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世系全图
清朝世系表
![清朝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596b240ab14e852459fb5792.png)
清朝皇室宗室世系表曾武林)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天命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天聪崇德3清世祖章皇帝福临顺治4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康熙5清世宗宪皇帝胤禛雍正6清高宗纯皇帝弘历乾隆7清仁宗睿皇帝颙琰嘉庆8清宣宗成皇帝旻宁道光9 清文宗显皇帝奕詝咸丰10 清穆宗毅皇帝载淳同治11 清德宗皇帝载湉光绪12 清恭宗逊皇帝溥仪宣统目录1 清太祖篇1-42 清太宗篇5-63 清世祖篇7 4清圣祖篇8-145 清世宗篇156 清高宗篇16-177 清仁宗篇188 清宣宗篇199 清文宗篇2010 清穆宗篇20 11清德宗篇20 12 清恭宗篇20一清太祖篇努尔哈赤的的儿子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1 爱新觉罗褚英的儿子爱新觉罗·褚英有三子,封爵位的有两子,为:1 爱新觉罗·杜度,安平贝勒,第一子;崇德七年亡2 待查①3 爱新觉罗·尼堪,敬谨庄亲王,第三子。
顺治十年亡杜度的儿子杜度有七子,封爵位的有五人,为杜尔祜、穆尔祜、特尔祜、杜努文、萨弼尼堪的儿子第一子兰布第二子尼思哈2 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1 长子,岳托,多罗克勤郡王。
崇德四年亡岳托儿子:长子岳洛欢,次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洛洛欢,三子多罗显荣贝勒喀尔楚诨,四子多罗和惠贝勒巴尔楚诨,五子镇国将军品级巴思哈,六子多罗刚毅贝勒祜里布,七子富英武。
2 次子,硕托,已革固山贝子,黜宗室崇德八年被处死硕托儿子:长子喇喀,次子齐兰布,三子岳赛布。
清朝王爷(亲王、郡王)封号、世系汇总(全)
![清朝王爷(亲王、郡王)封号、世系汇总(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a74e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c.png)
清朝王爷(亲王、郡王)封号、世系汇总(全)庆亲王奕劻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荣亲王永琪(影视形象)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是皇帝的兄弟都能称为王爷,按照清朝的制度,王爷是一种爵位制度,只有被封为亲王和郡王的人才能被称为王爷。
亲王和郡王都是皇室爵位,即与皇室有父系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被封为皇室爵位,皇室爵位主要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
皇室爵位的取得,分为两种,一种是册封,即直接由皇帝册封为某种爵位,另一种是世袭,亲王的儿子世袭为郡王,郡王的儿子世袭为贝勒,每世袭一次降一等,依次类推。
当然还有一种世袭是铁帽子王,也即世袭罔替,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亲王爵位可以一直世袭为亲王,永远不降级别,是无上的荣耀。
有清一代,封了很多王爷(亲王和郡王),本文搜集资料,汇总了清朝所有的亲王、和郡王的封号,以飨各位读者。
一、景祖(努尔哈赤的祖父)皇长子武功郡王礼敦(崇德元年四月追封)。
二、显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皇孙郑亲王济尔哈朗(按济尔哈朗为皇三子舒尔哈齐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顺治十二年卒,谥曰献。
馀见简亲王条下。
世袭。
凡封爵屡经降黜而其后卒复原封者,仍按始封年月书之,后仿此)。
皇曾孙简亲王济度(按济度为郑献亲王二子,顺治十四年五月由袭爵改封,十七年卒,谥曰纯。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裔孙袭简亲王丰讷亨,仍追复郑亲王始封原号)。
皇曾孙敏郡王勒度(按勒度为郑献亲王三子,顺治八年闰二月封,十二年卒,谥曰简)。
三太祖(努尔哈赤)皇子:皇二子礼亲王代善(崇德元年四月封,顺治五年卒,谥曰烈。
馀见康亲王条下。
世袭)。
皇七子饶馀亲王阿巴泰(顺治元年四月封郡王,三年卒,康熙元年三月追晋亲王,谥曰敏)。
皇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顺治元年十月封,八年十月以罪赐死)。
皇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崇德七年四月封,顺治七年卒,八年二月追削封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复原封,谥曰忠。
世袭)。
皇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崇德元年四月封,顺治六年卒,九年三月追降郡王,谥曰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复亲王原封。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https://img.taocdn.com/s3/m/4475b7c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61.png)
大清朝——铁帽子王世系承爵表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
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6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给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
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
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
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
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
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
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首卷转录自《清朝通志》的“爱新觉罗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图、世系谱(录)3部分,与普通的民间家谱略有不同。
子孙排行字语(字辈)作为谱录的排列依据,融人在世系谱之中;一般族谱中的“告身(恩纶录)”,记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赏赐,爱新觉罗本系皇族,自然也就无所谓皇家的恩纶了;由于历代皇室编有专门的《圣训》,记述了历代祖先对子孙的训示,而《宗人府则例》,实际上是以国家立法形式出现的皇族“族规”,在《宗谱》中也就没有一般族谱中的“家训”部分;至于像科举、传记、墓图、著述这几部分,同样因皇家各有专门的书籍,在《宗谱》中也没有必要重复记述了。
《宗谱》的首册是“星源吉庆”,为帝系图,以及历朝帝后大事,附录妃、嫔及皇子女。
另外7册为世系表:甲册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圣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孙;乙、丙册为太祖位下世系子孙;丁册为显祖位下世系子孙;戊、己、庚册为景祖、兴祖位下世系子孙。
世系表中的内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时、寿数、妻妾、子嗣、爵秩、封赠。
不同于竖格玉牒,它没有关于女儿、女婿的记载。
参照原来玉牒的直格形式,这次修成的宗谱改为横格,布面封皮也统一用黄色。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https://img.taocdn.com/s3/m/6cf9aa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6.png)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展开全文十四等封爵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封爵方式有两种,一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
以军功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永不降封。
以恩封者一般则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
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清代共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称“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
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初因是开国功臣被封世袭罔替的八家亲王如下: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
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裢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清代皇帝世系表1页
![清代皇帝世系表1页](https://img.taocdn.com/s3/m/49d01d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4.png)
清代皇帝世系表1页
一世:布库里雍顺,天女所生,不夫而孕。
浴于池,食朱果成胎。
既生,命其姓为爱新。
爱新为金之义。
其实女真自谓后金者,无不称姓金。
四世:都督孟特穆追尊肇祖。
五世:充善肇祖一子褚宴肇祖二子。
六世:妥罗充善一子。
原作脱落。
妥义謨充善二子。
原作脱一莫。
锡宝齐篇古充善三子。
原作石豹奇。
七世:福满石豹奇子,追尊兴祖。
八世:觉昌安福满四子,追尊景祖。
原作觉常刚。
九世:塔克世觉昌安四子,追尊显祖。
原作塔石。
十世:太祖名努尔哈赤,塔克世长子。
档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
![档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6edaeebcc77da26925c5b024.png)
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指清朝时皇族中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人们用“铁帽子”这三个字来形象地比喻这些王爷头顶上王冠的牢固、名声的显赫和身份的高贵。
要想说清这些铁帽子王的来历,必须从清朝皇族的封爵谈起。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其封建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用来确定统治阶级成员的等级与身份,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这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这叫做恩封。
这些爵位,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的。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这属于特殊的皇恩浩荡了,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既然世袭罔替是属于特殊的皇恩,那么在清朝皇族的众多成员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
在众多的亲王郡王之中,只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十二家有此殊荣,于是他们就被人们俗称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铁帽子王。
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开基创业统一全国的战火硝烟刀光剑影中,军功卓著而受封,属于军功封,而且都受封于清朝的初年。
而后四家则是因始封者与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并都产生于清朝中后期。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2967c0b16fc700abb68fcb3.png)
大清爵位及世袭制度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爵位制度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功臣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宗室男子爵位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1、和硕亲王。
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
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宗室女子额驸待遇: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世爵等级1、公爵2、侯爵3、伯爵(上三者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7、骑都尉(正四品)8、云骑尉(正五品)9、恩骑尉(正七品)晋爵方式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0dc2c6aa00b52acfc7cac1.png)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六、和硕庄亲王(历八代十一王)
清朝世袭铁帽子王承传谱系
一、和硕礼亲王(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八、多罗顺承郡王(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勒尔锦:勒克德浑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8611e3c60c22590102029d13.png)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
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1、礼亲王:代善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是最长寿的一个。
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只活了36岁,三子阿拜64岁,四子汤古代56岁,五子莽古尔泰46岁,六子塔拜51岁,七子阿巴泰59岁,八子皇太极52岁,九子巴布泰64岁,十子德格类40岁,十一子巴布海48岁,十二子阿济格47岁,十三子赖慕布36岁,十四子多尔衮39岁,十五子多铎36岁,十六子费扬古21岁2、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
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
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
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
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3、睿亲王: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衮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助皇太极成大业,功劳卓著。
清朝入关,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高领导者。
360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36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
清八大铁帽子王
![清八大铁帽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895948cc05087632311212f5.png)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这八位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铁帽子王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六位和硕亲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提到礼亲王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9254e71610a6f524ccbf85c8.png)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他们都是谁呢?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
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
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
顺治五年(1648)去世。
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
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
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
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
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
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
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
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
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
清朝皇帝子嗣表
![清朝皇帝子嗣表](https://img.taocdn.com/s3/m/cb2b6a76a45177232f60a225.png)
清朝皇帝子嗣表清朝皇帝子嗣表肇祖而下,世系始详,事迹未备,四传至兴祖。
○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德世库(兴祖第一子)刘阐(兴祖第二子)索长阿(兴祖第三子)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包朗阿(兴祖第五子)宝实(兴祖第六子)○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諴亲王——允祕(圣祖第二十四子)○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惇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恭亲王——奕(宣宗第六子,铁帽子)醇亲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铁帽子)清德宗——载湉(奕環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清末帝——溥仪(奕環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大清皇室一览表 清朝 皇室 谱系 清史 清室
![大清皇室一览表 清朝 皇室 谱系 清史 清室](https://img.taocdn.com/s3/m/4142fc03f78a6529647d53c4.png)
大清皇室一览表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外祖父王杲●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弟弟——舒尔哈齐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清世祖章———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皇次子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八年立为皇太子,即康熙皇帝皇四子荣亲王(顺治十四年立为皇太子,但未取名,不久即逝)皇五子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清清圣祖仁——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爱新觉罗·承祜( hù )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承庆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爱新觉罗·长华爱新觉罗·长生爱新觉罗·万黼(ǔ)爱新觉罗·允禶(zàn)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yìntí),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réng),(废)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是在雍正时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没关),原名爱新觉罗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zhǐ) ,诚隐亲王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zhēn),雍正皇帝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qí),恒温亲王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zuò),幼殇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sì),原封廉亲王,后废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táng),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殁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礻我(é),辅国公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zī),幼殇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táo),履懿(lǚyì)亲王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xiáng),怡贤亲王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即位后,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禵(tí),恂(Xún)勤郡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wú),愉恪(kè)郡王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lù),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xiè),幼殇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jì),幼殇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yī),简靖贝勒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xī),慎靖郡王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hù),恭勤贝勒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qí),诚贝勒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清世宗宪——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爱新觉罗·弘昀,早殇爱新觉罗·弘昐,早殇爱新觉罗·福宜,早殇爱新觉罗·福沛,早殇●清高宗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爱新觉罗·永璜,长子,定安亲王。
清朝所有王爷的名单(只含亲王 郡王)
![清朝所有王爷的名单(只含亲王 郡王)](https://img.taocdn.com/s3/m/81327b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3.png)
清朝所有王爷的名单(只含亲王郡王)近日整理清史稿诸王传,将其中的王爷名单列录于下.事先说明:这里只包括亲王与郡王.贝勒及其以下,不能称之为王爷.(一)景祖系武功郡王礼敦(追封)慧哲郡王额尔衮(追封)宣献郡王斋堪(追封)(二)显祖系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简纯亲王济度--简惠亲王德塞简亲王喇布(夺爵)简修亲王雅布--简亲王雅尔江阿(夺爵)简亲王神保住(夺爵)简仪亲王德沛(曾祖贝勒费扬武、祖贝子傅喇塔、父福存,并追封简亲王)--简勤亲王奇通阿(祖辅国公巴尔堪、父巴赛,并追封简亲王。
)--简恪亲王丰讷亨--郑恭亲王积哈纳--郑慎亲王乌尔恭阿--郑亲王端华(夺爵)--郑亲王承志(夺爵)[曾祖辅国公经讷亨、祖辅国公伊丰额、父西朗阿,并追封郑亲王]--郑顺亲王庆至(父松德追封郑亲王)--郑恪亲王凯泰-郑亲王昭煦上面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郑亲王袭封顺序.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敏简郡王勒度通达郡王雅尔哈齐(追封)(三)太祖系长子褚英--敬谨庄亲王尼堪--敬谨悼亲王尼思哈--敬谨亲王兰布(夺爵)二子礼烈亲王代善--巽简亲王满达海惠顺亲王祜塞--巽亲王常阿岱(满达海子,夺爵)康良亲王杰书(祜塞子)--康悼亲王椿泰康简亲王巴尔图(在崇安后袭)--康修亲王崇安(椿泰子)--礼恭亲王永恩--礼亲王昭梿(夺爵)礼安亲王麟趾(父永諲追封礼亲王)--礼和亲王全龄(麟趾孙,父锡春,追封礼亲王)--礼亲王世铎这是八铁帽子王中的礼亲王承袭顺序.二子礼烈亲王代善---克勤郡王岳讬--衍禧介郡王罗洛浑--平比郡王罗科铎--平郡王纳尔图(夺爵)平悼郡王纳尔福---平郡王纳尔苏(夺爵)---平敏郡王福彭---平僖郡王庆宁克勤良郡王庆恆------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纳尔图孙,在庆恆后袭,至此爵位转移至纳尔图一支,其后代非纳尔苏与福彭子孙)---克勤郡王恆谨(夺爵)---克勤简郡王尚格(父恆元追封克勤郡王)---克勤恪郡王承硕---克勤敬郡王庆惠---克勤诚郡王晋祺----克勤顺郡王崧杰---克勤郡王晏森.这是八铁帽子王中的克勤郡王承袭顺序.二子礼烈亲王代善---颖毅亲王萨哈璘--颖郡王阿达礼(夺爵)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顺承郡王勒尔锦(夺爵)---顺承郡王勒尔贝顺承郡王扬奇顺承郡王充保顺承郡王布穆巴(夺爵)-------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勒克德浑第三子,勒尔锦弟)---顺承亲王锡保(夺爵)---顺承恪郡王熙良---顺承恭郡王泰斐英阿---顺承慎郡王恆昌---顺承简郡王伦柱---顺承勤郡王春山---顺承敏郡王庆恩---顺承郡王讷勒赫这是八铁帽子王中顺承郡王的承袭顺序.二子礼烈亲王代善--谦襄郡王瓦克达七子饶馀敏郡王阿巴泰--端重简亲王博洛--端重亲王齐克新(夺爵)七子饶馀敏郡王阿巴泰--安和亲王岳乐--安懿郡王玛尔浑--安节郡王华巳七子饶馀敏郡王阿巴泰--安和亲王岳乐--勤郡王蕴端(夺爵)僖郡王经希(夺爵)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夺爵)---亲王劳亲(夺爵)太祖第十四子睿忠亲王多尔衮---多尔博(过继豫通亲王多铎之子)---镇国公苏尔发---辅国公塞勒---辅国恪勤公功宜布(已追封信郡王)---信恪郡王如松--睿恭亲王淳颖(多尔博苏尔发塞勒如松追封睿亲王)——睿慎亲王宝恩睿勤亲王瑞恩--------睿僖亲王仁寿(瑞恩子)---------睿亲王德长---------睿亲王魁斌这是八铁帽子王中睿亲王的承袭顺序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信宣和郡王多尼---信郡王鄂扎----信郡王董额(多铎子,多尼弟)----信郡王德昭----信恪郡王如松(多尔博四世孙,非多尼后代)---豫良亲王修龄(德昭子)---豫亲王裕丰(夺爵)豫亲王裕兴(夺爵)豫厚亲王豫全---豫慎亲王义道--豫诚亲王本格---豫亲王懋林这是八铁帽子王中豫亲王的承袭顺序.(四)太宗系长子肃武亲王豪格---显懿亲王富绶--显密亲王丹臻--显谨亲王衍潢肃勤亲王蕴著---肃恭亲王永锡---肃慎亲王敬敏--肃恪亲王华丰--肃良亲王隆懃---肃亲王善耆这是八铁帽子王中肃亲王的承袭顺序长子肃武亲王豪格---温良郡王猛瓘---温郡王佛永惠(降爵)五子承泽裕亲王硕塞---庄靖亲王博果铎--庄恪亲王允禄(过继圣祖第十六子)--弘普---庄慎亲王永常---庄镶亲王绵课---庄亲王奕镈(夺爵)-----庄勤亲王绵护庄质亲王绵华(都为允禄子弘融孙)---庄厚亲王奕仁--庄亲王载勋(夺爵)庄亲王载功这是八铁帽子王中庄亲王的承袭顺序五子承泽裕亲王硕塞---惠郡王博尔果洛(夺爵)---惠郡王球琳(夺爵)十一子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五)世祖系二子裕宪亲王福全---裕亲王保泰(夺爵)悼亲王保绶(追封)--裕亲王广宁(夺爵)裕庄亲王广禄[广宁广禄为保绶子]---裕僖郡王亮焕四子荣亲王(未命名,追封)五子恭亲王常宁七子纯靖亲王隆禧---纯亲王富尔祜伦(六)圣祖系长子直郡王允禔(夺爵)二子理密亲王允礽(原太子,追封)--理亲王弘晰(夺爵)理恪郡王弘为三子诚隐郡王允祉(原封亲王,夺爵,追封)五子恆温亲王允祺--------恆恪亲王弘晊-------恆敬郡王永皓七子淳度亲王允祐--------淳慎亲王弘暻八子廉亲王允禩(改封民王,再夺爵)十子敦郡王允礻我(夺爵,降辅国公)十二子履懿亲王允祹---弘昆---履端亲王永成(过继高宗子)--履郡王绵惠(追封)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怡僖亲王弘晓-------怡恭亲王永琅--------绵标---------怡恪亲王奕勋----------怡亲王载坊怡亲王载垣(夺爵)怡端亲王载敦(宁良郡王弘晈四世孙)-------- 怡亲王溥静(夺爵) ---------怡亲王毓麒上是恩封铁帽子王怡亲王承袭顺序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宁良郡王弘晈(自四世孙怡端亲王载敦起子孙开始袭怡亲王)十四子恂勤郡王允题----泰郡王弘春(夺爵)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禺---愉恭郡王弘庆十六子允禄已过继,在上编已写。
清朝铁帽子王
![清朝铁帽子王](https://img.taocdn.com/s3/m/30d179710b4c2e3f56276313.png)
1619-1648-1652
顺承郡王 延奇
1682-1682-1687
三等镇国将军 春佑
1801-1876
三等辅国将军
谦德 1834-1895
奉恩将军 长福
?-1923
顺承郡王 文葵
1911-1917-1945-1992
顺承恭惠郡王 勒克德浑
1619-1648-1652
顺承郡王 延奇
1682-1682-1687
顺承郡王 世系图 [编辑]
顺承忠郡王 诺罗布
1650-1715-1717
已革顺承亲王 锡保
1688-1717-1733-1742
顺承恪郡王 熙良
1705-1733-1744
顺承恭郡王 泰斐英阿
1728-1744-1756
顺承慎郡王 恒昌
1753-1756-1778
顺承简郡王 伦柱
1772-1786-1823
顺承勤郡王 春山
1800-1823-1854
顺承敏郡王
顺承 勒尔 1678-16
三等镇 春
1801三等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庆恩 1844-1854-1881
顺承质郡王 讷勒赫
1881-1917
谦 1834-
奉恩 长
?-1
顺承 文
1911-1917-
顺承郡王 勒尔贝
1678-1681-1682
顺承恭惠郡王 勒克德浑
过
已革顺承郡王 勒尔锦
1652-1652-1680-1706
已革顺承郡王 穆布巴
1682-1698-1715-1751
过继
已革顺承郡王 勒尔锦
652-1652-1680-1706
已革顺承郡王 穆布巴
档案中的清朝-铁帽子王-官服顶饰-八旗兵制-理藩院-六部-太医院-太仆寺-蒙古王公-冒充皇族疑问
![档案中的清朝-铁帽子王-官服顶饰-八旗兵制-理藩院-六部-太医院-太仆寺-蒙古王公-冒充皇族疑问](https://img.taocdn.com/s3/m/bba5021dc281e53a5802fff0.png)
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日期:2008-06-17] 来源:作者:内蒙古通辽市档案局潘茂桐[字体:大中小]铁帽子王,是指清朝时皇族中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人们用“铁帽子”这三个字来形象地比喻这些王爷头顶上王冠的牢固、名声的显赫和身份的高贵。
要想说清这些铁帽子王的来历,必须从清朝皇族的封爵谈起。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其封建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用来确定统治阶级成员的等级与身份,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这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这叫做恩封。
这些爵位,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的。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这属于特殊的皇恩浩荡了,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既然世袭罔替是属于特殊的皇恩,那么在清朝皇族的众多成员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
在众多的亲王郡王之中,只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十二家有此殊荣,于是他们就被人们俗称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铁帽子王。
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开基创业统一全国的战火硝烟刀光剑影中,军功卓著而受封,属于军功封,而且都受封于清朝的初年。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https://img.taocdn.com/s3/m/b357b8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总说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你知道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是谁吗?姓名:爱新觉罗·代善身份: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
生卒: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享年66岁简介:①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
②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
③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
④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传承: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身份: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清太祖的侄子。
生卒: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享年57岁简介: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传承: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
其中5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多尔衮身份:努尔哈赤十四子生卒: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享年39岁简介:①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②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③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双滦区滦河镇),年仅39岁。
④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传承: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姓名:爱新觉罗·多铎,身份:努尔哈赤十五子生卒: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享年36岁简介:①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
②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
③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
④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姓名:爱新觉罗·豪格身份:皇太极长子简介:①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
②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
③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
④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勤简郡王尚格12
果敏贝勒载澂 贝勒载滢
克勤恪郡王承硕13
恭亲王溥伟2
克勤敬郡王庆惠14
克勤诚郡王晋祺15
克勤顺郡王崧杰16
克勤郡王宴森17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礼烈亲王代善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颖毅亲王萨哈璘 世祖章皇帝福临
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珲1
顺承郡王勒尔锦2
顺承忠郡王诺罗布7
顺承郡王勒尔贝3 顺承郡王扬奇4 顺承郡王充保5 顺承郡王布穆巴6 顺承亲王锡保8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克勤郡王岳讬1
世祖章皇帝福临
衍禧介郡王罗洛宏2
圣祖仁皇帝玄烨
平比郡王罗科铎3
世宗宪皇帝胤禛
平郡王纳尔图4
平悼郡王纳尔福5
高宗纯皇帝弘历
追封王讷清额
平郡王纳尔苏6
仁宗睿皇帝颙琰
克勤庄郡王雅朗阿10
平敏郡王福彭7 贝子福秀 宣宗成皇帝旻宁
克勤郡王恒谨11 追封王恒元 平僖郡王庆宁8 克勤良郡王庆恒9 恭忠亲王奕訢1
目录
• 帝系、礼亲王系、醇亲王系——ppt2; • 睿亲王系、豫亲王系——ppt3; • 肃亲王系、庆亲王系——ppt4; • 郑亲王系——ppt5; • 庄亲王系——ppt6; • 怡亲王系——ppt7; • 克勤郡王系、恭亲王系——ppt8; • 顺承郡王系——ppt9。
1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礼烈亲王代善1
顺承恪郡王熙良9
顺承恭郡王泰斐英阿10
顺承慎郡王恒昌11
顺承简郡王伦柱12
顺承勤郡王春山13
顺承敏郡王庆恩14
顺承质郡王讷勒赫15
世宗胤禛 追封王塞勒
信郡王德昭5
追封王塞勒
高宗弘历 追封王功宜布
豫良亲王修龄7
追封王功宜布
仁宗颙琰 追封王如松 豫亲王裕丰8 豫亲王裕兴9 豫厚亲王裕全10信恪郡王如松6
宣宗旻宁 睿恭亲王淳颖3
豫慎亲王义道11
睿慎亲王宝恩4 睿勤亲王瑞恩5
豫诚亲王本格12
睿僖亲王仁寿6
豫亲王懋林13
睿亲王德长7
睿亲王魁斌8
醇贤亲王奕譞1
礼和亲王全龄11 10穆宗毅皇帝载淳 11德宗景皇帝载湉 醇亲王载沣2
礼恪亲王世铎12
12末代皇帝溥仪
礼敦亲王诚厚13
太祖努尔哈赤
太宗皇太极 睿忠亲王多尔衮1
豫通亲王多铎1
世祖福临 睿亲王多尔博2
信宣和郡王多尼2 信郡王董额4 睿亲王多尔博
圣祖玄烨 追封王苏尔发
信郡王鄂札3
追封王苏尔发
简恪亲王丰讷亨10
追封王经讷亨
郑恭亲王积哈纳11
追封王伊丰额
郑慎亲王乌尔恭阿12 追封王松德 追封王西朗阿
郑亲王端华13 郑顺亲王庆至15 郑亲王承志14
郑恪亲王凯泰16
郑亲王昭煦17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承泽裕亲王硕塞1
世祖章皇帝福临
庄靖亲王博果铎2
圣祖仁皇帝玄烨
庄恪亲王允禄3 世宗宪皇帝胤禛
睿亲王中铨9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肃武亲王豪格1
世祖章皇帝福临
显懿亲王富绶2
圣祖仁皇帝玄烨
显密亲王丹臻3
追封王拜察礼 世宗宪皇帝胤禛
显谨亲王衍潢4 追封王成信 肃勤亲王蕴著5 高宗纯皇帝弘历
肃恭亲王永锡6
仁宗睿皇帝颙琰 庆僖亲王永璘
肃慎亲王敬敏7
庆良郡王绵愍 庆郡王绵悌 辅国公绵性
肃恪亲王华丰8
庄恪亲王允禄
追封王弘普
辅国公弘曧
庄慎亲王永瑺4
奉国将军永珂
辅国将军永蕃
庄襄亲王绵课5
庄勤亲王绵护7
庄质亲王绵深8
庄亲王奕镈6
庄厚亲王奕仁9
庄亲王载勋10
庄恭亲王载功11
庄亲王溥绪12
世宗宪皇帝胤禛 高宗纯皇帝弘历 仁宗睿皇帝颙琰 宣宗成皇帝旻宁 文宗显皇帝奕詝 穆宗毅皇帝载淳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庆密亲王奕劻1
肃良亲王隆懃9
庆亲王载振2
肃忠亲王善耆10
显祖塔克世
太祖努尔哈赤
庄亲王舒尔哈齐
太宗皇太极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1
追封王费扬武
世祖福临 简纯亲王济度2
追封王巴尔堪 追封王傅喇塔
简惠亲王德塞3 简亲王喇布4 简修亲王雅布5
追封王巴赛 追封王福存
简亲王雅尔江阿6 简亲王神保住7 简勤亲王奇阿通9 简仪亲王德沛8
2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巽简亲王满达海2 惠顺亲王祜塞
3世祖章皇帝福临
巽亲王常阿岱3 康良亲王杰书4
4圣祖仁皇帝玄烨
康悼亲王椿泰5 康简亲王巴尔图7
5世宗宪皇帝胤禛
康修亲王崇安6
பைடு நூலகம்
6高宗纯皇帝弘历
礼恭亲王永恩8 追封王永諲
7仁宗睿皇帝颙琰
礼亲王昭梿9 礼安亲王麟趾10
8宣宗成皇帝旻宁
追封王锡春 9文宗显皇帝奕詝
世祖章皇帝福临
圣祖仁皇帝玄烨
怡贤亲王允祥1
怡僖亲王弘晓2
宁良郡王弘皎
怡恭亲王永琅3
恭恪贝勒永福
追封王绵标
贝勒绵誉
怡恪亲王奕勋4
贝子奕格
怡亲王载坊5
怡亲王载垣6 怡端亲王载敦8
怡亲王溥静9
怡亲王毓麒10
庄恪亲王允禄 辅国公弘曧 奉国将军永芚
奉恩将军绵林 奉恩将军奕增 怡亲王载泰7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礼烈亲王代善