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 蒙克
蒙克绘画作品的“爱情”表达

128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作品中很少对客观实物进行具体描绘,而是更加强调精神情感的内涵表达,其中“爱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
分析探究蒙克绘画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对了解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理解其丰富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克的情感创作经历绘画早期,受自然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
在1880至1889年绘画早期,写实是蒙克作品的突出风格。
他运用印象派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专注于表现死亡、疾病和忧郁等主题[1]。
描绘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品往往呈现出孤独、绝望、凝重、压抑、死寂的画面氛围。
绘画中期,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1889至1909年的绘画中期,蒙克不断旅行以增加他的阅历。
他时常在挪威、法国和德国等地游学,寻找素材和灵感。
期间,蒙克创作了大量表达爱情的作品,逐渐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作品通过描绘病魔袭击、死神肆虐以及爱情破灭,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绘画晚期,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在1910至1944年的绘画晚期,蒙克回首以往的人生,感到长期缠绕在自己身上郁积忧闷的情绪从此消散。
一改以往画面中阴郁的基调,转而变得色彩明快、线条遒劲,大量作品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作品呈现出一种直率洒脱、稳重质朴,又不失随性简单、追求真实的绘画风格。
二、蒙克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加上几次异常曲折的爱情经历,使蒙克对爱情产生了奇异独特的认知。
蒙克幼年丧母,直接导致了他对女性认知的严重缺失。
蒙克的初恋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之后又有一位挪威富商的女儿不顾一切决意要嫁给他。
几次爱情都是充满悲情的结束,最终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悲惨印记,也奠定了他的爱情悲剧基础。
蒙克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都表现了他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善于挖掘个人内心情感,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通过绘画重新拾起,不断在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释放心灵深处对爱情压抑的欲望。
北欧八大文化名人

北欧文化名人(一)1、爱德华·蒙克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是享誉世界的挪威画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的所有作品都注入了他强烈的情感,赋予了画作更深层次的灵魂。
有人说蒙克的绘画,既是印象派的风格,却同时体现了象征派的主题。
说起蒙克,北小欧冲出脑海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张嘴瞪眼的吃惊样子的聊天表情包??。
的确,透过那恐惧的面部表情,强烈对比的曲线和直线,以及色彩的红与绿,一幅作品《呐喊》使他闻名于世,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孤独和被苦闷所战栗的一刻时感受到自然界有浩瀚无尽的呐喊”。
想亲身体会这种情感,就来蒙克博物馆一睹庐山真面目吧。
2、英格玛·伯格曼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2007)是近代电影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
他出生于瑞典,导演过62部电影,其中多数是自行编剧,他还导演超过170场戏剧。
伯格曼大部分的电影都取景自故乡瑞典,他从对人类状态的探索中,发现了忧郁与绝望,同时也发现喜剧与希望。
除了导演之外,伯格曼也为他大多数的电影作品撰写剧本。
最著名作品包括:《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危机》(Crisis,1957)。
还记得两年前那个夏天汤唯女神的传统瑞典式婚礼吗?没错,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就是女神的超级爱豆。
为了表示自己对爱豆的崇拜之情,汤唯独具慧眼的选择了伯格曼生活了40年的瑞典法罗岛来举办自己的婚礼,见证跨国浪漫爱情。
3、托尔?海尔达尔探险家的人生就像迷一样,充满着未知和无穷无尽的挑战。
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是挪威著名的人类学者、海洋生物学者、探险家。
1947年他在南美用筏木和其它当地的材料来建造一个仿古的木筏康提基号,从秘鲁卡亚俄港到南太平洋图阿莫图岛的8000公里航海而名动一时。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英文名:Edvard Munch),出生于1863年12月12日,于1944年1月23日逝世,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中文名:爱德华·蒙克国籍:挪威出生日期:1863年12月12日职业:画家信仰:基督教代表作品:《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外文名:Edvard Munch出生地:挪威勒滕逝世日期:1944年1月23日毕业院校: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主要成就: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挪威画家。
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
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
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
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
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
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
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1886)、《在灵床旁》(1895)、《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爱德华·蒙克名画《灰烬》(Ashes,挪威国家美术馆)

爱德华·蒙克名画《灰烬》(Ashes,挪威国家美术馆)爱德华·蒙克灰烬 Ashes 挪威国家美术馆作品介绍Against a dark background of slender tree trunks, a woman in pale clothing stands facing us. Her wide eyes, loose hair and open bodice tell us of what has happened. With her hands high on her head, her posture is ex-pressive of despair, but also of power and victory. In the lower left quarter of the picture sits a man with his back turned to the woman. He is withdrawn and holds his hands dejectedly to his head. The only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after what has just happened in the sombre woods is through her long, red hair.“I felt our love lying on the earth like a heap of ash,” Munch wrote on a lithographic version of the motif. This explains both the picture’s title and the stylised tree trunk in front of the man. Also in its use of colour and form, this picture is full of contrasts and tension: open and closed shapes, straight and curved lines, dark and light colours.This painting is possibly one of Munch’s most pessimistic on the subject of male – female relationships. It depicts the man as weak and the loser, while the woman is strong and victorious. In this work Munch ex-presses both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ypical aspects of the complex contemporary view of woman: “The woman who is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a saint – a whore –and unhappily devoted.”The painting was purchased for the museum in 1909.爱德华·蒙克灰烬 Ashes 局部在细长的树干的黑暗背景下,一个穿着苍白衣服的女人站在我们面前。
《呐喊》_爱德华·孟克(Skrik_Edvard Munch)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吶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2012年5月,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s)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價一億一千九百九十二萬二千五百美元(約9億3540萬港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1、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这个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
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
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2、1895年纸板粉彩画版本该画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Petter Olsen)委托苏富比拍卖行上拍,在4个版本中,颜色最为亮丽。
很亂的紅色天空是畫中人心中的凌亂。
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画框上题有蒙克的亲笔诗,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
3、1910年蛋彩画版本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
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因为在巨大的头骨上有两只没有眼球的眼睛,看起来异常恐怖。
(完整版)呐喊蒙克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由于爱德华·蒙克的父亲生前非常 热爱工程事业,所以爱德华·蒙克出于 希望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就开始学 习研究起工程学。在一八八一年的时 候,爱德华·蒙克想在工程学出人头地 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之后爱德华·蒙克 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绘画艺术事业。为 此,爱德华·蒙克来到了克里斯蒂娜艺 术学校进行绘画艺术学习。在第二年 的时候,爱德华·蒙克就连同其他绘画 艺术家们在社区中一起开办了一个绘 画艺术工作室。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在一八八四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 德华蒙克参加了当时挪威激进的现代 绘画艺术家举办的一个名为 “波希米 亚人”的组织。当时这个激进的组织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中包 括:绘画艺术家和作家以及资产阶级 和追求社会平等和自由的学生。在一 八八五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一直居住在法国巴黎。在那里, 爱德华蒙克曾潜心的学习和临摹以及 研究过绘画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和保 罗高更以及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等人 的绘画艺术作品。在法国巴黎,爱德 华蒙克还曾拜访过很多出色的绘画艺 术大师。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最开始的绘 画艺术风格属于的印象派绘画艺术风 格,但是爱德华蒙克的印象派绘画艺 术作品的主题确实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风格。在一八八二年的时候,绘画艺 术家爱德华蒙克与其他绘画艺术家柏 林举办了一次绘画艺术作品展览,但 是这次绘画艺术展览却引起了外界强 烈的争议以及一些丑闻。随后,这些 与爱德华蒙克一起举办这次绘画艺术 展览的绘画艺术家们还在柏林创办了 一个绘画艺术家小组。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在奥斯 陆克里斯蒂安度过他童年时期的。在 爱德华·蒙克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 幸的去世了,更不幸的是爱德华·蒙克 的弟弟在不久以后也去世了。爱德 华·蒙克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虽然他 最终页活到了八十岁,但是,病魔却 折磨了他大半生。家庭的不幸使得爱 德华·蒙克在幼年时性格就显得忧郁。 长期的病魔缠身又使得他在精神上始 终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所以,绘画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绘画艺术作品所 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恐 惧的独白。
表现主义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呐喊》(The Scream)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画中的人物被形象地描绘成一个面容扭曲、双手扶住头部的人,他的眼睛几乎要突出眼眶,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副极度恐惧的模样。
整幅画面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表现,给人一种压抑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但其实,画中的人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处于一种无声的绝望之中。
爱德华·蒙克在1893年创作了这幅作品,当时他正处于一段情感剧烈波动的时期。
据传,《呐喊》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蒙克在一次傍晚散步时所经历的一幕。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一种无穷的悲伤,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来,感觉到无限的尖叫,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来,我感到自己就像一颗流动的星星,从宇宙中最边缘坠落下来。
”这种深刻的存在危机和孤独感成为了蒙克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通过《呐喊》得以生动地体现出来。
《呐喊》中的人物被描绘成一个面容扭曲的人,他的双手扶住了头部,仿佛要将自己的头颅撕裂开来。
这种表现手法几乎达到了一种极限的痛苦和绝望状态,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感。
而画面中的天空更是以激烈的鲜艳色彩绘制,使得整幅画面更加扭曲和扑朔迷离。
这种对色彩和形式的夸张处理,使得这幅作品更加凸显出蒙克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力感。
这种痛苦和绝望并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境,更多的是源自蒙克内心深处的痛苦。
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使得他饱受情感上的折磨,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感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最为深刻的主题之一。
一个重要的细节是,画中的人物并没有发出声音,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这种无声的尖叫更加说明了这种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是无法言说的,也无法得到释放,正如蒙克在日记中所说的,“我感到自己就像一颗流动的星星,从宇宙中最边缘坠落下来。
”这种内心的流离失所和孤独感使得蒙克的艺术创作中充满了深刻的痛苦和绝望。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蒙克的创新与突破
蒙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更在于他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作品在形式 和内容上都展现出新的元素,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蒙克在绘画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和构图的运用上。他通过独特的视角 和构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和审美观念,创造出了更加自由、个性化的画面。这 种创新使得蒙克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综上所述,蒙克的作品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蒙克的作品应用于不同领域,可以帮助 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应对挑战的
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结语
蒙克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整个艺术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强烈社 会责任感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 来的艺术家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 思想精神,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蒙克在绘画内容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绘上。他的作品常常 以死亡、疾病、孤独等为主题,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探索和表达,不仅让蒙克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也对后来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艺术风格
蒙克的绘画风格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同时 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描 绘死亡、疾病、孤独等主题,以尖锐的线条 和浓烈的色彩表现出来。他的作品给人以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深入人心,引发观 众的共鸣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PPT课件

鲜血与疾病
抱耳朵,抱头
内心
少女
女性化的表达
过早失去母亲, 性启蒙缺失
内心 茫然 嫉妒 强迫 症
短暂的爱
错误的精神导师
内心
阴郁的蓝 灰色
情感化的颜色 感性化
自闭 胆怯 压抑
嘲讽的声音
1892年11月5日“蒙克事件” 内心 (又叫“柏林事件”) “死亡”主题 死亡 不安 恐惧
关于展览“蒙克X梵高”(Munch Van Gogh)
艺术心理学 爱德 华·蒙克
关于电影《Edvard Munch》
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Peter Watkins(彼德 沃特金斯)被蒙克的 画作触动之后,曾花了三年时间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 片于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 《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 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创作主旨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 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By Edvard Munch
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他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一味的摹写自然,主 张在艺术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运用强烈变形的夸张手法逼真地表现人们 的各种情感。他的艺术同样具有象征性,他认为外界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 相互感应的。他通过描绘外部世界来暗示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 德华· 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 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 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 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摘要】名画《呐喊》曾被误解为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实际上描绘的是一个面容扭曲的人在尖叫。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创作初衷是表达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蒙克解释称,他听到了大自然的尖叫,而不是人类的尖叫。
专家认为这幅作品象征着蒙克在经历心灵挣扎时的内心世界。
蒙克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在一次散步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声尖叫。
重新解读《呐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隐藏的含义——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名画《呐喊》并不是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而是表达了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现实,呐喊的是大自然和人类内心。
这幅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名画《呐喊》、人物身份、误解、背景、场景、实际含义、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初衷、解释、专家探讨、真实含义、创作灵感、重新解读、深刻含义。
1. 引言1.1 名画《呐喊》的背景名画《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生涯中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呐喊》描述了一个人物站在桥上,两只手捂住双耳,嘴巴大张,表情扭曲,仿佛在发出痛苦的呐喊。
这幅作品背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令人震撼。
蒙克在《呐喊》中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受到的痛苦和困惑。
作品中的人物被孤独、恐惧和绝望所困扰,呈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这种情感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引起了人们对于作品真正含义的思考和探讨。
名画《呐喊》的背景故事也增添了作品的神秘和吸引力。
在一次蒙克与朋友散步时的经历中,他看到了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风起云涌,大地仿佛在呼喊。
这种景象直接刺激了蒙克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了他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
通过草图和多次的创作尝试,蒙克最终完成了这幅具有震撼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1.2 误解的起源误解《呐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该画作首次展出时,人们对于画中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蒙克

蒙克蒙克(1863-1944年)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洛顿城,曾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9岁的蒙克进入克里斯蒂安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画,主要师从于自然主义画家克罗洛。
22岁时来到巴黎,与高更和劳特累克过从甚密,并参加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和讨论活动。
这一时期他抛弃了自然主义的画风,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蒙克1892年来到柏林,作品因形象怪诞曾被愤怒的德国观众当场捣毁了几幅。
此后他长期居住在柏林,经常与象征主义作家普斯贝佐夫斯基、剧作家斯特林堡一起探讨尼采哲学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命题,这使他的绘画创作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的情调。
45岁的蒙克由于长期的精神压抑,患了精神分裂症。
两年后回挪威定居,思想才得以平复。
这时他所作的画表现出北欧清新明朗的自然。
蒙克对表现主义影响最深的是居住在柏林18年中的创作活动。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些在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的一些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上那些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充满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
这给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年表: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
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
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艺术造型。
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的,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所有的画法。
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
——博巴蒙克油画《病中的孩子》布面油画,119.5×118.5cm,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
此画描绘了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
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
画面油彩用得狂放、随意,看上去像一幅草稿。
整幅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
当它在挪威全国年度画展上展出时,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
蒙克不得不换用学院派技法,再画了一幅变体画,改名为《春》,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去巴黎留学。
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 所以有人说他是“近代描绘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肺病,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
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中的孩子》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
”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说:我曾在这一年中把这幅画反覆描绘很多次。
我把颜料刮掉,用松节油洗掉后,多次设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
那紧贴着枕头,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发抖的嘴唇,和那发抖的双手…,我刮掉了一半的颜料,留下一些刮痕。
就这样,在一边画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时,我发现,我的睫毛也成为最初印象的一部分,而我所说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画面上的那些阴影。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
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
这件作品以深刻的形象语言传达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
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
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欣赏:详解蒙克的《呐喊》

艺术欣赏:详解蒙克的《呐喊》1. 简介《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标志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孤独、无助、内心痛苦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情感与存在主义哲学。
2. 背景与创作蒙克在19世纪末经历了许多困境和个人危机,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呐喊》正是在这个时期所诞生的作品。
蒙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和无助投射到这幅画中,向世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探索和反思。
3. 主题与意义3.1 内心痛苦与孤独《呐喊》中的形象扭曲变形,隐约可见发出一声哀号。
这种勾勒出来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作者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痛苦和恐惧,还代表了人类普遍的存在境况。
3.2 现代社会的焦虑与恐惧蒙克关注社会问题,他认为现代人在面对逐渐变化的社会和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时往往感到焦虑与恐惧。
《呐喊》通过幽暗而吸引人的色彩以及离奇扭曲的形象传达出这种情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
4. 艺术技巧与特点4.1 表现主义风格蒙克运用表现主义风格,以夸张、变形的形象表达情感。
他不追求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作者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表达。
4.2 幽暗色彩与线条运用《呐喊》采用了大量阴暗、压抑的色彩,如红、黄和黑等冷色调。
此外,蒙克独特地使用了粗糙、扭曲且明显可见的线条,营造出紧张和焦虑的氛围。
5. 影响与价值5.1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呐喊》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形象和色彩引起了人们对内心情感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成为现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5.2 价值与收藏情况由于蒙克创作《呐喊》时只制作了四个版本,其中两个分别位于挪威奥斯陆国立博物馆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术馆。
这使得该作品在现今成为稀缺而珍贵,并且拥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结论《呐喊》是一幅富有深意与情感的艺术作品,通过运用形象、色彩和线条等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内心痛苦、社会焦虑和人类存在等主题。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并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爱德华蒙克英文作文

爱德华蒙克英文作文英文:Edward Munch is a Norwegian painter and printmaker who is known for his expressionist works. His most famous painting is "The Scream", which has become an icon of modern art.Munch'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tens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use of bold colors and distorted forms. He often depicted themes of anxiety, loneliness, and despair in his paintings.One of my favorite works by Munch is "The Sick Child". This painting portrays a young girl lying in bed, with her mother sitting by her side. The use of soft colors and blurred lines creates a dreamlike atmosphere, while the mother's grief and despair are palpable.Another work that I find particularly striking is"Ashes". This painting shows a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a fireplace, surrounded by the ashes of her lover. The use of dark colors and heavy brushstrokes creates a sense of mourning and loss.Overall, Munch's works are powerful and haunting, and they continue to captivate audiences today.中文:爱德华·蒙克是一位挪威画家和版画家,以其表现主义作品而闻名。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 夜
爱德华•蒙克 作品 《波浪 》
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 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 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 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 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例如:海藻、草、昆虫。相应地,其开始广 泛使用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画以其 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 艺术运动。自此以后,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中,都能 发现其中某些线条和曲线图案成为绘画中的惯用手段。一个重要 事实是新艺术运动没有象某些其它运动那样否定机器的作用,而 是发挥其所长。根据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玻璃和锻铁),使建筑 风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细琢般的品质。新艺术运动中好的一 面,是其考虑了完整的风格。
新艺术运动时期著名设计师之爱德华 蒙克
背景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 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在巴黎 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商店,他在那里 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此艺术运动 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 计风格。
安东尼•高第 作品 圣家堂 世界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
其他作品
《老树》
《星夜》 《春耕》
谢谢!
爱德华·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 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 块、简洁概括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 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 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呐喊》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 蒙克1893 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该画作的主体是 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 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 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 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 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 表作品。
爱德华·蒙克
简介
爱德华· 蒙克,1863年12月12日— 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 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 的先驱。爱德华· 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 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 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 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 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呐喊》, 《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 晚》。
《仲夏夜》
《仲夏夜》,爱德华· 蒙克作品,主 题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 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 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情感 的原因是源自他的疾病和幼年家庭 的悲剧,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 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 的基础。
《绝望》
《绝望》是爱德华· 蒙克在法国拘留期间的 一段心理感受的组画作品之一,本画先于其 传世名作《呐喊》,另外还有一副《忧虑》, 也使用了同一个地点背景和天空色彩,充满 了压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