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

【摘要】: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随着棉花和食用油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统购统销政策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统购统销既是一个涉及农产品购销的的经济决策,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产品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键词】:统购统销产生原因影响

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①,从1953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1985年合同订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一共实行了32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到很多方面,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统购统销产生的原因

(一)严峻的粮食供需形势

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的粮食危机。其实新中国建国开始,粮食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的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战争的损害,农村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一直很紧张。建国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但是这种供需平衡是短暂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长31.6%。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6月30日的粮食库存将由上年同期的145亿斤减为105亿斤②。同时,195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严重。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量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旱灾霜灾等影响,受灾面积达35463万亩,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③严峻的粮食危机摆在了政府面前。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是一个矛盾逐步积累到爆发的过程。1953年的小麦减产只是一个把矛盾扩大的引子。一是经济建设所需人力资源的增多和粮食来源的减少的矛盾,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大面积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开展使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城镇人口增多,就业人数也有较大增长,同时农村种植粮食的人员减少。1953年的城镇人口达到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④。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加就要求粮食产量增加,然而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村经济作物产区扩大,造成了粮食供给的压力。二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把一部分增产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和国家对粮食收购的矛盾。1949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370斤,1952年增加到440斤⑤。农民消费的增加,意味着所提供的农产品商品率降低,不仅不能满足国家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甚至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收购的要求。三是国营粮食公司和私营粮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涉及到国家干预问题。我国粮食市场存在着国营粮食公司、商业合作社和私人粮商,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②同上。

③陈国庆: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及其影响,《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⑤同上。

真正的矛盾在国营和私营之间。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国家在粮食市场上实行控制粮价的办法,由国营公司根据社会需求和我国经济政策及经济实力制定粮食价格,当市场粮食价格高于制定的价格时就抛售,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制定的价格时就收购,也就是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维持粮食的供求平衡。因为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国家的收购变得越来越花钱,为了减少花费,国家设法限制私人交易活动,并建立可以用作控制市价上涨,甚至强迫它下跌的杠杆的垄断地位①。但是政府的强行做法失败了,由于农民存在着看粮涨价的心理和私人粮商抢购粮食,国家收购粮食变的越来越困难,国家库存粮食减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就降低。四是我国对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强和粮食增长缓慢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发生粮食危机的主要矛盾。虽然1953年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主要问题还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慢,应对灾害能力低造成的。1953年7月第一次公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粮食增产指标相对地说是高的,每年为5.3%,实际上“在1953年,粮食只增产2.5%”②,然而“根据中财委报告,进入1953年度以来,全国粮食收购量少、销售量多。1月份收购为9.7亿公斤,比原计划少收5.15亿公斤;销售为19.58亿公斤,比原计划多销0.8亿公斤。2月份上半月,收购比计划少1.15亿公斤,销售比计划多2.25亿公斤”③。粮食增长慢,同时销售多,导致国家粮食变少。

(二)国家对工业化的支持

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只能在以生产资料为工业的增长源泉,同时借鉴苏联的经验,依靠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但是由于农业投资在工业领域所占的比重太大,农业的低增长冲击和限制工业的发展。农业为制造轻工业产品提供了4/5以上的原料,而轻工业产品又足足占了工业产品生产的一半以上④,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进而成为我国工业的资金来源,“在整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产品和加工的农产品(包括棉织品和丝织品)占中国全部出口货的整整3/4,而90%以上的进口货由机器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组成”

⑤。这足以表明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不是完全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面对复杂的我国农业问题和工业问题,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宏观指导,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发展。事实也证明了,在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中,它被逐步纳入到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统购统销是为了解决我国如何使农业国逐步工业化的战略选择。

二、统购统销的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政务院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终于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被合同订购政策代替。在32年的发展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由粮食问题开始,它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不可置疑的。

首先是稳定了粮食问题,使粮食能保持增长的态势同时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1953年至1957年,粮食生产由3300亿斤增加至3900亿斤⑥,统购统销保证了人民基本的消费需要。解决了粮食问题就是解决了物价问题,“由于统购统销的实行,‘一五’时期尽管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平均上涨幅度只有1.1%”⑦,解决了物价问

①[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②同上书,第146页。

③张静如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一卷).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④[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⑤同上。

⑥谢敬.《对统购统销政策运行三十余年的回顾与评析》.江西社会科学.(专题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⑦侯利敏.《对中国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评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