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绘画语言论文

合集下载

美术修养论文——蒙克

美术修养论文——蒙克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笔者译。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

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

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

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

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

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

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蒙克绘画作品的“爱情”表达

蒙克绘画作品的“爱情”表达

128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作品中很少对客观实物进行具体描绘,而是更加强调精神情感的内涵表达,其中“爱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

分析探究蒙克绘画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对了解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理解其丰富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克的情感创作经历绘画早期,受自然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

在1880至1889年绘画早期,写实是蒙克作品的突出风格。

他运用印象派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专注于表现死亡、疾病和忧郁等主题[1]。

描绘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品往往呈现出孤独、绝望、凝重、压抑、死寂的画面氛围。

绘画中期,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1889至1909年的绘画中期,蒙克不断旅行以增加他的阅历。

他时常在挪威、法国和德国等地游学,寻找素材和灵感。

期间,蒙克创作了大量表达爱情的作品,逐渐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作品通过描绘病魔袭击、死神肆虐以及爱情破灭,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绘画晚期,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在1910至1944年的绘画晚期,蒙克回首以往的人生,感到长期缠绕在自己身上郁积忧闷的情绪从此消散。

一改以往画面中阴郁的基调,转而变得色彩明快、线条遒劲,大量作品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作品呈现出一种直率洒脱、稳重质朴,又不失随性简单、追求真实的绘画风格。

二、蒙克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加上几次异常曲折的爱情经历,使蒙克对爱情产生了奇异独特的认知。

蒙克幼年丧母,直接导致了他对女性认知的严重缺失。

蒙克的初恋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之后又有一位挪威富商的女儿不顾一切决意要嫁给他。

几次爱情都是充满悲情的结束,最终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悲惨印记,也奠定了他的爱情悲剧基础。

蒙克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都表现了他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善于挖掘个人内心情感,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通过绘画重新拾起,不断在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释放心灵深处对爱情压抑的欲望。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个人 看 到 这 幅 画 的人 。
活 的 和 时代 文 明 的反 映 。1985年 在 杭 州举 办 的 “85新 空 间 画 展 ”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85新空间画展”之后参展画家面对展览
时运 用表达情 绪的恐惧与不安 。所 的社会反响和全国青年美术大潮 ,引起新 的反省和思考 。时常将
:术创作在很 多情况下是 出于宣泄的需要 ,而蒙克将他 内心的 恐怖通过绘画作品宣泄 出来。
实情 感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05—531 2(201 5)23—01 77—01

声 刺耳尖 叫的声音 。这 幅画以视觉 的符号来传达听觉 的感受 。蒙
为 表 现 主 义 大 师 的成 名 作 。蒙 克 回 克 将那 由尖 叫所 产 生 的极 度 的 内在 焦 虑 ,转 化 为 一 种 令 人 信 服 忆 自己作 画 时 的 心 情 ,他 和 两 个 的 抽 象 意 象 。他 将其 画 面 上 的情 感 表 现 几 乎 推 向 了极 致 。整 个 画
的线条 ,将桥梁 、天空和大地联系在 属于 自己的作品。
捂 着 耳 朵 呐 喊 的 人 物 置 于 画 面 的 前
i直 接 面 向 观 众 ,使 整 个 画面 产 生 一
参 考 文 献 :
一 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
[113  ̄ 威.中国当代美术 3O年[M】.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2009.
n荡 不 安 的 线 条 。一 方 面 ,画 中 的 天 同的艺 术手段融入在作 品中,这样 的作 品是有 灵魂 的 ,它会带给
的血红色波浪 ,令人感到震颤和恐 社会的价值是无 限的 !《呐喊》注入 面 ,全画的色彩又是郁 闷的 : 真实的体现给我们 ,这是一幅让人 神经 特别 紧张的画 ,一声发 自

浅析画家蒙克的艺术作品

浅析画家蒙克的艺术作品

人生悲剧映射在艺术作品中-----------绘画天才蒙克的艺术人生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又说:“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

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

”“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

他的绘画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绘画内容重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蒙克的人生悲剧体现在不同的时期,绘画的风格以及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蒙克的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蒙克的艺术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恐怖、不安、生命,是一个用心灵绘画的天才。

蒙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陆军上尉军衔的军医。

因为母亲在之前就患有当时世界流行的疾病肺结核,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离开给5岁的蒙克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那时候的蒙克是一个神经很敏感的孩子。

在此之后,他开始用笔画画。

蒙克少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从对绘画形体的把握上来看,都具有表现鲜明和刻画准确的特点。

然而,在爱德华·蒙克14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体验中,又遭遇了一次痛苦的经历,这就是他姐姐索菲亚因为遗传的肺结核病而死亡,姐姐的死亡是他的心理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

而他自己也体弱多病。

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

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

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

“疾病”·“爱情”·“死亡”——浅论蒙克作品的绘画主题与艺术构境

“疾病”·“爱情”·“死亡”——浅论蒙克作品的绘画主题与艺术构境

为幼年 的心理 印象能 够预定某种社会 系结 的形 成 ,范畴他在传
“ 疾病” ・ “ 爱情” ・ “ 死亡"
— —
浅 论 蒙克 作 品 的绘 画 主题 与 艺术 构 境
【 摘
要】 爱德 华・ 蒙克的作 品被分为“ 疾病 、 爱情 、 死亡” 三大主题 , 它们是 蒙克在画布上屡屡重现的
梦魇。 其中, “ 死亡” 始终是他竭力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核心主题。 蒙克画笔下的“ 死亡” 并非赤裸裸的惊
躯 里破 茧而出 , 挣脱死亡的暗影和可怖 。 《 病 中的孩子》 是蒙克早期 绘画 中的杰 出代表 , 是他重 要 的
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 习期 间, 蒙克受 到克里斯提安 ・ 克鲁格的
影响 , 开始 接触 波西米亚风格 的艺术 家与作 家。他们崇 尚 自由,
艺术源泉之一。 在这幅作品 中, 蒙克 寻找 到属 于 自己的表达方式 和创作 主题 。它虽然归属 于“ 疾病” 主题 , 但就某种角度而言 , 与
注视着似有似无 的影像 , 身旁的母亲对于此刻 的她而言 , 俨然不 复有真实的存在感 。面对死亡 , 面对即将到来 的暗影 , 面对似乎 有些微 妙的亲情 , 少女仅剩默然的等待。 这恰是对恐惧 的最佳表 现。 也许 , 这也 正是 画家反复修改 画面 的原 因之一 。 希腊晚期雕
塑《 拉奥孑 L 》 塑造 了拉 奥孔 因触怒 阿波罗 神而与他 的两个儿子被 海边游来 的大蛇 缠绕 、 噬咬的形象 , 其精神 和肉体 虽陷于莫大的
蒙克在其漫长 的 自我对话 中背负并记述 了现 实世 界曾经举
行 的一场场或疯狂或绝望或平静 的午后沙龙 。 曾经 的沙龙主题 , 曾经令他暂 留的驿站 , 古 典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 抑或印象主义 , 这些终究不足 以表现他 内心深处真与幻 、 灵 与肉的强烈冲突。 在

爱与恨的碰撞—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西方美术史论文

爱与恨的碰撞—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西方美术史论文

爱与恨的碰撞—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西方美术史论文爱与恨的碰撞 ??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目录写在前面: 31.蒙克生命中的女性 41.1亲情的逝去 41.1.1关于母亲的记忆 41.1.2对于姐姐的追忆 62.女性?正邪的化身122.1柔弱的天使123.2致命的诱惑133.关于蒙克女性绘画创作的分析144.1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144.1.1创作的心理分析 144.1.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164.2哲学的角度分析184.结语195.参考书目20摘要:爱德华?蒙克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

他的画作中,充满激情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个体的理性和情感表达, 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们的孤独、绝望、彷徨等消极的精神状态。

同时我们发现蒙克的画作多以女性为题材,所以本文将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蒙克笔下的天使与魔鬼相结合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蒙克女性形象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法哲学写在前面:开始有萌生写关于梵高的文章,因为我是很喜欢梵高的,喜欢那种明快的色彩刺激,在翻看梵高的画作时,我看到了另一位画家爱德华?蒙克。

我觉得蒙克是和梵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的,但是两位天才却又神经质的伟大画家在画风上有着那样大的区别。

一个是用无比灿烂的绚美去表达内心的孤独,而另一个却是用灰暗的色彩和可怕的面容去表现内心的绝望。

就是这样蒙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直到有一天我在书上看到了蒙克说的这样一段话:“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缘行走,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

有时我想离开我狭窄的小径加入晕眩的生活的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冷酷无情地拖回悬崖边缘,走到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掉入那深渊。

从我开始记事时,我就受到这种深刻的焦虑感的折磨,我一直设法用我的艺术来表现这种感觉。

没有焦虑和疾病我应该是像一艘没有舵的船。

”[]这是蒙克(Edvard?Munch 1863-1944),一位被称为北欧最具决定性影响的画家的独白。

他的伤痛、抑郁和对生活渺茫的憧憬的一次次沦陷点燃了他艺术创作的火焰。

论蒙克绘画风格演变及其特色

论蒙克绘画风格演变及其特色

论蒙克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特色摘要: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

蒙克幼年遭受的接踵而至的打击以及父辈身上双重遗传的对生命的焦虑感,成为他的作品中带有主观性和悲伤情调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研究蒙克一生中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以及他的绘画特色,文章共分为三部分,首先对蒙克早、中、晚三个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进行细致的阐述,然后从构图造型、色彩节奏两个方面剖析了蒙克的绘画特色,以便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最后对蒙克的绘画风格及特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绘画风格;演变;特色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08-01蒙克的绘画风格早期主要受自然派、印象派的影响,加上童年悲痛的遭遇,作品孤独绝望、凝重死寂,运用印象派线条与色彩强有力的表现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活生生的人们的苦难,中期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派原始画风以及最终行成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焦躁不安、夸张粗狂,色彩成为一种象征,后期作品则是一种率真洒脱、稳重随性,追求本真自我的绘画风格。

一、蒙克早期的绘画风格——孤独绝望凝重死寂(19世纪80年代)蒙克早期在当时哲学与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着力表现死亡、疾病、忧郁、情爱等主题。

人物形象取近景,表情僵硬,目光呆滞,给人一种震慑心魄的感觉,能强烈感受到人物内心对生命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

表现手法写实,笔触细腻,体积感强,背景色彩沉重灰暗,凄凉而忧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主要有《病孩》、《在灵床旁》等一系列描写家庭成员的作品。

《病孩》这一作品表达了母亲对于孩子的肺病不能治愈的无比悲伤与绝望,窗外照射进来的阳光投射在病中的女孩的脸上,金黄色的头发与惨白的脸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肺病的无药可救的事实与女孩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内心挣扎,但善良并怜惜母亲的女孩为了不让母亲那么痛苦与悲伤,强忍着自己身心的折磨露出勉强的微笑,桌子上透明的玻璃瓶、床上白色的枕头都能表达出病孩对生命的强烈的渴望,但是又不得不面临命运的事实。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青春期》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青春期》

灵 留下 一道 道 恐惧 而 悲伤 的疤 痕 。他 从 未摆 脱掉 那 些关 于 家人 ,
蒙 克 在 作 品 中 寄 予 了 自己对 于 生 命 深 刻 的 思 索 和 殷 切 的情
关 于忧 伤 ,关 于 悲痛 ,关 于 恐惧 ,关 于 死亡 的记 忆 。这 一切 的亲 感 , 同时又 保有 自己独 特 的画风 面貌 。当我 们站 在 蒙克 的作 品前 身 经历 与 内心 所 受到 的打 击 在他 一生 所 绘制 的作 品中展 现 的淋 漓 时 , 我们 所 看 到 的是 灵 动 的 笔 触 、 夸 张 的造 型 、极 具 张 力 的 色 尽 致 ,也震 撼 着后 来 的观 众 。 由此 ,我 们必 须承 认 艺术 家 的作 品 彩 ,所 有 的这些 都会 让 我们 感 到震 撼并 为之 折 服 。虽然 省 略掉 所 与其 亲 身经 历是有 着 不可 分割 的联 系 的,这 一 点毋庸 置疑 。 有 的精致 细 节 ,画面 构 成也 精简 到 不能 再简 的地 步 ,但 是 画面 中 蒙 克在 1 8 8 0 年 进 入 奥斯 陆工 艺美 术 学校 随 当 时的名 家 克 罗格 所蕴 含 的情 绪却 如潮 涌 般喷 涌而 出,我 们不 得 不佩 服画 家精 湛 的 学 习绘 画 ,最 开始 受 到 克罗 格 的画风 影 响 ,画面 清 新 明亮 ,然 后 技巧 与 卓越 的艺 术表 现 力 ,使他 能 在 画面 中淋 漓尽 致地 表达 自 己 马 上又 受 印象 主 义画 家 的影 响 。1 8 8 9 年 到法 国留学 ,跟 随 画 家博 的情 感 。 纳 尔学 习 ,在 留 学期 间 ,他 在深 入研 究 印象 主义 绘 画之 后 ,转 而 蒙 克通 过 这 些 艺 术上 的技 巧来 表 现 他 自身 所 切 身 经 历 的 疾 对 后 印象 主义 绘 画和 纳 比派 绘画 发 生兴 趣 。他 发现 了线 条 和色 彩 病 、 悲伤 和 死 亡 等 情 感 ,作 品 强 烈 地传 达 出 了画 家 的 感 觉 和情 能 够有 更 加 强烈 的艺 术表 现 力和 感 染力 , 也能够 抒 发 更强 烈 的情 绪 ,其 描绘 对象 本 身所 具有 的的各 种细 节被 全 部简 化 ,虽 然画 面 感 。 蒙克 决 定用 它们 挖 掘和 表现 人类 心 理上 的各种 情 感 , 比如带 中的形 象还 是 具象 的 ,但 是 已经具 备 了很 强烈 的表 现 意识 , 画面 给 蒙克 有深 刻 影 响 的绝 望、情 爱 、疾 病 、死 亡 等主 题 。所 以 ,他 中表 现 的情 绪 没有 被 削弱反 而变得 无 比强烈 。 的 作 品被称 为 “ 心灵 的现 实主 义 ” 。 三 、艺术 成就 二 、作 品分 析 爱 德华 ・ 蒙 克为 一 位 l 9 世 纪 末 的 伟大 的 天才 艺术 家 ,是 伟 大

蒙克绘画中的视觉隐喻和情感隐喻

蒙克绘画中的视觉隐喻和情感隐喻

蒙克绘画中的视觉隐喻和情感隐喻摘要:20世纪70~80年代,隐喻的概念被哲学界、语言学界及心理学界所广为关注,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手段出现在认知语言学中,而在当代学界,隐喻研究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的范畴而涉入艺术、心理等各个领域之中。

文章主要从色彩、线条、构图方面对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绘画作品的情感隐喻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绘画中视觉隐喻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隐喻;表现主义;蒙克;情感隐喻;通常隐喻是指用己知的东西来说明和解释未知东西的一种方式,以形象的事像说明抽象的经验感受。

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去关注隐喻的本质。

在当代学界,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而进入艺术、心理等各个领域之中。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使用各种意象性的手法通过对画面的整体用色、线条、构图以及内容的描绘,从而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思考以及某种情感或观念。

在表现主义画家中可以发现同样的特点,即其所创造的意象反映的现实事像已不再遵循细节真实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对内心感受和态度,是一种观念、情绪的表达。

因此构建隐喻意象成了表现主义画家艺术创作活动的一个理念,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情感隐喻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通过艺术创作把情绪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

爱德华?蒙克(以下简称蒙克)是西方着名的现代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在其绘画作品中体现出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画面表现压抑、绝望的情感。

蒙克的艺术表述善于借助笔触呈现一种表面效果,同时绘画主题或内容也具有隐喻性,通过艺术来宣泄并强烈地诠释其内心不安的情感。

画中具有隐喻性的情感表达,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并与绘画进行交流。

在现有研究中,对于艺术作品的隐喻性的分析较少,本文基于视觉隐喻对蒙克绘画作品的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绘画中视觉隐喻的情感表现。

一、蒙克绘画作品中视觉隐喻的表达方式“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蒙克的油画形式语言分析

蒙克的油画形式语言分析

蒙克的油画形式语言分析作者:潘咏阳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挪威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病室里的死亡》进行绘画形式因素和情感表达的研究分析,进一步了解蒙克的绘画形式语言的发展变化,以及其风格对表现主义绘画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蒙克;油画;形式语言;《病室里的死亡》爱德华·蒙克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其艺术做到了艺术形式语言与艺术家个人情感的高度结合,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对于自幼与苦痛相依的蒙克而言,艺术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

由于蒙克的个人经历,生命、死亡和爱一直贯穿着其所有作品主题。

《病室里的死亡》是蒙克以“生命的饰带”为主题而绘制的作品,画里表达了蒙克对姐姐索菲亚的死亡的追忆。

一、蒙克创作的背景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军医家庭。

其父亲患有精神病,其母亲在蒙克5岁时因患肺结核而去世。

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索菲亚也因病去世。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蒙克的作品基调充满悲痛,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疾病、疯狂和死亡犹如黑色天使从天上注视着我,终身陪伴左右。

”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的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受到了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学院派教育。

1885年,蒙克来到了巴黎,受到了高更、梵高和劳特雷克等人的影响,蒙克开始尝试在作品里更多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后面,他的追忆其姐姐索菲亚的画作《病孩》的参展,使其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蒙克从此下了决心与学院派决裂。

1892年,因为一次展览中蒙克的画被撤,造就了柏林分离派的形成,并使得蒙克的艺术对德国表现主义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病室里的死亡》的绘画形式因素分析1.形体的概括蒙克的绘画在19世纪90年代受到了高更、梵高等人的影响,带有原始艺术的韵味。

从《病室里的死亡》的画面上看,蒙克对人物形体的表达具有概括性的处理,使其绘画更具有现代性和表现性。

2.色彩的使用《病室里的死亡》里面,色彩与蒙克所要表达的压抑和不安有着很深的联系。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 1 页 共 5 页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几乎所有知道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人都会提到一个挪威画家的名字——爱德华·字——爱德华·蒙克,蒙克,而知道爱德华·蒙克的人都会提到他的杰作蒙克的人都会提到他的杰作《呐喊》《呐喊》。

一、《呐喊》的创作背景与表现手法《呐喊》描绘了一个张口瞠目的奇异人形,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古道上,由于惊吓而张大了嘴巴,在扭曲的景物中如虫般的蜷曲着。

在解读这幅画时,首先需要明白这“呐喊”来自何处,是画面中人物的口中还是压抑的环境。

有人曾考据说《呐喊》中描绘的地方是在挪威的奥斯陆,那里有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的奥斯陆医院,站在画中人物所处的位置,就能听到精神病人的尖叫,此外附近也有几处屠宰场,蒙克听到的也许是待宰动物的哀嚎声。

然而,这种方法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释作品表现出的巨大的悲哀和恐惧。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这幅画让人惊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场景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无法表达强烈内在感受的无力感。

蒙克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描述过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他说“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的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虽然画中可以看到船只和行人,但却让人有种末世般的苍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失去再生能力的世界。

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到的只是一个失去再生能力的世界。

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

他捂着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呐喊》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印象派存在主义呐喊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

画中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

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

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作于1893年,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油画之一。

作品中的主题是孤独和痛苦,以及现代生活中的绝望。

这幅画作的语言艺术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是众多油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作品深刻的展示了蒙克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由此也激发了无数人对于生命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呐喊》的语言艺术。

我们要从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两方面来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呐喊》的画面构图非常简洁明了,画面里只有一个瘦弱的人物,他正站在一条两头尽头的桥上,远处是一片朦胧的城市风景。

桥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音符的形状,而画面中人物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他正在发出一声长长的呐喊。

这种极简的构图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让观者一下子就能被吸引进画面中。

作品的色彩运用也颇具独特之处。

整幅画面以明亮而又刺眼的橙色为主调,这种鲜艳的色彩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正是这种色彩的运用使得《呐喊》在当时就成为了众多人瞩目的焦点。

画面中的色彩层次丰富,从明亮的橙色渐变到深沉的紫色和蓝色,这样的色彩对比让整幅画面更加富有张力和厚重感。

我们来谈谈作品中表现主题的语言艺术。

《呐喊》的主题是孤独和痛苦,而这种主题的表达正是通过一种悲观主义的情感来体现的。

在画面中,人物的姿态是极度扭曲的,他的脸上没有表情,但是整个人却散发出一种莫名的痛苦感。

这种情感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也能让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孤独和绝望。

我们要说一下作品的艺术手法。

蒙克在《呐喊》中使用了非常夸张的形变和畸形的表现手法,将人物表现的扭曲而畸形,这种艺术手法在当时也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

通过这种手法,蒙克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在了画布上,也为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创作之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1. 引言1.1 介绍《呐喊》《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著名的绘画系列之一,展示了一个人物因极度的孤独和绝望而发出的尖叫。

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风格,通过形变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恐惧。

《呐喊》不仅是一幅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更是展现了蒙克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挪威象征主义绘画的杰作,也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独特理解和审视。

1.2 探讨《呐喊》的背景《呐喊》是著名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为了表现内心的孤独、绝望和苦闷而创作的。

在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日益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呐喊》呈现了一种深刻的现代主义情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蒙克是个充满敏感和矛盾的艺术家,他经历了家庭的悲剧和心理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矛盾理解。

《呐喊》正是蒙克沉思和表达生命的独特作品,它不仅仅代表了蒙克个人的情感,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呐喊》的背景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2. 正文2.1 表现手法《呐喊》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一幅风靡世界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该作品中,蒙克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张力。

蒙克通过夸张的形式和构图来强调作品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情绪。

他采用了夸张的线条和图形,使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姿势更加凌乱和扭曲,从而使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情感与表现——蒙克

情感与表现——蒙克

情感与表现——蒙克摘要:20世纪的的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

作为动荡与变革的20世纪表现的代言人,他那充满张力的色彩,具有强烈反差的色彩带给人内心最亲切的震撼,使我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位“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画家留给后人对艺术的反思与表现,同时将传统绘画侧重描绘客观现实的世界转到了重视创作的主观情绪。

关键词:表现主观情感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0th century, Edward, MengKe pioneer socialism. As the 20th century and unrest, his spokesperson for performance of tension that colour, have strong contrast color to the heart, we firmly, "the spirit of realism" painter for posterity of art, and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paintings depict objective reality on the world's attention turns to creation of subjective emotion.Keywords: performance subjective feelings引言20世纪是个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美苏争霸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随之带动上层建筑的转变,人们开始萌发质疑和摇摆,再加上哲学和美学的冲击,的确带给人类重新的审视世界的观念,18世纪欧洲哲学重视人格以及个人创造的思潮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大的膨胀,当然这种膨胀是在人类越来越能够主观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出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和以叔本华、尼采为前驱代表的唯意志美学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人的某种非理性因素抽象化、普遍化,上升到本体论和高度”。

线条与色彩的呐喊

线条与色彩的呐喊

线条与色彩的呐喊-----------论蒙克的版画的艺术语言爱德华.蒙克,挪威画家,一生创作版画1800余幅,在世界版画艺术领域的创作以及版画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被誉为19世纪以来、20世纪初的版画大师。

蒙克的艺术表现“生命、爱与死亡”,极少去描绘具体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往往在简练的画面语言中把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1984年蒙克受到历史悠久且版画语言精湛的德国版画的启发,开始从事版画的艺术创作,并很快通晓石版、铜版和木刻等多种版画技艺,并不断探索创新,创作能力旺盛,他常从自己的油画中取材,描绘人的内心感受和生存状态。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阴郁、晦涩的悲观、消极情调,然而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和精神的颓废。

这使得蒙克在西方近代绘画史上与众不同。

在蒙克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主观意识。

以苛刻偏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念,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爱、热情、嫉妒与死亡等等形象。

蒙克版画艺术富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开拓了近代版画的艺术表现领域,弥补了当时欧洲版画在版画本体语言上所缺的创作性。

蒙克的影响力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他对版画语言的综合与创新,为未来版画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

1894年,蒙克创作了第一件铜版蚀刻画《死神与少女》,该作品取材于其1893年的同名油画,画中少女纯真的动态、洁白无暇的酮体与黑色的骷髅紧紧拥抱在一起,突出了黑白对比的强度,使得画面语言更加简洁、醒目,恐怖又迷人的气氛达到了炽热的程度,比其同名油画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令蒙克从中受到启发。

随着对版画的频繁接触和对版画技法、材料的熟悉,他深深被版画的独特的艺术语言魅力所吸引,进而更加着迷于版画艺术强烈、激情的表现性,并由此创作出等作品。

在蒙克的版画创作中,石版画是他使用最多的版种。

由于石版这种技法具有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绘画性,较为直接地反映作者的原创性,所以深得蒙克的喜爱。

1895年蒙克创作了版画《呐喊》,(吻、嫉妒、不安、吸血鬼)当时的蒙克正处于现实的。

潜意识与绘画——爱德华·蒙克童年经历与其绘画风格的联系

潜意识与绘画——爱德华·蒙克童年经历与其绘画风格的联系

2018·06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这本被称为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书中,他提出了“冰山理论”,将人的心灵即意识比作一座冰山,意识是裸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无意识即埋藏在水下的部分。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属于“自我”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自我”是不显露的,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够发现,潜意识的存在范围远远超过了意识,人的大部分的行为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的。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研究人们行为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

潜意识活动主要依靠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主要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所以潜意识也被称作主观心理。

潜意识包含人出生后所有的心理成分以及各种人类本能,潜意识不会分辨事物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它只服从于人的本能,因此,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被压抑的成分,如欲望、贪婪、恐惧等。

而那些能够使人情绪产生波动的,如快乐或是悲伤,不管是亲身经历的景象还是依靠想象自我生成的景象都容易被吸收存储为个人的潜意识。

这种易被纳入潜意识的情绪成就了个人的情结或气质,情结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个体的情结如果是焦虑、忧郁,那么他的人格会被这种消极的观念强烈地占据着,醉于这种情结不能自拔。

画家的潜意识输出即绘画。

绘画是一种“原始语言”、一种意象,是一种非语言的、非理性的、符号式的情感的表达,是画家自身情感的宣泄、内心对外界的投射,反映人的主观意识或暗示人潜意识下的心理活动。

就连毕加索也曾说过:“我们发现立体派时,不是企图发明立体派,而是想表现我们内心的东西。

”我们在形容一幅画作时,更多是我们用自身情感经验去体会作者想要通过画面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情绪来解读画作的主题。

画面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则是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情结,而这些无声的语言是刻意不来的,也是无法模仿的。

在绘画创作上,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更注重表现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和强烈的内心情感,不刻意强调对客观现实的摹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绘画语言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然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蒙克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在他的彷徨、焦虑与恐惧的状态下将创作的主题与个人的主观强烈的情感紧密的结合起来,由此开辟了以精神为主要风格的先锋之路,研究蒙克绘画语言的运用,对了解西方绘画的本质,促进我国绘画发展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蒙克;绘画语言;浅析
一、爱德华·蒙克困难的人生经历与绘画精神的形成
德华·蒙克是挪威伟大的画家之一,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和奠基人。

他绘画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蒙克出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贫困的知识家庭,年幼丧母,长他两岁的姐姐也被肺病夺去了生命,妹妹患上了精神分裂,接着父亲的去世,哥哥的撒手人寰等一系列的不幸。

从此在他年幼的心灵上蒙上了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对他今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曾在日记里这样写到:“疾病、发疯、和死亡一直飞翔在我的摇篮上黑色天使”。

因此他刻意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恐怖、不安、死亡、绝望和爱情等一系列主题。

二、主观思想的强烈表达——蒙克作品中曲线和色彩的运用
在蒙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扭曲、变形甚至有些粗暴的曲线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了动感,营造出了一种给人接近疯狂、心理极具不安,恐惧的感觉。

1893年蒙克所作的《呐喊》一个酷似骨瘦
如柴、瞳孔放大、双手捂住双耳竭尽全力大声嘶叫,背景的天空、大海、陆地、行人用变形的曲线加以描绘,使整个画面产生的动感令人不安和恐惧。

在这幅作品中,蒙克用夸张、甚至有点危险的曲线,把人类内心的绝望、孤独和苦闷表现的淋漓尽致,蒙克绘画作品中些看似危险的线条,并不是随手胡乱涂鸦,而是恰到好处表现了作品强烈的主观情感和营造了一种与主题相一致的氛围。

蒙克使用的色彩,常常也是对比比较强烈,是非常不和谐的,总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同样以他的代表作《呐喊》为例,画面上的天空大量使用阴惨的红色,天空犹如血色的红流,给人一种恐惧和悲惨的感觉,苍白的头颅,红黄相间的色彩,深蓝的河流,都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内心世界的极度空虚的的氛围。

让人体验到了无限的绝望和人性的压抑。

红色、红色、绿色、黄色等都是我们经常在蒙克作品中看到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是蒙克内心对黑暗的恐惧、对生活的绝望,对死亡的无奈地真实写照。

同时也体现了色彩在人心理作用的无穷魅力。

三、疾病、死亡和恐惧——蒙克作品中人物造型特点
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画面的人物形象往往更注重人物精神内在情感和气质的传达和表现。

跟中国画体系所谓的“以形写神”的观念如出一辙。

其人物的形象不再受透视、解剖、光线的约束,而是重在内心世界,强调主观情感表达。

在十九世纪90年代以前,蒙克作品还是更多给人一种真实、细腻的感觉。

但是蒙克在1886
年创作的《病娃》突破了他以前的艺术特点,虽然画面中人物的形
象还保留着写实的痕迹。

但整个画面的空间趋于平面化,也缺乏了透视感。

此外我们在蒙克的以后作品中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了这种变化,《吻》、《在地狱中的自画像》、《呐喊》、《春情》、《生命的舞蹈》等。

1892年蒙克所作的《吻》,在这幅作品中两个处在热恋的男和女,用同一个色块表示两张脸已经融为一体,把人物的身体抽象的概括成了从头到脚都在线圈围绕下所形成的一块有机、整体的团块。

给人一种激情、膨胀、流动感。

并且能够深深的体会到画面中的人物是那样全心全意的投入、忘我、激情的瞬间,突出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蒙克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实际上画家也是遵循了这一观念,他的一生都在通过人物形象来揭示死亡、恐怖、绝望、不安和孤独。

蒙克的画大多来自自己真实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其悲惨的人身经历,使他的画面中表现出来了积在内心深处无言表达的痛苦,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蒙克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他艺术题材的主要源泉。

蒙克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了欧洲整个下层阶级的一个生活状况。

他处的时代乃至现代都没有一个艺术家向他那样能够深层次的去挖掘人类内心的精神世界,把人性的弱点如此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绝不会去描写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衣之类的室内画,我要描绘的是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

整如梵高所言:“为
了表现人的炽热的情感”这正也是蒙克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所在。

参考文献:
[1]何政广.蒙克——北欧表现派先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董从民.连接心灵和自然的曲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
(作者简介:倪磊(1987.02-),男,江苏徐州人,江西师范大学, 2010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