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真题试题大全

立体几何高考试题汇总(01春)假设有平面α与β,且l P P l ∉α∈β⊥α=βα,,, ,那么以下命题中的假命题为〔 〕〔A 〕过点P 且垂直于α的直线平行于β.〔B 〕过点P 且垂直于l 的平面垂直于β. 〔C 〕过点P 且垂直于β的直线在α. 〔D 〕过点P 且垂直于l 的直线在α.〔01〕a 、b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且a ⊥α,b ⊥β,那么以下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DA. 假设a ∥b ,那么α∥βB.假设α⊥β,那么a ⊥bC.假设a 、b 相交,那么α、β相交D.假设α、β相交,那么a 、b 相交(02春)以以下图表示一个正方体外表的一种展开图,图中四条线段AB 、CD 、EF 和GH 在原正方体中相互异面的有对。
3(02)假设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cm 32,体积为34cm ,那么它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30(03春)关于直线l b a ,,以及平面N M ,,以下命题中正确的选项是( ).(A) 假设M b M a //,//,那么b a // (B) 假设a b M a ⊥,//,那么M b ⊥(C) 假设M b M a ⊂⊂,,且b l a l ⊥⊥,,那么M l ⊥(D) 假设N a M a //,⊥,那么N M ⊥ D(03) 在正四棱锥P —ABCD 中,假设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0°,那么异面直线PA 与BC 所成角的大小等于.〔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arctg2 (03)在以下条件中,可判断平面α与β平行的是 〔 〕 A .α、β都垂直于平面r .B .α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C .l ,m 是α两条直线,且l ∥β,m ∥β.D .l ,m 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 ∥α,m ∥α,l ∥β,m ∥β. D (04春)如图,在底面边长为2的正三棱锥V-ABC 中,E 是BC 的中点,假设△VAE 的面积是41,那么侧棱VA 与底面所成角的大小为(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arctg41 (04) 在以下关于直线l 、m 与平面α、β的命题中,真命题是( ) (A)假设l ⊂β且α⊥β,那么l⊥α. (B) 假设l⊥β且α∥β,那么l⊥α. (C) 假设l⊥β且α⊥β,那么l∥α. (D) 假设α∩β=m 且l∥m,那么l∥α. B(05春)直线n m l 、、及平面α,以下命题中的假命题是〔A 〕假设//l m ,//m n ,那么//l n .〔B 〕假设l α⊥,//n α,那么l n ⊥.〔C 〕假设l m ⊥,//m n ,那么l n ⊥. 〔D 〕假设//l α,//n α,那么//l n .D(05)有两个一样的直三棱柱,高为a2,底面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a 、4a 、5a(a>0).用它们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中,全面积最小的是一个四棱柱,那么a 的取值围是.0<a<315 (06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3,那么其体积为.316 (06文)假设空间中有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为异面直线〞是“这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的〔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A(06理)假设空间中有四个点,那么“这四个点中有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是“这四个点在同一平面上〞的 [答]〔 〕A〔A 〕充分非必要条件;〔B 〕必要非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1CCB1B1AA(07文)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90=∠ACB ,21=AA ,1==BC AC ,那么异面直线B A 1与AC 所成角的大小是〔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66arccos(07理)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三种. αβ,是两个 相交平面,空间两条直线12l l ,在α上的射影是直线12s s ,,12l l ,在β上的射影是直线12t t ,.用1s 与2s ,1t 与2t 的位置关系,写出一个总能确定1l 与2l 是异 面直线的充分条件:.21//s s ,并且1t 与2t 相交〔//1t 2t ,并且1s 与2s 相交〕(01春) 用一块钢锭浇铸一个厚度均匀,且全面积为2平方米的正四棱锥形有盖容器〔如图〕,设容器的高为h 米,盖子边长为a 米.〔1〕求a 关于h 的函数解析式; 〔2〕设容器的容积为V 立方米,那么当h 为何值时,V 最大?求出V 的最大值.〔求解此题时,不计容器的厚度〕 解〔1〕设'h 为正四棱锥的斜高由⎪⎪⎩⎪⎪⎨⎧=+=⋅+,'h a 41h ,2a 'h 214a 2222解得)0(112>+=h h a〔2〕)0()1(33122>+==h h hha V易得)h1h (31V +=因为2121=⋅≥+h h h h ,所以61≤V 等式当且仅当hh 1=,即1=h 时取得。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面面垂直专题总结

∵AD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SBC.
证法二:∵SA=SB=SC=a,又 ∠ASB=∠ASC=60°, ∴△ASB,△ASC都是等边三角形. ∴AB=AC=a. 作AD⊥平面BSC于点D, ∵AB=AC=AS, ∴D为△BSC的外心. 又∵△BSC是以B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2 3
.
即CE与底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3
.
【评析】求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方法是: 在斜线上找一具有特殊性的点,过该点向平面作垂线, 连接垂足和斜足,即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进而作出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再解直角三角形求出线面角的大 小,同时要注意其取值范围.
在三棱锥O—ABC中,三条棱OA,OB,OC两两
又∵CE∩BE=E,
∴SA⊥平面BCE.∵BC平面BCE,
图2-4-2
返回目录
∴SA⊥BC. 又∵AD⊥BC,AD∩AS=A, ∴BC⊥平面SAD.
∵SH 平面SAD,∴SH⊥BC.
又∵SH⊥AD,AD∩BC=D, ∴SH⊥平面ABC.
【评析】证明线面垂直,需先有线线垂直,抓住条件中 两个等腰三角形共用一条边,抓住公共边的中点,通过 作辅助平面,找到所需要的另一条直线.
【分析】欲证面面垂直,需证线面垂直.故找出垂线是关键.
【证明】证法一:如图1-10-4所示,取BC的中点D,连
接AD,SD.
由题意知△ASB与△ASC是等边三角形,则AB=AC,
∴AD⊥BC,SD⊥BC. 令SA=a,在△SBC中,SD=2 a,
2
又AD=AC2 -CD=2 a,2
2
∴AD2+SD2=SA2,即AD⊥SD.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描述柱体的特点?A. 体积恒定B. 底面形状不限C. 侧面是矩形D. 顶面和底面平行答案:A2. 如果一个四面体的一个顶点的对边垂直于底面,那么这个四面体是什么类型?A. 正方形四面体B. 倒立四面体C. 锥体D. 正方锥体答案:C3. 以下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一个正方体的特点?A. 全部面都是正方形B. 12 条棱长度相同C. 8 个顶点D. 6 个面都是正方形答案:D4. 若长方体的高度是 6cm,底面积是 5cm²,底面对角线长为 a cm,那么 a 的值为多少?A. √11B. √29C. √31D. √41答案:C二、填空题1.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 4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64cm³2. 一个球的表面积是100π cm²,那么它的半径是多少?答案:5cm3.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 3cm,高度为 8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72π cm³4.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6cm,高度为 1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120π cm³三、计算题1. 一个四棱锥的底面是边长为 5cm 的正方形,高度为 8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单位为 cm³,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底面积:5cm * 5cm = 25cm²再计算体积:25cm² * 8cm / 3 = 200cm³2.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为 12cm,高度为 15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单位为 cm³,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底面半径:12cm / 2 = 6cm再计算底面积:π * 6cm * 6cm = 36π cm²最后计算体积:36π cm² * 15cm = 540π cm³3. 一个球的直径为 8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单位为 cm³,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半径:8cm / 2 = 4cm再计算体积:4/3 * π * 4cm * 4cm * 4cm = 268.08π cm³4.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10cm,高度为 2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单位为 cm³,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底面积:π * 10cm * 10cm = 100π cm²最后计算体积:100π cm² * 20cm / 3 = 2000π cm³四、解答题1. 若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为 a、b、c,它的表面积为多少?答案:单位为 cm²,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侧面积:2 * (a * b + a * c + b * c)再计算底面积:a * b最后计算表面积:2 * (a * b + a * c + b * c) + a * b2. 一个四棱锥的底面为边长为 a 的正三角形,高度为 h,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新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多选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新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多选题专题复习及答案一、立体几何多选题1.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的正四面体11A BDC -的棱长为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异面直线1AB 与1AD 所成的角是3πB .1BD ⊥平面11AC DC .平面1ACB 截正四面体11A BDC -所得截面面积为3D .正四面体11A BDC -的高等于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体对角线长的23【答案】ABD 【分析】选项A ,利用正方体的结构特征找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选项B ,根据正方体和正四面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容易得证;选项C ,由图得平面1ACB 截正四面体11A BDC -所得截面面积为1ACB 面积的四分之一;选项D ,分别求出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和正四面体11A BDC -的高,然后判断数量关系即可得解. 【详解】A :正方体1111ABCD ABCD -中,易知11//AD BC ,异面直线1A B 与1AD 所成的角即直线1A B 与1BC 所成的角,即11A BC ∠,11A BC 为等边三角形,113A BC π∠=,正确;B :连接11B D ,1B B ⊥平面1111DC B A ,11A C ⊂平面1111D C B A ,即111AC B B ⊥,又1111AC B D ⊥,1111B B B D B ⋂=,有11A C ⊥平面11BDD B ,1BD ⊂平面11BDD B ,所以111BD AC ⊥,同理可证:11BD A D ⊥,1111AC A D A ⋂=,所以1BD ⊥平面11AC D ,正确;C :易知平面1ACB 截正四面体11A BDC -所得截面面积为134ACB S=,错误;D :易得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2222226++=2的正四面体11A BDC -的高为22222262213⎛⎫--⨯= ⎪⎝⎭,故正四面体11A BDC -的高等于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体对角线长的23,正确. 故选:ABD. 【点睛】关键点点睛:利用正方体的性质,找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平面角求其大小,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证明1BD ⊥平面11AC D ,由正四面体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确定截面的面积,并求高,即可判断C 、D 的正误.2.一副三角板由一块有一个内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如图所示,090B F ∠=∠=,060,45,A D BC DE ∠=∠==,现将两块三角形板拼接在一起,得三棱锥F CAB -,取BC 中点O 与AC 中点M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BC FM ⊥B .AC 与平面MOF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2C .平面MOF 与平面AFB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45°D .设平面ABF 平面MOF l =,则有//l AB【答案】AD 【分析】证明BC ⊥面FOM 可判断A ;根据AC 与平面MOF 所成的角为060CMO ∠=判断B ;利用特殊位置判断C ;先证明//AB 面MOF ,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判断D ; 【详解】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 OF BC OM OM OF O ⊥⊥=,所以BC ⊥面FOM BC FM ⇒⊥,故A 正确;因为BC ⊥面FOM ,所以AC 与平面MOF 所成的角为060CMO ∠=,所以余弦值为12,故B 错误; 对于C 选项可以考虑特殊位置法,由BC ⊥面FOM 得面ABC ⊥面FOM ,所以点F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在直线OM 上,不妨设点F 平面ABC 内的射影为M ,过点M 作//BC MN ,连结NF .易证AB ⊥面MNF ,则l ⊥面MNF ,所以MFN ∠为平面MOF与平面AFB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不妨设2AB =,因为060A,所以23BC =,则13,12OF BC OM ===,显然MFN ∠不等于45°,故C 错误. 设面MOF 与平面ABF 的交线为l ,又因为//,AB OM AB ⊄面MOF ,OM ⊂面MOF ,所以//AB 面MOF ,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l AB ,故D 正确; 故选:AD.【点睛】方法点睛: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法,证明线面垂直找到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利用平面几何知识解答;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求出直线的方向向量以及平面的方向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求解即可.3.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4AB BC ==,18AA =,点P 在线段11A C 上,M 为AB 的中点,则( ) A .BD ⊥平面PACB .当P 为11AC 的中点时,四棱锥P ABCD -外接球半径为72C .三棱锥A PCD -体积为定值D .过点M 作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外接球截面,所得截面圆的面积的最小值为4π 【答案】ACD 【分析】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判断A 选项的正误;判断出四棱锥P ABCD -为正四棱锥,求出该四棱锥的外接球半径,可判断B 选项的正误;利用等体积法可判断C 选项的正误;计算出截面圆半径的最小值,求出截面圆面积的最小值,可判断D 选项的正误. 【详解】对于A 选项,因为AB BC =,所以,矩形ABCD 为正方形,所以,BD AC ⊥, 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AA ⊥底面ABCD ,BD ⊂平面ABCD ,1BD AA ∴⊥,1AC AA A ⋂=,AC 、1AA ⊂平面PAC ,所以,BD ⊥平面PAC ,A 选项正确;对于B 选项,当点P 为11A C 的中点时,()22221182262PA AA PA =+=+=同理可得PB PC PD ===因为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所以,四棱锥P ABCD -为正四棱锥, 取AC 的中点N ,则PN 平面ABCD ,且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球心在直线PN上,设该四棱锥的外接球半径为R ,由几何关系可得222PN R AN R -+=, 即2288R R -+=,解得92R =,B 选项错误; 对于C 选项,2114822ACDSAD CD =⋅=⨯=, 三棱锥P ACD -的高为18AA =,因此,116433A PCD P ACD ACD V V S AA --==⋅=△,C 选项正确;对于D 选项,设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外接球球心为E ,则E 为1BD 的中点, 连接EN 、MN ,则1142EN DD ==,122MN AD ==, E 、N 分别为1BD 、BD 的中点,则1//EN DD , 1DD ⊥平面ABCD ,EN ∴⊥平面ABCD ,MN ⊂平面ABCD ,EN MN ∴⊥,EM ∴==过点M 作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外接球截面为平面α,点E 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直线EM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sin d EM θθ==≤ 当且仅当2πθ=时,等号成立,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外接球半径为R '==,所以,截面圆的半径2r =≥=,因此,截面圆面积的最小值为4π,D 选项正确.故选:ACD. 【点睛】方法点睛:求空间多面体的外接球半径的常用方法:①补形法:侧面为直角三角形,或正四面体,或对棱二面角均相等的模型,可以还原到正方体或长方体中去求解;②利用球的性质:几何体中在不同面均对直角的棱必然是球大圆直径,也即球的直径; ③定义法:到各个顶点距离均相等的点为外接球的球心,借助有特殊性底面的外接圆圆心,找其垂线,则球心一定在垂线上,再根据带其他顶点距离也是半径,列关系求解即可.4.如图,已知正方体1ABCD ABC D -的棱长为a ,E 是棱CD 上的动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A .11EB AD ⊥B .二面角11E A B A --的大小为4π C .三棱锥11A B D E -体积的最小值为313a D .1//D E 平面11A B BA 【答案】ABD 【分析】连接1A D 、1B C ,则易证1AD ⊥平面11A DCB ,1EB ⊂平面11A DCB ,则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以判断选项A 正确;二面角11E A B A --的平面角为1DA A ∠,易知14DA A π∠=,则可判断选项B 正确;用等体积法,将求三棱锥11A B D E -的体积转化为求三棱锥11E AB D -的体积,当点E 与D 重合时,三棱锥11E AB D -的体积最小,此时的值为316a ,则选项C 错误;易知平面11//D DCC 平面11A B BA ,而1D E ⊂平面11D DCC ,则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1//D E 平面11A B BA ,可判断选项D 正确. 【详解】选项A ,连接1A D 、1B C ,则由正方体1ABCD ABC D -可知,11A D AD ⊥,111A B AD ⊥,1111A DA B A =,则1AD ⊥平面11A DCB ,又因为1EB ⊂平面11A DCB ,所以11EB AD ⊥,选项A 正确; 选项B ,因为11//DE A B ,则二面角11E A B A --即为二面角11D A B A --, 由正方体1ABCD ABC D -可知,11A B ⊥平面1DA A , 则1DA A ∠为二面角11D A B A --的平面角,且14DA A π∠=,所以选项B 正确;选项C ,设点E 到平面11AB D 的距离为d , 则11111113A B D E E AB D AB D V V S d --==⋅,连接1C D 、1C B ,易证平面1//BDC 平面11AB D ,则在棱CD 上,点D 到平面11AB D 的距离最短,即点E 与D 重合时,三棱锥11A B D E -的体积最小, 由正方体1ABCD ABC D -知11A B ⊥平面1ADD , 所以1111123111113326D AB D B ADDADD a V V S A B a a --==⋅=⋅⋅=, 则选项C 错误;选项D ,由正方体1ABCD ABC D -知,平面11//CC D D 平面11A B BA ,且1D E ⊂平面11CC D D , 则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1//D E 平面11A B BA ,则选项D 正确. 故选:ABD.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对于选项C 的判断中,利用等体积法求三棱锥的体积是解题的关键.5.已知四面体ABCD 的所有棱长均为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角为60︒B .点A 到平面BCDC .四面体ABCDD .动点P 在平面BCD 上,且AP 与AC 所成角为60︒,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 【答案】BC 【分析】在正四面体中通过线面垂直可证得AC ⊥BD ,通过计算可验证BC,通过轨迹法可求得P 的轨迹为双曲线方程即可得D 错误. 【详解】取BD 中点E ,连接,AE CE ,可得BD ⊥面ACE ,则AC ⊥BD ,故A 错误;在四面体ABCD 中,过点A 作AF ⊥面BCD 于点F ,则F 为为底面正三角形BCD 的重心,因为所有棱长均为2,AF ==即点A 到平面BCD 的距离为3,故B 正确;设O 为正四面体的中心则OF 为内切球的半径,OA 我外接球的半径, 因为11433A BCD BCD BCD V S AF S OF -=⋅=⨯⋅△△,所以4AF OF =,即2=6OF AO =,所以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体积334433V R OA ππ===,故C 正确;建系如图:26230,0,,0,,0A C ⎛⎫⎛⎫⎪ ⎪ ⎪ ⎪⎝⎭⎝⎭,设(,,0)P x y ,则262326,,0,,333AP x y AC →→⎛⎫⎛⎫=-=- ⎪ ⎪ ⎪ ⎪⎝⎭⎝⎭,因为cos 60AP AC AP AC →→→→⋅=,所以22232481224193972y x y +=++⨯+⨯, 即222388=33y x y +++,平方化简可得:2232340039y x y ----,可知点P 的轨迹为双曲线,故D 错误. 故选:BC .【点睛】方法点睛:立体几何中动点轨迹的求解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可采用空间向量法,利用空间向量法表示出已知的角度或距离的等量关系,从而得到轨迹方程.6.(多选题)如图所示,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AB =,点P 在侧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1AP BD ⊥,则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A .113P AA D V -=B .点P 必在线段1BC 上C .1AP BC ⊥D .AP ∥平面11AC D【答案】BD 【分析】 对于A ,1111111113326P AA D AA DV S CD -=⋅=⨯⨯⨯⨯=, 对于B,C,D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判即可. 【详解】对于A ,因为点P 在平面11BCC B ,平面11BCC B ∥平面1AA D , 所以点P 到平面1AA D 即为C 到平面1AA D 的距离,即为正方体棱长, 所以1111111113326P AA D AA DV S CD -=⋅=⨯⨯⨯⨯=,A 错误; 对于B ,以D 为坐标原点可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1(1,0,0),(,1,),(1,1,0),(0,0,1),(1,1,1),(0,1,0)A P x z B D B C 所以11(1,1,),(1,1,1),(1,0,1)AP x z BD BC =-=--=--, 因为1AP BD ⊥,所以1110AP BD x z ⋅=--+=,所以x z =,即(,1,)P x x , 所以(,0,)CP x x =,所以1CP xBC =-,即1,,B C P 三点共线, 所以点P 必在线段1B C 上,B 正确;对于C ,因为1(1,1,),(1,0,1)AP x x BC =-=-, 所以111AP BC x x ⋅=-+=, 所以1AP BC ⊥不成立,C 错误;对于D ,因为11(1,0,1),(0,1,1),(0,0,0)A C D , 所以11(1,0,1),(0,1,1)DA DC ==, 设平面11AC 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100n DA x z n DC y z ⎧⋅=+=⎪⎨⋅=+=⎪⎩, 令1x =,则1,1z y =-=,所以(1,1,1)n =-,所以110AP n x x ⋅=-+-=,所以AP n ⊥,所以AP ∥平面11AC D ,D 正确,故选:BD【点睛】此题考查了空间线线垂直的判定,线面平行的判定,三棱锥的体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考查计算能力,属于较难题.7.(多选题)在四面体P ABC -中,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A .若1233AD AC AB =+,则可知3BC BD = B .若Q 为△ABC 的重心,则111333PQ PA PB PC =++ C .若0PA BC =,0PC AB =,则0PB AC =D .若四面体P ABC -各棱长都为2,M N ,分别为,PA BC 的中点,则1MN =【答案】ABC【分析】作出四面体P ABC -直观图,在每个三角形中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可得.【详解】对于A ,1233AD AC AB =+,32AD AC AB ∴=+,22AD AB AC AD ∴-=- , 2BD DC ∴=,3BD BD DC BC ∴=+=即3BD BC ∴=,故A 正确;对于B ,Q 为△ABC 的重心,则0QA QB QC ++=,33PQ QA QB QC PQ ∴+++=()()()3PQ QA PQ QB PQ QC PQ ∴+++++=,3PA PB PC PQ ∴++= 即111333PQ PA PB PC ∴=++,故B 正确; 对于C ,若0PA BC =,0PC AB =,则0PA BC PC AB +=,()0PA BC PC AC CB ∴++=,0PA BC PC AC PC CB ∴++=0PA BC PC AC PC BC ∴+-=,()0PA PC BC PC AC ∴-+=0CA BC PC AC ∴+=,0AC CB PC AC ∴+=()0AC PC CB ∴+=,0AC PB ∴=,故C 正确;对于D ,111()()222MN PN PM PB PC PA PB PC PA ∴=-=+-=+- 1122MN PB PC PA PA PB PC ∴=+-=-- 222222PA PB PC PA PB PC PA PB PA PC PC PB --=++--+22211122222222222222222=++-⨯⨯⨯-⨯⨯⨯+⨯⨯⨯= 2MN ∴=,故D 错误.故选:ABC【点睛】用已知向量表示某一向量的三个关键点(1)用已知向量来表示某一向量,一定要结合图形,以图形为指导是解题的关键.(2)要正确理解向量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如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始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3)在立体几何中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仍然成立.8.如图,线段AB 为圆O 的直径,点E ,F 在圆O 上,//EF AB ,矩形ABCD 所在平面和圆O 所在平面垂直,且2AB =,1EF AD ==,则下述正确的是( )A .//OF 平面BCEB .BF ⊥平面ADFC .点A 到平面CDFE 的距离为7D .三棱锥C BEF -【答案】ABC【分析】由1EF OB ==,//EF OB ,易证//OF 平面BCE ,A 正确;B , 由所矩形ABCD 所在平面和圆O 所在平面垂直, 易证AD ⊥平面ABEF ,所以AD BF ⊥,由线段AB 为圆O 的直径,所以BF FA ⊥,易证故B 正确.C ,由C DAF A CDF V V --=可求点A 到平面CDFE ,C 正确.D ,确定线段DB 的中点M 是三棱锥C BEF -外接球心,进一步可求其体积,可判断D 错误.【详解】解:1EF OB ==,//EF OB ,四边形OFEB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OF BE , OF ⊄平面BCE ,BE ⊂平面BCE ,所以//OF 平面BCE ,故A 正确.线段AB 为圆O 的直径,所以BF FA ⊥,矩形ABCD 所在平面和圆O 所在平面垂直,平面ABCD平面ABEF AB =,AD ⊂平面 ABCD ,所以AD ⊥平面ABEF ,BF ⊂平面ABEF ,所以AD BF ⊥AD ⊂平面ADF ,AF ⊂平面ADF ,AD AF A =,所以BF ⊥平面ADF ,故B 正确.1OF OE EF ===,OFE △是正三角形,所以1EF BE AF ===,//DA BC ,所以BC ⊥平面ABEF ,BC BF ⊥,BF =2CF ==,DF ===2AB CD ==,CDF 是等腰三角形,CDF 的边DF 上的高2==,122CDF S =⨯=△ //DA BC ,AD ⊂平面ADF ,BC ⊄平面ADF ,//BC 平面ADF ,点C 到平面ADF 的距离为BF =111122DAF S =⨯⨯=△,C DAF A CDF V V --=, 设点A 到平面CDFE 的距离为h ,1133ADF CFD S FB S h ⨯⨯=⨯⨯△△,111733232h ⨯⨯=⨯⨯, 所以21h =,故C 正确. 取DB 的中点M ,则//MO AD ,12MO =,所以MO ⊥平面CDFE ,所以215122ME MF MB MC ⎛⎫====+= ⎪⎝⎭所以M 是三棱锥C BEF -5, 三棱锥C BEF -外接球的体积为33445553326V r ππ⎛==⨯= ⎝⎭,故D 错误, 故选:ABC.【点睛】综合考查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断,求点面距离以及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求法,难题.9.在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满足//DE BC 且ADAC λ=,(()01λ∈,),将ADE 沿直线DE 折到A DE '△的位置.在翻折过程中,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A .在边A E '上存在点F ,使得在翻折过程中,满足//BF 平面A CD 'B .存在102λ∈⎛⎫ ⎪⎝⎭,,使得在翻折过程中的某个位置,满足平面A BC '⊥平面BCDE C .若12λ=,当二面角A DE B '--为直二面角时,||10A B '= D .在翻折过程中,四棱锥A BCDE '-体积的最大值记为()fλ,()f λ23【答案】ABC【分析】对于A.在边A E '上点F ,在A D '上取一点N ,使得//FN ED ,在ED 上取一点H ,使得//NH EF ,作//HG BE 交BC 于点G ,即可判断出结论.对于B ,102λ∈⎛⎫ ⎪⎝⎭,,在翻折过程中,点A '在底面BCDE 的射影不可能在交线BC 上,即可判断出结论.对于C ,12λ=,当二面角A DE B '--为直二面角时,取ED 的中点M ,可得AM ⊥平面BCDE .可得22A B AM BM '=+,结合余弦定理即可得出.对于D.在翻折过程中,取平面AED ⊥平面BCDE ,四棱锥A BCDE '-体积()3133BCDE f S λλλλ=⋅⋅=-,()01λ∈,,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得出. 【详解】对于A.在边A E '上点F ,在A D '上取一点N ,使得//FN ED ,在ED 上取一点H ,使得//NH EF ,作//HG BE 交BC 于点G ,如图所示,则可得FN 平行且等于BG ,即四边形BGNF 为平行四边形,∴//NG BE ,而GN 始终与平面ACD 相交,因此在边A E '上不存在点F ,使得在翻折过程中,满足//BF 平面A CD ',A 不正确.对于B ,102λ∈⎛⎫ ⎪⎝⎭,,在翻折过程中,点A '在底面BCDE 的射影不可能在交线BC 上,因此不满足平面A BC '⊥平面BCDE ,因此B 不正确.对于C.12λ=,当二面角A DE B '--为直二面角时,取ED 的中点M ,如图所示:可得AM ⊥平面BCDE , 则22223111010()1()21cos120222A B AM BM '=+=++-⨯⨯⨯︒=≠,因此C 不正确;对于D.在翻折过程中,取平面AED ⊥平面BCDE ,四棱锥A BCDE '-体积()3133BCDE f S λλλλ=⋅⋅=-,()01λ∈,,()213f λλ'=-,可得33λ=时,函数()f λ取得最大值()312313f λ⎛⎫=-= ⎪⎝⎭,因此D 正确. 综上所述,不成立的为ABC.故选:ABC.【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运动的观点理解空间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四棱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余弦定理、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考查了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难题.10.如图,1111ABCD A B C D -为正方体,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11A C ⊥平面11BB D DB .1BD ⊥平面1ACBC .1BD 与底面11BCC B 2D .过点1A 与异面直线AD 与1CB 成60角的直线有2条【答案】ABD【分析】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判断A 与B ;求解1BD 与底面11BCC B 所成角的正切值判断C ;利用空间向量法可判断D .【详解】对于A 选项,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BB ⊥平面1111D C B A ,11A C ⊂平面1111D C B A ,则111BB A C ⊥,由于四边形1111D C B A 为正方形,则1111AC B D ⊥,1111BB B D B =,因此,11A C ⊥平面11BB D D ,故A 正确;对于B 选项,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DD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1AC DD ∴⊥,因为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所以,AC BD ⊥,1D DD BD =,AC ∴⊥平面11BB D D ,1BD ⊂平面11BB D D ,1AC BD ∴⊥,同理可得11BD B C ⊥, 1ACB C C =,1BD ∴⊥平面1ACB ,故B 正确; 对于C 选项,由11C D ⊥平面11BCC B ,得11C BD ∠为1BD 与平面11BCC B 所成角, 且111112tan 2C D C BD BC ∠==,故C 错误; 对于D 选项,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DC 、1DD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1,0,0A 、()0,0,0D 、()0,1,0C 、()11,1,1B ,()1,0,0DA =,()11,0,1CB =,设过点1A 且与直线DA 、1CB 所成角的直线的方向向量为()1,,m y z =, 则221cos ,21DA mDA m DA m y z ⋅<>===⋅++, 1122111cos ,221CB m z CB m CB m y z ⋅+<>===⋅⋅++, 整理可得2222341y z y z z ⎧+=⎨=++⎩,消去y 并整理得2210z z +-=,解得12z =-12z =-由已知可得3z ≤,所以,12z =-+22y =±因此,过点1A 与异面直线AD 与1CB 成60角的直线有2条,D 选项正确.故选:ABD.【点睛】方法点睛: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一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三是平行线法(若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这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解题时,注意线线、线面与面面关系的相互转化;另外,在证明线线垂直时,要注意题中隐含的垂直关系,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和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矩形的内角、直径所对的圆周角、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直角三角形(或给出线段长度,经计算满足勾股定理)、直角梯形等等.。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10道大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10道大题1.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垂直于面ABCD,已知∠ABC=45°,AB=2,BC=22,SB=SC=3.1) 证明平面SCD与平面SAB的交线l平行于AB;2) 证明SA垂直于BC;3) 求直线SD与面SAB所成角的正弦值。
2.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P为其顶点,O为其中心,PO平行于AB且PO=2,M为PD的中点,AD=AC=1,O为AC的中点。
1) 证明PB平行于平面ACM;2) 证明AD在平面PAC上;3) 求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3.在四棱锥P-ABCD中,∠ABC=∠BAD=90°,BC=2AD,△PAB与△PAD均为等边三角形。
1) 证明CD垂直于平面PBD;2) 求二面角CPB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4.在四棱锥P-ABCD中,PA垂直于底面ABCD,AC垂直于AD,ABCD为梯形,AB平行于DC,AB垂直于BC,PA=AB=BC=3,点E在棱PB上,且PE=2EB。
Ⅰ) 证明平面PAB垂直于平面PCB;Ⅱ) 证明PD平行于平面EAC;Ⅲ) 求平面AEC和平面P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5.在图中,矩形ABCD所在平面垂直于直角梯形ABPE所在平面于直线AB,平面ABCD与平面ABPE的交线为AB,且AB=BP=2,AD=AE=1,AE垂直于AB,且AE平行于BP。
1) 在面ABCD内是否存在点N,使得MN垂直于平面ABCD?若存在,请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求二面角D-PE-A的余弦值。
6.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BC垂直于侧面A1BB1,且AA1=AB=2.1) 证明AB垂直于BC;2) 若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角为α,求锐二面角AAC1B的大小。
7.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面VAD 为正三角形,平面VAD垂直于底面ABCD。
立体几何复习专题及答案-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复习专题姓名: 班级:考点一、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02,3,90PA PB AB BC ABC ====∠=,平面PAB ⊥平面ABC ,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1)求证:DE //平面PBC ; (2)求证:AB PE ⊥;(3)求三棱锥B PEC -的体积.2.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PCD △为等边三角形,平面PAC ⊥平面PCD ,PA CD ⊥,2CD =,3AD =,(Ⅰ)设G H ,分别为PB AC ,的中点,求证:GH ∥平面PAD ; (Ⅱ)求证:PA ⊥平面PCD ;3.如图,七面体ABCDEF 的底面是凸四边形ABCD ,其中2AB AD ==,120BAD ∠=︒,AC ,BD 垂直相交于点O ,2OC OA =,棱AE ,CF 均垂直于底面ABCD .(1)证明:直线DE 与平面BCF 不.平行;4.(2014新课标Ⅱ)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Ⅰ)证明:PB ∥平面AEC ;(Ⅱ)设二面角D AE C --为60°,AP =1,AD =3,求三棱锥E ACD -的体积.考点二、空间中的垂直关系5.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E ,F 分别是线段AD ,BD 的中点,90ABD BCD ∠=∠=,2EC =,2AB BD ==,直线E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等于30.(1)证明:平面EFC ⊥平面BCD ;6.已知某几何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为矩形,侧视图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俯视图为直角梯形.(1)求证:BN ⊥平面11C B N ;(2)设M 为AB 中点,在C B 边上求一点P ,使//MP 平面1C NB ,求CBPP 的值.7.(2016全国I )如图,在以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ABEF为正方形,2AF FD =,90AFD ∠=,且二面角D AF E --与二面角C BE F --都是60.(I )证明:平面ABEF⊥平面EFDC ;(II )求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考点三、折叠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中的位置关系8.如图 1,在直角梯形ABCD 中, //,AB CD AB AD ⊥,且112AB AD CD ===.现以AD 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ADEF ,然后沿边AD 将正方形ADEF 翻折,使ADEF 平面与平面ABCD 垂直, M 为ED 的中点,如图 2.(1)求证: //AM 平面BEC ;(2)求证: BC ⊥平面BDE ; .9.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中,点E,F 分别是AB,BC 的中点,点M 在AD 上,且14AM AD =,将AED,DCF 分别沿DE,DF 折叠,使A,C 点重合于点P ,如图所示2.()1试判断PB 与平面MEF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2求二面角M EF D --的余弦值.10.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D AB ⊥,22AB BC AD ===,四边形EDCF 为矩形,3CF =,平面EDCF ⊥平面ABCD . (1)求证:DF //平面ABE ;(2)求平面ABE 与平面EFB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3)在线段DF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直线BP 与平面AB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若存在,求出线段BP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1,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F是CD的中点,现-.将三角形DEF沿EF翻折成如图2所示的五棱锥P ABCFE(1)求证:AC//平面PEF;(2)若平面PEF⊥平面ABCFE,求直线PB与平面PAE所成角的正弦值.12.(2011•浙江)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PO⊥平面ABC,垂足O落在线段AD上,已知BC=8,PO=4,AO=3,OD=2(1)证明:AP⊥BC;(2)在线段AP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二面角A﹣MC﹣β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AM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底面ABC 为等边三角形,122CC AC ==.(Ⅰ)求三棱锥11C CB A -的体积;(Ⅱ)在线段1BB 上寻找一点F ,使得1CF AC ⊥,请说明作法和理由.考点四、知空间角求空间角问题14.(2014天津)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2BA BD ==2AD =,5PA PD ==E ,F 分别是棱AD ,PC 的中点.(Ⅰ)证明: EF ∥平面PAB ; (Ⅱ)若二面角P AD B --为60°, (ⅰ)证明:平面PBC ⊥平面ABCD(ⅱ)求直线EF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PCDBF15.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ABCD ⊥平面,E 为PD 的中点.(1)证明://E PB A C 平面;(2)设13AP AD ==,,三棱锥P ABD -的体积34V =,求二面角D -AE -C 的大小16.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 PA ⊥底面ABCD ,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90ADC ∠=︒, //AD BC , AB AC ⊥, 2AB AC ==,点E 在AD 上,且2AE ED =.(Ⅰ)已知点F 在BC 上,且2=CF FB ,求证:平面PEF ⊥平面PAC ;(Ⅱ)当二面角--A PB E 的余弦值为多少时,直线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45︒?立体几何专题参考答案1. (1)证明:∵在△ABC 中,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DE ∥BC . ∵DE ⊄平面PBC 且BC ⊂平面PBC ,∴DE ∥平面PBC . (2)证明:连接PD .∵PA =PB ,D 为AB 的中点,∴PD ⊥AB .∵DE ∥BC ,BC ⊥AB ,∴DE ⊥AB .又∵PD 、DE 是平面PDE 内的相交直线, ∴AB ⊥平面PDE .∵PE ⊂平面PDE ,∴AB ⊥PE .(3)解:∵PD ⊥AB ,平面PAB ⊥平面ABC ,平面PAB ∩平面ABC =AB ,∴PD ⊥平面ABC ,可得PD 是三棱锥P -BEC 的高. 又∵33,2BECPD S==,1332B PEC P BEC BEC V V S PD --∆∴==⨯=. 2.(I )见解析;(II )见解析;(III )33. (I )证明:连接BD ,易知AC BD H ⋂=,BH DH =,又由BG PG =,故GHPD ,又因为GH ⊄平面PAD ,PD ⊂平面PAD , 所以GH ∥平面PAD .(II )证明:取棱PC 的中点N ,连接DN ,依题意,得DN PC ⊥, 又因为平面PAC ⊥平面PCD ,平面PAC平面PCD PC =,所以DN ⊥平面PAC ,又PA ⊂平面PAC ,故DN PA ⊥, 又已知PA CD ⊥,CD DN D =,所以PA ⊥平面PCD . 3.(1)见解析;(2)23535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题复习 (3)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题复习 三1.(2017·唐山模拟)正三棱锥的高和底面边长都等于6,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64π B .32π C .16π D .8π答案 A解析 如图,作PM ⊥平面ABC 于点M ,则球心O 在PM 上,PM =6,连接AM ,AO ,则OP =OA =R(R 为外接球半径),在Rt △OAM 中,OM =6-R ,OA =R ,又AB =6,且△ABC 为等边三角形,故AM =2362-32=23,则R 2-(6-R)2=(23)2,则R =4,所以球的表面积S =4πR 2=64π.2.已知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高为4,体积为16,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16π B .20π C .24π D .32π答案 C解析 由V =Sh ,得S =4,得正四棱柱底面边长为2.画出球的轴截面可得,该正四棱柱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所以球的半径为R =1222+22+42= 6.所以球的表面积为S =4πR 2=24π.故选C.3.若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8,则这个正方体的内切球的表面积是( ) A .8π B .6π C .4π D .π答案 C解析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a 3=8.因此内切球直径为2,∴S 表=4πr 2=4π.4.(2017·课标全国Ⅲ)已知圆柱的高为1,它的两个底面的圆周在直径长为2的同一个球的球面上,则该圆柱的体积为( ) A .π B.3π4 C.π2 D.π4 答案 B解析 根据已知球的半径长是1,圆柱的高是1,如图,所以圆柱的底面半径r =22-122=32,所以圆柱的体积V =πr 2h =π×(32)2×1=34π.故选B. 5.(2018·安徽合肥模拟)已知球的直径SC =6,A ,B 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且AB =SA =SB =3,则三棱锥S -ABC 的体积为( ) A.324B.924 C.322 D.922答案 D解析 设该球球心为O ,因为球的直径SC =6,A ,B 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且AB =SA =SB =3,所以三棱锥S -OAB 是棱长为3的正四面体,其体积V S -OAB =13×12×3×332×6=924,同理V O -ABC =924,故三棱锥S -ABC 的体积V S -ABC =V S -OAB +V O -ABC =922,故选D.6.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6个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若AB =3,AC =4,AB ⊥AC ,AA 1=12,则球O 的半径为( ) A.3172B .210 C.132 D .310 答案 C解析 如图,由球心作平面ABC 的垂线,则垂足为BC 的中点M. 又AM =12BC =52,OM =12AA 1=6,所以球O 的半径R =OA =(52)2+62=132. 7.(2018·广东惠州一模)已知一个水平放置的各棱长均为4的三棱锥形容器内有一小球O(质量忽略不计),现从该三棱锥形容器的顶端向内注水,小球慢慢上浮,当注入的水的体积是该三棱锥体积的78时,小球与该三棱锥各侧面均相切(与水面也相切),则小球的表面积等于( ) A.76π B.43πC.23π D.12π 答案 C解析 由题知,没有水的部分的体积是三棱锥形容器的体积的18,三棱锥形容器的体积为13·34·42·63·4=1623,所以没有水的部分的体积为223.设其棱长为a ,则其体积为13×34a 2×63a =223,∴a =2,设小球的半径为r ,则4×13×3×r =223,解得r =66,∴球的表面积为4π×16=23π,故选C.8.如图,ABCD -A 1B 1C 1D 1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S -ABCD 是高为1的正四棱锥,若点S ,A 1,B 1,C 1,D 1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 ) A.25π16 B.49π16 C.81π16 D.243π128答案 C解析 如图所示,O 为球心,设OG 1=x ,则OB 1=SO =2-x ,同时由正方体的性质可知B 1G 1=22,则在Rt △OB 1G 1中,OB 12=G 1B 12+OG 12,即(2-x)2=x 2+(22)2,解得x =78,所以球的半径R =OB 1=98,所以球的表面积S =4πR 2=81π16,故选C. 9.(2018·郑州质检)四棱锥P -ABCD 的五个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该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E ,F 分别是棱AB ,CD 的中点,直线EF 被球面所截得的线段长为22,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A .9πB .3πC .22πD .12π答案 D解析 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该几何体可看作由正方体截得,则正方体外接球的直径即为PC.由直线EF 被球面所截得的线段长为22,可知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的长为22,可得正方形ABCD 的边长a =2,在△PAC 中,PC =22+(22)2=23,球的半径R =3,∴S 表=4πR 2=4π×(3)2=12π.10.(2014·湖南)一块石材表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将该石材切削、打磨,加工成球,则能得到的最大球的半径等于( )A .1B .2C .3D .4答案 B解析 此几何体为一直三棱柱,底面是边长为6,8,10的直角三角形,侧棱为12,故其最大球的半径为底面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故其半径为r =12×(6+8-10)=2,故选B.11.(2017·天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所有顶点在一个球面上,若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8,则这个球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92π解析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6a 2=18,得a =3,设该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为R ,则2R =3a =3,得R =32,所以该球的体积为43πR 3=43π(32)3=92π.12.若一个正四面体的表面积为S 1,其内切球的表面积为S 2,则S 1S 2=________.答案63π解析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 ,则正四面体的表面积为S 1=4·34·a 2=3a 2,其内切球半径为正四面体高的14,即r =14·63a =612a ,因此内切球表面积为S 2=4πr 2=πa 26,则S 1S 2=3a 2π6a 2=63π. 13.已知一圆柱内接于球O ,且圆柱的底面圆的直径与母线长均为2,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8π解析 圆柱的底面圆的直径与母线长均为2,所以球的直径为22+22=8=22,即球半径为2,所以球的表面积为4π×(2)2=8π.14.(2017·衡水中学调研卷)已知正三棱锥P -ABC ,点P ,A ,B ,C 都在半径为3的球面上,若PA ,PB ,PC 两两相互垂直,则球心到截面ABC 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33解析 方法一:先在一个正方体中找一个满足条件的正三棱锥,再利用正方体的性质解题.如图,满足题意的正三棱锥P -ABC 可以是正方体的一部分,其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且面ABC 与体对角线的交点是体对角线的一个三等分点,所以球心到平面ABC 的距离等于体对角线长的16,故球心到截面ABC 的距离为16×23=33.方法二:用等体积法:V P -ABC =V A -PBC 求解).15.(2018·四川成都诊断)已知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与侧视图都是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俯视图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若该多面体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答案3π解析由三视图知几何体为四棱锥,且四棱锥的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高等于1,其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棱锥的外接球即是边长为1的正方体的外接球,∴外接球的直径为3,∴外接球的表面积S=4π×(32)2=3π.16.(2018·河北唐山模拟)已知矩形ABEF所在的平面与矩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D=2,AB=3,AF=332,M为EF的中点,则多面体M-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答案16π解析记多面体M-ABCD的外接球的球心为O,如图,过点O分别作平面ABCD和平面ABEF的垂线,垂足分别为Q,H,连接MH并延长,交AB于点N,连接OM,NQ,AQ,设球O的半径为R,球心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d,即OQ=d,∵矩形ABEF所在的平面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F=332,M为EF的中点,∴MN=332,∴AN=NB=32,NQ=1,∴R2=(4+92)2+d2=12+(332-d)2,∴d=32,R2=4,∴多面体M-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R2=16π.1.(2017·课标全国Ⅱ,文)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2,1,其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则球O的表面积为________.答案14π解析依题意得,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32+22+12=14,记长方体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有2R=14,R=142,因此球O的表面积等于4πR2=14π.2.(2018·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及粗虚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 .8π B.25π2C .12π D.41π4答案 D解析 根据三视图得出,几何体是正方体中的一个四棱锥O -ABCD ,正方体的棱长为2,A ,D 为所在棱的中点.根据几何体可以判断,球心应该在过A ,D 的平行于正方体底面的中截面上,设球心到平面BCO的距离为x ,则到AD 的距离为2-x ,所以R 2=x 2+(2)2,R 2=12+(2-x)2,解得x =34,R=414,该多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R 2=414π,故选D. 3.(2014·陕西,理)已知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的正四棱柱的各顶点均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 ) A.32π3B .4πC .2π D.4π3答案 D解析 因为该正四棱柱的外接球的半径是四棱柱体对角线的一半,所以半径r =1212+12+(2)2=1,所以V 球=4π3×13=4π3.故选D.4.(2018·洛阳统一考试)如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200πB .150πC .100πD .50π答案 D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可以由一个长方体截去3个角后得到,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4、3,所以其外接球半径R 满足2R =42+32+52=52,所以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 =4πR 2=4π×(522)2=50π,故选D.5.(2018·广东清远三中月考)某一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是( )A .13πB .16πC .25πD .27π答案 C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底面对角线为4,高为3,设外接球半径为r ,则2r =(22)2+(22)2+32=5,∴r =52,∴长方体外接球的表面积S =4πr 2=25π.6.(2018·福建厦门模拟)已知球O 的半径为R ,A ,B ,C 三点在球O 的球面上,球心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32R ,AB =AC =BC =23,则球O 的表面积为( ) A.163π B .16π C.643π D .64π答案 D解析 因为AB =AC =BC =23,所以△ABC 为正三角形,其外接圆的半径r =232sin60°=2,设△ABC 外接圆的圆心为O 1,则OO 1⊥平面ABC ,所以OA 2=OO 12+r 2,所以R 2=(32R)2+22,解得R 2=16,所以球O 的表面积为4πR 2=64π,故选D.7.(2018·四川广元模拟)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将△ADE ,△EBF ,△FCD 分别沿DE ,EF ,FD 折起,使得A ,B ,C 三点重合于点A ′,若四面体A ′EFD 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半径为________.答案62解析 由题意可知△A ′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 ′D ⊥平面A ′EF.由于△A ′EF 可以补全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该四面体必能补全为长、宽、高分别为1,1,2的正四棱柱,三棱锥的外接球与正四棱柱的外接球是同一个球,易知正四棱柱的外接球的直径为12+12+22= 6.故球的半径为62. 8.(2017·德州模拟)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是腰长为1的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该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若该几何体的所有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答案 133π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1的正方形,高为1的四棱锥,故体积V =13×1×1×1=13,该几何体与棱长为1的正方体具有相同的外接球,外接球直径为3,该球表面积S =4π×(32)2=3π,正方体、长方体的体对角线即为外接球的直径.。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例1】如图,在△ABC中,∠ABC=,O为AB边上一点,且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且DA∥PO.(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OB=OC,又∵∠ABC=,∴∠OCB=,∴∠BOC=.⊥∴CO AB.又PO⊥平面ABC,⊥OC⊂平面ABC,∴PO OC.又∵PO,AB⊂平面PAB,PO∩AB=O,∴CO⊥平面PAB,即CO⊥平面PDB.又CO⊂平面COD,∴平面PDB⊥平面COD.(2)解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OA=1,则PO=OB=OC=2,DA=1.则C(2,0,0),B(0,2,0),P(0,0,2),D(0,-1,1),∴PD=(0,-1,-1),BC=(2,-2,0),BD=(0,-3,1).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令y=1,则x=1,z=3,∴n=(1,1,3).设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间标.第一步:建立空直角坐系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线)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计夹(或函数值).第四步:算向量的角将夹转为间.第五步:向量角化所求的空角查关键错题规.第六步:反思回顾.看点、易点和答范【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中,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为B1D1的中点,过A1,D,E的平面交CD1于F.(1)证明:EF∥B1C.(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 DC∥∥,且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 A∥1D,又A1D⊂面A1DE,B1C⊄面A1DE,于是B1C∥面A1DE.又B1C⊂面B1CD1,面A1DE∩面B1CD1=EF,所以EF∥B1C.(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且AA1=AB=AD.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轴,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而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A1D=(0,1,-1),由n1⊥A1E,n1⊥A1D得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平面PAB;(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又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2)解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因为PA=PD,所以PO⊥AD.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因为AC=CD,所以CO⊥AD.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z=2,则x=1,y=-2.所以n=(1,-2,2).又PB=(1,1,-1),所以cos〈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 设M是棱P 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因此点M(0,1-λ,λ),BM=(-1,-λ,λ).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则BM·n=0,即(-1,-λ,λ)·(1,-2,2)=0,解得λ=.所以在棱P 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应设,把要成立的作件结论当条,据此列方对断问题,先假存在【类题通法】(1)于存在判型的求解规围内”等.标,是否有定范的解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化问题转为“点的坐是否有解对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合已知和列出等式综结论,解出参数.(2)于位置探究型【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 AD=45°,E为P A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PC;(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和CM,过点C作CN⊥AB,垂足为点N.∵CN⊥AB,DA⊥AB,∴CN∥DA,又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CN=AD=8,DC=AN=6,在Rt△BNC中,BN===6,∴AB=12,而E,M分别为P A,PB的中点,∴EM∥AB且EM=6,又DC∥AB,∥且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EM CD∥∵⊂平面PBC,DE⊄平面PBC,∴DE CM.CM∴DE∥平面BPC.(2)解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8,0,0),B(8,12,0),C(0,6,0),P(0,0,8).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设点F坐标为(8,t,0),则CF=(8,t-6,0),DB=(8,12,0),由CF·DB=0得t=.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又PC=(0,6,-8),FC=.由得即不妨令y=12,有n=(8,12,9).则cos〈n,m〉===.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 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1)证明:D′H⊥平面ABCD;(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得AC ⊥BD ,AD =CD .又由AE =CF 得=,故AC ∥EF .因此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4.由EF ∥AC 得==.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解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AB =(3,-4,0),AC =(6,0,0),AD′=(3,1,3).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sin 〈m ,n 〉=.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翻折前后形中面位置系和度量系的化关键搞清图线关关变情况,一般地翻折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性不生化还个质发变,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性生化个质发变.【变式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AB =BC =1,AD =2,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如图2.(1)证明:CD⊥平面A1OC;(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在题图1中,因为AB=BC=1,AD=2,E是AD的中点,∠BAD=,所以BE⊥AC.即在题图2中,BE⊥OA1,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解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又由(1)知,BE⊥OA1,BE⊥OC,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如图,以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所以B,E,A1,C,得BC=,A1C=,CD=BE=(-,0,0).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则得取n1=(1,1,1);得取n2=(0,1,1),从而cos θ=|cos〈n1,n2〉|==,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程复习专题 ——数学立体几何一空间几何体 ㈠空间几何体的类型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 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了封闭几何体。
其中, 这条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㈡几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棱柱的结构特征1.1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其余各面都是四边 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1.2棱柱的分类瓦他棱柱…②四检杆 底血为甲行四边遊 T-trAfij 休侧检旺亢丁底向A-'K'tf'AlkJtt 囱向为和序------------------ ► ------------- - ----------------- ■------------------ A长方体I 屁血为止方册.1』四棱相 傭棱打底血边怅*||簞 止方体1.3棱柱的性质⑴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⑵ 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⑶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⑷直棱柱的侧棱长与高相等,侧面的对角面是矩形。
1.4长方体的性质⑴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的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 条棱的平方和:AC 12 = AB 2 + AC 2 + AA 12⑵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 AC 1与过定点A 的三条棱所成 的角分别是a 伙Y 那么:2 2 2cos a + cos 3 + COS 丫=1sin 2 a + sin 3 + siny =2⑶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 AC 1与过定点A 的相邻三个面所组成的角分别为a 3 Y 则:.咬llLI 昭|1.呂出*正棱柱够一;I ;从图1-2长方体2 COs a2 2+ cos 3 + COSY = 2sin 2 a 2 2+ sin 3 + sinY =1E'A图图1棱柱棱柱1.5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正n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n个全等矩形组成的以底面周长和侧棱为邻边的矩形。
1.6棱柱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 直棱柱侧面 =c • h (c 为底面周长,h 为棱柱的高) S 直棱柱全=c • h+ 2S 底 V 棱柱=S 底• h 2圆柱的结构特征 2-1圆柱的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 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 的几何体叫圆柱。
2- 2圆柱的性质⑴上、下底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等圆; ⑵ 过轴的截面(轴截面)是全等的矩形。
2-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以底面周长和母线长为邻边的矩形。
2-4圆柱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 圆柱侧面=2 n r • h (r 为底面半径,2S 圆柱全=2时h + 2 r2V 圆柱=S 底h = n h r 3棱锥的结构特征 3-1棱锥的定义⑴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 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⑵正棱锥:如果有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 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投影是底面的中心, 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3- 2正棱锥的结构特征⑴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相似的正多边形, 面的距离之比;⑵正棱锥的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⑶正棱锥中的六个元素,即侧棱 (SB )、高(SO )、斜高(SH )、侧棱在底面上的射影(0B )、斜 高在底面上的射影(0H )、底面边长的一半(BH ),构成四个直角三角形(三角形SOB 、SOH 、SBH 、OBH 均为直角三角形)。
3-3正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正n 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 n 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组成。
3-4正棱锥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 正棱锥侧 =0.5 c h ' (c 为底面周长,h'为侧面斜高) S 正棱锥全=0.5 c h' + S 底面V 棱锥=1/3 S 底面• h (h 为棱锥的高)h 为圆柱的高)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的距离与顶点到底4圆锥的结构特征4- 1圆锥的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4- 2圆锥的结构特征⑴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截面直径与底面直径之比等于顶点到截面的距离与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之比;⑵轴截面是等腰三角形;⑶ 母线的平方等于底面半径与高的平方和:.2 2 .2I = r + h4- 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以顶点为圆心,以母线长为半径的扇形。
4- 4圆锥的面积和体积的公式S圆锥侧=n • I (r为底面半径,I为母线长)S圆锥全=n r (r + I)V圆锥=1/3 2nr h (h为圆锥高)5棱台的结构特征5.1棱台的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我们把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棱台。
5.2正棱台的结构特征⑴ 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⑵正棱台的两个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正多边形;⑶ 正棱台的对角面也是等腰梯形;⑷ 棱台经常被补成棱锥,然后利用形似三角形进行研究。
5- 3正棱台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棱台侧=n/2 (a + b) • h' (a为上底边长,b为下底边长,S棱台全=S上底+ S下底+ S侧V棱台6圆台的结构特征6- 1圆台的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我们把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圆台。
6-2圆台的结构特征⑴ 圆台的上下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⑵ 圆台的截面是等腰梯形;⑶ 圆台经常补成圆锥,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研究。
h'为棱台的斜高,n为边数)图1-5圆锥(S +JW 4-6-3圆台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 圆台侧= n (R + r ) • l (r 、R 为上下底面半径)2 2S 圆台全=• r + n • R + n • (R + r ) • I2 2V 圆台=1/3 ( r n + TtR + < R ) h (h 为圆台的高) 7球的结构特征 7-1球的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 半圆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
空间中,与定 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 几何体称为球体。
7-2球的结构特征⑴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⑵截面半径等于球半径与截面和球心的距离的平方 差:r 2 = R 2 -d 2★ 7-3球与其他多面体的组合体的问题球体与其他多面体组合,包括内接和外切两种类型,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⑴ 根据题意,确定是内接还是外切,画出立体图形;⑵ 找出多面体与球体连接的地方,找出对球的合适的切割面,然后做出剖面图; ⑶ 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中圆与多边形的问题;⑷注意圆与正方体的两个关系:球内接正方体,球直径等于正方体对角线; 球外切正方体,球直径等于正方体的边长。
7-4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 球面=4 n 2 R (R 为球半径) V 球=4/3 n 3 R㈢空间几何体的视图1三视图:观察者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边向右边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右边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注意:⑴ 俯视图画在正视图的下方,“长度”与正视图相等;侧视图画在正视图的右方,"高度”与正视图相等,“宽度”与俯视图相等。
(正侧一样高,正俯一样长,俯侧一样 宽) ⑵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都是平面图形,而不是直观图。
2直观图2-1直观图的定义:是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直观图通常 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轴B图1-8球2-2斜二测法做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⑴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即取/ xOy = 90 ° ;⑵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的轴O'' O取/ x'0'' = 45°或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⑶ 在坐标系x' o'中画直观图时,已知图形中平行于数轴的线段保持平行性不变;平行于x轴的线段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减半。
_结论:采用斜二测法作出的直观图的面积是原平面图形的42-3解决关于直观图冋题的注意事项⑴ 由几何体的三视图画直观图时,一般先考虑“俯视图”;⑵由几何体的直观图画三视图时,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画成实线,不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画成虚线。
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㈠平面的基本性质1立体几何中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 2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直线在平面内。
公理二: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一: 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二: 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三: 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三: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 线(两个平面的交线)。
1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1.1平行线的传递公理: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即:all b , b // c ' all c1.2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3异面直线⑴ 定义: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
⑵ 判定定理:连平面内的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这个平面内不过此点的直线为异面直P 电a»=> PA 1 Ja 异面 农ua a1.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⑴ 异面直线成角的范围:(0° , 90° ]. ⑵ 作异面直线成角的方法:平移法。
注意:找异面直线所成角时,经常把一条异面直线平移到另一条异面直线的特殊点 (如中点、端点等),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相交、平行 )aHp =a线。
即:平面a 与平面B 交于直线a 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PAaup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1.4判断或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⑴ 利用定义(反证法):l n a = , e // a (用于判断); ⑵ 利用判定定理:线线平行 二1■线面平行(用于证明); ⑶ 利用平面的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用于证明);⑷ 利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直线和平面平行(用于判断)。
2线面斜交和线面角:I n a = A2.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简称线面角):若直线与平面斜交, 则平面的斜线与该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夹角 0O 2.2线面角的范围:灰[0 ° 90 °注意:当直线在平面内或者直线平行于平面时,0 =0°当直线垂直于平面时,0 =90 °3面面平行3.1面面平行的定义:空间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为两 平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