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
□庞炳楠
【内容摘要】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艺术设计教育在拓展其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课题,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当我
们环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时候,却可以发现其虽发展快速但并没有走上学科建设的规范轨道。
【关键词】设计教育;社会实践;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庞炳楠(1984 ),男,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与视觉传达
设计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新学科。建国后50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培养了众多人才,但是我国高校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人才还不足20年,先前的工艺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教育观念和内容上的不同。因此,只有了解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才有可能计划实施各学科的发展规模,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的选择。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设计教育尚属初创阶段,在世界范围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人才全面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情况下,我们对设计的认知、价值、观念等与知识经济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应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学习发达国家,从全局考虑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并规范其轨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完善。
一、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狭窄
纵观当前中国高职类设计院校学科的设置,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陶瓷设计、装饰设计、展示设计等。随着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各院校学科的雷同设置,导致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培养。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设计师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包括其艺术和美学的素质和各种知识能力的素养,因此当代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修养,还应该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心理学、宗教学、美学、数学等知识,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现代设计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应该横跨文理工各科。然而,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几门专业课的教学,文化课通常只是辅修课的形式,而且在专业课方面,艺术设计教学范畴仍集中在视觉传达、室内装潢、服装设计等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的产品、工艺品和轻纺制品领域。
二、教学重教育轻实践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高职类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视觉传达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每一领域都要求毕业生能够面对实际业务,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高职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并得到有效的训练,使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沦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结果,这种层次的设计教育面对中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是十分不尽人意的。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必须把设计实践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来讲,应该主动与社会、与企业联系,把公司企业的专题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加强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以具体设计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社会的设计需求,又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最基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设计学科强调实践性,往往有重目的轻过程的倾向,但冷静分析,应该有如下结论:一是对教学机构而言,应具有特有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过程,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倒向市场,市场行情是一种表象、显性的东西,而教育培养工作需要有相当的预见和分析过程作为前提,所以设计教育相对于市场的独立思考是完全有必要的。二是作为高校来讲,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化。设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经济发展格局,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高校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使高校设计教育面对社会、面对市场,不仅仅肤浅地成为专业技能的“培训中心”,还要对市场进行透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把设计实践现象放在设计基础教学上进行映射思考,创造新的更有涵盖力的教学法。
三、基础课和专业课割裂,基础课重技能轻创意
众所周知,高职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设
·
251
·
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到人才培养的逆向思考□张瀚郑宏飞
【内容摘要】目前,高职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把行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信息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
的培养,如何培养出合格有用之才,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近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了
解以及对形成就业问题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形成原因;采取措施
【作者简介】张瀚,男,浙江天台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郑宏飞,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据报道,我国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竞争强”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岗位技能”等词语在当下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中已经屡见不鲜,随处可见。但在提出口号的同时,真正将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的却参差不齐,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停留在名义上的浅层合作,而非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造成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相关课程“大而空、多而浅”,在将来面对就业时将遭遇“企业无人可选、学生无力可做”的尴尬境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的逆向思考,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在近几年来状况较好,但是,起薪总体水平不高,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对口就业率也就
计思维和相当设计水平的职业设计人才。与绘画专业的教育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人文和审美的基本素养,并且必须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在较高的人文学科基础上发挥其综合能力,所以设计教育要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尤其要注重基础课的设置,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艺术素养和公共文化两大部分,艺术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涉及到造型基础(素描、色彩)、透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文化可以依托本校优势文化资源,开设心理学、美学、文学、中西美术史等。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包括图案、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心理学、中国设计艺术史、西方设计史、人体工学、设计美学等。
不同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应有所区分,切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训练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灵活切换,锻炼直觉洞察力和主观感悟力。每所学校的设计专业,其基础课教学的课程和方法应该围绕设计的特点来进行。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维并且有相当设计水平的职业设计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色彩、素描、三大构成这一套思路,这套教学方法虽有很多优点,但容易使学生陷入写实,过于照葫芦画瓢从而失去对物体本质的感受,导致学生常常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会呆板地再现物体,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在基础设计课程中,教师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导致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重写生轻创意、重写实轻写意、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法轻构成等现象。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必须要付诸实践应用,最终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而实现价值,其价值附属于实用的物质之中,效果图和制作图只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所以,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要有实践能力与吐故纳新能力,能对设计案例各个环节作整体性思考,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不同的高职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就应该有所区别,切合本校实际,将基础教学的课程和方法围绕设计学科的特点来进行,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尽快改善教学条件,建立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践操作基地,配备相关的设施,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注重生产与实际操作,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熟悉材料与施工工艺,将创意物化为实际的运用,感受创造的过程与价值。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总结经验,调整充实,才能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培养出全面发展、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内对艺术设计人才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对设计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
2.曾智焕.浅议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3.周文海,王法山.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2006
·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