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摘要: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自1984 年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其一系列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一直倍受评论界和文艺界关注。

受到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深刻影响,余华的语言简洁明快、新锐诡异,通过语言的尖新求变阐释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余华小说语言的研究,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语言学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小说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载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

风格成熟的作家在作品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和评论界讨论的热点。

自1984 年评论家肖复兴发表的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开始,关于余华其人其作品的研究从未间断。

早期主要是针对单篇作品的研究论文,进入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对余华作品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的论著。

综观20 余年的余华研究历程,评论界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从五个方面展开: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母题及演化;创作风格的前后转变;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

这其中对于余华小说语言的探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加以简单的评述,系统地勾勒出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的运行轨迹。

一、纯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表现出对文学的语言和文本的巨大热情。

他作品中关于暴力、死亡、苦难和欲望的主题,对人物的刻画等都因其语言的独特运用而引起文坛的关注。

评论界也纷纷从文本分析的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

研究余华的著名学者李平教授说:“在小说的语言上,语言的‘诗话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而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邓大琥的《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中,用“简洁又动感十足的语言”、“诗兴的比喻”来强调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正如马知遥在《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性》(2007)中说:“让语言决定思维的形成。

”这类评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小说事件语言、人物语言的归类分析,来强化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比较文学领域,也涉及到了余华小说语言的比较研究。

“评论家都认为小说的语言多借鉴了国外先锋语言”;“十分重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的运用,主观性描述新奇而时髦,句子结构复杂而冗长”①“‘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百年孤独》中的这种句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打破了故事的自然进程,使故事随意跳出原有的封闭圆圈任意确定新的起点,巧妙地进入了叙述的进程之中。

”②黎晨的《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研究》中也以余华为例,对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作了简要的艺术性分析。

二、叙述学、文艺学角度谈语言运用:
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对其文本形式的研究分为1990 年前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9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文本形式研究多谈及余华作品的叙述语言与常规小说的不同之处。

如张卫中于1990 年发表的《余华小说解读》(当代作家评论)和王彬彬于有1991 年发表的《余华的疯言疯语》(当代作家评论)。

在研究者早期的印象中,余华小说对被叙时与叙事时间进行割裂,其文本序列“成了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词语施虐”,“像一堆白日梦呓,或者像一个精神病人的疯言疯语”。

③这些属于印象式的评论,探索出余华小说的语言由于陌生化效果、由于能指的泛化和感觉的幻化而具“仿梦小说”的特征,而这种叙述语言是为其颠覆日常传统经验服务的。

这时期对余华叙述语言的研究中,全新阐述了一种新的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

但研究者认为,这种叙述语言的变革是余华为突破日常经验和话语规范的束缚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因此,在这一时期叙述语言的研究中,语言始终作为一
种载体。

第二个时期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评论界多探讨其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叙事研究中侧重了对文本语言和话语方式的解析。

如谢有顺的《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当代作家评论,1993(2)),在对《在细雨中呼喊》的研究中,认为该小说的显著变化是“大量启用了心灵语言”;吴义勤在《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华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试评》(小说评论,1994(1))中分析了小说的语言意象、预言式叙述和分析式叙述两种典型的话语方式。

余弦在对《许三观卖血记》的论述中虽谈及语言的重复修辞手法,但更着重的是对叙事重复和主题重复的研究,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作品叙事技巧和方式的关注。

第三个时期是21 世纪初,这个时期对余华作品叙事研究从更小更细的方面介入。

如石慧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罗绮卫的《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及张卫中的《余华小说的时间艺术》都从细微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对叙事语言的简要概括。

同时期,高校对余华及其文本语言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热点。

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自2001 年——2005 年,全国高校以余华及其代表作为研究主体的硕博论文共计18 篇,其中论及作品语言的共4篇。

三、语言学角度谈语言
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他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

这种在文学中将语言视为独立的自足的表现,近五年来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

学术界充分运用语言本体论、符号学等理论探究余华语言词语、句式、修辞等。

如在《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语言的本初性特征》(2003)中,何滢运用具有本初性特征的内部语言解释了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运用;在《〈许三观卖血记〉的语篇衔接与语言风格》(2005)中,董育宁对话题连续、概括词替代、同语复现和排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

根据20余年来学术界与评论界对余华及其文本语言研究的有效梳理,可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角度:从文学角度、叙述学角度、美学角度探讨小说语言,仅仅是停留在艺术分析的层面上。

无论是从先锋文学的特征出发,还是从叙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都把语言看作一种研究载体,为主题思想的阐述、为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提供论点支持。

2.研究材料:对余华作品语言层面的观照和专门研究并不多。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论著,多是对余华单个作品的语言形式给予关注,对具体文本的研究还不够细致,目前也没有出现综合余华全部作品语言为研究材料的文章。

3.研究方法和结果:近几年来虽有学者从修辞学、符号学角度对余华作品语言进行了研究,但却没能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和高度进行研究。

在对余华作品的叙事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在文本的修辞研究方面,尽管有研究者在论文中偶有提及,如余弦的《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然而能从这方面有所彻底突破的论文仍然不多。

结语:
余华作为8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自觉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的深刻影响,在创作中关注语言自身,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尖新诡异的风貌,他看重语言的弹性、可变性和潜隐性,努力突破语言的常规形态:如句式的错位与变形、词组特殊的搭配与组合、标点的省略或繁复等。

因此,运用语言学理论深入分析余华小说的语言,对小说文本进行语言角度的解析有助于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①何滢. 余华:短暂而安详地叙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2).
②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先锋[J].华
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③张崇员.20 年来余华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