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
小棒,让数学课堂如此精彩
小棒,让数学课堂如此精彩展开全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动手操作的过程,对所学知识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
而小棒是解决数学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矛盾的主要工具。
小棒的有效运用,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动”起来,将传统的灌输讲解变为主动建构,让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碰撞,真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深入浅出。
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天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用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进行由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听力的训练。
比如,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单词分类游戏,教师先说出一个单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同类单词,如banana,apple,grape等。
在中高年级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句子和短语的接龙游戏。
如,I am a boy.I like blue.I like to draw pictures等。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听力锻炼都是有利的促进。
可见,游戏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摆”小棒,帮助学生形成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培养他们的数感应从具体的实物入手。
而“摆”小棒对学生认数以及数感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数学之门,为学生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认识10 以内的数时,教师先在屏幕上出示2朵花、2 个球、2 本书、2 块糖……如果此时直接告知学生,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这显然是一个由“具体”直接到“抽象”的过程,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容易使学生似懂非懂。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一、利用实物展示抽象概念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来展示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感知来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的纸板和剪刀,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然后计算面积。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老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日常用品来展示数学概念,比如利用面包片来讲解分数,利用积木来讲解立体几何等。
这样的实物展示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制作数学游戏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版的“猜谜语”游戏,让学生通过解题来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或者设计一个数学版的“狼人杀”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概率知识来推理身份。
通过这样的数学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
三、利用实际问题引发思考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计算超市打折商品的最终价格,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课堂上利用一些趣味的数学难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趣味难题,让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数学问题;或者组织数学游学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实地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通过实物展示、数学游戏、实际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俗话说“心灵手巧”“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
心理学家也指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是使学生多渠道地感受信息的好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
可见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引入新课,培养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菱形的性质”时,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操作: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对折两次,折出一个直角,剪一刀,得一个直角三角形,把所得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一个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所得的四边形,它是一个怎样的四边形?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菱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加以理性思考,使活动不流动于形式。
也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需要。
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善于抓住每一次动手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既好奇又好动。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性。
如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学生对三角形的“围成”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
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 、8厘米,10 、8 、6厘米和10 、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
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
一
通过让学 生亲 自动手 , 理清 了思 绪 , 不仅 解 时 。老师邀请 两个力气 比较大 的男 生拉 木 而且 获取 了解 决问题 的方 法 , 享 条做 的三 角形 框架 ,让两 个力气较 小 的女 决 了问题 , D让学生 自己说说解题方法 。( . 教师根 受 了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 生拉木条做 的平行 四边形 框架 , 他 同学 其 据学生回答 , 板书) 总之 , 动手操作 为学生积 累了宝贵 的感 观察 、 , 发现? 讨论 有何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性材 料 , 它是学 生进 行抽 象思 维的 “ 与 根” 生 ,三角形框架使劲拉也不变形 。 : “ 。我们在课堂教学 中, 源” 正是重视 了学生 图 1 面积 (+ )2 34x 3 242 x + x 生: : 平行四边形框架轻轻— 拉就变形了。
1 0一 1
象 牙塔 内
, 21 00
-
0 8
操 作 让 数 掌 澡 童 活 起 来
周 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自主探索 。 中感悟 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 和脑之 间有着 “ 生 : 家里的晾衣架 。 千丝万缕 的联 系 , 手使脑 得到发展 , 它更 使 小学生 的思 维特点决 定 了他们 在学 习 师( 点头赞许 )你们 真聪 明 , 实每个 : 其 才 也才 只要用在正确 的地方就 明智 ; 手得到发展 , 脑使 使它变 成思维 的工 过程 中要有所 知 , 能有所感 , 能有所 人都有 自己的特点 , 甚至有所悟 。所以动手操作增强感知 对 是优点 , 就能发挥很大 的作用 。 具和镜子 。” 现在 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 的提 思 , 法, 叫做 “ 做数学 ” 即把数学课 堂教学设 置 低年级儿童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 , 瑞典 心理学 家皮 亚杰 认为 :~ 1 儿 7 l岁 成一种活动 ,让学 生在做 中发现 ,做 中感 如教 学一 年级 上册 的“ 物体 ” , 认 时 课 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 他们借助具体 的事物 悟 , 中解 决 , 而把枯燥 的讲 授过程 变为 本 安排 “ 一搭 、 做 从 搭 分一 分 、 一认 、 认 摸一摸 ” 或操作 活动进行思考 , 一定程度 的推理 , 作 动态 的探 索过 程 , 使学 生经 历 、 受 、 验 的实践活动 。可是 , 感 体 在搭一搭 的活动 中 , 思维 的内容和形式 尚未分离 。老师抓 住了 乒 知识 的形成过程 , 展示思 维过程 , 让课 堂成 乓球放在平滑 的桌面上不停地滚动 , 次掉 儿童这一 思维特征 , 几 利用 形象 的操作 活动 , 为学生活 动的天地 , 展示 自我的殿 堂。 到 了地上 , 几个 “ 听话 ” 不 的学 生都致 力 于 通过男 、 女生力 量的反差 对 比, 让学 生马上 创设情境 。 中发现 做 研究 如何让 乒乓 球变 得 “ 实 ” 他们 把 一 意识 到平行 四边形 的特征 , 老 , 直观 形象 , 鲜明 小学数学里 的一些 法则 、 定理 、 式都 些长方体 、 公 正方体 的积 木 围成 一圈 , 把调皮 深刻 , 无需过多 的讲解与强调 。同时 , 优 用“ 这个 自主探索 的过程不 点 和缺点” 比较抽象 ,而小学 生的思维 正处于具 体思 的乒乓球放在里面 。 这一 形象 比喻 , 揭示 了平行 四边 维向抽象思维 的过 渡期 ,所 以要让学 生牢 也能让学生感受这四种形体的不同特征吗? 形特征在 生活中有着 广泛 的应用 ,适 时点 固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有义务 为学生创 设 师: 为什么要 把乒乓球围起 来呢? 评, 由物及人完成 了知识 的传授 , 也对学生进 可探 索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经 历知识 的形 生: 因为它 到处都 是 弯 曲的 , 平 , 不 特 行了一次 ^ 格的教育,使课堂绽放生命的光 成过程 , 发现规律。 别 容易滚 。 彩, 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 自然天成。 —切 如教学乘法分 配律时 ,可通过如 下操 师 :为什 么要 用长方 体和正 方体 的积 四、 交流完善 。 做中解决 作 过程来发现规律 :要求每位 学生准备 三 木围在外面 呢? 教学 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 在知识的 种规格 的长方形纸 各两个 ,规格为 : 13 ( )x 生: 因为它们不会滚。 转折处 、 思维 的模糊处 , 学生各抒 己见 , 僵持 师 : 与球 比, 它们 有什么不 同呢? 2 ()x ; )x ( ;242 ( 4 3单位 : 3 c m) 不下 , 谁也说服 不了谁 。在这个 时候 , 师 教 生: 它们到处 都是 平平的。 A. 要求学生分别算 出三种 规格 长方形 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 案 , 而让事实 师 : 么 , 形的积 木你们认 为放在 说话 。让 学生动手亲 自做 一做 , , 那 圆柱 的 面积 。 对 要有 理 B让学生再选两个不 同规格的长方形拼 里面好 呢?还是 围在外面好 呢? . 有据 ; , 错 也要知道 错在 哪里 。 学生 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 通过操作演示 , 如教学“ 三角形三边 的关系” , 时 先让学 成三个较大的长方形。 说理 辩论 , 最后得 出圆柱 有两个 平平 的面 , 生将一根 吸管随意地剪成 三段 , 抓住 “ 意 任 C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自己拼成的三个较 . 也有一个会滚 的面 。 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 三角形 ” 的问题进 大的长方形 ,想一想 怎样用不 同的方法 计 在这 个教学环 节 中,教师从学 生 的实 行操作 。学生操作 后发现有 的能围成 , 有的 算其 面积 。 际需 要出发 ,因势 利导 ,鼓 励学生 动手实 不能围成。 这时 , 次让 学生 自己找出原 因, 再 践, 自主探 索 , 进而在生动 的情境 中感悟 到 初步感知 三条边之 间的关 系 ,接着重 点研 不 同形状物体 面的特点 ,给学生 的思维提 究 : 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 么 能 供 自由驰骋 的舞 台。 关系?通过 比一 比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 三、 合作讨论 。 中理解 做 发现 比较 短的两根小 棒长度 的和 比第 三根 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 了宝贵 、 丰富的第 长时确 实能围成一个 三角形 ;若三根一 样 手 资料 , 强合 作讨 论 , 加 促进 动 口表达 , 长, 则任意两根合起 来 的长度大 于第 三根 。 引导学生把做 中的所感 、 所得说 出来 , 完成 为巩 固“ 三角形 任意两边 之和大 于第 三边 ” 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 、 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
数学课堂教学,因“活”而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因“活”而精彩面对新课程改革,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施教?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形式下,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上讲,以例带类,以例启思,让学生学例得类,豁然贯通,的确不失良策,但实践如何操作呢?我认为,教师要从“导演”过渡到“演员”的角色,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实实在在地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一、“活”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情感活跃起来,教学的引入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古希腊雅典女神庙、巴台农神庙、我国五星红旗)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这些建筑美吗?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呢?”让学生先感受生活中的美,然后又设疑:“它们的美有共同之处吗?”学生略有所思,接着,道出原因:女神庙是世界上公认的美丽建筑,其圆柱高与庙高之比恰为0.618,而农神庙的宽与长之比也为0.618,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也非常漂亮,其对角线互相分割的保留也恰为0.618,而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说他的作品,只要涉及比例,就用0.618,因为这样才最美。
因此,人们把0.618称为“黄金比例”,甚至有人称它为“上帝规定的比例”。
由此引入“黄金分割”。
并且以人体为例,人体的许多比例都是0.618,要求学生找找看。
大家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最佳比例,都急于计算验证,但仅靠已有的知识还不够,所以学生们急于得到一种新方法,进而带着悬念听课,特别乐于动手动脑。
又比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东坡佳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阴与晴,圆与缺,悲与欢,离与合,都描绘了自然世界,人类生活截然相反的真实状态,这样矛盾的东西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氛围。
在数学世界里,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它们彼此矛盾而又和平相处,为数学世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动手操作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感受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各种拼图、几何图形拼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几何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用纸板或折纸去制作各种三维几何体,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几何图形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学的概念和定理。
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尝试不同的方法,发现数学问题的多种解法,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学习整数运算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用棋盘、石子等实物材料进行加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整数的加减法规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课堂往往以解题为主要目标,学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学习的动力。
当数学课堂以动手操作为起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学习代数方程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方程,寻找解答,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个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动力和魅力。
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
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张坤玲王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
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为此,动手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活动而精彩呢?一、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1.新教材提供了很多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
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差生”、“后进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课堂上,我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给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线绳、一支铅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数学,是一门理性和逻辑的学科,但并不代表数学课堂就应该一成不变的枯燥和乏味。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动手操作的元素,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动手操作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反感源于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更加接地气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快乐地学习数学。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是一门需要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的学科,而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具体地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实际操作,观察数学现象从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动手操作的经验。
而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1.引入实物道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物道具,比如小球、积木等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用小球模拟碰撞实验来讲解动量守恒定律,或者用积木来模拟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2.开展实验课程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数学定理和公式,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实验课程,比如测量圆周率的实验、用实验验证平行线性质等。
这样的实验课程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3.利用教学工具现在有很多专门用于数学教学的教学工具,比如数学建模软件、几何制图软件等。
通过这些教学工具,教师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数学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动手操作是一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事来学习的形式。
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
在学习平行线的特性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用直尺和尺规工具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并观察它们的性质,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平行线的定义和定理。
这样,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到平行线的特性,还能通过实践来深刻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又如,在学习正方形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纸折叠成正方形,并观察其各个角和边的关系,通过实践来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但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够的。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动手画图并观察图形的性质,通过分析图形的特点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美妙之处,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思路和观点。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动手操作的设计与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真正爱上数学。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在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能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几个具体例子,说明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初中代数课堂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平衡天平和若干个配重,让学生通过调整配重的位置,使得天平保持平衡。
通过这个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方程的基本性质。
老师还可以出一些简单的方程题目,让学生亲自上台操练,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解方程,从而提高他们解方程的能力。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中学几何课堂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特征和性质。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纸板、剪刀和胶水,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几何形状,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几何形状的定义,进行剪切、折叠、粘贴等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构造和性质。
在制作完成后,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比较和总结,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和记忆。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高中数学分析课堂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子和扑克牌,让学生通过掷色子和抽牌的方式来进行实验,统计事件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通过这个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概率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探索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掷色子的次数和频率,抽到指定牌的概率等,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的精彩正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注重动手操作的实践,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成就!。
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摘要:动手操作活动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巩固知识。
关键词:动手操作;创新;形象;发展思维爱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此,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好向导和老师。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和喜好表现自己所思、所创的欲望。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针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精心组织、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亲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感受,在动手、动脑操作中自己探寻、获取知识,并从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挖掘,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就有了实现的基础和内驱动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用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等纸片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表现出他们想得到的分数。
二、在动手操作中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
这时,老师可以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这样面对面地数。
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活动化教学 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活动化教学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活动化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活动化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让数学课堂由单调枯燥到乐趣无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引入活动化教学,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一、情境活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学生更喜欢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模式,但是数学学科很多公式和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化,如果教师单纯地用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觉到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更不能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不同的图片,有学生喜欢喝的可乐,有营养丰富的牛奶等,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组成,并记录各物体所占的比例,这时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标注百分数的商品?为什么要用百分数来表示?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全班共50人,其中90分以上的30人,请问90分以上的人所占百分数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90分以上所占百分比为60%,教师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学生发现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那么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们由此开始了对百分数的研究。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百分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对百分数的交流和讨论,深入的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且逐渐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规中矩的学习中脱离出来,寓教于乐,享受不一样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数学课堂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而动手操作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中彰显的精彩之处展开讨论。
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包括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实际操作、制作模型等活动。
这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魅力。
很多数学概念和定理在书本中可能很抽象,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通过亲自参与,亲眼目睹数学原理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学习几何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制作几何模型,观察不同形状的模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定理和性质。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和运算,比如测量、计算、绘图等。
这些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测量时,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面积等,从中总结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动手操作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们通过亲自制作模型、进行实验等活动,可以深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这种亲身经历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比例时,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比例尺模型,观察不同比例对实际物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常常需要分组进行实验和操作。
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一、操作形式多样 走进数学
让幼儿在图画欣赏中喜欢数学,让幼儿从喜欢看的画、美丽的图案和图形的组合中寻找数、量、形状等数学内容。如:设计几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画面,让幼儿欣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画中图形的形状、特征、数量。然后,教师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构建画面,并让幼儿动手剪、贴、拼、画,贴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让幼儿说出自己都运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那些图形,并能说出他们的数量。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学到数学方面的内容。
二、操作目标具体 体验数学
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且每个方面都有一个重点。认知方面,主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浅显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感性经验、感性经验的获得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进操作来获取得,操作可以为从形抽象到数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如:教师将学习3的组成的认知目标定为:引导幼儿将3个物品分成两份,启发幼儿寻找不同的分法,学习讲述分合过程和分合式,初步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这个目标找的准确,所以操作性较强。情感方面:包括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制定时主要体现层次结构。如:首先让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进而想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再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幼儿多进行小组合作操作的实践活动,无疑可以培养幼儿的团体精神,达到轻松乐学的氛围。幼儿的思维活动家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适时营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摘要】数学是一门表达抽象的学科,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极具困难。
作为数学教师,要在充分认识数学学科属性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直观感知教学法,使抽象的数学符号变成直观的数学事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立足教学实践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67-01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并且学生在手脑并用中,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整理、加工、优化、组合等,实现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提高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结合具体案例,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感性材料是支撑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动力,正是在感性材料的支撑下学生的思维才异常活跃,一旦脱离感性材料变成苦涩的理论说教,将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层。
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因而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小棒拼接一个平行四边形。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想到将四根小棒先拼接为长方形,再拉动长方形的长使其倾斜就得到平行四边形。
经过这一番动手操作,学生意识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存在一定的关系。
接着,他们通过量一量,分别测量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角的度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结合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得出两者的关系,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操作,二是自主创新的学生实践活动。
基于现有教学资源的动手操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教具和实验器材等资源,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到数学实践中。
在教学软件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输入数据,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具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模型,探索几何形状的性质等等。
通过这些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而自主创新的学生实践活动则是数学课堂中更为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动手操作形式。
这类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通过游戏的规则来锻炼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基于现有教学资源的操作还是自主创新的学生实践活动,动手操作都可以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主动地探索,更加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动手操作的引入。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来使得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的实践中。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虽然重要,但是实践是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认识最快、最直接的途径。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是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虽然严谨,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枯燥。
而动手操作则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世界中,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用透明的模型拼出各种图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手感受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差异和规则,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知识往往被归类为抽象知识,学生很难直接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而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解方程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实物或图形表示未知量、系数和常数,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写和解决方程,这样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方程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此外,动手操作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领域里,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培养出一种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函数的规律,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步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是数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精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
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张坤玲王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
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为此,动手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活动而精彩呢?
一、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1.新教材提供了很多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
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差生”、“后进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课堂上,我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给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线绳、一支铅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
由于这套学习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铅笔的综合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
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
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而言,表现的异常积极。
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
让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游戏,就是要使孩子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实践证明,这样的状态正是学生创造力最活跃的时候,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易于在这种状态下迸发出璀璨的火花。
这一开发性的操作题犹如一个亮点,激活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抽想、去实践。
2.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欣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容许的。
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5减6怎样算?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25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6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6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
教学时,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二、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本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常用的方法是请学生统一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指定高剪下来,平移后拼到右(或左)边,变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过程似乎也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所谓操作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命令下进行的,学习的“首创权”与“选择权”被剥夺,孩子们完全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机会,思维被束缚、过程被主宰,这样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给予”。
要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给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
因而,我就将上例作这样的调整:(1)巧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时是显著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承认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因材施教”。
因此,我先给学生每人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量出并记录自己计算面积时所需要的边的长度的数据。
在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后,让学生亲自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汇报时有如下两种方法:量了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式是7×8=56(平方厘米);量了它的底和对应的高,算式是6×8=48(平方厘米)。
(见下图)这两种思路,正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所在。
8 8
巧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造悬念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了矛盾、引发了认知的冲突、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求知欲望。
(2)延迟评判激发思维。
究竟谁对谁错呢?我没有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采取了“允许推迟”的原则,激励学生想办法去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孩子们纷纷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去发现。
(3)分层递进促发展。
探究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参与水平。
有通过自学看书上的样儿用剪、拼的方法来说明观点的;有独立思考后用不同于书上的剪、拼方法从正面验证了6×8的正确性;有通过伙伴合作探索的;还有一类学生通过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拉一拉的实践活动,从反面证明了7×8的错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发现结论的过程,自由探索,放飞了思想,合作创新,进行了深刻地体验,达到“再创造”,从而使“思想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真正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设计要应多样化,显示活动的探究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强调“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创设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和快乐。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首先在情境引入中设计如下操作题:让孩子们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圆形实物,让孩子们通过测量直径和周长,再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孩子们兴趣很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在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最后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孩子在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活动能力。
例如: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为孩子们设计
这样几个不同方式的活动:○1实践性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课桌上摆放的小汽车,并向大家介绍你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部位?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2体验性活动: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实践经验判断推理,如果你在教学楼的顶往下看地面上的小汽车,你会看到什么样的形状?○3合作性活动:在多媒
体上呈现由四个小朋友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茶壶的情境照片,请小朋友结合刚才的活动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合作判断:他们各应该看到什么形状的茶壶?
○4想象性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从物体的某个位置拍摄到的形状图,请
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想想象它们原来是什么?
整个课堂被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围,大家有惊奇的发现、有深刻的体验、有大胆的想象、有合情的推理、有动情的描述、有遗憾的感叹,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理性的教学,更多的是赋予学生一种人文的关怀、生活的享受、智慧的启迪。
四、数学操作活动,要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
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
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揭示乘法意义的时候,我先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先摆3个2,再摆2个3,用加法算,再说说由几个几相加得几;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摆出类似的图形;最后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分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总之,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在多元化的体验中探究,在主动的探究中参与,在积极的参与中创新,从而使学生真正享受高品种的数学学习活动。
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来创造的,而动手实践操作是探索新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重要方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也让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