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

合集下载

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农民朋友的一大难题。

盐碱化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还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持续退化。

因此,针对农田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分析农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并提供几种解决方案。

一、农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 不合理的灌溉管理:过量灌溉或频繁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常常因为水资源稀缺而采用过量灌溉,这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超过作物的耐受范围,进而引发盐碱化问题。

2. 土壤排水不畅: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会使土壤中的盐分聚集在根部周围,加剧盐碱化程度。

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排水不畅也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从而加重盐碱化程度。

3. 土地过度肥沃化:过度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尤其是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而不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会导致土地过度肥沃化,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超过承载范围,进而造成盐碱化问题。

二、解决农田土壤盐碱化的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减少过量灌溉。

在干旱地区,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土壤中盐分积累的风险。

2. 改善土壤排水系统: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确保土壤排水通畅。

可以通过修建排水沟、设置排水管道等方式改善土壤排水状况,减少盐碱化风险。

3.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是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农作物的需要,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机,避免过度施肥引起土壤里盐分积累。

4.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的种植结构有助于减少土壤盐碱化问题。

优先选择对盐碱地具有耐受性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耐盐碱的杂草或一些盐碱地专用作物。

同时,栽种一些绿肥作物,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减轻盐碱化的程度。

5. 土壤改良和修复:运用化学、物理或生物手段进行土壤改良和修复。

例如,利用石膏和有机物质来减少土壤中钠、镁离子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此外,引入适应盐碱环境的微生物有助于降低盐分积累。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2)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
利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进行定期灌溉,可对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 洗”作用,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治理。
如果土壤盐渍化地区的包气带较厚,且颗粒较为粗大,则渗透性较 好,灌溉水易于入渗到包气带下部或进入潜水含水层,且不会发生返 盐。在这类地区,尤其是符合这类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定期 进行大水漫灌,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溶解淋洗到地下。
2、盐渍土的分级
按土壤全盐量及作物产量因盐渍化而降低的程度,前苏联学者对盐土进 行了分级 (按土壤盐分的总含量及类型拟定的适用于作物的土壤盐渍化分级)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该分类 主要按地区和盐分类型大体归纳为两种含盐量系列
我国的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 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即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当作物从盐渍化土壤中吸收 过多的钠离子时,将会抑制对钙和钾的吸收,造成作物缺钙;阴离子的 危害程度为CO32- > Cl- > SO42-。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种盐类同 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五、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长时间尺度上,环境的盐分输入大于土壤包气带向环境的盐分
输出,致使土壤积盐作用强于脱盐作用。
因此,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 切断或削减环境向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或增强包气带向环境的盐
分输出,使得土壤盐分处于收支均衡状态或以脱盐作用为主。除人 为控制盐分的输入、输出外,调整包气带岩性结构也是进行土壤盐 渍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盐碱化原因:
1、农业灌溉不规范:连续使用碱性农田水灌溉,农田土壤的阳离子
浓度增加,使土壤的pH值升高。

2、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碱性物质,使用过多,会
出现碱性过量,引起土壤的pH值升高,从而导致盐碱化的发生。

3、土壤本身条件:土壤中溶解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太高,抗碱性
不强,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
1、传统治理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垦殖、农田
开发、浅层耕翻、增充有机质和碱解物等,进行有效的调节,缓解土壤盐
碱化程度。

2、科学灌溉:选择温性水灌溉,避免使用过多的碱性水灌溉,以保
护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

3、施用有机肥:适当施用有机肥,如有机堆肥、液体有机肥和生物
质等,有助于土壤水分调节,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采用植物逆境技术:采用一些抗盐碱植物逆境培养技术,如低温、低磷、高温、高磷等,培养出一些抗盐碱的新品种,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
产量。

十五:盐碱化及治理

十五:盐碱化及治理

高三地理补漏微专题十五:土壤次生盐碱化一、基础知识(一)土壤盐碱化的定义盐碱灾害是指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二)盐碱地的形成的原因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土)。

2、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土)。

3、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浸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4、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三)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2、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

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3、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

(四)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1、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多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为土壤剖面中盐分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回升、冬季潜伏。

2、地形地貌:黄河三角洲总体地形平缓,缓平的低地及洼地是盐分聚集区,往往形成大面积中等或重度盐渍化土壤。

3、水文地质条件: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普遍埋深较浅,且矿化度较高;在埋藏浅的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极易通过毛管上升作用不断地向地表累积,形成土壤盐渍化。

4、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位于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受到海水经常性的淹没和侧向侵渍。

(五)土壤盐碱化的解决措施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1)灌溉洗盐。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在巴基斯坦,三千七百万公顷受灌
溉的农田中,大约有一千万公顷的 土地已经成为盐渍化或受到水涝的 影响;在其中的二百万公顷的土地 上,农作物已很难正常生长。人们 估计,巴基斯坦由于盐渍化及水涝 问题,每年损失约四万公顷农田, 相当于每天损失一百一十公顷。

美国农业部土壤盐土实验室主任Jan Van Schilgaerde说,美国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至 百分之三十五的灌溉农田有盐渍化问题。美 国的科罗拉多河每年携带的盐分高达六百万 吨。用河水灌溉的结果是,十年间农田的盐 分含量从850ppm提高到1,500ppm。在加利 福尼亚州,大约有二十万公顷的灌溉农田受 到盐硷化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 和地下水中的高盐分浓度。
这两种自然过程(蒸发-蒸腾作用)不可避免地
导致土壤中盐浓度的迅速增加,如果灌溉水 质量不好,则会大大加速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当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声称,修建大坝可以大 大提高大坝下游地区的防涝和灌溉能力时, 他们却很少考虑灌溉可能导致的土壤盐渍化 问题。在制定水利政策时,片面强调灌溉、 而忽视盐硷化问题,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 果。
土壤盐碱化
概念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 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而不能生 长。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 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 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 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 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 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 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 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 成盐碱地。
危害实例

在中国,人们所熟知的长江分 流计划使大约二百七十万公顷的土 地变成了盐渍化土壤。据中国科学 院地理所郭焕春等人的调查,这些 土壤的含盐量大约在百分之零点一 至零点七之间 。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和治理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布与治理措施一、知识讲解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其形成原因有:(1)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2)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3)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4)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2、盐碱地的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二、例题分析2016年1月14日《京华时报》消息,中粮开卖“沙漠小米”推进荒漠化治理。

专家介绍,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

通过种植“沙漠小米”,可为当地节约大量的绿洲地下水,延缓沙漠蔓延。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化形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甲所处的绿洲地区自从推广种植“沙漠小米”之后,荒漠化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间接说明该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樵采B. 水资源利用不当C. 过度开垦D. 过度放牧2. 乙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1. B 2. C【解析】1.由文字信息“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当地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沙漠小米可节约400立方米水”可知,水资源利用不当是当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 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根据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 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 积68912万公顷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 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 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 层盐分积累所致。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 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 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 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 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 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 较湿润的沿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应该有些 区别:
1.程度较轻。土壤会出现无机盐含量上升的情况,但一般情 况下地表不会积盐。 • 2.由于湿润地区雨季较多,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壤含盐量经常出现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的反复过程。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 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 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四 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 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 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沿海地区形成盐碱化土地大致有以下原因:
1.一些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口处的淡水减少,导致海水倒 灌,侵入三角洲,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 • 2.一些沿海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含 盐量较高的海水趁势入侵,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 • 3.风暴潮也会将海水带到陆上,从而造成土地碱化。
•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 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 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 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 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 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 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 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 性盐。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土壤盐化和碱化的总称,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从形成过程来看,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碱质不断在土壤表层聚积,使土壤变成盐碱土的土壤退化现象。

我们按照盐分的来源和有无人类活动影响的标准,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

原生盐碱化是指由于地域的干旱气候、土壤结构、含盐母质、低洼地形等自然因素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次生盐碱化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耕作、灌排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此外,从盐渍化发生的时间来看,原生盐渍化又可再分为现代盐渍化和残余盐渍化。

现代盐渍化是指在现代自然环境下,积盐过程是主要成土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而残余盐渍化是指土壤中某一部位含有一定量的盐分而形成的积盐层,但是目前的主要成土过程不是积盐过程的盐渍化类型。

2.潜在盐碱化:土壤潜在盐渍化,是指心底土存在积盐层或处于积盐的环境条件(强蒸发、高矿化度地下水等),一旦水盐状况失去平衡,将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

潜在盐渍化实际上是次生盐渍化的前期反映。

在潜在盐渍化阶段,土壤耕层尚无盐化和碱化现象,而耕层下面已隐藏含盐土层或高矿化度地下水层。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措施不当,农业措施跟不上,土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使土壤水盐平衡发生改变,导致非盐渍化土壤向盐渍化土壤转化。

所以,确定一个区域是否有潜在盐渍化的可能,主要看该区域的土壤水盐运动状况、条件以及人类因素等。

土壤潜在盐渍化还是盐渍化土壤改良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阶段或现象。

在土壤盐渍化改良初期,土壤盐分处于上层减少和下移阶段,它具有持续向改良方向发展和退化为盐渍土的双重性。

虽然盐渍化土壤在改良后,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但是土壤盐分可能处于潜在状态,如果不继续完善和加强改良治理措施,土壤盐渍化有可能再度出现。

3.盐碱土类型:盐碱土(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及盐化碱化的土壤,为方便说明,我们在此将盐碱土分为两类:一是中性盐类的大量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后(即使是表聚积盐,其盐分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值后)的盐土,主要盐分组成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1. 盐碱化成因盐碱化是土壤中盐类和碱类离子积累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水源盐碱化水源的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的含盐量过高,或者地表水中的含盐量超过了作物的耐盐度。

水源盐碱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灌溉水中含有过多的盐分,这些盐分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中沉积并积累。

1.2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盐碱化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化肥施用、不合理的土地改造和不当的土壤管理都会导致盐碱化。

特别是在农田中,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1.3 土壤特性某些土壤本身具有盐碱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盐类和碱类离子含量较高。

这种土壤特性一般与区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相关。

2. 盐碱化的影响盐碱化对土壤和植物的生长都有严重的影响。

2.1 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疏松,通透性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盐碱化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等重要养分的供应能力,限制植物的营养摄取。

2.2 植物生长受限盐碱化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升高,超过作物耐盐度范围,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

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根部水分吸收不良,导致水分应激和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死亡。

2.3 土壤环境变差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中的pH值升高,从而使土壤呈碱性。

由于碱性土壤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是不利的,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适宜范围变窄,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3. 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盐碱化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3.1 良好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是防治盐碱化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排水布局和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水分的含盐量和碱性浓度,从而防止盐碱化的发生。

3.2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

应根据作物的耐盐性和土壤的含盐量来确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度灌溉和过量施水。

3.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减少盐分的积累,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1 什么是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含有成分较多的氯化物,碳酸钠和氢氧化物等的可溶性盐类,积累到土壤中,使其电导率和pH值升高,土壤盐分失去均衡而形成的一种环境问题。

受此影响,大面积土壤间歇性地营养失衡,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当地物种多样性受到影响,大幅减少,对当地经济也会产生影响。

2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一是环境危害:氯化物积累在土壤中,毒素和有害气体的累积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二是植物危害:高盐和高酸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像未成熟的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和生长,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大幅减少,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三是农业危害:由于高盐和高酸,作物根系不能有效发育,影响水分、营养素的吸收及再分布,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

3 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
(1)植物调节土壤:定向种植有利于植物代谢物能够有效缓解土壤盐碱化状况,并起到土壤调节的作用;(2)农耕技术改造:运用有效的水肥配套技术,有效减少土壤积盐和低生境因素等;(3)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补救性措施:植树造林、防护绿化等,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4)采取物理治理措施:进行垦植、地膜覆盖等可以很好的减少土壤积盐。

综上所述,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受到重视的环境问题,为保护土地及改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做好土壤盐碱的防治工作,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及后代的福利。

土壤盐碱化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最终到达一定浓 度,致使土壤含盐量增长,形成盐碱地。
• “盐碱地旳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原因 综合作用旳成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旳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 新同一办公室,也是一生精力治理盐碱地 旳老教授,跟程维新同步接受采访,“在 蒸发量不小于降雨量旳干旱、半干旱地域, 盐碱地大量存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程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旳老教授,他解 释盐碱地旳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旳地下水位 使地下水中旳盐分随水位旳上升,在土壤 中汇集;
• “大”是指土壤中旳水分蒸发量大,增进 地下水中旳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盐碱地 能变天使旳魔鬼
• 盐与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维持 生命旳必需元素。
• 但盐并非没有坏处,盐碱地就是为盐 所害。
•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 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盐碱地就 像生长在大地上旳种种顽疾,将它们 治愈,才干让土地焕发盎然生机。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 地域
强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渍化。
B. C.盐渍化土地造成粮食产量下降。
•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 热带旳各个地域,从美洲、欧洲、亚洲到 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 荒凉旳盐碱地。
•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 名旳国家中位居第三。
• 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 海地域在内旳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 耕地旳盐碱地总面积超出5亿亩,其中具有 农业发展潜力旳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
因为水文地质条件旳不同而存在旳 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旳不合理浇灌, 促使地下水中 旳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 表积累, 由此引起旳土壤盐渍化称次 生盐渍化。

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不仅对粮食收成不好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那幺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都有什幺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

1土地盐碱化成因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在土壤中积聚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是在土壤表层积累;
二是保护地往往经常灌溉,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作物生长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促进了盐份向土壤表层积累;
三是超量施肥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尤其是氮肥的酸根离子过量,使土壤酸化,又活化了一些阳离子,这些酸根离子和活化了的阳离子随水运动而聚集于土表;
四是多年连作形成的特殊环境,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破坏了土壤微生物和无机养分的自然平衡,影响肥料分解。

1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一、改良水利
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

二、改良农业措施
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

三、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谢谢
土壤盐渍化
Soil salinization
目录
1 概念及特点 2 形成的条件 3 危害
4 防治
Hale Waihona Puke 概念: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 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 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指易 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 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特点:
1. 发展速度快 2. 区域分布广泛 3. 危害严重
• 危害农业和畜牧业 • 危害交通电力等基层设施 •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外部条件
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 地表径流 土壤冻融 人为活动
降雨与蒸发 风的作用
内部条件
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矿化度
包气带岩性结构
潜水含水层的透 水性
地下水条件 介质条件


1.盐碱土易滞水,不易疏 干,土地升温慢
3、排水除盐 如果当地雨水较多,盐渍化出现后我们还可以 利用掀膜淋雨的方法进行防治。如果雨水少, 可以选择灌水洗盐的方法治理土壤盐渍化。 4、改良土壤结构 (1)深耕土壤。在作物收获后,深耕土壤,把 富含盐类的表层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 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层来。 (2)掺入沙土。 (3)换土。铲除棚室地面3-5厘米的表层土, 并拉出温室,换上肥沃的园田土。换土后应耙 平土壤。 5、合理灌溉 采用滴灌技术,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减缓土壤 中的盐分积聚,减缓土壤盐渍化的进程。 6、选择种植耐盐作物
2. 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3.造成植物生理干旱
4.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5.土壤质量下降
1、科学合理的施肥 (1)提倡重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平衡施肥、 施用有机活化营养肥料 (2)增施秸秆有机肥。秸秆分解后残留的阳离 子较少,即使连续多年使用也不会引起土壤次 生盐渍化。 (3)少用含氯含硫的化学肥料,最好选用缓效 性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肥。 2、生物防治 (1)引种盐碱地先锋植物,可以应用生物排盐。 (2)可以增加绿色覆盖,防止盐分表面聚集。 (3)可以培肥地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盐碱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盐碱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盐碱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盐碱化的成因:
1、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是造成盐碱地的主要原因,在海水入
侵过程中,海水中的盐分会被带入陆地,使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增加,从而造成盐碱化。

2、淡水枯竭:由于淡水枯竭,土壤中的水分不能及时补充,
使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增加,从而造成盐碱化。

3、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使土壤中的
盐分溶于水分而流失,从而造成盐碱化。

4、过度施肥:过度施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增加,从而造
成盐碱化。

治理措施:
1、控制入侵:可采取护坝、护堤等措施,防止海水入侵,降
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2、增加淡水补给:可以采取改进河道、改善水土保持等措施,增加淡水补给,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3、控制灌溉:可以采取改进灌溉系统、控制灌溉量等措施,
减少土壤中的水分,从而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4、合理施肥:可以采取施肥技术改进、施肥量控制等措施,合理施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
1.可以分为现代积盐: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母质中所含的可溶性盐类,通过土壤毛管,在水分的携带下,在地表和上层上体中的不断累积。

2.残余积盐:因地下水的作用而引起的土壤强烈积盐,而后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的原因,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条件,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再参与成土过程,因而中止了土壤的盐分积累过程。

3.碱化:土壤胶体逐步吸附较多的代换性钠,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形成碱土或碱化土壤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及改良方法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及改良方法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及改良方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物生理机能受到影响:盐碱环境下的植物容易出现营养吸收障碍,如缺铁、缺镁等,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植物病虫害增加:盐碱环境为部分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如蝗虫、蚜虫等,使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土壤肥力下降:盐碱物质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导致土壤贫瘠化。

植被减少:盐碱环境下植物生长受阻,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退化:长期遭受盐碱化的土地容易出现沙漠化、荒漠化等现象,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水质恶化:土壤中的盐分可通过水分蒸发作用进入地下水系统,进而影响水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改良方法:水利改良:通过灌水洗盐、排水排盐等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同时,设置排水沟,防止盐水侵袭。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度盐碱地。

但是,水利改良需要大量水资源,如果水资源不足,可能适得其反。

农业改良:通过合理轮作、选用耐盐作物、增加有机肥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例如,种植耐盐作物如甜菜、棉花等,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

农业改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长期实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化学改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如酸性肥料、有机酸等,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达到降低土壤pH值的目的。

例如,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酸性肥料,能够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同时降低土壤pH值,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化学改良见效快,但可能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施用方法。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的耕地多为盐碱地,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改良。

通过水利改良,如灌水洗盐、排水排盐等,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同时,采用农业改良措施,如种植耐盐作物、增加有机肥等,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结构。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是一种严重影响土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威胁。

本文将对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 自然因素:地下水位上升、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和分布不均。

2. 人类活动:不恰当的灌溉、无序开垦土地、过度施肥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使盐分积累并导致土壤盐碱化。

二、土壤盐碱化的影响1. 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会使土壤养分流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2. 农业生产减产:盐碱化对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3. 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盐碱化会破坏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微生物活动,影响土壤水分和空气渗透性,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三、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1. 淋洗法:通过灌溉大量清水或淡化水,将盐分冲洗出土壤。

这种方法适用于盐分浓度较低的土壤。

2. 中盐植物种植法:选择适应盐碱土壤的植物种植,通过植物吸收和分解盐分来改良土壤。

3. 深翻法:将盐分较高的土壤翻深,与下层土壤混合,从而减少土壤盐分的浓度。

4. 化学改良法:使用化学物质改良土壤,如添加石膏或硫酸镁等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5. 生物技术法: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协同作用来修复盐碱土壤。

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和植物,可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和改善土壤结构。

四、土壤盐碱化管理的重要性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1.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科学管理可以减少土壤盐碱化带来的伤害,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增加农作物产量。

2. 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土壤盐碱化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土地的质量和农业生产。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案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案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案
1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有害离子按照特定比例在土壤中滞留,使土壤的PH降低的现象,它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政府和专家们正在努力想出治理方案。

2治理土壤盐碱化的方案:
(1)实行联合排涝:联合排涝是指利用水位调节和土壤水分保持,在地表和地下水位同时降低,以减少盐渍累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盐碱化的状况。

(2)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它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土壤的盐分含量,促进土壤整体的健康发育,从而缓解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3)选择耐盐植物:在实施联合排涝和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之外,选择一些植物能够耐盐是在抗击土壤盐碱化的重要一步,以减少有害离子对植物的损害。

3综上所述
在抗击土壤盐碱化方面,联合排涝、施用有机肥料,以及植入耐盐植物是有效的措施,可以避免有害离子对土壤的环境湿润的破坏,保持土壤的原状,将有助于改善土壤、缓解土壤污染,以及改善作物
生长情况。

因此,政府和专家们应该继续完善抗击土壤盐碱化的方案,以使土壤质量及时得到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由于地表蒸发将盐分积累在土壤表面
渍:地下水位过高浸湿地面
碱:由于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使得土壤阳离子过高,土壤呈碱性
地下水位高是造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灌排系统良好不会发生盐渍化,也就是说土壤的盐分是随水而来,随水而去。不过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那本书或那片论文中看到了土壤盐碱化这几个字,实质上它所说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壤盐碱化,也许它指的就是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土地盐渍化的原因:(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如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土壤盐碱化: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水分蒸发以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