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三篇)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三篇)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常见的酸和碱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如:H2SO4 、HCl 、HNO3、H2CO3 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如:KOH 、NaOH 、Ca(OH)2、Al(OH)3等。
3、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能使酸碱溶液显不同的'颜色,叫做酸碱指示剂。
可用于检验酸碱溶液。
①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②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1、盐酸(HCl):①物性: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质量减轻、质量分数减小);②用途:除锈、制药、胃酸帮助消化等。
2、硫酸(H2SO4):①物性:无色无味、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具有吸水性(打开瓶盖,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浓度减小)。
②用途:作干燥剂;制化肥、农药等;金属除锈③腐蚀性(脱水性):夺取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碳。
④稀释: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二、酸的通性(酸的化学性质)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不同的颜色。
(石蕊遇酸变红色,酚酞遇酸不变色)2、和活泼金属(H前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①Fe +2 HCl== FeCl2 + H2 ↑ ② Mg +2HCl==MgCl2 + H2 ↑ ③ 2Al+3H2SO4==Al2(SO4)3 +3H2↑3、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①Fe2O3 +6HCl ==2FeCl3 +3H2O ②Al 2O3+6HCl ==2AlCl3 +3H2O ③CuO+H2SO4==CuSO4 +H2O三、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NaOH)①物性: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
有强烈的腐蚀性(化学性质)。
②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③用途:干燥剂、造纸、纺织、印染、清洁剂。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2,3单元).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这个百分数可理解为100L空气中,含氮气78L,氧气21L(1空气的发现-- 拉瓦锡(2空气的污染有害物质大致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其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这些气体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及汽车形成的烟雾等。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3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室用红磷在一密闭容器里燃烧,生成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P2O5,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的压强降低,通过进入到容器里的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二:氮气的性质及其用途(1氮气的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
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呼吸。
(2氮气的用途:①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由于氮气的性质不活泼,所以用它做为常用的保护气,在氮气中焊接金属,可以防止金属氧化;灯泡充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用包装里充氮气可以防止腐烂;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知识点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氪气(Kr、氙气(Xe等几种气体。
(1稀有气体的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惰性气体。
(2稀有气体的用途:①因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隔离氧气以防止被氧化;灯泡里充入稀有气体能延长使用寿命;②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虹霓灯等;③稀有气体可用于激光技术。
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课题一空气基础知识1、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和(填符号)组成的,其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
3、在红磷测定空气成分实验中,对该实验中使用实验药品的要求是:(1);(2);(3);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实验得到结论(含推论)是(1)(2)(3);实验中红磷过量的原因是;在实验中导致实验结论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1)(2);(3)(4);在实验中导致实验结论大于1/5的可能原因有:(1);(2);4、纯净物是指;混合物是指;请区分下列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填序号)(1)空气(2)氧气(3)二氧化碳(4)稀有气体(5)矿泉水(6)氮气(7)冰水混合物(8)洁净的空气(9)雨水(10)纯净水(11)水(12)氦气(13)澄清的石灰水(14)液态氧(15)海水5、氧气的用途中:供给呼吸的有、、;支持燃烧的有、、、;6、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和的重要原料。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因此常用作,如时常用氮做保护气,以延长使用寿命,以防腐;医疗上可在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7、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包括、、、、)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气体,物理性质表现为:颜色、气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因此常用作,在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氦、氖、氩、氪、氙等还可用于,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可用于医疗麻醉。
8、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有、(包括、、气体)被污染的空气危害具体表现为:(1)、(2)、(3)。
为了使天空变得更蓝,人类正在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空气,具体措施为:(1)、、以保护大气。
9、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课题二氧气基础知识1、氧气的物理性质为:在标准状况下为色、气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液态氧是色的,固态氧是色状的。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质量,电子则负责维持原子的电中性。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起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元素的特性。
我们也要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3. 物质的性质在这一部分,我们要深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等;而物理性质则涉及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等。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比如物态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发生的变化,比如金属被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等。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变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至关重要。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要学习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等。
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实验中及生活中能够准确地处理化学变化至关重要。
三、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在学习原子结构的我们还要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具体构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原子化合而成的粒子,而离子则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理解分子和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至关重要。
四、化学式和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的符号组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化学,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镁条燃烧(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后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
蜡烛是白色固体,质地较软。
-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 点燃蜡烛。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人教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背诵
3、若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1/5的原因:
答:装置漏气;
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没有被消耗完;
没有等容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1、燃烧现象: (1)木炭在O2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放出热量。
(2)硫在O2中: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文字表达式。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磷+氧气 硫+氧气 铁+氧气
点燃 点燃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点燃
过氧化氢
高锰酸钾
二氧化锰 加热
水+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探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1、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 大量热。②打开弹簧夹后,水沿着导管流入 集气瓶,且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2、分析: 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O2,使集气瓶内 的压强减小,故水进入集气瓶内,又因为O2 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水占集气瓶体积的 1/5。
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上图是工业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你可以发现,空气分子通过加压、 降温之后 发生了改变。根据各物质的沸点的不同 ,再通过 升高温度,将氮气和氧气分离的方法是属于 变化。
分子间间隔 物理
c、注意问题: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③导管不要伸入试管内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排出。 ④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⑤试管外壁的水要擦干,否则试管易破裂。 ⑥加热时先预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⑦排水法收集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⑧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炸裂试管。 ⑨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将集气瓶内的空气全部排出来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要论起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欢迎参阅呀!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黑色固体)的燃烧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
2)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3)注意: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淡黄色固体)的燃烧1)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3)注意:实验时,硫的用量不能过多,且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铁丝(银白色固体)的燃烧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在空气中:发红热,不能燃烧。
2)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3)注意:a.铁丝要事先打磨;b.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产物将瓶底炸裂。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分解反应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物质的反应。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红磷
➢3.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
水
➢ 打开止水夹。
【思考2】
在实际操作中, 水面上升的体积会明显大 于集气瓶总体积1/5 , (即集气瓶中气体减少的 体积会大于1/5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1. 没有止水夹把橡皮管夹紧;
➢2.导管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
➢3.燃烧时红磷刚插入集气瓶
铁夹
➢ 时没有塞紧,燃烧一段时
(5)得出结论:若观察到
到
,则假设2不成立。
。 ,则假设2成立;若观察
试管破裂。 (8)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 底部附近 。(原因?)
• 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氮气和氧气的 沸点 不同,是 物理 变化。
降温
升温
空气
液态空气
加压
氮气—沸点较低 先蒸发出来
氧气—沸点稍高 后蒸发出来
注意:①氧气的工业制法是 物理变化。
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6、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
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表示式 A+B→AB
举例 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 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 AB→A + B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氧气+水
知识点7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 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 改变 其他物质的化学 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 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假设1:二氧化锰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假设2:锰酸钾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改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第一节 空气一、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Hg+O2 加热 HgO 和HgO 加热 Hg+O 2↑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O 5【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体积偏小的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未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体积偏大的原因: 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 1.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 不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3.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4. 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不用铁代替红磷,因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不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三、 纯净物:一(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混合物:由不止一种(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五、 空气污染和防治1.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烟尘(可吸入颗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主要来自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
2.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 三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臭氧层破坏——氟利昂; 酸雨——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4. 空气污染物固体污染物:烟尘、粉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 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SO 2)(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二氧化氮(NO 2)(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 一氧化碳(CO )(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 臭氧(O 3)(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 六、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框架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框架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变化。
本文将按照以下框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的基本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不涉及物质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2.物理性质的分类:(1)形状:物质在空间中的外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颜色:物质的外观颜色。
(3)硬度:物质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4)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5)透明度:物质对光的透过程度。
(6)熔点和沸点:发生相变的温度。
(7)导电性和导热性:物质导电和导热的能力。
二、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的分类:(1)燃烧性:物质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反应时放出可燃性气体或产生火焰。
(2)氧化性:物质与其他物质中的氧反应,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3)还原性:物质与其他物质中的氧反应,自身获得电子。
(4)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5)稳定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
(6)活泼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速度和程度。
三、化学变化1.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内部结构或组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的特征:(1)生成新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新性质的物质。
(2)消耗或释放能量: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四、例子和应用1.物理性质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形状、颜色、硬度、密度、透明度等。
2.化学性质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活泼性等。
3.化学变化的例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酸与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等。
4.应用:通过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例如分辨不同物质、制备化合物、新能源开发等。
综上所述,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主要介绍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合反应1、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如:碳的燃烧;磷的燃烧;硫的燃烧等。
2、表达式:A+B+?? → E (简称“多合一”)氧化反应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燃烧因生成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3)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4)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注意:缓慢氧化也放热但不发光。
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1)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1、拉瓦锡首先测出了空气的组成:氧气占1/5,氮气占4/5。
2、红磷燃烧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冷却后有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水进入。
集气瓶底部放水的目的:吸收五氧化二磷。
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1/5的原因: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未冷却,装置漏气。
3、在空气中,氧气为21%,氮气78%,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气体的用途:氧气:医疗急救,登山,潜水,金属切割等。
氮气:制化肥和硝酸的原料,做保护气。
稀有气体:做保护气,电光源;二氧化碳:灭火,气体肥料;5、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烟尘,其中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6、氧气的物理性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加压后会变成淡蓝色的固体和液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备注:硫燃烧放水的目的: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铁丝燃烧放水的目的: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破裂。
(可用细沙代替)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火柴的作用:引燃。
8、工业制氧:利用空气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
(物理变化)9、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分解,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
制取氧气的步骤(以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试管口塞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3)固定装置试管略向下倾斜:防止水珠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导管只需稍出橡皮塞即可:(4)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5)收集气体当出现均匀气泡时开始收集:一开始收集的是氧气,会导致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6)移开导管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进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气体的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验满: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的口部,木条复燃。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课题1 空气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21% 78% 0.03% 0.94% 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三、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五、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笔记一、知识框架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主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主题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主题三: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主题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主题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知识点详解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
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用途,了解这些性质和用途对于化学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反应是物质变化的一种形式,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基本类型。
每种反应都有其特定的反应条件和产物性质,了解这些反应类型对于解决化学问题非常重要。
3. 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酸具有酸性,可以用来除锈;碱具有碱性,可以用来中和酸性物质;盐可以组成许多化学式,具有多种用途。
掌握这些化合物性质对于解决化学问题非常重要。
4.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液是物质溶解形成的一种混合物,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对于解决化学问题非常有帮助。
例如,了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变化和变化过程。
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对于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非常重要。
例如,如何正确地使用仪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三、常见问题解答1. 为什么金属会与酸发生置换反应?金属在反应中会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而酸中的氢离子则得到电子变成氢气。
这个过程就是置换反应。
2. 为什么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完全燃烧反应。
有些物质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是因为它们含有易被氧化的元素,如硫、铁等。
3. 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有些物质含有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如碳酸根离子、氢离子等。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是继第一单元之后的进一步深入,涵盖了更多的化学基础知识。
这一单元主要涉及的是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化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至关重要。
二、知识点概述1、物质的构成: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构成,以及它们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学生需要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区分。
3、化学方程式: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
学生需要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三、学习方法建议1、理论学习: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理论知识是关键。
学生需要熟读教材,理解并记忆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验,通过亲手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习题练习: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和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应该多做习题,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4、归纳总结:定期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总结,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结语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是建立化学学科基础的关键部分,学生需要用心学习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总结和学习方法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有效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为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第8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二、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常用的重要规律,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归纳,以便于复习运用。
1、原子结构:如初三年级介绍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还介绍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化学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知识,而应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
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知识来记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基本性质: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⑴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⑴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加入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气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五、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
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
——→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⑤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化学方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
四、化合反应:
1、定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表达式:A+B==AB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①H2O2和MnO2②KMnO4③KClO3和MnO2
2、反应原理2H2O22H2O + 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2KClO32KCl+3O2↑
3、反应装置
选择根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4、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5、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三、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
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1、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表达式:AB==A+B
补充: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定条件下可用燃着的木条;现象:燃着木条熄灭。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