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

合集下载

柏檀_学前教育的外部性辨析——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柏檀_学前教育的外部性辨析——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学前教育的外部性辨析——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柏檀(南京师范大学 210097)【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共投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摘要】从经济学的含义来判断,学前教育并不是(准)公共产品,但这并不构成将学前教育供给推向市场的理由。

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正当性,来源于学前教育所带来的巨大的正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学前教育资源配臵发生市场失灵,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干预”市场失灵。

对外部性的深入分析表明,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外部性、消费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这些特征共同为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提供了理论支撑。

要研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首先需要辨明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未纳入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而言,政府是否有必要予以投入,或者说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正当性如何。

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企转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地方的政府就是以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为由,实行了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将学前教育责任完全推向了市场,地方政府减少或完全不再投入于学前教育,从而导致了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大滑坡。

因此,在国家强调“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的背景下,进一步从学理上论证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合理性是颇为必要的。

一、学前教育的产品属性判定在经济学中,判断某一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主要依据对其产品属性的判定。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混合产品或称准公共产品。

国内已有的文献大多以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认为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如王善迈认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但实际上,若仔细对照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很难做出“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判断。

一般来说,经济学家将是否具有可排他性1和竞争性作为区分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基本标准。

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及分类.

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及分类.

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及分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促进个人全方位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众多影响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使用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影响到国家对教育补贴的政策,以及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质,分析其影响,找出适用于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具有巨大的价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外部性是任何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初由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经过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补充,外部性理论在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充,为解释和解决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纵观众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界定,无非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外部性产生主体的角度来定义;二是从外部性接受主体的角度来定义。

前者代表性的定义首当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第二类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

”在对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种定义。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发展的产物,与医学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等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

弗里德曼对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而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个方面,均会做出贡献。

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

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将传统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

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

政府行为外部性不但具有外部性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经济内涵。

研究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性;市场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政府失灵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经济学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曾经面临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

前者是或许已经消除的外部性,后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突破经济学的传统视线,将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但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若干问题,如“政府行为外部性”提法是否科学,“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否等同于政府失灵。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是否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提出个人的粗浅看法。

毕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讨。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法是否科学1关于外部性的传统观点自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Marshall A,1842-1924)在其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以来。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r研究。

关于外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

本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被称作“外部性”。

2第二种观点:一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觉察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

3第三种观点: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

从教育收费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探讨

从教育收费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探讨

从教育收费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探讨作者:于梦非王红帅来源:《求知导刊》2014年第08期摘要:因为教育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收益性,所以公共物品理论主张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当前,教育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私人供给。

这种混合供给模式导致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消费者自主权较小、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和贫困人口不能平等享有教育权力等现象。

从目前情况来看,“上学难”问题有所改善,但“上学贵”问题仍普遍存在,导致了民众的不满,进而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发展。

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教育收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对当前教育负担及其影响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景况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如何承担或履行公共责任,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关键词:公共物品理论;教育收费;教育公平;政府责任一、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及目前教育收费现状1.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分析公共物品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来揭示不同种类物品的配置效率。

一般而言,区分某一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要看它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只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当中的一种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布坎南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指出,教育是一种间接消费品,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无论是在哪个地区,教育的竞争性都是存在的;排他性也存在于教育消费当中。

另外,教育这类独特的物品中还存在着私人物品根本不具备的特性:外部收益性。

即通过教育不仅能够使个人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也有助于使其家庭、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获得积极正面的收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无论哪种类型的教育都是“有益品”,是“准公共物品”的一种。

2.目前教育收费现状目前,民众对各教育阶段收费都存在不满。

(1)学前教育。

有研究明确指出其收费存在五大问题:“收费标准高于其他阶段教育”“收费项目繁多使得支出有增无减”“捐资助学成隐性收费附加”“民办幼儿园收费…涨‟声频响”“乱收费时有发生”。

负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负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4.结论或观点
当外部效应出现时,一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 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应的存在既然无法通过市场机 制来解决,政府就应当负起这个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 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外部正效应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或遏 制外部负效应的产出,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 的污染排放量,企业或个人必须将污染量控制在这一法定水平之下, 或者政府征收排污税等方式来治理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污染问题。
4.结论或观点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按照是指经济当事人(生产者 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的有益或有害影响的效应。外部性应分为外部正 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如花圃或 果园给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化 工厂有害化学物质和噪声的散布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或危害性影响)。
◆生产者负的外部性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其他企业付出了代价,但又未给其
他企业以补偿时,这就是所谓负的外部性。
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 部性
比如,把上例中的养蜂场换成了造纸厂。随着造纸厂规模的扩 大,造纸厂本身获得了规模经济报酬,可是规模扩大带来了污水排 放量的增加,结果使得周围的农场、林场因为增加了治理污水的成 本使得利润下降。因此,造纸厂的经济行为就是负的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1.外部的含义与种类
外部的含义: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一项活动给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了好的 或坏的影响,但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或者给予相应的补偿。如: 若某个人种了花,周围邻居都享受到花的芳香和美丽;也有相反的情况, 某个人在家里放强节秦的音乐,会影响邻居的正常休息;某个人开一个 工厂,排放的烟尘会污染环境,影响居民健康。西方经济学称这种现象 为“外部效应”“外溢效应”或外部性。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分析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分析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支出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教育支出的分析,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和阶层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分析1.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享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差异。

2.地方财政压力和教育支出意愿不同不同地区的地方财政状况存在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面临财政压力,难以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

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财政实力较强,更愿意增加教育支出,为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

3.农村教育支出的挑战与改善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和发展状况,教育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学生数量众多,但教育资源有限。

因此,农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需要特别关注。

二、教育支出在不同阶层的差异分析1.户籍制度对教育支出的影响中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支出产生了影响。

城市户籍学生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教育支出也相对较高。

而农村户籍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家庭贫困等原因,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这使得教育支出在不同阶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2.家庭经济状况与教育支出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教育支出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富裕家庭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而贫困家庭则面临着无力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的困境。

这导致了教育支出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

3.教育机会不公平带来的教育支出差异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分布,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群体的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探讨政府纵向权⼒分配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中并存着两种趋势——集权与分权。

⼀⽅⾯要求教育管理的决策权⼒向基层的学区、学校、校长、教师、学⽣和家长放权,另⼀⽅⾯在课程和考试等⽅⾯似乎⼜存在着集权的趋势。

那么,怎样理解这种看似⽭盾的政府强弱⾓⾊的定位呢?在此问题上,政治哲学的理论⼤致简约划分为⾃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直以来,政府往往在两种⾓⾊中摇摆:⼀是政府“守夜⼈”⾓⾊,主张限制政府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invisible hand)会⾃动将教育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是将政府⽐作巨⼤的怪兽“利维坦”,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威作⽤。

随之出现了“⼩政府”与“⼤政府”之争、有限政府与全能政府之争、经济⼈政府和公仆政府之争,持续⾄今。

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权⼒的发挥。

重⼤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政治权⼒的介⼊和推动。

越是教育落后的国家,越需要加强国家权⼒对教育事务的参与,以调集充⾜的⼈⼒、财⼒、物⼒资源发展教育。

教育改⾰对于政治(⾏政)体制改⾰的依附性⼏乎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学者们的⼀致认可。

但是,国家权⼒实际上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和分⼯以及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企业、学校等)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密切与疏远之别,我们可以称为强关系或弱关系。

在不同联系程度上,对应的政府可以成为强政府或弱政府。

对于教育⽽⾔,在教育改⾰过程中,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政府的权⼒应⼤还是⼩?政府的⾓⾊应是强政府还是弱政府?对此,学界在⼀些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

鉴于此,本⽂在对政府的强弱属性给出界定的基础上,得出当下中国教育改⾰必须建⽴强政府的结论,并就此给出具体实现途径的建议。

⼀、教育中的强政府:概念、实质与职能在政府规模和政府能⼒问题上,⼈们以往习惯于争论的是政府的“⼤”与“⼩”。

对政府的“⼤”与“⼩”的争论体现了⼈们对于政府职能的不同理念。

相⽐于政府的“⼤”与“⼩”,我们更应关注政府的强与弱,⽽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政府的“⼤”与“⼩”。

外部性理论与政府失灵分析

外部性理论与政府失灵分析

效率 高低 的直接体现 。比如 我国政府机构 中, 官 员个 体受体
制 的保护 , 其个 体行 为普遍凌 驾于公 民意 志之上 , 对 于公 民 个 体 的诉 求置之不 理 , 对于手 头上的工作 不求高效 完成 , 懒
散成 风 。
最后 , 公 共政策失效 。公共政策失效 表现为政府制定 的


政府 失灵 的 内涵
( 一) 政府失灵的定义
作为市场失灵 的有效 补充 , 适 当的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
上弥补 了市场 的缺陷 , 促进 了市场功 能的正 常发 挥 , 有利 于
实现市 场资源 的优化配 置。但是 政府部 门行为低 效率甚 至
无 效 率 的 出现 , 也 反 过 来 影 响 到 了市 场 的 正 常 运 行 , 阻 碍 了
管理危机 , 已逐渐成 为各 国政府部 门的主流 意识 。在改善政
控力 度不 足 , 政 府 的行政 行为无 法 对市 场环境 造成 有效 影 响, 市场 运 行偏 离 其应 有 的轨 道 , 造成 一 定 的社 会不 良影
响 。例 如近年来 的稀 土开发 , 由于 缺乏政府 的有效 干预 , 我 国稀 土生产企 业呈爆发 式增长 , 企业 法人参差 不齐 , 各种 非
[ 作者 简介] 李桓促 ( 1 9 8 9 - ) ,男,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公共管理理论 与实务。 李永苍 ( 1 9 5 7 一 ) ,男,教授 ,硕 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 与实务 。
2 O 世纪 8 O 年代 以来 , 随着全球 行政体 制改 革浪潮 的持 续 推进 , 如何有 效改善政府 行为 、 帮助 政府走 出信任危 机与
府行 为的过程中 , 充 分认 识政府部 门的不足 之处及其对市场 干预行为 的负面效应 为 当务之急 。政 府部 门在对市 场进行

试分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育产品属性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试分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育产品属性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试分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育产品属性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粟丹芸 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一方面是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获得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教育在延续社会生命,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义务教育或者是非义务教育,在现实的社会中都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关键词:义务教育 非义务教育 政府责任 公平一、教育产品属性的界定1.以教育的供给方式为认定依据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

这种观点主要以产品供给方式的公立性和私立性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公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私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认为同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因其提供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

2.以教育的消费特点为认定依据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

主要从教育消费的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教育的外部性)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

教育这种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消费效用有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之分。

3.从教育产品的消费特征出发来界定产品的属性。

袁连生博士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教育在消费上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消费特征。

教育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4.以教育产品的外部性为认定标准,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认定有两种观点。

4.1教育是公共产品,但可以转化为私人产品。

4.2教育从整体上是准公共产品,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的属性是有差异的。

二、政府责任的相关概念阐释政府之所以需要并能够在教育公正中承担责任,是由政府自身的性质、追求的目标以及教育产品的属性所共同决定的。

政府责任的概念来源于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现代民主政府必须满足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和职责,并承担政治上、道义上、法律上的责任,同时责任政府又是从制度上保证政府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

责任政府是从宏观上对政府构建的内在要求,而政府责任则是在微观领域内对责任政府的具体要求。

这种要求侧重于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在社会治理中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要求的职责和义务。

公共支出分析_62030

公共支出分析_62030

公共支出分析名字解释(15分)简答题(40分)分析题(45分)1.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和公共法人机构。

与私人部门相对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并凭借公众赋予的行政权从公众那里无偿获取收入以弥补公共品成本的部门。

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3.经济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设施,如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及管道煤气;二是公共工程,如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三是其他交通部门,如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成本。

国民收入恒等式GDP=C+I+G,其中G就是政府的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对政府雇员的工资支付、对日常性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

这类支出体现了政府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政府在支付成本的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也就是政府取得了对这些资源的所有权。

而政府部门对这部分资源的占用意味着排除了私人部门运用这部分资源的可能性,因而购买性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

5.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部门无偿转移给私人部门(和外国)的那部分支出。

它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政府不能从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中获取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补贴、赠与、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债利息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由于转移性支出本身并不反映政府对实际资源的占用,不构成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也不计入GDP。

6.财政幻觉:财政幻觉指的是现有财政税收制度使得纳税人在财政选择过程中产生幻觉,或使他们认为所要缴纳的税收低于他们的负担,或使公共产品的受益者认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从教育的外部性角度谈政府对教育的补贴问题

从教育的外部性角度谈政府对教育的补贴问题

教育是国家 的、 民族的和人 民的事业 。教育是发展
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 在现代化建设 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 ,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 。教育 的
外部性使得政府在教 育的发展 过程 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 作用。政府如何 投资教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外部 性 的含义 及其 影响
20 06
劳动力的流动性越 来越 大 , 育投 资就会 出现 外部 性 教 不平衡的 问题 。一 般 而言 , 同一 地 区 , 市 级别 越 在 城 低, 教育投资 的外部性就越大 , 即乡镇的教育 投资 的 也 正外部性一般要大于县城的 , 县城 的要 大于省辖市 的 , 省辖市的要 大于省会城市的 ; 而反过来 , 即省会 城市对 省辖市 , 省辖市对县城 , 县城对乡镇 、 对农 村 , 外部性 正 就很小。这是因为 , 困农村 和乡镇 的教 育投资越 多 , 贫 教育质量越高 , 受教 育的人 向城市 级别 高 的地方 流动
教育具有 明显的 外部性 , 中基础 教育 的 外部性 其
收稿 日期 :0 5— 9—1 20 0 3
作者 简介 : 倪清燃 (9 3一) 女 , 17 , 湖北潜江人 , 宁波广播 电视大学讲 师。
维普资讯
3 4
宁波 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多地 消费教育 , 高整个 国 民的素 质。但是个 人 由于 提
二 、 育 的外部性 及其 影 响 教
1 教 育 是 正 外 部 性 、
财力等方面 的制约 因素 , 导致个 人消费教育的不足 。
同时某个地区提供 教 育( 也称 为地 区投 资教育 ) ,
其他地 区可能 受益 。特 别是在 市场 经济 条件 下 , 由于

公共支出分析

公共支出分析

名词解释:1、混合产品:同时具有使用或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与收益上的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

3、购买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

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4、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表现为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财政幻觉:即纳税人以及投票者可能无法准确的评估支出的成本—低估由公共支出所对应的税收负担。

6、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7、经济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简答题:一、行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1、科学规范原则。

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公平公开原则。

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3、绩效相关原则。

正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选结果应该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二、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1、政府决策受信息充分程度的影响。

2、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往往受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所影响。

3、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还受其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影响。

4、政府干预还受决策的政治过程所影响。

三、购买性支出的经济效益:1、乘数效益,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由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个部门的支出就必然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收入。

如此循环下去,某个部门支出的增加势必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增加的国民总收入是某部门最初支出的倍数。

2、加速效益,由于乘数效益的存在,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进而刺激对产品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增加投资支出以适应扩大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由于增加购买性支出而发生的收入变动会反过来对投资支出的变动产生加速作用。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1. 地域差异: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县级以下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投入相对较低,教育系统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地域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加匮乏,逐渐衍生出累计效应,其子女更容易落后于城市孩子。

2. 家庭背景:我国许多城乡家庭普遍压力较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所限制。

家庭贫穷、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职业不稳定等都将对孩子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导致孩子的知识水平差异和心理阴影。

3. 学校之间的差异:我国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差异明显,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连接各阶段教育的中学阶段同等遭受教育资源的向下流失,物质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差,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日益加重。

4. 教育制度不规范:我国“大而不强”的教育体制和特点,主要导致了“压缩式”教育现象的不断加剧,教育质量真正得到提高的大众基础教育相对较少,面对各种竞争和考压,不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实际获得逐渐拉开。

二、教育不公平的原因1. 政策制定不合理:教育公平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政策制定不合理,政策关注的重点不足,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未能充分得到关注。

政策得到实施后,各种企望、利益和惯性不仅来自各种启事部门,尤其是逐渐抬高的部分教育机构、个人的利益和行为。

2. 财政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我国高投入教育所带来的改变是很微弱的,政府对教育投资的额度和模式不当,经济的发展资源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各省市之间分配不公,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平衡,而且投入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不能满足挤出作用的需求。

3. 学校底子不够:在我国,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和学校底子的差异,造成教育公平的不均衡性。

在电讯网络中,教育系统中部和重要地区的学校数量和覆盖率相对较多,日常状况相对有利,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相对较大,教育项目体现的进展也有一定的差异。

4. 师资力量问题: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师资力量的问题不容忽视。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政府纵向权力分配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中并存着两种趋势——集权与分权。

一方面要求教育管理的决策权力向基层的学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放权,另一方面在课程和考试等方面似乎又存在着集权的趋势。

那么,怎样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政府强弱角色的定位呢?在此问题上,政治哲学的理论大致简约划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一直以来,政府往往在两种角色中摇摆:一是政府“守夜人”角色,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会自动将教育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二是将政府比作巨大的怪兽“利维坦”,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威作用。

随之出现了“小政府”与“大政府”之争、有限政府与全能政府之争、经济人政府和公仆政府之争,持续至今。

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发挥。

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政治权力的介入和推动。

越是教育落后的国家,越需要加强国家权力对教育事务的参与,以调集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发展教育。

教育改革对于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依附性几乎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但是,国家权力实际上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和分工以及政府与外部(社会、市场、企业、学校等)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密切与疏远之别,我们可以称为强关系或弱关系。

在不同联系程度上,对应的政府可以成为强政府或弱政府。

对于教育而言,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政府的权力应大还是小?政府的角色应是强政府还是弱政府?对此,学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

鉴于此,本文在对政府的强弱属性给出界定的基础上,得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强政府的结论,并就此给出具体实现途径的建议。

一、教育中的强政府:概念、实质与职能在政府规模和政府能力问题上,人们以往习惯于争论的是政府的“大”与“小”。

对政府的“大”与“小”的争论体现了人们对于政府职能的不同理念。

相比于政府的“大”与“小”,我们更应关注政府的强与弱,而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政府的“大”与“小”。

外部性问题与适度政府干预

外部性问题与适度政府干预

外部性问题与适度政府干预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核心,在现实世界里,外部性现象引发人际冲突与社会矛盾,常常导致一种非最优的资源配置。

利用政府的力量和活动去矫正和弥补市场外部性的同时,必须时刻防范和矫正政府行为的负向外部性。

在现代法治社会,为了减少政府干预行为的负外部性,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使政府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无可替代的资源,需要通过经济法律制度,严格界定政府干预边界,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同时,为更有效地解决公、私利益矛盾,并为解决政府非适度干预行为导致的公共利益损害问题的进一步滋生和蔓延,有必要在我国建立公共利益诉讼制度,为我国公共利益救济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外部性是市场缺陷的重要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分析,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市场自身运行机制所不能根本克服的。

如何解决外部性对经济资源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法律方法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矫正方法。

当产权清晰和交易成本为零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自由契约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行为进行市场交易或通过民事诉讼机制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行为内部化。

但当产权不能清晰界定,交易成本巨大时,以私法自治为核心的民商法在克服外部不经济方面就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经济法行使国家经济干预权,来解决私人之间无法克服的外部性,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但政府在消除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同时,自身的行为也存在外部性。

故经济法也必须干预政府。

充分运用经济法制,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对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外部性”概念的溯源一般认为,外部性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提出。

西奇威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认识到了外部性的存在。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的界定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的界定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的界定作者:甘雨洋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8期一、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1. 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之中。

虽然外部性的理论已经经过了马歇尔、庇谷和科斯这三个里程碑阶段的发展,但是对于其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归结起来,对于外部性的定义主要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和接受主体,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的现象”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定义分类。

从两者定义的本质来看,其区别只是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是指经济主体或组织的经济活动对别的经济主体或组织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没有在价格中得到体现,并且让受到影响和施加影响的经济主体或组织使其收益和成本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不等。

在政府使用公权力去调整公私收益的平衡时,其自身也要控制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而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可以有效的界定政府的权力界限,控制政府适度的干预,减少来自政府对市场的外部效应影响。

2. 外部性的分类在按照外部性的最终结果划分时,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即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负外部性即庇古提到的“外部不经济”。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带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并没有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之中,同时本企业或个人没有得到回报。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它企业或个人带来了损失,即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该企业或者个人也没有对受损害者给与赔偿。

除按外部性的最终结果划分外,还有按社会再生过程分类的,将外呼效应分为生产的正或负外部效应以及消费的正或负外部效应等等。

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

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

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第一篇: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这三个教育层次相比,初等教育具有较大外部性。

因此政府公共教育资金普遍按照在初等教育尚未普及时,公共财力优先用于初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普及之后,加大中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原则进行教育资金的分配。

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结构存在的问题1、财政投入不足,研究的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小2、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不足,是科研的规模、创新能力等受到制约3、人均科研费用偏低,降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流失严重4、奖励制度不完善公共部门安排财政补贴支出的理由1、外部效益内部化的需要,通过补贴,降低产品成本或提高消费者需求,消除生产或减少消费产品所造成的效率损失2、生产者亏损补贴的需要,自然垄断产品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低价亏损,需政府补贴,以维持生产着的经营3、维护市场价格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需要,市场价格需稳定的产品4、稳定社会的需要政府职能范围鉴定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压缩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行使其职能的保证,政府的职能范围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支出的水平,政府职能范围明确,有利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缩减;行政管理规模的压缩也有助于政府明确职能,提高效率,但过度缩减也会影响政府职能的行使。

自然垄断产业基础设施经营中如何引入竞争机制1.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多元改制,并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2.尽快完善行业法规。

为了制止垄断行为,维护自由和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能,对市场准入条件、定价、服务质量等作出法律规定,以规范自然垄断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自然垄断行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

4.加大市场执法力度。

整顿和规范涉及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秩序,应紧紧抓住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2外部性与政府失灵理论

12外部性与政府失灵理论
在内。
2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 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 。 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 效果。 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 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 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 ⑤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 道义上无法接受。
9
一、定义与分类
2.分类:
• •

正外部性——额外经济收益 负外部性——额外经济损失 生产外部性——(上例) 消费外部性——养花,吸烟 空间外部性——(上例) 时间外部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后代人的生存 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10
二、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P 炼铝厂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 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属 于个人的产权即为私有产权,它可以转让— —以换取对其他物品同样的权利。私有产权 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其强制实现的可能性及为 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有赖于政府的力量、 日常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根据私有产权,任何双方同意的契约 条款都是允许的,它们并不是都必须得到政 府强制力的支持。当契约条款是属法律所禁 止的,则私有产权就要遭到否定。 ”
32

一、信息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完全信息假定: 在一个市场上,所有的新信息都能 迅速地被市场中的参与者所知晓,并能 够立即融入到市场价格之中。 信息不完全的现实。 完全信息→确定性→无风险 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有风险
33
二、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Dissymmetry] ——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 解程度不同。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那些遭遇风险机会最多的人,最容易决 定购买保险。 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二手汽车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教育阶层的外部性强弱与政府承担责任的差异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这三个教育层次相比,初等教育具有较大外部性。

因此政府公共教育资金普遍按照在初等教育尚未普及时,公共财力优先用于初等教育,在初等教育普及之后,加大中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原则进行教育资金的分配。

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的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研究的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小
2、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不足,是科研的规模、创新能力等受到制约
3、人均科研费用偏低,降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流失严重
4、奖励制度不完善
公共部门安排财政补贴支出的理由
1、外部效益内部化的需要,通过补贴,降低产品成本或提高消费者需求,消除生产或减少消费产品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2、生产者亏损补贴的需要,自然垄断产品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低价亏损,需政府补贴,以维持生产着的经营
3、维护市场价格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需要,市场价格需稳定的产品
4、稳定社会的需要
政府职能范围鉴定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压缩之间的关系
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行使其职能的保证,政府的职能范围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支出的水平,政府职能范围明确,有利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缩减;行政管理规模的压缩也有助于政府明确职能,提高效率,但过度缩减也会影响政府职能的行使。

自然垄断产业基础设施经营中如何引入竞争机制
1.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多元改制,并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2.尽快完善行业法规。

为了制止垄断行为,维护自由和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能,对市场准入条件、定价、服务质量等作出法律规定,以规范自然垄断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自然垄断行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

4.加大市场执法力度。

整顿和规范涉及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秩序,应紧紧抓住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通过财政政策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
1、政府增加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使农产品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适应市场环境
2、政府扩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在农产品价格过高时,征收相应的附加税,过低时政府利用财政支出购进农产品,在价高时进行低价卖出
4、利用财政支持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平台的建设,增强农产品的信息汇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