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0-01-09T11:29:01.2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作者:杨东海

[导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学也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学也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数学建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所提出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六大模块之一,将数学教学中进行建模思想的渗透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通过建立数学建模情境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来提出一些初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建议。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措施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建模是指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利用数学的抽象性进行知识的简化并实现数学实际问题解决效果的一种数学素养。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有着极高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当中,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快速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一、初中数学学科数学建模的含义和重要作用概述

(一)初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含义

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寻,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实现多个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而利用数学计算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于概念中的数学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情境内容和环节以及前提条件的开放性问题,其具有多种解题方法,但每一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预设,这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解题的难度[1]。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极为沉闷,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利用数学建模能够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是数学知识实现生活化,并用数学思维去推导和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实现趣味性问题的发掘和分析解决[2]。此外,数学建模还能够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实际情境的构建实现抽象问题数学具象化。并进行模型建设求解,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最大程度上培养和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数学是极具空间想象力的学科,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的空间具象,并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如何有效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措施建议

(一)合理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必须要让学生产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以及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能力的基础,即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教学主要的应用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其了解代数式模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和函数模型,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空间想象力的丰富。而不是仅仅依靠对公式的生搬硬套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3]。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中第三课《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课教学过程中,本身数学的变量概念就极为抽象,要实现抽象知识的解析就需要进行数学模型建构,而用图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则是利用图形的具象性来讲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展示和加深理解,这与数学建模能力和思想渗透是极好的渗透机会。因此教师在进行变量间知识的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模型概念通过图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渗透,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和具体思想,进而为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打下基础。

(二)利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建模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法就是基于教学信息化应用基础上得到广泛应用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图形化展现并实现教学情境的架设,让学生能够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情境的构建来增强视觉上的冲击,让摸不到的知识可以看到,并且情境的构建过程也是对学生建模能力和建模技巧的启发和展现,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创建数学知识情境模式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第三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明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需要通过几点要素进行讲授,其一是边,其二是角。在进行要素展示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分解展示,同时也可以将数学建模融入到教育当中,在学生构建三角形全等图形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模型的构建,如此不但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也使学生接受和掌握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学习与锻炼。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模式的完善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一段时间内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检验,让教师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也能够清楚的掌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推进程度,从而掌握教学主动,使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选择更具针对性[5]。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对数学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建模思想渗透、数学教学建模情境的构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清晰的教学反思来进行教学思路的建设和教学方案的设计,确保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天连.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34.

[2]藏武存.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21.

[3]项惠敏.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初探——“曲边三角形的运动性质”教学及反思[J].上海中学数学,2018(04):8-9+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