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读书报告
围城读书报告(推荐12篇)
围城读书报告第1篇第一次接触《围城》,还是读书的时候,听很多同学推荐过,那时只是随便地翻翻,并没有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
“妈妈,你喜欢唐晓芙吗?我觉得唐晓芙是这本书里最完美的一个人物。
”女儿对着我津津乐道。
为了和女儿有共同的话题,寒假,我最终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
人要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让自我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着牵挂的苦楚;多几分欢乐,少几分带着瑕疵的不如意。
珍惜此刻,就是要避免让自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有遗憾;脚踏实地抓住今日,充实今日,完善今日,在今日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
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日,就等于延伸了自我的生命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
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
有时候,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应当放弃,自我也会有困惑、迷茫之感。
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答案,等待时间来检验吧。
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生活会更加完美,笑容会更加灿烂!再也不要在所谓的“围城”中进进出出了。
围城读书报告第2篇钱老的《围城》是人生真实的生活状态,书中的人物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书中并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没有伟大的理想,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
接下来浅显的总结一下对这本书理解,钱老的文笔功底深厚,书中有很多讽刺的内容,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书中的主角方鸿渐可以说一生碌碌无为,但却尝遍人生百态。
一开始与鲍小姐的相遇,邂逅,后来与苏文纨的感情纠葛,还有个不打不相识的挚友赵辛楣,更是有个一见钟情,爱而不得的唐晓芙,最后被千方百计让其步入婚姻生活(围城)的孙柔嘉,以及一直被迫更换工作的经历这些都汇聚成了平凡、真实、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生。
究竟是好是坏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也许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既来之则安之,过好自己的生活。
《围城》读后感14篇
《围城》读后感14篇《围城》读后感1是个好人,不过没什么用。
这方鸿渐不是自己的写照吗,总希望有所改变,只是又没方向去达成。
不过没有方鸿渐的小聪明,那么固执懦弱无能,真有一天走投无路,即便去搬砖,也会放下脸面去做,为了生活。
理想人设赵辛楣,都希望活成他的模样,只是很多时候都还只是方鸿渐。
认为赵辛楣一直都是真诚待方鸿渐,没有丝毫看不起方鸿渐的原因,这是男人之间的感觉吧,也说不上什么原因,或者也是说赵辛楣是完美人设的原因。
真正有素养的人,对待所有人都会怀敬畏之心,以他人为镜,去明己得失,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我猜方鸿渐和孙嘉柔最后会分开,本以为最后的描述,方已饿死,再细读,又不像,只是在那之前的方死了,方重新开始,为自己计划打算,而不是一再唯唯诺诺,耍一时口舌。
孙嘉柔本是去姑妈那边静静心,让大家分开一下,待双方冷静,改天再回去跟方讲和,共同生活,可是回到家后,方已去投靠赵辛楣,再也回不到过去。
赵辛楣会给方安排工作,方已无家执念,明白自己过去的糟蹋,以赵为榜样,重新开始。
只是不知战乱会不会炸死方。
《围城》读后感2近来心浮气躁,书是好久没碰的了,而越是久不读书,越提不起读的念头。
好在这一本是旧相识,翻阅它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边读,边觉得陌生。
这是因为小时候只把这书当故事略略看过,不着印象。
所以这次虽是重读,但也还是要分一部分精力去关注情节。
情节是一部小说里很重要的部分,但对于值得重读的小说而言,它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除却情节,才能关注到这部书的精妙,比如这书里的众生相。
尤为妙的是杨绛在书后对这本小说各个人物原型的“解剖”,另有作者借主角之口说出的那番话——人人像是电台,一路调频只觉得各个电台莫名其妙,但如果定在某个频率听下去,就能明白它的前因和逻辑。
将特定的时代背景剥离开,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仍能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或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激荡,这大概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缘故了。
杨绛在书后有一句分析孙柔嘉的话:她没有什么爱好,但善于经营,她一生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一生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
读《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
读《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围城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围城读后感1“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
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
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
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教育的丑陋。
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此外还有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识分子。
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语言机智,幽默,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读了《围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状态,充分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也是写了人生追求和事实困顿的深刻矛盾。
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换了三间大学。
为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
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起,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
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
2024年《围城》读书心得(五篇)
2024年《围城》读书心得围城,不过两个字,寥寥十六笔画,却道尽了世间众多虚化事物的本质。
不指我们现在正在被挥霍的青春年华,是指从青春蓬勃的少女蜕变成成熟稳重的母亲,从懵懂无知的底层人民升华成手握大权的大臣,从刻苦勤劳的擦汗农工转变成坐拥亿万钱财的繁荣世家。
民国,世事纷乱。
时代王朝的更替,大牌世家没落的院邸,垮掉的招牌,参天大树下的枯草,长霉的木床角,污秽的碗盆,不复亮丽的心。
文中众多人物的穿插出现,有些甚至仅仅昙花一现,充分体现了世事无常,人心险恶。
纵然有赵辛楣这样掏心掏肺的兄弟,但我们也不可忘了前因后果。
人和人的交心,概是一同经历了一件事,令人猜不到结局的事。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莫不如此,方鸿渐从未想过卷入这场“红颜错爱”的戏中。
人生如戏,他恋着局外人,偏生这戏中红颜对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愫。
方鸿渐是个不擅长拒绝的人,苏小姐概是没想过他不恋她这外国留学博士。
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直到终曲。
戏中人没有猜到结局,戏外人也都认定结局,不过两败俱伤,分离两地罢了。
苏小姐,嫁给了一个肥头大耳的男人,婚礼上,笑得灿烂。
赵辛楣,在婚礼上,笑着,看着心上人,挽着那男人的手臂,步入婚姻的围城,步出自己的心。
有些事尝试了才后悔,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食。
一颗心被伤了后,再怎么愈合完好,也会在雨天隐隐作痛,那块疤,一旦被揭开,便露出了里面血肉模糊的真相。
方鸿渐,孙柔嘉,这对夫妇,算不得有情人,就好像被人乱凑了对,被姻缘神牵错了红线。
最后走到一起,只能算世事的安排。
说到孙柔嘉,倒也要说说那个偏远的学校。
方鸿渐第一份像样的职业,倒也算搭了赵辛楣一把手。
虽说学院不大,校长也是个满脑油水的人,但好歹是得到了教师这个蛮崇高的职业,也算歪打正着。
战争,买来的学位,这一切都让方鸿渐惶恐不安,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个副教授。
那个年代,学生对教授很是尊敬爱戴,但是对于教授以下的职位,有丝不尊师重道的滋味。
虽说最后潇洒地离开,还带了个小媳妇,但他是否安于眼前,未看到未来的光景。
《围城》读后感14篇
《围城》读后感14篇《围城》读后感14篇《围城》读后感篇1《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DD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
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
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
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凭交差。
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
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凭。
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
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
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
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
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
《围城》读后感(精选15篇)《围城》读后感1读罢《围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方鸿渐曲折而被动的爱情,不是孙柔嘉婚前的刚柔并济以及婚后的斤斤计较,亦不是中国市井小民自古以来虚伪做作人前人后的形象反差。
这些固然都是书中无比精彩而值得玩味的部分,但使我不停思考的,还是书中关于男女、婚姻的议题。
男人《围城》里的男性角色数不胜数,但真正的“大男人”,也许一个都没有。
在我眼里,真正的“大男人”应该拥有广阔的胸襟与深远的目光,不为眼前的鸡毛蒜皮之事锱铢必较,也不会为情所困而做事出格,更不会因为一些臆测与自我印象而将各种人分三六九等。
也许有人认为赵辛楣算不上真正的“大男人”,但也起码近似“大男人”了吧。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他高大的身高与他矮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反差。
赵辛楣非但不近似“大男人”,甚至不过是一个斤斤计较、心眼极小且目光短浅的小人。
也许大部分读者都在读到赵辛楣一行人出发去三闾大学时,对赵辛楣的印象逐渐变好,他考虑周全,有组织能力,并且懂得方鸿渐的心中所想,与他有种种共识,还将他照顾得很好。
但可别忘记,这都是在苏文纨最终嫁给曹元朗后的事,在那之前呢?赵辛楣因为对方鸿渐苏文纨两情相悦的猜测而处处刁难方鸿渐,这一前一后判若两人,真的是一个“大男人”该有的作风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钱钟书没有走类似小说的套路,将主角写得无比高大,甚至让全书所有其他男性角色成为他的陪衬,使他成为书中唯一的“大男人”。
恰恰相反,他不仅不是大男人,甚至算不上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男人。
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最与众不同之处,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无比高尚或险恶之人,有的只是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而我们却总能从书中人物中找到生活的影子。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与虚伪的社会里,不善此道的方鸿渐只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比疲劳。
他在工作上遭到算计,在情场上任人摆布,由此种种促使他选择了逃离充斥着伪君子与小人的三闾大学,他向往的是一个没有人情世故与虚伪算计的社交圈,向往得到一个真实而不做作的妻子。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这两天刚看完《围城》这本书,故事的更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同船的鲍小姐有些青睐,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但却有另一位大家闺秀苏文执小姐对他有了好感。
回国后,他通过苏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不想方却对这位唐小姐产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感情也并没能长久。
后来经过好友赵辛楣引荐,同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时又认识了孙柔嘉小姐,俩人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俩的感情实在糟糕透顶。
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这本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
语言平淡无奇,所写之事也只是人间的是是非非。
不过书中却始终贯彻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婚姻感情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中的人想出来”,这也许是作者的得意之处吧。
《围城》读后感2就在刚才,才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
想想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的看完一本书了,突然很有成就感。
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看的第一本除漫画以外,看了好多页都不想放下的书了吧。
钱老真的是无处不调侃,调侃到了极致,不只是人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不放过。
每个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处。
调侃还不至于讽刺挖苦,调侃过后的得意像恶作剧得逞的小孩。
哈哈,我喜欢。
人物性格语言都很有特色,吵个架都掺英语的。
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感情不错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各种家庭斗争写的这么深入人心。
杨绛也算是围城的第一读者了,每看钱钟书写的围城的稿子(未成书之前)都会笑的,当然钱老也笑,多和谐。
本来这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一讲就纯属娱乐了,嗯,这样不好。
人生不也就是那样么,住在城里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还互相羡慕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钱老的幽默还是挺犀利的,抓得住灵魂的东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在大谈《围城》这本着作之前,我想先说说钱钟书这位作家,他的写作方式奇特,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自成一派,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他以锋刃的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毕肖的漫画形象,使人未见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个性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在《围城》这部可以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中,他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
用两个字说,就是“幽默”。
钱钟书犹如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运用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
常使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风趣幽默。
尤其是那精辟的比喻和蕴含深意的象征暗示。
使这本书成为了中国今、当代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每个作家的人物描写都很讲究,那在围城中钱钟书又是怎样诠释这一点的呢?“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
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短短几行字就能让人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描写透彻,不得不说这是作者高深的写作水平,而我身在重点高中,在未来的几年里也一定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在语文在门富有文学魅力的学科上猛下功夫。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精选38篇)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精选3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
不过,是不是不太会写感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围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篇1在书山书海中能够相中一本书着实不易。
那是一本装帧精美而有着民国气息的一本书,书上题着两个大字——《围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宫,或者说就是一座围城。
当然,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三个字——钱锺书。
我从未阅读过钱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书为缘,与钱先生的文字世界来一次交流吧。
与外表所具的气息相同,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开篇便是留学生归国的片段。
我不禁有些许诧异,之前一直以为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并怀着满腔的热情拯救国家的,但这一批却大相径庭,他们无忧无虑,在国外也只是混水摸鱼,拎到个学位后点以此为傲,实际并无真才实学。
这便是我与民国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着便是主人公方鸿渐的几个生活片段,从他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病态,无论是苏文纨的故作清高,还是所谓“诗人”曹元朗的各种中外混搭,不伦不类的诗句,都显得疲乏而空洞。
尤其是人们以出过洋而自觉高人一等,会念几句外国话便招摇卖弄,更有崇洋媚外,矫揉做作之嫌。
而随着交流的深入,钱锺书先生刻画人物技艺之高超使我惊叹,仿佛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所写的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个社会。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亦是可悲的,他们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两情相悦。
我觉得,方鸿渐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与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强结婚的,婚后两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强行相爱,却不深知对方的结果。
阅书毕,书页上留下的,是我满满的批注与思考。
与其说我是与钱锺书先生交流,不如说是与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在进行交流,我所闻所阅,来自他们;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们。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
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
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
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
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
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
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
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
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
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
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看到他们一行人开始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
给读者的感觉是物质食粮的诱惑超过了精神食粮。
非常值得一看!《围城》读后感2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
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
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
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
围城读后感(10篇)
围城读后感(10篇)围城读后感1《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
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
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日记《围城》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是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这句话写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哀,生活就像是一座城,人们永远无法逃脱这座城带来的束缚与磨砺。
若人人都纠结于生活这座无形的围城给我们带来的寂寞与痛苦,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
我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勇气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接受现实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一味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事物只会是我们自哀自怨,不思进取。
只有勇敢地面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积极改造它们,使之更完美,生活才有可能有进步。
《围城》一书中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无法逃开命运的安排,命运筑起了一堵城墙,若我们把一生都奉献于冲破这堵城墙上,那人生谈何意义?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接受这堵墙,在墙内开展我们的生活,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梦想在墙内绽放光彩,让墙的另一边的人都能感受我们的热情与精彩。
这样,所谓的墙,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了吧。
围城读后感2早就知道《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第一次了解《围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大哥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得了。
围城读书报告读后感(5篇)
围城读书报告读后感(5篇)第一篇:围城读书报告读后感《围城》读书报告《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
以下是一篇围城读书笔记: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
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
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
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
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
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
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
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
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
围城读后感(六篇)
围城读后感《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婚姻为切入点,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一生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困扰人们的现实围城,以及人们在围城中无法自拔的现象。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
首先,小说中描写的那种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围城”现象令人深思。
作者通过方鸿渐和其他角色的对话和思考,展现了人们对安逸舒适生活的追求和矛盾心理。
他们虽然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压力,但又不愿意主动挑战现状,选择逃避和安于现状。
他们似乎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围城”里,无法自拔。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抱怨工作不满意,但却不敢辞职;感情不幸福,但却不愿意离婚。
这种无法自拔的困境给人带来了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愿意改变现状?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困境中自欺欺人地过日子?其次,小说中对婚姻的剖析也很深刻。
方鸿渐与唐晓芳的婚姻是小说的重点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探讨了婚姻的本质和婚姻中的问题。
唐晓芳渴望稳定和安全感,而方鸿渐却追求自由和理想。
他们的不同理念和价值观使得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摩擦和矛盾。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他们才逐渐失去了对彼此的吸引,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通过这段婚姻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观念:婚姻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条件和感情激情,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此外,《围城》还给我留下了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和性格。
方鸿渐聪明机智,但又迟疑不决;唐晓芳善良温柔,但缺乏安全感。
他们的种种特点和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我们人性中的善和恶,勇敢和怯懦,野心和谦卑,都在这个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的本性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围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围城》经典读后感10篇_围城读后感经典
《围城》经典读后感10篇_围城读后感经典篇一:围城读后感经典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所以读书就应该从名著开始。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钱钟书先生写的长篇小说《围城》。
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
以妙趣横生的笔调记叙了留学回国后的几位知识青年的社交,生活。
读后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作者对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炼能力。
按理说,《围城》是一部小说,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虚构的,可是小说向我们呈现的世界却逼人的真实。
《围城》里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我们一边阅读一边会从这些虚构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
小说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胸腔里掏出来,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一个苦闷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隐秘的一角,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佩服。
围城中展现的一切,都让人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围城读后更让人吃惊的是它对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围城”取自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事业,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书中方鸿渐陷入与多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难以进展,想要摆脱,却又难以自拔。
这座感情的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心向往之,走进之后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闾大学又是一座事业的围城。
这里面充斥着利益纠纷,令方鸿渐无所适从。
但当他离开那里,却要面对家庭、事业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难以忍受。
他极力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负重。
总之,每个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
讽刺人生的丑态,鲁迅也是高手。
鲁迅的风格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刺见血;钱钟书的风格像灸针,轻松行进,让你感到舒畅,不知不觉中手到病除。
两者异曲同工。
《围城》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
例如:在讽刺社会的贫富分化,人心冷漠时是这样写的“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赶不上的。
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
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
《围城》读书报告(五篇模版)
《围城》读书报告(五篇模版)第一篇:《围城》读书报告《围城》读书报告这个月,我阅读了钱钟书大师写的《围城》一书,很遗憾自己到现在才翻起此书,这本书的确是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
很多人也称其为新的《儒林外史》。
不得不说钱钟书是个创作天才,《围城》的内容其实很琐碎,并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但他却能够写得生花妙笔,对于语言的修饰他确有一番功夫。
文中出现最多的手法就是比喻了,不论在哪一页我都能看到钱钟书大师的精妙比喻。
文中有“鸿渐学无所成,为了回乡有个交代,只好买张假文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
”这里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凭对于方鸿渐的重要性,在伊甸园那个环境中一片遮羞叶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而这种假的“克莱登大学“博士的文凭则是鸿渐的救命稻草,回国后也可以对周家和自己的亲人一个交代。
又有“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描绘出了鸿渐对于失恋打击的无尽痛楚。
失恋本身是一件无形的,也难以名状的东西,但在钱钟书笔下确实有了实体感,让我也感受到了失恋的痛苦。
描写一针见血,讽刺尖露实在,语言诙谐幽默,精彩句子不断,这是我认为的《围城》一书的一些特别明显的特点。
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钱钟书大师写的书会相当严肃,就如王国维的文章一样,我实在是看不懂,但实际上,在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当我面对着这些描写生动,透骨淋漓,诙谐幽默的比喻时,我不禁会笑出声来,“一个人的缺点如猴子的屁股一般给别人看”“一些做官的人心中的腐败如同树苗一般会茁壮成长”这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比喻都使人咧嘴,但不久却又有对自己的反思,貌似自己有时候也如猴子一般,把自己的大红屁股露给外人自己却毫无所动,看来以后还要多多注意自己的缺点,及时地改正,不然还不贻笑大方。
构成书的要素还要一项是内容。
文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围城》读后感(精选14篇)
《围城》读后感(精选14篇)《围城》篇1《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
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
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
不过她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
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
(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
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
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
围城读书报告心得(精品7篇)
围城读书报告心得(精品7篇)围城读书报告心得篇1上周,读完了王老师很早以前就强烈推荐过的《围城》。
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出色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围城》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
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
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
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
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
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
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
而钱钟书先生假如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假如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
尽管这样。
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出色。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
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
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
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围城》读后感(通用20篇)
《围城》读后感(通用20篇)《围城》读后感(通用2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围城》读后感篇1假日里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受颇深,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
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
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
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
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
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
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
围城读后感10篇
围城读后感10篇围城读后感1不知道哪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象和许多良师益友交谈。
”相信各位都深有感触,所以请大家谈谈自己最喜爱的书。
我最喜爱的书:钱钟书《围城》我第一次看《围城》的不是小说,而是电视剧,我清楚的记得不是从第一集开始,而是第五集开始,正好讲到五人去三侣大学的途中,那个时候方鸿渐刚刚被唐晓芙甩了,又被挂名的丈人炒了鱿鱼,正是遭受双重打击而特别沮丧的时候。
虽然旅途艰辛落魄,却也妙趣横生。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象少男少女追青春偶像剧一样追起这部电视剧,央视一天才播一集,在我的印象中很少追过连续剧,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觉得,追电视剧原来那么辛苦。
看完后,我便到处找《围城》,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找东西真不容易,现在想想Internet真的太方便了,有问题解决不了,连我幼儿园的仔都说上古狗(GOOGLE)查查。
幸好《围城》播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半个月后,我就在书店里看到了《围城》。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夜看完,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写得太棒了!那时我非常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书竟然很多人都不知道。
后来又看了两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
最经典的话:“围在城里的人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无论职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虽然写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放在今天仍然是真理。
围城读后感2最近我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不仅在当时,甚至现在,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初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激动和欢呼雀跃,因为我当时感觉到读《围城》的感受,肯定会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不大会一样特别是觉得这是钱大师的代表作,又发表于那个战乱的年代,读起来会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涩,至少是很可能读不懂。
记得只看了十几页时我就发现它通俗和流畅,大都是从身边的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种撞击到灵魂的感触,让你欲罢不能,希望尽快的看到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特别是书中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对话,以及那些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的经典词句,使我一下子投入进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15篇围城读后感1准确说这本书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完的。
抛开其中对女性的部分偏见不讲,钱钟书的用词酌句我是佩服的。
说到方鸿渐和孙柔嘉吵翻了,虽然双方都还喜欢着对方,心里想着吵吵也就过去了,但碍于双方都在气头上,又因为李妈的掺和,最后阴差阳错地使得孙柔嘉离家出走了。
方鸿渐从外面回来,这时钟声响起了,书里是这样描写到:“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说到方鸿渐离职的时候,只担心那条走廊不够长,不够把他高傲的身影一一向大家展现。
哈哈虽然刻薄了一点,但是真是入木三分。
围城读后感2《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围城读后感3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上个月同学分享著名作家杨绛所写《我们仨》还有印象不,杨绛就跟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作品的作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了。
是的,他就是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
一部《围城》,对情爱的描写只是两三笔带过,更多的是事前事后双方神态表情等方方面面微妙的变化,看着《围城》,你就像在电影院里欣赏《前任3: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读书报告在沉思了很多天后,我才动笔写这篇读书报告。
这几天《围城》中的人物,情节经常在我脑中浮现。
一些奇妙的语句也使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我有时候突然大笑,令旁人莫名惊诧,有时候又突法悲哀,陷入沉寂,以至“顾影自怜,感世伤身”了。
《围城》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沉思的作品,它不会让人心中波涛澎湃,高潮迭起。
它虽然有些许波澜,但更多的是令人低回不尽的婉转曲折。
它是一部能让读者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作品。
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方鸿渐回国,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感情纠葛,最终恋爱失败,继以失业,“没兴一齐来”;二、方、赵等五人结伴,旅途颠簸,几经曲折,终于“取经到了西天”,来到三闾大学;三、方、赵在三闾大学任教,遭遇诸多不得意,又陷入地方小势力集团的派系纷争以及同僚、上司的暗算与勾心斗角,最终赵辛楣出走,方鸿渐被辞,并与孙柔嘉订婚;四、方、孙二人结婚,但无法维持婚姻,最终无可挽回地分手。
该书作者学识渊博,作品中涉及面甚广。
一沟一壑,稍加拓展,即为丘山。
若将感想一一写出,不免琐碎,故我想从两个主要方面谈一谈感想,一是关于婚姻,二是关于知识分子。
先看看方鸿渐这个人。
学国文的人,却出洋“深造”。
四年换三个大学,“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就这样得过且过地混了几年。
后来他又从一个爱尔兰骗子手中得到了一张假文凭,以尽孝子贤婿之义务,可谓黠矣。
回国途中,轻易的受到鲍小姐的引诱,颇有些玩世不恭。
但这些并不表明方是所谓的坏人。
他是一个挺善良的人,又有一些正义感,知识面很广,很会调侃,但是做事无主见,也不果断。
方回国后陷入了与苏、唐二人的感情纠葛。
方为何不爱苏?这个问题是关键。
苏文纨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官宦人家的女儿,出身上流社会。
她看中了方鸿渐,“见他人不讨厌,似乎钱也充足”。
当然她看的不只是对方的财产,但那起码是很重要的。
她爱方鸿渐,但却喜欢让赵辛楣与方鸿渐争斗,以提高自己的位置。
她又是一个妒意颇重的人,看见方与唐说笑,便会很不高兴。
她还打电话阻止方与唐的会面。
但是,苏文纨有美貌,有才学,又有地位。
她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那些有“追求”的女人,她们需要的是穿金带银,左拥右簇的贵妇人的生活。
由于这些原因,方对苏只能是瞻仰远观,两人犹如两条平行线,靠得再近,也不会有交点。
而唐晓芙的形象,让我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金黄色的阳光下,公园的草坪上,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身着少女的服饰,正逗着一条小狗玩,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那笑声是自然的,无拘无束的。
我认为作者偏爱着唐晓芙,他赋予她很多难得的气质。
唐小姐是摩登社会里罕有的“真正的女孩子”,她不事打扮,美得自然。
她的话语与她的笑容一样真切。
方鸿渐对她,几乎是一见钟情。
这场感情纠葛的最终结局是方鸿渐逃出唐家后,在大雨中失魂落魄地漠然伫立,这无疑是《围城》中最凄惨的画面。
为何结局如此?方鸿渐固有的一些弱点:软弱、虚荣、优柔寡断,使得他身处旋涡之中,无法及时从中解脱,最终尝到苦果。
再者,方本身的一些“劣迹”: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等,也是围着他,让他无法解脱的一堵墙。
方的恋爱悲剧虽与苏的报复和唐的傲气任性不无关系,但是很大程度上在于她自身。
方最终与孙柔嘉结婚。
读完此书,孙柔嘉这个形象给我以极其复杂的感觉。
杨绛说她是“我们这个圈子最寻常可见的”。
寻常并不一定意味着简单。
她在本书中最初出现时,“怕生得一句话也不说,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方鸿渐说大话时,她问赵辛楣:“方先生在哄我,赵叔叔,是不是?”楚楚可怜。
在三闾大学时,她在方鸿渐面前温柔、娇弱到无以复加。
使得方对她“容不下猜疑”,隐隐约约对她有一种怜爱。
但就是这样一位孙小姐,在与方鸿渐结婚以后却变得非常得专制与不通情理。
丈夫与朋友会面,也会引起她的埋怨。
她对方的封建大家庭不满,经常借此数落丈夫。
她的可以恃仗的亲戚也为方鸿渐增添了不少烦恼与怨恨。
为何变化如此之大?我这样认为:孙柔嘉有学生气,也有市民气,同时,她很善于藏而不露。
文中不是有这样一段话吗:“鸿渐最初以为她只是个女孩子,事事要请教自己;订婚以后,她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
杨绛说她“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
孙是很有心计的,她与方鸿渐的“闪电式”订婚是她“煞费苦心”地制造出来的,并且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
方鸿渐几乎可以说是慢慢地走进了她的圈子。
他并不了解她:“他觉得虽然已经订婚,彼此还是陌生得很”。
其实方并未娶到他真正爱的人。
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进去了之后,就被种种烦恼所困,方鸿渐的经历无疑证实了这一点。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钱先生着力刻画的是当时中国身处社会上层的一群知识分子,他们不是凝聚着的,而是分散开的,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并无多大权势。
正是这群知识分子的众生百态,构成了《围城》中的一幅幅令人啼笑,令人慨叹的图画。
我读《围城》时经常笑,料想钱先生写作时也是如此。
但笑过之后,又是不尽的感伤。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围城》又何尝不如是?方鸿渐就是一位个性复杂矛盾的知识分子,这个前面已经提到。
方的父亲,一位颇受邻里敬重的乡绅,有着浓重的封建遗老气息。
方在当时的“孤岛”上海认识的朋友中,苏文纨人称“才女”,结婚后变得惟利是图,仅有的一点“才气”荡然无存。
楮慎明迂讷而自吹,董斜川消极避世,吟风弄月,而又自以为是。
方赴内地,所遇诸人中,李梅亭道貌岸然,其实龌龊不堪,为人鄙吝而好色,见一稍有姿色的寡妇就想去“揩油”。
李的大箱子中装着一本万利的私货,其奸诈贪财的嘴脸暴露无遗。
李又很虚荣,顾尔谦的谄媚正合其口味。
三闾大学中不乏李梅亭之辈。
高松年貌似尊严,却对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
韩学愈谈及假文凭,面不改色。
陆子潇借信发挥,大肆吹嘘……钱钟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揭露出知识分子的种种缺点与通病,引起读者的反思。
《围城》中有集中描写知识分子的地方,我想重点提两个部分,一是方鸿渐等人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上那一段,一是方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的那一部分。
前者我非常爱读,这可能与个人经历有关。
方鸿渐一行人的所见:昏暗的旅舍,破旧的街道,老式的汽车,泥泞的道路,倾盆的骤雨,黑夜中的灯光,晨雾中的坟墓……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很久很久以前——虽然我年龄并不大——似乎亲身经历过,即使未曾经历,也曾亲眼见过,因而总有一些亲切感——虽然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并不被欣赏。
他们途遇形形色色的人:抽大烟唱戏的女人,骂汽车的司机,粗陋的军官,泼辣的寡妇……这种种与他们“道不同”的人,为鸿渐等人的旅途增添了奇特的内容,作者在这一部分用的幽默语句也比其他部分要多得多。
将“苦难旅途”调侃得这样诙谐生动,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作者也有类似经历。
这种经历,也许正是知识分子所需要的。
方、赵在三闾大学任教的那一部分内容,对知识分子的刻画,可谓深刻。
每一个角色都各有特点而又不显虚假。
钱钟书揭露了他们的通病:爱面子,虚荣,酸腐……关于爱面子,书中反映这一点的内容,可谓太多太多。
大家对战前阔绰经历的“追忆”就是一例。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酸腐气味。
“酸腐”跟“迂腐”不同,虽然同为“腐”,但后者带给人们的一般是笑料,前者带来的却是令人胸中搅荡的恶心。
三闾大学中知识分子的“酸”味,最多地体现在互相的勾心斗角之中。
这种勾心斗角很有特点。
譬如孙柔嘉与范懿之间,虽然互相的反感彼此心知肚明,但是两人在面子上依然很友善,有时甚至情同姐妹。
这种“友善”并非做给旁人看的,因为无此必要。
面子上的工夫总是要做足的,但是两个暗地里对对方的攻击与诽谤是不遗余力的。
作者将之比喻为“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真是再恰当不过。
李梅亭与汪储厚之间有利益冲突,彼此心照不宣。
他们总是背地里攻击对方,李说汪赌博,而且用的是“无声麻将”,这种言辞貌似堂皇,实则可笑。
汪针锋说李“嫖土娼”,也够“犀利”了。
另外还有方鸿渐与陆子潇的勾斗,也少不了一种书生的“酸”味。
当然这种酸腐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高松年对细胞与有机体关系的N次阐明,李梅亭的“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方鸿渐被停聘,连平日很疏远的同事也来拜访,留下客气与同情。
这种酸腐已至于虚伪了。
难怪方鸿渐会咬牙切齿地骂:“To Hell滚你妈的蛋。
”最后我想就本书题目“围城”发表一些看法。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
一次是通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
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
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
钱钟书感受到了人性的这种弱点,因而写下了这本书。
我认为综观此书,还有其他的“围城”: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