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德华·蒙克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形式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爱德华·蒙克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一、引言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蒙克绘画作品中黑色的形式与象征,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黑色的形式1. 画面的构图与色调蒙克的绘画作品往往以深黑色调为主,画面中充满了浓重的阴影和暗淡的光线。
他善于运用黑色来构建画面的构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神秘的气氛。
在蒙克的画作中,黑色往往不是简单的背景色,而是与其它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 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蒙克的绘画作品中,线条和形状的运用也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善于运用粗犷、有力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轮廓和表情,使画面更加生动。
同时,他善于运用各种形状来构建画面,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感觉。
在黑色的背景下,这些线条和形状更加突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黑色的象征1. 死亡的象征在蒙克的绘画作品中,黑色常常被用来象征死亡。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死亡为主题,如《死神与少女》等。
在这些作品中,黑色被用来表现死亡的阴森、恐怖,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2. 内心的象征除了死亡的象征外,黑色在蒙克的绘画作品中还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黑色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忧郁、孤独、痛苦等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蒙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心理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五、结论总之,爱德华·蒙克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黑色形式和深邃的象征意义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嫉妒》的画面构成

(图 1) 画面中绿树,蓝天其实都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来分析一
下 :为什么最前端男人肩膀以上的地方都是深绿甚至是黑色 的,而后面的一对男女周围的树是较浅的绿甚至还有天空云 朵?这对男女的头顶上方的天空与云朵和浅绿色树与最前 面的这个男人头顶的树的深绿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是明 亮轻快与压抑黑暗的对,比在感情上是幸福与失落、孤独与 甜蜜的对比。画家把自己的情绪因素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 现,在画家的眼中嫉妒的眼神是绿色的,在男人与女人甜蜜 的周围,绿色肆意蔓延着,仿佛是生命枯竭前最后的挣扎。 结合蒙克在挪威时与他的几位朋友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因 为恋爱产生的嫉妒心理,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地痛苦,也因此 画了这幅名为《嫉妒》的画时的背景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应该 是比较合理的。
174
文化长廊
幅肖像画,就算不需要画面左半边也是成立。单看这幅画你 迷茫,空洞,渴望,因为他们的偷情和自己的失恋而嫉妒,
会觉得这个半身男人是被人疏离的,是与其他人分开的个 与这幅画的题目刚刚好好有点对应的意思。整个人陷入漫无
体,它们之间并没有联系。从而显得他是那么孤独,寂寞, 天日的黑暗。可以想象这或许是作者看到自己女友与别人偷
悲伤,忧郁,迷茫,渴望。而画面左边的半幅画它单独拿出 情时的无奈、痛苦、迷茫、焦虑,空洞等复杂的心理。
来也是一个小场景。相比较而言,画面左边的这幅画显得很
三、从女性的角度理解
浪漫,与画面右边的这幅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半身男人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蒙克这幅画的内容,可以看到
显得与画面格人的头顶与女人伸长的手臂的尾端及最 前端的男人与投射在木板上的影子的头顶的位置,构成了三 角式的构图,使画面有一种寻常的安宁,安宁中又夹杂着一 种蠢蠢欲动的压抑和莫名的恐惧。三角式的构图增强了画面 的纵深感,把观者的目光聚焦到画面的终点,也就是女人手 的位置,激发观者的审美情感。(图 2 黄色线) 为了更进一步的看到这幅画运动与内容样式之间的关 系,可以将这幅画分为两部分。从画面中穿红色袍子的女人 的右边的轮廓线与画面中最前端这个男人左侧的轮廓线分 开,刚刚好将这幅画平均分了,她们的距离几乎是等同的。 再看画面左侧的 1/2(半身男人的画像)处它可单独作为一
蒙克绘画作品的“爱情”表达

128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作品中很少对客观实物进行具体描绘,而是更加强调精神情感的内涵表达,其中“爱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
分析探究蒙克绘画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对了解蒙克的整个艺术生涯、理解其丰富艺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克的情感创作经历绘画早期,受自然主义和印象派的影响。
在1880至1889年绘画早期,写实是蒙克作品的突出风格。
他运用印象派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专注于表现死亡、疾病和忧郁等主题[1]。
描绘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品往往呈现出孤独、绝望、凝重、压抑、死寂的画面氛围。
绘画中期,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在1889至1909年的绘画中期,蒙克不断旅行以增加他的阅历。
他时常在挪威、法国和德国等地游学,寻找素材和灵感。
期间,蒙克创作了大量表达爱情的作品,逐渐体现出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作品通过描绘病魔袭击、死神肆虐以及爱情破灭,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绘画晚期,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在1910至1944年的绘画晚期,蒙克回首以往的人生,感到长期缠绕在自己身上郁积忧闷的情绪从此消散。
一改以往画面中阴郁的基调,转而变得色彩明快、线条遒劲,大量作品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作品呈现出一种直率洒脱、稳重质朴,又不失随性简单、追求真实的绘画风格。
二、蒙克作品中的爱情表达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加上几次异常曲折的爱情经历,使蒙克对爱情产生了奇异独特的认知。
蒙克幼年丧母,直接导致了他对女性认知的严重缺失。
蒙克的初恋对象是一位有夫之妇,之后又有一位挪威富商的女儿不顾一切决意要嫁给他。
几次爱情都是充满悲情的结束,最终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悲惨印记,也奠定了他的爱情悲剧基础。
蒙克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都表现了他强烈的感情色彩。
他善于挖掘个人内心情感,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通过绘画重新拾起,不断在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释放心灵深处对爱情压抑的欲望。
爱德华·蒙克《照镜的女人》(纽约苏富比2012)

爱德华·蒙克《照镜的女人》(纽约苏富比2012)爱德华·蒙克照镜的女人 KVINNE SOM SPEILER SEG 纽约苏富比2012.5 成交价512.25万美元作品介绍Painted in 1892, Kvinne som speiler seg was painted during a crucial transition for Munch, a time when he abandoned Impressionist influences and found a voice that would change forever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ism. Painted just two years after what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artist's first Ex-pressionist masterwork, Natt i Saint-Cloud (Night in St. Cloud), and one year before he would create The Scream, the present work relies upon an unprecedented dynamism in both form and color. Munch uses vibrant greens to electrify the space upon and around his model while the soft light coming from the window transforms to fiery oranges and reds as it hits the floor. This domestic scene, which finds its lineage in the work of artists such as Edgar Degas and Henri de T oulouse-Lautrec (fig. 1), possesses an emotional intensity unlike any work of these contemporaries.Munch probably executed this work following a four-month stay in Nice, upon his return to Paris and after viewing the Salon des Indépendants in April. Anne Eggum, however, posits the work was executed earlier in the year while he was still in Nice. The model appears in another work from the same year, Kvinne som grer håret (Woman Combing her Hair) housed at the Kunstmuseum in Bergen (Woll, no. 269). The version in Bergen however is decidely closer to Impressionism in its execution and tone while Kvinne som speiler seg is in another realm altogether. The energetic aura which surrounds the female model in this work presages the artist's iconic image which he would execut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following year, Madonna (fig. 2).The sense of voyeurism that pervades Kvinne som speiler seg is an intentional element for Munch. There is a clear precedent for this not only in the "keyhole aesthetic" of Degas and Toulouse-Lautrec but also David Caspar Friedrich and VilhelmHammershøi (fig. 4). These artists relished the depiction of intimate moments, and the subject of the woman at her toilette lent itself easily. When Munch draws upon this lineage in the current work, he achieves a spontaneity that contradicts the careful detail of these other masters. The woman in the present work does not acknowledge the viewer, looking instead towards what we imagine to be a mirror, placed outside the frame of our viewership.爱德华·蒙克照镜的女人 KVINNE SOM SPEILER SEG 局部There is a clear sense of Munch discovering his own artistic identity with such pivotal works between 1890 and 1892. Jay A. Clarke writes, "This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what was adopted and what was indigenous faced Munch when he arrived home from his extended French stay in the spring of 1892, no doubt conflicted about his place in Norway's artistic community. He would not revisit Paris for three years; instead, he traveled to Germany, wher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Berlin's art scene. Soon after his return from Paris, however, he began to explore a new series of motifs, creating works that would come to define his art in perpetuity... These canvases exemplify Munch coming into his own, focusing on images of interior reflection, suggestive sexuality, mystical seascapes, and anxiety-ridden street scenes that are worlds away from the fleeting brushstrokes and bright palette of Rue Lafayette [1891]" (J. A. Clarke, Becoming Edvard Munch: Influence, Anxiety and Myth (exhibition catalogu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09, p. 50).The compositional element of the window in this work becomes an important trope for Munch during the early 1890s, beginning with Natt i Saint-Cloud (Night in St. Cloud) and extending into works such as Kyss ved vinduet (Kiss by the Window, fig. 5). Dieter Buchhart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element, "The window as a frontier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or external and inner worlds is likewise an element in scenes of melancholy as well as in works such as the lovers embracing in The Kiss or even portraits like Alexandra Thaulow. In these works... the sketchy figure evolves out of the background, emerging from it and at virtually the same time disappearing into it, almost without spatial context" (Dieter Buchhart, Edvard Munch: Signs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catalogue), op. cit., p. 43).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displayed in Kvinne som speiler seg will become a mainstay of Munch's most successful compositions. He looks beyond the conventionalities of oil on canvas, a medium historically intertwined with painterly artifice. With broad brushstrokes and areas of unexposed canvas, Munch eschews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his subject. He focuses instead on an emotional resonance, seeking an interpretation that transcends worldly realms - a driving force that will lead him to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Scream painted the following year. When the Norwegian realist painter, Christian Krohg interviewed Munch in 1892, he wrote "It is the impression of the soul, and nothing else, that he seeks to create; not some picture of random nature" (ibid., p. 26).Munch's disengagement with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painting in choosing to ex-press emotion and mood instead of visible reality sent shockwaves through the European artistic community. In November of 1892, Munch sent fifty-five works including Kvinne som speiler seg, to a group exhibition in Berlin at the Architektenhaus. The exhibition created an instant scandal, prompting the Kaiser to close down the show only two weeks after it had opened. This act of censorship w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Berlin Secession in 1898. Painted at the crux of this artistic revolution, Kvinne som speiler seg marks a turning point for Munch's personal discovery and the advent of Ex-pressionism.图1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厕所 La Toilette 巴黎奥赛博物馆图2Edvard Munch,Madonna,1894-95,布面油画,Nasjonalmuseet for kunst,arkitektur og design,Oslo图3爱德华蒙克,自画像与骷髅臂,1895年,石版画,蒙克博物馆,奥斯陆图4VilhelmHammershøi,Interior,FrederiksbergAllé,1900,彩色油画,私人收藏图5Edvard Munch,Kyss ved vinduet(Kiss by the Window),1892年,布面油画,Nasjonalmuseet for kunst,arkitektur og design,Oslo参考译文1892年,蒙克在一次关键过渡期间绘制了《照镜的女人》,当时他放弃了印象派的影响,发现了一种永远改变现代主义基础的表现方式。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名作《呐喊》解析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名作《呐喊》解析作者:靳小云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艺术发展都呈现出了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思潮,各种狂放不羁、惊人的艺术理论由此产生,过去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这样一种文化井喷式发展的形势下被彻底的冲垮。
而在表现主义绘画派系中,蒙克的经典作品《呐喊》就属于一个典型,它将蒙克的自我主观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呐喊》这幅作品的艺术美感蕴藏于画面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之中,并尝试从这三方面出发对这幅名作展开解析。
关键词:蒙克;《呐喊》;思考;艺术一、引言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绘画派系中的先驱者,他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中。
从小蒙克体弱多病,父母早亡,姐姐与弟弟在其童年时期也相继离他而去,而唯一的亲人——妹妹,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加之后来蒙克在情感遭遇上遇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就让他的绘画作品多偏向于表现疾病、死亡和爱情的主题。
蒙克17岁时开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当时的蒙克加入“波希米亚人”团体。
1885年蒙克首次旅游到法国接触到印象派绘画,受到高更等著名画家以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极大的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
22岁之后蒙克在巴黎与柏林工作,后期印象主义画派对他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后来在他45岁时患上精神分裂症,直到1944年辞世。
蒙克的作品集中表达出了人类内心的声音,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
二、对《呐喊》的艺术赏析当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他本身的情感流露是非常重要的,当他选择好主题之后,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作品之中而传达出去,便是这幅作品是否拥有灵性的关键。
《呐喊》这幅作品中的色彩、线条以及造型的运用便做到了“不画所看见的东西,而画自己经历的东西”,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体验而不是感官层面上能简单感受到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呐喊中虽然我们听不到他发出的尖叫,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被一种莫名恐惧所压得焦虑的心灵在瑟瑟发抖,就如同悲痛的哭泣是无声的一样,恐惧的呐喊也是不能用听觉所感受的,最震撼的是无声呐喊。
蒙克赏析

蒙克赏析讲义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表现主义绘画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表现主义涉及文艺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
1,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
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
蒙克代表作《呐喊》。
2,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
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
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场与红塔》3,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
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
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4,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青春期》

灵 留下 一道 道 恐惧 而 悲伤 的疤 痕 。他 从 未摆 脱掉 那 些关 于 家人 ,
蒙 克 在 作 品 中 寄 予 了 自己对 于 生 命 深 刻 的 思 索 和 殷 切 的情
关 于忧 伤 ,关 于 悲痛 ,关 于 恐惧 ,关 于 死亡 的记 忆 。这 一切 的亲 感 , 同时又 保有 自己独 特 的画风 面貌 。当我 们站 在 蒙克 的作 品前 身 经历 与 内心 所 受到 的打 击 在他 一生 所 绘制 的作 品中展 现 的淋 漓 时 , 我们 所 看 到 的是 灵 动 的 笔 触 、 夸 张 的造 型 、极 具 张 力 的 色 尽 致 ,也震 撼 着后 来 的观 众 。 由此 ,我 们必 须承 认 艺术 家 的作 品 彩 ,所 有 的这些 都会 让 我们 感 到震 撼并 为之 折 服 。虽然 省 略掉 所 与其 亲 身经 历是有 着 不可 分割 的联 系 的,这 一 点毋庸 置疑 。 有 的精致 细 节 ,画面 构 成也 精简 到 不能 再简 的地 步 ,但 是 画面 中 蒙 克在 1 8 8 0 年 进 入 奥斯 陆工 艺美 术 学校 随 当 时的名 家 克 罗格 所蕴 含 的情 绪却 如潮 涌 般喷 涌而 出,我 们不 得 不佩 服画 家精 湛 的 学 习绘 画 ,最 开始 受 到 克罗 格 的画风 影 响 ,画面 清 新 明亮 ,然 后 技巧 与 卓越 的艺 术表 现 力 ,使他 能 在 画面 中淋 漓尽 致地 表达 自 己 马 上又 受 印象 主 义画 家 的影 响 。1 8 8 9 年 到法 国留学 ,跟 随 画 家博 的情 感 。 纳 尔学 习 ,在 留 学期 间 ,他 在深 入研 究 印象 主义 绘 画之 后 ,转 而 蒙 克通 过 这 些 艺 术上 的技 巧来 表 现 他 自身 所 切 身 经 历 的 疾 对 后 印象 主义 绘 画和 纳 比派 绘画 发 生兴 趣 。他 发现 了线 条 和色 彩 病 、 悲伤 和 死 亡 等 情 感 ,作 品 强 烈 地传 达 出 了画 家 的 感 觉 和情 能 够有 更 加 强烈 的艺 术表 现 力和 感 染力 , 也能够 抒 发 更强 烈 的情 绪 ,其 描绘 对象 本 身所 具有 的的各 种细 节被 全 部简 化 ,虽 然画 面 感 。 蒙克 决 定用 它们 挖 掘和 表现 人类 心 理上 的各种 情 感 , 比如带 中的形 象还 是 具象 的 ,但 是 已经具 备 了很 强烈 的表 现 意识 , 画面 给 蒙克 有深 刻 影 响 的绝 望、情 爱 、疾 病 、死 亡 等主 题 。所 以 ,他 中表 现 的情 绪 没有 被 削弱反 而变得 无 比强烈 。 的 作 品被称 为 “ 心灵 的现 实主 义 ” 。 三 、艺术 成就 二 、作 品分 析 爱 德华 ・ 蒙 克为 一 位 l 9 世 纪 末 的 伟大 的 天才 艺术 家 ,是 伟 大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所有的画法。
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
——博巴蒙克油画《病中的孩子》布面油画,119.5×118.5cm,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
此画描绘了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
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
画面油彩用得狂放、随意,看上去像一幅草稿。
整幅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
当它在挪威全国年度画展上展出时,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
蒙克不得不换用学院派技法,再画了一幅变体画,改名为《春》,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去巴黎留学。
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 所以有人说他是“近代描绘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肺病,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
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中的孩子》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
”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说:我曾在这一年中把这幅画反覆描绘很多次。
我把颜料刮掉,用松节油洗掉后,多次设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
那紧贴着枕头,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发抖的嘴唇,和那发抖的双手…,我刮掉了一半的颜料,留下一些刮痕。
就这样,在一边画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时,我发现,我的睫毛也成为最初印象的一部分,而我所说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画面上的那些阴影。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
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
这件作品以深刻的形象语言传达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用灵魂作画——浅析爱德华·蒙克绘画风格的精神的开题报告

用灵魂作画——浅析爱德华·蒙克绘画风格的精神的开题报告引言:爱德华·蒙克是挪威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抽象性而闻名于世界。
他的作品通常反映了他内在感受以及社会现实的压力,这些都是他个人经历的产物。
他使用了许多抽象化的手法,如彩色的面积、线条和形状,以及重复、扭曲和刻意制造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旨在研究爱德华·蒙克的绘画风格,了解他的绘画风格的背后包含的精神。
本文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爱德华·蒙克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第二部分分析爱德华·蒙克的艺术风格;第三部分探讨爱德华·蒙克的绘画风格背后的精神。
第一部分:爱德华·蒙克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爱德华·蒙克是1863年出生于挪威的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退役军人和庄稼汉,母亲则是一名歌唱家。
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兴趣,如歌唱和绘画,必要时也会进行支持。
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重新燃起了创作的热情,并经常前往欧洲大陆接受艺术家们的影响和学习。
他的艺术受到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以及精神科学和哲学的思考。
爱德华·蒙克的艺术成就非常丰硕,他被视为挪威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尖叫”,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狂乱的人在夜晚尖叫,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痛苦和他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
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包括“吻”、“抚摸”、“春天之死”、“疯狂之舞”、“侧室”、“夜之歌”等等。
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出,其中许多作品在挪威的多个博物馆和画廊展出。
第二部分:爱德华·蒙克的艺术风格爱德华·蒙克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他经常使用抽象化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他大量使用线条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和气氛。
他的作品通常展现出人物,但是它们总是不规则形状和想象深刻的颜色作为背景,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主旨。
浅析蒙克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病 中的孩子 》 蒙克 5 岁移居奥斯陆 , 母 亲 劳拉 因肺 结 核 病 去 世 。之 后 ,
三、 “ 波希米亚”的影 响
疾病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这也影响 了他的艺术创作 。
《 青春期 》 此画又名 《 春情 》。画面中描绘的是半夜被初潮惊 醒的 少 女 , 蒙 克 用 精 致 的 笔 触 表 达 出 了少 女 细 腻 内 心 矛 盾 的 状 的小女孩为模特 ,开始创作一幅帆布油画—— 他的姐姐苏菲 之死 ,即 《 病中的孩子 》。作 品表达 了蒙克对于姐姐苏菲弥 态 。她 夹 紧 双 腿 ,并 用 双 手 遮 掩 着 私 处 。 左 手 沾染 上 的触 目 留之际最痛苦的 回忆。画面中 ,透明 的光线附在病童美丽而 惊心的血迹 ,让少女 害羞 又惊恐万分 。惊恐 的不是初次 的月 苍 白的 面 孔 上 ,她 倔 强地 半 睁着 疲 倦 的双 眼 ,双唇 颤抖 ,不 经 来 潮 ,而 是 对 即将 迎 来 的崭 新 的未 来 感 到不 安 。逐 渐 成 熟 十 九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初 ,蒙 克 以他 的姨 妈 和 一个 叫 贝特 西
《 戏剧之家 》2 0 1 5 年第 0 6( 下 )期
总第 2 0 4期
浅析蒙克绘 画作 品中的女性形象
李 伟 哲
( 大连教 育学 院附属 高级 中学 辽 宁 大连 1 1 6 0 0 0)
【 摘 要】 本文结合爱德华 ・ 蒙克的经历分析其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关键词 】 爱德华 ・ 蒙克;女性形象 ;隐喻 ;象征
0 0 0 ( 0 1 ) 的 同时 ,也 和 其 他 男 人 在 一起 。蒙 克 在 圈 外 悄 悄地 注视 着 围 院 学报 ,2 『 2 1 约 翰 ・ 布 顿 ・史 密 斯 . 写 出 自 己 经 历 的 巨 匠— — 表 绕 她 的三 角 或 四角 关 系 。 后 来 ,蒙 克 绘 出 了 以达 格 尼 ・ 幽 尔 为原 型 的 《 玛 多 娜 》。 现 主 义 绘 画 大师 蒙克 Ⅱ 】 . 金 忠敏 译 . 西北 美术 ,1 9 9 8 ( 4 ) . 画面 中是 一 个 裸 体 女 性 ,姿 态慵 懒 ,长 发 披 散 ,皮肤 柔 滑 , 【 3 ] 何政 广 . 蒙克 — — 北 欧 表 现 派 先 驱 【 Ml - 石 家庄 :河
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doc

爱与恨的碰撞——分析蒙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0.写在前面: (3)1.蒙克生命中的女性 (4)1.1亲情的逝去 (4)1.1.1关于母亲的记忆 (4)对于姐姐的追忆 (6)1.2爱情的阴影 (8)1.2.1爱的恐惧 (8)1.2.2初恋的苦涩 (9)1.2.3生命的疼痛 (10)3.女性—正邪的化身 (12)3.1柔弱的天使 (12)3.2致命的诱惑 (14)4.关于蒙克女性绘画创作的分析 (14)4.1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15)4.1.1创作的心理分析 (15)4.1.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17)4.2哲学的角度分析 (18)5.结语 (20)6.参考书目 (21)6.1中文资料 (21)6.2英文资料 (22)摘要:爱德华·蒙克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
他的画作中,充满激情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个体的理性和情感表达, 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们的孤独、绝望、彷徨等消极的精神状态。
同时我们发现蒙克的画作多以女性为题材,所以本文将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蒙克笔下的天使与魔鬼相结合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蒙克女性形象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法哲学0.写在前面:其实在这篇论文之前已经写成了一篇论文,那还是在十一那个长假中完成的,题目是关于西方绘画中“光”这一绘画元素的应用,写完之后自认为写的很是不错,但是开学后听到助教姐姐说选择题目最好不要写那种长篇巨作一样的介绍,最好是抓住一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虽然我觉得那篇关于西方绘画中的光的论文视角很新颖独特,但是还是非常担心西方美术史的成绩会创历史新低,最终下定决心重新写一篇论文。
写这篇论文之前,我常常呆坐着苦思冥想选什么题目才好。
毕竟在西方美术的长河中,好的画作数不胜数,我喜欢的画家也有很多。
开始有萌生写关于梵高的文章,因为我是很喜欢梵高的,喜欢那种明快的色彩刺激,在翻看梵高的画作时,我看到了另一位画家爱德华·蒙克。
我觉得蒙克是和梵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的,但是两位天才却又神经质的伟大画家在画风上有着那样大的区别。
蒙克作品《生命之舞》探析

2019·01蒙克(1863—1944年)是挪威国宝级画家,生于奥斯陆郊区普通家庭,一生命运多舛。
他体会过丧母、丧姐之痛,就连他自己也险些被病魔夺走生命。
1881年,他师从当地有名画家克罗格学画,于1889年获得奖学金去巴黎游学,后逐步确立自己的风格,1892年参加柏林艺术展,但却遭到了争议,史称“蒙克事件”。
因此柏林展之后蒙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确立起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1909年后,他主要生活在家乡挪威直至1944年病逝。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表现生命、爱情、死亡等主题的绘画,最著名的是“生命组画”,其中《生命之舞》(图1)是这组绘画中最后一幅且有代表意义和总结意义的名作。
一、独特的画面形态(一)“十字架式”的构图平直的天际线和呈严格中心对称的人物组合形式构成了十字交叉式构图。
我们惯常理解上认为这样的构图会给人呆板、单调乏味、僵硬的感觉,多数画家都试图避免这样平均分割的方式。
但是蒙克的很多作品都用到了这样的构图,例如《马拉之死》《青春期》《哭泣的女孩》等。
这样的构图搭配上蒙克作品阴森、神秘的画面氛围便能相得益彰。
为什么蒙克偏爱用这样的构图呢?这就不得不从他的经历说起:首先,蒙克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也深受基督文化的影响。
其次,蒙克的父亲由于受到丧妻、丧女的精神打击,加之背上沉重的生活包袱等因素,精神出现了异常,继而使他从宗教上寻获心灵的慰藉。
他不断向蒙克灌输畸形的宗教思想,教唆他信教,告诫他无论犯了什么罪过都会被投入地狱,遭受因果报应等。
这令人恐怖的宗教理念让蒙克不幸沦为了宗教狂热的牺牲品。
(二)情节和人物关于这幅画的素材来源,蒙克有过这样一段自述:“西班牙舞蹈家—法国—我走了进去……在大厅远处的尽头,硬礼帽的上边。
一个小妇人身穿淡紫色的牛仔裤在钢丝上跳舞,并且空气中弥漫着蓝色的烟雾……当她发现我正望着她时,她似乎马上戴了一副面具,两眼向上看……我的思想中就会显现出这幅画。
蒙克的女性形象研究

蒙克的女性形象研究作者:陈雪来源:《锋绘》2019年第06期摘要: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艺术来源于自身的悲惨经历,亲人们的相继去世和爱情的屡屡受挫再加上身受疾病的折磨,他没有像命运屈服,选择用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本文以蒙克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进一步从主观情感的表达和疯狂扭曲的爱欲的角度分析蒙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蒙克;艺术特色;女性形象1 蒙克爱德华·蒙克(1863-1944)出生于挪威南部的一个陆军家庭,有着不幸的人生遭遇,在他5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14岁时又见证了年长自己两岁的姐姐因患同样的病去世,唯一的妹妹被精神病缠身,父亲和弟弟又相继去世,蒙克的一生见证了数次的死亡,生命对他来说是“精神混乱与发疯的孪生子”。
然而,上帝仿佛在跟他开玩笑一样,他在爱情之路上屡屡受挫,终身未娶,他对女性充满着害怕、渴望、抗拒、性欲和迷茫的复杂心理。
因为悲惨的人生遭遇,所以蒙克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害怕、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爱情的困惑,他那离经叛道的绘画主题,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包含强烈感情的色彩,扭曲奇异的线条开创了表现主义先河,影响了后世许多的艺术家如马蒂斯。
蒙克曾说道:“我要描绘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我决不描绘男人看书,女人们织毛衣之类的室内画。
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艺术作品只能从人生活中生产出来。
欣赏这些画的人,将懂得这些是神圣的,他们会摘下他们头上的帽子向他致敬,就像置身于教堂一样。
”2 蒙克的艺术特色因不同的绘画主题,蒙克笔下的女性形象也不同,但他喜欢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烘托画面的氛围,加强画面带给人的直观感受。
如《圣母玛利亚》这幅作品,他将玛利亚塑造成一反传统温柔典雅圣母般形象,她大胆的展露自己的身姿,骄傲的扬起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散落在肩上衬托出光滑的皮肤,一圈圈不同颜色晕染而成的背景将迷人的玛利亚凸显出来。
浅析爱德华

浅析爱德华•蒙克的《嫉妒》的画面构成作者:徐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7期摘要:爱德华·蒙克是挪威画家,被称为“现代表现主义之父”,他的画面总是充满了苦闷和压抑,萦绕着一种悲伤孤独的情调,这与他的一生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
在这里想试着从画面的色彩,构图,情感,以及女性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蒙克的《嫉妒》,更加深入的了解蒙克的绘画。
关键词:色彩;构图;情感;女性作者简介:徐裕(1992-),女,汉族,甘肃环县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观看蒙克这幅画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没画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幅画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泉》,《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蒙娜丽莎》之类的画那么精美,而倒像是一个认知能力还没完全发展的小孩子画的。
可能这与他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新艺术造型的影响有关系吧。
这幅画没有金属般的、虚实恰当的轮廓线;没有细腻丰富的笔触;没有锦缎华丽的衣服,它有的是大面积平涂的色块和色块分割出来的模糊的轮廓线以及杂乱的笔触。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就是因为蒙克的这种表现方式将人的内心情感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蒙克自己所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一、颜色整幅画的颜色并不丰富,主要有大块的红,黑,绿,少量的白和蓝以及偏土黄的颜色构成一幅色调比较暗的画。
这里的每一块颜色都代表着一种感情和韵味,能给观者神秘压抑的视觉感受。
我先谈一下画面中几种主要颜色可能代表的情感。
红色: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与它相关的有活动(运动),激情,性欲,唯物论,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绿色:代表着和平,生命,纯洁,万物复苏,希望,生长的爱情,鲁莽,倔强,乖谬,谄诈……黑色:黑暗,阴险,恐怖,死亡,奸恶,阴谋,神秘肃穆,刚直,坚毅,严正,无私……这幅画里的身着红色衣服的女人,红色的苹果以及他们(画面中后面的男人和女人)红色的脸都象征了爱情的火热,激情,性欲;画中颜色较浅的绿色的树可能代表着生长的爱情,颜色较深的树(最前端男人的肩膀以上的部分)则可能代表着乖谬,谄诈,低沉;绿色和红色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惧;黑色象征着黑暗,奸恶,神秘、忧郁、失落,孤独,空洞,这与画面右边的这个半身男人蜡黄的脸及那双忧郁的眼睛形成很大的呼吁。
可见中的不可见

可见中的不可见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一生充满痛苦的体验,他一生下来就与病魔作斗争,不幸的经历和家人离去带来的伤痛和孤独驱使蒙克走上艺术道路。
蒙克的艺术创作正是他生命的内需,这最终决定了他的创作基调。
他借助绘画进行自我疗愈,在艺术作品中反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艺术是蒙克的毕生追求,是内心的真实倾诉。
他一生的创作都围绕死亡与爱情两大主题,不幸的经历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来源。
关键词:蒙克;艺术作品;表现性;艺术疗愈(一)时代背景爱德华·蒙克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
在表现主义出现以前,传统西方绘画描绘的往往是人们熟知的客观物象,把对真实客观物象的描绘理解成绘画。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逐渐打破了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开始转向表现人类主观情感、主观精神的内在世界,追求艺术和生命的真实,逐渐变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
蒙克就是这一潮流中的重要人物,人们在接受纯描绘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接受蒙克所展现的令人恐惧的作品,无疑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1]。
回望历史,不可否认,19世纪下半叶,挪威在很多方面十分落后保守。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的变化,各个城市发生了规模大小不一的暴乱,工业新思想不断冲击着旧文明观念,很多旧时代的艺术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对抗和抨击,同时也处在一种混乱且焦虑的生活状态[2]。
对于蒙克而言,他在遭受压力的同时还受到肺病的困扰,这影响了蒙克的心灵及艺术创作基调。
(二)蒙克生平爱德华·蒙克一生悲惨,长久活在痛苦之中,这些灰暗的经历正是他艺术创作的来源。
蒙克的家庭是安分守己的中小资产阶级家庭,在蒙克5岁时噩梦开始降临,母亲死于肺结核病,从此家庭开始衰落。
爷爷因精神病死去,奶奶死于肺结核,父亲患有精神病,有暴力倾向。
蒙克13岁时,姐姐也离他而去。
对于一个小男孩而言,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众多亲人离自己而去,那得需要多少时间去治愈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克 的姐姐 索 菲亚死 时年仅 1 5岁 , 这给蒙克幼小的心灵 留下 了深 刻的烙 印。
3 蒙 克 的 恋 人们 .
分, 而其 中表现女性题材 的作 品在他的整个艺 术 生涯中 占据 了十分 重要 的位置 。不难 说, 这
些 作 品 中的 女 性形 象正 是 他 在 生 活 中所 接 触 到
幅静 物 , 和塞 尚的 几 乎一样 好 , 除此之
外 , 背景上 , 在 我还 画出 了一个 女谋杀者和
它是蒙克所 画 的《 生命》 组画 的最 后一 她 的牺 牲 品。 在 画这 幅 画时, ” 虽然 蒙克用
的残忍和 不公平。我们 可以体 会到 画家是 幅。蒙克在 画 中用舞蹈场 面展开 了一个 缠 了模特儿 , 但实 际上这个 女人是 以图拉 ・ 拉
结核 。 1 7 年 , 8 7 蒙克 的姐姐 索 菲亚死 于 肺结 核 , 时年 1 5岁。 1 8 年 , 与六名 82 他
艺术家一起在斯托丁斯租 了一间画室, 于
两把小童椅上 紧紧偎依着 , 一个高高的女
人 靠在他们 旁边 的窗户边 , 背对着 窗户 ,
现 出一个 大而略 暗的轮廓 。她说她将 要 离开他们 , 问他俩会不会感到伤心—— 并
是 蒙克对于他故 去的母亲和姐姐 的深刻思 望 的表 情 。蒙 克在 这 幅作 品 中表 现 了圣
念 以及 对她 们 走 向死 亡 时 自身 痛 苦 的再 女 、 娼妇 和不幸 的女人 , 而背景是 溺于 肉欲
二、 女人 与蒙 克 的作 品
1 暗喻 之 美 .
《 孩》 病
现 。此外 , 有《 还 母亲之死》 《 于病 房》 、死 等 疯 狂舞 蹈 的男女们 , 整个 画面充斥 着 复杂
了, 蒙克右手 的一截手指 被击 中, 手也 左 受了伤 , 这就是有名的手枪走火事件。 图
科恩赫格、 法伯格、 古德布兰斯的疗养地
度过 。1 3 年 , 93 在他 7 岁生 曰之 际收到 0
了大量 礼物 , 荣授为 圣 ・ 被 奥拉夫 大十字 勋章。 1 4 9 4年 1月 2 3日下午 , 蒙克在 伊
克里 的一间房子 里安详地 去世 。按照他 的遗嘱 , 的后人把他 留下 的所有作 品都 他
上 , 色 红 ,, 她的神经 已经错乱
了。她 似乎在说 :漂亮而温和的卡拉 门, ‘ 你能不能把 这个 东西拿开 , 它令我太痛苦
的表 现 形 式。
给 蒙克 留下深刻 印象的 另一女子 是 挪威地方 医官的女儿德格尼 ・ 尤尔。她的 身上散发着诱人 的女性光辉 , 成为社交场
影响 , 而这 种影响直接 牵 涉蒙克 的艺 术,
伴随着他的一生。 1 蒙克的母亲 .
合 中的焦 点。蒙克 陷入这种疯 狂迷 恋的 情绪之 中, 经常 因她与别的男人说笑而无 法控制 自己的情绪 。终于有 一天 , 蒙克在 这场感 情游戏 中开枪射 击, “ 使 玛多娜” 香 消玉殒 了。 玛 多娜 ” 美女 的意思 , 以 “ 是 所 蒙克就 以《 多娜》 玛 为题 , 以她的原型为模 特 , 了一幅杰作 。有 材料证 明 , 画 画家一 直把它 留在 身边 没有 出售 , 以显示蒙克 足 对这段感 情 的珍视 。后来 蒙克又 把这张
1 4 0张 印刷 品 , 50幅水彩 画和 素描 , 0 5 40
吗—— 那是 死神 ……’ 她的眼睛 已经烧红
2 8
美术时空
A R T D UC A T l N E S E A R C H E 0 R
生命 之 舞
病
孩
玛多娜
爱德华 ・ 蒙克
苦题材 的画作提 供 了感情素材。
以他对姐姐 索菲亚重病 时期的痛苦 回忆为 绕生命 的中心主题 : 渴望、 成功和绝望 的生 森 的形象 出现 的。这 幅作 品既表 现 了因憎
基 础 , 画 了一个 垂危女 孩 的形象 。在这 命 循环。 画面的近景是 四个布 局严格对称 恨而发 呆 的感 情 , 刻 也表 现 了一种 似 乎永无 个 充 满伤感 的场 面里 , 潜藏 着对母 亲病 的人物 , 也 左边 穿浅 色衣服 的是 一位很 年轻 止境 的欲望 。画面 中各个部分都 可在蒙克
不 更 事 , 是 这 种 精 神上 的挫 伤 始 终 弥 漫 但
森 的女儿 , 她是 一位美 丽、 诱人 的女人 , 认
识 蒙克那 年才 3 岁 。 图拉 ・ 0 拉森 为人慷
开始进行《 病孩》 一画的创作 , 并于第二年 完成。 1 8 年 , 8 9 蒙克 第 一次举 办个人 画 展, 同年 l 月 , 0 前往 巴黎 博纳特艺术学校 求学 , , 1 1月 蒙克 的父 亲去世 。 1 9 年 80
赴 法国学 习。 1 9 年蒙克在 柏林 创作 了 84
慨 大方, 而且有着 丰 富的生活经验 , 她和
蒙克都有许 多朋友 , 图拉有着强烈而 自豪 的个性 , 而这 正是蒙克所 需求 的。然而 , 蒙克也 陷入 了犹豫之 中, 他不知是否应该 与图拉 ・ 拉森结婚。在幸存 的蒙克 的笔记
蒙克一生 因为各种原 因没有结婚 , 但
是在他 的身边从来不缺异性的陪伴 , 无 这
疑给 予他 的艺术激情 以刺激和全 力 的支 持, 成为 激发 他创 作 冲动 的 一个 巨大 动
力。
的女性 的化身。他 曾在 日记 中提 到过“ 女人是
一
、
蒙 克与 女人
种 很 有 乐 趣 的 动 物 , 想我 应 只 画 女 人”, 我 从
了, 答应 吗 ’玛 珈 乞求地 望 着他 。会 你 , ‘
的 , 相 信 你 会 答 应 的 , 看 见 了那 个 头 我 你
拉和朋友 离去之后 , 蒙克 的脑海 中一直萦 绕着被 朋友离弃的耻辱的阴影 , 于是整 日 借酒消愁 , 解心中的苦闷。这 也为他痛 排
献给 了奥斯 陆人 民, 中有 1 0 幅油画 , 其 OO
画复制 成 了版 画, 图奇异 , 构 主题 也晦涩
难懂。
关键词 : 爱德 华・ 蒙克
程 式
女人
暗喻
爱欲
劳拉 ・ 瑟琳 ・ 斯坦德 , 凯 边 她在 2 2岁 时嫁 给 了4 4岁 的克里斯 蒂安 ・ 克。他 蒙 们 一共 生有 5 孩子 , 个 蒙克排行第二。 蒙
引言
爱德 华- 蒙克 , 8 3年 1 月 1 16 2 2日出
死 的记 忆 , 包含 着他 自己 因为害 怕 而联 想 的姑娘 , 在画家 的表现 中是一位处 女, 她 正 关 于那次枪击事件 的笔记 中找到根据 。 比
到 死亡恐惧 的体 验 , 画面里母亲 的形 象, 可 为期待 恋爱 的发 生而感 受着 幸福 的遐想 。 如画面 中桌上放 着的水果 , 实际就是 图拉. 能是精 神 已经被摧 垮 , 她双 手掩 在 绝望 的 她 的身 边生 长着 一枝娇 嫩 的花朵 , 以象征 拉 森 在 手枪 子 弹全 部 打 出前 端 上来 的水
1 8 年 举 办 了第 一次 画展 。 1 8 83 8 4年 他
加入 挪威现代 自然 主义 画家和 作家 的激 进组 织——“ 西米 亚人” 团。1 8 年 波 集 85
图拉 ・ 拉森 , 挪威最 大的酒 商 PA 拉 ・・
还 让他 俩 向她 发誓 : 须虔诚 地 对待 耶 必 稣 。因为只有这样 , 他们 以后才能与她在 天堂相遇……” 年幼 的蒙克在他 5 岁时便 承受 了这种失去母爱的剧痛 , 虽然 当时少
“ 那是黄昏的时候 了—— 玛珈躺在床
中 , 克谈及 了这 一事情 : 还在 小 的 时 蒙 “ 候, 我就 憎恨结婚 , 的多病而 又神经质 我
的家 , 我感 到 自己没 有 享 受婚 姻 的权 使
斯 、 罗伦 萨和 罗马 , 佛 秋季和冬 季先后在
利。 图拉 常常担心着 蒙克对他俩 婚事 的 ” 态度 。有一次他 们在感 情 问题 上发 生 了 争执 , 图拉企 图用 手枪威 吓、 留住 自己深 爱 的人 , 蒙克却拼命 夺下 手枪 , 时枪 响 这
画史 上 与众 不 同。这 些 与他 的个 人 经 历 密不 可
笔者从 蒙克作 品 中常见的女 性形象 来具体分 析像他这 样 一个 用情 至深的人 是如何把这 种情感 融入 到作 品 中的, 从而 更深层次地探析 由蒙克的情感所引发的、 带有 暗喻式 的程 式化象征 符号在 其作 品 中的体现。
在 蒙克 的一 生中有许 多令 他难 以忘 怀 的女人 , 些女 人成 为 蒙克 生活 的 点 有
缀 , 些女人则对蒙克产 生过 至关重要 的 有
中可见女人对于蒙克的创作起着难以忽视 的作 用。笔者就蒙克生命 中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 的 女 人加 以介 绍 , 引中至对蒙克艺术创作的影 并 响 , 而理解蒙克 艺术作 品中所 带有的暗喻式 从
作 品都是 蒙克感 情的真实流露。
的感 情 。在 表 现个 人 思想 方 面 , 生命 之 《
“ 一贯 认为 , 些 自然 主义 画家里没 我 这
以上简单介 绍的这幅作 品中的女主人 舞 》 显示 了蒙克 与 图拉 ・ 拉森 的亲 密关 系:
而蒙 有 一个 画家在 体验 他们 作 品主题 的 时候 , 公是 蒙克家人 的化身。蒙克把这 种高度凝 三个女 人都是 以图拉 的形 象描 绘 的, 达 到 我所 画的《 病孩 》 类痛 苦 主 题 的程 练 的感 情变成 一种 带有暗喻 式的象征符号 克就是 画面 中间的男人 。 这 度 , 不仅 仅是 我 自己坐 在那 里—— 而且 自始 至终呈现于 画作 之 中。这不仅仅 是他 这
脸上 , 要筋疲力尽地倒在地 上 了, 就 而床上 她 的“ 一般” 花 的纯洁和妩媚 。画面 中央是 果 , 还有 图拉 的一顶 华丽 的帽子也 出现 在 的病孩似 乎在 虚化 , 要蒸 发掉 了。在 表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