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
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
“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
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 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 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 规范,一个道德。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三)狂人的形象
1、鲁迅为什么选择“狂人”作为抒写 对象,这一形象与作品的清醒认识怎样 统一起来? 2、分析狂人的最终命运,当中有何寓 义?
1、塑造了特殊的审美类型- 阿Q
2、吸收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叙 述特点 3、深刻的杂感笔法

在叙述和描写中掺入了尖锐、幽默深 刻的议论,包括反语形式的运用。
4、语言精炼含蓄
第三节

《呐喊》和《彷徨》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 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 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 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1926年8出版。
2、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 3、概述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塑造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领略鲁迅无羁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关注《故事新编》《野草》
四、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五、简述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
六、能简单评价鲁迅的思想和哲学。
必读篇目

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孤独者、 伤逝、铸剑、影的告别、死火、过客、
在精神上戕害着等级社会的下层人,侵
蚀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严格地控制着人
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
因而他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较
多的不觉之中被吃掉的形象 。
(1)农民形象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把农
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状态深刻地加以
艺术展现,提出了农民问题。

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其低下、悲惨,

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 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 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 自觉、大胆的突破。
2、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
①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 普通农民的小说家。 ②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 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③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 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 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 生根本怀疑。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3、 “中间物”意识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三、鲁迅的创作
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学术著作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 Q 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
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 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 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3、封建桎梏下中国社会现实缩影——未庄
含着探索中的苦闷呼号 。
关于《彷徨》: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
冷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
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 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 望而痛苦的心境。
二、《呐喊》、《彷徨》的思想 价值及人物形象

一、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
关于《呐喊》:
1、文学的启蒙 2、潜在的心理动机: 渲泄内心的苦闷。

《呐喊· 自序》是解读 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从心理角度看,《呐喊 · 自序》清楚 地叙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 的苦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图从“苦 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 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 丰富”(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 究》)。
阿长与《山海经》、灯下漫笔、二丑艺
术、春末闲谈、女吊 等
第一节 鲁迅的精神历程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后改为豫才。
二、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 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 造思考的切入点。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 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 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 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 “人的现代化”问题 。
5、艺术特点
一、《狂人日记》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一)鲁迅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
(即文章的主题)
(二)吃人意象的演变
1 、吃人问题的提出 —— 历史上的吃人传 统(题叙、第1——3段)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独特的社会环境——未庄 封建等级观念充溢着一切角落,影响着 所有的人际关系,这种等级意识森严、 冷漠无情的现实,正是造成阿Q悲剧的 原因之一,也是生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 土壤。
4、阿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

阿Q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
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
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古久
先生——狼子村· · · · · ·
3、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
批判(第11——13段)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积极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 者形象。

《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 高干亭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属于 这一类。 四铭是典型的封建假道学,表面上道貌 岸然,高谈阔论,保存国粹,对新式教 育极为愤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道德沦丧,但实际上卑下、虚伪 。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

鲁迅认为,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观念,

孔乙己、陈士成曾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
利禄,却终生未爬上统治者的显赫地位,
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不能支持其在社会
上生存下去,最后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
殉葬品

以孔乙己、陈士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
建等级观念吃人的罪恶。
4.觉醒者形象

鲁迅不仅颂扬先觉者的反抗精神,更从 悲剧现实出发,塑造了一批梦醒了无路
可走、倍感痛苦的知识者形象,如《在
(一)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
问题的关注

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二)人物形象
1.权势者形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 的“阔人”,如《阿 Q 正传》中的赵太 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 中的七大人等。他们自觉地维护着封建 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并体现了冷酷、 虚伪的精神特征。
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
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
《在酒楼上》、《孤独者》
1、五四退潮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队伍发生分化, 小说中的人物代表了哪类知识分子? 2、“我” 、吕纬甫 / 魏连殳、作者三者间是怎
样一种关系?
3、分析吕纬甫 / 魏连殳这个人物形象。
4、留心该篇的叙事艺术。
《伤逝》具有自省性质和忏悔色彩

“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有一篇

子君是一个勇敢纯真有个性的知识女性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扼制 环境的逼迫 对爱情的理解不同
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
A 从社会层面来看——外在原因

生存的困境
B 从个体生命层面来看——内在原因

心造的幻象
(三)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创性
A 既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又揭示了社会解放、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 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 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 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 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读书应试梦”
“科学救国梦”
“文学启蒙梦”
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
──“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 自身的“反省” ──“我决不是一个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3、命名

把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集 名为“呐喊”,是以此 为革命呼号、助威,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 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于前驱” 。当然,也隐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
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
《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 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 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 的情绪感受之中。
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 一是“离去 — 归来 — 再离去”。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 成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阿Q精神胜利法是在 长期的封建主义精神 奴役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婚姻家庭幸福和妇女解
放的制约,及个人奋斗的脆弱无力,对知识分 子具有警策作用。 B 既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发掘与批
判了他们身上的种种危机,为知识分子的成长
进步指明了一条自我批判的道路。
C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依附 型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 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
发出了来自铁屋 的呐喊,开辟了 我国小说发展的 新时代。
【本章学习要点】
一、了解鲁迅及其创作系统 二、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 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 成熟的标志。
1、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 结构模式。
1、战士说 2、狂人说 3、狂人兼战士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 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
(四)“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
1 、以“迫害狂”作为叙述主体,采用第一 人称叙述方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作详 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 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识流向 更有真实感

2、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
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

实写人物 —— 用的是现实主义 —— 构成
小说的骨架、血肉

虚写寓意 —— 用的是象征主义 —— 构成
小说的灵魂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二、说不尽的阿Q
1、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