京原线等。铁路营业里程公里,占全国铁 路营业里程的30.0%,路密度161.4公里/万平方公里,路布局趋于完善。煤运通道的朔黄线西段2001年已建成投 产,朔黄线东段即将建成投产,菏兖日第二线2002年建成投产,煤运通道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京哈通 道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山东沿海及其与东北东南部 地区间交流的便捷铁路运输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京沪、津秦、京广客货分线是21世纪初铁路建设的重点。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与东北地区向东联通亚洲东北地区和欧洲的一个关键区域,其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繁荣与区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环渤海地区由京津冀地区、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9个省区市组成。
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其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欧亚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革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标志着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
2001年,沿海省份和城市决定成立“清洁渤海行动计划”,旨在减缓渤海海域海洋环境恶化。
同时,京津冀地区内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还建立了“环渤海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2年3月,习近平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主持召开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研讨会”,并提出了“四个合作”(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发展思路。
从此之后,环渤海地区各省区市跨越行政边界,积极展开全面合作发展。
2006年,中国政府在北京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暨“环渤海地区发展论坛”,并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渤海地区也迎来了一系列财政、税收、环保、交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条件。
展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天津-河北地区一体化等战略的推动下,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合作重点将围绕“一中心、一轴、一带”三个核心构想展开。
一中心,指打造以北京市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经济高地,纵向联通起京津冀区域、横向邻接东北地区、扩展至欧洲和亚太地区。
中心区域将在基础设施、产业设计、环保等方面展开多方合作,形成优质产业链和供应链,并打造一批标志性金融、文化、旅游、医疗等服务产业,成为亚太地区的城市副中心。
一轴,指以渤海为核心,联通起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沿海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对外开放通道,推动环渤海地区成为国际贸易新中心和经济增长极。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在我国北方,有幅员辽阔的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最活跃、最具有投资潜力、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创新的重要战略地区。
环渤海地区位居“一带一路”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是贯穿中国东北、中北、华北及东海、黄海、渤海地区的枢纽和集散中心。
环渤海地区包含了北京、河北、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7个省市,并且拥有丰富的人文遗产和旅游景点。
地处环渤海地区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等。
随着时间流转,以2000年开始的21世纪初,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河北、天津、辽宁、北京等地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经济的合作项目。
环渤海港口群建设、航空公司构建、铁路交通联通、保税区创设等项目正式启动,大量的货物和资金开始司空见惯地在这个地区内流动和交换,各省市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所进展的成果更加理想。
加入WTO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便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其中辽宁省最为明显。
此前,辽宁省输送到渤海湾的物资都要经过山东日照港口,日照港口以此成为环渤海之组件的大港。
但加入WTO后,辽宁省把渤海湾南部的港口作为重点控制的战略地域,投资修建了许多大型港口,建成了多式联运网等物流体系,进一步升级和发展了渤海湾南部的港口群,使辽宁省在渤海地区发展上赢得了巨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未来展望,应当关注如下几点:一是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环渤海地区仍以传统煤炭、钢铁、重化工和机械电子行业为主导,各省市在基础建设、环保治理、智能制造新科技应用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工业化发展向高端质量、绿色环保、智能制造方向转变,输出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战略新产品,推进“工业清零”“绿色发展”以及“创新驱动”的实施,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与中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五个地区的沿海省市(天津、北京、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等)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自1992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接触了西方经济模式和管理方法。
特别是198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各地区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内陆地区,形成了沿海经济带与内陆经济带的明显差距。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国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战略思想。
1992年,国家明确提出了发展沿海经济带与辽宁东北振兴战略,并在2004年将这一战略纳入“十个一”重点开发规划。
随着国家对环渤海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也日益深化。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区之间加强了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连接和建设。
京津冀地区的高速铁路网络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交通网;渤海湾周边的港口和航道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天津港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各地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特区的先行示范区;上海自贸区成为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探索区域。
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东北地区向中部地区转型的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战略,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
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需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政策沟通和协调。
各地区可以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对接,推动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高三历史现代化经济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概况:环勃海湾经济圈狭义上指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勃海滨海经济带,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与内蒙古中东部,整个大的范围占据我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足,工业配套实力强,市场与经济腹地广袤。
1996年发布的《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安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进而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腾飞。
一、中国古代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和管理1、春秋时期,齐国、鲁国、燕国位于环渤海地区,尤其是齐鲁文明突出。
2、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秦朝设辽东郡,对辽东半岛实行有效管辖;万里长城东起辽东。
隋朝大运输河北抵涿郡。
3、唐朝时,粟末靺鞨生活在渤海北岸,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忽汗州都督;登州是海上航线的动身地。
4、契丹的封建化和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
5、金朝限制环渤海地区。
6、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实行行省制度,大都与其四周地区归中书省直辖,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直沽是海运线和漕运线的交汇点。
7、明朝定都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满洲迁都沈阳,后又迁都北京。
8、清前期在环渤海地区设盛京、直隶、山东省,实行有效管辖。
二、近代前期。
1、鸦片斗争时期,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口,这是外国侵略势力第一次进入渤海湾。
其次次鸦片斗争中列强侵略京津地区,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营口、天津、烟台等为通商口岸。
2、太平军北伐,打到直隶,靠近北京。
3、六七十年头,洋务派建成旅顺、大连、威海卫海军基地,设立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与民族资本企业贻来牟机器磨坊;出现了近代工业与民族资产阶级。
4、甲午中日斗争中爆发一系列重大战役如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威海战役和旅顺大屠杀;聂士成血战辽东,丁汝昌在威海战役中自杀殉国。
清政府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东北、华北、东部沿海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区域。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合作的思路,并于195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华北经济调查研究会议。
此后,该地区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随后环渤海地区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地区内经济合作。
198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环渤海地区边远贫困山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至此,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正式启动。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地位愈加重要。
2005年,环渤海经济圈概念被提出,标志着该地区合作走向全面发展。
2006年,4省1市签署了《环渤海地区组建领导小组工作协议》,主要是为了协调和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2009年,该地区政府签署了《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协调发展、共建绿色经济、深化开放合作、实现联动互补”四大发展目标,成为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新起点。
2012年,该地区政府颁布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服务为主导、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合作、高端产业扶持、现代农业推进”五大发展战略,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了环渤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同时,环渤海地区也就“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俄中联通2.0”输电通道、中国海外港口集团在环渤海地区开发港口等。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该地区应继续加强联动互补,实现企业合作、项目合作、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打造“绿色环渤海、智慧环渤海、宜居环渤海、富裕环渤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经济】樊杰当年曾参与过国家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内这一领域内的知名专家。
日前,记者就环渤海经济圈的由来及现状,对樊杰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后来国家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又是出于何种背景?
樊杰: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理
所副所长李文艳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
不久,美国有个研究机构叫东西方研究中心,提出东北亚区域概念。
当时核心区域就是日、韩和中国的大渤海地区。
后来学术界就陆续就环渤海经济圈发表了不少文章。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热起来,与整个国家的开放格局有关。
我国的改革开放先是从4个经济特区起步,后来紧接着开放14个城市。
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有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
环渤海将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
而且,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比较重视行业规划,即条条规划。
往往出现国家一旦重点发展某种工业,各地可能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
比如从早期各地争上棉纺厂,到现
在都上汽车项目,区域之间缺乏协调。
国家后来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在1990年代初期,由原国家计委出面,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制订了七大片规划区,其中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区等。
南方周末:当时规划环渤海时,对环渤海区域的界定以及产业分工是如何构思的?
樊杰:一开始提出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
后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都要加入到其中。
不过,目前学界还是比较倾向于三省两市的划分。
整个环渤海的规划用了两年多时间,整个工作由原国家计委主持。
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
所以当时对环渤海的总体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复合基地。
解放以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实际上向内陆推进。
比如像天津与北京、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前者的工业基础在解放前都好于后者,但是解放后,情形正好反过来了。
所以规划时提出的思路,是把工业布局整体向沿海推进,既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便于利用环渤海经济圈内港口众多的优势。
关于一些重要城市定位,当时从国家层面上予以明确,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作为其目标。
像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工业,在规划中,是不主张北京搞的。
天津是作为重型制造业的中心,唐山是作为能源原材料中心。
南方周末:现在大家都知道,在谁是环渤海地区的龙头上,北京和天津有竞争,当时规划中有没有明确龙头问题?你认为京津这种关系对环渤海发展影响如何?
樊杰:当时规划的是北京和天津作为整个环渤海的主中心,副中心一个是青岛,一个是大连。
北京与天津长期竞争,原因在北京的定位。
天津过去一直是华北地区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
北京在解放前,其实是一个消费城市。
但是,解放后,北京大力发展工业,像首钢扩建、燕山石化一些重工业都放在了北京,这种定位抑制了天津的发展。
北京则一度成为在中国特大型城市里,仅次于沈阳的重工业城市。
在外国人看来,这是很难与首都、故都、政治文化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从角色上两者是冲突的。
南方周末:你认为一个经济圈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标准?按此标准,你认为环渤海经济圈是否形成,还是主要停留在纸面上?
樊杰:我觉得主要有三条标准:区域内产业间有基本的
分工与协作;共享基础设施;不同地区能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综合目标发展,而不是各行其是。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
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也有协作,比如像东北的油运到北京来加工,但这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不是市场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分工。
而且像基本设施共享,在这个区域做得也不好。
另外,环渤海在外向型经济上发展也比较慢。
我们当时有一个判断,认为在日韩的产业转移中,环渤海将成为受益地区。
因为环渤海有工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又接近日韩,日本和韩国会把一些重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将转移至环渤海地区。
但是,这种判断看来并不准确,大规模产业转移并没有出现。
南方周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环渤海的发展?就目前和长三角、珠三角比,环渤海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樊杰:从空间结构上,环渤海和另外两个经济圈有很大不同。
像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在产业或技术协作上有很多联系,比如技术工人的扩散,大企业产品的配套等。
在珠三角,广州和深圳在体制创新上,总是走在全国前列,从而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都很大。
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北京,因为它是首都。
但是在
经济上,和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就没有这种紧密的联系。
从产业结构上,三省两市趋同现象非常突出,导致企业间横向联系也就很少。
比如环渤海内有十几个港口,这种竞争势必导致资源的浪费。
另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
在体制创新上,与他们相差很大。
区域经济合作,真正最具有活力的,首先还是企业层面上的合作。
在这方面,环渤海也还是差距很大。
南方周末:你认为沈阳或青岛和京津能产生互动和协作吗?有一种看法认为,环渤海只是一种地理区域上的概念,如果谈产业协作,比较现实的选择先做起京津冀。
樊杰:从目前看,整个环渤海经济内的合作确实显得比较松散,不像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紧密,加强京津冀是可以作为第一步的。
但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有个过程,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口号也提出很多年,也只是在最近两年才有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地步,是产生不了互动与协作的,环渤海经济圈的真正形成还需要时间。
(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