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保障,如师资力量、教材开发、 教学设施等,部分地区存在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
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评 价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改革持有疑 虑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程内容需要及 时更新,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课程内容的优化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提高课程 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课程内容的实施
课程内容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 学习方式。
动态调整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课 程的活力和适应性。
03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 求以及学科的发展需求,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内 在联系和结构,建立起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 备等,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
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室布置、师生关系等,以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习效率。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 经验。
1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底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根底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根底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根底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根底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表达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书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ISBN:7-5617-2703-8/G.1305 条码:作者:钟启泉相关图书装订:印次:开本:定价:¥26.00 折扣价:¥20.80 折扣:0.80 节省了5.2元字数: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页数:发行编号:每包册数:出版日期:2002-01-01内容简介: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正确理解《纲要》的基本内容,以钟启泉为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部分专家,以新一轮课改的课程理念为统领,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纲要》所涉及的一些核心概念。
全书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论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以及课程改革与教师等。
精彩片段:章节目录:作者简介:书评: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崔晓晖在教书育人的神圣道路上,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直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教师。
任何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是经过他们得以实践和实现。
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调整、改革和重构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这一工程的全面启动。
新的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和谐和创新的理念,凝聚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欣慰之际,人们把思虑的目标最终定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使者——教师身上。
我们在关注新课程本身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新课程的实践者。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组织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分专家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方面从不问专业背景阐述了相关的核心概念: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等;一方面以专门的章节对新课程中教师的成长进行了论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ppt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变迁——新需求的出现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学习时代 ——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快速变化的时代——灵活运用知识于新情境 的能力
各国的应对
• 重新聚焦本国教育
日本:科技创新立国 韩国:头脑强国 中国:科教兴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以美国为例)
• 美国
国家在危机中 2061计划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课程典范教材
(二)教育理论新进展
1、学习理论《人是怎样学习的》 研究发现 • 之一:理解科学不仅仅是知道事实 • 之二:学生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基 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 之三:学生通过修改和提炼他们现有的 概念,通过将新的概念纳入已有概念之 中,来形成新的知识
• 之四: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环境是
学习的媒介 • 之五: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控制学 习过程 • 之六:学生能否把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 之中,即能否迁移,要看学生在多大程 度上是理解学习
2、理解的新定义《为理解而教》 *以下情况不属于理解: “知道”不等于理解 “记忆”不等于理解 “照本解释”不等于理解 “照本运用”不等于理解
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知识方法目标形式a转换过的直觉认知建设性的质疑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掌握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方式b连贯的丰富的认知网络构建领域内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符号系统c验证领域内的知识内化知识并能独自灵活运用能够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境提示进行思考1价值取向上
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 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一、课程改革的目标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这次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深入解读。
一、学科体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学科体系调整作为关键一环。
新纲要强调“课程实质性减负,素质内涵性拓展”,旨在推动学科体系从传统的内容型向能力型转变。
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核心素养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新纲要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语文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数学方面,新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在英语方面,新纲要要求强化口语和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方法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弃用,新纲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评价体系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新纲要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纲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的几点思考
在 做 人 、 事 的 行 为 上 做 学 生 的 榜 样 。 因 而 教 师 要 加 强 现 代 做
、
教 育 目标 的 改 变 。 现 代 教 育 培 养 的是 真 正 的 德 、 、 教 育 理 论 的 学 习 , 育 是 一 个 大 概 念 , 生 接 受 的 非 学 校 教 智 教 学
挥 我 们 的 长 处 , 总 体 知 识 水 平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超 过 学 生 在 解
的同时 , 某些 方 面同学 生一 起起 跑 , 起 学 习 , 学相 长。 在 一 教
三 、 师 角 色 的 转 变 。 在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程 中 , 需 要 转 教 最
变 的 是 我 们 教 师 。 几 十 年 、 百 年 、 千 年 来 , 们 已 适 应 了 几 几 我
体 等 多 方 面 发 展 的 人 才 , 是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 成 良好 育 已 超 过 了 学 校 教 育 。 掌 握 知 识 的 过 程 特 别 是 主 动 掌 握 知 就 形
的 世 界 观 , 有 一 定 的 知 识 储 备 , 为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识 的 意 识 和 方 法 已 超 过 知 识 本 身 。 几 年 或 十 几 年 后 某 些 知 具 成 力 的合 格 的社 会 主 义 事 业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纵 观 《 要 》 有 识 对 于 学 生 来 说 不 一 定 有 用 ,但 是 ,探 索 知 识 的 过 程 和 掌 纲 没 应 淡 化 知 识 传 授 , 是 认 为 我 们 过 去 在 教 育 上 走 偏 了 , 为 过 去 握 、 用 知 识 的 经 历 以 及 成 功 的 快 乐 将 伴 随 他 们 终 身 。 因 而 而 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的重头戏。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该纲要进行解读。
一、改革目的及背景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教育体制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缺乏灵活创新能力。
因此,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改革内容概述1. 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转变。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仅仅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 课程分类优化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包括国语、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3. 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设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 地方特色课程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比如,农业区域可以开设农业科技课程,旅游区域可以开设旅游管理课程等。
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教育资源和特长。
三、改革带来的影响1. 学生受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学生从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摘要本书是以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7月30日)和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内容作为序言。
全书共分七大部分,分别是: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四、教学理念与策略,五、课程与教材评价,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七、课程改革与教师等。
下面就各个部分的要点分别进行扼要阐述。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目标总目标——课程改革是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如时代需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等等。
具体目标(六个):一、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整体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科技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交流与合作等能力;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等。
2、背景(国内和国际)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另外,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一种广泛的背景。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目标是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
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有描述性、数量化和应用性方式等;描述性方式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切当的比重关系,都增加了综合课程的比重。
我国新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了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张雪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2002年9月实施课改以来,我区广大一线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
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理念上理解的偏差,也有时间上的偏颇。
因此,有必要重温学习方式的有关理论,反思实践中的问题,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有一个新提高。
下面,我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反思,一起思考改进措施。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
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导语:在中国教育体制中,义务教育是指国家为每一个未成年人提供的基本教育权利,并对其实施的教育制度。
其在中国教育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而其中的基本课程则是义务教育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中国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旨在全面提升基本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评估并探讨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一、对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整体理解《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是中国教育部门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文件,旨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基本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纲要内容丰富,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和综合性。
二、主题文字“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在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改革内容,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学科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体育与健康方面,更是强调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面,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三、对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思考与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不仅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更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包括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更杰出的人才。
总结:通过对中国义务教育基本课程改革纲要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内容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奠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1》(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逐渐显露出不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影响。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我国也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二、《纲要》的目标与理念《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那就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理念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倡导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纲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高中阶段,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此外,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提倡跨学科学习。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融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4.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6.课程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7.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