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后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规划之后的企业困境与挑战

1、十三五的主要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完成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

以可控的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迈入高收入社会;

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2、四大转折性变化;

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3年,城镇户均住房超过1套;

2014年,地方政府高负债难以为继,国务院出台43号文件着手治理;全球贸易增速过去30年平均为GDP增速的两倍,2012年以来回落至低于GDP增速;

上述变化及其叠加效应是今年总需求增速持续收缩的主导性因素。

3、过去,地方政府全力抓大项目、抓招商引资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依靠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借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为重要抓手。现阶段,原有的利益机制被

打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探索、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很多地方干部感到没有思路、缺少抓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中,“不想干干”“不会干”等并存。

4、从发展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将延续,并存在向货币危机转化的可能;美元将处于升值周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市场波动性增大;大宗商品总体上处于萧条向复苏逐步转变的阶段,全球仍将处于低通胀期。在全球市场信心脆弱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的边际影响前所未有,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充分和有效利用在增大的外溢效应。

5、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后发优势的内涵和强度发生变化,低成本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深刻调整与国内发展阶段转换相互叠加,旧动力快速萎缩与新动力成长缓慢同时存在,经济增速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时间、大幅度调整。

6、出口在波动中保持低速增长;消费受收入增长乏力和消费模式转变影响,增速呈小幅下降态势;投资仍将是主导需求变动的关键变量。2016年可能是未来3年投资增速最慢的一年。如果能避免系统性奉献,则中高速增长阶段性底部有望在2016年出现,201

7、2018年经

济增速会略有回升,但幅度有限。

7、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消费、服务业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共享将有所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共享年均提升将超过1个百分点,到2018年消费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5%;从产业机构看,服务业的比重将稳步上升,到2018年有望超过53%;全要素生产率的共享也将逐步提升,到2018年将超过35%。

8、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要素规模扩张专项质量效益提升、由中等收入买入高收入的“惊险一跃”的关键时期。伴随增长速度趋势性下降,经济结构将出现快速变动和深度调整,经济运行的风险和脆弱程度明显增加。制度创新是否有效、政策取向是否适当,将决定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的成败。

9、从追赶型国家经验看,经过一个时期快速整张后,随着后发优势减弱和内生条件变化,经济增速会在较短时期内出现大幅下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放缓,是结构调整主导与周期因素叠加的综合反映,与一般到额商业周期波动存在明显不同。无论是供给学派还是凯恩斯主义,可能都无法单独为当前我国经济开出完整的药方。

10、由于大量过剩产能不能有效推出,供大于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和PPI持续负增长,企业利润滑坡,债务负担加重(债务通缩螺旋)。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恶性肿瘤”,必须痛下决心施行“外科手术”。宏观经济必须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在保持总需求的基本稳定的同时,转向以供给调整结构改革为主。

11、需求政策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总需求的相对稳定和适度扩张,防止经济出现短期断崖式下滑,为结构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要注意避免在需求管理中进一步加重本已失衡的经济比例关系。经济下行既是挑战,更是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要十分珍惜和紧抓经济下行中推进市场出清、资产重组和风险释放的机会。

12、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违规、低效)逐步推出,促进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政府与市场)。供给侧减量,并通过结构调整、升级,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逐步企稳,企业盈利能力回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13、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下决心消灭“僵尸企业”,加快推进过剩产能有效出清和资产重组,恢复市场又坏资源配置功能;“”再次解放人、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激发和释放经济内在活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要素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在发展的更高阶段和更高水平建立新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