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经典: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活着》中的福贵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
《在细雨中呼喊》中 的 孙光林, 生活在 暴力下, 没有父爱、 没有亲情, 就像是一 个 局外人, 不断忍 受着命运苦难的煎熬, 一次又一次的现实, 造成了他隐忍的性格 和生命的韧劲,最终 走向新的生活。
《活着》中的福贵,原 先是一个富家浪荡子 弟, 把地主家产 挥霍 怠尽后, 开始经历人 生的磨难, 儿子、妻 子、女儿、女婿、外 甥及战友先后一个个 离他而去, 最后孤身 一人。余 华认为造成 苦难的原因在于福贵 的命运,苦难缠上他后 是 无法摆脱的, 福贵 只能隐忍,才不会被命 运击垮,最终才能 获 得新生
(一)现实世界的反抗者与认命者
《在细雨中呼喊》一般被认为是后期创作的第一篇 , 如果单从人物的角度来说,称其为前后的过渡更恰切, 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更多是尖形人物,而不是丰满的圆形 人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说中的角心人物“我”从 小性格内敛、敏感,对友情、亲情充满了渴望而又疑虑 重重,同情弱小者,在孤独、寂寞与战栗中寻找精神的 寄托。所以“我”经常独自坐在池塘边,面对母亲与寡 妇的争吵和弟弟之死而冷眼旁观,在黑暗中听到痛苦的 呐喊,对父亲、哥哥和祖父间的争斗冷漠视之 ,在寂寞 中艰难地寻找友情和亲情。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 某种性格突出,比如,父亲无耻、哥哥冲动、弟弟无知、 祖父狡猾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更多的是现实世界的反 抗者,他们不甘心成为现实世界的乐观认命者 , 因此, 他们或冷漠,或堕落,或暴力,或躲避。
(二)男权意识形态下的 温驯女性形象与漠然女性形象
1、善良、温驯、忍辱负重者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母亲 《活着 》中的家珍 《兄弟》中的李兰 《许三观 卖血记》中的许玉兰
余华所塑造的这一类型女性是以“母亲 ”形象出现。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坚韧和勇敢的特点。
在他的小说《活着》中,女主角福贵的妻子凤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性。
她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为了生存和保护家人,她不惜一切代价。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毅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其次,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智慧和洞察力。
在《活着》中,福贵的妻子凤霞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却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丈夫度过了许多困难。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视。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常常具有一种温柔和关怀的特质。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女主角小玲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性。
她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了关爱和关心,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最后,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被用来探讨和反思社会问题。
在《兄弟》中,女主角莲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女性,她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敢、智慧和洞察、温柔和关怀,同时也通过她们传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唤。
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摘要: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中,余华是一位相当引人关注的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真实的个人感觉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叙事完全背离的创作方式而成为一位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他以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单一本质的人物形象,冷漠的叙事语言表达了他个人对于生存的某种态度,表达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真实。
而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展现出来的是无边无际的欺诈、暴力、杀戮、荒诞以及人性之恶,这幅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余华小说的主题—苦难。
然而,余华并不是一个按一成不变的风格写作的作家,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并在变化中日趋成熟的作家,1992年、1995年的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新的小说创作风格形成并逐渐成熟,但苦难仍是其创作的基本母体,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深入研究,探求余华小说对苦难救赎的道路。
关键词:余华小说苦难救赎80年代中期,余华以先锋小说家的面孔出现在文坛,而余华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响彻文坛,此后余华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余华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视角,冷酷的笔触,用文字表达出他所认知的世界——充满暴力、血腥,到处充溢着死亡的气息。
在余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除了看到暴力鲜血死亡之外,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始终缠绕在我们的周围,不论是在直接的暴力作用下,还是在温情外衣的包裹下,它始终不曾离开过我们,它就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苦难。
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备受学者们关注,相关的文章也有很多,仅作者能够找到的关于苦难的论述就有崔玉香发表在2006年《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的《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吕伟发表在2007年《现代语文》第11期的《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薛永再发表在2007年《陕西教育》第12期的《苦难的叙述与消解》、郭燕红发表在2008年《作家杂志》第7期的《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2007年浙江大学李佳的硕士毕业论文《在暴力与温情中穿梭——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培强的硕士毕业论文《苦难的史诗》等10多篇文章,他们对余华的苦难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精到的研究,但对余华小说中的灵魂的救赎问题却是少有涉及。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刘兰芝是中国现代作家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主人公妻子福贵的妹妹,也是该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刘兰芝是一个非常独立坚强的女性。
在小说中,她年轻时就离开了父母的身边,嫁给了福贵,成为了他的妻子。
在福贵家里,刘兰芝承担起了家庭重任,她不仅照顾福贵的父母,还照顾着福贵的成长和学习。
在艰难的岁月里,她始终坚强不屈,忍受着各种苦难和磨难。
她一直寄予自己希望,相信有一天会有好日子。
其次,刘兰芝是一个非常善良、慈爱的人。
在小说中,她对待福贵的父母和儿女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她对于福贵的父母尤为关怀,常常给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尽管他们对她并不友好,甚至有时候对她非常刻薄,她依然默默忍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的善良和慈爱。
而对于儿女,她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无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她都会包容和原谅。
此外,刘兰芝是一个极度乐观的人。
尽管生活给她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困难,她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当福贵被军阀抓走的时候,她没有丧失信心,相信福贵一定会平安回来。
当福贵回来后,她一直告诉他们一家人,“咱们活得挺好,挺幸福的。
”尽管身陷囹圄,生活艰苦,她依然乐观向上,不让生活的苦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最后,刘兰芝是一个非常勤劳和节俭的人。
为了养育儿女,刘兰芝在家务农的同时还靠缝纫来增加家庭收入。
她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去缝纫,以期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
她买回的料子通常都是珍贵的,她会小心翼翼地保管起来,以免浪费。
她从不奢侈浪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保证家人的吃饭盖房。
总而言之,刘兰芝是一个性格坚强、善良、乐观并且勤劳节俭的女性形象。
她在艰难的环境下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她的善良和慈爱让人印象深刻。
她是小说中一个无私奉献的形象,为了家庭和儿女默默承受着所有的困苦和痛苦。
她的形象给了读者很多启示和反思,也让人们明白了生活中的珍贵和忍耐的重要性。
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学者忽略。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和归类,对这个被遮蔽的形象群体予以解读,分析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显现其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余华;女性形象;男权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数量不多。
他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总是将性格单一化。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善到极致,就是恶到极致,毫无疑问,她们是虚幻的,这些形象身上也暗藏着男性给予的歧视、误读等。
甚至在很多小说中,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被男性话语所遮蔽。
一、男性暴力下呻吟的女性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是研究余华小说的学者必然要谈到的部分。
小说中的暴力因素贯穿着余华前期创作,不少人对其作品中的暴力展现,持一种赞赏态度,认为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将现实生活的幻影击碎,露出最真实的残酷和丑恶。
余华的《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几部小说,极力地展示出他对暴力的理解和诠释,也向读者展现出中国女性受虐的场景图画。
《世事如烟》中的人物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由固定的数字代替。
在小说中的小乡村里,一个个少女受到残酷的对待。
6在妻子死后,完全丧失应有的父性,将几个女儿卖给人贩子,以换得金钱。
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有着清亮甜蜜的声音,但经常呓语。
阴暗恶毒的算命先生,采用特别的养生方法,想从她身上采阴补阳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于是,年近九十的他蛊惑4的父亲说女孩呓语是鬼魂进入阴道所致,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父亲和算命先生的合力摧残下,女孩受到侮辱后发疯,最终投水自尽。
这个美丽少女被残酷的现实推向死亡,而她的美也在死亡中更加凸显出来。
看到《古典爱情》这个题目,人们一定会联想到古代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
但是在小说中,却是令人震惊的暴力和血腥。
小说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面临饥荒之年,人人相食的悲惨图景。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作出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晓蕊余华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其在先锋文学时期所撰写的一系列作品在扎根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又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往往以社会生活底层某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缩影,使读者进入他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中,进而观照到整个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中国作家常常应用到的。
余华的一系列小说,如《活着》《兄弟》等均运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许多经典男性形象,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视线聚焦于性格各异的男性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余华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刻画。
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虽在当时时代下并未能摆脱作为男性附庸的形象和思维,但是其以忍辱负重的姿态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苦难的折磨,在生活的磨砺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忍耐力,体现出了女性在温和、柔弱外表下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母性光辉,亦值得后来人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进行人物特征的细致剖析和人性特点的深刻感悟。
一、聪慧明理的家庭女性——《活着》中的女性角色家珍余华小说《活着》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下,农民福贵在他的一生中、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经历了种种苦难,身边的所有亲人在变故中一个个离去的故事。
福贵这一男性形象,在屡经磨难之后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自然映射出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打击下所形成的看淡世事、超然物外的精神,但同时也包含妻子家珍的包容信任。
《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家珍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小说里,家珍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福贵人生道路和命运上的不如意。
福贵在给母亲看病的途中不慎被国民党军人掳去当兵,当他多年后重返家中,母亲却已在等待和遗憾中去世;这时的家珍宽慰福贵:“我不想再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由此可见,在飞来横祸和福贵多年的杳无音讯面前将所有的抱怨和苦水都一一咽下,劝说福贵带着家庭的责任和希望继续生活下去。
后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家中越来越贫困,也是家珍拖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到娘家带回了一小袋米,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经典: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一)男权世界里的男性形象
这一类小说人物主要集中在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 余 华更多的是把人物当作揭批人性丑恶的“道具”, 在他看来, 人的本质是 丑恶的, 人的内心深处 潜藏着邪恶, 这类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 其性格中 的 “恶” 的特质就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表现则是一种无法自制的本能。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 孙光林
《活着》中的福贵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
《在细雨中呼喊》中 的 孙光林, 生活在 暴力下, 没有父爱、 没有亲情, 就像是一 个 局外人, 不断忍 受着命运苦难的煎熬, 一次又一次的现实, 造成了他隐忍的性格 和生命的韧劲,最终 走向新的生活。
《活着》中的福贵,原 先是一个富家浪荡子 弟, 把地主家产 挥霍 怠尽后, 开始经历人 生的磨难, 儿子、妻 子、女儿、女婿、外 甥及战友先后一个个 离他而去, 最后孤身 一人。余 华认为造成 苦难的原因在于福贵 的命运,苦难缠上他后 是 无法摆脱的, 福贵 只能隐忍,才不会被命 运击垮,最终才能 获 得新生
余华人物形象赏析
——新闻一班 第4组
人物的类型化倾向
余华是个注重小说形式而不注重小说内容的先 锋派作家, 他对传统小说理念无情巅覆, 形成极具 个性的创作风格, 让人刮目相看。在小说人物塑造 中, 余华摒弃传统小说理念中的“核心”位置, 将 人物符号化, 即小说中的人物仅仅是为构造故事情 节而设置的 “道具”, 人物也不具备完整性, 只是 情节发展的发动机。尽管如此, 在众多塑造略显贫 乏的人物形象中, 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小说人物有着 明显的类型化倾向 ,也就是说, 余华在创作过程中, 由于 深受自身经历、审美情趣的制约和影响 , 存在 着这样的创作倾向:同一类型人物以不同形式、不同 程度地出现在多篇小说中, 读者阅读时可以轻而易 举地识。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赵诣1,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 210000[摘要]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
《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
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关键词]余华《活着》女性形象顾家坚韧抗争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其先锋文学时期的创作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引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奇特的语言世界。
因此,余华在写作初期热衷于进行独立于现实基础的小说创作。
同时,随着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对善良与美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和呼唤,便逐渐聚焦于个人及现实生活的写作,《活着》正是他在文学创作转型期所撰写的作品。
笔者注意到,余华在《活着》中以男性为中心,刻画了坚韧豁达的男性形象——福贵,然而书中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的脑海里烙下印记:聪慧懂事的米行千金家珍在丈夫福贵落魄的时候依然用自己的智慧教导福贵,帮助福贵戒掉赌博;勤劳的女儿凤霞在吃不饱饭的饥荒年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代替母亲和父亲撑起整个家。
面对接踵而来的无情命运,她们坚韧承受,与命运抗争。
由此,笔者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借此补充学界关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此感知余华小说中鲜活的女性人物。
一、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福贵的一生,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轮船。
海上的风浪不断地涌上甲板,让它感受到海水的刺骨。
屡经磨难的福贵,却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包含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的打击下领悟到超然于世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风雨相依,和女儿凤霞的勤劳善良带给他无穷的信心。
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维解读和深层分析 (1)
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维解读和深层分析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深度探究余华的作品里所展现的女性角色特征与呈现。
通过对余华多部艺术作品的详尽解析,这篇文章展示出女性角色在余华创作中多维度的表现。
研究探讨了这些女性形象是如何表达社会现状、历史演变及人的内心世界的。
研究揭示,虽然余华笔下描绘的女性角色数量不庞大,但它们各有特色,并且常常深藏着丰富的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这篇文章不只是丰富了关于余华作品研究的角度,还为分析当代文学里的女性形象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针对女性角色的多样特性、形成原因以及社会价值进行详细讨论,旨在为解析余华的文学作品提供刷新的角度。
本研究通过全面探究余华小说中描述的女性形象,生动展现了余华如何透过他的文艺创作来反映和批驳社会问题,以及他对于女性议题的深入洞见。
这项研究对于深化对余华的文学观的认识以及深入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针对女性的议题都具备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余华;女性形象;社会意义;人性思考目录一、引言 (3)二、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3)(一)悲剧性与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 (3)(二)无灵魂意识隐忍与柔弱依赖的女性形象 (3)(三)抗争性与矛盾复杂的女性形象 (4)三、女性形象背后的成因与背景分析 (5)(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理念 (5)1.余华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5)2.余华创作理念的影响与体现 (5)(一)社会的文化背景 (5)1.社会地位与性别观念 (5)2.女性经济不独立 (6)四、余华的女性形象与叙事策略 (6)(一)女性形象与视角选择 (6)(二)女性形象和情节发展 (7)五、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8)(一)展现历史变迁对女性个人命运的影响 (8)(二)反映社会现实中呈现的性别关系 (9)(三)揭示人性深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9)(四)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10)六、结语 (11)参考文献 (11)一、引言余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因其独到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入关心而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经典: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赏析剖析
《兄弟》中的李 兰等 ,她们在扭曲 的家庭或时代环境 里挣扎着, 在男性 权威下忍辱负重, 尽管生活艰苦, 但 她们仍然以平常心 和善良的姿态出现。
《许三观 卖血记》 中的许玉兰, 原本有 自己喜欢的对象, 但 是却顺从父 亲意愿 嫁给自己不爱的许三 观, 接着遭遇一个个 意外苦 难,她只能隐 忍, 用哭泣来表达自 己的不幸和哀愁。
《活着 》中的家珍,更 是楷模、典范, 她出身 商贾, 有着不错的家庭 环境, 命运让她嫁给一 个只顾吃喝嫖赌的地主 儿子福贵, 平时任由丈 夫拳打脚踢决不还手, 是个受 “嫁鸡随鸡” 传统思想浸染的典型妇 女,丈夫败光家产以后, 她被父 亲接回城里, 但不久自己又回到了丈 夫身边, 伺侯婆婆、丈 夫和儿女, 与丈夫福贵 共患难,至死毫无怨言。
(二)男权意识形态下的 温驯女性形象与漠然女性形象
1、善良、温驯、忍辱负重者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母亲 《活着 》中的家珍 《兄弟》中的李兰 《许三观 卖血记》中的许玉兰
余华所塑造的这一类型女性是以“母亲 ”形象出现。
《在细雨中呼喊》中 的母亲, 从出场到生 命结束, 始终在无赖 丈夫孙广才的阴影下 挣扎着,受尽无赖丈夫 的凌辱, 她依然无言 地顺从, 甚至对无赖 丈夫明目张胆与寡妇 偷情行为隐忍, 可以 说是个典型的男权世 界的贤妻良母
《难逃劫数》的彩蝶、 露珠、森林之母, 她们 共同特征就是 对一切漠 然处之, 内心潜藏 “人 性之恶”。比如当广佛 虐 杀破坏他们“好事” 的孩子时, 彩蝶一直站 在旁边观看,事 后她还 “神态自若地坐回自己 的位置上”,露珠更是凶 残, 为了保住婚姻,她听 从父亲的话, 将硝酸水 倒在新婚丈夫 东山脸上
《现实一种》中的山岗、 山峰兄弟, 同一父母所生 ,生活在同一屋椽下, 却 形同陌路。不懂事的侄儿 皮皮摔死自己儿子, 叔叔 山峰 一脚将其踢死,之后 ,兄长山岗经过精心策划, 导演了一出 令人战栗的 杀人报仇场面, 先是将弟 弟的脚固定后捆绑在树下 , 一次又一次将肉汤倒在 他的脚底, 并让小狗舔食 ,直到笑到断气。这两个 兄弟, 虽然有着浓浓的血 缘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 里亲情早已不复存在, 兄 弟之间比仇人还冷漠,在 扭曲变态的心灵意识驱使 下,演出一幕复仇大战。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REPORT
作者:
余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男性形象,其小说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这些形象中,也不乏 一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体现着民间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 人物,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玉兰和《活着》中的家珍 ,她们都是基层女性形象的代表,具有民间女性特有的性格 。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们表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3.精明能干、勤俭持家。
• 许玉兰除了“泼”之外,她的精明能干令人印象深刻。 许玉兰能用为数不多的衣服搭配出时髦、靓丽的最好效 果,吸引着全镇男人的眼光。婚后,她利用许三观厂里 发来的线织白手套.分别给三个孩子织了线衣。在好几 年的时间里,许玉兰靠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用精纺的 线手套给自己织了一件精纺的线衣。小说中有一段对许 玉兰买菜情形的精彩描写,通过林芬芳的眼睛,我们看 到了一个干练的家庭主妇。
正像富贵所说的“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 出来,弄些拐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
虽然家珍采取的行动毫无成效,但她始终对福贵不离不弃。就连反抗也透 着一丝温柔。
记得家珍挺着大肚子去赌场找福贵,福贵对她又打又骂,但她自始至终都 是那么平静,福贵对她无可奈何,只能叫人把她拖丁出去。
用福贵的话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更是位贤妻。
• 家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凭着要和家人在一起这唯一的 生活希望,她顽强地和病魔做着斗争。然而,随着有庆和 凤霞的死,终于打倒这个坚强的女人给了家珍沉重一击。
• 3.仁慈善良、重情重义。
• 家珍的仁慈与善良在小说中处处可见。为了使福贵浪子回头,家珍忍受着 侮辱与打骂。
• 闹饥荒时,家珍为了家人带病去娘家要来一小袋米,可谓弥足珍贵,被全 家视为救命稻草。队长闻风前来讨要,虽然不舍,但她还是流着眼泪,忍 痛抓给了队长一把。有庆为了救春生的老婆而送命,家珍一直不肯原谅春 生。“文化大革命”时,春生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有了轻生的想法,家 珍抛却了丧子之恨,鼓励春生要活下去,
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院(系) 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姓名林琳学号0920301234起迄日期2012年11月10日~2013年6月1日指导教师孙虎职称副教授填写日期: 2013 年 6 月 10 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余华作为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着自己一贯的鲜明特色,余华是八十年代以一篇《十八岁出远门》登上文坛,以其鲜明地文学特征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到了九十年代,余华一改以往的先锋派作风,转为写实长篇小说的创作,再次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余华风”。
本文从余华的女性观入手,探究余华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余华在此女性观的主导下刻画了哪几类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女性形象;弱化群体;女性生存;人性文学Yu Hua's novel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women inAbstractYu Hua as famous contemporary literary writer, his work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ir usual the Yu Hua boarded a 18-year-old taking a trip in the eighties literar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its vividly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The 1990s, Yu Hua changed the avant-garde style, into the creation of realistic novels, once again set off a strong "Yu Hua wind",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start from Yu Hua's view of women, an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Yu Hua's view of women Yu Hua portrayed in this view of women under the auspices of which types of characters, the image of these women have a common ethos discuss three aspects described by Yu Hua focuses on which types of female image.Key words The image of women;Weakening groups;Female Survival;Human nature literature目录一引言 (1)二余华女性观及其成因 (4)(一)余华女性观 (4)(二)余华女性观成因探源 (5)1、主体经验的局限性 (5)2、作家人生经历的影响 (6)三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类 (7)(一)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8)(二)扭曲的人性 (10)(三)苦难态度的诠释者 (11)四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特质 (14)(一)主体意识缺失 (14)(二)物品化 (15)五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19)附录A (20)附录B (23)一引言1986年,余华以一篇《十八岁出远门》的先锋小说登上文坛,从此打着“先锋派”作家的身份在文坛大行其道。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 4.坚强善良、有情有义。和许三观一样.
• 许玉兰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虽然她每次都以哭 来诉苦,但过后都能坚强面对。她婚前失身,生 下一乐,遭众人非议,受许三观打骂;一乐打架 闯祸,全家一无所有;“文化大革命”时,她被 骂为“破鞋”,让人剃了阳头,当作妓女上街游 行;后来一乐病重,奄奄一息但她都坚强地挺了 过来,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非人的对待中, 她汲取来自家庭的温暖,顽强地活了下来。
பைடு நூலகம்
• 3.精明能干、勤俭持家。
• 许玉兰除了“泼”之外,她的精明能干令人印象深刻。许 玉兰能用为数不多的衣服搭配出时髦、靓丽的最好效果, 吸引着全镇男人的眼光。婚后,她利用许三观厂里发来的 线织白手套.分别给三个孩子织了线衣。在好几年的时间 里,许玉兰靠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用精纺的线手套给自 己织了一件精纺的线衣。小说中有一段对许玉兰买菜情形 的精彩描写,通过林芬芳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干练的 家庭主妇。 • 许玉兰的勤俭在一些生活细节中显而易见。她平时一分钱 、两分钱都会积蓄起来,十年间从不间断。她天天算计着 过日子,每次做饭都要从家人的粮里抓出一小把,放到床 底下的两小缸里。后来灾荒真的到来,两小缸米成了全家 人的救命稻草。她关于如何利用这两缸米的言论,更是让 人佩服之至。
结语
•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许玉兰”与“家珍”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我们看到了民 问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她们身上也 “继承并凸现了阿Q式的乐天精神”,但正 是凭着这种“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她 们才顽强地存活在这个世上。她们是生活 的强者,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男性形象,其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这 些形象中,也不乏一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体现 着民间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人物,如《许三观卖血 记》中的许玉兰和《活着》中的家珍,她们都是基 层女性形象的代表,具有民间女性特有的性格。面 对生活的苦难,她们表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1. 引言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余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其中,女性形象在余华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余华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其对于当代女性的启示和作用。
2. 研究背景余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对余华女性形象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余华的创作。
3. 目标与意义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是否符合当代女性的真实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的困境和需求。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学理论分析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角色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解读和理论框架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内涵和价值。
5. 论文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5.1. 第一章: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5.1.1. 简要介绍余华的作品及女性角色• 5.1.2. 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和解读5.2. 第二章: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5.2.1. 解读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5.2.2. 探讨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5.3. 第三章: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局限与突破• 5.3.1. 分析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所面临的困境和局限• 5.3.2. 探讨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突破困境的途径和方式5.4.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5.4.1. 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进行总结• 5.4.2. 展望未来对余华女性形象研究的发展方向6. 预期结果通过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余华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余华的作品对当代女性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有突破的可能性。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科研论文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以余华的《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并通过对这几部小说的深度阅读,详细分析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指出了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集中表现出来的三种女性形象。
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物品化和主体性缺失的两种精神特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再结合男权意识进行更深一步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精神特质;男权意识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读者视野的,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和暴力,给人以血腥冷酷之感,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
直到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他的小说在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血泪时仍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
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文学界对余华的评价都褒贬不一,细数关于余华的种种评价,我们会发现,很少有评论者关注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就以《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对余华笔下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从一个不同的侧面解读余华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第一,以《活着》的家珍为代表的贤惠型贤惠型女性,是余华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余华着意褒扬的女性形象。
她们温良贤淑,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这样的女性,被设计为具有强大忍耐力,认同自己命运的人。
无论外界包括自己的家人给予再多的凌辱、压力,无论发生什么困难,这些女人都能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坚强地承受。
这样的女人在余华的笔下具有地母一般的毅力和胸怀,拥有一种拯救人类的力量。
如《活着》中的家珍、《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广才的妻子以及《兄弟》中的李兰等。
余华作品中这种贤惠型女性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柔贤惠、逆来顺受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生活条件优越,还受过教育。
后来嫁给了当时家境富裕的徐福贵,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当福贵整天逛窑子、下赌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珍为了让自己的丈夫浪子回头。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科研论文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浅谈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以余华的《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并通过对这几部小说的深度阅读,详细分析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指出了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集中表现出来的三种女性形象。
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物品化和主体性缺失的两种精神特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再结合男权意识进行更深一步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精神特质;男权意识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读者视野的,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和暴力,给人以血腥冷酷之感,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
直到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他的小说在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血泪时仍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
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文学界对余华的评价都褒贬不一,细数关于余华的种种评价,我们会发现,很少有评论者关注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就以《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对余华笔下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从一个不同的侧面解读余华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第一,以《活着》的家珍为代表的贤惠型贤惠型女性,是余华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余华着意褒扬的女性形象。
她们温良贤淑,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这样的女性,被设计为具有强大忍耐力,认同自己命运的人。
无论外界包括自己的家人给予再多的凌辱、压力,无论发生什么困难,这些女人都能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坚强地承受。
这样的女人在余华的笔下具有地母一般的毅力和胸怀,拥有一种拯救人类的力量。
如《活着》中的家珍、《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广才的妻子以及《兄弟》中的李兰等。
余华作品中这种贤惠型女性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柔贤惠、逆来顺受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生活条件优越,还受过教育。
后来嫁给了当时家境富裕的徐福贵,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当福贵整天逛窑子、下赌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珍为了让自己的丈夫浪子回头。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摘要余华是中国大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写作的文风以反映现实为主,而且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且悲性较多,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余华小说典型女性形象分析入手,分析存在于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并且联系余华本人的身世特点以及余华在创作中的经历,从中深度挖掘余华创作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分析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1)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 (4)第1节物品化特征 (4)第2节扁平化特征 (4)第3节依附化特征 (5)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9)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 (7)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 (7)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 (8)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在当代文坛上,余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从他1987 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作品出版。
不少作品翻译成了外文,还有一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
他的影响力也由平面化的纸质扩展到了立体化的影视传媒。
对这样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论余华《兄弟》的女性形象塑造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余华《兄弟》的女性形象塑造学院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班级现代文秘092班学号Y******** 姓名薛琳琳指导教师计红芳职称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论余华《兄弟》的女性形象塑造内容摘要:《兄弟》中塑造了一群女性形象,但是研究者却对她们的关注程度不高。
作者对这一类女性形象给予了她们深切的关注,既描写了这类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处境,更对她们悲惨命运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对兄弟中的女性形象分类,有苦难顽强的、愚昧无知型的、撒泼堕落的和癫狂痴傻的四种;然后采用了细节描写、重复叙事、反讽及比喻的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最后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封建妇道的根深蒂固处处制约着她们,再加上受到金钱和欲望的诱惑,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这些造成了女性的悲剧。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女性应该加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正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呼唤社会对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行更多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摘要余华是中国大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写作的文风以反映现实为主,而且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且悲性较多,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余华小说典型女性形象分析入手,分析存在于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并且联系余华本人的身世特点以及余华在创作中的经历,从中深度挖掘余华创作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分析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1)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 (4)第1节物品化特征 (4)第2节扁平化特征 (4)第3节依附化特征 (5)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9)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 (7)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 (7)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 (8)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在当代文坛上,余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从他1987 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作品出版。
不少作品翻译成了外文,还有一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
他的影响力也由平面化的纸质扩展到了立体化的影视传媒。
对这样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文学评论家们把他定位为80 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关注他的创作转变。
对于余华小说中创作的典型女性形象,余华对女性的书写仍旧没有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女性形象的扁平压抑,个性的稀薄不足,人物命运的坎坷悲惨,这样的叙事模式有他先锋书写、追求叙事新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在无意识之中陷入男性中心主义的逻辑。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余华作品,以《许三观卖血》、《兄弟》、《活着》、《古典爱情》和《在细雨中呼喊》这几部余华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借助小说文本分析常用的人物特征分析方法,从典型人物的精神特征入手,分析典型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精神特征,并且从男权主义的写作叙事视角、余华本身主体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教育和阅读经历入手,分析作者塑造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第1节物品化特征“人之所以为人,也就是因为人有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能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能动实践来改变周围的世界,这样人才能在客观世界中相对体验到一种主观的自由,这也是在大自然界人之所以在能力上高于其他物种的表现。
但是,如果人在复杂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失去了自我主体能动的能力与空间,那么人自身作为人的主体能力也就意味着丧失。
”资料来源【1】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活着》文中家珍和凤霞,其所承受的苦难源自于社会与生命本身,家珍嫁到一个有钱人的家里,本应该吃穿不愁。
但是,福贵偏偏是个败家子,赌博输掉了所有的家产。
本来,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很衣食无忧,可生了一个女儿却变成了哑人,自己唯一的儿子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候死于非命。
并且家珍长期患上难治之症,承受病痛的折磨,最终死于病痛与生活的折磨。
她的女儿凤霞从小患病成了哑巴,成家之后却又因为难产死于非命。
她们母女两个人所承受的苦难,既有来自社会的原因,又有自身生存状态的原因【1】。
第2节扁平化特征关于人物性格的扁平化,是指围绕人物的单一特性或者性格、思想来刻画人物。
这种人物性格简单,具有平面化特征。
福斯特在其专著《小说面面观》中写道:“17 世纪时,扁平人物成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资料来源【2】在余华的前期小说里,就不乏这样的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个性单薄,完全按照作者自身写作构思理念前行。
《兄弟》中,余华对社会人生的描写更加资料来源1:刘思谦.女性文学中父权制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7资料来源2:林树明.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J].中国文化研究,2000丰富,超越出最初简单的观念演绎式的写作,人物也有更多自身的情感欲望和丰富的人性冲突【2】。
在这部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位母亲——李兰,李兰在整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并不是很多,但作者通过这个角色的扁平化处理,并且通过这个角色最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动乱给人性造成的伤害。
李兰所处的时代是文革,这是一个没有法制、秩序混乱、伦理道德颠覆的时代。
她自身的命运也在时代的颠簸中曲折艰难。
自己第一个丈夫因为偷窥女人上厕所而死。
第二个丈夫又因为混乱的政治斗争而死于非命。
自身连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了,而且还犯了头疼病,身体、精神在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失衡下双重崩溃。
更甚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缺乏管教,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又重复父亲的不雅行为——“偷窥”女人上厕所,再次遭受舆论与道德的否定、打击。
这些生活经历对于李兰来说,承受了双重的压力。
最后,她死于这样一个秩序混乱的时代。
丈夫的死去,孩子的无人管教,自己生活缺乏依靠,这都是跟这样一个狂乱的时代有关。
《古典爱情》中,小姐惠则成了一个富有梦幻色彩的美女形象,这符合传统文学中对少女的一种想象与书写。
余华在这个文本中,诗性地的构造了梦幻古典少女所具有的端庄,内秀而不失稳重的性格特征。
结局以少女惠的非正常死亡和书生遗憾终生结尾,文本并没有突出的主题和复杂的情节,而是展示出人生中存在暴力、死亡甚至人吃人的非理性的状态,揭示出人命运的非理性存在与生命的无常。
第3节依附化特征就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说,她们往往依赖于男性,或者是家庭,而并非是靠自我主体来实现目的。
这是跟她们自身的物品化特征相辅相成的。
“她们在生活以及之中被视作物品化的客观对象,与之伴随的是,她们女性自身也在物质生存、话语表达、命运选择上依赖于男性的他者。
她们自身缺乏选择能力和表达能力”。
资料来源【3】资料来源3:[5] 季红真.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J].文艺争鸣,2004《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面对父亲在伦理上的考虑,也默默接受了跟许三观的婚姻。
伴随能动性丧失的是女性的主体意识,生命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个体能动性的重要基础【3】。
本来是喜欢何小勇的许玉兰,却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许三观,因为嫁给许三观之后,后代依然姓许,满足了父亲延续香火的心理。
她嫁给了许三观,却为何小勇生下了一乐,这又在伦理层面上遭遇到了尴尬。
她与许三观的矛盾相当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到了文革时期,她被当做破鞋,剃成了阴阳头,整天在大街上游行示众,成为政治斗争的对象。
这也是在伦理上给她的否定。
李泽厚先生说:“我把‘伦理’界定为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从而通常指社会的秩序、制度和法制等。
因此政治与伦理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政治在更深层面上缘于伦理。
对许玉兰进行游街示众、政治批判,也是在更高层面上进行道德与伦理的否定。
因此,对于许玉兰来说,她所承受的苦难就来自于伦理与现实自身的矛盾性,这使她陷入一种伦理带来的困境。
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余华在书写的过程中无论从价值取向上还是形象塑造上使女性形象呈现出相对比较负面的特征。
这种倾向跟余华自身无意识之中的男权思维密切相关。
同时,余华小说中对女性的书写之所以呈现出主体性缺失的特征,是跟作者自身的写作观念和心理思维有关的,既有他作为男性作家自身性别经验的限制的原因,也有他在人生成长中所汲取各种思想和文化营养有关【5】。
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余华作为一个先锋作家,众多新颖的作品因为在形式与精神理念上对传统现实主义和教条观念的反叛而颇受青睐和关注,但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仍然没有脱离性别对自身写作的束缚【4】。
他自己也曾经说到,不知道怎么样写女性,对女性形象与意蕴的他来说是一个难题。
的确,在他的文本创作中,性别经验和性别观念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束缚,有些是体验的限制使他不能够充分地精细地书写女性形象,有些则是自身无意识之中的观念的制约,使他不能够超越自身而更深刻的表达出对女性群体生存的思考和关注。
这是余华自身的不足。
他在书写女性形象的时候一大特点就是背后以传统的男性观念为支撑,来表达对女性的一个理解。
在《在细雨中呼喊》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是冯玉青,“她在我年轻时候在“我”印象中充满着青春气息和诱惑感,而且还有少女般的羞羞答答。
当我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无所顾忌”的母亲形象了。
为养孩子而从事皮肉生涯”。
这样的一个母亲为了正当的生存而从事不正当的职业,在谋生中丧失了自我尊严和人格的主体。
这是一个女性在求生存层面与强势的男性社会之间的不平等【7】。
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作为男性作家,在书写女性的时候缺乏最直接的生理和心理体验,这就导致作者很难细致入微的描写女性生命,而是按照自身的观念和思维去构思。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直接经验的匮乏必然导致在书写时候的不全面。
盛英在她主编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指出女性作家最能贴切女性世界的真实情景:“她们对外在世界的驾驭,确实不如男性作家的开阔与全景式,但对于女人社会的人生体验的揭示真切而深入;她们对自然生命和性爱的描绘,持有母性的博大和高洁,既富有生命痛苦又富有理想的光辉。
至于她们的审美形式则更具有情感性、想象性、体验性,独特而多样”。
【8】对于异性的男性作家来说,这些都是缺乏的。
在余华的小说中,不少女性形象都缺乏一种丰富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灵魂冲突,只是构成故事情节的一环。
对于作品之中的“形象主体”来说,未免是一种折扣。
余华试图展示出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这样一种主体性缺失的女性形象对于他的创作追求来说,又何其遥远!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关于余华的教育和阅读经历,这些对他的创作养成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余华并未受到过系统的教育,缺乏系统的知识训练和积累。
在文革的混乱时期读过有限的书。
到了后来创作道路上才进入作家班进行学习。
这种教育经历的缺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未免是一种缺憾【9】。
他的创作的更大动力来自于敏感的内心对生活和人的一种理解,并非是在宽广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下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缺乏一种的历史视野,仅有的文革的场景也多跟他的经历和记忆相关,一些具有古典色彩的文本也只是形式上的一种策略。
同时,在人物内部,也缺乏丰富而深刻的灵魂冲突,这对于追求洞察力的余华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